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魏征,你有什么想法?”
“我不是没有想过,成为陛下的臣属之后,安抚河北,又任谏议大夫,我有些感想。文王演易,孔子作《易传》,《易传》说:天下之道,贞观者也。这个贞字,是中、正的意思,这个观字,是显示的意思。所以,贞观是显示中正的意思。孔子又说:政者,正也。夫子的意思是,以身作则,是政治的根本。陛下,我以为,贞观,显示中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以,我的建议是,新年号,可否用‘贞观’?”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相互看了一眼,不置可否,扭头看向李世民。
“贞观,贞观。”李世民从御席上站起来,边走边说:“朕,以武力平定天下,喜欢用硬弓,到现在为止,死在我箭下的有一千多人。今天,弓匠跟我说,我的弓不正,只是因为我的箭法好,所以才百发百中。弓匠说,做弓的材料,要取正材,才可人人百发百中。今天,有两个人告诉朕,中正的道理,好,好!就叫‘贞观’。你们觉得呢?”
一直没有说话的杜如晦开口道:“我也觉得贞观好。”
房玄龄笑道:“陛下定夺。”
李世民点点头,“今日先议到这儿吧。”
李世民回到丽正殿,对无垢说:“朕今日定了年号。”
无垢眨了清美的眸子,问道:“陛下定的什么年号?”
“贞观。”李世民剑眉微挑。
“贞观,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李世民点头,“魏征取的。他说,贞观是显示中正的意思。显示中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示天下以正!多好的年号!”
“你也觉得好?那就用‘贞观’了!”李世民忍不住轻轻拥住了她,心里充满了把这两个字书写漂亮的壮志豪情。
“皇后啊,你说,何以周朝能享国几百年,而秦朝仅二十年就亡国了?”
“大概周尚德、秦尚法吧。”
“朕觉得,周得天下以后,更加讲求仁义,而秦得天下以后,更加崇尚武力,这是周、秦享国长短不同的原因所在啊。所谓天下,或可以通过悖逆的方式取得,但万不可以悖逆的方式来治理啊。”
“唔,陛下!”无垢觉得,她的陛下已经完全摆脱了政变的阴影。她在内心思忖,“是啊,政权如何得来,臣子们皆知,天下人也都终将知道,讳言终是无益。陛下就以这样的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一笔带过了得权不义的指责。何必庸人自扰,耿耿介怀于过去?陛下只是自信能以增仁修义的统治,赢得天下民心,赢得政权的延续。”想到这里,不免欣慰地笑了。
李世民勾了她的鼻子,“缘何而笑?”
“笑陛下,原来为自己说辞!”
“转眼半年了,每每想起,犹觉后怕,又觉痛心。不过都已是过往,朕只能时时警醒自己,要勤于国事,以天下之心为心。如你所说,不暴殄天物,才是要领啊。”李世民感慨道。
“陛下!”无垢一双美丽果敢的大眼睛仰望着他,“你会做得很好。”
李世民一手环了她的腰,一手勾着她的下巴,薄唇覆上,极尽温柔。侍女们都知趣地退了出去。
窗外,突然飘起了雪花,迈着绝美的舞姿,随着贞观时代的到来而翩翩起舞。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64章 贞观伊始
公元627年,正月初一,大唐帝国改元贞观。李世民举行祭农礼,告诫天下,农为立国之本。
正月初三,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命乐工即席演奏大气磅礴、震人心魄的《秦王破阵乐》。宴会上,李世民听着雄壮激越的《秦王破阵乐》,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朕昔日受命征伐,军中遂有此曲,在民间流传,虽然比不上文德之雍容,但功业由此而成,朕不敢忘本!”
旁边的右仆射封德彝一听,赶紧顺着天子的口气奉承说:“陛下以神圣武功平定海内,岂是区区文德所能比拟。”
可是封德彝这次的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此言差矣!打天下要用武,治理天下要用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作为右仆射,说话太过分了!”
封德彝顿时惭悚不能对,连忙顿首谢罪。
治国之本,惟在得人。李世民登基之初,就令封德彝举荐贤能,但这么长时间都不见他举荐,李世民不免诘问:“朕登基的时候,就请你给我推荐贤才,到今天你一个也没推荐,为什么呀?”
封德彝辩解道:“不是臣不尽心尽力,可是到今天也没发现贤才啊。”
李世民驳斥道:“前代明主,使人如器,都是用的当时的人,没见有向其他时代借人的。只要以己所需,用其所长,便是善于用人了。哪个时代没有贤才?只是你有没发现而已。不要因为自己发现不了人才,就侮辱一代人!”
封德彝无言以对。
丽正殿前的院子里开满了海棠花,美丽妖娆。无垢走在其中,却忧心忡忡。贞观新朝,圣眷最隆者,非长孙家莫属。她位居中宫,尊贵至极;哥哥长孙无忌位高权重,最得君王宠信;就连舅舅高士廉亦位极人臣,府邸都为君王亲赐,气派远远超过其他府宅。长孙家可谓荣宠无人能及!
宴会结束,李世民回到丽正殿,与无垢侃侃而谈。说了一会儿,却发现她神情微恙,似若有所思……
李世民脉脉望着她,“怎么了?有心事?”
无垢抬头望他,秀眉微蹙,“是,有心事。陛下才发现?”语气中有撒娇的味道。
李世民一怔,宠溺地一笑:“什么事?我……都会替你办到!”
“真的?”无垢轻笑道。
年轻的君王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
无垢慢慢收敛了笑容,目光郑重,面对李世民跪下了身去:“那么……就请陛下勿给长孙家过度荣宠,反要更加严格约束。”
李世民一愣,甚至没有去扶起她,他万没想到,这……便是她的心事!
无垢继续说道:“陛下,听说……听说叔叔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的绢帛和金银贿赂,陛下非但没有惩罚,还……另赐了绢帛给他,朝中……颇有议论啊!古来,都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现在顺德犯法,理应秉公处理,陛下如此偏袒,对国家、对顺德都是无益的。”
原来,长孙顺德在监督奴仆时,发现数奴联合偷盗宫中财宝,依法应将这几个奴仆斩首示众。但是长孙顺德接受了这些人给他的贿赂―一些丝绢和金银,他便将这件事压下来,放过这几个人。这件丑闻终于暴露出来,被宫廷大臣及奴仆都知道了。于是李世民对近臣说:“顺德论身份是外威,论功劳是开国元勋,地位高,爵禄厚,可以说富贵到家了吧。如果能多看些古今典藉,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以自己的言行为人民作出榜样,我会与他一起共同享用国库,他怎么不守气节不顾名誉,搞出贪污受贿的丑闻呢?”按理应该将长孙顺德下狱治罪,但是李世民思量再三,惋惜他的功劳,不忍心问罪,反而在宫殿上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向李世民提出:“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李世民回答说:“人是有灵性的,给他这点绢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惭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李世民这才回过神儿,原来她是听说了这件事情。于是,拉起她,拥在怀里,“我已经对群臣有所解释,人是有灵性的,给他这点绢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惭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况且,我了解他的为人,经此一次,他定不会再犯!”
无垢心里叹息,此话听上去虽然合乎情理,可却发生在长孙一族身上,未免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65章 修改律法
崇文殿,李世民将手卷递给房玄龄,“你们来看看吧。”
房玄龄展阅之后,重新卷好,递给杜如晦。然后说道:“陛下,原来秦王府和天策府的僚属,在陛下登基之后,虽然进入朝廷,开始掌管朝政,可是,像尚书令这一级,也就是左右仆射,仍然是太上皇的这些老臣。应该说,我们还不能彻底地掌握朝政啊。”
李世民点头,“说得对啊,这些老臣是跟不上新政的。可是这些老臣都是太上皇安排的,也是他退位的条件之一。”
长孙无忌道:“事情已经过去半年多了,我们也应该有所动作了。去年,我们解决了太子、齐王,他们那些人现在已经是我们的人了;今年,我们就要对付太上皇那帮老臣。”
李世民指着长孙无忌说:“你,吏部尚书,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归你管,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做一些事情,来转圜一下,彻底掌握朝政。”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比如说,修改一下律法,嗯?武德律虽然比隋朝的皇律宽简一些,但还是太复杂,我们来个删繁就简,做成贞观律。怎么样?”
“好!”众人一致同意。
“无忌,你领着中书令和大理少卿修律。”
长孙无忌无奈地说道:“哎呀,陛下,中书令就是立律法的,大理少卿就是审案的,我怎么能领着他们修律法呢!”
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记住,我让你做的是大事,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武德律还是可以用的嘛,主要现在我们事儿很多,那么,修订律法的事是不是……以后再说?”
李世民以一种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武德律必须修改,第一要删繁就简,容易执行;第二……”
“贞观要有贞观的一套东西?”没等李世民说完,长孙无忌替他说了。
李世民一愣,鹰目扫过他,“你不能太聪明。”
长孙无忌哑然失笑。
李世民对着他,神秘一笑:“你要是能修律法,就不只是吏部尚书了。”
“陛下,那马上叫戴胄过来吧。”
李世民点点头。
长孙无忌冲内侍官喊道:“宣戴胄!”
不一会儿,大理寺少卿戴胄奉旨来见,“陛下。”
李世民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对长孙无忌说道:“你来跟他说。”
长孙无忌顿了顿,对戴胄说道:“陛下刚才说了,要议论修订律法。武德律是按照隋律来的,虽然宽简了许多,但是还是很麻烦,所以要再宽简一些,容易执行。陛下的意思是,让我来掌管议论修订。”
戴胄点了点头,“从何下手呢?”
“你整天审案子,你说呢?”李世民问道。
“按律量刑不是很难的事,只要律则详细,可是律则常常会有重复的地方,如果精简归纳重复的地方,就不会太繁琐了。”
李世民唇角一勾,换了和颜悦色,“你们都听着,法律是给百姓穿的衣服,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所以,我让你们议论修订宽、简,老百姓要容易懂,官吏要容易执行。而且,一旦定下来,不要轻易改动。”
“是。”
显德殿,群臣上朝,宣旨官宣旨:“圣旨,大唐皇帝令,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领中书令房玄龄、大理寺少卿戴胄,议论修订武德律。”
顿时,百官哗然……
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伏拜:“领旨。”
李世民冲三人点了一下头,又将目光移向百官,“刚才是贞观开朝第一件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
裴寂道:“武德元年,太上皇废除隋朝大业律令,命我修武德律……”
“我记得当时还有刘文静。”李世民鹰目扫了裴寂一眼,打断他。
虽然被打断了,裴寂仍接着说:“武德七年,颁行新律,行之数年,未见有什么不当。陛下现在要修订武德律,不知有什么不满意?”
戴胄说道:“武德律律条繁多,加之皇帝时时有令,行之九年,律加上令,有重复的,总起来繁之又繁,臣以为应该修订。”
“陛下。”说话的是老臣封德彝,“臣以为,不在修不修律,而是大乱之后,治天下要用严律重刑。”
魏征反驳道:“贞观之前,征伐不断,因为要统一天下。天下统一了,就要抚民以静,休养生息。贞观新朝,民力不足,国力不强,要文治,法律要宽、要仁厚、要简便。臣以为,大乱之后,首要的是教化,至于法律,只求中正那就可以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魏征说得好。隋朝就废除肉刑了,至于死刑,朕认为还可以宽简。”
“不如将死刑改为流放三千里。”房玄龄道。
“是啊,人死了不能复活。若是有误判,将来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了。法律是给人穿的衣服,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李世民巡看了百官一圈,又将目光停在长孙无忌这儿,“这件事交给你们去议论吧,最后要拿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草案来。”
“是。”长孙无忌心领神会。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66章 李艺谋反
两仪殿,裴寂陪着李渊看歌舞。“陛下要修改律法,太上皇听说了吗?”
李渊放下手中的酒杯,“不用听说,想也想到了。”
“我对太上皇没什么隐瞒的,我不赞成这么做。”裴寂提高了声音,“律法是什么?律法是大唐子民行动的准则。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就改了呢?何况那旧律法也没有什么大的弊端嘛!为什么一定要改呢?”
李渊摆摆手,满脸无奈。
“我看呢,与其说修改律法的内容倒是其次,陛下真正的目的可不在这儿啊。陛下的真正目的……”
“启禀太上皇,皇后来了。”内侍通报完,匆匆退出去了。
无垢走到李渊面前,裴寂对她行了个欠身礼,“皇后。”
“儿臣拜见太上皇。”无垢恭敬地拜了拜。
“什么事啊?”李渊不耐烦地问道。
无垢直起身子,看了一眼裴寂,笑着说道:“太上皇有左仆射陪伴,不应该再感到寂寞了吧?”
“我倒是觉得一个人清净点儿好,一天到晚那么多人来问候,我还得陪着,又不能不见,真比处理朝政还累。”
“依太上皇之尊,不想见的人可以不见。何必要委屈自己呢?”
李渊摇头,“你说得容易。”烦躁地喝了杯酒,便倾身看歌舞。
御马厩,李世民正在看着马夫遛马。杜如晦骑马驰来,在李世民不远处下马,“陛下,燕郡王李艺谋反!现在已占据泾州!”
李世民倚在马鞍上,并没有惊慌,“这个人谁都看不起,不过倒是个勇猛之人。”又对着杜如晦说道:“马上去中书省,以朕的名义下诏,命长孙无忌为行军总管,讨伐李艺。不,他的李姓是太上皇赐的,褫去赐姓,褫去封王,褫去官职,讨伐诏上要写明这一点,讨伐罗艺!”
“我马上去办。”
众所周知,李艺是李建成的死党。当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即位后,李艺自然会感到惶恐不安。他意识到,就算李世民不收拾他,自己在新朝的政治前途基本上也完蛋了。
果然,李世民一上台就给李艺封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李艺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很可能就要褫夺他的兵权了,于是更加恐惧。正在此时,一个名叫李五戒的女巫又煽动李艺的妻子孟氏说:“王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孟氏窃喜,又让李五戒偷偷观察李艺。李五戒说:“王妃之贵,缘于大王,而今大王贵气已现,十日间当升大位!”孟氏狂喜,于是不断怂恿李艺兴兵反叛、争夺天下。
在当时那种天下一统、四海归心的形势下,举兵造反无异于找死。但是李艺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因为造反是找死,可不造反就是等死,所以李艺豁出去了。起兵造反起码还有一线生机,实在不行还可以逃奔突厥,再怎么样也比待在这里被李世民温水煮青蛙慢慢弄死的好。
主意已定,李艺就诈称奉皇帝密诏,要勒兵入朝,遂发兵进抵豳州。豳州治中赵慈皓不辨真假,只好硬着头皮出城迎接,李艺随即入据豳州。
崇文殿内,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对座。
“无忌,这是你的机会。”
“陛下放心!我一定把罗艺摆平!”
“嗯。不过,罗艺不好对付,他守宜州,结果西去占据泾州,这种叛变,是成则成,败则走。看来,他会和突厥连在一起,你不必和他死战,只要防他联合突厥。”
“我明白!”长孙无忌目光深沉。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去准备吧。”
赵慈皓听说朝廷已经发兵征讨李艺,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白白送给李艺一座城池。为了将功补过,赵慈皓连忙暗中与豳州将领杨岌谋划,准备对付李艺。不料事情泄露,赵慈皓随即被李艺囚禁。杨岌在城外察觉有变,立刻发兵攻打李艺。
此时此刻,李艺的手下将士已经知道所谓的奉密诏入朝纯粹是个骗局,所以没人愿意替他卖命。双方刚刚接战,李艺的部众便哗然溃散。李艺万般无奈,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带走,率左右数百骑仓惶北走,亡奔突厥。
可是,就连这最后的几百个亲兵,也没人肯跟着李艺去当突厥人的鹰犬。所以一行人刚刚跑到乌氏驿,左右就趁李艺不备,砍下了他的脑袋。朝廷的讨伐大军还没走出长安,罗艺的首级就被送到了长安。可见他的造反实在是不得人心。
李世民将其首级挂在闹市示众,同时逮捕其妻孟氏、女巫李五戒,一同在闹市斩首。不久,罗艺的弟弟、时任利州都督的罗寿,也坐罪被诛。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67章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二月,李世民立了四妃。韦珪封为贵妃,杨静怡封为淑妃,阴离封为德妃,燕芷兰封为贤妃。
三月初十,皇后带领着内外命妇举行了亲蚕礼。
崇文殿。
李世民从御案拿上起一本书,摇摇头,有些不解地问魏征:“朕观《隋炀帝集》,文词渊博,辞意深奥,亦知崇敬是尧舜而诟非桀纣,然其行事,何其相反?”
说的也是,隋炀帝文章写得比谁都好,坏事干的比谁都绝,一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两面性呢?
魏征抖了抖袖子,方才说道:“陛下曾于文学馆,与我等深夜论诗文,说隋炀帝恃才傲物,自负才学,每骄天下士。常对侍臣说‘天下之人皆谓朕承先皇余绪而有四海。设若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隋炀帝深忌士之诗文出其右,薛道衡死,隋炀帝道‘尚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隋炀帝又道‘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由此观之,隋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没有自知之明,以致覆灭。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天下人方能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李世民听了,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他把《隋炀帝集》扔到一边,又问:“前代君主,有明君,有昏君。君主为何而明,又为何而暗?”
魏征笑笑,看了看李世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帝尧问于下民,有苗氏之恶,方得上闻。舜明目达聪,故共鲧之罪不能蔽。秦二世偏信赵高,致有望夷宫被逼而死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饿死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有彭城阁之变。由此观之,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蔽,下情可得上达。”
李世民听了,暗暗佩服魏征博古通今,言之在理,言之有物,觉得自己大有收获,点点头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鉴临,中畏群臣之瞻仰,下惧黎庶之不安。兢兢业业,犹恐未合天意,未符人望。”
听李世民说完,魏征便起身行礼道:“陛下之言,实致政之要。愿陛下慎始如终,始终如一,则至善矣!”
谈了半天,获益非浅,李世民非常高兴,对魏征说:“天气渐渐暖和了,蛰伏了一冬,你随朕到后苑海池看看水吧,叫上弘文馆的学士们。朕这些天累了,想和你们这些文人雅士饮酒作诗啊……”
这些要求不为过,饮酒作诗也是高雅的事,有张有弛,皇帝也该有歇歇的时候,魏征表示欣然同意。
李世民在魏征以及弘文馆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众学士的陪同下,来到临湖殿旁的水亭上。宦官们的动作就是快,早在皇帝来前的空儿,把亭台收拾得利利索索,摆上酒席。
李世民在龙椅上一坐,面朝一池碧水,对那些学士们说:“朕刚才在崇文殿与魏征谈论,获益良多,人欲自见其形貌,必资明镜;君临天下欲自知其过,必赖忠臣。若君主刚愎自任,自以为贤,臣下且复阿谀顺旨,君主失国,臣亦不能自全。如虞世基等人,以谄媚为能事,皆欲自保其身之富贵,隋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被诛。公等应引以为戒!政有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