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王收集公司-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德舜点点头:“你说的不错,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人物。乌衣巷见证了王谢在书法和文学上面的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

    曹德舜继续说道:“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结盟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当时曹丕称帝,国号";魏";,刘备称帝,国号";汉";,通称蜀或蜀汉,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秣陵,取";建功立业";之意,将秣陵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都金陵的皇帝。”
………………………………

第二百五十一章 咏絮才女谢道韫

    第二百五十一章  咏絮才女谢道韫

    那喆说道:“这段历史我知道,唐朝的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道: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说的就是西晋的大将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这首诗就是写的东吴投降的事情,孙权的子孙实在是不争气,把祖先的基业全败坏了。”

    曹德舜感叹道:“是啊,金陵城从此就被西晋统治了。自从晋武帝死后,皇上和诸王争夺权力,互相残杀,酿成八王之乱。晋怀帝司马炽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管理扬州、江南等地。十年过去了,当时的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就是现在的金陵。

    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王谢两族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坚前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还有才女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

    那喆好奇的问道:“谢道韫,她是谁啊?我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崔道述在旁边听了多时,他插话道:“谢道韫的事情我知道,她是谢安的侄女。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

    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像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他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那喆惊叹道:“《兰亭集序》啊!那可是千古第一行书啊!现在谁都看不到真迹了。”

    崔道述继续说道:“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谢道韫有一次发现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淡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

    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和谢巨族。

    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 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有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

    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 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

    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

    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那喆感叹道:“这女子太厉害了!王谢两族果然是人才辈出啊。”

    这时,翟小山和庞旭带着护卫们围拢过来过来,他们手里大包小包的拎了不少东西。

    齐九娘对崔道述说道:“公子,大家都买完东西了,我们现在去哪里?”

    曹德舜笑着说道:“我们过朱雀桥,去乌衣巷附近看看。”

    崔道述见齐九娘手里没有东西,就问道:“九娘,你什么都没买吗?”

    齐九娘摇摇头:“公子,我买了不少东西,护卫大哥们帮我提着呢。”
………………………………

第二百五十二章 乌衣巷

    第二百五十二章  乌衣巷

    大家一起往南边走去,走了大约十分钟,众人看到了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水。

    “这就是秦淮河啊!”那喆感慨万千,前世他没有来过南京,只是在书中看到过描写秦淮河的内容,说河的两岸在历史上是繁华无比,纸醉金迷的所在。

    崔道述仔细观察着南唐治下的秦淮河风光,他前世时来过南京,也在秦淮河边游览过。

    跨越前年的时光,来到这古朴沧桑的地界,崔道述一时有些恍惚。

    在秦淮河上面,一座石桥横跨两岸。齐九娘见崔道述呆呆的出神,就拉着他的袖子问道:“公子,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

    崔道述这才回过神来,他微笑着说道:“没事,我就是想到了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些感慨罢了。”

    大家一起走过了石桥,来到了一条幽静的小巷的入口。

    这里十分安静,小巷里面没有人在走动。

    那喆信步走进了巷口,往巷子深处走去。

    大家都跟上去,道路两旁种植着高大的梧桐树,斑驳的围墙根部长满了青苔,显得十分古朴沧桑。

    曹德舜走到那喆身边,“那贤弟,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宅院都是后来修建的,并不是六朝的遗存。”

    “哦?竟有此事?你给我讲讲吧。”

    “四百年前,隋灭陈,金陵城破之日,六朝宫阙一朝焚毁。大火连绵,数日不息。

    为了防止在金陵出现割据,金陵被降为到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颓荒败落,那似乎流光溢彩的秦淮河,也已不复往日风采。

    隋朝国祚甚短,不久被大唐所灭。兵火连年,战乱不断,于是六朝的古迹,繁华的往昔被摧毁得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断垣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早就踪影无存,遍地野草,焦土昏鸦,只有淮水仍在,也只是流淌着一片凄凉。

    所以刘禹锡才发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唐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也发出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叹。”

    那喆说道:“原来如此啊,这些房子都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曹德舜继续说道:“这些宅院都是我唐国建国之后,陆续修建的,前面不远处就是徐铉的家了。我们要不要去拜访他?”

    那喆一打哆嗦:“还是不要了吧,不然他留我们吃饭,又要往死里灌酒了,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曹老哥,今天你就饶了我吧。”

    曹德舜哈哈大笑:“好好好,我不逼你,我们就不去徐铉的宅院了。我估计现在他也不在家,这个时候他应该是在衙门处理公务呢。”

    那喆松了一口气:“曹老哥,你太不地道了,没事吓唬我干什么?小心我回到朐山岛,收拾你的心肝宝贝儿子。”

    大家在乌衣巷里走了一圈,都有些意兴阑珊。这里也就是那么回事,高墙挡住了大家一探究竟的兴趣。

    齐九娘提议道:“公子,这里没什么可看的,我们继续去逛街吧,还有许多东西没有买呢。”

    崔道述看看那喆,那喆只好笑着说道:“没问题,我也要大肆采购一番,给方菊娘和兄弟们买点礼物。”

    于是大家往巷口走去,曹德舜招手叫来一个管事,然后吩咐道:“曹振,你现在就去附近打听一下,看看这里有没有宅院要出售。我们需要面积很大的院子,价钱不是问题。如果有合适的院子,你就立即禀报我,我们马上就过来查看。你一定要动作快速,不能耽误时间。”

    管事答应下来,匆匆走了。

    大家一路说说笑笑,出了乌衣巷,曹府的护卫领着大家向繁华热闹的街区走去。

    众人又开始了血拼,一路上买了很多的东西。曹家的护卫只好雇了一辆马车,用来运输大家采购的成果。

    很快中午就到了,火辣的阳光照在身上,那喆已经走不动了。可他看到齐九娘拉着崔道述兴致勃勃的东看西看,也不好意思说不逛了。

    曹德舜很善解人意,他看到那喆有气无力的模样,就对崔道述说道:“贤弟,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继续逛,我和那贤弟去前面的茶楼休息一会。”

    然后就拉着那喆进了旁边的茶楼,庞旭和几个曹家的护卫跟了进去。翟小山等人继续陪着崔道述和齐九娘逛街。

    两人在伙计的带领下,上了二楼,进了一个雅间。庞旭等人都坐在外面,叫了一些茶点,吃喝起来。

    曹德舜和那喆也喝了一气茶水,总算是缓过来了。

    那喆问道:“曹老哥,我们明天进皇宫,需要注意什么事情?”

    曹德舜解释道:“也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随便大声说话,不能随意走动罢了。李煜是个文采风流的人,他对文人雅士十分器重,你只要表现出来出众的文采,就没有什么问题。”

    那喆点点头:“这没有问题,老子给他吹奏一曲,然后写一首曲子词。凭借老子的新字体,一定会征服李煜的。”

    曹德舜笑着说道:“贤弟才华横溢,当然没有问题了。就是你可不能自称老子了,不然就麻烦了。”

    两人随意聊着,很快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这时,一个护卫来报,“二位,崔公子让我来请你们去前面的一家酒楼,说要请大家吃饭。”

    于是大家一起结账后出了茶楼,走了一会,来到一间酒楼的门前。

    曹德舜看看,然后笑着说道:“燕来楼啊!这是自家的产业,大家随便吃喝吧,今天就不用崔贤弟破费了。”

    “嗨,崔道述真是命好啊!连选个吃饭的地方,都撞曹老哥枪口上了。”

    曹德舜有些不解的问道:“撞枪口是何意?”

    那喆只好说道:“就是正巧赶上了的意思,老哥,这酒楼是你家开的?”

    “是我的一个族侄开的,我投了一些钱,当时想,权当帮他一把。可这小子很有本事,把酒楼搞得很红火,生意很不错,我也赚了一些钱。”

    于是大家进了酒楼,伙计见曹德舜进来,急忙迎上来说道:“曹家主,您怎么来了?我去通报东家。”

    曹德舜点点头:“去把那小子找来,今天我要请客。”

    伙计跑了,很快就带着一个圆脸的年轻人回来了。

    年轻人满脸堆笑,叉手不离方寸,“伯父,您老来吃饭,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好精心准备啊?”

    曹德舜笑着说道:“我们也是随意的逛街,然后我的好友就选了你这里,我也是才知道。你跟我上楼,我给你介绍贵客认识。”

    年轻人殷勤的请曹德舜上了二楼,曹德舜在护卫的指引下,进了一个雅间。

    屋子里面,崔道述和齐九娘正在喝茶聊天,见到曹德舜和那喆进来,崔道述急忙起身让座。

    “二位,齐九娘说这里的菜很有特色,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吃吧。”

    曹德舜笑着说道:“崔贤弟,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酒楼的东家,也是我的侄子,名叫曹用仁。”

    崔道述微微点头:“你好啊,我是从明州来的崔道述。”

    年轻人恭敬的向崔道述施礼,曹德舜又对他说道:“大侄子,这位就是我的合作伙伴,明州崔家的家主。现在金陵城里卖的雪盐,就是他家出产的。还有崔氏烈酒‘五粮液’,如果你想要弄一些,就着落在他身上了,哈哈哈!”

    年轻人非常震惊,他期盼的说道:“崔家主,在下一直想弄一些您家里的‘五粮液’来售卖,可是不管出多高的价钱,都搞不到啊!我冒昧的问一句,您能不能给我弄一点?”

    崔道述笑了:“曹老哥发话了,当然不是问题。一会儿我给你写一张字条,明天你去卖雪盐的商铺,找管事崔洪。凭字条先提十坛烈酒吧。以后你每个月需要多少,就提前和崔洪打招呼,应该没有问题。”

    曹用仁大喜过望:“多谢崔家主,今天我要好好的请各位吃一顿,把我们最拿手的菜都端上来。”

    随即他就想去安排,曹德舜拉住他,“你别急,还有一位贵客呢。”他指指那喆说道:

    “这位就是如今在金陵声名鹊起的那喆先生,你应该听说过吧?”

    年轻人眼冒金星,他激动的一躬倒地,“那先生,您可是名震金陵的大家啊!今天我三生有幸,能目睹您的尊容,我一定要给您做点好菜,然后敬您几杯酒。”

    那喆无奈的摇摇头:“酒就免了吧,小曹,如果我今天再喝酒,非喝死不可!你有什么清淡的菜,就上两盘吧。”

    曹用仁兴奋的说道:“几位稍等,我这就去安排。”

    曹德舜拉住他:“别毛毛躁躁的,还有贵客呢。”他指指齐九娘,“这位娘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陵第一歌姬’,齐九娘。如今她是崔贤弟的屋里人。”

    齐九娘向曹用仁道万福,曹用仁急忙还礼,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

第二百五十三章 金齏玉脍

    第二百五十三章  金齏玉脍

    曹用仁和齐九娘见礼后,就笑呵呵的说道:“各位请稍作休息,我现在就去安排,一定要让各位满意。”

    曹德舜说道:“外面的护卫都是我们带来的,你也给他们安排好饭食,不要怠慢了。”

    曹用仁连连点头:“伯父,我晓得了,一定会招待好护卫大哥的,您就放心吧。”

    随即他就出了房间,大家坐下来,随意的聊着天。

    不一会功夫,几个伙计就进来了,摆上了几道冷盘。曹用仁捧着一个木桶进来,然后笑着说道:

    “各位,这是冰镇的葡萄酒,入口甘甜绵柔,很适合在夏天饮用。也适合女子喝一点。”

    曹德舜有些惊异:“小子,你今天很大方啊!平时我来,你也没有用这西域的葡萄酒招待我啊?”

    曹用仁笑嘻嘻的说道:“伯父,这葡萄酒我也是前几天才弄到的,您以前不是没赶上嘛。”

    “你小子不说实话,我也不跟你计较了。你坐下来,陪我们喝几杯。”

    曹用仁打开酒坛子的封口,给每人倒了一碗酒。

    那喆举杯喝了一口,然后长出了一口气:“真爽啊!在这炎热的天气里,能喝上一杯冰镇的葡萄酒,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齐九娘见那喆又在发神经,可是有外人在场,也不好讽刺他,就捂着嘴窃笑不已。

    曹德舜挟了一筷子生鱼片,慢慢地咀嚼着,“不错,鱼很新鲜,酱汁调的也很好。”

    曹用仁自豪的说道:“伯父,说起我家的鱼脍,可是金陵城里的一绝啊。”

    曹德舜问道:“鱼脍我经常吃,可是这种鱼脍的味道确实有些特别,和普通的鱼脍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伯父,我们酒楼的鱼脍做法,是传自于六朝时,出现的金齏玉脍,是当时鱼脍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称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齏’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金齑共用七种配料,其中,需要解说的是白梅。白梅也是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它是主要的酸味调料,做羹汤时必不可少。东晋梅颐写的《古文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梅就是白梅。在醋出现以后,白梅与醋长期共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