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将军烈内-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筑城完毕,赵子良当即在伏俟城组建伏俟军,同时用大斗军、以西吐谷浑人为向导扫除了吐蕃部署在柴达木盆地的所有据点。
此次赵子良没有亲自领兵,他留在伏俟城组建伏俟军,由哥舒翰和高秀岩两人领兵分为两路向柴达木腹地进发,而大斗军副使刘贡则留守祁连县。
由于战线推进到了西海以南地区,大斗军就没有必要再保持一万多人的规模,赵子良给大斗军留下七千二百人的常规编制,多余的人马尽数划归到伏俟军,一共有三千八百余人,其中骑兵两千,步兵两千八百人,他以这三千八百人为骨干,从西海周边游牧部落中招募羌人、吐谷浑人、汉人充实伏俟军,又派人去中原腹地以高价招募闲散青壮前来戍边,到了三月初,一共得兵八千五百人,加上原有的三千八百人,供有一万二千三百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军使训练,只有三千人刚刚进入训练期。
加上大斗军,赵子良手里可用的兵马已经有近两万人,有了如此雄厚的兵力,赵子良把目光转向了西海东南方向被吐蕃军占据的化远县、曼头城、共济城、浇河城、西强城、树墩城、鸣鹤城等大非川地区!
如今这些被吐蕃人占据的地方都处在陇右道和西海郡的夹缝之中,想要拔出这些地方的吐蕃军据点,与陇右道合作是最好的办法。
………………………………
第366章 要停战,毋宁死
这一日,赵子良正在研究地图,准备与陇右道节度使皇甫惟明合作共同铲除吐蕃军在大非川以及原东吐谷浑故地的据点,这时勃勒罕进来报告:“将军,哥舒翰将军和高秀岩将军领兵归来,兵马已经在营门之外,马上就要到了!”
赵子良闻言抬头大喜,说道:“好,本将军正要用兵,没想到他们就回来了,等他们安置了兵马,再让他们来见某,另外派人去通知马璘、张守瑜、刘贡赶过来”。
“诺!”
两天后,已经完工的伏俟城太守府内,将校官员们济济一堂,赵子良握着腰刀带着几个护卫从外面大步走了进来,众将校官员一起起身高呼:“拜见将军!”
赵子良走到主位上坐下,压了压手:“都坐吧!来人,把堪舆图拿过来!”
将校官员们纷纷就坐,两个扈从抬着一副挂着地图的木架放在赵子良身边,赵子良说道:“今日把诸位找来,没别的,本将军已然决定要对吐蕃开战了,从前每次都是吐蕃人先打咱们,自从去年吐蕃大败之后,吐蕃元气大伤,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而我们则恰恰相反,现在我们要先打吐蕃人了,这次我们的战略目的就是这里——九曲黄河,拿下这黄河九曲经过的所有地区,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养马场,河曲马的产地将尽数落入我手,日后我大唐再也不缺战马了!”
所有人听了赵子良的话极为振奋,颜真卿还忍不住滴下了几滴眼泪,实在是太激动了,只因地域上的天然优势,吐蕃对大唐从来都是维持着战略进攻的局面,现在的局势终于逆转,如果真能拿下九曲黄河地区,把河曲马的产地控制在手中,大唐日后真的不怎么缺战马,大唐就可以组建大规模的重甲骑兵和轻骑兵。
这种局面来得实在太不容易了,由不得颜真卿不激动得掉眼泪。
赵子良继续说道:“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乎所以,现在我们所在这里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九千六百尺,越往吐蕃方向靠近,海拔越高,出现高原反应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吐蕃军占据的那些城池和据点,我们要一个一个的打,打下来一个就守住它,让将士们休整一段时间,适应新的海拔高度,等待将士们完全没有了高原反应再去打新的城池!”
颜真卿抱拳道:“将军此法深得兵法精髓,下官佩服!下官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何我大唐将士们攻打吐蕃时会屡屡出现战力丧失之情形,原来是因为这什么高原反应,下官受教了!”
赵子良点点头,指着地图上说道:“如今海西的柴达木盆地内的吐蕃军据点已经被哥舒翰将军和高秀岩将军率部全部拔出,阿尔金山脉以东、祁连山脉以南、昆仑山脉以北和西海以西的广大地区已经全部纳入我大唐版图,我们下一步就是要进军九曲黄河之地,首先就是要拿下西海以东的树墩城和化远县,高秀岩将军!”
高秀岩听到里起身道:“末将在!”
“这次你扫平吐蕃军在柴达木盆地的据点费时日久,将士们都辛苦了,此次攻打化远县和树墩城,你就留下来镇守伏俟城!”
高秀岩道:“诺!”
赵子良又道:“刘贡将军,你率大斗军以及祁连、氐池、新城、长宁各县的县兵一共一万三千人攻打树墩城!”
刘贡起身抱拳道:“领命!”
“马璘,你镇守白兰!”
“诺!”
“哥舒翰,你率伏俟军第一第二营和海西吐谷浑部族一共一万人攻打化远县!至于黄河以东的共济城、浇河城、西强城等就交给陇右道节度使皇甫将军去解决!”
“遵命!”
三月初八,多路唐军同时出兵攻打吐蕃军占据的树墩城、化远县、西强城、共济城、西强城,经过十日血战,终于把这些被吐蕃军占据的城池全部拿下。
就在唐军拿下这些城池不久,唐军细作和探哨们得知从吐蕃国逻些来了一队吐蕃兵马打着使团的旗号,这支使团已经过了吐蕃在九曲黄河地区的最前沿军事重镇曼头城,消息很快传到了西海都督府。
赵子良立即召集文官武将们针对吐蕃人的这一举动进行讨论。
“各位,刚刚传来消息,有一支吐蕃人打着使团的旗号,大约三百人的规模从逻些出发,如今已经抵达了曼头城,距离化远县已经不远,他们已经派人来交涉,说准备前往长安觐见皇帝,诸位怎么看待此事?”
赵子良的话音落下后,文官武将们顿时议论纷纷,哥舒翰站起来拱手
道:“将军,这有什么好说的,吐蕃人这摆明的是想要向我朝求和,想要以此获得喘息之机,不能让他们去长安,以末将之见,只要他们进入我军控制范围内,立即将他们全部斩杀!”
不少将校纷纷点头,表示哥舒翰的这个办法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赵子良反问道:“如果朝廷派人来询问呢?从吐蕃到长安并非只能走我们这一条路,他们还可以走南诏和剑南道,等他们的第二波使节到了长安把第一波使节一事向朝廷和皇帝一说,朝廷派人来查证,如何是好?”
哥舒翰双手一摊:“这我们哪知道,这年头到处都是马匪,谁知他们去了哪里?反正我们没见过他们!”
众文官武将们纷纷点头称是,这种一推二六五的做法经常是边军糊弄朝廷派人调查某些事情的处理办法。
赵子良摇头道:“如此做未免太不自信,太没有大国气度了,人家使团来了,不管什么怀有什么目的,我们都要欢迎,怎么能够做出这等下作之事呢?如何应付他们,是朝廷大佬的事情,我等只管打仗。勃勒罕何在?”
侍卫长勃勒罕站出来拱手道:“属下在!”
赵子良道:“你带本将军的亲兵扈从队前去曼头城迎接吐蕃国使团,并一路护送他们前往陇右道辖地,转交给皇甫将军派来的人,沿途不可怠慢,一方面显示我大唐博大的胸怀气度,一方面给我监视这支使团的任何人,不让他们趁机刺探我军布防情况,你可明白?”
勃勒罕抱拳道:“属下明白!”
等勃勒罕走后,判官颜真卿对赵子良拱手道:“将军,哥舒将军的处置办法虽然有些不地道,可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如今原吐谷浑故地已经大部分被我军攻占,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军事势力弱得可怜,而在藏南和藏东,又有剑南道和岭南道牵制了大部分兵马,短时间之内他们根本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来抵挡我军进攻,为今之计,他们只能求和,估计这次的使团又要向皇帝请求和亲,以此来缓和两国关系,如此一来,吐蕃国又获得了喘息之机,等他们恢复元气,又举大军来攻,如此反复,几十年一个轮回,永无休止,一旦我朝发生变故,吐蕃必会趁虚而入!”
赵子良闻言板着脸,冷哼一声,拍着案几怒道:“吐蕃人也想得太好了,当真以为我大唐朝堂之上都是一群傻子不成?要停战?毋宁死!”
颜真卿不由苦笑道:“将军呐,朝堂之上、国与国之间那些事并非如此简单,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交换,什么事情都是可能发生的啊!”
赵子良听了颜真卿这话突然警惕起来,颜真卿说得不错,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交换,或者吐蕃人下大本钱收买如李林甫这样的朝廷大佬,朝廷还真有可能同意休兵罢战,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大唐将士们顶着风大雪、啃着如石头一般的窝窝头,冒着巨大的伤亡才把战线推进到大非川以南地区,此时停战岂不是功亏一篑?
不行,绝对不行,绝对不能让战事停下来,想要什么时候停下来绝对不能让吐蕃人说了算!赵子良当即对颜真卿道:“颜大人,你的文采好,麻烦你替本将军给圣上写一份奏折,在奏折中向陛下陈述此时休兵罢战的厉害关系,此时绝对不能停战,否则我们这一年来死去的将士就真是白死了!让吐蕃人缓过气来,他们又会兴兵东进,想要何时停战得由我朝说了算,关于这一点,朝中上下必须达成共识!另外,麻烦颜大人转告李林甫,大唐强大,他的权势才会更大,大唐弱小,他的权势就会弱小,所以他的权势大小是与大唐强盛与否成正比的,他与本将军不睦,那只是政见不同、是内部矛盾,吐蕃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在这个大敌面前,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致对外,而不是内耗让外人占便宜,如果他因为与本将军的矛盾而出卖大唐利益,或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大唐利益之上,别怪本将军不讲规矩了,不要以为他身边高手无数,又有陛下宠信,本将军就拿他没办法!”
颜真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不好说出口,只得叹道:“将军,您不要以为李林甫大人是一个为了自身权势可以出卖大唐利益的人,下官以为您对李林甫大人带有强烈的偏见,您在朝中好几年,在处理同僚关系和朝中大事上最好不要夹杂个人感情和喜好。另外,朝中可不止李林甫大人一股势力,奏折之事,下官可以替将军写,不过下官奉劝将军,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奏折上,长安据此有千里之遥,将军就算能力再大也是鞭长莫及,以下官之见,求人不如求己,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吐蕃使团的来意,那我们何必要被吐蕃人牵着鼻子走呢?将军不如尽起大军,全力攻打吐蕃在西海以南的军事据点,在朝廷和吐蕃达成一致之前,完成将军的战略构想才是啊!”
听了颜真卿这番话,赵子良眼神中冒出精光,他猛的一拍桌子大声道:“颜大人言之有理,来人,备马!某要去鄯州面见皇甫将军”。
………………………………
第368章 千里奔袭(2)
三月十五日清晨,赵子良睁开了眼睛,吆喝之下,将士们纷纷起来,多用雪水洗脸,伙夫们开始生火做饭。
不久,马璘脸色悲怆地走过来拱手禀报:“将军,昨夜还是有三十四人因高原反应太过剧烈而死去,药丸也没能救得了他们!”
赵子良脸色一变,当即迈步走向高原反应将士集中区,很快来到一片空地,一片简单的营地上树立着一些营帐,营帐中间空地上并排躺着三排三十四具尸体。
赵子良来到这些尸体旁边,一具一具看过去,这些将士尸体的表情很痛苦,有些尸体的胸前有很多呕吐物,看来是临时前还发生了大量的呕吐,原本有一百多人发生了高原反应,不过在吃了药丸之后只有三十四人没有挺过来,这药丸虽然不是特效药,但还是管用的,至少它让另外七十多人挺了过来。
看了一遍,赵子良叹息道:“这些将士们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啊,摘下他们的腰牌吧,把他们登记入阵亡名册,让他们入土为安吧!”
马璘拱手答应:“诺!”
后世的士兵大多有士兵铭牌,一般用金属制造,用链子穿起来吊在胸前,其上可有该士兵的姓名和所属番号,而古代军队中的士兵也有相信的身份腰牌,材质多种多样,一般是木质品,其上也刻有该军士的姓名和番号。
录事参军很快带人过来把这些死去兵士的腰牌收集起来,并把他们的姓名登记在阵亡名册上,然后指挥其他兵士把这些同袍的尸体用雪堆埋起来,之所以不埋入地下,是因为这里全部是冻土,想要把冻土挖开都不同意,用雪堆埋尸体一方面是防止被吐蕃人发现,另一方面防止尸体被野兽吃掉,居住在这一带的吐蕃百姓有天葬的习俗,但是汉人们却没有这种习俗,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将士们吃饱喝足后,赵子良一声令下,大军继续起行向西前进,经过休息又吃了热食、喝了热汤的将士们精神和体力都恢复如初,行军速度也大大加快,当天下午就度过了哈鲁乌河。
三月十六日上午,大军又度过了诺木洪河,幸好现在才三月,高原上的冰雪还未开始融化,唐军沿途经过的几条河流都还没有解冻,大军从河流的冰面上通过,一路畅通无阻。
到了三月十八日,大军抵达了后世的格尔木市所在地,这里河流汇集,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只有七千多尺,比之前的行军路上的海拔低得多,将士们抵达这里之后又生龙活虎了。
在这河流密集之地,唐军休息了半日后转道向南前进,越往南走,海拔越高,行军路上,唐军经过了不少羌人和吐谷浑的村庄,看见了不少羌人和吐谷浑人,赵子良和部下唐军将士们都对这些羌人和吐谷浑人表示了友好,并询问去昆仑山口的路线,赵子良还用十匹马以及一些财物请一个吐谷浑壮汉为大军带路。
有了向导就是不一样,大军少走了很多弯路,而且走的路也好走很多,行军速度加快了。
三月十九日上午,赵子良和马璘带着两千七百骑兵终于抵达了昆仑山口附近,沿途又因为高原反应和寒冷死去了两百多人,仅仅一次行军就非战斗减员达到十分之一,这让所有将士们都对此次行军心有余悸。
“大人,前面三里处就是昆仑山口了,山口有吐蕃军驻扎,小人就不上去了,小人家中妻儿还在等着,就走离去!”
“等等!”赵子良叫住他,旁边侍卫长勃勒罕眼睛一瞪,手搭在刀柄上“铿”的一声把横刀拔出一半阻止向导离开。
赵子良对勃勒罕摆摆手,示意他别吓着向导,又对向导说:“你别害怕,你只要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离开,这山口上有多少吐蕃军?”
羌人向导犹豫了一下,伸出三个手指头道:“具体数目不知,应不少于三百人!”
打发走羌人向导,赵子良向旁边一处地势稍高的山头爬过去,勃勒罕、马璘等人随即跟上。赵子良一边走一边问马璘:“沿途的引路标记都做好了吗?”
马璘回答道:“是的,将军,引路标记都左得很现眼,就算下大雪也不会被覆盖,后续三千人马应该很快就可以根据这些引路标记跟上来!”
“很好!”
既然要偷袭三处战略要地,打下来之后当然要守住它们,这些骑兵当然不可能留在这里做驻军守卫,因此赵子良还安排了三千步兵在后面跟着,等把三处战略要地打下来,就各派一千步兵驻防,在
这种险要之地,只要不放松警惕,敌人想要攻下来是很困难的。
这里属于荒漠冻土地貌,山下到处都是丘陵低山和丘垅,山坡上到处生长着点地梅、虎爪耳草、绿绒蒿、大拟鼻花、马先蒿等高原冻土荒漠植物。
昆仑山口上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周围群山脸面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到处都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之下则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流水,如果把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达七八米。
山口不远处的东西两侧是高耸入云霄、海拔在六千多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
赵子良爬到小山顶上抬头仰望昆仑山口和东西两侧的高峰,不由感叹道:“这就是昆仑山啊,传说中的天庭瑶池之所在!”说完拿起望远镜向山口观察。
在山口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石头垒成的房子,山口上不时有持矛的吐蕃兵士来回走动,尽管这里已经是吐蕃腹地,但是吐蕃在这里依然部署了兵力,按照向导所说,应该有三百人左右。
山口上的海拔太高,空气稀薄,战马上前会有很大的负担,只怕还没骑到山顶就会喘不过气来,赵子良思索良久,对勃勒罕和马璘道:“传令下去,让将士们脱去外面的甲胄扮成吐蕃军在山下休息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向山口出发!”
“诺!”
用骑兵冲上去行不通,战马爬坡速度快不起来,而且路不平坦,山口的海拔高度太高了,让战马冲上去肯定会死掉一大片,还不如骑兵全部放弃马匹,装扮成吐蕃军爬上山口,只要靠近山口二百里而不被山口的吐蕃军认出来,强袭山口的行动就成功了八成,至于留在山脚下的战马群,等夺取了山口再派人来慢慢赶上山。
休息了半个时辰之后,唐军将士们都已经全部脱去了铠甲露出了里面的毛皮衣物,样式与吐蕃军一般无二,再加上头上戴着吐蕃人的帽子,只怕不走进五十米范围不会被看出。
赵子良挥了挥手:“出发”
大军缓缓爬着山路缓缓向山口移动,在赵子良的命令下,任何都不准出身说话,防止说话声传到山口被吐蕃军听见。
山口的视野很广阔,赵子良等人出发不久,山口上的吐蕃军就发现发现了这一支兵马,尽管看不清楚,但是从服饰旗帜上还是看出来应该是吐蕃军,因此山口的吐蕃兵发现后并没有示警,而是去把这里的最高军官大五百报告了情况。
山口的吐蕃军大五百听了手下兵丁的报告后很是疑惑:“自己人?有多少人马?”
“三千人左右,领兵大将骑着马,看不清楚旗号,再说就算看清楚了,我们也不认识啊!谁知道是哪里来的兵马?”
大五百说道:“既然是从北方来的,那肯定是从柴达木来的,只是前些日子陆陆续续有人从柴达木逃回来,说是唐军大举进攻那里,很多人都被杀了。这次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回来?走,去看看!”
来到山口处往下看,大五百果然看见了一支长长的队伍,队伍很散乱,根本就没有队形,看样子是走了很远的路,不过此时距离还远,看不清楚这是哪一支兵马,只能等对方走进来再仔细查看。
吐蕃人根本就没有想到唐军会长途奔袭千里之遥来攻打这昆仑山口,而且还是深入吐蕃腹地,沿途行走的都是冰川和崇山峻岭,因为这在吐蕃人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山坡上三千人的队伍越走越近,直到双方靠近五十米的时候,山口的吐蕃军们才发现了不对劲,旗帜上根本就是胡乱画的一些符号,不是吐蕃文字,而且走进五十米,也隐隐约约能够看清楚对方士兵们的面孔。
大五百当即拔出腰刀大喝一声:“是敌人,叫所有人准备迎敌!”
骑着乌力马走在最前面的赵子良看见山口上的吐蕃军拔出兵器兵哇哇大叫起来,就知道己方已经被识破了,当即大吼一声:“被发现了,将士们,距离山口只有咫尺之遥,都随本将军杀上去,杀——”。
“杀啊!”
所有人都拔出兵器跟着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向山口上冲上去,赵子良骑着乌力速度快,很快就冲到了山顶,看见一个吐蕃壮汉站在中间,当即策马冲过去挥舞着金钉枣阳槊将其斩为两段。
………………………………
第369章 千里奔袭(3)
乌力马不愧是绝世宝马,一口气冲上昆仑山口,如闪电一般杀入正在布防的吐蕃军阵中,当先的吐蕃大五百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赵子良一槊扎死,赵子良骑着乌力马冲入吐蕃军中如狮子冲入了羊群中。
当世大将之中都少有人是赵子良一合之敌,更何况这些吐蕃虾兵蟹将,如土鸡瓦狗一般被赵子良杀得七零八落,转眼之间就死伤近二百人,待身后的马璘带领唐军兵士们冲上来的时候,三百余名吐蕃军已经被赵子良斩杀一大半了。
大家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将山口的吐蕃军斩杀干净,几个吓破了苦胆的吐蕃军兵士见势不妙立即转身就向南跑下山口,赵子良取出宝雕弓,一次搭上三支箭,“嗖嗖嗖”三箭齐发,三个逃走的吐蕃兵士背后中箭一起滚下山坡。
赵子良收起宝雕弓对马璘吩咐道:“派几个人下去把尸体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