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帝国之高潮迭起-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十万人是无辜的。

    但他们被杀了。

    这是种悲剧。

    这种悲剧不应该再延续。

    为使这种连续杀人停下来,现在用常遇春做例子,把真正的犯人挖出来。

    常遇春之后,下一个犯人很好挖出来,那就是,司法,纵容常遇春连续杀人的司法。洪武司法由朱元璋定,因为某种原因,常遇春杀第一个战俘后,朱元璋并没有处罚他,于是,常遇春杀了第二个第三个战俘。

    他之后杀了几万战俘。

    按这种推理,下一个犯人是朱元璋。

    这种推理,也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

    人们习惯性把司法执行不到位的罪推给司法长官,今天的人这样,古人也这人。于是,常遇春之后,朱元璋成了第二个替罪羊。

    真正的犯人,依然逍遥法外。

    很多人推理到这里就结束了,即便今天的司法追究,追究到司法长官就结束了,但真结实了吗?

    没有。

    真正的犯人,依旧逍遥法外。

    现在,在惯性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朱元璋为什么不能处罚常遇春,让他不处罚常遇春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简单,纵观各种史料,朱元璋经常说他不处罚常遇春的原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

    没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元璋认为,杀常遇春易,找和常遇春一样能打的人难。不但他这么认为,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人被踹一脚,会想着报仇,踹对方一脚。这种本能,就是平等,全称是“同类之间生命等”。

    同种生物的生命彼此平等,这种生物规律,简称平等。——《自然科学价值观》

    请看下集《大明帝国208、朱元璋威逼利诱,王保保誓不臣服,是顽固还是平等人性?》”
………………………………

208、朱元璋威逼利诱,王保保誓不臣服,是顽固还是平等人性?

    即便不是朱元璋,即便张士诚陈友谅,大将杀一个战俘,他们也不会处死大将。

    他们也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那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不对?

    对,很多人认为,对,所以很多人站在朱元璋位置上,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做法。因为

    一将难求,所以不处罚犯下杀人罪行的大将。

    结果是,大将将继续杀人。

    从大将角度看,杀了人而不受到处罚,说明自己做得对,说明这个世界承认自己做得对,说明自己继续杀人。

    于是,他杀几千人几万人。

    常遇春就是这样杀掉几万俘虏的。

    第一个人被杀,犯人是常遇春,但几万人被杀,犯人却是纵容常遇春杀人的人。

    这个人,不是朱元璋,而是抱有和朱元璋相同想法的人。

    也就是人们本身。

    人们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认为朱元璋做得对,所以认为,即便常遇春杀伤无辜,也可以放过他,让他继续为恢复世界和平努力。

    这种做法,虽然目的是好的,但从结果看,却导致上万人被杀。

    人们一开始选择这种做法时,就做好了上万人被冤杀的准备。害死几万人的不是常遇春,而是人们本身。

    常用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遇春死了,朱元璋少了右臂,少右臂的朱元璋觉得打不过王保保,就给他写信。

    信中写道:“识时务者为骏杰。自古以来,天下大定时,仇家冤家都会握手言和都会同朝为官。亲你来我这做官吧,这样能常回家看看。我知道你家在河南。”

    至此,朱元璋使出了他最大的杀手锏——骨肉计。

    王保保家在河南,他祖上虽来自蒙古,但他在河南长大。朱元璋为让王保保臣服,开始给他使苦肉计,用乡愁迫使王保保臣服。

    乡愁是人至深的感情之一,但把它用到诡计上,就变了味。

    ——科学大百科!

    为什么“迫使王保保臣服”是诡计?因为“臣服”这种做法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违反平等人性。

    “人被踹一脚,会想着报仇,踹对方一脚。这种本能,就是平等,全称是“同类之间生命等”。

    同种生物的生命彼此平等,这种生物规律,简称平等。”——《自然科学价值观》

    平等是对的,所以让人臣服的做法是错的。朱元璋追求统一保卫世界和平的想法是对的,但“臣服”这种方法是错的。那么有没有不违反平等的方法?

    有?参见以下方法:

    “原理1、立法,行政,司法

    推理过程:平等→不必听从人、听从规定→立法、行政、司法

    人和人平等,所以不必听另一人的话。既然不能听人,那么听谁?

    听从规定。

    都听规定,就符合平等规律。

    制定规定叫立法,行驶规定叫行政,执行规定叫司法,对应的三种权力分别叫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做事遵从立法行政司法规律,就符合平等规律,不会让人反感。

    为符合规律,把做事分成三个工作板块:

    1。、立法会议、立法长官:行驶立法权

    2、行政长官(俗称家长、经理、市长、高官、国家长):行驶行政权

    3、司法会议、司法长官(俗称法院、司法长官):行驶司法权”——《自然科学价值观》

    ——

    保保没臣服,即便受最深的诡计攻击,他也没臣服。

    我和朱元璋是平等的!我不会向他下跪,死都不会!——王保保

    保保收到信时意识到,南朝出事了,朱元璋出事了。他和朱元璋打交道多年,深知朱元璋脾性。保保深知朱元璋能动手时绝不动口,能用武力解决时绝不写信。他给自己写信的意思是:他武力解决不了自己。

    保保随后打听到的消息证实了自己的推测:常遇春暴病而死,徐达被紧急调到应天。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只剩“徐达”一只胳膊。一只胳膊打不赢王保保,朱元璋只好把他调过来,给他加粗加长后,再让他出击。

    少只胳膊怎么办?那就用剩下的胳膊过完人生。——朱元璋

    得知徐达回到应天,王保保高兴的跳了起来。

    他等的就是这!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天夜里,王保保就派军把兰州围了里三重外三重。他准备在徐达不在情况下,把被徐达占领的所有失地都收回来。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大家,我曾经失去的我一定要拿回来!——王保保

    从朱元璋北伐(公元1367年)到王保保包围兰州(公元1370年),刚好三年。

    包围兰州的王保保,吓屎了不少兰州小朋友。

    兰州小朋友以为王保保要攻过来,纷纷以拉屎为名躲进厕所。厕所不够用就躲进民房,最后弄得满兰州都是躲满小朋友的民房。

    有一个人没躲,就是张温。

    张温不是不躲,而是躲了会死,不躲也会死。张温是兰州守将,如果躲进民房造成兰州失守,那么就会有爱国青年冲进他家,把他家人砍死,美其名曰,“砍死卖国贼”。张温不躲进民房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因为,怕家人被砍死。

    他害怕,他小弟不怕,即使他小弟跑了,也不会有人冲进他们家,砍死他们家人。

    人们认识张温,但不认识他小弟。

    人们不认识的张温小弟纷纷躲进民房。

    只剩下张温。

    张温不得已,只好站城头大喊:“*******!”

    他想劝小弟,让小弟出来战斗,为家为国战斗。他不能把自己害怕家人被砍的事说出来,所以用保家卫国的情怀感化小弟。

    于是他感化了小弟。

    “岂因福祸避趋之!”小弟们纷纷从民房探出头。

    “嗯嗯,”张温连连点头。他十分欣慰,觉得小弟被感化了。他这么觉得时候,小弟们说:“就是因为这样的国家,我才家破人亡。”

    小弟们是江苏小贩,曾被元朝拉去种地,但他们不会种地,所以被打一顿拉去充军。后来张士诚打败元朝释放了他们,他们才得以重新做小贩。

    ·“张温冲进王保保大营。王保保吓得大叫。

    “啊啊啊啊啊啊——”王保保急忙拿被子护胸,没想到裤子掉了下来。

    “啊啊啊啊啊啊——”张温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哇哇大叫。

    请看下集《大明帝国209、明朝大将说“*******”时,小弟却说“这样的国家不值得努力”》”
………………………………

209、明朝大将说“*******”时,小弟却说

    小弟是江苏小贩,曾被元朝拉去种地,但他们不会种地,所以被打一顿拉去充军。后来张士诚打败元朝,张士诚释放了他们,他们才得以重新做小贩。

    再后来,张士诚被打败,他们又被拉去种地。张士诚认为工作不分贵贱,市农工商一律平等,

    他这么说时候,人们大多吃不饱饭。

    吃不饱饭的人们不相信农工商平等。

    “市农工商农为本,”人们说,“所以都要去种地。”人们把江浙小贩拉去种地。

    人们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去种地,那么,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人们这么认为时候,没地种了。

    时代在发展种地技术在进步,原来一个人种一亩地,现在一个人种三四亩。江浙小贩虽然想种地,但没地。他们又不能把地从别人手里分过来,让别人回到一人种一亩的蛮荒时代,所以只好充军。

    他们充军后,妻子跟别人跑了,孩子老人饿死了,原来的小康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张温企图用“*******”说服小弟时,小弟们躲在茅草屋后面说:“这样的国家不值得我努力。”

    和在私塾长大的被洗脑的士兵不一样,张温小弟经历了世面学会了思考。

    “。。”张温。

    张温无语。

    小弟们说的话,恰恰是他想说的话。

    张温是一个耿直的人,一心致力于保家卫国,上级不喜欢他,所以把他调到了兰州。张温曾努力伺候上级,但他发现,那不是真实的自己。为做真实的自己,为做一个对国对家有用的人,他苦读诗书苦练杀敌本领,把边疆塞外,变成一堵铜墙铁壁。

    但他不喜欢迫使伺候上级的国家,所以只把兰州变成铜墙铁壁。

    兰州中,有他的家人。

    为保护家人,张温决定,说服小弟。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国家,我也不喜欢。但我们今天站在这里,不是为了保护什么国家,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身后的家人,”张温边说,边让一老太太走上台。

    “对,你们需要保护我,”老太太说,说完就走。

    “。。”小弟们。

    老太太走后,张温继续说道:“我们身后就是家人,如果我们走开了,家人就会被屠戮。我们拿起武器,不是为了保卫腐朽的国家,而是为了保护家人,”张温站在城头,拿两把小刀“啪啪”的互敲。

    他互敲的时候,一小弟站出来说:“我已经没有家人了…”

    “不要紧,以后会有的,”张温早料到他会这么说,所以提前准备回答的话,“你想象一下,也许你的女朋友现在正在读私塾…”

    张温开始画大饼,女朋友大饼。

    小弟们:“。。”

    小弟们惊呆了。

    还有这种领导??

    和一心报国的小将不一样,张温,是历经官场臣服的悍将。

    最后,悍将张温使出杀手锏:“你也不想你女朋友变成蒙古人的女朋友吧!”

    “不想!不想!!不想!!!”小弟们从茅草屋冲出来,拿起武器举在手中大喊。

    “好,那就一起保护这个城池,”张温说。

    “好!!!”小弟们回答。

    至此,这群历经沧桑的人被张温团结在一起。

    张温小弟是群很厉害的人,他们经历了人世黑暗,看透了人心。能说服他们的不是空谈式的爱国理想,也不是洗脑式的私塾教育,而是人性,源于亲情源于血缘的人性。

    张温不但对保家卫国有研究,还对人性有研究。

    研究人性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张温

    研究人性的张温,不但让小弟团结在一起,还让王保保后退十里。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王保保在兰州外面扎营的时候,张温看他们扎营。王保保不想被看,所以大骂,但张温不为所动。

    不为所动的张温等他们骂累了,歇息了,就带着小弟出了城。

    他要偷袭王保保。

    王保保率军十万,他只有三千。但是,即便只有三千,他也要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王保保,”张温说。

    为战胜王保保,张温率军偷袭。

    王保保不知道他们会偷袭。

    保保从军打仗数十年,他攻必克战必胜的名号扬遍天下。小朋友们听说他来了,二话不说就跑。只有徐达常遇春脑子缺根弦,没头没脑往自己跟前冲。

    张温不是徐达常遇春,所以不会往自己这儿冲。

    觉得张温不会冲过来的王保保睡下了。

    他刚睡下,张温冲了过来。

    张温冲进王保保大营。王保保吓得大叫。

    “啊啊啊啊啊啊——”王保保急忙拿被子护胸,没想到裤子掉了下来。

    “啊啊啊啊啊啊——”张温看到不该看的东西,哇哇大叫。

    他大叫时候,王保保提起裤子逃跑了。

    张温打算追,但追不上,还被保保小弟按趴下。张温挣扎着爬起来,和保保小弟大战三百回合后,退回兰州城。

    他不得不退,保保小弟把他围了里三重外三重个,如果不回兰州,他会被保保小弟砍死。

    张温回兰州没多久,保保大军后退十里。

    保保认为张温是疯子,为不被疯子打伤,他决定,后退十里。

    他们后退时候,于光到了。

    于光是巩昌(今甘肃陇西)守将,听说王保保带十万人把兰州团团围住,他二话不说就带三千人赶了过来。

    于光不想赶来,他只有三千人,他也知道三千打十万是找死,但他不得不赶过来。

    他不赶过来,会被说死,会被世俗的压力压死。

    如果余光不救张温,人们就会说,于光见死不救。人们,包含上级、下属和政敌。当初余光就是因为不借给邻居钱,才被政敌抓住把柄,然后贬低到巩昌。

    余光曾借给另外一邻居钱,但他后来要的时候,邻居不但不还钱还说他是势利小人,还和他绝了交。余光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借给邻居钱。

    他发誓时候,又一家邻居向他借钱。

    余光果断回答“没钱”,于是邻居开始说余光坏话,说他见识不救。这种坏话被余光政敌听到了他,政敌也说余光坏话也说余光见死不救。于是政敌升官发财,余光被贬低边疆。

    ·“余光头颅被利箭贯穿时,张温在城头看着他被贯穿。张温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余光是怎么被害死的。

    他要牢牢记住是谁害死了余光,并为余光报仇雪恨。

    请看下集《大明帝国210、明朝:人能把自己的死归咎给自己所帮的人吗?》”
………………………………

210、朱元璋:人能把自己的死归咎给自己所帮的人吗?

    大明帝国210、朱元璋:人能把自己的死归咎给自己所帮的人吗?

    余光果断回答“没钱”,于是邻居开始说余光坏话,说他见死不救。这种坏话被余光政敌听到了,政敌也说余光坏话,也说余光见死不救。于是政敌升官发财,余光被贬低在外。

    贬低到巩昌。

    到巩昌后,余光向世俗妥协了。他发誓,邻居有难,自己不管多困难,也要帮忙。

    “就算把命搭进去也要帮!”余光吼叫着说。

    余光要做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人。

    他做到了。

    得知邻居张温有难,得知张温被王保保十万大军包围住,余光带着三千人赶了来。即便知道会死,他还是赶了来。

    “我不想做见死不救的人,”余光说。

    他说完,就死了。

    王保保派人把余光团团围住,把他们射死了。

    来之前余光知道自己会死,来之后自己果然死了。

    这个世界,果然和自己想象的一样。没有一丝涟漪,没有意思波澜。——余光

    他死的时候,张温在城头看着他死。

    余光以为张温会来救自己,就像自己救他一样。但张温没来。直到自己胸膛被箭头贯穿,他都没来。

    余光到死,也没见张温出来。

    余光死的时候,脑中浮现出张温画面,那是自己和他一起被发配边疆时的事。

    余光和张温一起被发配到边疆,那时余光对张温说了很多话,说了自己际遇,说了自己被发配的原因。余光最后总结道,即便死,也要帮助邻居。

    “如果你有难,我赴汤蹈火也会过来帮忙,”余光说。

    余光本以为张温要说“我也是”,但没想到他沉默一会儿,说:“我不需要你赴汤蹈火,你死了我还不起。”

    “哈,这也说得过去,”余光自嘲道。

    余光沉默了一会儿,说:“即便你不能救我,我也会救你。”

    “为什么?”张温不明白余光为啥这么固执。

    “我不想再被说成‘见死不救’了,”余光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那时的杯,是碗,余光端起的,是一碗酒。

    喝完一碗酒的余光,想起曾喝过一碗酒的余光,被一支利箭射穿了头颅。余光用自己的死证明,他并非一个见死不救的人。就像他喝酒时,希望的一样。哪怕他的政敌,哪怕嘲笑他的人,在没想起过他。

    余光头颅被利箭贯穿时,张温在城头看着他被贯穿。张温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余光是怎么被害死的。

    他要牢牢记住是谁害死了余光,并为余光报仇雪恨。

    张温当时没冲出去报仇雪恨。

    张温当时没救余光。

    这样的张温,被说成“见死不救”。

    但张温不在乎。和余光不一样,张温是个不怕被说的人。即便被说成见死不救,他也没救张温。

    他救不了。

    张温只有两千人,他知道自己冲出去是杯水车薪,不但救不了余光,还会和余光一样被射死。张温本来有三千人,但偷袭王保保时被砍死一千,所以只剩两千。

    只剩两千人的张温,躲在城头看着余光被射死。

    这件事后来传开了,传开后,人们认为,余光是张温害死的。但张温不这么看。张温说,余光不是他害死的。

    “余光不是我害死的,是你们害死的,”张温对人们说。

    人们不承认,死都不承认。由于张温只有一人,人们有很多人,所以最后,人们认为,余光就是张温害死的。

    虽然人们这样认为,但是,真理不是人多人少所能决定的,从日后发展来看,余光不是张温害死的。

    张温发配边疆后,有更多人为别人赴汤蹈火,有更多人死去。人们把他们的死归咎到他们所帮助的人身上,就像把余光的死归咎到张温身上一样。

    只有这样,人们才得到安慰。只有这样,人们才认为,死去的人会得到安慰。

    死去的人不会得到安慰,因为害死他们的,并不是他们所帮助的人。

    害死余光的,并不是张温。

    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余光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会有更多人为别人赴汤蹈火,会有更多人死去。为阻止更多人死去,现在解决这个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把余光看成一个人。

    把余光看成一个人?为什么?难道说之前余光不被看成人吗?

    是的,之前的余光,确实不被看成人。如果余光被当人看,人们就会尊重他所作出的决定。

    决定用三千人攻打王保保十万兵的人,是余光。人们并不尊重他所作的决定,人们把他的成果给了别人。

    余光的成果是死亡,人们把他的死亡,归咎给张温。

    人会得到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果,这个规律叫,天道酬勤。比如努力干活得到金钱,努力变帅赢得女孩青睐,努力变漂亮得到男朋友,努力寻求死亡、得到死亡。

    死亡,也是成果的一种。

    “推论:天道酬勤

    光合作用→天道酬勤

    植物光合作用时间越长,得多有机物越多,这个规律被称为天道酬勤。它是光合作用的推论,光合作用是对的,所以天道酬勤也是对的。”——《自然科学价值观》

    用三千人攻打十万人,是余光做出的努力,死亡,是余光努力的成果。

    哪怕这种成果不是他想要的。

    这种成果,无人能剥夺。

    余光努力迎合世俗,努力做符合世俗标准的人,努力证明自己不是见死不救的人。最后,余光用自己的死,证明这种世俗的荒谬性,这就是余光的战果。

    我们的文明,就是在战果积累中进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