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37全球速递-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上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确实是授权美国汽车制造商帕卡德生产过灰背隼发动机。但那会儿是不列颠空战的关键时期,英国人一个月生产的喷火不到一个星期就消耗光了。真打急眼了,啥事干不出来啊。
当时英国采购委员会是哭着喊着求美国人帮他们生产飞机,连不中用的贝尔39和寇蒂斯40都打包带回去了。
这些飞机都无法跟德国的109相抗衡,只能用来做二线部队,干点对地攻击的活。后来大部分39、40都被发配到了北非,主要工作是给“非洲之星”马尔塞尤,击落记录158架这样的德国王牌飞行员送战绩。
那时候英美双方的待遇可是跟现在正好反过来的。英国人发现了灰背隼和野马的组合,一心想要美国多生产,但是美国这边不太乐意。
波音、寇蒂斯、贝尔、北美这些响当当的大飞机制造公司都在竭尽全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争夺市场资源,没有人乐意接受这种血统不纯的“新飞机”。
陆军航空兵的将军们都更看好38“闪电”和47“雷电”,他们坚持把51“野马”看作是一款性能平平的中档低空战斗机,并不相信英国方面的评测。
他们给这款飞机找出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这些毛病归纳起来就一句话“这不是一款美国飞机”。当时有人曾这样评价“野马”:它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但在美国陆军它没有“双亲”。
而在位高权重的美国物资委员会里,有很多高层都有一定的反英情绪。他们坚信美国人比英国人更会驾驶飞机,生产的飞机也更优秀。他们只想骄傲地展示100纯正的美国产品,并不关心飞机的性能到底如何。
其实二战初期美国飞机的性能真心比不上欧洲。30年代美国各大飞机公司之间打了很多专利战,大家都在抢注各种专利,互相之间不肯进行技术共享。
再加上1934年美国实行航空邮政法案后,很多航空巨头都在忙于资产拆分重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差了欧洲一大截。美国当时的主力战斗机水平也就跟老飓风差不多。
历史上,英国皇家空军订购的第一批改装灰背隼发动机的51甚至因为美方的这种偏见,都没能进入物资委员会的工程评审流程。连丘吉尔最后都为此事多次致信罗斯福,希望扭转美国方面的这种错误观念。
后世有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在51身上发生的事是美国陆军在二战期间所犯的代价最高的错误。”
现在倒好,英国人稳坐钓鱼台,反倒是约翰主动找上门来求合作,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不过想想也是,这会欧洲还没打起来呢,人家罗尔斯罗伊斯高层又不傻,凭什么要把赚钱的生意交给别人做啊。
离开罗尔斯罗伊斯后,约翰很不甘心。这么容易就放弃也不是他的风格。左思右想后,他决定再试一试。哪怕最后拿不到生产授权,至少也要拿下灰背隼在北美的销售代理权啊。
不过约翰在英国人生地不熟的,一个人单枪匹马肯定不成。他首先想到了两个助力,其中一个是他的老朋友,美国驻英国大使馆助理空军武官托马斯希区考克。
约翰跟托马斯是老相识了,他们在大学时就认识。这家伙是个放荡不羁、喜欢招蜂引蝶的花花公子。
当年,托马斯也是约翰他们那个飞行俱乐部的成员。不过他就是为了耍帅才参加的,对泡妞的兴趣远大过开飞机。
毕业后,托马斯当过一段时间职业马球运动员,还拿过几次国际比赛的奖牌。后来不知怎么着就混进了军界。
约翰想到他,一方面是因为这家伙在美国关系网很广,跟白宫还有亲戚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劳斯莱斯发烧友。不仅自己收藏了不少劳斯莱斯汽车,还代理了劳斯莱斯汽车在美国的销售权,跟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高层的私交很好。
至于约翰想到的另一个助力,他自己可就没这个能量去“勾搭”了。只能让伦道夫去探探口风,看看能不能让丘吉尔帮忙牵个线。
约翰想要“勾搭”的这个人,就是未来的英国空军元帅,现任英国皇家空军委员会委员,主管研究开发和飞机生产事务的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爵士。
弗里曼爵士在负责英国空军新飞机研发工作时的业绩还是很卓著的。“飓风”、“喷火”、“兰开斯特”、“惠灵顿”、“哈利法克斯”、“蚊”这些二战名机都是他慧眼相中的。
特别是“蚊”式飞机的成功,让这位爵士在航空工业界获得了“上帝之眼”的美名。
当时谁都以为双引擎的“蚊”式轰炸机设计非常荒谬。在战时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投入资源开发一款木质胶合板的无装甲轰炸机,不是疯了是什么?它如何飞到德国再安全飞回来?
人们都把弗里曼爵士研发“蚊”式轰炸机的决定叫做“弗里曼式的愚蠢”。
但是,“蚊”式后来成为了二战中最灵活,用途最广泛的军用飞机。增加武器后它可以变成夜间战斗机、反潜飞机,高空侦察机飞得太高了,任何德国战斗机都够不着,轰炸机改良后带弹量比17还多。
可以说,弗里曼爵士是英**方对航空工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约翰本来是很难与之沾上边的。
好在,他是丘吉尔在担任空军大臣时提拔起来的,历史上这两个人在二战期间配合得很默契。约翰只能让伦道夫去丘吉尔那问问,看看能不能“沾点光”。
托马斯那边的反映很快,下午刚接到约翰电话,第二天他就把罗尔斯罗伊斯分管销售的副总带到了约翰的面前。
这次罗尔斯罗伊斯方面的态度要爽快多了。他们同意让约翰代理灰背隼发动机在北美的销售,甚至可以免费为约翰提供四台样机。
但对于生产授权,罗尔斯罗伊斯死活都不松口。不管约翰是购买专利还是直接买生产线都没得谈。他们甚至连维修线都不愿意卖,只答应给约翰派一个售后技术服务小组。
约翰又等了几天,伦道夫始终没给回话。估计想沾丘吉尔光的打算是没戏了。不过想想也是,丘吉尔是何许人物,哪里会帮约翰做这种“蝇营狗苟”的小事。
再说约翰又不是他什么人,堂兄前妻的堂弟,这关系连远亲都算不上吧。
眼看着休斯那边环球飞行的准备工作都一切就绪了,约翰也决定不再等下去了。在与休斯通过电话后,他以休斯飞机公司的名义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署了一份代理灰背隼系列发动机北美销售业务的意向书。
这次约翰留了个心眼,在意向书里把灰背隼后续改进型号都包圆了。要知道目前灰背隼的增压系统、喷油系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还没问世的灰背隼61才是约翰心目中51的良配。
签完意向书后,约翰终于完成了此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项任务。整整一个月的旅行,内容可真够丰富的。不但做了生意,见了亲戚,交了朋友,还客串了一把007。虽然不怎么成功,但居然与戴高乐、希特勒、丘吉尔都见了面,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7月10日,约翰一家登上了“玛丽王后”号邮轮,从南安普顿前往纽约。在船上,他又意外地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
第七十三章 91小时环球飞行
1938年7月15日,纽约布鲁克林,贝内特飞机场,几百名媒体记者和上万纽约市民都在焦急得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就是霍华德休斯。在经过3天多的环球飞行后,他即将驾驶一架由休斯飞机公司自行研发的2飞机在此降落。历史上,休斯当时驾驶的是自己改装过的双引擎“洛克希德”飞机,2要到40年才试飞,为情节需要在此小小提前一下。
这次休斯的环球飞行航程长达14824英里,途经巴黎、莫斯科、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和雅库茨克、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和明尼阿波利斯,平均时速达到了208英里,比5年前威利波斯特创造的7天18小时的环球飞行纪录快了一倍多。
约翰几天前回到美国后,就一直在为宣传这一“人类文明历程中的伟大壮举”而忙碌着。在他的运作下,休斯这次挑战环球飞行世界纪录的行动被纳入了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宣传计划。纽约世博局已经正式将休斯驾驶的那架2飞机命名为了“1939纽约万国博览会号”。
在世博局的配合下,约翰的宣传计划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两天不仅是美国,全世界都在专注这这一全人类的壮举。休斯在莫斯科经停的时候,甚至在机场受到了苏联政府的热烈欢迎。
当时苏联人还赠送了休斯他一大堆特色美食,但是他都没有接受。因为即使是鱼子酱,也会使飞机增加一磅重量。休斯在莫斯科只停留了15分钟,飞机加足了油,就立即又起飞了。
当约翰与机场塔台确认休斯即将到达时,贝内特机场里已经聚集了至少25万名观众。人们都在热情期盼着这个打破了“外国人”垄断飞行记录历史的美国英雄的到来。
为了筹办这个欢迎仪式,约翰已经两个晚上没有睡觉了。准备这么大规模的庆祝游行,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他现在的样子,比刚着陆时的休斯看起来还要憔悴。
约翰这么做其实是冒了相当大风险的,一开始连哈罗德都不赞同。毕竟挑战环球飞行世界纪录这种事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哪怕约翰知道历史上休斯是成功了的,这两天也一直提心吊胆。
约翰花了这么多钱,费了这么大劲,万一休斯飞机出事了,怎么收场?而且以目前的飞行技术条件来看,休斯成功的几率并不算很高。
要知道在休斯之前,已经有两位著名飞行员在向环球飞行纪录发起挑战的过程中丧生了。一个起飞不久就在阿拉斯加上空机毁人亡,另一个在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孤岛上空失了踪。
休斯本人是一个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和浪漫情怀的飞行家,这也是后世美国人一直把他看做一个传奇英雄,而不单单是一个富豪或者电影大亨的原因他愿意为飞行事业冒生命危险是他的事。
约翰你干嘛要这么费劲地为他摇旗呐喊,图个什么呀?
约翰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出于与休斯的私人情谊,更不是出于媒体上宣传的所谓“民族自豪感”。约翰把这看成是打响休斯飞机公司名气的绝佳机会。
休斯是个理想主义者,搞飞行是把好手,作为公司老板实在是有点不靠谱,经常因为个人兴趣无视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原则。约翰再怎么说现在也是休斯飞机公司的大股东了,他可不能由着休斯的性子乱来。
再过一年,罗斯福那五万架军用飞机的订单可就要来了,他还打算借此机会把2这款飞机卖个好价钱呢。
历史上,2飞机可是休斯飞机公司最杰出的作品,为了开发这种飞机,休斯投资了600万美元。这款飞机集中了休斯的飞行经验和设计、改造经验于一体,速度快,高度高,而且机体曲线优美。
在约翰看来它的性能绝对不比24“解放者”差,改装成远程轰炸机后绝对是一款战略轰炸利器。可惜,历史上这款飞机因为休斯的臭脾气最后与美**方失之交臂了。
这其中的经过说起来简直可笑,当时右野基地的军方考察团专程去休斯的飞机制造厂考察2。但因为他们事先并没有通知,而休斯当天约了个女明星,就直接让工厂警卫把他们撵回去了。
军方考察团对此十分恼火,再加上之前休斯1飞机设计疑似被日本三菱盗用等龌龊事,他们最后连飞机都没看就在报告里否定了2型飞机,拒绝订货。
现在有了约翰,他可不会再允许发生这种事。他早早地就通过史汀生叔叔跟军方搭上了线,现在陆军航空兵第1航空联队的联队长阿诺德准将就站在他旁边呢。
即使不用史汀生叔叔提醒,约翰也会好好“巴结”这个50多岁的老准将的。马歇尔已经开始飞黄腾达了,约翰在欧洲的时候,他刚被任命为陆军部副部长,马上就要出任陆军参谋长了。陆军部长是文职,参谋长实际上就是陆军的一号人物。
作为马歇尔夹袋里的人物,早在1907年就在菲律宾与他一起共事的阿诺德,现在已经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的第一人选。历史上,就在9月,马歇尔一当上陆军参谋长,阿诺德就晋升为了陆军航空兵少将司令,后来还当上了负责航空兵事务的陆军副参谋长。
二战结束后,阿诺德晋升为了陆军五星上将,1947年空军独立后,他又改授了空军五星上将,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星上将”。
更何况这个老头将来还是约翰垂涎已久的5万架飞机订单计划的执行人,再怎么“巴结”也不为过。
对于约翰表现出来的善意,阿诺德也给予了积极地回馈。这会儿陆军航空兵的地位还不高,离未来世界上最庞大的空中力量还差得很远。
阿诺德是威廉米切尔独立空军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从在陆军工程学院学习时起,就是威廉米切尔将军的铁杆支持者。当陆军军事法庭以不服从上级罪判处米切尔将军有罪后,阿诺德也因在法庭上为米切尔作证而做了很长时间冷板凳。
回顾这个老飞行员的整个军旅生涯,简直就是一部美国空军寻求独立的奋斗史。但一直到这位“美国现代空军之父”退役一年后,美国国会才正式批准陆军航空队脱离陆军。
虽然阿诺德主张建立一支以战略空军为核心,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空军的想法,目前还被华盛顿认为是荒唐可笑的。但这个老将军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增强“空军”话语权的机会。
像约翰这样有钱有人脉的主儿递过来的橄榄枝,阿诺德可是抓的很紧的。况且2这款飞机确实很不错,很符合他建立战略空军的军事理念。他已经暗示约翰,如果2能改装成远程轰炸机的话,军方会非常感兴趣。
终于,休斯的飞机从远处云层中露出了身影,全场气氛热烈,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当这架2飞机跑道上停下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3天又19小时17分钟。继去年创造了横跨美国大陆的不间断飞行纪录后,休斯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纽约世博局负责人在机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凯旋仪式,纽约市市长亲自到场致词,几百家媒体争先恐后地为这位飞行英雄拍照。相信第二天,休斯满脸疲惫的照片就会出现在全世界的报纸上。
简短地记者会后,休斯被簇拥着这登上了一辆敞篷汽车。他将在200万纽约市民的夹道欢迎下前往市政厅,那里已经准备好了一场隆重的庆功宴。
约翰能够感觉到,休斯虽然身体很疲惫,但精神十分亢奋。他现在有点理解休斯为啥明明这么有钱,还痴迷于飞行挑战,根本不把自己小命不当回事了。这其中的成就感,是赚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吧。
不过话说回来,休斯的命也真够硬的。别人向他这么折腾,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这家伙一生光驾机坠毁就不下20次,还吸可卡因、酗酒、**,居然最后也能平平安安活到70岁,真是没天理了。
………………………………
第七十四章 休斯易主
接下来的两周里,休斯都是全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在约翰的安排下,他带着那架“1939纽约万国博览会号”飞机在美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巡回展出。每到一地,休斯都会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俨然成为了美国的全民偶像。
虽然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都集中在了“飞行英雄”休斯身上,但这款2飞机也开始逐渐被外界所熟悉。在约翰的美金攻势下,各大媒体在报道休斯的同时都不会吝啬笔墨,稍微介绍一下这款代表了“美国航空工业”国际领先地位的功勋飞机。
目前来看,宣传效果非常不错。甚至已经有玩具商主动找上们来想要推出休斯和2飞机的周边产品。
不仅是约翰,纽约世博局那边也非常满意这次的宣传效果。他们已经同意为休斯飞机公司预留一个展位,届时这架“1939纽约万国博览会号”将会成为明年世博会的明星展品。
随着休斯和2飞机的名气越来越大,约翰也开始逐步加大了自己对休斯飞机公司的渗透。约翰太了解休斯的秉性了,相对于天才来说这家伙更像个疯子。如果放任自己在休斯飞机公司的投资不管,到时候不知道要错过多少发财的机会呢。
好在休斯本人对管理公司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是个有钱又任性的家伙,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对钱根本不在乎。
休斯18岁那年就继承了家族企业休斯工具公司这是一家为石油开采和加工工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大型公司,是后世著名的美国贝克休斯公司的前身。但他对石油钻探业务毫无兴趣,很快就把公司甩给了职业经理层,很多年都不去过问。
21岁那年,休斯被骗投资了一部好莱坞烂片,亏了8万美元。心高气傲的他一气之下投身了电影业,一口气买了125家电影院,还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摇身一变成了电影大亨。
1930年,休斯投资400万美元拍摄了一部的空战大片地狱天使。在这部影片中,他动用了80多架各类战斗机、135名有“一战”参战经验的飞行员,雇佣了好莱坞接近一半的摄影师,拍了90多万米的胶卷。
当时没有哪个电影公司敢这么干,只有他才会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收回成本的问题。休斯甚至在影片拍到一半的时候,嫌女主角有一点挪威口音与片中英国贵族的身份不符,强制命令剧组中途换人,之前的胶片全部作废重拍。
最终这部电影上映时,几乎场场爆满,总票房达到了惊人的800万美元。当时美国人对地狱天使的观感和后世对阿凡达感觉差不多,虽然影片在情节和艺术上乏善可陈,但光以假乱真的空战场面就足以让他们疯狂了。
要知道30年代好莱坞可没有电脑特技,这些空战场面很多都是真刀真枪拍出来的,甚至有3名飞行员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丧了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休斯也可以算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开山鼻祖了。
自从拍摄了地狱天使后,休斯就疯狂地迷上了特技飞行。后来光开飞机还不过瘾,他又成立了休斯飞机公司,开始自己设计研发飞机。
可以说,休斯飞机公司对他来说就是个玩具。他往里面投入了几百万美元,却压根没想过要从中赚钱。在约翰为他拉来志愿援华航空队的订单之前,休斯飞机公司的的收入一直是零。
所以,约翰压根没有躲躲闪闪,他直截了当地找到休斯,提出想接管休斯飞机公司的运营。休斯也很爽快,他这些天一直沉醉在觥筹交错的聚会中,享受着人们尤其是各色美女的仰慕和青睐,根本没心思考虑公司发展的问题。
他表示只要约翰不影响他研究新飞机,保证他主导的研发项目的资金投入,他就同意约翰接管公司的运营。在休斯看来,约翰这是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麻烦。他甚至同意了约翰的提议,拿出15的公司股份作为管理层的股权激励。
休斯这么慷慨大方,约翰心里是有一丝窃喜的。反正他已经接管了公司运营,如何安插管理层还不是自己说了算。等约翰吃下了这15的股份,他的占股比例就超过休斯,成为公司实际所有人了。
被大馅饼砸昏了头的约翰当即就与休斯达成了协议,去洛杉矶走马上任了。这时候,要是有人能够提醒他“利令智昏”这句老话就好了。
休斯这个人虽然不在乎钱,但也不是傻瓜。他当然知道约翰打得什么算盘,不过他也有自己的考虑。要求约翰保证研发项目资金这一条就是他给约翰挖的坑。如果约翰公司经营的不好的话,他赚钱的速度还比一定有休斯烧钱的速度快,到时候谁给谁打工还不一定呢。
约翰要是知道,历史上,休斯光为了研发巨型水上飞机1就花了1400万美元的话,说什么也不会这么轻易答应他的。1巨型水上飞机全长975米,高152米,自重300多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可惜研制出来二战就结束了,最后军方一架也没买。
但是这会,约翰还没意识到问题在哪呢。他兴冲冲地赶到洛杉矶,出任总经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休斯飞机公司搬家。加尼福尼亚是美国航空企业扎堆的地方没错,但也用不着把飞机制造厂建在洛杉矶市里啊。
知道的明白你休斯是为了离自己好莱坞的片场近,图个方便,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炫富呢。这地皮都比工厂贵好多倍了。学学人家其他航空企业,在洛杉矶郊外或者圣地亚哥、橘县附近弄块地不好吗?
接下来的几天,约翰一边为休斯飞机公司的地皮寻找买家,一边在洛杉矶附近市县寻觅新址。卖地的事好说,公司原来的这块地皮还是挺抢手的。关键是新址,约翰需要考虑到因素就多了。
首先地方要足够大。约翰规划中的新厂可不是原来几十个人的小作坊,得为将来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