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将军烈内-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大人点拨一二!”
盖嘉运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听说是皇帝身边的高力士!”
赵子良愣了愣,皱眉道:“末将不曾得罪过他,他为何要与我过不去?昨日在玉真公主的道观中,那高力士在言语之间就向皇帝暗示我克扣将士们军饷,赵某人自问对将士不薄,从未克扣过一文钱的军饷,反而还从自己缴获的战利品中拿出一部分给阵亡将士的家属发放抚恤,等等,末将好像明白了・・・・・・边令诚,一定是他搞的鬼”。
“边令诚,就是夫蒙的监军中使边令诚?”
“对,就是他!”
盖嘉运愤恨道:“这些该死的阉人,打仗不行、贪生怕死!拖后腿、进谗言倒是样样在行!”
………………………………
第214章 明升暗降
不久,皇城大门打开,随着一个太监走出来高声大喊,文武大臣们自动分为文武两侧,文臣在左,武将在右,一起向皇城内走去。
进入了大殿之后,文武大臣依旧泾渭分明站在大殿的左右两侧,赵子良的军职太小、军阶也太低,颠内已经站满了,只能站在殿门外。
皇帝到来之后,文武大臣们一起下跪行大礼,高声大呼万岁,赵子良由于穿着甲胄,不方面行礼,只能向殿内拱手微微弯腰。
朝会刚开始是说的政务方面的事情,赵子良从来没有参加过朝会,都仔细听了,直到处理完所有政事,皇帝才叫盖嘉运的名字。
“安西副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使盖嘉运何在!”
盖嘉运赶紧走到大殿中间行大礼:“臣在!”
李隆基道:”调盖嘉运为河西节度使;原河西节度使萧炅另有任命;安西都知兵马使田仁琬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原疏勒镇镇守使夫蒙灵察升任安西都知兵马使,加云麾将军”。
盖嘉运立即大礼参拜:“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碎叶都督府都督赵子良何在?”
赵子良听到皇帝叫自己的名字,赶紧迈开大步跨进殿内走到大殿中间拱手行礼道:“末将在!”
这时高力士叫道:“大胆赵子良,见了陛下为何不大礼?”
赵子良经过在皇城门口被盖嘉运打过预防针之后,心里已经有了准备,心想老子最多不过是卸甲归田罢了,你还能怎么滴?
见高力士这么刁难,赵子良拱手沉声道:“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全礼,这是太宗皇帝给军人的优待和荣誉,军人可以战死沙场,可以马革裹尸,但不能没有荣耀!”
李隆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并没有责怪高力士中途插嘴,摆了摆手,高力士便退到了一边。
李隆基看着赵子良问道:“赵爱卿,近段时间,金光门总是在入夜时分城门关闭之后有人飞檐走壁出入城内外如无人之境,城门守将竟然毫无办法,朕已经打发他回家种地去了,你在西域杀敌无数、战功彪炳,想必应该有办法对付这等屑小之辈!朕想让你去做这金光门的守将,升你为定远将军,你可愿意?”
赵子良当然不愿意当这什么金光门的什么狗屁守将,虽然军阶升了一级,可这就是一只看门狗,实则是明升暗降,但此时已经又不得不他说不愿意,有了盖嘉运的提醒,赵子良毫不犹豫的答应:“末将遵旨!只是・・・・・・”。
“有话就说出来,朕又不是不让人说话”。
赵子良道:“去年先父过世了,末将因为远在安西而未能回家尽孝,还请陛下准末将回乡守孝三年”。
这话听上去有点像跟皇帝对着干的意思,但是赵子良死了爹,要回家丁忧三年乃是常理人伦,如果官员死了爹不回家丁忧三年,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为了官位不想尽孝,这是会被人鄙视的。
文武大臣们听了赵子良这番话顿时窃窃私语起来,很多大臣武将都暗自点头。
高力士听了这话,立即向站在文官首位的李林甫打了一个眼色,李林甫此人一向善于揣摩圣意,他早就明白了皇帝的想法,不能让皇帝丢了面子,又有高力士打眼色,他站出来向李隆基行礼后说道:“启禀陛下,金光门不能没有得力的将军镇守,而且赵将军武艺超群、神勇无敌,乃是朝廷未来的栋梁之才,让他回家三年乃是朝廷的损失啊,微臣愚见,陛下应该夺情起复!”
李隆基闻言皱起了眉头,沉默片刻后说道:“赵爱卿,你要回家给令尊守孝乃是为人之女的本份,但金光门是长安城很重要的一个城门,事关长安的安危,又不能没有大将镇守,朕准你一个半月的假期回乡给令尊上几柱香,你看如何?”
赵子良暗叹一声,只得答应:“末将遵旨!”
散朝后,赵子良从皇宫出来,情绪一度有些低落,但这个城门守将的职位有不能不去干,这可是皇帝亲自任命的,想要辞职,还必须找皇帝!如果能够可以不干,赵子良刚才就在朝堂推掉了,不必等到现在,关键是推都推不掉。
直到这时,赵子良才总算领教了唐朝历史上太监宦官对皇帝的影响力。
直到出城之后,白孝德才忍不住问道:“将军,您这是怎么啦?”
赵子良勒马停下道:“皇帝让我去手城门!”
“什么?”
白孝德大叫起来,“将军乃是神勇战将,长处在于征战沙场,而不是去做一个任何校尉都最好的城门守将啊!”
回到山庄,赵子良把所有人都集中起来,宣布了他被皇帝任命为金光门守将的事实,并且说道:“事情已经成为定局,某不想耽误诸位的前程,如果诸位还想留下来,每个月的吃穿用度,一文也不会少,如果诸位另有其他路子谋个号前程,某也不会拦着,每人发十贯钱的遣散费,你们骑乘的马也可以骑走,现在诸位可以选择了!”
一阵窃窃私语和叽叽喳喳的嘈杂声之后,扈从加上下人,约莫有四十人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想走。
这些人被其余不准备走的人指着大骂忘恩负义,被骂的这些人很是尴尬,不过此时他们已经决定了,也没有与那些骂人的人起争执。
赵子良立即让郑三给这四十个想走的人发放遣散费,打发走这些人之后,赵子良看了看留下来的加上下人还有八十人左右,包括陈清莹和王芷韵母女在内的下人有十个,剩下七十人都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扈从,其中一般是被勃勒罕带过来的疏勒人,另一半大多数是汉人,少数是其他民族的人。
“好了,你们愿意留下来,本将军很高兴,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你们,诸位回去收拾一下,明日某就要启程回乡探亲,要留下一些人在这里看着庄子,勃勒罕,你带五十人留下,白孝德带二十人跟我走”。
晚上,陈清莹找到赵子良,说道:“老爷回乡一路上不能没有人服侍,我让芷韵跟着老爷一路斥候吧!”
赵子良摆手道:“算了,皇帝只给了我一个半月的假,我要快去快回上任,以免被朝中某些屑小抓住把柄弹劾我!她又不会骑马,跟着我只会拖慢赶路的速度”。
陈清莹闻言道:“那奴家跟老爷去吧,奴家会骑马,不会拖慢老爷赶路的速度”。
“你?”赵子良摇了摇头,“你身子骨吃得消吗你还是留下吧”。
陈清莹咬了咬牙,说道:“老爷,芷韵的年纪也不小了,奴家看得出来,她钟情老爷,如果老爷不嫌弃,奴家就把她托付给老爷,奴家也知道以我等身份配不上老爷,奴家不求老爷明媒正娶,只要能给她一个妾室的身份就够了!”
赵子良听得心中一笑,扭头看过来,问道:“那如果我想要你呢?”
陈清莹闻言,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别过脸去,低声道:“老爷别开玩笑了,奴家已经是人老珠黄,又是残花败柳之躯、蒲柳之姿,怎能配得上老爷?”
赵子良说道:“芷韵这丫头,老爷我也是喜欢的,只不过她还没有长大,此事等她长大一些再说,现在老爷我跟你说你的事情,你愿不愿意跟我?”
陈清莹大惊失色道:“老爷是想・・・・・・这、这不行,不行,奴家只听说过姊妹共侍一夫,却从未听说过母女共侍一夫的,这太荒唐了、太荒唐了!”
赵子良没想到陈清莹的反应会这么大,他哑然失笑道:“这有什么荒唐的,这种事情在民间又不是没有,就算是在皇家也是有的。皇帝都可以看上自己的儿媳,欲要占为己有,我为何不能娶了你们母女?”
陈清莹听了这话,一张脸吓得惨白:“老爷不可胡言乱语,此等不敬之言万万不可再说,否则被人听见了传出去,只怕会惹出大祸”。
“呃?”赵子良被陈清莹这么一提醒,也感觉有些不妥,连忙道:“当然,我这也就是跟你在一起才敢这么说,跟别人是不敢这么说的。那什么,咱们刚才说的事情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就这么定了,等芷韵长到十八岁,身子长全了,老爷我就纳了她,至于你,等我从家乡返回就娶你过门”。
陈清莹大急:“不可不可,奴家怎么能与小女一起嫁与老爷,这是要被人在背后说闲话的呀!”
“别人要说闲话就让他们是闲话,你是为自己的活的,又不是为他们活的,对不对?就这样定了,好吧?”赵子良说着,张开双臂说道:“来,给本老爷宽衣,今晚你就在这里斥候本老爷”。
“啊,不行不行,奴家先走了!”陈清莹说着转身就向外面跑去。
“别走啊!老爷我想你的身子想了很久了!”赵子良一个健步过去一把抱住她的细腰,将她抱起。
“啊――”
“嘘――别叫,难道你想让所有人都听见吗?”
叫声嘎然而止,赵子良一把将她抱回丢在榻上,房间内顿时心响起了压抑的剧烈喘息声。
………………………………
第216章 荣归故里
一番寒暄之后,郑三也走过来与赵林氏见礼,赵林氏又是一番感叹。
赵子良让白孝德带着扈从们去给马匹准备草料,对郑三道:“三儿,你先回家去看看郑叔郑嫂,明日和郑叔郑嫂一起过来吃酒”。
郑三答应:“那行!”
答应后,郑三又向赵林氏辞行:“大嫂,那我就先回去了,您忙着!”
赵林氏连忙道:“那你慢走,明日一定要和你爹娘一起过来啊!”
“诶,知道了!”
送走郑三,赵子良问赵林氏:“大嫂,怎么没看见大哥呢?”
赵林氏笑道:“现在是春耕农忙时节,他哪能一天到位待在家?早上出去干活去了,噢,我让小虎去叫他回来!”
话刚说完,外面就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不用叫了,我回来了,刚才村长派人去田间叫我,我才知道二弟回来了”。
话音落下,就见一个三十余许、小腿满是泥水的壮汉扛着锄头出现在门口,赵子良立即站起来高兴的叫道:“大哥!”
赵子善将锄头放在墙边,看着赵子良愣神了数秒,回过神来后惊喜的叫道:“臭小子,长得这么高大了,难怪能够当上将军,就你这身板,等闲二三十人只怕近不了你的身!”
那可是平常的武将好不好,咱可是超级武将,那些人怎能跟咱比?赵子良心里嘀咕着,迎上去笑道:“大哥,一切可还安好?”
赵子善连连点头:“好,好,一切都好!这房子还是用你托人带回来的钱修起来的呢,你看如何?”
赵子良笑道:“只要大哥大嫂和虎子喜欢就好”。
赵子善拍了拍赵子良的胳膊,说道:“给爹娘上香了没?”
赵林氏连忙道:“哎呀,还没有了,你看都是我不好,只顾着和二弟说话,都忘记让他给爹娘去上香”。
赵子善道:“那现在去吧,就在隔壁房里,先在家里给爹娘上几柱香,待会吃完午膳后去爹的坟头看看,给爹娘磕个头,烧些纸”。
在赵子善的带领下,赵子良带来了隔壁的房间,里面朝南的墙壁边放着一张案桌,桌上摆着兄弟俩的爹娘牌位,牌位前有一个小香炉,赵子良从桌上拿起三柱香在油灯上点燃,敬香之后恭恭敬敬磕了几个头。
回到堂屋之后,赵林氏抱着一个婴儿笑着走过来笑道:“二弟,你看看,这是虎子的弟弟赵豹,再过两个月一岁”。
“哦,是虎子的弟弟?好好好”赵子良很是高兴,从大嫂手中接过婴儿,只是心里却是吐槽不已,这大哥给孩子取名真是叫人无语,如果多几个孩子,难不成还取名叫赵猪、赵狗不成?
赵子善在旁边看见赵子良很喜欢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很高兴,想起现在快要晌午了,要准备饭食才行,于是吩咐自己媳妇:“马上要到晌午了,你快去准备饭食,多准备一些,这么多人怕不够吃”。
赵子良连忙让一个扈从拿来一包银子递给赵林氏,说道:“大嫂,我们一行人这么多人在家里要住上二十多天,吃喝用度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从明日开始,我想请全村的父老过来吃酒,另外找人请一个戏班子过来唱戏,什么杂耍、只要能逗乐的,都可以请过来,连续三天。这些银子,你先拿着花,如果不够再找我拿”。
尽管银子在唐朝不是主要流通货币,但它却是可以换成铜钱的,只是在买东西时不是很方便,需要到专门的钱庄换成铜钱,这中间需要有着手续费。
赵子善看见后立即伸手阻止自己媳妇拿钱,对赵子良道:“不行不行,你上次托人带回来的钱还有很多没花完了,哪能再让你花钱?拿回去,拿回去”。
赵子良笑道:“大哥,别说这么说,都是一家人,那么都人吃喝,又要请人唱戏、杂耍什么的,连续三天的花费可不小,拿着吧!”
赵子善见弟弟坚持,只好对自己媳妇道:“那行,既然二弟这么说,媳妇你就收着。二弟你离家这么多年,也多亏了村里父老乡亲多帮衬才能把日子过下来,爹爹过世之时,还是乡亲们忙里忙外的,你现在回来了,也理应请父老们吃一顿酒,这事不能马虎,还是我亲自来操办这件事情,下午去坟头祭拜完爹娘之后,我就去找人”。
赵子良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拜托大哥了!”
“嗨,说这话做什么,这是应该的”。
下午,赵子良在哥
哥赵子善的带领下来到父母的坟头祭拜了一番,赵子善离去准备这几天款待村里父老的事情,而赵子良则留下来让白孝德等人在父母坟头旁边搭建了一个草庐,准备结庐而居为爹娘尽孝。
虽然赵子良并不是很喜欢这样,但没办法,这是这个时代的风俗,平民老百姓可以不讲究这些礼节,但是他现在已经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了,一言一行都要有礼有节,否则容易被人诟病,甚至被人弹劾。
吃过晚饭之后,赵子良和白孝德等几个扈从提着灯笼来到草庐,草庐内早已经铺好了床铺和蚊帐,赵子良将灯笼挂在草庐外,坐在桌子边,一手拿着芭蕉叶扇子扇风,一手拿着一卷书读着,而白孝德等人则回去休息。
次日一大清早,赵子良便起来在爹娘坟前磕头上香,然后开始修习武艺,直到白孝德等人送来早膳才停下,洗漱一番后进膳。
吃完早膳之后,赵子良问白孝德:“家里宴请村里父母的事情准备得如何了?”
白孝德说道:“昨日傍晚时分,大老爷就从镇上请来了大厨,酒菜材料也都买回来了,还杀了家里一头大肥猪,今早那些唱戏的、杂耍的都来了,正在准备呢”。
赵子良点点头,拿起桌上的横刀说道:“来,孝德陪我过几招”。
白孝德一愣,随即大喜,连忙答应:“诺,请将军指点!”
白孝德指点,这是赵子良在借机指点自己的武艺,他知道要想得到赵子良这种级别的武将的指点,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得到赵子良的指点,自己将受益终身。
两人各自抽出横刀,赵子良示意白孝德向自己进攻,白孝德也不客气,当即双手举着横刀向赵子良劈来,赵子良挥刀撩开・・・・・・
赵子良在步战武艺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招式套路,也没有学过任何的刀法,他的战斗技巧都是在实战中磨练出来,很多次都是险象环生、受伤颇重,如果不是他有手上那枚白玉扳指可以帮助他快速恢复伤势,他只怕早就挂了,所以他的战斗技巧都是用命磨练出来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宝贵战斗经验,在体会到死亡时的所得,其他人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经历生和死的战斗技巧。
两人切磋了一个时辰,白孝德累得气喘吁吁,脸色发白,而赵子良则是一直轻松的样子,没有丝毫疲倦的样子。
白孝德此时才二十岁,气力和武技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赵子良相比,还差得太远太远,赵子良一只手就可以轻松应付他的攻击,并时不时的反击让他手忙脚乱。
日上三竿之后,赵子良和白孝德等人回到家,此时已经有不少村里父老乡亲到来坐在院子里,这些人看见赵子良回来后,都起来笑脸打招呼。
赵子良笑着不停拱手,“各位大伯大叔大婶,各位能来,子良很高兴,待会一定要多吃点”。
众父老乡亲都点头笑道:“一定,一定”。
此时,在房子门前的打谷场一侧,戏班子已经搭建起来一个戏台子,唱戏的已经开始唱戏,已经到来的父老乡亲都拿着板凳走出来看唱戏,另外一侧搞杂耍的人也正在紧张的准备着,等这边唱戏唱完一场之后,他们就接着弄杂耍,就像接力赛一样。
戏班子和杂耍的连续搞了两场之后,时间就到了晌午,快要开戏的时候,村长老头急匆匆走过来找来赵子良说:“父母邓大人来了!”
赵子良闻言沉吟片刻,说道:“县令的品级虽然比我低点,不过怎么说也是本县父母,日后咱们还得父母官多多照拂,我还是出去迎一下”。
来到门口,两人抬的轿子落地,门帘被掀开,一个带着正七品上官帽的中年人从轿子中走出来,旁边一个小厮在邓县令耳边低声嘀咕两句。
邓县令抬头看向赵子良,愣了愣,连忙上前几步作揖下拜道:“下官邓玉成拜见赵将军!将军荣归故里,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赵子良上前将邓县令搀扶起来,笑道:“邓大人客气了,请起,请起!家中事务多亏父母大人照料一二,感激不尽,请里面奉茶”。
“多谢将军!”
县令及其以下官员们的到来,让现场气氛更加高涨,村长和族老们激动得不知所措,纷纷围上来。
按照品级来划分官员们的身份高低,赵子良无疑要比邓县令高得多,赵子良是正五品的定远将军,而邓县令只是正七品的县令,整整高出两个大品级,而在唐朝,军人的地位并不比文官的地位低。因此,邓县令前来拜会赵子良也是正常的。
………………………………
第217章 佳话
连续三天大摆筵席,再加上唱戏、杂耍等唱堂会让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农人们甚至都暂时放下了春耕的农活。
在此之前,村子里从来没有哪户人家摆过三天的流水席和连续三天的堂会,这让村子里的父老们感觉比过年的热闹得多,是从未有过的热闹。
这日,赵子良、郑三和邓县令等人来到了村子里一间茅草房,茅草房门前一个老妇人正在纺纱。
赵子良走近叫道:“马大娘,我是子良啊,您还记得我吗?”
郑三也叫道:“大娘,我是郑家老三啊!”
老妇人闻言停下,看向赵子良和郑三,又看向其他人,“你们是赵家老二和郑家老三?我儿马东呢?他为何没回来?”
赵子良张了张口,却说不出话来,马大娘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她仿佛被抽干了浑身的力气跌坐在地上低声抽泣嘀咕:“我就知道,我就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的!”
赵子良含泪道:“大娘,都怪我,是我没有看好马东,让他死于敌手,我真是该死!”
马母看着赵子良,拉着他的手,反而安慰道:“不能怪你,沙场之上乱之又乱,谁有顾得了谁呢?这都是命啊!我儿为国征战沙场,死得其所,老妇人应该高兴,应该高兴啊!”
说着说着,马母不由哭起来,眼泪如决堤之洪水一般。
“扑通”、“扑通”赵子良和郑三两人双双跪在了马母面前。
这下倒是让马母止住了哭泣,“你们这是······?”
赵子良道:“大娘,我们和马东亲如兄弟,当初我们和马东都说好了,如果与敌交战,谁不幸战死,活着的人就得视战死之人的爹娘为自己的爹娘,要像侍奉、赡养自己的爹娘一样孝顺兄弟的爹娘!娘啊,请受我兄弟二人一拜!”
郑三也说道:“娘啊,从今往后,您就是我二人的爹娘,我们二人就是您的儿子,我们会像孝顺自己亲生爹娘一样孝顺您”。
马母拉着两人的手仰天大哭:“儿子,为娘失去了你这个儿子,如今又得两个儿子,你在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