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将军烈内-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燧大喜,又下拜道:“多谢大帅提携之恩!”
赵子良想了想,对杜甫道:“还是给长安送去一封捷报吧,免得朝堂上那些苍蝇又叽叽歪歪!”
杜甫答应:“好的,大帅!”
众将官吏们随之都散去了,赵子良走到沙盘前注视着。不久,杜甫走过来把写好的捷报递给赵子良,“大帅,捷报写好了,您过目一下!”
赵子良扭头接过写好的捷报看了一遍,拿出印信盖了印,点头还给杜甫道:“好,就照这么派人送去长安!”
杜甫把捷报包好,叫来一个信使送了出去。
赵子良抱着胳膊在沙盘前走来走去,思索着下一步对敌之策,同时他还有控制着平叛的节奏和步伐,平叛时间耗时太长对国家损害太大,容易伤到根本;而平叛节奏和步伐太快了也不行,一方面容易造成军中将士们疲倦、战力下降,另一方面会增加后勤补给的困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让赵子良不敢太快平息这场叛乱,太快太容易会让皇帝和朝中文武大臣们觉得太简单、太容易,他们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不会重视他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不会记得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功劳。
最重要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无论任何时候,朝中都不缺奸佞小人,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拖后腿、下黑手、背后捅刀子的事情,他们最在行。朝中势力错综复杂,文武大臣们各有各的算盘,各有各的利益,今天是敌人,明天也有可能是盟友,最不能信任的就是这些没有任何节操的朝廷大臣们,为了利益,他们连祖宗都可以卖掉。
说实在的,赵子良觉得自己到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好奋斗的了,已经是官居正一品的朝廷大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大臣已经到顶了,权势再增大也不可能高过皇帝,再说他也没打算篡夺大唐江山,不是不能,而是不可能,如今大唐气数未尽,才刚刚从鼎盛时期走开始走下坡路,距离灭亡还早着呢,这个时候造反,无论任何人都是找死的节奏,因为天下百姓们还没有改朝换代的任何想法,大唐王朝的权威已经深入人心,天下所有人的骨子里都大唐的烙印,其他国家和西方世界都把唐朝子民称为唐人,试问在这种意识形态下,造反又有什么前途呢?历史上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起来,中间有一个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为什么?因为百姓们的骨子里仍然残留着大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唐朝灭亡之后仍然影响了两三代人才开始消退。
而且从本身的内心来讲,赵子良并不愿意骑兵造反,不但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内心也过不了那一道关。但是,赵子良也不是那种任人宰割、随手拿捏的人,所以他必须让自己在民间有足够的声望,在军中有足够的威信,手里握有一定的兵权,朝廷中即便有人向皇帝进谗言害他,皇帝也要考虑对他动手所带来的风险。
行军打仗需要控制进展速度,这就如同两个人下棋一样,其中一个人棋力高
超一些,击败对手很容易,但想要控制势态走向和下棋的进度,棋力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根本就控制不了局面,这才是最难的!
“大帅!”
杜甫的声音把赵子良从思索中惊醒过来,他扭头问道:“杜先生有何事?”
杜甫问道:“大帅可知道李白此人?”
“李青莲?当然认识,青莲居士才情满天下,天下读书人和官员不认识他的只怕还没有吧?当年我在长安做金吾卫将军的时候时常与李青莲在玉真公主的玉真观一起饮酒,听他朗诵诗歌!怎么,杜先生认识他?我记得李青莲今年只怕快近花甲之年了吧?你可比他小不少岁数,难道你们认识?”
杜甫道:“甫与青莲居士见过两次,第一次见面就引为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第二次见面之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了,如今算来也有十多年了吧!昨日我听到一个消息,青莲居士目前被浔阳官府抓了,被投入浔阳狱中!”
“哦?”赵子良听了这事颇为惊讶,“这是为何?难道李青莲犯了什么事?”
杜甫道:“去年六月,青莲居士在庐山隐居,时永王多次下达聘书,希望他入幕辅佐,去年年底,青莲居士几经犹豫还是决定下山。今年正月,青莲居士在永王军中,永王在丹阳兵败之后,青莲居士担心被视作同党,因此南逃,不想在浔阳被抓,事情就是这样。听说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极力救之,但仍未有结果。皇帝虽然对永王家小宽容,可也很不满其部将和幕僚蛊惑永王起兵叛乱,因此青莲居士目前还关在浔阳监牢之中!”
赵子良问道:“你为何跟我说这事?”
杜甫犹豫了一下说道:“甫想请大帅向宰相张镐说句话,目前是张镐在处理此事,如果大帅肯替青莲居士说句话,他就得救了!”
赵子良问道:“你觉得李青莲有罪吗?该不该坐牢?”
“这・・・・・・”杜甫一时间被赵子良问得有些哑口无言了。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李白为什么会在永王军中了,李白出现在永王军中时已经是今年正月,那个时候永王已经摆明车马要割据江南,李白会看不明白?他很清楚永王要干什么,但他依然去了,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希望做官、做大官、出人头地、出将入相!
这个目的也没什么,几乎是所有做官之人的终极目标,但李白选错了对象,他当年不是没有被玄宗用过,可他在玄宗那里干不下去,无法忍受侍奉权贵的屈辱,所以他弃官不做了。后来他多次向朝廷上书,还是希望朝廷重用他,可是没人理会他,他在朝廷这一边处处碰壁,却又极想出仕做官、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因此可以说李白选择去做永王的幕僚是饥不择食,都已经到饥不择食的地步了,可想而知李白的精神状态有多差,思想有多偏激了。
杜甫只能说道:“大帅,我相信李青莲只是一时糊涂,他在永王军中才一个多月,肯定没有为永王出过什么力,这么短时间,他也做不了多少事情!请大帅念在昔日的交情上出手帮一把吧!”
赵子良摇头笑道:“如果李青莲知道你为他的事情求我,你猜他会怎么想?他会不会领你的情?说不定他还会恨你,只怕他宁愿死在牢里,也不愿意你向我求情救他,就他那副臭脾气,他肯定认为你这么做是侮辱了他也说不定!”
赵子良很清楚,李白饥不择食选择辅佐永王,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直到如今依然一事无成,内心的紧迫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李白今年五十七岁,已近花甲之年,这种年纪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高寿,在这种年纪还没有混出名堂来,基本上是没什么希望了,郁郁不得志、满腔的抱负难以施展,可想而知李白有多么苦闷。
李白苦吗?他苦,是心里的苦,是精神世界的苦,而他生活却是一直锦衣玉食的,除了原配许氏之外,他又先后娶过两个老婆和一个情人,都是名门大家闺秀,都是白富美、官二代和富二代,吃穿用度任他挥霍,加上他的文采斐然,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人想要沾染他的才气而供着他,所以他的生活一向是有滋有味,而那些普通老百姓们,有多少人冻死、饿死的?
ps:大家好,我的新书《血染大宋》已发布,请读者大大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链接、收藏、推荐票都是一种支持,谢谢!
………………………………
第718章 来瑱败睢阳破
李白的凄惨在于他奔波了一生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理想官职,这就是他这种诗人的悲哀之处,稍微感觉不如意便寄情于诗词,朝廷不是没有科举考试让学子们有一个出路,但李白不屑于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认为以他的才气,出来做官的途径应该与众不同,他想要像诸葛亮那样被皇帝、诸侯三顾茅庐,把他当成不可或缺的谋士,倚仗他、重用他。这也是为什么永王好几次下聘书聘请他,他才扭扭捏捏答应的原因。
官小了他还不做,伺候人的活不干,感觉下作或受委屈的活也不干,折腰事权贵?见鬼去吧,这就是李白!李白是清高的,他的心很高,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应该不为过: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营救李白,对于赵子良来说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既然杜甫开了这个口,赵子良觉得没必要计较太多,举手之劳而已,再说以李白的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未遂,真要较真,他肯定是有罪的,可是这种情况也可以网开一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又不违背原则底线。
赵子良走到案桌后坐下,拿起笔写了一封书信,写好好用信封装好,递给杜甫说:“你派人把这份信给来瑱送去,他如今在江东,说话管用!他会以知晓相关军情为由要李青莲协助调查,把人带走。如此一来,地方官府和朝廷有关衙门就不好再过问了,另外我会派人去朝廷相关衙门把他案卷调来,来瑱会派人把人送过来的!只要人和案卷都到了这里,他就没事了”。
杜甫大喜,接过书信连忙道:“我替李青莲多谢大帅!”
赵子良摆手道:“等人送过来了再谢吧!”
三月二十二,赵霆率军渡河抵达陕郡与主力汇合,白孝德率领五千精骑为先锋一路向东前进,进逼洛阳。雅鹿小城小镇皆望风而降,抵达渑池后,城内官员兵将扯下燕军旗帜,挂上大唐旗号,打开城门迎接王师入城,官员们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和酒肉犒劳大军。
三月二十二下午,白孝德派人回陕郡报告最新的叛军动向。
“大帅,白将军命我向大帅禀报,田承嗣受伤之后带着一千余骑兵一路东逃,直到新安才停下,从去年十月开始,叛军为了加强洛阳周边防御,征集了周边大量民夫在新安以东原函谷关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函谷关,虽然建造的时日不长,但因为征集的民夫够多,因此这新函谷关筑造得高大结实,想要正面攻打破关,只怕极为困难!如今田承嗣就在函谷关!”
函谷关从时间上来算,先后出现过两座,一是秦朝时期的函谷关,位置在灵宝以北的王垛村,另一座就是东汉时期位于新安以东的函谷关。因为潼关的建立,函谷关的作用就没有了,因此后来被废置。
叛军重新筑造函谷关的事情,赵子良是知道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放缓进攻节奏的一个原因,如今大量的后勤辎重和攻城器械等都还在从潼关来陕郡的途中,现在大军就算抵达新安的函谷关也无法攻城。
赵子良听了白孝德派来小校的报告之后,让其先去休息,赵子良又下令召集诸将们赶来商议,通过商议,赵子良决定先巩固已经夺下来的地盘,派出少量兵马把周边的小城小镇都清扫一遍,同时派人与南方的鲁炅和王思礼等人取得联系。
······
洛阳,皇宫。
田承嗣和能元皓在陕郡惨败的消息传到洛阳之后,燕国君臣人心浮动,安庆绪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
安庆绪对满朝文武说道:“日前毕思琛在方城反戈,不但杀了李归仁等人,还击溃和收降了我近十万大军,田乾真也是狼狈逃回,兵马所剩无几,南方的局势恶劣,如今鲁炅和王思礼还没有从南边杀过来是因为他刚刚吞下我近十万大军正在消化,只怕等他们消化了那十万大军,肯定会挥师北上。而今,田承嗣和能元皓又被赵子良击败,能元皓被俘,田承嗣中箭受伤,目前在函谷关驻防,而安邑方面的崔乾佑部又全无消息,有军情显示唐军攻占了平陆,崔乾佑只怕凶多吉少,形势可以说对我大燕国极为恶劣,不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应付这种局面?”
严庄站出来道:“陛下,微臣认为现在应该派重兵驻防函谷关和汝州,调去大量守城物资,同时要撤换田承嗣。这田承嗣与赵子良是师生关系,谁又知道这次他惨败是不是故意的呢?另外,微臣建议做好撤离洛阳的准备,迁都相州!”
高尚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赞成严大人所说做好迁都相州的准备,但不赞同撤换田承嗣,
如今我朝可用之将不多,田将军功勋卓著、战功赫赫,被赵子良击败只是暂时的,而且如今我朝也只有田承嗣与赵子良正面交战过,只有他有经验,留他驻防函谷关是最好的选择!陛下,临阵换将是大忌啊!”
高尚和严庄都是宰相,都各有各的班底,这两人出来说话之后,他们的班底大臣们都各自站出来支持,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
安庆绪是并非是世家公子哥,他也是跟着安禄山一路杀出来的,对兵事破有些了解,知道这个时候朝廷大将们只怕只有田承嗣对赵子良的战法了解有些,换做别人过去受函谷关,只怕还没有田承嗣做得好。
安庆绪经过仔细考虑,还是决定留下田承嗣在函谷关镇守,同时派安守忠和田乾真守汝州,汝州是洛阳的南大门,汝州如果被鲁炅和王思礼攻破,洛阳就危险了,同时他还下令尹子奇猛攻睢阳,接触东面的威胁,如今尹子奇手里有三十万大军,而睢阳城内不足三万,以十倍兵力猛攻睢阳对于尹子奇来说压力并不大。
睢阳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睢阳城并不算大,如何又经得起三十万大军围城日夜轮番攻打?
尹子奇接到安庆绪的命令之后,挥兵对睢阳猛攻半月有余,睢阳城内守军承受了巨大的伤亡,粮草几乎断绝,守军从三万锐减到不足一万人,吴王李袛几乎没有什么信心和意志力抵挡下去了,贺兰进明、许远等人也是一个个如丧考妣,这场仗打到这个份上,伤亡超过了三分之二,城内唐军兵士士气已经下降到了极点,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在这个时候、张巡、南霁云和雷万春等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燕军攻城之际突然大开城门,出动了城内仅有的两千骑兵,出其不意地破坏了城外燕军的全部攻城井栏、投石车、弩炮等重型攻城武器,还大量杀伤了燕军,燕军被突袭之下溃败而来,围城之势缓解,尹子奇不得不退兵三十里。
鉴于睢阳城的危机局势,得到消息的来瑱当即率马守业、韦渉等人北上增援,三路人马合兵一处,共三万余人。
尹子奇很快得到消息,当即留下李怀仙、杨宗望、令狐潮等人带兵继续围困睢阳,他自己则统率十万精兵南下迎战来瑱大军。
尹子奇在蔡河和包河之间的中部设下埋伏,以以逸待劳。来瑱大军探哨被山林阻挡,没有发现尹子奇伏兵的,当来瑱、马守业和韦渉等人率兵抵达时发现了不正常,想要率兵撤退时,但时间上稍微有些晚了,尹子奇亲率骑兵冲杀而出,唐军军令不统一,将校各行其是,将士们一片混乱,尹子奇大军冲上来时抵挡不住,纷纷溃败,来瑱、马守业和韦渉等人一路狼狈地逃到临淮才稳住阵脚,清点大军才发现三万大军过去,回来时已经不足一万。
遭此重创的来瑱、马守业和韦渉等人已经无力主动进攻,增援之事只能搁置,来瑱一方面下令征兆兵员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向朝廷和赵子良上书,禀报战败过程请求处罚。
而尹子奇正与来瑱大军大战时,睢阳城内发生了巨变,以吴王李袛为首的一些武将决定突围而出,向彭城方向撤退,张巡、许远等人则认为应该坚守待援,不到万不得已,寸土也不能丢,但吴王李袛和他麾下一些武将决心已下,不顾张巡和许远等人反对,带着三前人向东突围而去,同时突围的还有贺兰进明。
留守在睢阳城外的燕军大将李怀仙、杨宗望和令狐潮等人也没想到唐军这个时候还敢突围,要知道城外可是有着十几万大军,这些兵马并不是纸糊的,但偏偏李怀仙等人没有防备,竟然被李袛、贺兰进明等人突围成功,虽然损失了绝大部分人,但李袛和贺兰进明这些主要人员却是成功突围而去,一同随他们突围成功的还有数百亲兵。
睢阳城内原本就不足一万人了,李袛好贺兰进明突围时又带走了三千余人,此时睢阳城已经不足六千守军,还都是饿得面黄肌瘦,士气低落。
转眼之间到了四月十八,尹子奇击败来瑱大军返回睢阳,继续挥兵攻打睢阳城,张巡、许远等人苦苦支撑、城墙上堆积的尸体都没有时间处理。
又是猛攻五天之后,睢阳城终于支撑不住,东面城墙被燕军全部攻占,城门被打开,大量燕军涌入城内,睢阳失陷!
张巡、南霁云、雷万春、许远等主要人物全部被俘。
ps:大家好,我的新书《血染大宋》已发布,请读者大大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链接、收藏、推荐票都是一种支持,谢谢!
………………………………
第720章 离间
考虑到颍川可能遭到叛军尹子奇部的猛烈进攻,赵子良不得不与鲁炅约定把进攻的时间提前十天,给鲁炅二十天的时间做准备,这使赵子良经过深思熟虑过后做出的决定,不管这段时间内,王难得能不能拿下济源,他都必须在二十天后向潼关发起进攻,以挽救因睢阳被攻破之后带来的劣势。
军议结束之后,赵子良派人给鲁炅后安排住宿,众将官吏们都已经离去,只有王灿还留在大堂内。
“王灿,你还有何事?”
只见王灿拿出一封本折子递给赵子良,赵子良疑惑地接过折子问道:“这是什么?”
王灿说道:“田承嗣在函谷关布防,他感觉函谷关的兵力和守城器械都不足,因此写了一份奏折给安庆绪,希望洛阳方面增派一万人马和大量的物资,田承嗣派出的信使在前往洛阳的途中被我们的人截获!这就是那份奏折”。
“哦?”赵子良打开折子看了看,确实是田承嗣写给洛阳方面的折子。
赵子良拿着折子在大堂内走来走去,摸了摸下巴,对门外喊道:“来人,去请杜参议过来!”
杜甫原本正在安置从长安赶过来的家小,听到赵子良派人来找他,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大堂。
“大帅,您找我?”
赵子良抬头一看,连忙招手:“杜子美,来来来,你看看这个!”
杜甫走过去接过折子翻开看了看,抬头疑惑地看着赵子良,问道:“大帅,这是田承嗣写给安庆绪的折子,怎么会在这儿”
赵子良道:“你先别管它怎么会在这里,我叫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你能不能把田承嗣的笔迹模仿出来?”
杜甫一头雾水:“当然能,杜某当年学习书画之时对临摹略有涉猎,模仿笔迹只是小事一桩!”
赵子良很高兴,手下有人才就是好,这种高技术含量也只有杜甫这样的人才能搞定,于是说道:“这样,你以田承嗣的名义给我写一封信,内容就是关于他带兵投诚之事在条件方面与我讨价还价”。
杜甫恍然大悟:“大帅是要行离间之事?”
赵子良摆手道:“这事你知道就行了,别跟任何人说,要是走漏了消息,这计就不灵了!”
杜甫点点头表示明白,又问道:“这信到了安庆绪手上,他能信吗?”
站在旁边的王灿说道:“如果是从前他可能会不信,但是现在就不一定了,如今叛军势力大减,处处受到压制,屡战屡败,安庆绪此时最是忧心的时候,他们内部也开始人心浮动,就算他不信,也保不准他手下大臣会给他上眼药,要知道田承嗣与叛军其他将校和大臣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人巴不得她倒霉呢!”
杜甫什么都不说了,立马坐在旁边的书桌前按照田承嗣的字迹开始书写起来,以他的文采和文笔平时很快就可以写一封书信,不过这次他足足用了半个时辰才写完这份书信。
写好之后,赵子良拿起来看了看,这封书信写的不错,安庆绪只要看到这封信,必然会勃然大怒,再看这字迹,几乎与田承嗣写得一模一样。
赵子良把这封信递给王灿,吩咐道:“这事你去安排,一要办妥,不能让安庆绪和他手下的那帮人看出破绽!”
赵子良只指挥、安排事情,具体的操作就得靠下面的人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也不能每一件事情都亲自去管,再说这种事情王灿办起来很有经验,办法多。
也不知道王灿是怎么运作的,这封信没过几天就到了安庆绪的手里,安庆绪看到这封信之后暴跳如雷,当即就要下旨杀了田承嗣,却被严庄拦住了。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如今田承嗣在函谷关,手握两万大军,陛下就这样下圣旨过去,只怕他不但不会甘愿伏诛,逼急了他只怕会狗急跳墙!”
安庆绪怒道:“那你说怎么办?不杀这种吃里扒外的东西,朕咽不下这口恶气!”
严庄想了想,说道:“现在唐军还没有攻打函谷关的迹象,不如陛下给田承嗣加官进爵,同时传召让他回洛阳,就说要与他商议一下函谷关的防务,他必然不会防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