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下,您可知道这些日子,王妃是怎样的煎熬?在您昏迷的这两天里,王妃日夜不离地亲自照顾,奴婢真是担心王妃的身体啊!”说着,清秋接过了李世民递来的茶杯。
“好了秋儿,快去煎药吧!”
李世民亦是满腔愧疚,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抚摸着妻子的小脸,将一缕发丝掖到耳后,“对不起,无垢,又让你担惊受怕了。”
无垢抱住了他,“二哥,说这些作甚,我们是结发夫妻啊。”
他的臂环过她的腰,在身后渐渐收紧,把头深埋进她的怀中,闻着她的体香,享受着这份幸福。忽明忽暗的烛光投到她那一双明眸上,将那一抹睫毛的暗影拉长。
在承乾殿养病的这些日子里,李世民认真总结唐军失败的教训,日夜抱着兵书,可谓废寝忘食。无垢时常亲自下厨,给他做些可口的饭菜,也不过多地去打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常胜将军,这次失败磨练了李世民,使他在军事指挥上更加成熟。
与此同时,高墌大胜后,郝瑗向薛举建议,乘唐军大败,大将被擒,京城恐慌之机,乘胜直取长安。薛举深以为然。命运无常,偏偏薛举就在这个时候患病,这一病竟把他带离了人世。
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继位。薛仁杲乃薛举长子,善骑射,有万夫不当之勇,号为“万人敌”,阴险毒辣,残酷无德,不得人心。他继位后西秦政权内部很快便矛盾重重。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李世民决定再次西征,讨伐薛仁杲。
………………………………
第37章 李密归唐1
于是,检点剩余兵马,有王伯当断后,撇开大道,沿山路和乡间小径向西迤逦而行。'燃^文^书库''''774''buy'''
魏征说完,众人皆点头称是。李密也知道这是眼下可行的惟一出路,躇蹰半日,长出一口气道:“罢罢罢,我李密一生不甘居人下。但天欲丧我,也无计可施。就依玄成之见,我等共赴长安,诸君谅亦不失富贵。”
“主公,微臣以为,茫茫人海,自古以来能有几人为帝为王?人生在世,何必非要称孤道寡?若能辅佐贤主,做个良相名将,亦可垂芳建绩、留名千古。如今趁还有一万兵马的血本,去关中归于唐主,以为晋见之资,日后或可有所作为。”
李密有些犹豫,又问魏征:“依玄成(魏征字)之见,该如何是好?”
手下柳燮说道:“主公与李渊是同族,虽然没有一起起兵,但遏制了隋军的归路,使其不能西入关中,李唐因而得以轻易夺取长安,这都是主公你的功劳啊。”
后来,李密奔向王伯当守卫的河阳。见了王伯当,李密当即要自杀以向众人谢罪,被大家阻止了。于是李密同众人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到关中去投奔李渊?
李密只好领着余下的一万多人奔向洛口,但守洛口的邴元真也已投降王世充,李密被迫逃往武牢关。
罗士信见大势已去,忙率领数十名亲随拼死突出重围,向南落荒而逃。天地茫茫,何处安身?他想起了据守黎阳的徐世勣,只有先投奔那里,再做以后的打算。
郑军士兵都高呼万岁,李密的部队顿时人心大乱。这时潜伏的王世充骑兵敢死队居高临下,直冲李密阵营,瓦岗军被彻底击溃。裴仁基、祖君彦等大将被王世充擒获,单雄信等将领纷纷投降了王世充。
翌日辰时末刻,两军阵中金鼓齐鸣,杀声震天。就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解,天昏地暗的时候,却听有人高声喊道:“瓦岗军的弟兄们,快投降吧,你们的魏公李密,被我劫寨的将士们拿住了。”
开战第一天,瓦岗军就有十多名骁将负伤而回。第二天,李密留王伯当守大营,自己亲率精兵在邙山迎战王世充。裴仁基向李密建议,乘王世充倾巢来攻,洛阳空虚之时,派二万人进攻洛阳,王世充一定会回兵救援,这样往来调动王世充,必使其疲于奔命。但是李密没有采纳这一正确建议。
王世充登上山顶,远眺魏军阵营,但见营盘错落有致,军旗临风舞动,人马进出,井然有序。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李密毕竟久经沙场,果然治军有方,临阵不乱。
两天以后,王世充、李密各带大队人马,来到洛阳以西。王世充结寨于翠屏川东山,李密安营于翠屏川西山,两军相距二十余里。
王世充对这次大战做了充分的准备,挑选了三百余名骑兵敢死队,亲自动员,还秘密寻访到一个长相酷似李密的人。他让那人换上李密平日所穿衣装,由熟悉李密的人训练他的一举一动。
但是,李密平生自负,从来没把王世充放在眼里。他转念一想,虽然徐、秦、程三将不在眼前,但罗士信、单雄信等,皆是当今一等一的英雄,麾下十几万人马,又是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貔貅之师,还惧他王世充不成?于是回书王世充,约定了决战时间。
听魏征说完,李密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魏征之言深有道理,这三个人,确是瓦岗军之干城,有他们在,战胜王世充会游刃有余。徐世勣文武全才,为全军上下所公认。秦琼、程咬金,这些年也一直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瓦岗军的许多大仗,能够大获全胜,多赖二人之功。
谋臣魏征急忙谏道:“主公,历来兵行诡道,王世充又是极为狡诈之人,且勿为其所激而意气用事。如今世勣分守黎阳,秦叔宝和程咬金又领兵在外,此三人及其所部乃我瓦岗军的中流砥柱。他们不在,我等唯有固城自守,避免与其决战才是。待他日三位将军率军归来,再与王世充决战不迟”。
李密冷笑一声:“哼,王世充小儿欺我今日兵微将寡,以为可以侥幸取胜。我正欲用其骄慢之心,乘机破之,以雪多年未克洛阳之耻。”说罢,即命人复书应战。
九月的一天,李密正在金墉宫中与众人议事,忽有守城将士送来一封书信。拆开一看,却是王世充下的战书,约他数日后于洛阳城西郊决战。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异己,独揽洛阳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专权,拒绝入朝朝见,回到了瓦岗军的根据地金墉城。
宇文化及缺乏粮食,北上后立即直扑李密占据的黎阳仓。李密想利用宇文化及缺乏粮食的有利条件,令徐世勣坚守仓城,深沟高垒,不出城应战,坐等宇文化及困乏。李密亲自率领步骑二万人与徐世勣相呼应。每当宇文化及进攻时,李密就从背后袭击他,使其不能得逞。李密又派人去假装与宇文化及讲和,答应供给他粮食,以拖延时间。宇文化及左盼右盼不见李密的粮食,待反应过来,却已是力竭粮尽。他对李密发动了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李密本人也受了箭伤,才迫使宇文化及改变方向,北上魏县。李密虽然逼退了宇文化及,但自己的精兵良将也损失惨重。
宇文化及在江都用练巾勒死隋炀帝后,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自率十万大军北上。消息传到东都洛阳,被称为“七贵”的大臣们拥立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即位,改元皇泰。宇文化及的手下多是关中的府兵,他的目的是经过洛阳,进入关中。李密和越王杨侗政权都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这一突然而至的变故使李密和王世充这对宿敌罢兵言和。杨侗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声称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让李密前来东都辅政。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接受了越王杨侗的封号。实际上他让王世充坐收了渔翁之利。
就在李世民在高墌与薛仁杲对峙的同时,中原战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太子妃又和无垢闲聊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临走时,还邀请无垢有空去东宫坐坐,无垢不好推辞,也只好同意了。
无垢立即抢白道:“大嫂说笑了。”
太子妃脸上一顿,随即舒展了弯眉,“哈,也是。我倒忘了,宇文昭仪的二嫂还是你堂姐呢,都是一家人。你大嫂我呀,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无垢淡淡一笑,“人各有志,也许她自己无欲无求吧。”
太子妃冷笑一声:“你说她傻不傻?送到嘴边的肉给吐出来了。”
宇文昭仪是隋朝名将宇文述之女,自进宫以来,极受李渊宠爱,又刚刚诞下皇十一子李元嘉,没想到却要立她为后,更没想到她却固辞不受。她的长兄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被天下人视为奸臣叛逆。无垢心想:也许是她自己看得清局势,极力推辞吧。
太子妃放下茶杯,“宇文昭仪,我也是听你大哥说的,你猜怎么着?她居然拒绝了。”
无垢摇头,吃惊地问道:“哦?要立哪位妃子?”
太子妃名郑观音,出身名门望族,十六岁嫁给李建成,如今已十年有余。虽说有些飞扬跋扈,但和李建成倒也算得上恩爱。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无垢,你听说了吗?父皇打算立皇后。”
无垢抿嘴一笑,“大嫂请里面说话,秋儿,上茶。”
太子妃弯眉一展,“就是说嘛,咱们妯娌多少年了,你怎么会为了这点小事怪我呢。”
“怎么会呢。”
“这话怎么说的,你搬来这么久了,其实我早该来看你,前些日子,二弟在这养病,你大哥不让我来,我还怕你怪着大嫂呢。”
无垢略带歉意地说道:“无垢搬来承乾殿一个月了,未去东宫拜见大嫂,还请大嫂见谅。”
太子妃上前挽着无垢的胳臂,“如今你有孕在身,这些俗礼就免了吧。”
无垢轻施一礼,道:“无垢拜见大嫂。”
无垢迎至外间,太子妃已走到殿门外,她一袭鹅黄色曳地长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飞云髻上斜插一株碧玉簪。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角。
说话间,一个清亮的声音传来:“无垢啊,大嫂来看你了。”
无垢因为是第一次怀孕,难免会觉得辛苦,这些日子她开始有些嗜睡。这日午后,无垢刚刚醒来,一宫女进来诺诺回到:“王妃,太子妃来了。”
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巡视完军中,便回到中军大帐,准备给无垢写信。他此次出征前,答应过她,要每隔两天给她写一封信。
左右将士这才退去。
众将仍表示疑惑。为表决心,李世民下令:“有再说出战者,斩!”
李世民摇头,道:“我们刚刚遭遇过失败,士气沮丧,而敌方因为刚刚取胜,已有骄傲轻敌之心。所以要坚壁以待,等我们士气恢复了,彼骄我奋,可以一战而克之。”
殷开山说道:“薛贼会以为我们怕了他。”
左右将士都想一雪前耻,纷纷请战。李世民只说:“且等。”
第二天探子来报:“宗罗睺来挑战!”
八月,李世民向李渊请命讨伐薛仁杲,李渊欣然应允,并下令刘文静、殷开山随军,戴罪立功。李世民率大军直指高墌,驻扎在城外,同时下令军中:“大家只管训练,不许出战。”
………………………………
第38章 李密归唐2
这样,魏征初入大唐,便成了东宫的人,做了太子洗马。'燃^文^书库''''774''buy'''表面上是为太子掌管图籍,实际上却是太子李建成的主要谋士。
当天夜里,他便觐见父皇,要求将魏征安置在东官。太子是国之储君,天下根本。自然应有一流的人才随侍身边,好朝夕辅佐,李渊立即允其所请。
李建成也懂得人才对于成就大业至关重要,但却不知如何网络和网络什么样的人才。经王硅及时提醒,他连连点头称是。
李建成知道,王珪所谓“若不早取,必为他人夺去”,指的是他的二弟秦王世民。确实,这两年来,二弟利用东征西战的便利条件,广收奇能之士,在他的幕府之中,像房玄龄,杜如晦、刘文静、李靖这样的文武奇才数不胜数。
“如今,这样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治世大贤送上门来了,殿下万不可掉以轻心,与其失之交臂啊。”
“魏徵曾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李密成了瓦岗军的首领之后,元包藏起兵响应李密,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看了之后,大加称赏,将其召之麾下。魏征初入瓦岗,即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李密对魏征足不出户,却能纵论天下之大势,感到十分惊奇。但不知什么原因,却始终没有采用。此后几年中,魏征在瓦岗军中一直未得到重用。倘若李密不那么刚愎自负,稍微听一些魏征的劝谏,也不至于落到今日的下场。”
王珪微微一笑,眼光渐渐变得深邃起来,慢慢说道:“魏征是个旷世奇才,他是河南安阳人,幼时贫困落拓,有大志。年轻时为了逃避战乱,曾出家当过道士,躲在清静的道观之中厉志苦读,博览群书,精研治世安民之道。”
李建成一下子来了兴趣:“对此人我也早有耳闻,但知之不详。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正是此人。”
“你是指谁?莫非是魏征?”
“那些都是死宝,这是活宝,是人。有他辅佐,可保殿下日后创立千秋帝业。”
“哦,是何宝贝,和氏璧,还是夜明珠?”李建成不解。
“微臣的意思是,他随身带有无价之宝。殿下若不早取,必为他人夺去。”
李建成茫然问道:“他来归顺便归顺,我朝从此少了一支劲敌,增了一万人马,如此而己,我需做什么打算呢?”
昨日,听说李密欲来归降,太子中允王珪急忙去见建成:“太子殿下,臣听说李密即将归唐,不知殿下做何打算?”
原来,李渊如此安排,是太子李建成特意请求的。
魏征道:“身入大唐,便是大唐臣子,任凭陛下驱遣。微臣不才,愿侍东宫,竭尽驽钝,以辅佐太子殿下。”
李渊令魏征平身,微笑着说道:“先生既归大唐,朕意请先生暂去东宫,任太子洗马,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魏征慌忙跪下道:“臣一介布衣,陛下如此谬奖,令魏征惶惧汗颜。”
待众人退去,李渊却独把魏征留了下来,说道:“朕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堪慰平生。”
李密口里说着:“微臣穷途末路,蒙陛下不弃,赐以显爵,此浩荡皇恩,李密没齿不忘。”而心中却愤然不平:你口口声声称我贤弟,却只封个“邢国公”,又是虚衔,并无实权,可见你对我李密并不信任。
李密叩首谢恩,一边坐下,又听李渊说道:“贤弟一路辛苦,且安心休养将息,以后与朕同参国事,共图富贵。待时机成熟,朕定发大兵与贤弟共平东都,以雪今日之仇。”说罢,命人传旨,授李密光禄卿上柱国,赐邢国公。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贾润甫为右武卫将军。其他同来的将士,各有赏赐。
李密率王伯当、魏征、贾润甫一干人等,在太极殿朝见大唐皇帝李渊,行完三跪九叩大礼,却听李渊朗声笑道:“贤弟平身,赐座!”
李密一行来到长安,见长安城外列起长长的欢迎队伍,心中大喜,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一时又患了得意忘形的老毛病。他对手下人说:“我曾经统帅百万大军,现谢甲归唐,我派使节去招抚,山东数百座城池会纷纷来归。李渊难道不拿高官厚禄待我?”
不过,他在中原苦心经营多年,影响巨大。河南、山东一带,他的旧部甚多。若其归顺,这对于将来收复中原乃至平定天下,都是十分有益的。于是,李渊派司法许敬宗,代表大唐朝廷,迎至长安以东百余里。
十月,李密带着剩余的两万人马来到关中,便派元帅府掾柳燮,快马先往长安,奏知李渊。李渊不胜欣喜。在中原各大势力中,瓦岗军是最强大的一支,不料竟被王世充击溃,主动前来归顺称臣。但于对是否收留李密,李渊陷入了为难之中。李密此人桀骜不驯,心胸狭隘,用好了,则可成为国家之栋梁,治世之能臣;用不好……
………………………………
第39章 浅水原之战1
李世民久闻褚亮贤名,亲自登门求访,引为秦王府文学,礼遇甚厚。'燃^文^书库''''774''buy'''他的儿子褚遂良博学多才,李世民对他很有好感,也被引入秦王府做了铠曹参军。
李世民下令:投降者一概不问。归降士卒,均令薛仁杲兄弟及宗罗睺、翟长孙等将之。李世民与他们射猎,从容而无所防范,归降者皆畏威衔恩,甘愿效死。
站在一旁的史万宝,听了李世民一席话,不禁叹道:“这些东西,可是历代兵书上都没有的。因事制宜,临机决断,秦王殿下可谓兵家奇才。”
李世民微笑道:“宗罗喉所率的将士,大都是陇西人,将领骁勇,士卒强悍。我军出其不意而攻破敌阵,但斩杀和俘获的人数并不多。若不急速进击,溃败的西秦军会全部逃回折墌城。薛仁杲稍加安抚,再用其守城,我们要克析墌就难得多了。今我急速进击,拦住归路,逼使西秦军败兵散归陇西。析墌城得不到增援,城中兵弱,上下自然胆破,来不及谋划守城之策,这便是我们迅速克城的缘故。”
史大奈问道:“秦王在浅水原一战而胜,马上含去步兵,又无攻城战具,只率二干骑兵直抵城下。众人不仅认为不能克城,而且为秦王捏了一把汗。而到头来,竟没费大劲就攻克析墌,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李世民率唐军开进析墌城,封存府库,检点人马。此次大胜,获精兵万余人,男女人口五万,唐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唐将领们纷纷向自己的统帅致贺。
薛仁杲已然山穷水尽,除了投降,无路可走。天亮时分,他先是放回了前次大战中俘获的唐军将领刘弘基、李安远、慕容罗喉等人,随后大开城门,举城投降。困在城外的宗罗睺,也只好跟着投降了。
夜幕降临,秦王大军陆续而至,把折墌城包围起来。城内守军本来就少,此时更加人心浮动,谁还肯再为薛仁杲卖命守城?时至半夜,城门突然打开,先是内史令翟长孙率众来降,接着,又有薛仁杲的妹夫,左仆射钟俱仇率大队人马前来归顺。
薛仁杲正陈兵析墌城,等待收拢从浅水原败退下来的士卒,准备合兵一处,与唐军决战。李世民渡过泾水,兵临城下,切断了宗罗喉败兵逃归折墌城的去路。薛仁杲骁将浑幹等数人前来投降。人心离散,薛仁杲心生恐惧,急忙引兵入城,坚守不出。
李世民果断而坚定“我考虑已久,破竹之势,不可错失,舅舅不要再说。”说罢,双腿在马腹上一夹,提缰一抖,催动白啼鸟箭射一般冲了出去。身后两千精锐,其势堪比排山倒海。直至析墌城下,挡住了宗罗睺散兵入城坚守的退路。
“秦王不可!”只听得一声大叫,其舅父窦轨横挡在马前,“虽然宗罗喉已破,薛仁杲仍然据守坚城,不可轻进,请秦王且观望片刻。”
李世民迅速集合两千骑兵,挥旗喊道:“随我追来!”
西秦军顿时大乱,如水决堤,死伤数千。宗罗喉见败局已定,急忙收拾残兵败将,弃高墌城于不顾,匆匆忙忙向析墌城退去。
李世民率长孙顺德、史大奈、史万宝等数十名骁将,各率一旅人马冲入阵中,穿梭拼杀,势不可挡。于是,战场形势马上逆转,一个表里相应,内外夹击的格局立时形成。李世民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深处。唐军一时奋激,呼声震天。
宗罗喉见唐军主力出动,误以为是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军来战。急忙集中全部兵力,倾巢出动,向唐军发起了进攻。毕竟敌众我寡,眼看庞玉渐渐不支,突然一支精锐从浅水原北杀过来,正是秦王李世民。宗罗喉急忙还站。
次日,天刚亮,李世民命右武候大将军庞玉,率五万大军在浅水原南布阵,摆出了一个与西秦军正面决战的架势。
几天后,李世民看准战机,说道:“现在可以出战了。”
此时,宗罗喉军中不仅缺粮,而且已断水三天,正在万分焦急,求战心切,见唐军准备出战,心中大喜。急忙派出精锐,击鼓呐喊,猛攻浅水原唐营。粱实所率领的仅是一小股人马,他按照李世民之令,守险不出。西秦军屡攻不下,锐气受挫,军中上下愈加焦躁不安。
李世民与众人商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李世民下令:命行军总管梁实率部在浅水原扎营,诱敌出战。
李世民大喜,“打开营门,迎接二位将军。”
牟君才回答:“军中粮尽,将士离心。”
李世民大声喊道:“所来为何?”
李世民带领着众将士快步走出中军大帐,守营将士们正欲放箭,却听对面一将领高声喊道:“请禀知秦王,西秦部将牟君才、梁胡郎率所部人马前来归降。”说着,众人纷纷下马,在营外跪了一片。
此时,秦王大军已与薛仁杲军相持了六十多天。忽然,探子来报:“启禀元帅,一队西秦人马直奔我军大营而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