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492—1945说说欧美那些事儿-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传递信息的电缆是需要经过英国的岛屿的,在这里,衰减的信号被滤波和放大,中继一下才能跨过大西洋。按照相关法律和规约,英国是不能趁机截获或接听的。但是,这也只是说说,只要不被发现,万事大吉。不只是,现在也有,之前的美国“棱镜门”,再到今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所传出来的窃听丑闻。英国人把这些法律和条约一扔,就开始专心致志地窃听德国的电报。在英国,有一个专门的由海军部管辖的秘密机构来完成,这个机构就是“40号房”。
英国电报局勤勤恳恳监听和截获了德国所有通过美国和瑞典海底电缆的电报,并把它们悉数交付给40号房,但是40号房的破解能力跟不上德国密电文的发送速度,因此不得不筛选破译。鉴于此刻非常敏感,德国发往驻美国大使馆的电文得到格外关注,因为英国不期望见到德国任何促使美国继续保持中立的计划得逞。齐默尔曼双保险启用两通道发送电报,这让40号房产生了极大兴趣:什么样的电报如此重要?德国式的谨慎成功的挑起了英国式的好奇。
齐默尔曼电报用的是0075密码系统加的密,这是当时德国外交部刚启用半年、最新和最高加密等级的密码系统,还只用在诸如驻美国这样的大国的使领馆。40号房为了破解0075密码,已经付出很多心血,然而即使这些专家不懈努力,也只能破解电文小部分内容,只能明确得出德国将在1917年2月1日重新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以及要和一个不知名的神秘国家结盟。这部分连破译带猜测的内容送到了威廉・霍尔海军上将办公桌上。
霍尔敏锐的察觉出,齐默尔曼电报的核心内容不是无限制潜艇战重开――虽然这点也很重要――而是德国打算撺掇和谁结盟。40号房对0075密码加密电报的破解已倾其所能,实在无法进一步挖掘出密电文中代表某个国家四位数字2479到底指谁,这时,霍尔体现出其过人的洞察力和胆魄,他大胆推测出这个国家就是墨西哥。理由是在60年前的美墨战争中,战败的墨西哥丢失了将近一半的国土。旧仇未了,又添新恨。就在此刻,美国的潘兴将军还带着一万名美军士兵,在墨西哥境内镇压墨西哥的农民游击队。墨西哥国力不济,只能挨美国的打,但德国若是答应和墨西哥结盟,也许还有翻盘机会。而只要墨西哥进攻美国,美国就会分身乏术只顾管好自己的后院,那么德国就有可能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但是霍尔现在犯了难,如果直接给美国,这就让英国窃听的事摆在了明面上,确实非常不好看,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办呢?
霍尔推断驻美大使在16日收到原电文后,最多耽误两天就会给驻墨西哥使馆转发,他立即部署一个非常大胆的间谍行动,启用一个在墨西哥城潜伏的英国间谍跑到墨西哥电报局实施盗窃,偷了一大堆电报的拷贝回来。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件,墨西哥并没有声张。英国人没费什么周折,就在其中找到了还新鲜热乎的齐默尔曼电报文拷贝,欣喜地发现其加密方式是40号房已经掌握的13040加密系统。终于,一切完全按照霍尔预期的那样,齐默尔曼电报的完整内容展示在英国人面前。最终,德国人企图同墨西哥联盟,共同对付美国的事实,浮出水面。
三月一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整个齐默尔曼电报事件。依然蒙在鼓里的世界舆论炸开了锅。没过两天,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几乎占据了全球主要报纸的头版。美国人民的愤怒被引燃了,原来认为远在欧洲的战火差点就要在后院点着,很多英国同情者要求对德开战。但正如威尔逊预料的那样,反战者或德国同情者指责齐默尔曼电报实在太过荒诞,是妄图拉美国下水的好战分子捏造的。就在这时,德国的齐默尔曼完成了美国参战的最后一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蜂拥而来的记者不断追问电报是否属实的时候,德国外长齐默尔曼略显委屈的说:“和墨西哥联盟对付美国的情形,只有当美国参战时候才会发生”。这个表态间接承认了齐默尔曼电报确实存在。
这下那些反战者无话可说,经过必要的酝酿和准备,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齐默尔曼苦心折腾一番,促成了自己国家致力避免的结果,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
第二百二十七章——钢铁炼狱:一战 28
就在美国那边的电报事件持续发酵,美国磨刀霍霍就要参战的时候,俄国这边出了大事,沙俄帝国崩溃了。
在协约国三大中心国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中,虽然俄国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工业能力最弱,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胖”,虽然体格子看着很壮,但是虚。在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流血之后,实在是撑不住了,爆发了二月革命。
战争使得俄国孱弱的工业不堪重负,年,俄国机器工业虽有所增长,但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据统计,这期间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长40%。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停产。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在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
工业不足还是好的,更为严重的是连吃的都没有。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粮食运输量又下降,1月为50%,2月为42%。有的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
大战爆发后,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应征入伍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达1,500万,主要来自农村。据1917年调查,在欧俄50个省份内,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耕地面积减少1千万俄亩。耕畜从万头减少到万头。粮食收获量减少1/4。运输的困难又使城乡联系实际中断。
地主、富农和商人却掌握着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粮食往往从商店消失,却又在黑市上以高价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粮食价格比战前提高15~3倍。
在各交战国中,俄国的战线最长。战争在5万平方公里的俄国领土上进行。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
为了维持战争,沙俄政府的军费开支与日俱增,到1917年3月,达300亿卢布以上。其中1/3靠借外债支付,其余靠借内债和滥发纸币支付。1917年,卢布的官方牌价降到55戈比,购买力降到27戈比。国债从亿卢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亿卢布。沙俄政府的财政面临崩溃的境地。沙俄政府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国防、粮食、燃料和运输4个专门会议,来调节国内的经济生活。但并没有能够挽救经济的破产,却对劳动人民实行无比残酷的掠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兵力15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在无数的村庄里至少已占壮丁的半数,又征用民间马匹200万。自开战至1917,死伤用被俘人数在万之间,单是1915年加拉西一战,就死伤141万人,被俘近百万。这对社会是一个极大的扰动。俄国的工业基础与交通运输不能负担这样的军事行动和负担这样的损耗,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战时俄国驱赶徒手赤足士兵上阵,均已数见不鲜。這些激起人民極大的不满。
人民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1915年5月,发生了伊凡诺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罢工,要求降低物价、提高工资。接着,科斯特罗马工人罢工。1915年,爆发了波罗的海“汉古特”号主力舰水兵的起义。1916年初,彼得格勒10万工人罢工。1916年6月,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的起义。抗捐、反对征调粮食和马匹的农民运动遍及各地,部队也开始不稳。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权危机趋于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阿历山德拉面对着日渐糜烂的国内局势,国内反抗呼声不断,国外的战争接连失利。这两个人没招了,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要么是自杀,要么就是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自欺欺人了。而沙皇和皇后选择了第二条路,他们选择了精神寄托,这个寄托,就是宗教。格·叶·拉斯普廷(年)曾冒充“仙长”、“先知”,被引进宫廷。他以迷信填补沙皇和皇后心灵上的空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宫廷日渐得势,终于操纵了皇室部分的权力。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划下,更换了4个内阁总理、6个内务大臣、4个陆军大臣、3个外交大臣、4个农业大臣、4个司法大臣。
1916年,统治集团又分裂为以大臣会议主席(内阁总理)斯提尤尔美尔为首的亲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萨松诺夫为代表的亲英派,互相攻讦。资产阶级对沙俄政府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和防止革命的发生表示愤懑。阿历山德拉甚至被怀疑是德国的间谍,因为她出生在德国,重用亲德派。在贵族中间,对沙皇的昏聩无道亦痛心疾首。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苏波夫公爵等保皇派集团刺杀。保皇派妄图以此来拯救罗曼诺夫王朝,阻止革命的爆发。但在拉斯普廷被杀后,便传出一种政变的风声,说一小撮阴谋分子正准备集结于彼得格勒,企图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间潜入沙皇的列车,逮捕沙皇并立即把他送到国外去。
这些,都表明着,沙皇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诺曼诺夫王朝即将终结,革命即将爆发。
当大战来到了第三个年头的时候,人民真的是过不下去了,而且政府内部也也表明不满。从前线回来的克里木夫将军对杜马议员说:“假如你们采取极端手段,我们会支持你们。”十月党人希特洛夫斯基嚷嚷着:“不必怜悯和姑息,他正在毁灭俄罗斯。”博罗西洛夫说:“假使让我们在沙皇与俄国中间挑一个,那我们就追随俄国。”立宪民主党人盛加略夫说:“将军说的对,政变已不能避免。”
1917年1月22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举行罢工。参加罢工的达14万5千人。在莫斯科、哈尔科夫、巴库等城市也举行群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时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长在给内务大臣的报告中说:“总罢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在这个时候,感到恐慌的人民向沙皇呼吁,希望沙皇让他们参加政权。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并以解散国家杜马进行威胁。
1917年2月下旬,国家杜马主席罗将柯向沙皇直谏:“陛下,我们正处于伟大事件前夕,结果难以预料。看来您选择了解散杜马这条最危险的道路。我确信,不出三个星期,就会爆发推翻陛下的革命;那时,陛下将不能再继续统治了”。在2月27日,有9万人参加罢工。
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的领导下,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厂冲压车间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计件工资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厂方无理拒绝,且以高压手段进行威胁,宣布不定期歇业。在这个厂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响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立即领导工人同厂方针锋相对地斗争。罢工扩大到整个普梯洛夫厂,3万人开始罢工。
3月8日(俄历2月23日),有50个企业的9万人举行罢工,沙皇政府派出军警现场阻擾;但很快罢工的规模超出了警察控制的范围;接着,沙皇的哥萨克近卫部队(即御林军)被派去增援警察。沙皇近卫军的负责人波扎尔斯基将军曾经向下属交代:即使是伊万诺夫下令,甚至是沙皇亲自下令,我们也决不向人民开枪。当哥萨克的巡逻马队遇到游行队伍时,他们除了友好的微笑和善意地眨眼之外,什么都不做。当示威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而警察被人们压迫的狼狈不堪、甚至遭到攻击时,哥萨克队伍仍然静静地观看而无动于衷,有的士兵还捧腹大笑。
3月9日,人数达到了20万人。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声势浩大,“打倒沙皇!要面包!要和平!”的口号震撼全城。
3月10日,沙皇政府发布公告:一切经过征兵登记如果在28日前还不上工的话,那你们就要被派往战场,当炮灰。而这一天,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市总罢工。示威群众和前来弹压的骑警发生了冲突,当时在场的哥萨克小分队的一名士兵开枪把带队的骑兵警长克雷洛夫击毙。这样一来,警察不干了,开始向哥萨克和人群开枪,并且造成了十多人的伤亡。虽然冲突不大,流血不多,但是这是二月革命的第一枪。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一个特殊时期,榜样所起的作用。当社会的中的各个因素,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的时候,这时候整个群体都非常不稳,只要一点火星,就能引起剧烈的动荡。虽然彼得格勒的哥萨克只有区区4000人,但是哥萨克的行为使得工人们大受鼓舞,并且也对彼得格勒的20万驻军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民众更趋激烈,军队愈发不稳。
3月10当天晚上,警察逮捕了各个革命团体骨干分子100多人。3月11日,冲突更加激烈,当罢工的工人们再一次游行的时候,沙皇政府挥动了屠刀。警察和士兵开始向民众开枪,宪兵的骑警则用锋利的战刀砍杀示威者。这一天,总共有200多人死于非命,伤者无算。但是士兵们开始部分起义。沙皇政府的行为和士兵们态度的转变,使得无产阶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要发动起来,推翻沙皇的暴政。
1917年3月12日,也是俄历的2月27日,革命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进。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组织工作,军队中的大批士兵转到革命方面,以工人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解除了一些警官和宪兵的武装,夺取了武器库,缴获了几万枝长短枪支。法院、内务部大楼、秘密警察总部及警察局,到处浓烟滚滚,火光四射。愤怒的人们攻占彼得…保罗要塞及各个监狱,释放了政治犯,8千名刑事犯也跟着一哄而散。夜晚,革命群众与起义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的火车站、电报局、印刷厂。军队参加起义的在3月11日晚还只有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达66700人。
当天晚上,沙皇的大臣们在玛丽亚宫开了最后一次会,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前线调回军队来彼得格勒镇压起义。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军队已经起义。沙皇的讨伐队被阻拦在半路。整个首都掌握在起义人民手中。
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之后,俄国各地纷纷响应,沙皇的统治在全国迅速土崩瓦解。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
第二百二十八章——钢铁炼狱:一战 29
在推翻了沙皇统治之后,俄国又面临着下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坐当初沙皇坐的那把椅子,然后就出现了一种让人比较惊讶的现象,政权从革命的主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在革命中没怎么使劲的人群身上。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之后,除了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之外,还有着另外一个政权存在,这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实成立临时政府的这群人,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想革命的,因为沙皇俄国本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决定了俄国的资产阶级和俄国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之前说到俄国1861年改革时候已经有所提及,在这就不骗字数了。这群人基本上都是保皇派,根本就不想让沙皇下台。但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俄国当时的情况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任何阻挡革命的都将破碎。在3月12日的革命中,这些资产阶级一见革命势大,摇身一变,高呼“支持革命”,就成了革命的同道中人。
但是,他们还是十分讨厌无产阶级,觉得如果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话,那将是天大的灾难。于是,资产阶级在3月12日当晚,急忙成立临时委员会,想着如何去夺取政权;并且他们甚至还向沙皇献策,最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资产阶级的劝说下,在3月15日的午夜发布了退位诏书;在3月20日,沙皇发布了《告全军书》,向俄军全体将士告别。
沙皇退出了舞台,现在轮到苏维埃和临时政府较劲,按照当时的那种情况来看,之后掌握沙俄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点机会都没有。苏维埃掌管着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电报、广播控制舆论,车站铁路调动力量。而当时的临时政府,连一个印一张声明的地方都没有。没有苏维埃的同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立自己的政府。可以说,只要是正常情况下,甚至于说只要苏维埃不自己主动将已经到手的政权交出去,临时政府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是掌管了国家政权,已经将权力握到手里的苏维埃真的就把政权给交出去了。这得从苏维埃的内部说起。
说到沙皇俄国的革命,大多数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的代表就是布尔什维克,这要归功于国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二月革命只是十月革命的一个陪衬而已。其实,在当时,无产阶级内部也并不是统一的,有着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等几派的力量,在这几派力量当中,布尔什维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少数派,在开会的时候,基本上代表是最少的,说话是最没有分量的,但是思想也是最激进的。咳咳
当时,占据大多数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这两拨人的思想没有布尔什维克那么激进,他们有点像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的王明,奉行投降主义,因为当时虽然苏维埃掌握了大局,但是一来很多工人在之前就已经被征召去了前线,剩下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业者和小业主,也就是“有产阶级”,他们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基础。二来如同当时的世界环境,当时是资本主义强盛的时代,还远没有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力量还很强大。而且,当时布尔什维克的重要领导人,比如在斯莫尔尼宫领导了十月革命的革命导师列宁就在国外的瑞士,之后带领苏联战胜纳粹德国、人送外号“钢叔”的斯大林还在流放地,没在国内,布尔什维克没有一个强力的领导人,自然也就不能占据大的话语权。
孟什维克力图限制革命的范围。他们认为推翻沙皇制度后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能对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促使它向左前进。布尔什维克反对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1917年3月15日,在苏维埃的全体会议上,莫洛托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攻击无产阶级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力量,鼓吹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蒙骗一些苏维埃代表。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拱手交给资产阶级。
在同日,,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格・叶・李沃夫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首领巴・尼・米留可夫为外交部长,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十月党首领亚・伊・古契柯夫为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亚・费・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
至此,一个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的现象就出现了,一个国家里边,居然同时存在了两个政权,虽然临时政府权力较大,苏维埃权力较小,但是两者之间定不能和睦相处,新一轮的革命即将到来,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政权,成功推翻了沙皇统治的俄国民众开始翘首以盼新政府能够赶紧将社会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人民们的愿望非常简单,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这些都不能达到的话,那也有最低的要求,最起码能活下去吧。现在豁出去一条命,把沙皇拉下了马,就想着能活下去呢,物资的供应能不能给力点,能不能不征兵,能不能不打仗,工厂能不能制造点家常用的东西?结果呢,人民们盼星盼月亮,盼来的结果是失望。仗照打,兵照征,物资照样运不了,工厂依然没动静。之所以如此,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俄国临时政府的性质息息相关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为的是争夺势力范围。实质上就是因为当时的主要国家都已经进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