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37全球速递-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了,瑞士能够保持中立,可不是因为希特勒突然开始尊重国际法了。战前,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也都宣布永久中立了,德国人还不是说揍就揍了。

    瑞士之所以能这么硬气,愣是保持中立到了最后,是有他自己的底气的。话说二战时期,瑞士还真挺硬气的,不管你是盟军还是轴心国的飞机,只要你飞过我的空域,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你打下来。

    首先瑞士国内遍布高山,被称为“欧洲屋脊”,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很难发挥威力。

    其次,瑞士人的战斗力也很彪悍的,人家搞的是“武装中立”。虽然人家几百年没打仗了,但一直保持了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常备军有43万。历史上瑞士的雇佣兵可是出了名的能打硬仗,连教皇和当年的法国王室都雇佣他们作自己的近卫队。

    而且人家瑞士人还舍得花钱,武器装备精良,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瑞士当时修建的各种规格的地下掩体,足够全部常住人口使用。防空措施和居民的对比覆盖度是114,稳居世界第一。

    最后,瑞士人手里还捏了一张王牌,那就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和辛晋龙隧道。德国必须通过此隧道才能穿过阿尔卑斯山脉把物资运往意大利。而瑞士在隧道里埋下了大量炸药,一旦德军入侵,瑞士人会立即将它炸毁,切断德意之间的陆路联系。

    1940年,希特勒曾经拟定过一个入侵瑞士的“冷杉计划”。结果德**队刚开到边境线,瑞士就进行了总动员,组织了85万人的武装力量包括军队辅助人员和国民警卫部队。

    当时瑞士的总人口也就400来万,几乎全国的男人都参军了,服役年限一度下扩大到了60岁。看到瑞士人一副拼命的架势,希特勒想想实在不划算,只好放弃了入侵计划。

    这么说吧,瑞士就好比是一只刺猬,看到旁边两只猎狗在为争夺一只兔子打架,连忙团起身子,宣布要中立。猎狗们看它肉不多,又扎嘴,就由它去了。你要换成那只兔子试试,它有权宣布中立吗?

    当然了,瑞士的中立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虽然他们确实做到了不参加战争、保证自我国家防御、军火贸易对所有参战国一视同仁、不为参战国提供士兵、不为参战国提供自身领土等国际法上规定的中立国基本义务。

    但后世还是有很多人指责瑞士在战时为德国纳粹输血,是他们掠夺犹太人财产的帮凶。瑞士人自己也承认当时他们“每个星期有六天为德国工作,第七天为了盟军的胜利而祈祷”。“像瑞士一样的中立”甚至后来成为了德语中的一句俗语。

    不过,约翰倒是满理解瑞士人的选择的。毕竟,这个世界还是大国说了算。你一个芝麻粒大的小国家,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保护自家老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哪来那么些多余的“正义感”。

    法国跪了以后,瑞士四面八方都是轴心国的地盘,整个国家都被“包圆”了。你让一个地少人稀,资源匮乏,连粮食自给都很困难的国家怎么办?拒绝与法西斯进行经济合作,就等于取消所有进出口,那瑞士老百姓还不得饿死。

    在90年代末,国际上曾经掀起过一阵声讨瑞士侵吞犹太遇难者财产的风潮。一开始,约翰也觉得瑞士挺不是东西的,一点人道主义都不讲,只顾着发死人财。

    现在回过头来,约翰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欧美等国在借机找瑞士的茬,真实的目标直指瑞士的银行保密法。

    约翰之所以选择瑞士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

    说起来,这部深受约翰这些“有钱人”欢迎的银行保密法还有希特勒的一份功劳。在30年代初,由于德国纳粹政府强迫德国公民将在瑞士银行的存款全部转入德国国家银行。为了避免这类存款流失事件再次发生,瑞士政府在1934年制定了银行保密法。

    该法律规定任何储户都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安全的方式在瑞士银行开户存款,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实姓名。开户存款、取款、转账时财产的真正拥有者都可以做到永不露面。银行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储户秘密,无论第三方是私人还是官方。

    这一点实在太对约翰他们这些人的胃口了,简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隐匿资产、逃避税收的“天堂”。

    而且瑞士对外国人还有额外的税收优惠。首先是外国人在瑞士开户,不需要缴纳利息税。这条基本可以忽略,没有一个跑瑞士存钱的富豪在乎这点“小便宜”。

    关键是第二条优惠,瑞士不对外国人征收遗产税。也就是说,如果约翰把财产都存到瑞士银行,等他的子孙继承的时候,瑞士不会收一分钱的税。至于他们是否要在美国缴税、缴多少,就全凭自觉了。

    要知道,后世的“遗产税”可是高的令人咋舌的。当初韩国那个首富为了规避这个遗产税费了多大工夫,把自己都玩到牢里去了。

    正是因为瑞士的银行保密法使得各国银行存款大量流失,税收损失严重,欧美等国才把这几十年前的老账翻出来的。

    他们这么做才不是为了给那些死了四五十年的犹太人讨回公道呢。他们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迫使瑞士银行打破不公开客户信息的传统。一旦在这事上开了口子,以后各国政府就能有理由要求瑞士银行配合他们查约翰这些人的帐了。

    可惜瑞士后来没顶住,他们在2001年公布了首批21万个“死账”账户户主的名字。从此以后,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就开始逐步崩溃了。

    2013年9月,瑞士联邦议会在一片争议声中批准了瑞士与美国的一项双边协议,允许美国税务机构向瑞士银行中美国公民账户征收所得税瑞士还将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向美国税务机构提供美国公民账户。

    不过,这些都和约翰没啥关系了,他铁定活不到那个时候。他现在要做的,是找一家合适的银行托管这笔财产。

    走在苏黎世市中心的火车站大道上,约翰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了影片谍影重重里的场景。

    影片中,失去记忆的国际间谍杰森伯恩来到瑞士银行寻找自己身份的线索。在他前往瑞士银行取出保险箱的过程中,专业的保险服务和层层安保措施给瑞士银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约翰现在脚下踩这条街道的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虽然大道两侧大多是一些用阿尔卑斯山石建造的建筑,楼层不高也不奢华,看似不过是一些普通的银行、商会、高档时装店和贸易大厦。但是在这条路的地下,却是许多银行的金库,数不胜数的金锭在里面堆成了金山。

    约翰最后选中的不是瑞士联合银行、苏黎世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这些有名的大银行,而是一家非常低调的私人银行百达银行。这是一家创建于1805年的,专门为客户提供私密性个人银行业务的私人银行。

    一百多年来,虽然百达银行管理的资产在瑞士名列前茅,客户覆盖了几乎所有欧洲最知名、最富有的家族,但他们从来不以银行巨头自居,至今仍保留着古典私人银行的尊贵血统和高尚品质。

    即使是在几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百达银行也仍然坚持“为保证银行和客户间的利益没有冲突,永不涉及投行业务,为保证不受外部股东的压力丧失独立性,永不上市”的原则,被视为私人银行业“蓝血贵族”的典范。

    约翰之所以选择百达银行,也与家族基金会的性质有关。从一开始,老科尼利尔斯创建这个基金会就是为了给家族留一条后路。这笔资产是整个家族的,约翰只不过是个管理者,用不着为寻求增值花太多心思,资产保值,才是他最需要的。

    众所周知,大型银行帮客户进行财富管理靠的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一旦离职或退休,便不再对经营的成果负责了。所以,向他们请教关于恒产恒心、永续经营的课题,无疑有些强人所难。

    而像百达这样古老的私人银行,则有一门独门绝技祖业管理trinyngeent。因为百达银行的八位合伙人,同样也是来自世袭传承的富豪家族。只有有钱人才能真正理解有钱人的需求。他们更善于提出“稳妥”的资产管理模式,确保客户的家族和企业资产稳定成长,进而顺利地传承到下一代。

    在百达银行的客户接待室里,一个身穿深蓝色西装,看起来像宫廷管家的老银行经理接待了约翰。在填写了一大堆表格后,他拿到了一把钥匙和一个户头代码。除了那些被送到银行保险箱里的艺术品和部分有价证券外,其他的差不多八百万美元资产,约翰都托管给了百达。指令只要一个,在1939年月以前把这笔钱全部兑换成黄金。
………………………………

第六十八章 被弹劾的丘吉尔

    从百达银行出来,约翰这次欧洲之行的任务就算是基本完成了。嗯,还剩下最后一项,替孔苏埃洛堂姐给丘吉尔的夫人送东西。

    现在已经7月上旬了,约翰得尽快赶回美国去。再过10来天,休斯就要开始他挑战环球飞行世界纪录的壮举了。约翰得在15日之前赶回纽约,于公于私他都不想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他很清楚休斯这次肯定是能打破环球飞行世界纪录的,放过这个扩大休斯飞机公司影响力的大好机会实在太可惜了。约翰得回去好好炒作一下,这可关系到明年罗斯福下的5万架军用飞机的大订单呢。

    约翰连夜乘坐火车从苏黎世赶回了巴黎。他打算接上阿黛尔和小艾拉一起去伦敦,然后直接从南安普顿乘船回纽约。

    “爸爸,我们不能再多玩两天吗?”小艾拉最近在巴黎待得有些乐不思蜀,对这么快就要打道回府表示很不开心。

    “可是我们都出来快1个月了,你不想家吗?”约翰问道。

    “不想。”小家伙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早回去?”

    确实,这个年代的生活节奏是很慢的。出国旅行很少有像后世那样十天半个月就完事的,一般都至少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不过约翰这次本来就是公务旅行,不是度假,时间紧也是没办法的事。

    虽然约翰也很想让女儿在欧洲玩个痛快,但他实在抽不出时间来。总不能把阿黛尔和艾拉单独丢在欧洲,自己一个人回去吧。

    现在欧洲局势可不太平,一旦陷在里面回不来可就麻烦了。虽然约翰知道战争一时半会还打不起来,但万一呢。他可不敢拿自己家人的安全来赌所谓“历史的惯性”。

    好说歹说,在答应了包括买一匹设特兰小矮马在内的一系列条件后,约翰终于把小艾拉哄上了去英国的客轮。

    刚到伦敦,约翰就后悔了,不该为了省这点时间把阿黛尔他们母女带过来的。

    这会儿的伦敦,空气可真够糟糕的。

    前世,约翰在帝都的时候只赶上过沙尘暴,没赶上过雾霾。当然了,也许那时候雾霾也是有的,只不过那时新闻没有炒作起来,大家都以为是雾没有在意而已。

    约翰前世是在美国的新闻里看到帝都雾霾报道的。最开始25不过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雇员们为了从国内多要点补贴弄出来的指标。结果被媒体发现炒作起来后,这个原本各国气象部门都不太重视的指标一下子就闻名全球了。

    约翰不知道现在伦敦的p25是多少,不过爆表是肯定的。这还是气象条件较好的夏天呢,要是没有风的冬季,伦敦空气该遭到什么程度啊。

    阿黛尔还在欣赏着这片黄黑色的满是烟火气的“伦敦雾”,赞叹伦敦不愧是“雾都”呢。约翰赶紧用手帕捂住了小艾拉的口鼻,抱着她钻进了前来接他们的车里,催促司机快点离开。

    约翰很清楚,现在英国还没有开发北海油田,伦敦主要是以煤炭为燃料。那些工厂、发电厂、火车和普通居民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煤,所谓的“伦敦雾”不过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些有害气体的混合物罢了。

    “你们伦敦的空气可真够糟糕的。”在前往丘吉尔居住的查特维尔庄园的路上,约翰跟司机聊了起来。

    “是啊,要是到了冬天会更严重。”司机漫不经心地回答道:“去年足总杯半决赛的时候,雾大到连球都看不到了。比赛半途终止的时候,大家忘了通知门将。结果全场的人都走了,那家伙还在门前站着,楞是没发现比赛结束了。”

    虽然听起来挺滑稽,但这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这种空气条件可是真的会死人的。

    历史上,1952年伦敦就发生了著名的“毒雾”事件。当时由于移动缓慢的高气压带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

    尽管市民们紧闭门窗,可是烟雾还是向室内扩散。正在著名的莎德勒威尔斯剧院上演的歌剧茶花女也因此被迫中止,因为观众在台下根本看不清舞台。

    汽车的挡风玻璃全都蒙上了烟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几近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降到了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

    短短四天时间里,伦敦有近六千人因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去世。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八千多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呼吸系统较为脆弱的儿童。约翰可不想让小艾拉的健康受到损害。

    约翰前世看过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里面专门提到过现在的伦敦。在清洁空气法案取得成效以前,伦敦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这样的“雾日”。伦敦居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

    好在,丘吉尔夫妇居住的查特维尔庄园在肯特郡,那里的空气还算不错。

    丘吉尔是在1922年接连丢掉殖民地事务大臣和下议院议员席位后,买下的这座庄园。从1924起一直到1965年去世,除了担任首相期间住进了唐宁街10外,丘吉尔夫妇一直居住在这座16世纪的贵族庄园内。

    后世人们经常错把布伦海姆宫当做是丘吉尔的故居,甚至把它称作“丘吉尔宫”。但那里实际上是孔苏埃洛堂姐的前夫马尔伯勒公爵九世的世袭居所。

    丘吉尔的父亲只是七代公爵的次子,没有资格继承布伦海姆宫。丘吉尔不过是在那里出生丘吉尔是早产儿。当时他的母亲珍妮是在布伦海姆宫做客,连续参加了三天舞会,玩得太high结果早产了。和结婚的而已的。

    只不过后来马尔伯勒公爵家族比较缺钱,无力维持这座英国最豪华的私人庄园的,只好借这位英国前首相的名气打打广告,好多招揽些外国游客罢了。毕竟人家马尔伯勒公爵也姓丘吉尔,人家打打擦边球,管自己家叫“丘吉尔宫”外人挑不出错来。

    到达查特维尔庄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丘吉尔并不在家,家里只有丘吉尔的夫人克莱门蒂娜。

    丘吉尔夫人热情地欢迎了约翰一家,并对丈夫的缺席表示了歉意:“不好意思,温斯顿带着伦道夫丘吉尔的长子下午出去办事了,说好晚餐前一定赶回来的。”

    “没关系的,夫人。”约翰连忙表示自己并不在意,开始转交孔苏埃洛委托他带来的物品。

    约翰知道现在丘吉尔的日子不太好过。目前,这个先后担任过海军大臣、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和财政大臣的老牌政治家因为坚决反对张伯伦首相的绥靖政策,在国内的名声并不太好。

    很多人都对这个坚决反对裁军,主张对德强硬的老头很反感,视他为“战争贩子”,甚至送了他一个“大不列颠斗牛犬”的绰号。

    约翰还知道,丘吉尔这会正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历史上,他最终仅微弱优势通过了信任投票,勉强保住自己在下议院的议席。丘吉尔父子这会儿迟迟不归,很可能是去选区拉票了。

    大约晚上八点多钟的时候,丘吉尔父子回来了。丘吉尔是个很容易出汗的胖子,从他那被汗水浸得有些发黄的衬衣领口上看,他下午这趟事办得很辛苦。

    餐桌上,丘吉尔的性质不高,几乎没怎么吃东西,有些心事重重地样子。他只是简单地和约翰寒暄了一下,询问了一下孔苏埃洛堂姐的近况,然后就一言不发,开始大口地抽雪茄喝白兰地。

    约翰本想跟这位未来的大英帝国首相套套近乎,可看毕竟他们之间年纪差得太大。虽然从孔苏埃洛堂姐那算,他和丘吉尔勉强是同辈,但年龄差了30岁。丘吉尔进入下议院的时候,约翰都还没出生呢。

    约翰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假装跟伦道夫闲聊,把自己在法国和德国的见闻说出来给丘吉尔听,想看看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首相”对此有何反应。
………………………………

第六十九章 米特福德六姐妹

    丘吉尔的长子伦道夫比约翰小七岁,还是个政坛新手。没过多久,他就被约翰套出了下午的行踪。他告诉约翰那,下午丘吉尔和他是去见上议院议员,米特福德家族的雷德斯戴尔男爵了。

    这个米特福德家族也是英国的老牌贵族,当家人雷德斯戴尔男爵和丘吉尔是表亲。虽然这个男爵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他的六个女儿著名的米特福德六姐妹却在欧美历史上非常有名。

    前世,在2014年09月,当六姐妹中的最后一位,94岁的德文郡公爵夫人狄波拉去世时,欧美各大媒体都长篇累牍地进行了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甚至在报道称米特福德六姐妹的全部去世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约翰记得当时自己是在路易斯维尔的家中看的新闻。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王室出席了狄波拉的葬礼,并在致悼词时屡次提到了米特福德六姐妹“令人无法招架的魅力”。

    出于好奇,当时约翰上网查了下米特福德六姐妹资料。他看完后的感觉是:这不就是英国版的“宋氏三姐妹”吗!

    六姐妹的老爸罗德斯黛尔男爵是个高傲、固执的老派英国贵族,不喜欢外国人、天主教徒,以及英国以外的一切国家。老罗德斯黛尔男爵一共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之所以要生那么多孩子,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贵族施行长子继承制。没生出儿子前,只能不断地生下去,否则他的爵位和家业可就要便宜一帮远亲了。

    六姐妹中的老大南希是个叛逆的小说家,崇尚自由主义的她在年轻时爱上了一个同性恋。后来她移居法国,开始文艺创创作。在六姐妹中,她的艺术成就最高。她的小说冬季之恋后来还被改编拍成了著名电视剧荣誉和反叛。

    二女儿帕米拉天生喜欢旅行和冒险,曾经独自骑摩托车环游欧洲,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女性乘客。

    三女儿戴安娜是个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她的丈夫就是英国法西斯联盟的领导人莫斯利爵士。她们的婚礼是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家里举行的,参加婚礼的嘉宾只有六个人,其中就包括希特勒。

    老四尤妮蒂受三姐影响,疯狂地崇拜希特勒。她19岁那年就只身前往德国求见“偶像”希特勒。后来这两人长期保持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希特勒管她叫“英国甜心”。英德宣战后,她开枪自杀未遂,留下了终生残疾。

    后世曾有媒体爆料说尤妮蒂曾经为希特勒生过一个私生子。丘吉尔的侄女给希特勒生了个孩子,这个新闻可真够劲爆的。

    老五杰西卡的政治观点则和两个姐姐截然相反,她是个**者!她不仅在西班牙内战时期闹着要和男友去参加国际纵队,后来还移民美国加入了美国**!

    约翰当时看到这都快晕了,你一个英国贵族名媛信仰毛**啊,还加入美国**,你怎么不去苏联啊?

    算起来,老幺狄波拉算是最正常的一个了。她嫁给了德文郡公爵,成为了一名公爵夫人。

    值得提一句的是,狄波拉丈夫的弟弟,英国哈廷顿侯爵后来娶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妹妹凯瑟琳肯尼迪。后世在将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成电影时,就是以这对夫妇为参考对象塑造了达西夫妇。

    和宋氏三姐妹一样,米特福德六姐妹虽然在政治观点上南辕北辙,但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

    没出嫁前,老三戴安娜和老五杰西卡共用一个卧室,房间一边挂着镰刀锤子旗,一边贴着希特勒的大头照。但这并不影响两姐妹的感情。二战期间,戴安娜因支持纳粹坐了牢,杰西卡一直很用心地替她照料孩子。

    丘吉尔最近因为坚决反对绥靖政策,正在遭到党部弹劾动议。这里面,因该有莫里斯这些英国法西斯团体的影子。

    “是因为信任投票的事吗?”约翰小声地问伦道夫。

    “莫斯利那帮人最近闹得很凶,昨天他还在报上骂父亲是犹太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