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侍从忙过来,轻轻拍打着李渊的后背,“太上皇,回去吧,小心着凉喽。”

    李渊急喘了几口粗气,才觉得好受点,他凝望着蓝天上飞过的苍鹰,喃喃说道:“寡人还能再过几个春秋啊?”

    “太上皇,您身体硬朗着呢。”

    见李渊不说话,侍从又说道:“太上皇,回宫吧,一会儿,皇后该来看您了。”

    李渊抹了抹眼角的泪,说道:“走吧,回宫。”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83章 怨女三千出后宫

    无垢问候过李渊,回到丽正殿,李世民又在墙上粘着群臣奏疏、先哲言论。“陛下,臣妾刚从两仪殿回来,上皇最近身体不适,看上去老了许多,陛下应该多去看望才是。”

    “唔,皇后看看这个。”李世民递过一张奏表来,“这是中书舍人李百药治天旱的方子。”

    无垢手拿奏表,轻轻念道:“……往年虽发放宫人,但闻太上皇宫中及掖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结,亦足致旱……”

    无垢看完奏表,正色对李世民说:“臣妾以为李百药的奏书所言皆切中要害,所说皆臣妾之所想,陛下应予准许。”

    听无垢一说,李世民也重视起来,又细细把表奏看了一遍,亦点头赞同:“是啊,妇人深宫幽闭,诚为可悯,洒扫之余,亦无所用,应该全部放出,听求伉俪。”

    “全部放出?”无垢笑着说,“这宫里可就真的剩下您一个孤家寡人了。”

    李世民亦笑,随后问道:“你掌管后宫,你看可以释放出多少宫女?”

    “紧打紧算,我看可以放出三千吧。”

    “朕明早就颁诏让戴胄和杜正伦去办这事。”李世民慢言道:“还有一件事要拜托皇后,上皇那里,要做到协调并不容易,怕都要劳你累心了!”

    无垢点点头,“这是臣妾义不容辞的责任。”

    帝后二人相拥坐下,无垢为李世民整了整衣领,“也许圣心未动,天已有感知,上午听宫人说,寝殿庭中高槐上有白鹊筑巢。”

    “是啊,群臣为这事,早朝时还向朕称贺呢。”

    “陛下常说‘社稷之瑞,瑞在得贤’。”

    “是啊,朕直接就跟群臣说:国家之瑞,瑞在得贤,白鹤筑巢,何足贺!”

    次日,无垢端了亲手做的蜜碗,向两仪殿走去。圣旨即下,削减宫女,后宫怎敢有怨言。掖庭宫都是些罪女宫婢,出宫则是另一片天地,难就难在了李渊宫中……

    “父皇,今日身体可好些?”无垢微笑端坐在软缎锦团之上,李渊苍眉浓聚,低沉道:“还好!皇后今日……是有事才来吧?”

    无垢笑道:“父皇这是说哪里话?儿臣不是日日来看望父皇吗?”

    李渊眼神有一瞬间迟疑,随即而逝,缓缓说道:“日日皆请安,今日尤不同啊!”

    无垢秀眉微微一蹙,突感到眼前老人又憔悴了许多,轻声道:“父皇听说了?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连年灾荒,令人口大减,而太上皇及掖庭宫宫女繁多,深锁宫中亦是白白浪费衣物粮食,且阴气郁积,不如令她们出宫,寻求配偶,增加人口!故……”

    “皇后无需再说!”李渊哑声打断了她,缓缓站起身来,内侍在一旁轻轻搀扶:“皇后,世民圣旨已下,大兴宫更要起到表率,否则何以服众?对吗?”

    无垢垂首,不语,心中莫名酸楚……

    李渊环视两仪殿,紫檀香弥漫熟悉的感觉,舒服而温暖,却早已不该属于自己。对向殿门,喟然长叹:“劳皇后回去告诉世民,便说……我已决定,搬出大兴宫,迁往……弘义宫居住!”

    一句话简单明了,无垢心中却更是感慨,望着李渊消沉苍老的背影,她知道,对于朝政国事,他已决定完全放手。

    晚上,无垢将宫女花名册交给李世民过目。李世民在御榻上慢慢坐下,沉思:“原来宫中这么多宫女,加上内侍官要近两万了,当年我打武牢关也才三千五百人。”

    “陛下是九五之尊,即使这样,比起隋炀帝来,还不算多。”

    “光是这些人的月出,就是一大笔开支。我与玄龄、无忌他们议论国力,看来内廷这里,消耗很大啊!”

    “天下初定,民力虚弱,人口不足,是要精打细算啊。”

    “我原来也没有料到宫中的宫女如此之多,更应该让天下人都知道削减宫女的事。”

    随后,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削减宫中宫女共计三千人,释放出宫,各自婚配,以增加急剧减少的人口,以恢复往日勃勃生机……

    从皇宫中那扇不知何时才能开启的门终于打开的那一刻起,从三千宫女踏上回家之路的那一刻起,从亲人相见泪流满面的那一刻起,贞观之治的辉煌序幕已经悄然拉开。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84章 裴寂之死

    贞观三年(629年)正月,李世民突然颁下一纸诏书,罢免了裴寂的司空之职,削掉了他的一半食邑,并且将他驱逐出京,遣返原籍。当然,李世民要清除裴寂这种功高望重的元勋老臣,总是要找一个理由的。

    武德年间,和尚法雅得宠于李渊,因而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可到了贞观初年,法雅的这项特权被取消了,于是心怀怨恨,散布了一些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稳定的“妖言”,随即被朝廷逮捕。兵部尚书杜如晦亲自审理此案。

    据法雅供认,裴寂曾经听他说起过那些“妖言”,可裴寂却没有及时上报。也就是说,裴寂犯了知情不报之罪。裴寂当然矢口否认,但法雅却死死咬住他不放,令他百口莫辩。最后杜如晦从容结案,裴寂罪责难逃。

    裴寂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找他麻烦的人不是什么和尚法雅,也不是什么兵部尚书杜如晦,而是大唐最有权力的人――皇帝李世民。

    崇文殿,裴寂免冠跪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着裴寂,不怒自威,“你身为左仆射,朝廷重臣,却知情不报……”

    “陛下……”

    “除了免除你的官职,没有别的办法,你回你的蒲州老家吧,”

    “陛下能否许臣住在京师?”

    李世民讥讽地说道:“要论你的功勋,岂能擢升到如此高位?你不过是蒙受太上皇的恩泽,侥幸在群臣中位居第一而已。武德年间,贿赂公行,朝纲紊乱,问题都出在你的身上。只因念在你是故旧,不忍心依法处置,你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经是万幸了!”

    裴寂闭上眼睛,自语:“太上皇……”

    李世民都把话说到这分上了,他还能怎么办?在返回蒲州的路上,裴寂想起了当年的刘文静――同样是首义功臣、开国元勋,偏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倘若今天的李世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裴寂很可能会死得比刘文静更难看。所以,没有步刘文静之后尘,得以全身而退,保一个善终,裴寂实在是要谢天谢地了。

    李世民将裴寂逐出朝廷不久,就将刘文静平反昭雪,不但下诏追复了他的官爵,让其子刘树义承袭了鲁国公的爵位,还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了刘树义。这是对刘文静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和补偿。

    裴寂黯然回到了蒲州老家,本以为离开了长安的是非之地,总算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断然没有想到,更倒霉的事情随即接踵而至。一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在街上遇见了裴寂的家童,忽然心血来潮地附在他的耳边说:“你知道吗?裴公是有天命的人啊!”

    家童把这话告诉了裴府的管家,管家又向裴寂做了禀报。裴寂一听之下,当即吓得目瞪口呆,浑身暴汗。说他“有天命”,这不等于是说他想造反吗?这可是满门抄斩、十恶不赦的大罪啊!于是裴寂就让管家马上杀掉了那个传话的家童。管家嘴上答应,可一转身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那个家童给放了。因为他另有打算。他在裴府这么多年,又深受裴寂信任,专门负责收纳封邑之内的各种贡赋。经手的钱多了,自然就起了贪念,前后侵吞了一百万的巨款,并且早已挥霍一空。因此,他这次之所以放走家童,就是准备东窗事发的时候,拿手里的把柄和证人要挟裴寂。

    果然,“天命事件”过去不久,管家侵吞钱财之事就败露了。裴寂怒不可遏,立即遣人捉拿。管家连忙一口气逃到长安,向朝廷告发了这件事。

    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宣布了裴寂的四大罪状:“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

    李世民本来完全可以置裴寂于死地,可很多朝臣替他求情,说裴寂罪不至死,应该发配,李世民最后便把他流放到了静州。短短几个月之内,裴寂两次遭贬。他万念俱灰地走在山长水远的贬谪之路上,感觉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末路。他知道自己终将在这遥远的边瘴之地了却残生。

    不久,静州境内的羌人作乱,有人立刻奏报朝廷,说造反的羌人要拥裴寂当首领。可这一次李世民却没有听信谣传,他很有信心地说:“国家对裴寂有性命之恩,他必定不会造反。”

    李世民的判断没错,裴寂没那么傻。即便屡遭贬谪,裴寂还是想尽力保住自己的晚节;就算不替自己着想,他也要为子孙后代的富贵和前程着想。所以,为了平息谣言,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裴寂毅然披上戎装,率领家丁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裴寂最后的表现终于换取了李世民的谅解,他随后就接到了一道征召他还朝的诏书。然而,年老多病又频遭变故的裴寂已经不可能回长安了。接到诏命的几天后,时年六十的裴寂便在抑郁而苍凉的心境中一病而亡。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85章 正位大兴殿

    三月,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至此,李世民彻底掌握了朝政,无人能够掣肘。

    崇文殿,李世民翻开堆放得高高的奏本,第一个是幽州记室张蕴古的大宝箴,其奏云:“……圣人受命,拯溺扶威,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织纩塞耳而听于无声……”

    李世民看了这篇“大宝箴”,着实高兴,自言自语道:“蕴古正直,赐以束帛,改任大理丞一职。”又对身旁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说道:“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求天下贤才,因才授官,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案情,日不暇接,怎么能帮助朕求得贤才呢?”

    随后,李世民下令“尚书省琐细事务归尚书左右丞掌管,只有应当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惟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李世民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都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人称“房谋杜断”。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大唐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

    丽正殿,李世民正自想着一些事情,忽然无垢的声音传来:“陛下,臣妾刚从上皇那里回来,上皇又提出要移住弘义宫。”

    李世民回过神来,“皇后如何说?”

    “依臣妾看,上皇确是想要搬出大兴宫。”

    李世民点点头,道:“当初即位时,皇后劝朕在显德殿即位,朕不免感到缺憾。现在三年过去,朕早习惯了显德殿,缺憾早已荡然无存,只是对上皇的愧疚,一如从前。”

    “陛下……”无垢欲言又止。

    李世民握着她的手,“明日一早,跟朕一起去见见上皇。”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春的气息那么真实地贴近肌肤,鸟鸣声从树上传来,清脆嘹亮。李世民在前,无垢随后,来到两仪殿。

    “拜见太上皇!”李世民作礼道。

    无垢跪拜道:“儿臣拜见父皇!”

    “请起!”李渊说道:“在这大兴宫,寡人受陛下最后一次见礼。”

    “父亲……”李世民欲说无语。

    李渊摆摆手,令左右都退去,然后招呼无垢:“皇后,你过来。”

    无垢看一眼李世民,走向李渊身边。李世民突然觉得,皇后比自己更像是太上皇的孩子。玄武门政变以后,李渊和李世民的心里,都被某种东西梗着。情感上,他难以原谅这个代替自己坐上皇位的儿子,尽管他知道,一切都成定局。这一对新皇帝、新皇后,每每来问候,李渊总是无语沉默。

    怪就怪在,他们崛起为帝王之家,他们都在权力的中心。只有在交出权力的时候,李渊才意识到:痛心!

    而这些年来,只有皇后,做了所有能够做的努力,来弥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那一场政变带来的阴影和创伤。

    “皇后啊!”李渊平静地说道:“你十三岁来到李家,这李家,最委屈是你。”

    “父皇……”无垢没想到李渊如此说,刹那间感动心生,几欲落泪,竟是不能一语。

    李渊摆摆手,令她不必多言。

    安静的两仪殿,只有李渊缓慢的声音,“以前二郎还是秦王,皇后还是秦王妃时,王妃为秦王所做的努力,寡人都知道。等二郎做了皇帝,皇后为皇帝、为后宫所做的事,寡人也都看着。这内内外外,最委曲求全的是你啊,皇后!”李渊顿一顿,接着说,“如今看到二郎治理国家,政绩灼然,深得民心。后宫有了皇后,亦是秩序井然、四处和睦。寡人想到这些,内心便觉通达。过去的事情啊,既然都已过去,哎,过去吧。佳儿佳妇,寡人可感欣慰。这大兴宫,寡人也该离开了,寡人住得厌倦了。”

    几天后,李渊徙居弘义宫,更名大安宫。李世民搬进大兴殿听政。

    李渊的释然和对权力的完全放手,令李世民增添了更多的信心。现在,他可以抛开过去,全心地规划大唐的江山社稷;走出玄武门政变阴影的他,对这个满目疮痍的江山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86章 选贤任能

    大兴殿,李世民环视群臣,缓缓说道:“中书、门下省,都是机要的部门,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议论提出意见。近来唯见顺从旨意,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过往文书,那么谁不能干呢,何必又要慎择人才呢?”

    “是,陛下说得很对!”房玄龄等人皆顿首谢罪。

    “按以前的惯例,诏书凡涉及军国大事,则让中书舍人执所见,大家分别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这历代的老规矩,贞观新朝一定要恪守,防止错和误。”

    “是!”房玄龄再次顿首请罪。

    李世民继续说道:“令四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上疏直言朝政得失。可以建议,可以批评,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朝廷的大政方针。优劣不问,但是每人都必须写,五天之内完成。”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里议论起来。这对多数人来讲是件好事,因为谏言一旦得到皇帝采纳就有可能青云直上,尤其是文官;可是对于武官来讲,却是一筹莫展,急得抓耳挠腮。

    五天很快就过去了,东宫丽正殿内,李世民在看文武百官交上来的奏表。当他看到常何的奏表时,不禁笑出声来,“皇后,你来看看,没想到,常何一介武夫,居然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

    无垢接过奏表看了一遍,“陛下,确实写的不错!是个人才啊!”

    李世民捋着胡须,踱步思考道:“令他看守玄武门岂不是委屈了?看来我得重用他了。”

    次日,两仪殿内。

    李世民微笑着看着常何,“常何,你是玄武门的功臣,可是朕没有想到,你的文采也不错啊!”

    常何尴尬地笑笑:“陛下,千万别夸我的文采,我……我不识字。”

    “不识字?那就是你说,别人记录下来,对不对?那朕还是要夸,你文章的意思也很好啊。”

    常何跪拜道:“陛下,我一介武夫,哪有这本事,这奏疏不是我写的。”

    “不是你写的?那……是谁写的?”

    “是我府上一个叫马周的门客代写的。”

    李世民一听,来了兴趣,“马周?是个什么人?”

    常何说道:“马周是博州茌平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乡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间谋了一个博州助教的职务,可他却不以教书为意,屡屡被当地刺史斥责,马周一怒之下离开家乡,四处云游,随后来到长安。我不识文断字,觉得用得上他,就留在我府里了。”

    李世民听完,意识到这个马周虽然表面上落拓不羁,却是一个腹有诗书、胸怀大志之人,当即命使者前去传召马周。

    不知道是马周有意延宕,还是李世民心情过于迫切,总之李世民整整派出了四批使者,才把这个布衣马周请进了宫。

    两仪殿内,李世民与马周相谈甚欢。

    “马周,依你之见,长安的管理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首先要解决交通秩序,相向而行,一律从右,这样就不会发生冲撞,也能减少拥挤,提高速度。另外,官员行驶,也按照右侧方法的话,也不会发生冲突了。过去啊,常有争路的,这样也会减少。”

    马周娓娓道来,李世民听着频频点头。

    “朕也常常出行,怎么没有发现这些问题?”

    马周淡笑,“陛下出行,有制度规定,卫士开道,路人回避,自然见不到这样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嗯,是这样。建立制度,强调下情上达,用意就在于此啊。”

    “陛下,我还有一些建议……”

    “请说!”

    双方又一番畅谈之后,李世民发现马周果然是满腹经纶,见识深远,顿生相见恨晚之感,随即让他当天就到门下省报到。

    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皇帝,马周又怎么会一夜之间从一介平民变成朝廷命官,从社会最底层直接进入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两仪殿,李世民请几位大臣喝酒,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都在座。内侍逐一为他们斟酒,君臣共饮。

    李世民看了看房玄龄,说道:“我最近看《汉书》,看到上面记载了《子虚赋》、《上林赋》,文字浮华,没什么用处。玄龄,你现在兼修国史,议论时政的奏章,好的,无论我认为对与不对,都要记载下来。”

    “是。”房玄龄回道。

    “诸位知道,我们一路继承北朝一直到隋,文职、武职,都和隋朝甚至更早是一样的称呼。朕每想到这些,就恐怕大唐好也像前朝,坏也像前朝,尤其是隋,隋朝亡在眼前,大唐如何保住江山,一定要仔细读读前朝啊。两年前,我就想要修撰前朝的史书,那个时候,乱事如麻,顾不上;现在好了,可以提这个事情。”李世民看向魏征,“魏征,你来总领这个事情。”

    魏征道:“还是由陛下来总领吧。”

    李世民摇摇头,笑道:“不行不行,我呀,只想撰写《王羲之传》。”

    众人欢笑,李世民举杯,大家齐饮。

    ------题外话------

    我重新考证,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李渊搬出大兴宫以后,只是到大兴宫来听政,并没有直接搬过来住,一直到贞观六年才由东宫搬到大兴宫来住。所以,前面有些宫殿名有些许改动。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

第187章 天可汗1

    去年冬天,叛离东突厥的北方各部纷纷推举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乙失夷男心里虽然很渴望,可表面上却一再推辞。因为一旦自立为可汗,就意味着与颉利可汗势不两立,成为东突厥最首要的敌人,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所以乙失夷男不敢贸然行事。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乔师望的大唐特使,千里迢迢给他送来了一道册封诏书。这道诏书是大唐天子李世民颁发的,不但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还赐给他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的“鼓纛”(巨鼓和大旗)。乙失夷男激动万分,随即遣使到长安入贡,同时登上可汗之位,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国,建立王庭于郁督军山下。

    从此,薛延陀的势力空前壮大,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部落皆属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