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元猛士-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杜遵道见两边一触即发遂出来讲和,道:“二郎休要焦躁,那漠南的鲁王自恃有先祖的丹书铁券,所以向来专横跋扈,其实皇帝也早就想要将他丹书铁券夺了,你又何必还要替他追回呢。”国英哪里肯听,定要他们归还丹书铁券。那杨逍见他不听良言,遂说道:“我杨某要走,就算千军万马也未必阻拦不了,量你这点人马做得甚麽!”国英见他们不肯归还丹书铁券,于是拔刀而起直取杨逍而去。只见那杨逍将手中纸扇一折,权且当作一件兵器遮挡刀锋,话说国英这把宝刀本是枢密使也先帖木儿送他打擂用的,锋利不下削铁如泥的东瀛宝刀,然而那折纸扇在杨逍手中却坚似镔铁,能够抵挡自如。
二人战了二十回合,国英眼看攻杨逍不下,自己招式处处被他克制,方知他武功高深莫测。那杨逍笑道:“你的刀法已比当年进步不少,只是相比令师还相差甚远!”这时,一旁的王忠显认得杨逍也知道他的利害,因此与十几个同门正要上来相助国英。突然一人跳出挡住众人,喝道:“你们想要以多欺少麽,且过我这关再说。”但见此人稳扎马步、倒提蛇矛正是那杨逍左右护法赵明远。说时迟那时快,王忠显更不打话,率众围住赵明远纷纷举刀乱砍,赵明远左右遮挡枪法纹丝不乱,武艺也不在国英之下。国英这边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对方武功却选在自己之上,再斗下去必定要吃大亏。
话说那袁神武在一旁观战,原本他是不打算出手,但是没料到来的竟是这等高手,因此不能眼看徒弟与门人吃亏,于是亦拔刀杀入圈中,对王忠显及众人喝道:“你们且退。”说罢一人独自来斗赵明远。王忠显听这声音有些熟悉,遂停手在一边驻足。那赵明远一看是袁神武自知不是他敌手,怎奈又不能后退只得勉强一战,于是举起蛇矛便刺。袁神武眼疾手快、内力惊人,但见他左手接住矛头右手便顺势一刀,赵明远赶紧将手一松,弃了蛇矛盾转身便走。袁神武喝道:“慢走!”言讫轻身一跃跳上前“蜻蜓点水”一般踢出一脚,将赵明远点翻在地。
杨逍没料到袁神武也会在此现身,而且轻易便将赵明远制伏,于是弃了国英、跳出圈外来救赵明远。袁神武突然听得耳边一阵风响,赶紧单脚在地上一点腾空而起,这时便有一道罡气划过荡起一阵尘土,地面也赫然留下一条印迹。杨逍收了纸扇,笑道:“不知袁公退隐江湖沉潜何处,今日一见神勇不下当年啊!”袁神武亦将刀收起,道:“左使神功盖世化气为刀,虽然手上无刀却胜于有刀,如此出神入化武林之中应该难逢对手了。”话说当年神刀门为朝廷剿灭明教,二人因是各为其主相互仇杀,两派之间也因此结下血海深仇,如今时过境迁神刀门已在江湖中销声匿迹,只剩明教独大能够号令武林。
袁神武一心只要讨回鲁王的丹书铁券,遂先问道:“袁某虽然曾与杨左使有过节,但心中对你一向敬仰有加,原因无他皆因左使行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但为何今日却要行明偷暗夺之举。”杨逍笑道:“大丈夫身在江湖自然是要光明磊落,但是元虏不择手段窃据中原,所以对付元虏也不必拘泥小节。”袁神武又道:“我知道明教与朝廷水火不容,刚好那鲁王殿下今本与朝廷有隙,明教又何必再添新仇夺他丹书铁券,不如将丹书铁券还了他。”杨逍不知他身在应昌,只以为他是为徒弟出头,因此只是笑道:“你袁公一生甘为元虏鹰犬,到头来还不是落得这般田地?为何现在仍执迷不悟,为他们疲于奔命。”
袁神武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问无愧于心足矣,个人之得失又何足道哉!人各有志,志不同勿须多言,今日你我便在此一高下,也可了却我们两派多年的恩怨!”他也知道那杨逍决不会轻易将丹书铁券奉还,于是暗中运功举起宝刀,那柄宝刀有内力加持更加寒光耀目。杨逍恰逢大战亦是丝毫不惧,但见他一边双手混元成盾,一边轻轻笑道:“今日能领教袁公的疾风刀,真是人生一大快事。”霎时间杀气冲天飞沙走石。国英在旁只觉得一股怪力迎面而来,竟然不由自主后退几步,他也知师傅这场好斗胜负难料,自己却不能替他出力!那赵明远重新爬起身来,与那杜遵道几人道:“高手对决刀剑无眼,我们且到一旁躲避。”说罢即与几人退出数十步外。
众人退出圈外不敢近前,在一旁驻足观看。这时,袁神武欲要先声夺人于是率先出刀,但见一道电光闪过众人未及看清,杨逍已双足一点轻轻弹开,袁神武一刀落空追身再出第二刀,杨逍手中没有兵刃遂不与他作正面交锋。袁神武攻势却如疾风骤雨防不胜防,杨逍守势却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二人你来我往各展手段,一时难分伯仲。国英今日见到神刀门的上乘刀法,也不由得叹为观止,于是亦不管二人胜负,只管将师傅的一招一式铭记于心,那同在一旁观战的赵明远亦是如此,二人今后还要在沙场之上一番龙争虎斗,此是后话在此暂且不表。
袁神武久攻不下渐落下风,杨逍依仗内力深厚应付起来依然游刃有余,只要相持下去待到对方功力耗尽、露出破绽之时,便能有机可趁、后发制人。国英看到师傅渐落下风,于是心生一计替师傅解围,却见他转头来到杜遵道几人处说道:“老师,有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今日之事就到此为止罢。”那赵明远在旁听后,道:“这厮眼看自己要败便想来求和,哪有那般便宜买卖。”国英道:“不瞒老师说,刚才俺已吩咐下人到州府衙门调兵过来,援兵不时便到。那杨逍纵然神通广大未必拿得住他,只是你们断然不能逃走,所以事前来与老师知会,趁援兵未到赶紧脱身。”
那杜遵道只道他说的是实情,真个教人去唤杨逍停手。那杨逍、袁神武听说官兵将要杀到,遂各自收起招式跳出圈外。杨逍笑道:“今日本来要决个生死,只是又有元狗搅扰遂到此作罢。在此好言奉劝袁公,元虏气数将尽,不要再与之同流合污,不然玉石俱焚之日悔之无及。”说罢遂与杜遵道几人匆匆离去。这时,国英亦过来劝说袁神武,道:“既然讨不回丹书铁券便算了,今后却再从长计议。”袁神武也只得点头道是,于是又问他哪里有援兵到来,国英正要把实情道出,突然却有大队人马蜂拥而至。
国英与王忠显上前一问,但见人马之中走出一人,国英定睛一看却不是他人,却是先太子燕帖古思,原来鲁王的丹书铁券被劫之后,先教袁神武前去追回,后又教燕帖古思率铁骑五千沿途追查到此,国英没想到这次让歪打正着。燕帖古思得知明教反贼已经逃遁,遂率大军追杀而去,不知那杨逍、杜遵道众人生死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
160章 左右为难
话接上回,却说那先太子燕帖古思统帅漠南军马追捕明教反贼,欲要夺回鲁王的丹书铁券,却不料国英阴差阳错反倒打草惊蛇,误将明教众人骗走使他躲过一劫。燕帖古思挥军奋力追赶,怎奈此地已是天子脚下所以百姓众多、人烟稠密,明教反贼又善乔装打扮,一旦潜入街头巷尾却到哪里去搜寻他们,终是无果而还。再者这里此去京城不远,燕帖古思也碍于自己身份,不敢太大动干戈派兵搜捕,为免惊动远近节外生枝。事后国英心中颇为后悔,若当时再忍耐一时待鲁王的兵马赶到,再加本卫兵马合作一处,便可将这伙明教头目捉拿到案,一可为朝廷除去一大患,二可为自己建立新功!
燕帖古思无功而返率部归来,国英却与师傅亦赶来拜见。那燕帖古思不下鞍马与国英话起长短,一来二去便说到宗王阿鲁辉,燕帖古思道:“阿鲁辉新晋王爵以大元社稷为忧,于是衔负诸王之约赴辽调停,不想竟被误会身陷囹圄。二郎可否卖个人情,将他交还与我带回漠南,好待诸王上表替他求情。”国英听了却是着实为难,这一边是太子旧恩未报,那一边是祁后圣命难违!袁神武见他左右沉吟久久不敢回复,于是说道:“二郎何故不决不妨明说,我们一起商讨个两全之策来。”国英道:“皇后深恨王祺之不义,因使沈阳王兴兵发难,必要将王祺除之而后快,奈何宗王阿鲁辉非要越俎代庖插手此事,如今内廷点名要拿他到大宗正府议罪,俺岂敢徇私包庇于他。”
燕帖古思也知道高丽之事纠葛难清,诸王兵马越界寻衅确是有失理据,若是动手强夺又坏了交情,于是笑道:“此事对二郎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罢了,如何向朝廷解释二郎自有主见,我们也不便咄咄相逼。只是阿鲁辉一人生死事小,但是朝廷与漠南诸王的关系事大,二郎可要再三斟酌!”国英道:“阿鲁辉兴兵犯界之罪甚大,刚才倘若拿得那些明教反贼还可功过相折,俺回京城才好向朝廷解释,但如今却怎好凭空放他去了。”燕帖古思笑道:“既如此,我们可再派兵将这里远近仔细搜查,倘或拿得那些明教反贼,便好教二郎拿去为他抵罪!”说罢即率领兵马退驻城外去了,国英只道是燕帖古思说的实情,他见那漠南军兵马众多,诚恐撕破面皮不好办,于是赶紧称谢不止。
话说那王忠显得知袁神武到来,即率众门人前来拜见,也是那神刀门规矩森严,现今门派虽然败落,但众人待袁神武依然以掌门视之。那王忠显先问了掌门这些年来神隐何处,袁神武遂将奉命暗中保护先太子之事隐去,道:“当年朝中争权不止,太师自去相位以保天下免至生灵涂炭,故此又教我不可与朝廷为敌,别令我到塞外暂避逃生。”王忠显听了叹道:“本门昔日何其兴盛,掌门去后本门群龙无首才败落至此,实在可惜。”袁神武道:“本门因获朝廷洪恩才有兴隆之时,所以本门因朝廷而兴,亦因朝廷而败,如此这般却有甚麽可惜。”那王忠显又叩问掌门可有重振门户之意,袁神武道:“此事谈何容易!你们今后可好生辅佐二郎还为朝廷效力,他与本门又深有缘法,如此也算为本门另起炉灶了,至于其他不过是虚名而已。”
那王忠显与掌门一番话后,知道他无意重振神刀门,于是只得与众门人领命而退,从此更加尽心尽力与国英办事。且说国英与师傅在此不期而遇,自然要前来恭敬求教,国英拜求道:“徒弟不才,万望师傅将本门刀法尽皆相传,好教徒弟扫荡明教反贼!一来为朝廷除祛大患,二来为师傅除去一大对头!”袁神武听他如此一说,想起当时那杨逍说自己只教了一半刀法与他,他竟信以为真!于是教他起来,略显不悦道:“我已将本门上乘刀法倾囊相授,你休听那明教妖人胡言!”国英虽然明知师傅不会欺他,但却依然大惑不解,问道:“那杨逍虽然武功高强,但师傅传授的刀法徒弟也曾用心苦练,却为何与他对敌,难道是徒弟愚钝麽!”袁神武道:“我虽将疾风刀传授与你,但其法门要诀你却只领悟不到一半而已!若想学成还不知需要多少年月呢!你休要心生焦躁,只管用心反复研习,领悟自然能更上一层楼!”国英听了恍然大悟,心想有些事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问道:“倘若徒弟将本门上乘刀法学到手上,不知能否与那杨逍匹敌!”袁神武道:“明教的武功融汇西域、中原各家武学,故此高深莫测,就算你修为在我之上,也最好不要以力相拼!”国英听了师傅教诲赶紧牢记于心。
国英欲多学习刀法,遂请师傅在此多停留几日,袁神武因要赶回应昌向鲁王复命,所以便要起身而去,国英苦留不住只得出城相送,王忠显与众门人也紧随在后相陪。师徒二人一路畅谈出到城外,路上商讨此番回去该如何跟鲁王解释,二人不知不觉行至十里亭,国英正要拜别师傅,这时忽有自己亲兵赶来禀报:有人将宗王阿鲁辉抢走了。国英闻言大惊急问是何人所为,亲兵回报正是漠南兵马!原来是燕帖古思趁他出城之机,带了漠南兵马径往羁押阿鲁辉处,将其救出牢笼却从北门往漠南去了。袁神武怕他还要带人追去要人,遂与他道:“皇后担心的是漠南诸王,断不会以一个小小的阿鲁辉为意,只不过是要‘杀一儆百’罢了。”国英思量燕帖古思所领漠南兵马尽是骑兵,此时再去追赶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笑道:“事已至此,俺自回京城解释。”师徒二人就此拜别,袁神武眼看众人都回城去了方才拔马离去。
话说国英衔命赴辽好不容易拿住宗王阿鲁辉,如今却被燕帖古思救走,欲知他如何去向祁后复命,却请看下回分解。
………………………………
161章 回京交差
话接上回,却说国英一路踌躇回到京师,此番从辽阳凯旋而归,过几日少不得一班好友要来到府上与他作贺。国英率部先在阿速卫暂驻,那阿速卫粮草官得了兵马司的行文,也知道国英先前是在营中当差的,于是赶紧拨付粮草、安排营舍。国英将本卫人马安置好后,便吩咐王忠显及大小校尉道:“你们家室妻小俱在济宁,你们在此停歇几日即可先回归本卫,朝廷的赏赐将来再发付你们。”那王忠显自然也不多问,只道:“大人放心,我等回程沿途决不声张。”吩咐停当,便有营中小校前来相请,原来却是镇抚赫斯邀他过去谈论军事。
国英安排好本部人马,却才过去拜见镇抚赫斯,前文说过那赫斯乃是员胡将,他原来跟随武镇北、苏卫麾下征战,治军亦与苏卫颇类,因此一向爱兵如子且号令严明。这次,赫斯略略排了一席薄酒聊为国英接风,只安排帐下几员得力参将陪同,国英承蒙老长官亲自款待,亦是倍感欣幸。几人按了主次就坐,席间传杯递盏欢饮有加。那赫斯先是问几句武镇北在辽阳治军如何,然后又问漠南诸王兵马军容是否严整,国英皆一一对答如流。那赫斯听了国英亲率本卫兵马突袭诸王大军,登时想起当年紫荆关一役,苏卫亦是亲临战阵意欲力挽狂澜,想来国英与他也是一般,心中也为他们未成翁婿深感惋惜。
随后几人又谈论起治军之道,那赫斯问道:“二郎在济宁创卫已募得多少兵马?为何只带得五百人马赴辽?”国英笑道:“不敢有瞒大人,济宁卫如今也只这五百人马!”那赫斯听后不免吃了一惊,他是知道朝廷许他五千创卫的员额,想那剩下四千多员额被他吃了空饷,以为他年轻志骄恃有皇后宠爱,才敢做出这般出位之事来,因此便要告诫他几句道:“二郎还是小心在意此事,那朝中言官会捕风捉影本子又重,我等做武将的经不起他们参。”国英只是笑道:“大人见教的是,但那朝中的文官省得甚麽!军中将士俸禄微薄,如何教得他们甘心用命!将士若不用命何以平定四方,倘若干戈不息朝廷还要多费钱粮。”几人虽是深然此论却也不敢附和,那赫斯见他不听劝告早晚必要吃过一亏方才长得记性,所以也不论此事了。
饮宴过后,国英遂在营中过了一夜,次日一早却才赶回京城。却说他本卫人马俱已回济宁去了,所以只带了两个军兵与他携带行囊。刚到城外时正好城门打开,国英牵着马入了京城,那两个军兵担着衣甲行装在后跟随。进京后一路缓缓而行,但见商贾如织、酒家林立,行商骚客往来如云,盛景亦如当年!正是“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国英只顾走马观花沿街穿行,因是许久不曾回京所以不免有些触景生情起来,想起苏婈以前规劝他时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教他留在京城经营酒楼,也强过那边塞的将军、封疆的大吏,仔细想来还真有些悔意。
国英回到刘府,却见府前道路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那家中老仆管家也从府中出来迎接,国英遂问道:“你们不在济宁路服侍,却在京城做甚?莫不是夫人有甚物件忘在京城,教你们来取?”那老仆回道:“老爷率部开赴辽阳不久,夫人亦赶回京城居住了。”国英听说夫人也在,便要沐浴更衣好过去相见,谁知那老仆却道:“前日夫人进宫入侍帝后不在府上。”于是卸了刀具鞍马与仆人拿去安放,叮嘱他们将佛郎驹带回马厩好生打理,不可教它瘦了半分。那老仆备好热汤便请国英前去沐浴,又教丫鬟取锦袍换了。国英洗去尘埃一身疲惫顿消,这时府中小厮又送来美食佳酿,国英自从出征之后便饮酒不多,更谈不上喝到甚麽佳酿了。小厮遂为国英奉酒,此酒格外香醇,国英尝过一杯笑道:“这桂花酒是谁家酿制,却是十分滋味?”小厮回道:“夫人回京时正值中秋,那时见园中桂花开得盛,便教小的们打落百十斤下来,与老爷、夫人泡酒。”国英又问夫人入宫几天了?那小厮照实回道:“也有三日了,想是宫中有要紧事情。”且不说主从二人问话,当夜无事不题。
国英在府中休息了两日,思量好如何解释走失宗王阿鲁辉一事,却依旧不见李桂香回府,遂换上朝服准备到兴圣宫与祁后复命,顺便看望李桂香到底在忙何事。他那坐骑佛郎驹与他征战厮杀甚是劳苦,因此这时舍不得用它,只换了一匹大宛马权且代步。国英正在路中缓缓而行,并教了几个仆从在前面开路。刚刚走出不远,这时前路却有一顶轿子迎面过来,那些仆从正要上前问是何人,没想到国英却滚鞍下马来到轿前。那轿内下来一人正是刘母,原来刘母昨日才听闻他平安回京,也知道他公事在身常不将家事放在心上,遂亲自过来看一看他。
国英回京几日却不曾拜望二老,这时心中也是惶恐,问道:“母亲教人到俺府上传唤一声便了,怎的亲自过来却不教人以为孩儿不孝!”刘母知道他从小鲁莽是个忘家的积年,今日居然能听到“孝”字从他口中说出,也不枉费养他十几年。国英遂将公事放一放,遂与刘母中途折去府中,母子二人路上也话些家常。国英笑道:“俺哥哥奉旨出使佛郎国多年,可曾使人捎带音讯回来?”刘母道:“你哥哥他现在身处万里之遥,不知隔了几道重洋,却怎麽捎得音讯回来!”想他刘氏一门,那刘公为朝廷尽忠尽力,长子踏尽万里波涛为朝廷出使外国,次子厉兵秣马征战南北,虽不至满门忠烈却也是忠心为国。
母子二人回到府上在大堂叙谈,那刘公要去文渊阁里一连讲学几天,故此不能见到。这时,国英看见桌上放有几盒桂花酥烙,刘母道是儿媳李桂香前日派人送来与公婆品尝的,于是又夸她品貌端庄、贤良淑德,将来必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妻良母,真想亲自到双城路见见老亲家,也好道一声谢意!国英在旁唯唯诺诺点头道是,刘母便要派人去将儿媳请过府来,谁知国英却说今天正要入宫看她在忙何事,刘母听了也是担心儿媳在宫里多日不归,怕有甚麽事情!欲知李桂香在宫中到底是为何事,却请看下回分解。
………………………………
162章 东窗事发
话接上回,却说国英在家中待了一天,因刘公在太史院当值讲学,所以只能陪母亲一人吃了顿饭,他长年在外几乎身不离鞍,所以也不曾置办些礼物与家中。
刘母是个识得大体的人,知道他在外难免遇到些凶险,所以只是叮咛他小心在意,切莫恃勇逞强。
国英为让母亲安心也只得点头道是,眼看夜已将至他便准备起身回府,刘母本想留他在家中住一夜,但他却推脱明日还要入宫,所以还是连夜打道回府去了。
是夜,国英在卧榻之上辗转难眠,你道为何?既不是因他忤了母亲意思,也不是为了思念爱妻!
只因他回到京城多日了,但是祁后却迟迟没有传诏他入宫。前文说了,他将宗王阿鲁辉走失一事应该已经传回宫里了,话说祁后理应将他召入宫中问明缘由,或治罪或既往不咎有个他都坦然接受,只是那宫里越是没有动静,他心中反倒是越发不安起来。
次日一早,国英穿了怯薛官服、挂上象牙虎符,便忧心忡忡前往兴圣宫觐见。
前文说了,他虽然出镇济宁路是个外任官,但是依然许他挂兴圣宫怯薛之职。
踏入宫门之后却见这里已换了许多新任怯薛,曾今与他同班的怯薛,多半像他一样已被朝廷调任外地作官,或是在藩王王府效力或是做了一方父母官的。
国英小心翼翼走一小段路,便有个着紫衣白裙的女官过来与他问话,道:“大人今日入宫有何事故?”国英昔日在宫里当值时也认识,她与李桂香两人平日最是要好,遂笑道:“外事已了,今番回京是来向娘娘复命的。”那女官知道他有到兴圣宫专职奏事之权,只是过来问明一下来意而已,于是便在前为他引路。
又走了一段,国英觉得有些不对但又不好再问,原来这女官走的方向是去东宫。
不一时果然到了东宫,想是祁后也在这里,国英心下暗衬道,于是整理一下衣冠准备上殿参见皇后与太子。
那女官将他带到这里便自己去了,国英只得独自上殿,刚上殿时他便吃了一惊,原来这里的内官、宫娥俱换成了高丽装束。
他也不敢大喇喇直趋而入,只是半低下头用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