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田间小农女-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也跟他们说过了,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得一步一步来。
从搬进新房开始,她就跟着哥哥把老房子那边的红薯还有半夏给运了过来。找了个潮湿且温度不低的角落,放了起来。这些,课都是开春要种下地的东西。
每天晚上,她都会去给红薯洒上一些水,好让它发芽能快一些。
等小麦收上来后,就可以把红薯给种下去了。半夏则是要早一些,过完年,让哥哥架上犁,把西山那块坡土地给再松一遍土,这样种下去的半夏,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忙着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了个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姜子铭今天也起得特别早,兄妹三人先弄了些早餐吃了下去,就开始了这一天的工作。
姜阿毛作为姜家的长子,也算是他们家的一家之主,大年三十的饭,由他做。差不多晚饭时,还要祭祀祖先。而姜瑜儿跟姜子铭姐弟俩则是拿着扫把,麻布,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了个遍。等一切做完下来,姜瑜儿才发现一个问题,他们虽然已经搬进了新家,可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
………………………………
第33章 新的一年
想到这里,她不由一阵懊恼。那么着急搬进来干嘛?屋里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兄妹几人的衣服,还是哥哥砍木头回来,自己弄了个架子放上去的呢!
想到这里,她心里一阵懊恼。
不行,过完年,一定要找牛阿爷来帮自己家做上几个衣柜,还有桌椅板凳的。
其实,也不怪她急急忙忙要搬进新家来,而是原来的老房子,现在已经不能遮风挡雨了。搬进新家,成了唯一的出口。
晚饭时分,祭祀过祖先后。把家里的牲畜都喂完了,这才能吃晚饭。
今年的年夜饭,算是兄妹三人,这几年来,过得最好的一个年了。桌子上有鸡鸭鱼的,虽然味道不尽如人意。但也勉强能吃下肚。那个鱼,还是姜瑜儿说,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姜阿毛才答应下河去捞的。
吃过饭,就是守岁。守岁完,放了鞭炮,也就可以睡觉了。这个时代,没有什么联欢晚会的,每家每户,也就吃完饭,守完夜也就睡下了。次日,有些迷信一点的人家,还要赶早去寺庙你抢上头一炷香。也有人抢在第一个人去挑水的。
整个张庄村的初一,也就在这样的吵吵闹闹中,拉开了序幕。
姜瑜儿也是在这样的吵闹声,狗吠声中醒了过来。看着外面树枝上,还挂着的冰条儿,她居然有了一种不知生在何方的错觉。
“姐!姐!姐!快起来了。快起来了!”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百姓来说,初一一早,得早早就起。不能贪懒觉。这不,平时会贪些懒觉的姜子铭都起来了,哪里还有她姜瑜儿偷懒的份?
兄妹三人吃过早饭,拾掇着要出门拜年去了。这拜年,也是村里人的习俗,小孩子差不多一天不着家,整天都是在外游荡着。逢人问个好,条件好一点的,给一两个铜板的也有。条件不好的,一把瓜子花生的,还是有的。
姜瑜儿家兄妹三人虽然已经独立当家做主了,但也还是小孩子。姜阿毛带着弟弟妹妹,一路从村口拜年,拜到村尾。姜瑜儿的小一兜里,装满了满满的瓜子花生的。路上遇到比自己小的,向自己问好时,她也会把手里的东西递出去给他们。
拜玩年,兄妹三人回到家。不一会儿,家里就来人了。都是村里的小孩子,姜瑜儿也不吝啬,拿了个簸箕装了不少瓜子花生的出来,还把自己之前用红纸做好的小红包,一一拿了出来。每个红包里也放了两三个铜板。
过年,谁都图个吉利。更何况,小孩子家家的,来家里拜年,那一开口就‘恭喜发财’。按照自己前世的记忆,下一句不就变成了‘红包拿来’了吗?
来拜年的小孩子,手里兜里都是满满的瓜子花生。还拿了个漂亮的小红包,里面还放了两个钱呢!
看着别人开心,姜瑜儿心里也高兴。这算不算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都说,快乐需要分享,她也感受到了他们给她带来的快乐不是吗?
都说,初二初三回娘家拜年。姜家因为母亲没了,跟外婆家那边好像也断得差不多了,也就没那么多亲戚要走。在父亲这边,也就只有二叔家跟父亲兄弟二人,也没其他三大姑,八大爷的。吃过早饭,栓子就过来了。今天娘本来是要带他们兄妹去外婆家的。只是,去过几次,外婆家那边的亲戚嫌他们穷,受了不少冷眼。
现在,几个孩子也就不想着去外婆家那边了。今天,二婶罗氏,也只是带了丫丫一个孩子过去。其他的,都在家里呆着。
村里的孩子皮实,闲不住。这不,吆二喝三地,几个孩子又窝在一块玩了起来。
都说庄稼老儿盼过年,过完年好种田。这不,刚初三,田间居然能看到有百姓走动的迹象。
姜瑜儿想了想,等过了初三,她跟哥哥得先把家里的草木灰运到地里去。然后去管道那边的茅厕里,弄些粪水把草木灰给浸泡过,不然种半夏的时候,还真没农肥可用。
姜阿毛也是个勤快的,眼看就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也想着在家帮妹妹多做点什么。即便他能力有限。这不,赶上老黄牛,扛着犁下田去了。
姜瑜儿也不闲着,家里的六只绵羊也得放羊到山上才行。带着弟弟,赶着绵羊出了门。
她家的田已经很多年没人种了,虽然年前已经翻过了,但里面还是有很多杂草。她这得把那些草根收拾一下,省的倒是庄稼还没长出来,茅草都比庄稼高了。这个年代没有什么除草剂,她只能依靠她的双手,把这些杂草除一除。
姜家田地不多,姜阿毛也就用了一天的时间,差不多把家里的地又翻了一遍。看到那少得可怜的田地,姜瑜儿就想着,去哪里再买些田地回来。
自己一个人种不下来,就请长工短工的。总之,这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粮食是最有力的依靠。
抬头看了看西山这边,很多地方被荒了下来。她检查过土壤,不算肥沃,也难怪没人会来买这边的荒坡去开坑。
不过,红薯土豆,荞麦之类的农作物,它们不要求有多么肥沃的土地,这块荒坡,正好能种一些这种要求不高的农作物。而且,老人们不是长说了吗?土地是越种越肥沃,不去开垦,不去打理,再肥沃的土地也能变荒坡。
晚上吃饭时,姜瑜儿扒了一口饭对哥哥说:“哥!咱们把西山那片荒坡给买下来吧!”
姜阿毛好像挺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似的:“妞妞,那块地你买来做啥?天麻咱们不都种在后山了吗?”
姜瑜儿神秘一笑,道:“哥!我看过了,咱们村没多少土地,但荒坡,荒山比较多。它们虽然不适合种稻子,但也能种些荞麦,红薯之类的。而且,这土地是越种越肥沃的,没有越种越不出产的。”
“可是!可是咱们家,我跟子铭上学去了,就你一个人在家,买那荒坡干嘛?”听妹妹这样一说,他也很心动,但跟上学比起来,他选择后者。
………………………………
第34章 再买荒地
可是,要买了荒坡,妹妹一个人在家,怎么忙活得过来?
姜瑜儿很想翻自家哥哥的白眼,但还是忍住了:“哥,咱忙不过来,不是可以请长工短工的吗?你想啊!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一队人的呢?”
“村里还没出过请长工短工的,咱们家要是请了长工短工的,还不的给人戳咱们家脊梁骨?”姜阿毛很是不同意。要是他同意请长工短工的,他们家种天麻的时候,姜瑜儿就去请短工来挖坑了。哪里还用得了他天天扛着个锄头,满山的挖。
“哥,都说是先例。那没人带领,怎么可能有先例。”姜瑜儿放下碗筷,认真地看着自己家这个一脸愁容的哥哥。
姜阿毛还想说点什么,结果姜子铭自己开口了:“姐,我听狗蛋说,他外婆那边的村里,有一个什么地主的,也请了很多长工呢!”
姜瑜儿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将来,姐姐给子铭挣一个地主来当当可好?”
姜子铭想也不想,摇了摇头道:“我不要当什么地主,我要做大官。”
这下,不仅是姜瑜儿乐了,就连一脸愁容的姜阿毛也一脸的戏谑。“小毛孩,你知道什么叫大官吗?”
“我知道,我当然知道。”说完,她站了起来,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说:“之前我跟姐去卖生姜的时候,我在百草堂听人说的。”
姜瑜儿也来了兴趣,问道:“你听了什么?”
“有一个手臂受伤的人来百草堂上药,听他说,顺县官老爷来咱们织云镇办事,不小心伤到的。”说完,好像回忆起什么似的,还面带一脸的崇拜道:“听说,那个县官大人可威武了,出门带那么多衙快不说,就连里正见了,都得跟他下跪呢!”
姜瑜儿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这可不是个好的开始,子铭才多大,都开始学会贪慕虚荣了?如果这样的性子现在不扭过来,将来如真做了大官,那还不得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凌弱小?
最主要的是,他现在人还小,即使歪了一点,也还能扶正起来。
前世,听很多老人说,小孩子要从小教起。小时候不虞,长大也就扳不正了。
姜瑜儿转头看向哥哥,见他也是眉头紧锁的样子。她伸手拉了拉自己家哥哥:“哥!”
姜阿毛转头看了看妹妹,又看了看弟弟。家里人都是实诚的,弟弟什么时候学会了爱慕虚荣,这一点,他根本不知道。也不知道,这是在哪里学来的。
他都在想,要是弟弟一直这样下去,让他去学堂上学,这个选择是否正确?
姜子铭不知道的是,哥哥姐姐两个人,就因为他的一句话,心里翻起了惊涛骇浪。姜阿毛不知道要怎么样教育,才能把弟弟妹妹带好。而姜瑜儿,躺在大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才想起来,前世很多小孩子学的三字经,弟子规。
看来,弟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知识,做人也要好好学学。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最后,兄妹两商量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把西山那块荒坡地给买下来。
姜家又买了西山那块荒坡地的消息,很快在张庄村给传开了。这姜家以前连个饱饭都吃不上,这几个月来,从卖那什么八角茴香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好了起来。
先是买了他们家后面的那个后山,现在又要把西山这块荒坡给买下来。他们家这都是在哪里发了财了?
很多庄稼汗们,媳妇子们都在想着这个问题。只是,淳朴的他们,不会有着人家好了,自己就让他们家不好这种想法。姜二柱听了村里人说,侄子侄女又把西山那块荒地给买了下来,顿时有些着急了。
谁不知道西山那块荒地虽然大,但那边土地贫瘠,种不出来粮食。这也不是没人试过的?他们怎么就傻傻地去把那块地给买了?还是说,几个孩子年级小,手里有了银钱就想买些地。想法虽然是好的,但也不能糟蹋在了那荒坡上才是啊!
这不,姜瑜儿兄妹三人正收拾着,准备送姜阿毛跟姜子铭去学堂。二叔姜二柱急切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懒得敲了。
看到他这急切的模样,姜瑜儿还以为他们家那边发生什么事了。感觉把二叔拉进屋,让姜子铭给二叔端来凳子坐下。
这姜二柱哪里还坐得住啊!拉住侄女的手就说:“妞妞,你们也别忙活了。二叔今天来,是听说了,你们那西山那块荒坡给买了下来。你们这几个孩子,我知道你们有了些银钱,想要买些土地,但也不能买了那荒坡啊!”
“那荒坡,咱们张庄村的人没人不知道,那瘦地是种不出来粮食的。你们这是埋汰银子去了呢!”二叔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起来,想到那白花花的银子可能就要打水漂了,他能不为了几个孩子急吗?
看到二叔这一脸的急切,姜瑜儿心里是暖暖的。这就是家人,在你做错事的时候,会站出来告诉你,这件事不对。
她朝哥哥使了个眼神,姜阿毛也上前,把二叔姜二柱给拉到一旁的凳子上坐下。姜瑜儿这才开口道:“二叔,那块荒地确实不够肥沃,要是种稻米,恐怕还真种不出来。但那块地可以种别的,咱们家之前在山上挖了些红薯回来,我打算等红薯养出来后,就种到那块荒地里去。”
“这个红薯产量极高,每亩地能产两千斤。咱们家西山坡那块荒地开垦出来,少说也有百亩。您想想,我这地买得值不值呢?”她笑着跟自己家二叔说着这件事。自己家人,她也不打算隐瞒什么。又道:“即使不种红薯,咱们也可以种小麦。您也看到了,咱们的冬小麦,开春以来,长势极好。如果没出什么差错的话,到了播种的时候,准是个好收成。”
是的,他们家的小麦长势很好。村里很多人都说,照这长势,到春播的时候,小麦也能收上来了。
………………………………
第35章 姜阿毛的名字
而且,即使春播的时候收不上来,晚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影响春播。村里人还说了,等今年稻子收上来后,也要学着他们家种一些冬小麦。麦子虽然不如米好吃,但也饱腹不是。
再不济,卖了小麦买大米,也是成的。
“妞妞,你说的是真的?”姜二柱明显不相信。但看到自己家种的冬小麦,也是这丫头说出来的法子。也对这孩子现在的话开始将信将疑起来。
“二叔,我还能骗您不成?”姜瑜儿笑着说。
“可是,你们买那么大一块荒地,你哥跟你子铭都要去学堂,你一个女娃咋照顾得来?”这是他刚才想到的。
结果,姜瑜儿看了看姜二柱,又看了看自己家哥哥。这不亏是叔侄二人,想到的居然能如此雷同:“二叔,咱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不可以请长工短工来帮忙嘛!”
结果,她话音刚落,就见姜二柱眉头皱了起来。想也不想,她就知道,肯定又是哥哥的那套说法,不给他开口的机会,又把应付姜阿毛的那套拿出来,说得姜二柱一直觉得哪里不对,但又找不到反驳的。
不过,他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家里还有一百两,他也去买些荒坡回来开垦,如果真能成了,将来几个孩子还能分着点土地。他们这些庄稼汉,一辈子在土地里刨食,土地才是他们的根本。
结果,他刚开口,就被姜瑜儿打断了:“二叔,您那一百两您也别想着买荒坡土地的了。我看二毛哥跟栓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您那些钱就留着给他们哥儿俩上学好了。不求做什么大官,只求不目不识丁。”
她不知道,她今天的这句不求达官贵人,只求不目不识丁今后却成了姜家的祖训。即使再穷,也会把孩子送进学堂,学上几个字。
姜二柱看了看侄女儿,又看了看两个准备去学堂上学的侄子,突然间觉得侄女这话说很有道理。回到家,二话不说,跟罗氏一商量,咬牙把两个儿子给送进了学堂。
也不是姜瑜儿重男轻女,而是这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很多事情,她都交代好了,让哥哥去做。只是,以后哥哥去了学堂,这个家,就要她撑起来了。
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地契,她觉得请长工短工的事情,得提上日程了。
“哥,咱们去镇学吧!乡学我打听过了,隔壁牛家村的夫子是个童生。论学识,跟镇学里的夫子比起来,真不知道差了多少了。”她一边给哥哥弟弟做衣服,一边跟坐在一旁的哥哥说着话。
姜阿毛眉头一拧,似是在考虑着什么似的,最后道:“要不,让子铭去镇学吧!我就在乡学就好了。”他还是放心不下妹妹。原本想,他们兄弟二人就在隔壁牛家村上学就好了,谁知道妹妹刚才这一提醒,他仔细一想,还是把弟弟送去镇学。
看他这样子,姜瑜儿哪里会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事。抬头,认真地看了他一眼说:“哥!咱们离镇上也不是很远,你要是不放心家里,随时可以回来。更何况,咱们家不是还有赛斯陪着我吗?”
姜阿毛拧着眉没说话,妹妹说的这些他都考虑进去了,只是她一个女孩子在家,他还是不放心。
说道读书,姜瑜儿才发现,好像哥哥的名字还是那么难听,什么阿毛不阿毛的,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哥!你都要去读书了,有没有想过起一个名字?”
她知道哥哥是个有主见的,改不改名字,不像弟弟一样,你说给他改就给他改了。
姜阿毛似是也才想起这件事似的,抬起头说:“我也没上过学,不知道这名字要怎么改。”说完,还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头。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名字,要是走出去,确实会被人取笑的。
姜瑜儿想了想道:“哥!子铭中间带了个子字,不如哥哥就再想一个名就可以了。”她觉得,名字这东西,还是看哥哥的意愿,不能让她随便乱取。
想了想弟弟的名字,又想了想哥哥的名字,莫名间,脑子里闪现出了一个人名。姜尚,字子牙!她哥哥要是起了这个名字,还不得雷死人啊!
不过,她也就想想,不敢说出来。
姜阿毛也想了很久,就是没想出个什么好一点的名字。最后下定决心,等到了学堂,让夫子取一个。这个决定,姜瑜儿很满意。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夫子,就是文化人的标志,能让他们帮忙取个名字,总比一堆靠土地刨食的庄稼汉起的好听多了。
名字的事情,也就这样敲定下来了。姜瑜儿想,等过了元宵,就把哥哥弟弟送进学堂去。这段时间,她也不能闲着,叫上哥哥弟弟,西山下那块坡土给整理出来,种上半夏。半夏种得早,收得也早。等半夏收上来后,还能在半夏地里种上一茬蔬菜,不用农肥,也保管它长得比放农肥的都好。
种半夏的过程很麻烦,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疏。所以得一颗颗用人去摆放。姜子铭作为一个小孩子,也被叫来摆放半夏,姜瑜儿跟姜阿毛,一人翻土挖沟,一人除了放农肥,还得要帮忙着摆放半夏。
索性,因为去年是去挖的野生半夏,也没多少。兄妹三人从一大早出门,直到晚上才回来。还都累得个半死。
“累死了!累死了!”姜子铭有气无力地走着,一边不停地嚷嚷着,见哥哥姐姐都不说话后,转头看向姜瑜儿问:“姐,你都不累吗?我的腰酸得要死!”
姜瑜儿好笑地看了一眼弟弟,说:“小孩子,哪来的腰?别乱说话!”这话是前世她小时候,老人们逗她们小孩子玩的。现在想想,自己也能拿出来逗逗自己家弟弟,也不为是一件趣事。
“嗯?”姜子铭疑惑,他有转头问哥哥:“哥!真的吗?”
姜阿毛不想跟他说话,因为他知道,只要跟他一说,他准能没完没了。
………………………………
第36章 上学
姜子铭见哥哥不理会自己,自讨没趣地又凑到了姐姐这边。
姜瑜儿今天确实很累,也不想多说话。她现在就想,尽快吃完饭,然后回屋睡觉去。
姜子铭见哥哥姐姐都不理会自己后,也就乖乖吃完饭,洗漱一下就躺床上去了。小孩子说来也奇怪,前一刻还生龙活虎的,下一刻准能睡得鼾声四起。姜子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前一刻还问哥哥姐姐这,那的。现在躺床上,微张着小嘴,甜甜地睡了过去。
这小家伙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几个月来,营养跟上去了,个头窜得老快了。以前没有栓子高的,现在都要比栓子高出来不少,身上也长了不少肉。以前发黄的毛发,现在也渐渐变得青秀起来。
等弟弟去睡了后,姜瑜儿跟哥哥道了个安,也自己回屋睡了过去。他们的新房没建多大,就比以前的房子多了个客厅,厨房,还有一个好一点的茅厕。哥哥弟弟依然还是两人睡在一起,姜瑜儿自己一个人一个屋子。
不是她不想建一个大房子,实在是条件有限。从住进新房这边来,姜瑜儿就一直在琢磨着,把红砖厂开起来。既然青砖青瓦是朝廷的,她也就不去触这个霉头了。以后他朝廷的青砖青瓦走他的高端路线,她姜瑜儿的红砖琉璃瓦就走平民路线。她不相信,尿还能憋死活人?
哥哥弟弟要上学的事情,姜瑜儿亲自跑了一趟里正家,要说为什么跑这里正家来,那是因为这方圆几百里都归里正管,更何况,这里正还是个会识文断字的。找他参考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
“妞妞,你是说,要让阿毛跟子铭去学堂?”里正都有些不敢相信,这小丫头是怎么想的?要知道,就他们村子,还没这样的。更何况,他们家主要劳动力还就看着阿毛一个人头上,现在她居然说要把哥哥弟弟都给送去学堂。这不仅仅是吃穿用度问题,而是他们家买了那么多山地,怎么搭理?
姜瑜儿笑着点了点头:“里正爷爷,您也知道,咱们庄稼汉,一辈子靠刨土根为食。我想送哥哥弟弟去上学,不求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