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36国足在柏林奥运-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觉得身为主角、身为穿越者的陆某就是为所欲为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

今日更新稍晚

关于新书我有三个开头,我还没决定用哪个。哎呀,烦躁
………………………………

第210章 重回复旦

    2015年,陆逐虎人设还很好的时候,各方邀约不断,作为最优质的青年偶像,休赛期时各种大学邀约不断,请他来给青年学子们传授成功经验,烹煮正能量的鸡汤。

    5月底的时候,他回到复旦大学,参加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活动,看到许许多多新大楼,新建筑,恍如隔世。

    复旦今时不同往日了,学生也比当年多出了不知几倍。只是同学们兴奋、欣喜的目光似乎还一如往昔。

    那时候学生们想听他讲数学,现在同学们希望跟他聊足球。

    “咳,本人……陆逐虎。”那些需要用热血演讲来调动青年人们爱国热情的时光已经过去,陆逐虎也久违了面对乌泱泱几千人作报告的感觉,略微有些生疏。

    “老虎!”“老虎猖!”“绝凶虎”下面有叫着他各种绰号的学生球迷,陆逐虎也都微笑点头,只是不再有“陆师”的称呼了。

    “各位来到复旦,自然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话说小陆我当年也是想来复旦的,但是最后因为分数差一点所以去了别的学校……”

    “差多少?”下面学生问。

    “也就……一两百分吧!”

    下面哄堂大笑。

    “虽然我没在复旦读过书,但是……我对这里的感情,却很深很深……”

    虽然没有在这里读过书,却在这里教过书,率领复旦校队挑战上海各大高校的日子,也是非常难忘的快乐时光。“宁作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抗战宣讲会也都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这个时候大家并不知道他与“陆破虏”的关联,所以他说这种话难免让人觉得他“矫情”。可陆逐虎确实饱含深情,把他所知道的当年学校经历一一道来,怎么搞球赛,怎么教学,怎样办校庆……一切都宛如亲见,听得学生们倍感惊奇。

    而他也确实是亲历者。

    讲到李校长当年办学的艰难,日军大轰炸时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艰苦求学,陆逐虎动情时都忍不住要落泪。

    “好啦,好啦,我想各位今天各位也不是听我来讲校史的,还是聊聊你们感兴趣的吧!”陆逐虎顿了顿:“不过我还是想说,下次校庆你们学校还是不要抄袭我们学校的宣传片了。”

    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又是哄堂大笑,又忍不住脸红——因为复旦《ToMyLight》的校庆宣传片抄袭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Explorer》正闹得沸沸扬扬么!

    ……

    照例讲述自己如何刻苦训练、登录皇马、获得世界冠军的经历后,陆逐虎也被邀请参观校园以及去操场踢球,陆逐虎自然不会推托,现在操场光草皮的质量都不是当年尘土飞扬的新坉操场可以比的了。

    演讲的地方,相辉堂。

    80年前,这里是复旦的男生第一宿舍,小花、小董还有他其他一批学生都住在这里。1920年***校长下南洋募捐资金建造校舍,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自然要省着花,这边丛塚遍野,渺无人烟——自然便宜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里不宜建校,只有李校长坚持自己的想法,并经过多年经营,使学校初具规模。当时上海市区与江湾之间尚未开筑公路,李先生为勘察复旦新校址,只得先坐淞沪铁路到江湾镇,然后再坐手推独轮车,步行半小时许才能到达现场,可见创业的艰难。李惠堂、陆逐虎来的时候,学校已经搞得有声有色了。

    小花、小董住的第一宿舍耗资银元四万五千元,二层楼房,可住同学二百四十九人,是复旦当时最大的宿舍。陆逐虎经常会前来找学生们打牌、侃大山,学生们期末考试前也会求他过来帮忙押题……

    不过淞沪的硝烟起时,这里被炸成了一片废墟。学校的其他设施也被伪上海大学占用,损毁的地方很多,而留在上海坚持教学的李校长,为躲避敌伪的压力,到处辗转,带领师生三迁校址,最后要在赫德路租房子才能开学,这才坚持到抗战胜利后,重庆和上海的复旦团聚,重回旧址。

    当时的校长章益也是李校长的学生,为感谢恩师为复旦倾其所有的一生,他联合各地复旦校友募集了三十余两黄金,希望已近晚年的老校长能用来颐养天年。可李校长却没有接受,而是扩大募捐用这笔钱再为复旦盖楼——

    于是在过去男生宿舍的废墟上有了这尊礼堂,以李校长的名字命名:“登辉堂”。

    1947年初夏,登辉堂建成,最先登上讲台的人,正是李校长——那时节他已经为学校快耗尽最后的心血,风烛残年。7月5日,他对当时所有复旦学子发表他最后一次演讲,那时候他双目已经接近失明,不得不离开校务,可对学校的关心从未减少。他说:

    “你们现在穿的是学士制服,穿过了以后应当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从此对国家有所贡献,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

    数月之后,李校长去世,那段肺腑之言陆逐虎一直映像深刻,在陆逐虎离开那个时代前,他将自己的行李——小灯,能加强说服力的润唇膏,劲歌金曲的磁带……全部打包埋在礼堂前的空地下,从此之后陆某人不再需要开挂来继续人生,世界上也不再需要“陆破虏”那样的全能运动员。

    几十年转瞬即逝,为了抹去李校长存在的痕迹,这里也曾被改名“大礼堂”,等后来师生们回想起老校长的功绩,纪念创校的马相伯先生和李校长,将其改称为相辉堂。

    陆逐虎站在同一块场地,睹物思人,不胜唏嘘。

    他当年埋下的宝贝是不是还在那里,是否还能使用,不清楚。他倒是有心想去挖出来,但是这么多学生监视着,他也不敢。

    不过终于趁着后来暑假的一天,陆逐虎避开了巡夜的保安,凭着记忆中的方位,还是把他的那些好宝贝全部挖了出来——感觉就像是那时候比赛完了之后到处挖A级宝贝、S级宝贝的时候。轻车熟路,敏捷快速。

    当看到所有东西都像是他当初埋下时的样子时,感觉就像开启了一个时间胶囊。


………………………………

第211章 离开陆破虏的日子

    每一件随他创造过不世功勋的宝贝都还是告别时的样子,仿佛昨天埋下去,今天又挖出来。随手取出他当时用的保时捷定制版华为,插上线——竟然还亮了。放在一边,让它充五分电。

    说不定,还能通话两小时呢。

    所有码的整整齐齐的东西下面,躺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拿出来一层层拆开,一张张大幅合影,清晰得就像当时让郭洁将它洗出来时那样子。

    奥运村中,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在兴登堡大厦前的合影,戴季陶戴院长、代表团团长王正廷坐在中央一丝不苟——陆逐虎当时还没想起来,此君是当初学生反对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政策,而被中央大学的学生们胖揍了一顿的冤大头。但以后干干体育,也挺好。

    合影之后,还有他在柏林奥运赛场的许多精彩瞬间,也少不了他和杰西·欧文斯、卢瑟·朗包揽前三,戴着墨镜的郭洁抢镜那张。

    这可能是世界上仅存的能看清“陆破虏”面目,而且没过曝的照片……

    毕竟许多都是买了徕卡后的郭洁专门给他拍的,他也很配合,底片照片全部自己收藏。

    唯一不是郭洁拍的一张,是足球队在新加坡汇合后,在新亚大酒店天台上的那张。每个人都双手抱在胸前,笑得灿烂,李惠堂的头发因为抹的发蜡很多,在阳光下反光,陆逐虎翘着下巴,挺桀骜的样子。角落里天台入口小董小花两个摊着手不知在争论什么,不慎入镜。

    “哎呀,怎么感觉真像是过了半辈子了似的……”陆逐虎喃喃着,一张张看过去,不知不觉手机也充满了大半的电,取过来又看了他当时用手机拍的照片,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鲜活的历史了……

    “预测‘未来’的功能,还能用么?”陆逐虎想了想,将镜头对到定格在影像中的人物上……

    屏幕像水波纹一样荡漾开,人物活动起来……

    画面上,玩铁饼的郭洁,掷标枪的周长星,两个人拉拉扯扯地走在路上——陆逐虎认出来那是1936年10月代表团全体载誉回到国内啦!

    “拍一张,再拍一张!”周长星手中还拿着他的标枪,央求着紧紧护着相机的郭洁。

    “你说你都拍了多少了!真不能拍了!国内原装胶卷更贵!”

    “我拍的再多也没陆破虏的十分之一多啊!”

    “破虏那是民族英雄,咱能比?”

    “我不是说了,回来就介绍俺妹子给你认识——”

    正拉扯着,忽然有人惊喜地喊:“大哥,你回国啦!”

    两个人都停下手中动作,去看。

    哪知道一看,郭洁就愣住了。

    “哎,妹子,哥回来啦!”周长星高举着自己的标枪。

    捅了捅愣愣的郭洁,郭洁才回过神来,有点幽怨道:“你也没说,咱妹子已经长这么大啦……”

    ……

    “来来,郭哥给你拍一张,别害羞!看镜头!哎!很好!再来一张!”

    “没事!郭哥胶卷多得是!都是自家人,别客气!”

    ……

    陆逐虎看着郭洁和周长星真的要结成亲戚的样子,目瞪口呆……

    1937年8月,淞沪激战正酣。

    隆隆的枪炮声中,十六铺码头仍然热热非凡,穿梭人群不断。有立即离开“是非之地”避祸的,也有此时登岸迎接国破关头巨浪的。从来往的人群中,学生群体占相当大一部分。当留日学生们打开收音机,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再也忍受不了屈辱与愤恨,踏破阻挠,毅然回国——本来身处举国若狂的日本,留日学生们就已经痛苦万分了。

    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共有中国留学生约6000人,至1937年9月上旬,归国者近4000人!踏上祖国的大地,面对残破的山河,大多数留日学生未等与家人团聚,便率先赶赴抗日救亡前线!

    可与此同时,刚刚获得公费留学机会的学生们无疑是痛苦的——虽然知道中日必有一仗,虽然知道时间紧迫——他们也正是因此要抓紧时间留洋,尽快回国备战的。

    谁知道战争来得这么快呢!

    国家已经这样,却要在这时离开她避身世外吗?

    来往人群中,小董小花两个并肩而立,早定好的船票,只是这次二人不能像一年前那样和陆逐虎结伴而行,一个要去英国曼彻斯特,一个是美利坚的宾夕法尼亚。

    “陆师说过,国家的确需要打仗的人,可等来日战争胜利了,也需要我们来重新建设!”

    “尽自己的职责!”

    “死得其所!”

    “国内见,老花!”

    “国内见,老董!”

    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冲着对方的后背擂拳。

    听着淞沪大战隆隆炮声而远航的轮船上,中国的留学生望着远去的、被炸得残破的家园,眼中全是泪水。

    他日归国,以死相报!

    与他们不同,归国后辗转于上海、南京的郭洁决定前往日本留学——因为日本人搞的伪满洲国,他、刘长春、符保卢……东北的运动员们都已经无家可归了。“你让老子没有家,那老子便到你们的老巢里搅一搅!”特立独行的青年,思考问题的方向从来与人不一样。

    符保卢、陈镇和都上了抗日战场保卫天空,靳贵第、王润兰等牺牲在华北,李惠堂前往英国效力到欧洲战事起来时回国联系旧队友进行抗战募捐义赛。1938年英国科林蒂安队访问香港,黄美顺代表南华出阵最后一场比赛——可之后便神秘失踪……陆逐虎却看到他在日军的俘虏下一路遣到海南岛……以后,再也没有下落……回国后的黃纪良选择淡出足坛,之后获得巴达维亚的保险公司工作要约,前往巴城发展,但很快日军又席卷战火而来,黃纪良选择在马来亚参加了当地游击队,后面却被日军俘虏,惨遭酷刑,差点丢掉性命……

    队友们挣扎在每一条战线上,连陆逐虎也带着两尊机甲到处杀人,可在沦陷区,也有人没有忘记继续举起中国足球的旗帜!

    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足球的旗帜东华也暂停运营,孙锦顺在1938年春天和一班队友组建新的球队丽都!甭管皇军和伪政府们满不满意,一场场胜利,要告诉国人,最后获胜的仍然将是我们!

    组队的第一年,就重新夺回此前中国人失落的史考托杯!1939…40赛季更问鼎“中超联赛冠军”!(因陆逐虎提议而改名,原为上海甲级联赛)

    风头一时无两!

    越是危难时刻,越是逆风前行!

    陆逐虎在复旦的慷慨陈词言犹在耳:即使真有一天,外寇侵我了,球不踢了吗?电影也不拍了吗?中国的文字、诗歌就没有人传唱了吗?没有人去搞研究了吗?

    不!

    球照踢,歌照唱,电影照拍,搞研究的,无论在中国哪里,照样搞研究!

    哪一处不能砥砺抗战!

    “诸君有心,这个国家不会完蛋。”

    这个民族,不会完蛋。


………………………………

今天跑得好累,本要断更了,想想嗯……

纪念下抗战胜利日吧!
………………………………

第212章 抗战胜利日与最高勋章!

    1945年8月15日12点整,“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向全体国民宣读《终战诏书》,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公众播出,虽然天皇的录音敬称为“玉音”,但日本国民们发现,所谓“玉音放送”,虽然是以日文的汉文训读体写成(日本人依日语文法解读汉文的方法)导致庶民难以理解其内容,可令他们悲伤、沮丧、疯狂之余,发现天皇说的是“人话”。

    天皇,是人,不是神。

    第一次听到国家最高元首的声音,却令人感觉信仰崩塌。

    播放后34名将官选择切腹自杀。

    同一时间,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就结束了。

    只是,中国还没。

    在亚洲陆上战场,日本军队与各地武装力量的冲突并没有完全停止,相当一部分侵华日军拒绝向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在东北的苏联红军投降,继续进行着各种军事行动。

    时间终于来到半个月后的9月2日,日本东京湾。

    “密苏里号”战列舰。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包括中国的徐永昌将军的依次签字。

    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这一天为抗日战争胜利庆祝日。

    这个日子,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反***战争胜利日。

    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终于结束。

    这是裕仁天皇见证面对中国人的第二败——第一败便是1917年那次,他还在当皇太子的时候,现场目睹远东运动会日本国家队第一次成军、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初次亮相便被中国队踢了个5比0……

    只是战争从来不像足球,只需要计算落入双方球网的皮球那样简单——

    作为胜利者的中国,在战争中,失去太多,太多,太多了!

    光是陆逐虎,就失去了符保卢、黄美顺、靳贵第、王润兰、李森……太多的队友!

    他们鲜血撒在祖国的各处甚至客死他乡!

    但是,这片土地上,这片天空中永远有他们战斗过的矫健身影!

    如果说陆破虏带给这个时代什么——除了他带领两尊机甲亲手屠戮的十万倭寇,那便是让底层的民众多了一分骨气与骄傲!

    人们会想到曾经有个年轻人在***的轴心中长袖善舞,挑遍全世界的高手,证明中国人才是最优秀的那个。

    就好像后人说霍元甲打俄国大力士。

    虽然霍元甲历史上并没有真的打过俄国大力士。

    但是在陆破虏出现过的世界中,他的确把日法德意英媒葡西都胖揍了一顿。

    青年如此,国自不当亡!

    1945年9月3日,中国抗战八年最终取得胜利,同盟国中印缅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校长一身戎装,手持文明杖缓缓步出官邸,重庆的街头早已是密集的人群。

    身穿旗袍的靓丽女郎,白衬衫戴眼镜的学生,放下礼帽的身世,卷起裤腿的小贩……

    重庆人民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向他致意!

    缓步走过的地方,全是阳光明媚的笑脸,高举的拳头:

    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

    笑容同样展露在蒋校长的脸上,无数的阴霾似乎都已在今天过去。人生之巅。

    既裕仁的玉音放送后,蒋校长通过广播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的演讲:

    “我们的抗战,今天是胜利了,“正义必然胜过强权”的真理,终于得到了他最后的证明,这亦就是表示了我们国民革命历史使命的成功。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

    “我全国同胞们自抗战以来,八年间所受的痛苦与牺牲虽是一年一年的增加,可是抗战必胜的信念,亦是一天一天的增强;尤其是我们沦陷区的同胞们,受尽了无穷摧残与奴辱的黑暗,今天是得到了完全解放,而重见青天白日了。这几天以来,各地军民的欢呼与快慰的情绪,其主要意义亦就是为了被占领区同胞获得了解放。”

    “现在我们抗战是胜利了,但是还不能算是最后的胜利。须知我们战胜的含义决不止是在世界公理力量又打了一次胜仗的一点上,我相信全世界人类与我全国同胞们都一定在希望这一次战争是世界文明国家所参加的最末一次的战争。

    “如果这一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争,那么我们同胞们虽然曾经受了忍痛到无可形容的残酷与凌辱,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大家决不会计较这个代价的大小和收获的迟早的。我们中国人民在黑暗和绝望的时代,都秉持我们民族一贯的忠勇仁爱,伟大坚忍的传统精神,深知一切为正义和人道而奋斗的牺牲,必能得到应得的报偿。”

    “我中国同胞们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

    “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在之后的论功行赏中,蒋校长给某个抗战中“失踪”或者“死亡”的体育英雄授予了最高荣誉的——

    国光勋章!

    国光勋章的意义跟青天白日勋章差不多,都是授予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军人,但可能是蒋校长觉得青天白日勋章发的太多,体现不出来自己的特殊地位,就在1937年又颁行了另一种更高级别的勋章——其实只准备发给他自己的,这便是国光勋章。

    国民党退出大陆之前只有光头蒋自己和傅作义得到过,(国军败退台湾后,又颁了三个人:周至柔、俞大维、何应钦,陈诚都没有得到过,所以一共五枚而已。)

    对于将这枚勋章授予一个从没有上阵打过仗的人,也有人表示微词——(陆逐虎:明明手上有十万倭人头颅!真正的一个青年十万军!)

    可是,国府的意见是:

    非此人,无以壮国人之胆气、毅力与气魄也。

    这时正是抗战胜利,大功告成,举国欢腾的时候,“日记强国”的蒋校长也不忘记在这天谦虚一把:

    “虚度六十,马齿徒长,对母亲未报作育之恩,对国家未尽忠孝之职,民众痛苦,遗族罔恤,扪心自问,清夜长思,惶愧无地。”

    陆逐虎回望他参与有限的八年,觉得自己那一年的所为,应当无愧了。


………………………………

牙疼请假

双十一全是套路看得牙疼,怀念11年12年时的真促销。还是等黑五抢购一波吧!
………………………………

第213章 陆逐虎与苏佩加空难

    有时候,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对一个人的评价发生天与地的偏差。

    就好像2014年和2016年离开伯纳乌的陆逐虎。

    又如蒋校长,迅速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1948年,曾经的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随军记者,“龙争虎斗”联合编剧储安平在他主办的杂志《观察》上批判国民党“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