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河水清且涟猗-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谭茵讪讪然地扯了一下嘴角,算是回应。

    “我听说李征在城西北,距离博文书局不远处赁了房子,他母亲也快要来了。”

    看来赵旭是要和她好好聊聊了。

    “嗯,离这边也就小半个时辰的车程,你们不就在博文书局那儿吗?现在倒是离得更近了,你们也多来走动走动,大表哥喜欢呼朋唤友,高谈阔论,你们来了也热闹些。”

    唉,刚才还在腹诽他来不来无所谓的。

    赵旭与顾之俊出身望族巨富之家,顾之俊家在博文书局那边有别院,听彦庭说比大舅母的别院大上一倍都不止。李征那样的捉襟见肘他们很难体会。

    彦庭一直在杭州打理高家铺子,有时去各地做生意,如今为了彦雅的婚事耽搁在上京,对着一群女眷,话也不多。

    彦雅婚事始终没有着落,他身为长子长孙,从小就在众人的赞扬声中长大,为人精明能干,办事妥帖,几无没有办不成之事。如今碰到许临海这个难缠之人,彦雅之事被悬在这儿,心里也是窝火。他与卢胤也不算投缘,上京的朋友除了赵旭与顾之俊之外,也寥寥无几,谭茵好几次看他一人在喝闷酒。

    赵旭点了点头,“彦庭兄见多识广,交游广阔,有这样的朋友我们也很高兴。”

    “大表哥也会很高兴的。对了,你和李征很熟吗?”谭茵很是好奇别人是怎么评价李征的。

    “嗯……我们是同科进士,各种宴会中碰到多次,私下有不少接触,也互相交流过学问。”赵旭沉吟片刻说道。

    “那……那你觉得他如何?”谭茵踟蹰问道。

    “如何?”赵旭挑了挑眉道。

    “就是……就是你觉得人怎样?学问怎样?”谭茵偏着头,一双大眼睛看着赵旭,刚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最后终于鼓足勇气问了出来。

    赵旭看着面前这双漂亮的大眼睛,轻咳一声道:“汝成天分颇高,志向高远,做事方正但又不失权变,为学刻苦勤奋而不拘谨,得不少人称赞。”

    赵旭为人端方,能得他如此夸奖,可见李征是真的才学兼备,谭茵很是开心。

    谭茵正了正颜色,谦虚道:“哪有你说得那么好,我们一直在乡村长大,他说到了上京,真是大开眼界,一直感叹天下才子何其多呢!”

    看她高兴得掩都掩不住的样子,赵旭暗笑,说道:“上京为首善之地,自然是汇集天地之才之地。只是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历代先贤还有我朝名臣出身低微的不在少数。工部王侍郎王大人对汝成就非常赏识,少不得会有提携之意。”

    谭茵曾经听李征提起过此人,李征不大愿意与谭茵谈这些朝堂之事,但有时话语也流露出自己出身低微,没有可依靠之人,不过希望能通过给这些大人做些事,好得到赏识提携。

    彦庭曾经说过,赵旭出身嘉兴名门,族中本就有数人在朝廷做官,其中一人还是三品要员,他自己品学兼优,稳重深沉,前程自然不用多说。
………………………………

第六十章 旭日东升下

    “汝成十余年寒窗苦读,我本来以为得中进士就已经功德圆满,没想到这还只是开头,未来还有那么多路要走。”谭茵叹道。

    赵旭正色道:“为官之路哪有那么容易,连历朝历代状元都不见得能功成名就,成为名臣,何况只是同进士。每科进士有一百五十名之多,今年还有恩科才选,大昭人才济济,要想得以重用,需不断修身养性不断历练才行。”

    “我们那儿连考个举人都极为难得,也算有俸禄了,能中进士可是十几年都没一个,我总想着能中举人进士,也不算辜负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没想到汝成要走这么艰辛的官宦之路。我一直认为他将来会向我爹一样当个书院夫子呢!”谭茵扯着路边的一根狗尾巴草,捋着那前面的穗穗,硬硬的刺得有点发痛。

    “汝成志向高远,不会满足于留在你那乡村做个书院夫子的。”

    谭茵了然地笑笑,“我也知道他的志向,是我过于畏缩了。”

    看着那根头被捋得精光的狗尾巴草,赵旭问道:“无数人喜欢上京,说宁要上京一张床,不要家乡一片宅,他们羡慕天子之城的繁华和时兴,你怎么不大喜欢?”

    “也没有不喜欢,只是觉得上京好大,人好多,事情也好复杂,没有家乡简单,我说话做事都要格外小心谨慎。刚来还觉得很新奇,时间一长就有点倦了。”谭茵解释道。

    赵旭安慰道:“不要害怕,你表姐是你表姐,你是你,未来虽然不可知,但是会更好,你也不能一直留恋家乡。”

    谭茵对他感激地点了点头,其实自己内心知道,以后李征在哪她就要去哪了。与李征在家乡白头偕老其实已经不可能了。

    “你会一直留在上京吧!”

    彦庭心疼小表妹,曾经给她仔细分析新科进士未来的发展轨迹途径。

    新科进士一般都在六部或者翰林院下面领职,慢慢在官场积累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待个三五年,然后升职,再外调出京。从前朝开始,翰林院是每个登堂拜相之人的必经之地,只有进入翰林院之人,学识才能让人信服,日后在官场才能行得更远。因此新科进士都想进翰林院,李征也不例外,他排在三甲最后几名,他如今四处拜访同乡官员,帮助王侍郎等大人做事就是希望能有机会能进翰林院。

    赵旭与李征情况不同,他的排名靠前一些,家族声望和族中长辈官员自然给他助力不少。

    赵旭沉吟片刻道:“我可能先在上京待个一到两年,了解大昭各部运作情况,然后就去各地游历历练。”

    谭茵讶异道:“你怎么会这么想?”

    “我到上京后,结交了无数才子,很多人都冲着做官来的,自然是希望能高中进士,然后进翰林院六部,接着外放做官,最后再回到上京,期盼着有朝一日能登堂拜相。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有什么不对吗?”

    “没什么不对,只是我看到杨澈、许家兄弟都是在外磨炼游历数年,气质风度完全不同,杀伐决断,果决刚毅,运筹帷幄,不是整日之乎者也的书生之辈所能比。”赵旭赞叹道。

    谭茵想起这几人的所言所行,微笑道:“你刚才说汝成志向高远,我看你是志比鲲鹏了,佩服佩服。”

    “你过誉了,我不过是想修身养性,立德立言立功,我还差得远!”赵旭看着她道:“李征……李征对你可还好?”

    谭茵对他点了点头,说道:“他对我挺好的,就是那些大人们事情多,应酬也多,不能与我常常见面,每次见面也匆匆忙忙的。”

    “你这算不算悔教夫婿觅封侯?”赵旭开玩笑道。

    他本性庄重,这种开玩笑甚是少见,谭茵虽与他较熟,也不好意思起来,“我哪有让他觅封侯!”

    赵旭看着她眼神羞涩,面颊绯红,笑了起来,“好好好,他日若是有事,尽管吩咐,我与你爹与彦庭熟识,也是缘分。”

    他与顾之俊倒不像一般儒生,不愿意与商贾人家结识,与彦庭关系甚好,也经常问些庶务之事。

    谭茵微笑着点点头。

    赵旭想了想又道:“这话我也不知道当讲不当讲,之俊虽然与你们相熟,但是这该有的礼节可不能废,若是有什么闲话出来,之俊还要参加才选,彦雅的婚事到现在还没有着落,这样可不美。”

    谭茵看着他缓缓点了点头。

    ……

    谭茵回去寻彦敏,把赵旭说的话与她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我看赵旭这意思,之前对顾之俊与彦雅之事并不知情,看来顾之俊和大表哥都没有告诉他。我看他意思,并不大赞同。”

    彦敏本来歪歪斜斜坐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吃着蜜饯,听到此言立马坐正,吐出话梅核,想了一会道:“这事暂且不能和彦雅说,我看顾之俊与彦雅处得很融洽,赵旭不赞同就不赞同,他又不是顾之俊他爹,能替他作主,我们静观其变吧!”

    谭茵点了点头,说道:“若是这事真的不成,彦雅只怕……”

    两人心底都明白如果这事不成,对彦雅无疑是双重打击。

    “对了,王明珠那边有消息吗?”谭茵问道。

    彦敏摇了摇头,勾起嘴角道:“我上次见面时探了探,那人滑得像条鱼,你别想从她那得到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消息。我再继续看着吧!”

    谭茵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眠,反复想着今日赵旭所说的还有杨澈曾经说过的话,还有这一年多来发生的种种事情。本来有一线希望透着曙光现在似乎要蒙上了一层阴影,未来的路在哪?似有似无,若隐若现。
………………………………

第六十一章 博文书局上

    谭夫人母女正在期待李母的到来,李征却送来消息,说母亲在快到上京的途中生病了,还要等一些时日才过来。

    谭茵知道这消息后,提出想前去迎接照顾,李征劝慰她不用紧张,这次上京有可靠之人相送,过几日病好了自然来了,谭夫人谭茵闻言也只得静静等待。

    ……

    天下爱书人没有不知道博文书局的,对读书人来说,到了上京不来博文书局等于没来。

    博文书局位于城西北青山脚下,前面就是一池湖水。本来是前朝一位王爷的私家宅院,到了本朝不知道被谁给买了去,开了这个书局。前面三进的宅院是书店,卖书看书文房四宝字画礼乐应有尽有,而后面的花园则经常办些雅集、书会等等,许临海今日就在这花园开讲。

    上京城西北,此处云集翰林院、国子监和一众书院,百姓戏称为上京墨水最多的地方,这树上的鸟儿也能吟几句。

    更有那市井话本写了无数在此地发生的书生小姐,才子佳人、鬼怪妖狐故事,凡有汲水处皆有流传,大昭妇人姑娘们都爱看,更是平添了无数绮丽遐思。

    而博文书局经常出现在这些书中。最多的桥段就是书生小姐同时看中一本书,两人都去拿,书生俊秀,小姐美丽,你推我让,发现竟是同好,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爱恨情仇,世事纠葛,书写又一段美丽传说。。。。。。

    卢晴一大早就赶往城西众人住的院子,几人一同坐车去博文书局,倒是离得也不远。车上,卢晴给几人说着这些轶事。

    “对对对,你说书生小姐拿书的桥段,我就看过不下十本,你说这些作者就想不出新鲜的桥段吗?我就纳闷了,就不能多摆几本!反正是卖书,卖得越多,赚得也多,太不会做生意了。”彦敏深有同感,连忙点头道。

    谭茵连忙接话道:“嗯,还有我看过不下几十本。有些小姐故意丢了手绢或者珠钗让书生去捡,人那么多,这手绢或者珠钗万一被别人捡了咋办。”

    彦雅笑道:“你们俩也太较真了吧!不这样写这故事怎么编得下去!”

    谭茵说道:“无巧不成书,不过你说会不会有人看了这些话本,学着这样做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怎么没有?这城西北历来士子书生众多。别说这博文书局,这附近还有个寺庙,庙不大,建寺时间也不长,住持也不是得道的高僧,可香火旺盛着呢!不知道多少小姐姑娘们借着上香的机会想来场美丽的邂逅。”卢晴一针见血地指出。

    谭茵睁大眼睛,“这佛门禁地反到变成月老庙啦!我看也别烧香了,干脆系红线得了。”

    几人闻言笑作一团。

    果然一路过去,车水马龙,连绵不绝,香气萦绕,在离博文书局两里路的地方就动弹不得了。马夫说现在堵成这样,约莫还要大半个时辰才到,要是走路过去,半柱香时间就到了,几人想想决定步行前往。

    等下了车才发现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热闹得像赶集。不管是小伙还是姑娘,都装扮整齐干净,倒像是去约会一般,有些男女甚至已经攀谈起来,这上京的民风比南方还是要粗犷奔放许多。

    等终于到了博文书局,百闻不如一见,果然不愧为天下最大书局的称号,光这房子就够看的,青砖黛瓦、古朴肃穆,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先去文房四宝区,谭茵给父亲买了块砚台,彦雅彦敏也给家中老少买了一些笔墨纸砚。又细细欣赏了名家书画,只是虽然打对折还是价格高昂,谭茵咬咬牙给父亲又买了一幅名家书法。谭茵上次把私房钱都用完了,谭夫人心疼女儿,知道上京物事贵,少不得出门在外,又给了一些银两,今天这么一来,又要囊中羞涩了。

    买好物品,几人就直奔今日的主题,签名买书去了。

    今日人实在是多,后面的花园听说有人把守,没有请帖概莫入内。不少人在外围逡巡,不肯放弃,希冀着有什么机会突然降临,听着里面不时传来的喝彩色欢呼声直抓耳挠腮、干着急。

    几人待在前院,都能不时听到外面的嘈杂声。

    彦敏挑了几本货殖之书,都是一些大商贾的经验之得,其中一本为今日刚上市售卖,其中货物储存买卖的学问极是新颖,看了很是有收获。

    谭茵则挑了几本医书、游记和志怪小说,卢晴则挑了一些话本和诗词。

    上京云集了大昭最好的花艺师,其中徐夫人名闻天下,今日就有徐夫人的签名售书活动。彦雅这次到上京来,偶尔还想着能遇到她,可家人并不知道她崇拜徐夫人,她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更不会提起。

    徐夫人签名售书的队伍排了好长时间,彦雅看看排队时间还很长,让其他几人继续挑选。

    几人正准备去其它区域扫荡一番,卢胤的贴身侍从卢旺来寻她们,让大家一起去后花园。几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卢胤这唱得是哪出,都不愿意过去。

    卢旺面露难色说道:“姑娘们,你这让小的怎么和公子交代啊!”

    “这有什么难交代的,就说我们正在看书呢!”卢晴没好气道。

    卢旺对着自家姑娘可怜巴巴地求道:“姑娘,你就算不可怜小的,难道就不能体谅一下公子?”

    谭茵暗叹一口气,对着卢晴道:“阿晴,我陪你一起去吧!让彦雅和彦敏继续待在这儿。”

    卢晴想了一下,估计又是郑熙想出来的花样,把卢胤给顶出来,想着自家哥哥的处境,与谭茵点了点头,与彦雅彦敏暂时道别,两人随着卢旺前往后花园去了。
………………………………

第六十二章 博文书局下

    后花园外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园内也不遑多让。

    今日许临海的讲学就放在园中风景最好,最开阔的一处戏台上。台下摆了几十张桌子,坐着许多新科进士,也有一些身着便装的朝廷官员们,周围或坐或立许多书院书生,得有好几百号人。

    谭茵一眼就看到了李征,隔空与他打招呼,李征一怔,似乎很是意外。

    等谭茵他们到了园子后才知道,前面几位新科进士已经都讲过了,最后压轴的就是这位新科状元。

    两人跟随卢达见到卢胤,果然郑熙与其他一众同窗也在,卢晴狠狠地瞪了一眼卢胤,原来妹妹就是用来出卖的,郑熙对她倒是笑嘻嘻,卢晴却没给他好脸色。

    众人正在等着最后的压轴登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许临海登上舞台,谭茵与卢晴互相看了看,好家伙,感情这是角儿啊!

    许临海今日讲学的题目是黄河治水。黄河从西入东,在大昭境内绵延几千里,在上京以北五百里处沿着旧道东流入海,如今这部分北道有一半位于大靖境内。这几十年又因为几次决口,黄河改道向南,形成南道。黄河水患为祸多年,近年来更是爆发频频,朝廷内外争论不休。对于要不要治理黄河水患,无人有意见,但是对于如何治理,却是分成两派。

    一派意见要疏浚北道,让黄河沿着故道流入大海,防止决堤,为祸千里,但反对者认为这会让大靖沿着北道轻易侵袭大昭,上京位于平原之地,周围无大山依靠,本就是四战之地,如此一来,大昭更加容易被侵略。

    另一派意见则是要堵塞北道,加固南道。但南道因为河浅淤深,河水经常泛滥,淹及周边农庄及田野,数千里一片汪洋,人民死伤无数,民不聊生。

    两派意见争论不休,从开国到现在几十年一直没个定论,而黄河泛滥却是越来越重,已经影响到上京及其周边的安全稳定。

    许临海登台侃侃而谈,他先是对前面几位新科进士的讲学做个回应,说道:“之前已有新科进士谈及天下大势。众所周知,我大昭北有两大强敌,大靖占据东北,大夏占据西北。镇北侯西夏一役大胜,让我朝西北压力陡降,与西域也联通起来,已经建了一些马场,有良马数万,其中益处各位均已知晓,我不再多说。但对北面的大靖,朝野意见却并不统一。虽然大靖时不时骚扰我们,且越来越深入我边境,但一些人认为还没有全面南下,且其军事实力很强,我朝不占优势,且不可与两个国家同时开展,因此还需如以往给些岁银便可。也有些人认为大靖狼子野心,得寸进尺,早就不满足每年这些岁银,迟早会来侵袭大昭,还需早点防备。两者都有道理,需要居安思危、灵活应对。”

    “但我今日讲的则更是关键,就是治理黄河对抵抗大靖无比重要。关于治理黄河朝野有两派意见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好的对策,每年耗费银两无数,而黄河泛滥却越来越重。表面上看黄河治理是看哪种方案利大于弊,实质上却是如何看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底下众人闻言一震,听得更是聚精会神。

    “时至今日,我想诸位已经明白通过加固南道来治理黄河根本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朝在南道一侧花费了数十万人力,钱财无数,却丝毫没有改善,反而影响上京安全和百姓生活。反对修通北道的一方,无非是认为大靖会沿着北道顺风顺水进攻上京,比起水患,大靖劫掠造成的伤忙更为严重,那我今日就来说说。

    “持这种说法的人无非认为黄河乃天堑,易守难攻,守住黄河天险,大靖就不容易攻打进来。那我想请诸位考虑,始皇帝发十万兵众修长城以拒匈奴,这些长城汉初仍在,可曾真正阻挡匈奴?最后依靠的是文景之治积累的巨额财富,是武帝的雄才伟略,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武将的拼死杀敌,才将匈奴拒之中原门外。三国百年,蜀国据巴蜀之险,东吴据长江天险,那可是比黄河还要宽,可曾真正阻挡曹魏大军一统天下?东晋衣冠南渡后,南北分治近三百年,北朝最后一统天下,长江可曾保得南朝文脉?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真正护得国泰民安的从来不是天险,也不是兵强马壮,而是国富民强,上下同心。”

    “黄河常年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凋敝,上京四周不复繁华之地,又如何堪称首善之地。百姓不愿固守此地,他们连家都不守,难道还会守国吗?君视民如土芥,民视君为寇仇。漠视民众,失了民心,忧国再周全,也还是会走向覆灭。”

    又有不少人对此提了疑问,他一一作了回答和解释甚至是驳斥,又对人们关心的如何国富民强、上下同心等进行了阐述,众人皆连连颔首,更多多人有恍然大悟之状。

    等他讲完,众人似乎还沉浸其中,回味其中味道,不久反应过来,回应他的是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谭茵想起父亲曾经对黄河之患义愤填膺,直斥朝廷漠视民本。如果今日他在台下,听到此番言论,该有多激动。

    看到台上这人神采飞扬自信洒脱,台下众人心生向往对他崇拜不已,谭茵不得不承认,此人果然不凡。

    只是可惜,玫瑰固然美丽芬芳,却矜傲多刺,普通人可拿不住。
………………………………

第六十三章 众人烦恼上

    新科状元讲完学,谭茵看到李征与张子清来了,便走了过去,郑熙则直奔卢晴而来。

    卢晴看到郑熙就很烦,不愿意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多言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掉头就走。

    那日从靖宁侯府回来后,如果说卢夫人虽然训斥她,可到底还是心疼女儿,后来在谭夫人的劝解下和女儿的游说下,对郑家这门亲事便不大热衷。而卢达却是不改初衷,过几日又把她叫到书房训了一顿,后来又对卢胤耳提面命,才有了今日这么一出。

    卢晴不禁想起那日在父亲书房中的场景。她忐忑不安地进入书房,看到母亲也在。

    卢达一贯严肃,那日开始对女儿倒是态度和善,拉了几句家常,便切入正题,说道:“你的担心我听你母亲说了。郑熙贵为侯府世子,为人精明能干,他日袭爵就是二品,虽然喜欢出入章台,但他对你颇为喜爱,日后你为侯府当家主母,那些不过是妾室,难道还能越过你不成,人家都羡慕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卢晴看着父亲这模样,知道今日这关不好过,父亲与母亲不一样,可不会有那么多慈悲心肠,只能继续假哭,“郑熙人虽不坏,也颇为能干,可内宠外欢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