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齐声说道:“请殿下放心。”

    李世民正色说道:“玄龄,如果事情紧急,我赋予你临事专断的权力。”

    “是,殿下。”

    夜幕下的天策府,闷热无风。梦中惊醒的李世民从黑暗中坐起,喘着粗气,渐渐定下神来。他光脚走到院子里,仰望星空。

    无垢拎着鞋子走过来,柔声说道:“穿上吧……”蹲下,帮李世民穿好鞋子。

    两人一起坐在台阶上,李世民拥她入怀,一起望着星空。

    良久,李世民才说话,“我又梦见母亲了……”

    “有所思才有所梦,二哥,你有这份孝心真的很难得。”

    “明天我就陪父皇去仁智宫了,又不能陪你了。你不会怪我吧?”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聚少离多,我何尝怪过你?只是苦了这几个孩子。”

    李世民自嘲地一笑,“我看承乾越来越懂事了,都会照顾弟弟妹妹了,你功不可没。”说着,在她额头上轻轻一吻。

    “承乾长大了,又是长子,照顾弟弟妹妹是应该的。二哥,让无忌陪你一起去仁智宫吧,遇事好有个商量。”

    李世民点点头,温柔的眸子揉进些许感慨,这世上,只有她,才是真正了解他的……

    六月初三一大早,李渊带着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宰相封德彝、萧瑀和众嫔妃们,从长安出发,直奔仁智宫。

    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兄弟仨呆在一起,否则他们准得闹事。李渊觉得自己的安排很合理。把这三个儿子分开,自己或许就能在这林木幽深、风景宜人的仁智宫过一个安心而清凉的夏天了。

    仁智宫距离长安约三百里,这里群峰叠翠,流泉鸣琴,茂林修竹,老树苍苔,确是个避暑的好所在。转眼间,李渊在已经这里住了半个多月。

    这天,李渊正在闭目养神,外面忽然有人来报:“启禀圣上,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称有急事求见。”

    “让他们进来吧。”李渊有些疑惑。

    “参见陛下。”二人神色慌张,不敢正视李渊。

    李渊漫不经心地问道:“什么事啊?”

    “太子命我等送甲胄给庆州都督杨文幹,使文举兵。”话一出口,仿佛空气都停止流动了,室内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建成居然敢如此!”李渊猛地站了起来,声音都变了,周围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

    “马上派人去把他找来,朕要亲自质问于他。”李渊吩咐道。

    “遵旨!”侍从刚要下去,李渊又叫:“等等。”他比刚才平静了一些,脑中一转,恐怕这样直接去找建成来,会逼得他马上造反,自己就更难控制局面了。

    李渊回身坐到桌后,挥笔写就一篇文字,递于侍从,说:“拿朕手诏,即刻去长安将太子找来见朕。”

    李建成一接到李渊的手诏,便知事情败露了。他和幕僚们想来想去,推算自己又一次落入了秦王的算计中。尔朱焕和桥公山,必定早就暗中走了李世民的门路,有意在半路上告发,目的是要令他一下子陷入绝境。现在事已至此,父皇召他前去,他不敢去,却又不敢不去,究竟如何是好?!

    幕僚们开始七嘴八舌地献计。太子舍人陈师建议,“不如据城举兵。皇上现在不在京城,正是大好时机。这样不仅可以制服秦王,还可登上大宝。”

    “万万不可。名不正言不顺,那样不是成了逼宫?还是去请罪为上策。”詹事主簿赵弘智立即表示反对。

    “万一父皇因为此事要将我废掉,又该如何?”李建成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他虽然是为了对付李世民,但是此一行为却可视为谋反。

    “臣认为不会。殿下贬损车服,少带随从,诚心请罪,圣上虽然生气,但还是会原谅殿下的。若然据城举兵,一旦失败,必将身首异处。”赵弘智还是坚持他的意见。

    “那也只好如此了!”李建成觉得举兵确实风险太大,于是决定去仁智宫请罪。他现在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父皇的手里了。

    离仁智宫还有六十里,他便将随从全部留在毛鸿宾堡,只带了十几个骑兵前去见父皇。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23章 太子之争2

    李建成怀着紧张复杂的心情,来到仁智宫中,他知道一场暴风雨在等待着他。

    听到宣召,李建成快步走进内室,看到李渊正背他而立。李建成“扑通”跪倒在地,叩头说道:“儿臣知罪,请父皇惩处。”

    “你好大的胆子!”李渊仍是怒气冲天。

    李建成打个冷战,很少听到父皇如此盛怒的声音,“儿臣知罪,儿臣知罪!”李建成不住地叩头,咚咚直响。

    “你想干什么?逼朕让位给你?也太心急了吧,哼!”

    “儿臣绝无此意,父皇明鉴啊。我,我……只是为了自保。”

    “联络举兵,私送兵甲,这难道只是自保?”李渊此时如何听得进去辩解。

    “前段时间你秘密使可达志从幽州燕王李艺那里调三百骑兵,想置于东宫,虽然有人告你,但朕是怎么维护你的?不过说了你几句,将可达志当成替罪羔羊流放了。当时你说为了自保,朕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没想到你变本加厉了,竟然还想造反。”李渊不等李建成说,又道:“还有,你私自在长安招募骁勇之辈二千余人为东宫卫士,号为长林兵。以为朕都不知道吗?”

    “儿臣知道什么都瞒不了父皇,父皇再给儿臣一次机会吧。儿臣真的不是想要造反啊。”李建成额头已经流出血来,模样十分狼狈。

    “你还想要机会?这次别说什么机会,连你的太子之位朕都要好好考虑。”李渊没有细想就说出这句话来。

    李建成哪里还想那么多,跪着爬上前来,拽着李渊的衣角,“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就跟陛下说,秦王功高震主,咄咄逼人,手下文臣武将实力雄厚。文臣以房玄龄、杜如晦最锋芒毕露,都说是房谋杜断;武将中以尉迟敬德最为跋扈。齐王说,秦王意在取太子而代之,我无一日不为此忧虑,才出此下策。陛下明鉴。”李建成又是磕头又是流泪,说出话来都已经声不成声,调不成调。

    李渊看到他这般情形,顿觉心烦意乱:“朕要去休息,你的事明天再说。”

    “来人,让殿中监陈福看着这个逆子,就把他押在外面幕帐中,给他点麦饭吃。再叫司农卿宇文颖去将杨文幹召来,朕要亲自审问。”说罢,径直向寝宫走去。

    李渊回到寝宫,感觉身心疲惫,身后有人柔声问道:“陛下何故如此发愁?”李渊回过身来,却是尹德妃。

    “爱妃何时来了?”

    “本来是想请陛下去这山中走走,不想到了门口,看到陛下在摇头,想来是有烦心之事。”其实尹德妃自然是为李建成说情而来。

    “还不是建成那个逆子!试图谋反,朕怎么生出这么个不孝子来。”

    “臣妾虽然与太子接触不多,可是看太子为人忠厚,绝不像会干出此等事之人。会不会其中有什么误会?”

    “朕也不相信啊。建成从小是家中老大,做事一向有分寸,不知怎的变成这样。”

    “太子为国之储君,本来就是要继承大统的,他有什么理由谋反呢?”尹德妃一边说,一边观察李渊的神色,“陛下可要想清楚啊。”

    李建成被软禁,李元吉本打算去找封德彝求情,当他经过李世民宫中时,却看到宇文颖匆匆忙忙从里面走出来。李元吉赶紧躲起来,这个时候,宇文颖不是应该下山了吗?李元吉心想:好啊,二哥,此事果然与你有关!

    是夜,月明风清,山中还有些许凉意。李建成又冷又饿,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抬头望望夜空,却想起小时候的日子来,那是多么无忧无虑的时光,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整个仁智宫中,没有睡着的恐怕还有很多人。此时,李世民宫中,长孙无忌有点担忧的说道:“宇文颖……他可靠吗?不会出什么岔子吧?”

    “他很可靠。”李世民说道。

    “太好了,扳倒太子在此一举。房玄龄和杜如晦出手果断,这次,他们立了大功。”

    “此事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李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然而,杨文幹没有召来,却等来了他起兵反叛的消息。李渊勃然大怒,同时也感到极度的伤心和失望,因为杨文幹的行动等于自动承认了他与太子串通谋反的事实。李渊立即派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杨师道率兵前去讨伐杨文幹。

    但是,李渊仍不放心。隔日,也就是杨文幹起兵的第三天,召见了李世民。

    李渊首先询问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杨文谋反之事你应该知道了吧?有什么建议?”

    李世民故意装傻,“杨文幹这个竖子,竟敢如此狂逆!儿臣以为,他很快就会被自己的部将所杀,即便不会,派遣一个普通将领也足以将他讨平。”

    李渊摇了摇头,说:“不然。文幹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你应该亲自出征,回来后就立你为太子。但是,我不能效法隋文帝害死自己的儿子,所以,应该给建成留条后路,封他为蜀王。蜀地狭小,蜀兵脆弱,将来建成若能服从你,你就要保全他的性命;若不服从,你要制伏他也易如反掌。”

    李世民听了,当然高兴,更觉得父皇为他设想周到,当即跪下说:“谢父皇,儿臣即刻出发,必定扫平杨文幹,请父皇放心。”

    李渊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为君难,为父难,为君又为父者,难上加难。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24章 太子之争3

    当晚,李渊觉得仁智宫在山中,如果有什么变故发生,很难及时采取措施。于是他率宿卫兵士出山向南,走了数十里,就地安营。跟随而来的东宫官属也让李渊很不放心,于是他命兵士将他们统统围守了起来。此时此刻,最亲的儿子已经变成了最需要防范的敌人。

    天亮后李渊见无异常,才返回仁智宫。李世民出发前去平叛,李建成依然被看守着。李元吉和尹德妃、张婕妤却不甘心这般接受失败,李世民一离开,他们就开始为李建成积极奔走,希望李渊能够回心转意。

    李元吉自然是最着急的人。他来到李渊宫中,“父皇,杨文幹的事,我想不通啊。”

    “为什么?”李渊不耐烦地问道。

    “先说这盔甲吧。盔甲是用来行军打仗的,但准备盔甲不等于谋反啊……”

    “胡说!”一提到这个问题,李渊还是很生气,“盔甲兵器由兵部掌管,私藏私运,视同谋逆。”

    “可是,现在大战刚过,盔甲之事并非如律例规定的那样严格。比如,陛下要到齐王府去查,一定也会有不符合律例的东西。我相信秦王府肯定也一定有。”

    李渊沉思一会儿,“可杨文幹是真的反了。”

    “但盔甲并没有送到杨文幹手中啊。杨文幹反叛一定另有隐情。”

    “嗯?”

    “如果有人想陷害太子,最有力的事实莫过于杨文幹反叛。杨文幹原是东宫侍卫,他出事一定牵涉太子。如果陛下认为杨文幹反叛与大哥有关,大哥就再也洗不清了。我看,这是二哥想取而代之吧……”

    李渊还是有点儿怀疑,“可现在杨文幹也不能不算谋逆啊。”

    “杨文幹是否谋逆,现在就看宇文颖了。”

    “什么意思?”

    李元吉觉得李渊开始听他的辩解了,“如果父皇肯调查,一定可以水落石出。押送盔甲的兵将为什么上山告变?杨文幹怎么得到了消息?宇文颖到底跟杨文幹说了什么?如果是宇文颖把有人告发的事情说了,肯定会激起杨文幹铤而走险的。”

    “这不会的,朕亲自交代过宇文颖。”

    “但,他下山之前去见过秦王。”

    “你怎么知道?”李渊追问。

    “我看见了。”

    “即便如此,你大哥还是脱不了干系。”

    李元吉趁热打铁,“大哥的责任在于管教不严,可与谋反没有关系。大哥是太子、是储君,他有什么理由谋反呢?这个事情很快就会真相大白的。”

    “怎么说?”

    “只要杨文幹和宇文颖一死,就都清楚了。二哥会杀了这二人灭口。”

    李渊震惊,“三胡(李元吉小名),听说你和你大哥搅在一起?”

    李元吉扑通跪下了,“是。大哥仁厚,维护大哥就是维护父皇,因为大哥的地位是父皇确立的。二哥自以为立功多,就可以把大哥挤下去,大哥处处退让,二哥步步紧逼。人总有急的时候,给杨文幹准备盔甲,是大哥在自卫,还不是被二哥逼的?难道陛下就忍心看着大哥被二哥欺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也不能说没有父皇的错。”

    李渊一愣,盯着李元吉。

    “二哥平日仗着军功骄横跋扈,不把大哥和我放在眼里。我也就罢了,大哥贵为太子,又是兄长,却要受他欺辱。父皇不能及时站出来维护大哥,却总是纵容二哥。我们能不担心吗?现在,连仁厚的大哥都被迫做出这样的举动,父皇您想想,二哥都把大哥逼到什么地步了。”李元吉边说边抹泪。

    “唉,你们兄弟啊。”李渊有些动摇,他还是需要时间再来想想这事,于是说:“你先下去吧。”

    “遵旨!”李元吉知道自己的劝说已经有了效果。

    李渊步入寝殿,尹德妃早迎候在那里。她快步抢过来,搀扶着李渊,慢慢地踱进内室。宫女们泡好茶端上来,尹德妃向她们使了个眼色,她们便悄悄地掩上殿门,退了出去。

    尹德妃服侍李渊脱去外衣,让他舒舒服服地半躺在御榻上。她自己也脱去了薄衫,在李渊身边坐下,端来一杯茶水让他慢慢啜饮,自己在一旁为他轻轻打扇。

    一边扇着,一边问道:“陛下,太子的事,您打算怎么处置?”

    “朕不会杀他,但他这个太子是不能再当了。”

    尹德妃沉默了多时,突然伏在李渊的怀里嘤嘤哭泣起来,热泪一串串地滴落在李渊宽厚的胸脯上。

    “爱妃,你这是怎么了?”

    “陛下,看在妾身这些年服侍您的份儿上,您无论如何也要救救我们母子。”

    女人的眼泪有时候具有极大的威力,李渊一时慌了,急忙搂住尹德妃,着急地问道:“爱妃何出此言?有什么事慢慢说。”

    “太子一旦被废,接替他的自然是秦王,陛下是知道的,秦王与妾身历来不睦,自从家父与他府上的杜如晦发生龃龉之后,他对妾身更是恨之入骨。陛下万年之后,我们母子落到他的手里,哪还有半点活路?”

    这一次轮到李渊沉默了。尹德妃说的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秦王对这两个女人肯定会怀恨在心,自己一旦归天,他继位做了皇帝,她们母子们若是无人保护,还真难说落个什么下场。

    见李渊不说话,尹德妃抹了把眼泪,又说道:“陛下,依妾身看,太子并不是那种不忠不孝之人。他对于陛下,一向忠心耿耿,孝心可嘉。这些年来,对您的旨意,他何曾有半点违忤?什么时候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极尽人子之礼?这次出事,绝不是想谋夺皇位,怕是另有原因?”

    “你说说看,是什么原因?”

    “秦王势焰熏天,从来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太子心中害怕,每日里如坐针毡,唯恐不能自保。倘若他一旦失势,不仅会丢掉太子之位,恐怕连妻子儿女的性命都难保。情急之下,又受了左右不明事礼之人的教唆,才做出这种事来,也是一时糊涂,陛下还要三思才是。”

    李渊有些犹豫了,其实,尹德妃所说的这些道理,他心里也想过,其中确实有些是实情。但是,像这样的大事,他不会对后官的妃嫔们信口表态,便说道:“好了,别说了。朕未必一定要废他的太子,先圈禁他几天嘛。这样大的事,还得容朕仔细想想。”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25章 太子之争4

    隔日,李渊还是一脸愁云,在屋中踱来踱去,内侍来报封德彝求见。

    “让他进来吧。”李渊隐约也知道他所为何事。

    封德彝进来叩拜,“参见陛下。”

    “爱卿所来为何事啊?”

    “臣是为太子之事而来”,封德彝开门见山,“请陛下慎重考虑废太子一事。”

    李渊没有答话,封德彝接着又道:“太子为国之根本,若然动摇,对于维护稳定十分不利。现在国家新创,内部叛乱才稍稍平息,外面又有强敌,此时更易储君,恐怕会引起难以预料的变故。”

    “然而建成谋反,怎还可以当太子?”封德彝说到了李渊最担心的问题。

    “太子联络杨文,确实有谋反的嫌疑。但是陛下要考虑秦王的因素才是。秦王对太子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太子有一些出乎寻常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太子已经来请罪,除了杨文之外各地也没有发生类似事件,臣认为还是将事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好。”

    “言之有理啊。”李渊其实最担心的是国家出现动荡,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建成与世民而言,他并没有太多的个人好恶。而且仔细想来,两人资质也并非相差很多,若是为一国之君,当都可胜任。

    “为了国家的稳定着想,臣认为还是不要行废立之事。”封德彝说出了总结性的一句话。

    “你先下去吧,朕再考虑一下。”李渊说道。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李渊认真回想事情的经过和许多人的话,觉得建成确实不是针对自己而来,当时自己可能真的是太冲动了。储君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轻易变动,真是大大的不妥。像隋文帝一样,废长立幼,最终致使国家败亡,我大唐怎么能重蹈这样的覆辙。

    第二天,李渊用过早膳,尹德妃和张婕妤进来伏拜。

    李渊慌忙说道:“爱妃,为何行此大礼啊?”

    “陛下,太子素来宽厚,这是尽人皆知的。偶有小错,陛下应该当面斥责,不能因此就废止,连一个改过的机会都不给。”这是尹德妃的声音。

    张婕妤哭诉道:“陛下,太子确立多年,天下共知。一朝另立,难免带来诸多动乱,说不定后患无穷。我们现在受陛下庇护,太子仁义,将来太子继承大统,我们同样可以平安度日。如果换成秦王,生死存亡,只是不知道如何死法了?”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哄闹声,内侍突然进来报告:“庆州露布来了。秦王马到成功,叛贼杨文幹被一举剿灭。杨文幹被部下斩于阵前,宇文颖死于乱箭之下。”

    李渊喃喃自语:“果然如此,果然如此……”

    “传朕旨意,秦王所率平叛军队驻守庆州,等待调用。让秦王将杨文幹首级立刻传送长安。放了太子,让太子与朕一起回长安。”

    “你们也赶紧去收拾东西去吧。”李渊对两位美妃说道。

    “陛下圣明。”张婕妤和尹德妃拜过起身,相视一笑,扭动着纤细美的腰身回房收拾东西了。跟随李渊多年,她们不但熟悉李渊的每一寸肌肤,而且熟悉他的脾气秉性。她们知道,太子没事了,保住了太子,就等于保住了她们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长安,两仪殿内。李渊痛心疾首地对裴寂说道:“朕确实误会了大郎。如果不是四郎提醒,朕险些酿成大祸。”

    裴寂微微点头,“秦王府的杜淹当时在幽州,说是去为秦王收王羲之的字去了。”

    李渊恍然大悟,“幽州长史席辩曾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一起是不奇怪的。”

    “陛下,您看……还要追查下去吗?”

    李渊那双干老的眼睛望着远处,“查明白了又如何?大郎私蓄武装,为的是防备二郎;二郎时刻注意东宫,抓住把柄就上告;都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思。这哪像亲兄弟啊!”

    “陛下应该尽快想个办法了,否则真闹起来,天下会大乱。”

    “唉,朕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朕一直在他们之间尽力弥缝,煞费苦心地维持某种利益平衡,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可是太子之位只有一个,朕该怎么办?”面对这种历朝历代似乎都难以避免的政治隐患和亲情危机,李渊至今也找不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此外,太子、齐王与秦王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也让他感到莫大的忧虑和恐慌。

    裴寂也只有无奈地叹气。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26章 太子之争5

    乾元殿,李渊请了几位宰相一道参加他与三个儿子的家宴。

    只见李渊举杯,缓缓说道:“今天是家宴,几位宰相也都不是外人,今天不设监礼官,大家都尽兴。朕先带个头,先喝三杯。”

    几位宰相也跟着一起喝了,只有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三人面无表情的坐着。

    “朕与窦皇后一共生了四个儿子。玄霸死得早,没有尽力也没有享福。”李渊指着下面坐的三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