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流贼-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盘。最后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鞑子的大军在吴三桂和唐通等降将的指引下,一路攻城略地,直奔潼关而来。领兵前来的,是鞑子新晋的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
这可是一员猛将,山海关一战的惨象历历在目,李自成自然不敢马虎。
西安,现在叫西京。
同样和北京城布置相仿的金銮殿。李自成正在和召集爱的将领讨论眼下面临的军事情况。
“皇上,末将以为为今之计,当速速出兵援助陕北诸军。利用有利地形,遏制鞑子的攻势。”刘宗敏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还可以调派怀庆府的军队,向东南攻击前进,牵制鞑子的兵力。”李过赞同的说道。
“那就依你们所说,调陕南兵马北去援助陕北。令李过前去怀庆,统兵东进!”李自成思考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说法。
形势紧迫,不得不动!
……
朱启明早早就安排兵部的人准备好了今年的第一次阅兵。
往日里,军队的阅兵都会集中在冬天农闲时举行。这次,也刚好趁着年后的热闹劲儿。
现场依然是在新城校场,上次搭设的观看军事演习的台子就没有撤掉,并且在两边还搭设了更多的木台子。这一次前来观看阅兵仪式的人非常多,不单单是朱启明和文臣武将,甚至他们的家眷也可以前往观看阅兵仪式,当然这些家眷也是有限制的。他们所站立的方位非常不错,挨着最中央的主席台,视线辽阔。
普通的百姓和军人们的家眷则被安排到了远处的地方,不过也能将阅兵的盛况一览无余。
国人大抵都爱看热闹,蜀都的百姓将校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都想瞧瞧这大西的兵马气势如何。
吉时到,仪式起。
朱启明信步走上高台,迎着众军的欢呼。
“万岁!万岁!”
接下来的动作就跟后世阅兵式差不多,礼部的琐碎礼仪结束后,朱启明开始发表讲话。
阿福跪在朱启明前面,双手高举着大又长的喇叭,将喇叭的一头对准朱启明的嘴巴。
这喇叭是工匠在朱启明的“提醒”下制作出来,虽然效果及不上后世的电喇叭和麦克风,但效果也颇为不错,至少整个校场的人都应当听得到他的讲话。
“天佑我大西!大西万岁!”朱启明在讲话的最后将他激昂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校场:“将士们,前进!”
这是阅兵开始的信号。
百姓们忍着寒气,哆哆嗦嗦听完了长篇大论。还未曾缓一缓,耳边就听得一阵急促的鼓声。
“咚~~~!”
新军的将士们闻声更是精神一振,他们知道阅兵仪式即将开始了。每个人都紧张起来,心里默念着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要领。
鼓声到达最急促的地方忽然停止,正当大家疑惑的时候。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承接着鼓声“唰唰唰”传入了人们的耳朵。脚步声很响亮,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发出来的,因为一个人发不出这么响亮的声音。但若是许多人,怎么会这么整齐?就像只有一个声音一样。
莫非这个世界上还有巨人不成?百姓们心里想着。
下一刻,众人的疑问就得到了解答。只见一队排列非常整齐的方队进入了众人的视线。方队非常整齐,无论横排竖排都如同一根直线一样,只这纪律一项就已经震住了众人。更何况方队的人穿着统一的衣服,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着抖擞的精神面貌,那视觉冲击不是一般的大。
文臣和其他营的将领们同样被震撼住了。
第一方队是冯双礼统领的近卫一营,他自行充当领队,此时昂头挺胸地走在队伍最前面,风头出得足足的,吸引了许多姑娘少妇们花痴般的目光。
队伍来到高台前面,只听得冯双礼一声高喝:“正步――走!”
“刷!”所有方队士兵的步伐全变了。
正步走是最适合检阅仪式的步伐,漂亮整齐,线条与力道展现了军人的力与美,其震撼效果是翻倍的。此刻,所有人都被这威严的冲击力惊讶得忘乎所以,兴奋得为场中的人欢呼呐喊。
而当队伍正步走到主席台最中央,随着冯双礼的一声“敬礼!”方队所有人全部向右侧主席台致上注目礼,同时手中的兵器“哗”地一声高举起来,口中叫着口号:“保卫大西,忠于西王!”
朱启明顿时激动起来,只觉得热血上涌,心中骄傲无比。这么威武的军队是他的军队,有这样的军队在,面对其他人的挑衅,还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破?
“这可不是一个梦,这是我在这天下当中立足,逐鹿的第一步!看着吧,属于我们华夏的东西,我会用铁和血,将他们通通拿回来!”他心里腾起了豪迈的焰火。
阅兵仪式持续了一个时辰,新军的军人们走完了这人生中最最有面子的时刻。接下来,他们将步入的,是身为战士的辉煌………战场!
“出征!”
将漂亮的常服叠好,交给送别的亲人。将刀剑擦亮,饮向敌血!
(本章完)
………………………………
第60章 秦淮河畔
朱启明亲自率新军前去汉中,蜀都内就只剩下了孙可望和一班文臣们在主持日常的运转。
所幸,讲武堂的军官培训没有因为西王离去而停下。相反的,更多的军官被安排加入到了培训的行列。它作为一个笼络人心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起的作用非常大。
不经意间,孙可望对自己营里的人事失去了心灵上的控制力。再加上兵马司和负责守卫城门的士兵调归了兵部,蜀都内的军事权利被朱启明分化开来,这样后方就无忧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除了随军的粮草之外,蜀都内的各大作坊也开动马力,在新年之后可着劲的生产军械。
朱启明不在,这日常的巡视工作就由工部尚书李时英会同兵部尚书龚完敬陪着孙可望一起来进行了。
军械局又一次进行了分工,火枪和大炮分开进行。
钱成负责火枪,黄大炮负责火炮。老李头依旧在炼钢厂指导生产。三人都在慢慢的培养自己的弟子,以求能增加生产量。
不同的工匠各自进行着不同的单元,造枪机的,钻铳管的,磨炮膛的……工序有条不紊。
工匠们不仅自行利用旁边的江水设计了流水线,还慢慢地把那台坏掉的蒸汽机给修理的七七八八了。
本来这些人是瞧不上这个破坏风水的冒着浓烟的大家伙的,到后来发现,这东西有好处,贵在体积小,能装在作坊里,尤其是火药司需要它。所以才开动脑筋,自己摸索着修理,眼下已经勉强能用了。
正是因为如此,孙可望、龚完敬、李时英三人来这里,登时便惊诧不已。
因为他们看到的,是钱成给他们介绍的最为先进的线膛枪生产线。
这条线全是钱成给朱启明的新年贺礼,它确实让人吃惊,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生产速度慢的令人发指。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线膛枪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上天也很公平,他绝不会让你超前太多,即使你有超前的意识,也没有超前的物质给你使用。
线膛枪生产慢,对子弹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朱启明最乐观的估计,等他打完仗,能有个够特种射手们使用的量,他就谢天谢地了。
孙可望三人一边听介绍,一边在心底赞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想出如此精妙的法子!”
孙可望更是在想着:父王是真的受了上天的点化,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让大西变得与众不同。那自己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替他守护这片土地!
不合格的子弹会给士兵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线膛枪的子弹更是如此。
在每批子弹铸造出来之后匠人都会严格校验,校验之后才会将子弹装进盒子。
钱成说每个人匠人一天最多制造三发子弹,这还是在他们已经熟练地学会了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
之所以这么慢,是因为这些子弹是传说中的“米尼弹”,一种锥形的子弹。制作工艺要求高,查验也比较麻烦。
三人在工坊中巡视了许久,接着又去看了火炮生产情况。
那里的黄大炮经过摸索之后,现在火炮工艺日趋成熟,铁心铜体大炮大量生产,同时他们也在研究制造出线膛炮。
军械局让三人大开眼界,龚完敬和李时英对朱启明不称帝的举动又多了一层敬意:有着这么好的武力,却如此谦虚,分明是潜龙在渊。那自己身为臣子,更要好好的镶助主公才是!
三人视察完毕,各自回去办公不提。
……
这边大西一片欢腾,那边大顺苦恼不已。而这一年中面临着异族压力,同为汉人掌控的政权,还有一个第三方………大明。
大明风俗,三十日岁暮,人们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嚣,以示庆贺。
门旁值桃符板、摆上将军炭;门面贴门神,室内悬挂神判。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又或编结黄钱如龙。橹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是为“焴岁”。
秦淮河畔,南京城内。
从岁暮、正氮始,人们都头戴“闹蛾”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以应节日之景。有些则戴轩芦,其大仅如豌豆,称为“草里金”。
街市上百戏纷呈且不说,各家各户内院的娱乐也很是不少,有斗鸡,有弹棋,有投壶,有蹴鞠,有玩酒牌,有打马吊,有打双陆,有踢毽子,有放风筝……
百姓个个欢声笑语,府衙内外也张灯结彩。
皇宫里自然也不例外,太监婢女忙里忙外,少得空闲。年三十这天,他们更是从早上忙到中午,才把宫里的事处理帖当。
“风筝儿,要紧是千尺线,忒轻薄,忒飘荡,不怕你走上天。一丝丝,一段段,拿住你在身边缠。不是我不放手,放手时你就一去不回还,听着了你的风声也,我自会凑你的高低和近远……”吴音侬语唱着小曲,隐隐约约透过河水流向远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花厅里,有着秦淮八艳之名的顾含烟与李香君正比赛投壶。
两人各投十箭,李香君赢了顾含烟三箭,高兴地说道:“含烟妹妹,愿赌服输,你绣的那幅《牡丹》可要归我了。”
那李香君穿着杏色绣花锦衣,娇小玲珑,俏丽生辉。
这边顾含烟也不遑多让,同样的锦衣玉佩,衬的人儿更为风流雅观。
“香君姐姐,妹妹自然愿赌服输。姐姐喜欢,拿去便是。等会儿我可要把姐姐的折扇赢了一把过来才行!”顾含烟朱唇轻启,吐字如烟。
“呵……那就要看妹妹的本事了……”李香君调笑道。
花厅里,语笑嫣然。
……
“汪大人,宫内的事可有着落了?”秦淮河畔的一处客栈,在此待了许久的方不同询问着汪兆麟。
他们二人一边欣赏南京风光,一边暗自寻找打通宫内门路的人选。
方不同按照朱启明的吩咐,在这里大力发展谍报人员,小有成就。
“我们可以从当朝宰辅马士英入手!”汪兆麟说道。
(本章完)
………………………………
第61章 马士英和阮大铖
“马士英?”方不同在南京待久了,也对这里的人事有所了解:“就是那个原先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吗?”
“方大人说的没错,就是他。眼下他已今非昔比,成了朱由崧跟前的红人,权势熏天。不过,据说最近他也很头痛。这一点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汪兆麟身在官场,混的多了自然了解这些官场上的小九九。
“那马士英会头痛什么?”方不同不解地问道。
“我猜,他正在头痛如何处置那些东林的人吧!”汪兆麟微微颔首,解释说。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确正好可以利用他们的矛盾,完成大王交给的任务!”方不同大喜。
“以方大人的聪明才干,此事定然是马到功成!”汪兆麟恭维了一下,他也知道这些日子以来方不同在做些什么事情。朱启明的布局意图显露无疑,将来,这位西王可能是这片大好江山的主人。自己想要谋一个更好的前程,既要尽心做事,也要结交好西王身边的人。
四川的消息同南京的人也时有沟通,汪兆麟知道希望已经在新年开了第一科,取优秀士子充任各地方官员,以补充基层的管理力量。他这个左丞相待在南京,唯一能做的就是搞定眼下的大事,这样才不至于在西王面前生分太多。
“但欲结交马士英,必先找到一个人。一个宦人。这还要有劳方大人探听一下。”汪兆麟考虑了一下,嘱咐方不同。
“这个人可是韩赞周,这南京的守备太监。”方不同猜到了汪兆麟的想法,接着话茬说道。
“正是此人,方大人找到此人了?”汪兆麟一惊,随即释然:“由此人入手,可以见到阮大铖。这阮大铖和马士英是沆瀣一气的人,可以说是狼狈为奸。如此一来,见到马士英也就轻而易举了。”
“汪大人说的是,我这就去安排。”方不同计议已定,当即不再废话。他的那些耳目是可以很快找到这些人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花了大把的银子,自然可以找到愿意效力的人。”汪兆麟看着方不同离去,心里念着。“但如何对付马士英呢?看来还得让大王去决断。”
朱启明在年前收到了远在南京的汪兆麟和方不同的来信,虽然他早已经在临出发前就将需要二人所办的事情一一交代清楚,但临时的变化还是要靠他们的随机应变才行。
“如何对付马士英?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如今,朱启明带着两万人浩浩上路,士兵们踏着鼓点有序的行军。他也穿着精良的铠甲,骑着高头大马驰骋巴蜀大地,心里很是痛快。
“南京朝廷即将面临他们的危急时刻,一切会在潼关之战后得到解决。马士英肯定想落下个忠君勤王的名声,来巩固他的地位。对付他,自然要等待这个时机的到来。而在时机到来之前,必须要向他挑明这一切。”朱启明想起了他传给二人的话,心里不禁放飞起来。
白天的辛苦行军,夜晚要考虑一切。这些是他从未尝试过的事情,现在他有一种日理万机的感觉。
“或许有一天,自己真的可以成为那一个日理万机的人。”
篝火燃了起来,营帐扎了起来。战士们依着建制和衣而眠,风声呼号,吹得树枝噼啪作响。警戒的士兵睁大着眼睛,注视这眼前的黑夜。不时地,一队巡逻的士兵走过。
“马士英,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他会试中第。三年后,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期,他升为户部郎中,历任严州、河南、大同三府知府。崇祯三年,升任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因贿赂朝中显贵,被镇守太监王坤所揭发,判遣戍。不久流寓南京。阮大铖,怀宁人。机敏狡猾,有才气。万历四十四年,会试中第。天启初年,由行人升为给事中,不久因亲丧回家。四年春,吏科给事中出缺,为时任御史的同乡左光斗引荐,出为此官。但又因**星、高攀龙、杨涟等人以吏科监察重要部门,阮大铖轻浮不可用为由,补其任工科给事中。后阮大铖结宦官,运作手段,又复其为吏科给事中。从此依附于魏忠贤。闯王与西王大军逼近安徽,阮大铖避居南京,颇招纳游侠来谈兵说剑,希望以边将之才被召用。两人本是同年会试,原本相交甚欢。此时身在南京更是如鱼得水。”方不同念着不知道手下耳目从哪里搜罗来的材料,分析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马士英的府邸。
“记得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师失陷,皇上驾崩。当时南京诸大臣得知这一消息,仓猝之间便议立新君。而福王、潞王俱在淮安,依亲疏顺序应当立福王。我也主张立福王为帝。但那些东林却担心福王一立,可能会追怨“妖书”和“梃击”、“移宫”等案,而如果立潞王,则没有后患,而且还可以邀功。礼部侍郎钱谦益、兵部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山东按察使佥事雷演祚、礼部员外郎周镳,他们人不可谓不众。说真的,我当时以为可能就这样定了。”马士英是个长脸,看上去五十多岁,中等身材。他此时没有穿官袍,只穿着一件潞绸直辍,戴着儒巾。正同客座上的人相谈甚欢。
“哈哈哈,瑶草,现在看来,你确实多虑了。”坐在客人位置上的人,缕捋着胡须,大笑道。
“集之兄,现在说这话当然可以抚须大笑。可当时确实是把我急了一头汗啊。”马士英一副劫后余生的样子,仿佛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昨天才刚刚经历过。
他口中说的“集之”,正是阮大铖。身材瘦削,生了一张国字脸,有六十岁了。他早在天启年间就因逆案弃了官,在南京寓居。不过,现在的阮大铖同以往不一样了。
因为有了身在高位的马士英扶持,他也开始飞黄腾达起来。
“集之兄,士英之所以身居高位,全靠您的推荐。想想那时候周延儒靠复社张溥筹银子当上首辅,而您出资颇多,却因为小事无法被提荐,让士英顶替,方才有了我这个地位。”马士英诚恳地说道:“今日我说这些,其实不瞒集之兄,是有他意的。”
“有他意?瑶草但说无妨,我听便是。”阮大铖很奇怪,这马瑶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诚意伯刘孔昭,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几人,想必集之兄都知道。当初如不是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那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可会是依伦常之序,论亲论贤,立福王为帝,还是未知之事。常说福王之得以登基,全仗了士英的支持,我并不觉得如此。”马士英仍旧在回忆着往事。
“现在史可法到淮安、扬州督师,而士英留下辅政,掌兵部以及加封之事,都一如所愿。我才得以为集之兄谋些福利。我曾对圣上说过,是集之兄从山中投书与我,制定谋策,才让圣上命您冠带朝见。大学士姜曰广、侍郎吕大器、怀远侯常延龄等人俱说集之兄是逆案巨魁,不可召用,士英也上奏辩解。士英知道,集之兄有大才,不能不用之于社稷。如今兄兼任右佥都御史,又将要巡阅长江防线。近日我还从圣上那里得知,兄台不久就会加升为左侍郎。时已至此,兄台也当满意了。”马士英略微用一种深沉的语气说着。
“瑶草,你这些话到底是何意?”阮大铖琢磨了一下:“莫非是在警告我吗?”
“集之兄哪里的话,何谈警告之说。只不过,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再提起只会让自己不痛快。我们也该停下来,好好的想想朝廷的事了。那些东林的人,走的走,罢的罢,不成气候。我是说,应该放手了。”马士英辩解了一下,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初,举朝以逆案攻击我,无人为我声张,逼得我不得不流于这里。今日我得势,不好好惩戒一下这些小人,如何能消我心头之恨!”对于当年之事,阮大铖非常愤恨:“他们攻击逆案,我就造顺案与他们相对。”
“但是,兄台你看。你我联手之下,这南京城内,还有何人与我们争锋?”马士英继续劝说:“光时亨、顾杲、左光先、周镳、雷演祚、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还有那个钱谦益都被我们打压了下去。但正是如此,如今朝士人人自危,若是再造大案,恐怕圣上就要有所行动了。”
“瑶草你说的也对,今时今日,的确也该收拾收拾,革新除旧一番了。我不日就要启程,巡阅长江。这朝中之事,瑶草要多多提防。”阮大铖听了许久,又沉默了许久,方才用极缓慢的语气说道。
“集之兄前途无量,士英在这里也只是替集之兄守着罢了。将来朝中中兴,这宰辅之位必然是集之兄所有,中兴之功也必将会流传千古。!”马士英确实十分感激阮大铖,他最近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都是在阮大铖的指挥下进行的。这一番话,也是发自肺腑所言。
“瑶草莫要这样说,你我今日一聚,难得!走,去小酌一杯。再来叙说!”阮大铖连连摆手,将话题推到了酒菜上去。
“好,近日陪集之兄不醉不归!”马士英心里高兴,他终于可以停下那些报复之举,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政绩上去了。
淮安。
以兵部尚书身份督师江北四镇和长江一线防务的史可法正驻扎在这里。
“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高弘图、徐石麒等和马士英有间隙的人,全都先后被罢免。而杨维垣、虞廷陛、郭如暗、周昌晋、虞大复、徐复阳、陈以瑞、吴孔嘉等人胸腹无所才学,却尽数调入朝中。哈,连已死的人都给赠官和抚恤,与张捷、唐世济等人比同。更有像张孙振、袁弘勋、刘光斗这些宵小之辈,被安置在言路!天啊,马士英这是要毁了朝纲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