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并州李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邕不断自言自语着,看来是已经彻底被转移了注意力?
6月。
“子师,你要来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好让义为你准备一番啊”看到突然拜访的王允,李义大笑道。
“呵呵,子康,伯喈公,允此次前来,却是向你们告别的。”王允闻言笑道。
“哦?子师可是得到了朝廷的征召?”蔡邕闻言顿时问道。
“正如伯喈公所料,当朝三公同时征召允入朝为官,允已经答应了高司徒。”王允笑呵呵的应道。显然,他此时的心情非常不错。
在所有升官的道路上,三公征召橼属无疑是升官最快的,虽然三公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只是因为名声大、学识渊博坐在这个位置上,但实际上哪个三公不是人脉极广之人?
当然,有些时候三公也会成为替罪羊,比如前几年宦官和士大夫们争权的时候,几乎每年三公的人选都得换上一次,有时候甚至一年换两次。这种情况下,成为三公的橼属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就好像蔡邕,被桥玄征召后,自然有桥玄庇护他。但桥玄下去后,之前他得罪的人就来找他麻烦了。
不过蔡邕虽然对此时的朝廷有些失望,但却还是希望王允进入朝廷后,能够帮助士大夫打击宦官,让朝廷重回清正廉明。对此,王允自然不会拒绝。
在李府呆了片刻后,王允就起身告辞,对此李义和蔡邕也没有挽留。毕竟被征召之人不可能在地方逗留太久,不然肯定让征召之人心中有想法。不过王允离开李府后,并没有径直前往京师,而是去了督瓒的府邸。
王允和督瓒也是熟识,见面自然一阵恭贺之声。
“不知道子康在广正这里如何啊?”王允貌似随意的问道。
“哈哈,好你个王子师,自己刚被征召,就打起了子康的主意?”督瓒闻言顿时猜到了王允的意思,大笑着应道。
“呵呵,允怎么可能打子康的主意?只是子康之才你我皆知,区区一个主簿,子康在这个位置上实在太屈才了。”王允轻笑着说道。
“这有何难?只要你能说服朝廷,这郡守之位我督广正也敢拱手相让,就是不知道子师你有没有这个能耐了”督瓒看着王允笑道,眉宇间慢慢的戏弄之色。
“哼,你这人”王允闻言摇头苦笑道,显然对于督瓒如此老不正经的模样颇为无奈。
谈笑一会,督瓒这才正色说道,“子康之才我自然知晓,这段时间已经开始逐步让他处理更多的事务。不过子康今年不过才16岁,如果升的太快却也不是什么好事。”
“此事允心里有数,难道允在广正的心中,是那种急于求成之人吗?”王允莫名被教训了一顿,再次苦笑道。
“嗯”督瓒闻言,摸了摸胡须瞅着王允,良久后淡淡的说道,“本来你就是这种人。”
两人谈论许久后,王允这才离开,不过对此李义却是毫不知情。不过他却发现,督瓒似乎越来越懒散了,好多本来应该他亲自处理的事情都交到了自己的手中。“这老家伙,是打算当甩手掌柜吗?”李义心中无奈的想着。
………………………………
既然有人对貂蝉之名有所疑问,那么解答一下。
三首先,本书参考正史、演义、平话、游戏等等,而正史之中并无貂蝉,《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中,对所谓的貂蝉描写仅有一句: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至于其他,只有貂蝉。
其次,貂蝉是个官职这个说法我找不到任何作为记载的证据。相反,唯一出现貂蝉字样的只有貂蝉冠。
《艺文类聚》卷四十八:“秦始皇复古冠貂蝉,汉因而不改。此内官侍帷幄,受顾问,拾遗于左右,出则负玺以从,秩二千石。”戴貂蝉冠的人侍从皇帝左右,御驾出宫他们负责捧玉玺等,是显赫近臣。
两《汉书》中皆载有貂蝉冠。《汉书刘向传》:“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王氏指外戚王莽一族,二十三人皆戴貂蝉冠,如鱼鳞般相次栉比皇帝左右。《后汉书天文志中》“(张)逵等自知事不从,各奔走,或自刺,解貂蝉投草中逃亡,皆得免。”此句是说汉顺帝时,中常侍张逵等矫诏作乱被顺帝发觉,这些人或自杀或扔掉貂蝉冠落荒而逃。
再次,那所谓的任红昌考证老实说我觉得很奇怪,如果他考证的是三国演义,那么一个不存在的人他又是如何考证的?如果考证的是那位董卓侍婢,嗯……那不得不说真是一位大神,“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最少从这句话中,我找不到任何可以考证的线索。
最后,貂蝉此人的设定我基本可以说是参考三国演义,那么,为什么她叫做貂蝉而不是任红昌呢?
1:三国演义中貂蝉就叫貂蝉,所以我也叫她貂蝉,四大美女中的一位,而不是那什么任红昌。同时,中国有貂姓。
2:貂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近臣竖貂的后裔。据说在唐朝时改为刁姓。
3:安排的剧情个人认为比较合理,出现疫情而变成了孤儿,如果主角不在,那么王允将其收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演义中貂蝉所言的养育之恩也能够说得通了
解答完毕
………………………………
0073:约定
原五原郡有多少人马?约莫5000人!很多吗?听起来确实很多,一个五原郡就有5000人,那整个并州9个郡,随便加一加不也是好几万?再加上朝廷的援军……
只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整个五原郡真正能够动用的兵马,也就2000人甚至更少,不然整个五原郡9座县城除了驻兵的那一座之外,其他就是白送了。
那其他郡呢?西河、朔方、云中、定襄、上郡都是南匈奴人的地盘,先不说他们愿不愿意帮忙,就算愿意帮忙,那也得等朝廷的诏令下达,谁让因为张修大人的自作主张,让护匈奴中郎将这个官职暂时没有任命呢?
也因为如此,南匈奴所在的郡以及紧邻的雁门、太原、上党三郡,就不可能派多少兵马支援五原郡,尤其是雁门郡,虽然其守兵比五原更多,但他们除了守备南匈奴之外,还得派人抵御可能攻来的鲜卑人。
更加让督瓒、李义等人无奈的是,护匈奴中郎将空着,度辽将军不知道为何,自从桥玄卸任进京之后,朝廷就在也没有派人来担任度辽将军一职。
这个职位有多重要?简单来说,在以前度辽将军未设之时,边郡驻军基本都在万人以上。后来随着度辽将军的常驻,边郡郡守手下的部队才开始减少。
嗯……人没了,兵还在吧?确实还在,但没有度辽将军,那些士兵怎么可能敢动?督瓒又怎么敢去征调?那可是掉脑袋的事情!
“说起来,自从黄巾之乱爆发之后,整个并州似乎就和乱世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曹操基本击败袁绍后,才派人接手并州,那在这段期间……”李义心中莫名的开始担忧起来。
没办法,他对于并州的历史是真的不了解,事实上他对于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的并州,唯一知道的也只有出了那么几个名将以及丁原这个可怜虫,谁让并州的存在感仅次于交州?
不多时,高顺率领李义麾下的徒附们已经全部聚集了过来,“主人,一共86人,虽然奴婢将主人的话转告给了他们,但他们依然还是坚持要来。”高顺沉声说道。
话音刚落,不等李义开口,这些徒附们就不断大声喊着。
“主人,让奴婢们和您一起去吧!”
“奴婢双亲的命都是老主人救的,小主人又待奴婢一家恩重如山……”
“如果失败了,就算留在这里也是死……”
一群人不断嚷嚷着,总之就是一句话,要和李义一起出征。就算战死在沙场,也不愿意呆在城里。
“你们……”李义看着众人群情激昂的模样,不禁有些哽咽起来。虽然平日里这些徒附们对他也非常恭敬,但在这种危难关头,他才真正知道“卖命”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更知道了当有人愿意为你赌上性命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不愧是燕赵男儿,这等豪气忠义实在让人赞叹啊……”蔡邕见状轻声感叹着。
燕赵男儿说得就是古代战国时的赵国和燕国了,战国七雄之际,因为燕国和赵国相对弱小,且北临匈奴,南面又挨着秦国、齐国、魏国等强大势力,这让他们想要自保,就必须得团结、忠勇……比如赵国的李牧,燕国的荆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闻言,张芝等人连连附和,而张猛则双眼放光的看着这一切,眼前的这一幕让他感受到了以往从书籍中没有感受过的震撼。
片刻,李义就回过了神来,环视了众人一眼,随后大声说道,“既然如此,别的我也不多说,你们只需要知道,如果你们死了,你们的家人以及后代,我李义会照顾他们一生!活下来,赏钱!日后我李义高升之日,也是你们做官之时!”
“哦!”众人疯狂大喊着。
李义并没有说什么一定会将他们活着带回来,因为这种话说出来李义自己都不信。所以,他思来想去说了这么一段话,最少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换装备!准备战马!”李义大声下令道,而随着李义的话,吕布、高顺等人迅速带领这86人各自抱着一套兵甲前往牧场。
而李义则转身看着蔡邕四人,正想说些什么时,蔡邕却笑着打断了他的话,“子康莫要担心,我等虽然不像子康武艺超群,但协助督郡守守城还是能够尽些微薄之力的。”
说着,蔡邕又说道,“嗯,我等就先行一步,去询问下督郡守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说着,率先向门外走去。而一旁的张芝三人也默契的跟了上去,显然,他们也知道蔡邕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看着四人消失在门口,李义这才转过身望向府内的厅堂,此时,蔡琰正默默的站在门口看着自己。而一直和蔡琰几乎形影不离的蔡清三人,此时却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琰妹……”李义缓缓走到蔡琰的身前站定,看着她的双眼好半响才低声轻喊着。
而蔡琰也同样注视着他的双眼,好半响,才轻声笑道,“子康兄,琰儿在此祝您旗开得胜。”
“呃……”李义闻言顿了下,似乎没有料到蔡琰会这么说。在他看来,他都和蔡琰琴瑟和鸣了,怎么也得来一句“不要死啊”,或者“回来琰儿就嫁给你”之类的话才对。
看到李义的模样,蔡琰忽然娇羞的嗔道,“子康兄,一定要赢啊!明年……明年琰儿就可以及笄取字了,所以……你可一定要胜利归来啊!”说到最后,蔡琰那双明亮的双眸再次注视着李义的眼睛,其中满是坚定之色。
“放心!”李义看着蔡琰保证道。话语虽然,但其中却充满了李义的决心和态度。
“那……那琰儿服侍子康兄披甲……”蔡琰有些闪躲的说道,飞快的跑进屋去想要拿下挂在墙上的宝甲。
“琰妹小心,那可是很重的~”见状李义连忙赶了过去帮忙,好一阵子,手忙脚乱的蔡琰才在李义的指点下,帮李义穿上盔甲。
好吧,幸好此时李府内早已经空无一人,不然蔡琰可能会直接羞得抬不起头来吧?只是,她似乎忽略了三个小家伙?
………………………………
0074:李义的打算
一 五原郡守府内,督瓒正和蔡邕等人议事,忽然听到门外一阵喧哗声,连忙走出去一看,顿时就呆住了。
只见郡守府大门外,一名身高将近8尺的男子吸引了周围人群的所有目光,身穿乌金狻猊铠,手持天龙破城戟,腰间别着灵宝神弓,胯下一头巨大威猛的白虎。其双目如电,面如冷霜,任何人看了,心中都会忍不住生出一丝惧意。
而在其身后,却是吕布、高顺、童飞、典韦4人,再之后,是曹性、魏越、成廉、赵璇、陈靖5人,再之后,却是86名李家徒附。总共95名披甲戴盔的勇士骑在马上,虽然静止不动,但一股一往无前的气概却隐隐传了出来。
“好!好!好啊!子康!想不到你的这些徒附武装起来竟然有这等威势……”督瓒见状喜得有些难以自己了,就算他不是什么名将,但也一眼看出了李义身后这些人的不凡。吕布等早已经名声在外之人不提,单单那86人无名徒附,在督瓒看来在其麾下当个什么屯长、军候之类的,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蔡邕等人也均被李义以及其徒附的英姿所震撼,久久无法言语。他们尚且如此,更别说张声以及其他人了。那些本来还有些微词的人,在看到面前这一画面后,所有的不满瞬间就消失了。
虽然说打仗比的终究还是杀人的功夫,但最少挑遍整个五原郡,也没有那支部队仅凭披甲戴盔持枪上马往那一站,就能够有这般威势。
听到督瓒的话,李义翻身下虎……快步走到督瓒面前笑道,“大人过誉了,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其他将兵们如果换上这身,也一样是英姿飒爽。”
说起来,对于督瓒的大方李义却还是低估了,本来他只准备给吕布等武勇出众之人准备整套盔甲,其余人直接用个竹甲、皮革甲甚至厚木甲也就可以了,可从来不敢想所有人都来一套,但督瓒就给了,货真价实的两当铠,骑兵专用盔甲。
“哈哈,子康莫要再说这些话,不然其他人的面子可就抹不开了~”督瓒大笑道。今天在得知鲜卑人南下的消息后,恐怕督瓒还是第一次笑得这么开心。
嗯……说起来,李义麾下这95人真的让督瓒如此有信心吗?显然不可能,就算再加个零也没什么用。但问题是,如此威武雄壮的一支骑兵屯,先不说战争时的表现如何,单单那股气势,在如今这士气颇为低迷的九原城内,可是作用非常大的。而且督瓒隐隐觉得,李义将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人。
这种想法很荒谬,因为就算李义武比项籍,面对4万胡骑又能如何?可偏偏,他就忍不住这么想。或许是因为他本身对于这场战争早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将最后的希望放在他最看好的后辈身上?
数天之后,朝廷和并州刺史张懿乃至其他诸郡的援军一个都没看到,倒是4万胡骑已经进入了五原郡,随后也不分兵,径直就像九原县杀来。
“哼!这群胡人显然早已经知晓五原的守军情况,所以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督瓒冷哼着说道。不过这也怪不了任何人,毕竟胡人年年南下,对于五原郡,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广正,此时抱怨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还是考虑下怎么打吧……”蔡邕闻言无奈的说道。
只是话音落地了半天,却也没有人应声,2000多人比对4万,怎么打?能怎么打?除了守城之外又能如何?
只是就在这时,李义开口了,“大人,属下觉得可以在此地埋伏……”李义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指了指。众人顺着李义所指看去,却是距离九原县数里地的一处树林。
“夜袭?”督瓒和蔡邕等人第一时间明白了李义的意思,好吧,除了这个可能之外,他们也想不到其他的了。
“嗯,不过恐怕需要大人您率众守上3天的时间……”李义闻言沉声解释着自己的计划。此时在这里都是在九原县或者五原郡任职十数年以上的老人,李义倒也不担心会泄露。
只是在听完李义的计划后,督瓒却直接翻脸呵斥道,“胡闹!子康啊子康,你难道是糊涂了?你麾下徒附不过95人,就算找机会夜袭,难道凭借你们这96人就能够踏平胡人的大营?!”
“是啊子康,你这计划太乱来了,就算要埋伏,可以带多点部队去嘛。还不到百人?不可能的!”蔡邕也摇头苦笑道。
如果这番话是别人说的,督瓒和蔡邕理都不会理,你自己要带麾下徒附去送死?其实是想趁机逃跑吧!
但说这番话的是李义,他们却是没有怀疑李义的动机。毕竟如果李义真的惧怕鲜卑人,完全可以在之前就进入童子科,何必在五原郡当个小小的主簿?只是……不到百人就想偷袭4万大军?就算那4万胡人真的睡得和死猪一般,等到他们醒来时你那不到百人的部队又能杀多少人?
炸营?城内守军配合掩杀?听起来似乎很不错,但不管是督瓒还是蔡邕或者其他人,都不觉得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有什么操作的可能性。
“子康啊,瓒知道你急着想要退敌,但战争可不是儿戏,你计划一旦失败,绝对是十死无生,就算成功了,待敌人回过神来,还是十死无生啊!”督瓒苦口婆心的劝说着。
“大人,义已经下定决心!而且在义看来,3天之内,义必定会找到机会突进敌军大营。届时只需要大人您稍加配合,定然可以大获全胜!”李义恭声说道,语气无比的坚定。
“这……唉!!”督瓒闻言,又看了看李义那坚定的眼神,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而蔡邕见状,刚开口准备说些什么,李义却又再次说道,“伯喈公莫要再劝,而且义已经和琰妹做了约定,一定会胜利归来的!”
“这……”蔡邕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劝说的话吞进了肚子里。
………………………………
0075:兵临城下
一 说起来,李义提议在数里外的树林中埋伏,找机会夜袭鲜卑人的策略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哪怕李义这边不过区区95人而已。毕竟在历史上,张辽800人突袭孙权10万大军的营地,甘宁百骑劫营的对象更是曹操亲自统帅的40万大军,如此看来,李义这95比4万,也算不上有多离谱。
但张辽突袭东吴军的时候,合肥城内尚有兵7000人以上,且周围城池也尚有许多兵力。而甘宁就更加不用说了,孙权率7万大军吸引曹操的注意力。而李义呢?就靠九原县城的2000多人?
自秦朝以来,汉人对付北方胡人的策略,从来都是依靠长城来拖延减缓胡人南下的速度,边郡迅速集结部队,同时坚壁清野,避免胡人四散劫掠。如此一来,轻装南下的胡人很快就会因为粮草用尽不得不撤退。
虽然这种被动防守听起来很无奈,但有时候现实就是如此的无奈。因为对于汉人来说,北伐的代价实在太大太大了,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就算北伐赢了又如何?胡人的领地对于汉人来说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
就好像昔日汉武帝北伐匈奴,结果把匈奴打败之后,汉武帝只是占据了些许的匈奴领地而已。因为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对于汉朝这种农耕文明来说,连鸡肋都称不上。
“行了,别想这么多了。”李义轻轻的拍了拍手,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到时候你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我冲!相信我,此战不单单会赢,还会赢得非常漂亮!而你们,也会因此获得荣誉、财富,甚至还能再娶个如花似玉的媳妇~”李义轻笑道。
“哈哈~”一句话,顿时惹来众人的大笑。
“那么大家先原地休息,在这里得呆上好几天呢~注意自己的战马,别让它们发出声响。”李义点了点头说道。
这些战马全是李家自己的战马,经历过数个月以上小白的咆哮教育后,这些马已经彻底习惯了身边有小白这头猛虎的存在,以及不时传来的咆哮声。或者更简单的来说,它们已经将小白看作是自己的王了,虽然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说完之后,李义转头看着吕布和曹性再次说道,“阿布、阿性,你们两人各自带上5名箭术好手负责北方和西方,一旦发现鲜卑探子,不要声张,除非瞒不过去再迅速击杀!直到发现鲜卑大军后再来禀报!”
“是!”两人领命后,各挑了5人随即就消失在树林之中。
“小白,这次可就靠你了,如果发现敌人,记得用不发出声响的方式告诉我哦~”李义抚摸着小白的大脑袋说道。
闻言,小白用大脑袋蹭了蹭李义,随后轻轻用爪子在他的腿上拍了下。
“嘿嘿,就是这样,小白真乖~答应了,给你吃好吃的!”李义见状大笑道。说起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小白能够听懂自己大部分的话,但前世作为学渣的李义,也只能用老虎也通人性来解释了。
说着,李义直接靠坐在小白的身上,随手将天龙破城戟和灵宝弓放到了一边。伸了一个懒腰后,这才看着一旁依然站在那边警戒的典韦笑道,“阿韦,不用这么紧张,先来休息一下吧。就算鲜卑人真的来了,只要我们没被发现,就不会有任何事情~”
闻言,典韦张了张嘴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可半天却发现自己似乎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最后摸了摸后脑勺讪笑了一下,飞快的坐了下来。
树林之中,李义等人就这么静静的坐在树墩或者树干下休息着。没有任何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人有说话的心情,因为他们都知道,数天之后,就是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候了。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