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王收集公司-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德舜走过来,手里拿着筷子,他笑呵呵的说道:“陛下,让草民来演示一下,这烤鸭是怎样吃的。”

    李煜点点头,曹德舜用左手取了一张面饼,然后往上面分别挟了豆芽、黄瓜丝、葱丝、萝卜丝,最后夹起一片鸭肉,蘸了一点酱料,放在薄饼上面。

    他用薄饼包裹住里面的东西,然后放进嘴里,咀嚼起来。

    李煜看明白了,也照着做了,自己卷了一张,马上送进嘴里,咀嚼起来。

    过了一会,李煜连声称赞:“不错,非常美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而且配着几种蔬菜,显得十分爽口,好吃,好吃。皇后,你也尝尝吧。”

    周娥皇见李煜赞不绝口,也自己卷了一张,开始小口吃起来。

    “很好吃啊!好像鸭肉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曹德舜解释道:“皇后娘娘说的不错,这鸭肉是用枣、桃、杏等质地坚硬的果木为燃料,精心烤制出来的,是有一股淡淡的果木清香。”

    崔道述想到,这后世的北京烤鸭始于明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也就是现在的金陵后,明宫御厨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鸭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称赞,即被皇宫取名为";烤鸭";。

    公元十五世纪初,明朝迁都于北京,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并被进一步发展。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遇在其撰的《胆宫史·饮食好尚》中曾写道:";……本地则烧鹅、鸡、鸭。";说明那时烤鸭已成为北京风味名菜。

    周娥皇吃过之后,示意其他人也尝尝,韩熙载和徐铉立即急不可耐的自己卷了一张,开始大嚼起来。

    而崔道述和齐九娘却没有动,周娥皇不解的问道:“崔公子,九娘,你们怎么不吃啊?”

    崔道述笑着说道:“回禀皇后娘娘,这烤鸭是我四哥杜大雷弄出来的,我们经常吃,所以今天就让给韩尚书和徐侍郎吧。我怕这一盘不够啊!”

    徐铉一边嚼着,一边含混不清的说道:“这就对了嘛,崔公子果然善解人意,知道徐某是个老饕,自己就不吃了。徐某承情之至。”

    李煜问道:“崔公子,你适才说你四哥杜大雷,在器械方面是奇才。难道他对美食也很擅长吗?”

    齐九娘憋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了,她气鼓鼓的说道:“陛下,这杜大雷就是一个吃货加二货,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李煜愕然,他和周娥皇对视一眼,不知道齐九娘为什么生气。

    崔道述无奈的摇摇头,只好出面解释道:“回禀陛下和皇后娘娘,我四哥杜大雷为人诙谐幽默,经常和齐九娘开玩笑。他们之间有点小矛盾,不是什么大事。九娘,我说的对不对?”

    齐九娘见崔道述瞪了自己一眼,就低下了头,小声说道:“陛下,皇后娘娘,杜大雷经常说一些怪话,惹奴家生气,所以奴家就对他有些不满。”
………………………………

第二百八十一章 佛跳墙

    第二百八十一章 佛跳墙

    周娥皇温言说道:“九娘,哀家给你做主,你不必惧怕崔公子。你给哀家说说,‘吃货加二货’是何意?”

    齐九娘抬头看看崔道述,见他脸色铁青,就小声说道:“回禀皇后娘娘,吃货就是喜爱美食之人,二货就是有点傻里傻气的意思。”

    李煜抚掌大笑:“‘吃货加二货’,有趣,有趣。崔公子,你四哥杜大雷确实如此吗?”

    崔道述有些无奈,他只好说道;“陛下,我四哥杜大雷是很喜好美食,经常能鼓捣出来一些新菜式,这烤鸭就是他做出来的。他性格直爽,很爱和大家开玩笑,有点不拘小节,他得罪过九娘几次,至今九娘仍然耿耿于怀。”

    曹德舜出来打圆场:“陛下,还有许多菜品呢,您如果不吃,一会凉了之后,味道就不好了。”

    李煜点点头,用筷子指点着一盘菜问道:“曹先生,这种菜叫什么啊?”

    “陛下,这叫‘糖醋鱼’,此道菜选用鲜活的草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质别具特色。”

    李煜尝了一口,立即赞不绝口,周娥皇也吃了点,非常满意。这道菜十分适合女子食用,酸甜鲜香,味道很不错。

    韩熙载见李煜和周娥皇吃过之后,也品尝起来,他是北方人,对鱼类不是很感兴趣,就指着一盘肥瘦相间,红亮油腻的大块肉问道:“曹先生,这是什么菜啊?”

    “韩尚书,这叫‘东坡肉’。”

    “为何叫‘东坡肉’?有什么典故?”

    曹德舜看着崔道述,意思是老子不知道,你来解释吧。

    崔道述只好开始瞎编:“韩尚书,这菜是我四哥杜大雷发明的。他住的屋子位于我崔氏庄园的东坡之上,故此将此菜命名为‘东坡肉’。”

    韩熙载挟了一块,轻轻的咬了一口,眼睛瞬时就亮了。

    “好吃啊!肥而不腻,入口绵软,老夫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肉食啊!”

    李煜见这巨大的肉块,半肥半瘦,就不想动筷子。周娥皇更是不感兴趣。

    这时,两个伙计推进来一辆小车,上面是一个很大的酒坛子。

    曹德舜走过去,揭开酒坛子上面的封盖,瞬时热气蒸腾,一股异香扑面而来。

    徐铉这个老饕急忙站起来,抽抽鼻子,惊讶的问道:“太香了!这是什么菜?”

    崔道述笑着说道:“徐侍郎,如果泰钦大师在这里,肯定会找我拼命的。”

    徐铉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泰钦为什么要找你拼命?”

    “因为这菜名叫‘佛跳墙’啊。”

    大家都十分不解,李煜问道:“这菜的名字为何如此古怪?”

    崔道述说道:“陛下,这道菜是闽地名菜。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有人写了一句诗,来赞颂这道菜,‘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这道菜的原料有三十多种,如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还有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另外还加入了鸽蛋、香菇、笋尖、竹蛏。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酒坛中。

    佛跳墙一直选用装米酒的酒坛,坛中有米酒与原料调合。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原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

    煨佛跳墙之火种乃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时辰而成。在煨成开坛之时,只需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直入心脾。盛出来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口味无穷。”

    大家都目瞪口呆,这佛跳墙也太夸张了吧!不过闻着确实是异香扑鼻,估计味道肯定差不了。

    崔道述对齐九娘使个眼色,齐九娘立即站起来,走到小车旁边,开始用小碗盛装酒坛子里面的各种食材。

    他把第一碗恭敬的摆在李煜面前,然后笑笑说道:“请陛下享用。”

    李煜点点头,用调羹舀了点汤,小口喝了一点。

    “不错,不错,汤汁很鲜美。”

    他又挟了一筷子火腿,慢慢地咀嚼着。

    齐九娘给周娥皇盛了一碗,送到她面前。

    周娥皇点点头,开始小口吃起来。

    齐九娘又分别给韩熙载、徐铉、崔道述盛了一碗,然后就站在崔道述身后,看着大家品尝佛跳墙。

    众人吃过之后,对佛跳墙都大加赞赏。

    很快,大家每人都吃了几碗。

    周娥皇轻声说道:“官家,妾身实在是吃饱了,不能让曹先生继续上菜了。”

    李煜一边嚼着一块香菇,一边说道:“寡人也吃撑了,确实是不能再吃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曹先生,你吩咐下去,不要再上菜了。”

    曹德舜答应下来,出去传话了。

    过了一会,他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精美的漆盒。

    他打开盒子,露出了两张玉质的卡片。

    “陛下,皇后娘娘,这是全聚德的至尊卡。一张雕着飞龙,一张雕着飞凤。这是我们一点小小的心意,送给二位圣人。”

    李煜好奇的问道:“曹先生,这玩意有何用处?”

    “陛下,这卡全天下只有两张,您二位如果想吃任何的菜肴,就可以派人拿着卡片来全聚德,只要说出菜品的名字,我们立即就做好,然后派人送进皇宫。”

    李煜和周娥皇很高兴,不过李煜想想说道:“曹先生,寡人不能白白的收你们的好处。你们是商人,不能总让人吃白食啊!这样吧,你说这种至尊卡值多少钱,我让皇宫总管补给你。”

    曹德舜急忙说道:“陛下,这是草民和崔道述的一点心意,请您和皇后娘娘一定要收下。”

    韩熙载也劝解道:“陛下,老臣也收了他们一张卡片,叫做什么金卡。曹德舜和崔道述都是经商的奇才,他们绝对不会吃亏的。老臣虽然收了一张金卡,可以随时来这里白吃白喝。可是转念一想,他们肯定有什么目的,老臣还是提防着点,不能中了这两个奸商的圈套,哈哈哈!”

    屋子里面的人都大笑不已,崔道述无奈的说道:“韩尚书,我不过是想请你留下一张墨宝,然后悬挂在大堂里面罢了。并没有其它的用意。我和曹兄怎么就成了奸商了?

    陛下给我们全聚德题写了牌匾,故此我们送了二位圣人两张至尊卡。韩尚书是江南文坛领袖,您只要留下一件墨宝,我们送您的金卡,就绝对不会亏本。”

    徐铉也凑趣道:“崔公子,我也得到了一张金卡,是不是写一幅字,我们之间就两清了?这生意很划算啊,哈哈。”

    李煜见徐铉开始插科打诨,就对崔道述说道:“崔公子,这两张至尊卡,寡人收下了。这都是微末小事,我们都不会放在心上。寡人真正挂念的事情,就是用矿石换兵器,还有木材换床弩的交易。这关系到唐国的安危,你千万不可轻忽。

    寡人一会儿就吩咐昝鑫,让他派人把清凉寺保护起来,你们就呆在那里,绝对不要出去,以防有人狗急跳墙,伤害你和那先生。”

    李煜看看韩熙载,韩熙载心领神会,微微点头。

    崔道述急忙表态:“陛下,草民明白了,肯定哪儿也不去,就呆在清凉寺里面。”

    韩熙载想想说道:“陛下,我回去之后,马上召集兵部、工部、户部的有关人员,然后带着他们,一起去清凉寺。对外就说我去礼佛,然后和泰钦大师交流佛经,要在清凉寺住几天。”

    李煜欣喜的说道:“韩尚书确实厉害,你就和崔公子在清凉寺里面,商量出一个章程吧,尽快的解决此事。”

    韩熙载笑着说道:“陛下,老臣这些天就不上朝了,您有什么事情,就派人给我送信吧。”

    李煜点点头:“韩尚书,你要替寡人慰问一下那先生,他的伤势,寡人很担忧。如果给他治伤,有什么需要,就立即派侍卫来见寡人。皇宫里的一切东西,都可以拿走。”

    崔道述急忙过来施礼,谢过李煜对那喆的厚爱。

    李煜略带歉意的说道:“崔公子,寡人对那先生的事情,深表遗憾。不过蒲城章氏在朝中根深蒂固,为了朝堂的稳定,寡人不能做什么大的举动。

    不过寡人不能让你们吃亏,韩尚书,蒲城章氏是应该敲打一番了,你心里有数就好。”

    韩熙载心里大喜过望,表面却很平静。

    “陛下,您想让老臣做到什么地步?”

    李煜思忖片刻,开口说道:“耀武军指挥使,威武大将军章仁鉴辞官。耀武军解散,军官全部革职,送进大牢调查。兵卒全部送去挖矿石,砍伐木材,正好崔公子那里缺人呢。”
………………………………

第二百八十二章 林仁肇

    第二百八十二章  林仁肇

    韩熙载急忙说道:“陛下,耀武军负责金陵城的防务,如果解散了,金陵的防卫就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李煜摆摆手,“韩尚书,你不用担心,我已经接到了消息,大宋现在刚刚占据了荆楚之地,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呢。短时间内,不会对我国动手的,反而会极力的安抚我们。

    耀武军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绝对是无可救药,所以我们应该趁此时机,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兵部要拿出一个章程来,解散耀武军之后,重新再建一支新军。”

    韩熙载又问:“陛下,兵卒招募容易,统兵大将可不好选啊?”

    李煜胸有成竹的点点头:“寡人已经想好了,把林仁肇调回来,统领这支新军。”

    崔道述在旁边听了,心里暗自惊异,林仁肇啊!南唐第一名将。

    他在后世时看过资料,林仁肇,祖籍福州,闽亡流落定居建阳,遂为建阳人。以卓越战功从士卒逐级升迁为南唐镇海军节度使。

    五代末年,南唐主李璟遣人入闽招募勇士,扩充兵力,林仁肇从建阳应征入伍。林仁肇体魄健硕,臂力超群,骁勇善射,精通兵法,浑身刺有虎纹,人称“林虎子”。他入伍后,就显示出过人的胆略和才干。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周世宗柴荣率军南下淮南,攻南唐寿州。企图消亡南唐。寿州守将向南唐主李璟告急。李璟派出二支军队前往增援。

    一路援军有5万之众, 为主力部队,由皇弟李璟达率领,实权掌握在监军陈觉手中;另一路援军为偏师,这支小部队由林仁肇带领。

    陈觉既无能又怕死,故意寻找借口,畏缩不前,使寿州形势更为严峻。仁肇用兵有方,他深知自己兵力有限,如果直奔寿州救援,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于是他选择下蔡浮桥为攻击点,这是后周军队运送给养必经之路,守军不多,攻破此桥,就扼住后周军的咽喉。

    林仁肇这出高明的用兵策略,类同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倘若围攻寿州的后周军断了粮草,阵脚必乱。寿州之险,自然可解。

    林仁肇率军出现在下蔡浮桥时,守卫在此的后周驸马张永德大吃一惊。两军决战,仁肇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横冲直撞,勇猛异常。

    后周军矢箭齐发,都被仁肇一杆枪左挥右档打落在地,张永德也是猛将,但见到阵中跃马横枪的仁肇畏惧三分。此番激战,南*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北。

    撤退时仁肇一人断后,掩护部下撤退。后周军欲乘胜追击,张永德不敢轻敌,大呼曰:“彼有人焉,未可薄也。”

    林仁肇现在官拜镇海军节度使,镇守南唐的战略要地武昌。

    韩熙载捋着胡须,乐呵呵的说道:“陛下。‘林虎子’回来统领新军,当然没有问题了。可武昌怎么办?”

    “先让他的副手顶一阵子,等林仁肇将新军训练好了,就再回武昌去。”

    韩熙载思考了一会,觉得没有什么疏漏之处,就同意了。

    李煜继续说道:“蒲城章氏现今枝繁叶茂,是应该修剪一番了。”

    韩熙载心领神会,“陛下,剪其羽翼,用御史台的年轻人很合适,我回去就办理此事。”

    李煜见事情都搞定了,回头看见周娥皇坐在沙发上,小声和齐九娘聊天,就对几个人说道:“皇后今天心情不错,她们女人之间,有私密话要说,我们这些男人不方便听。各位,我们还是出去吧,寡人吃的太饱了,要活动活动。我们去一楼大堂,和客人们聊聊。”

    曹德舜急忙说道:“陛下,如果您同意,我们一会就要在一楼大堂,开始表演《三国志演义》了。”

    李煜一拍脑门,“哈哈,寡人倒忘了,这次微服出宫,听《三国志演义》,是最主要的事情啊!”

    李煜当先出了雅间,见二楼的大堂中间,有许多人在站着聊天。今天官员和富商看见李煜之后,谁都不敢痛饮,大家吃过精美的菜肴之后,都有点吃撑了。

    他们不少人都出了雅间,站在二楼大堂里面,互相交谈着。

    李煜出来后,大家纷纷过来施礼。李煜满面春风的和这些人交谈起来,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韩熙载陪着李煜,不能离开,就对徐铉使个眼色。

    徐铉心领神会,就悄悄地离开了。他进了早上来时的雅间,里面做的都是韩熙载派系的官员。

    朱铣、陈致庸、舒雅等人正在喝茶聊天,见到徐铉,大家都站起来问好。

    徐铉摆摆手说道:“大家都随意吧,一会宴会结束后,你们都分头行动,去联系各自的同窗好友,这次有大动作了。”

    舒雅笑嘻嘻的问道:“是不是要对蒲城那些人动手了?”

    徐铉白了他一眼:“就你机灵,这里人多嘴杂,我们先不能讨论这个事情。等下午的时候,大家去韩尚书的府上,再仔细商量吧。”

    徐铉出了雅间,见李煜和韩熙载没在二楼,估计是去了一楼。

    他走到二楼的栏杆处,向一楼观看。

    一楼大厅里面十分热闹,大家都围着李煜和韩熙载,和他们攀谈着。

    徐铉看见曹德舜和崔道述站在一个角落,正在低声交谈,就走过去问道:

    “二位奸商,你们又在谋划什么呢?”

    崔道述摇摇头说道:“徐侍郎,你这就不对了,你连墨宝都没有留下,还欠着全聚德一大笔债务呢。我们怎么就是奸商了?”

    徐铉乐呵呵的说道:“今天吃太多了,根本就写不出好字来。过几天我一定认真的写一幅字,然后还你们的债,这样如何啊?”

    曹德舜笑着说道:“徐侍郎,写字不着急,一会说书人讲完《三国志演义》之后,我和崔贤弟已经策划好了,会公开一副楹联,让大家来对。如果谁能对上来,就能得到最后一张金卡。你看我们两个奸商谋划的事情怎么样啊?”

    徐铉立即说道:“这是风雅之事啊!不错,不错。某家向二位道歉,确实是冤枉你们了。你们不是奸商,绝对不是奸商。”

    崔道述说道:“徐侍郎,你已经有了金卡,就不要参与进去了,把金卡让给其他人吧。”

    徐铉捋着胡须,矜持的说道:“老夫是不会和他们争的,不过老夫很好奇,你们会拿出什么水准的楹联?你们先告诉老夫吧,我就是对上来了,也不会说出去。”

    崔道述和曹德舜对视一眼,就郑重地说道:“千古绝对,徐侍郎,你是对不上来的。还是省些力气吧。”

    二人转身就走,把徐铉晾在了原地。

    徐铉哑然失笑,这二人也太能吹了吧!还‘千古绝对’,有自己对不上来的楹联吗?

    过了半个多小时,李煜感到有些累了,就带着韩熙载回到了二楼,坐在了栏杆旁边的沙发上面休息。

    曹德舜见状,急忙走过来问道:“陛下,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李煜点点头:“开始吧,寡人有些迫不及待了。”

    曹德舜急忙下去准备了,伙计们手脚麻利的收拾了桌子上面的残羹剩饭,打扫了卫生,然后给每位客人都奉上了茶水。

    几个伙计在一楼大堂靠近北墙的木质高台上,摆好了一张桌子,然后又在距离桌子几米出,摆了一排椅子。

    一楼的客人们,都互相议论起来,不知道全聚德又要闹什么玄虚。

    李煜对崔道述说道:“崔公子,你把皇后请过来吧,我们一起听听《三国志演义》。”

    崔道述立即走进了雅间,恭敬的请周娥皇出去。

    齐九娘扶着周娥皇站起来,然后就跟随她出了门。

    大家来到二楼的栏杆旁边,李煜拍拍沙发说道:“皇后,你过来坐吧,这里视线不错,我们一起观看。”

    周娥皇走过去,和李煜坐在一起。

    韩熙载和徐铉也坐在了距离李煜不远处,四周的官员都离得李煜和周娥皇远远的,生怕打扰了他们的兴致。

    这时,几个抱着乐器的琴师依次走上了高台,坐在了椅子上面,开始调弄乐器。

    五个身穿旗袍的妙龄少女,脚踩高跟鞋,也走上了高台,然后一字排开,微笑着面向观众。

    接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走上了高台,来到桌子后面,站着不动了。

    这个中年人,身材消瘦,面相普通,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他转身对琴师们点点头,琴师开始了演奏。

    几个少女随着乐曲,轻启朱唇开始了演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她们的歌声清丽婉转,大堂里的客人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少人都感慨万千,落下泪来。

    少女反复咏唱了三遍,琴声慢慢地消失了。五个少女向大家施礼,然后就走下了高台。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