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娇宠:这个娘娘有点懒-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家的老头自己知道,这二位阁老在内阁混了多少年,实在不是出头的材料。

    这辈子能混个次辅算顶天了。

    更何况,就算真的寄予众望也该和老头子说去,怎么和她们两个妇人说起来了?

    都说人老成精,两个老夫人对上眼,不消几个回合就想明白了,忙朝苏幼仪表忠心,“太后说的哪里的话?为人臣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应该的。太后如此恩德宠信,我们回去一定告诉家里的老爷。”

    苏幼仪听到这里就放心了,又命春花捧出赏赐来,“年节下的,听闻你们两家都子孙众多,人丁兴旺。哀家也没什么可赏的,便赏他们些压岁钱吧,喏。”

    只见春花一人给了一大袋子的金银锞子,宫里内务府打造的金银锞子就是不一样,看起来格外精致。

    也有葫芦型的,也有蝙蝠型的,还有花生型的。

    宫里赏赐的金锞子,拿回去用红绳穿了给孩子系在手上脚上,都是难得的福气。

    这样的赏赐可谓赏到两个老夫人心坎上去了,人到了这个年纪,孙子和重孙子都有了,可不就盼望着子孙福大命大么?

    两个老夫人欢喜谢恩,临走的时候,春花果然带着小厨房做点心的厨子一并出去,叫多福领去薛府。

    那厨子朝薛老夫人行礼,“太后有命,要教会了您府上的厨子才许奴才回来呢,奴才怕一时教不会,太后还命奴才带了些做好的来,叫薛老夫人还能吃上。”

    他手里提着食盒,还没打开就闻见喷香的气味了,薛老夫人笑得合不拢嘴。
………………………………

第六百二十五章 戏班进宫

    正月初五的时候,京城里热闹起来,两个出了名的戏班子进京了。

    京城的梨园热闹成一片。

    一个是越派的青新班,一个是陕派的安塞班。

    这些外地的班子向来在京城是讨不着好的,因为京城有京派戏,京城人自己也爱听,外头来的再好到底比不过京派的。

    不过逢年过节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朝廷挂印,官员们都休沐,京城的百姓也都闲着开展各色活动。

    这个时候外地的班子进京,不但不会被排挤,反而很受欢迎。

    虽然受欢迎也顶多是一个月内的事,可这一个月就足够了,够那些著名的班子挣个盆满钵盈的。

    宫里也排着戏瞧。

    苏幼仪从前做嫔妃的时候没觉得,做了太后才发现,属于太后和太妃们的娱乐活动是极多的。

    看戏就是其中一项。

    大约嫔妃们忙着勾心斗角,没有闲心看什么戏听什么曲儿,而太后太妃们不用勾心斗角地争宠,所以这类活动便极多。

    苏幼仪头里听了一场燕妃请的戏,而后又听了一场许贵人家乡的戏,那戏倒是有点趣儿,和平常看的不同。

    许贵人说,那叫评弹,只两个角儿站在台上说话似的,并不弄那些花里胡哨的腔调。

    苏幼仪觉得颇为有趣,多福就趁势道:“太后听腻了京戏,想听听外地的戏么?近来京城可是来了两个外地的班子,奴才听说是极叫座的,不如请进宫来给太后唱?”

    “是什么班子?”

    “一个是越派的青新班,一个是陕派的安塞班。奴才听京城的老票友说,那唱的确实好。”

    “好啊。”

    苏幼仪想也没想,“你赶明儿就把他们请进宫,到时候让皇上也一起听听。皇上可怜见的,一年到头忙朝政大事,还不让他过年的时候歇歇?”

    “是。”

    多福下去布置,京城的梨园很快贴了红榜告假,那两个班子的班主一面赔笑脸请罪,一面又十分得意。

    “我等受了宫里的请要去给皇太后和皇上唱,这两日实在不得工夫演出,还请诸位老爷原谅!”

    呵,进宫给太后唱戏?

    这理由拿出来,那些爱听戏的人也没了指责的话,反而恭喜那两位班主,“你们交了好运了,这一趟若是表现得好,将来被留在宫里唱了也未必!”

    哪有那么好的事?

    他两个只盼望这一趟什么错都不出就好,连赏钱都不惦记。

    毕竟只要这趟不出错,将来他们出去便可挺直腰板,说太后都听过他们的戏,那他们不照样有面子么?

    ……

    因京城的梨园少了这两个班子,原先的热闹劲就少了一半。

    一时京城多半爱看戏的票友都听说了,苏府的管家也听见了消息,回头告诉苏清知道。

    苏清坐在大堂上,一条腿翘在另一条腿上,得意洋洋地揭开茶盏,“太后这个年不过是和命妇女眷们说话,这会儿又看戏取乐,看来她是没把朝中的事放在心上了。”

    管家奉承道:“如此老爷就不必担心了。想来太后到底是年轻妇人,哪有不爱热闹不爱玩的?朝廷上的事她是能管,也不能管得太狠。像吏部这事没证没据的,她就算疑心老爷也不能如何。”

    苏清摇摇头,“你别小看太后。”

    从苏幼仪还是昭贵人的时候,苏清就时常从自家女儿的信中听见她的名号,知道这是个何等聪慧的女子。

    心比比干多一窍,大约也不过如此。

    他放下茶盏,缓缓道:“这也是我命好,正好赶在过年这个时候。如今朝中挂印,不能办政事,太后心里一时惦记,也架不住这段年关下的时日一混。等这段时间过了,初八复印开朝之后,这件事的热头就会小许多。”

    管家趁势道:“到时候老爷什么事都没有,而朝中没了首辅大人,自然朝臣们要提议补上这个缺的,论起来,朝中还有几个人的威望胜过您?”

    苏清微微一笑,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

    不过他没有管家想的这么乐观,“没那么容易。现放着内阁一众阁老不用,太后和皇上未必想到我。不过就算想不到我也无妨,内阁也就那个周首辅还有些威望,余下都是一群庸才,就算当了首辅又能如何?”

    到那个时候,没了周首辅的辖制,他在朝中只会更加风光。

    苏清心里想着,先前二皇子的婚事被那么几出大事一冲也没人再提起了,到时候他一定要设法让苏幼仪把苏小姐嫁给二皇子,这样他才朝中的权势才能更加巩固。

    想到这里,他抬头看向管家,“让你在外头寻觅好人家的女儿入府为妾,你都寻得如何了?”

    管家忙道:“已寻到了两户人家,都是皇城根底下的普通百姓,虽然不愁吃穿,可能嫁给朝中大员为妾,那也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两户不够。”

    苏清自从小姨娘的事后,看后院那些姨娘没一个顺眼的,要不是怕招人耳目,他恨不得把每个都打发走。

    反正都是一群不会生蛋的母鸡。

    他道:“后院那些姨娘如今不过是养着应景,真正要想让苏府有后,还得靠新人。你得再去寻觅几个合适的人选,找时间秘密地抬进府来,别叫外头的人知道。”

    管家苦着脸,“这……”

    能找到两户合适的人家已经很不容易了,苏清的条件苛刻,既要女子出身清白、模样周正、性格温良,还要家中人丁少不多嘴多舌的。

    他又不能像娶妻一样公开地敲锣打鼓地找,只能悄悄的,完事还得想办法悄悄抬进府来不被旁人知道。

    这可不是容易的事。

    苏清见他苦着脸,严肃起来,“嗯?有什么为难么?”

    “没有,没有。”

    管家勉强笑着应了,默默退下去,心里想的却是外头都穿苏清自己生育有问题,那些女子难免听到风言风语。

    也不知道苏清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若是真的,那他找一百个清白的女子来也没用啊……
………………………………

第六百二十六章 两道旨意

    “原来姹紫嫣虹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戏台上情真意切地唱着,苏幼仪高坐席上,面上带着惬意的笑。

    她时不时微微闭上眼睛,品砸戏文,看起来是真的开心。

    元治的反应倒是寻常,不过看戏这种事,他这样年轻的男子本来就是陪客,没有人关注他的反应。

    真正的热闹在台下。

    不仅有后宫的太妃们都来看戏,苏幼仪还请了不少外头的命妇一道入宫来看,说是因为请了这两个班子进宫,担心误了外头想看戏的人看不着,所以干脆把人都请进宫来。

    瞧太后看得这样欢喜,那些命妇们也十分高兴,台上的优伶唱得越发起劲,竟一点错处也挑不出来,比平常每一次排练都更好。

    苏幼仪的高兴不是装出来的。

    她是真高兴。

    高兴的是过年这几日,她借着受各家命妇请安的由头,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施的恩也施了,那些命妇自然会把她的话带到该带的人耳朵里。

    她不用亲自把外头那些大臣叫进宫,该办的事照样办了,还能掩人耳目。

    想到这里她心里就高兴。

    再想到今日这场戏更加好,外头人都当她像一个平常的太后一样,想着取乐,想着说说笑笑,她也乐意旁人这样想。

    旁人若是这样想,便会失去警惕之心,那她的事儿就更好办了。

    元治那头也是一样。

    外人只看到他和入宫拜年的皇室宗亲们一道说家常话,哪里知道那些家常话里包含了多少机锋……

    一切都在隐秘而不慌不忙地进行着。

    苏幼仪微微翘了嘴角,“好戏,真是一出好戏。”

    多福一听见这话,立刻高唱一声,“赏!”

    霎时间端着笸箩的小太监们,十几个一拥而上,将笸箩里的铜钱疯狂地朝台上撒去,哗啦啦的声响像放鞭炮似的。

    台上亮闪闪的,挥起又落下,那些扮着花脸的优伶们忙跪下谢恩,“谢太后赏赐,谢皇上赏赐!”

    ……

    不出几日,初八复印开朝。

    开朝第一日,按例是不直接处置大事的,不想早朝还没结束,后宫直接出了一道懿旨来。

    元治并不吃惊,从龙座上起身,而地下的朝臣们都十分惊讶,面面相觑地跪了下来。

    “皇太后有旨,首辅之位空缺,恐朝中无遗老长辈可匡扶皇上,故加封雍亲王为摄政王,以示皇叔之尊,与先帝众皇子区别。封雍亲王世子元敬为贝子,钦此。”

    众朝臣:摄政王?!

    摄政王这个名号,还是在钛祖时期出来的。

    钛祖年幼登基,当时除了一位太皇太后辅佐之外,朝中还有一位摄政王爷,钛祖都要尊称一声“皇父摄政王”。

    那是何等功高盖主的存在,又是多么招钛祖忌惮?

    如今好端端的,太后和皇上把朝局管的好好的,怎么忽然想起封一个摄政王出来?

    虽说封了摄政王,也没给他具体的大权,这就叫朝臣们更加摸不着头脑了。

    是只给了个名儿,还是如今只给名儿,将来该给的权力都会给呢?

    更要命的是连他唯一的儿子都得了封赏,可见荣宠之盛。

    众臣嘴里道接旨,眼睛只朝着元治看,元治没什么反应,反而道:“母后待皇室宗族长辈,比朕还要亲厚。”

    这句话里一点不满的意思都没有。

    底下的人都听出来了。

    过年的时候皇室宗亲进宫给皇上拜年,皇上就拿太后来施恩来着,说太后待这些宗亲也是一样的心思,这天下姓元,太后也是全力维护的。

    那些宗亲大臣还有些疑惑,如今见雍亲王得了这样的恩典,心里更加放心了。

    雍亲王乃是宗亲们之中最说得上话的人,是他们的首脑,从此以后他们更加甘心支持皇上和太后的决断了。

    这一道惊人的旨意,雍亲王站出来,施施然便接了,“太后恩典,臣愧不敢当。臣于皇上算是长辈,于太后算是哪门子长辈呢?论起宗室家法,太后是臣的嫂子,长嫂如母。臣自然要遵从太后旨意,匡扶皇上,直到皇上亲政之日。”

    苏清暗暗看了一眼雍亲王的神情,心中骂了一句老狐狸。

    雍亲王显然是早就知道今日这道旨意了,他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据他所知,过年的时候苏幼仪根本没请雍亲王进过宫,两人根本没机会说上话。

    雍亲王唯一一次进宫,还是以宗亲的身份去乾清宫给皇上拜年……

    正想到这里,元治已重新落座,“朕也有一道旨意要通知诸位爱卿,小纪子,念——”

    什么,还有一道旨意?

    今日可是开朝第一日啊!

    众臣还没搞明白,便听小纪子宣了旨意,“皇上有旨,翰林院二品翰林苏志明,即日起入内阁理事。内阁首辅之位,由次辅薛阁老暂代。”

    什么?!

    苏志明进内阁倒不奇怪,以他的功劳和他的国舅身份,提前破格被纳入内阁是可以想象的。

    可内阁首辅之位就这么随意定下了,居然没和任何大臣商议?

    苏清不可思议地看向内阁几个老头,几个老头脸上多半是了然之色,这怎么可能,过年期间他们也没进过宫啊!

    苏清彻底糊涂了,也惊恐万分。

    那被念到名字的次辅薛阁老站了出来,颤颤巍巍的,“老臣领旨。”

    苏清差点笑出声。

    就这么一个庸庸碌碌的老头,皇上随便就把内阁首辅的位置给他了?

    如何能服众?!

    别说苏清,朝中一众大臣多半也是这样想的,这薛阁老做次辅还行,倒是个勤勤恳恳的人。

    要他做首辅?

    未免能力欠缺。

    御史台有人站了出来,“皇上,首辅之位干系重大,皇上这道旨意……恕臣直言,不知事先是否和朝中重臣商量过呢?”

    元治慢悠悠地看他一眼,“朕知道干系重大,所以并没有让薛阁老做首辅,而是代掌首辅之位。太后已经同意了,刘御史有何高见?”

    太后已经同意了?

    刘御史小心地咽了口唾沫。
………………………………

第六百二十七章 没有意见

    “没有,臣没有别的意见……”

    比说首辅病故,次辅顶上去是最合规矩不过的,就说不合规矩,太后同意了他还能说什么?

    言官御史素来是最清高的,可这个刘御史清高不起来,他本来就是苏清的人。

    要是这个时候提出让苏清空降内阁,只怕引人侧目的就不是皇上这道旨意,而是他本人了。

    他不敢说话。

    苏清比薛阁老有能力,但这个人选更加不合规矩。

    何况皇上也说了,不过是代掌……

    说白了,内阁的事不能无人主持,必须有人出头管一管。管不好也没关系,代掌嘛,合适的人选可以再慢慢挑。

    这不失为一个折中的法子。

    这样一想,不少人心里犯起了疑惑。

    偏偏在这个时候,皇上要把苏志明放进内阁,这意思,该不会是……

    苏清暗暗给那刘御史使了个眼色。

    刘御史立刻反应了过来,“臣只是想,历来科举中第的举子,都要先在翰林院熬上三年庶吉士,再熬上三年翰林。一般年过四十的能进内阁,便算是极其年轻了。而小苏大人年纪不到而立,皇上这会不会……太过破格提拔人才了?”

    元治早料到会有人这样说,便笑了笑,“先帝在时,他和张之洞巡视江南立下功劳,先帝赞许不已,破格提拔。朕在位时,又是他主持西北赈灾,无一分银两所用是来路不明的,朕也破格提拔了。”

    “怎么,如今你是不服气他的功劳,还是不服气朕破格提拔?再者,你其实是不服气先帝破格提拔?”

    那刘御史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扑通一下就跪下来了,“臣不敢!打死臣也不敢对先帝有异议!”

    当皇帝就是这一点好,尤其是年轻的皇帝。

    他们年轻时会被拿来和年老的皇帝比较,朝中大臣比他们老的多的是,动不动就要说他们轻率,年轻气盛。

    可一旦驾崩了就不一样了。

    即便先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可在宗法礼制上看,后代的皇帝是决不能推翻千代皇帝的政策的,这属于不孝。

    自然,任何对先帝有意见的人,元治也可以拿出“不孝”这个大帽子来压人。

    他哼了一声,“不是就好,朕年纪轻轻登基,对朝中的老臣一向礼重,只因为你们是先帝留下来的人。若有人仗着先帝的势,还要诋毁先帝的作为,就别怪朕不客气了!”

    他难得在朝中说一句重话,偏偏理由如此光明正义,叫人挑不出毛病。

    朝臣们也只好缩缩脖子,没人敢再直言。

    苏清渐渐也回过味儿来了。

    今日刚刚开朝,一道皇太后懿旨,一道皇上的旨意,两道旨意句句事关重大,将人吓得回不过神来。

    偏偏旨意上的内容,似乎除了当事人以外,这母子二人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当事人几个是肯定知道的。

    苏清暗暗忖度着,雍亲王若事先不知情,听见摄政王这个名号,只怕要吓得哆嗦,唯恐被误以为有不臣之心。

    薛阁老庸懦,若事先不知情也不敢领首辅之职,苏志明倒是个年轻气盛胆子大的,可若不知情,这么年纪轻轻就叫他当阁老,他也未必敢接。

    想着想着,苏清心里发起毛来。

    太后到底是什么时候和这些人通的气?

    ……

    虽然在朝上,众臣被这连发的两道旨意吓傻了,可散朝之后大家都渐渐回过神来了。

    事情不会这么凑巧,皇上和太后事先也一定商量过。

    奇怪,过年这几日除了一道听了戏之外,没听说皇上和太后凑在一起啊?

    就连除夕守岁,宫人们那里传出来的消息,苏幼仪和元治也没谈论过和朝政有关的事,宝华殿守着的人只说,太后给皇上讲了个故事。

    这分明是阴谋,一个赤倮倮的阴谋。

    太后和皇上谁也不商量,直接做了决定,这里头一定有问题。

    别的大臣顶多是腹诽几句,苏清不一样,他带着亲信的官员去乾清宫见元治了,意图再行劝说。

    首要说的就是雍亲王。

    “皇上,自开朝以来就没有摄政王,唯一的先例便是钛祖时期。钛祖八岁登基,太皇太后到底是女眷,所以不得不设摄政王来替钛祖管理朝政。可皇上过了年已经十六了,何须此事设摄政王?”

    元治倒也谦虚,“原本是不必的,这不是朕的兄弟几个都封了亲王么?雍王叔乃是长辈,不能叫他和晚辈们平起平坐。自然,这位分上要加尊荣。”

    “皇上,他早就是亲王了,这尊荣再加,会不会太过了?毕竟他是先帝的手足兄弟,若是起了心欺负皇上年少,夺了朝权……”

    可不。

    先帝的手足兄弟,当初元治刚登基的时候,雍亲王不就是因为这个才不敢说话的么?

    要不是这次,苏幼仪和元治都百般承诺一定会全心全意信任他袒护他,他还真不敢接摄政王这个活儿。

    毕竟钛祖时的摄政王没有好下场,功高震主,落得了权臣们最常见的下场。

    苏幼仪一方面把雍亲王竖起来震慑朝臣,一方面为了保护他,并没有明面上给他多少权力。

    这样就足够吓唬住朝臣们了。

    元治只看苏清此刻的表现,便知道苏幼仪的计划成功了。

    他笑道:“朕不是还有你们这些肱骨大臣么?雍王叔若不好了,你们就告诉朕,朕自然会请母后训斥他,必要的时候革了他。”

    苏清还想再说什么,元治道:“这可是太后的旨意,诸位爱卿有意见还是去找太后说吧,难道让朕驳了太后的旨意?”

    他们母子两哪次不是有商有量的,还用分你的旨意我的旨意?

    苏清心里明境似的。

    这根本就是糊弄人。

    既然苏幼仪的旨意他不能驳回,那他自己的旨意总可以吧?

    苏清使了个眼色,便有大臣道:“皇上,微臣觉得雍亲王之事暂且可以不议,只是内阁之事……是不是还要再斟酌斟酌?”

    元治漫不经心地抬头看他,“哦?你说要如何斟酌?”
………………………………

第六百二十八章 有备而来

    不等那大人开口回答,元治已抢了话。

    “是苏志明这个先帝钦点的探花、朕的舅舅、立下赫赫功劳的翰林学士不配进内阁,还是薛阁老这个内阁次辅不配代掌首辅之职?”

    先前开口的人被他问得语塞。

    苏志明升得快不假,可他每次升迁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从探花到翰林再到内阁的进程,也符合祖宗家法。

    再说薛阁老就更符合章程了,若直接让他做首辅还有话说,现在只是代掌,首辅没了,次辅代掌首辅之位那是再合理不过了!

    苏清怎么想怎么觉得,苏幼仪和元治这回是有备而来。

    他们想好了每一个细节堵住大臣们的嘴,让人无话可说!

    一干大臣在乾清宫磨了许久,没磨出个花来,反而自取其辱。

    元治如今也不是从前的黄口小儿了,他不耐烦起来,拿出做君王的威严,“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