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录-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墓叵悼冀粽牌鹄础
朱常润现在根本不怕萨非王朝翻脸,在朱有孝的大力支持下,他这里的武器装备和大明本土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武装起来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与大明本土军队比起来也算是精锐部队,几万匹战马可以将他们在短时间内送到最重要的战场,沿波斯湾两岸驻扎了凤阳王国的新式蒸汽机动力战舰,虽然不是铁甲战舰,但是在这个地方还是没有军舰可以对抗的。
海塞卜基地经过这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出具雏形,原来的土木结构码头经过重新修建,完全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防守码头的工事群也是钢筋混凝土建造,就现在的武器水平来说,就让明军自己来进攻,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攻下来。
为了保证海塞卜不会被完全堵住,从外面无法运进粮食物资,朱常润还将港口两侧的山头武装起来,建立了炮兵阵地,以但发生战争,凭借山头的高度优势,火炮可以控制十几里的水面距离,而且从码头到山头阵地还修建了栈道,防止山头被围困。
朱常润和冒辟疆、陈贞慧他们算计的非常周到,萨非王朝在凤阳王国附近没有能力进攻,但是在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个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可能会添乱,这个海峡最狭窄处只有七十多里,而且中间还有许多岛屿,亚里巴王朝海军的势力还不足以绝对统治这里。所以朱常润就把海塞卜修建的非常稳固,而且在这里常驻十艘战舰,随时可以出动三艘巡航霍尔木兹海峡,另外几艘在充当预备队。
应该说萨非王朝的军舰也不错,但是相比于凤阳王国的蒸汽机动力军舰还是差得太多,他们也算有自知之明,在萨非王朝和凤阳王国没有正式开战之前,他们也不敢大规模的拦截运输船队,尤其是油轮,那都是配备手摇机枪的,吃了一次亏之后,他们仅仅只是骚扰型的设置一些障碍,给来往的船只制造一点麻烦,因此朱常润也没有大动干戈,只让普通运输船增加一些防护措施就完了,如果他们大规模出动,朱常润就敢直接将波斯湾北岸彻底清理干净,排炮过后让所有可以进船的港口全部瘫痪。
………………………………
第三百二十六章 穆拉德四世
在伊斯坦布尔的王宫里,穆拉德四世正在和他的伙伴阿卜杜拉谈话。穆拉德四世登基也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叔叔接替了皇位,但是他的叔叔穆斯塔法一世患有精神病,于是在他十一岁的那年,他的希腊籍皇太后发动政变,将他扶上了皇位,自己垂帘听政。穆拉德四世现在还不到十八周岁,所以还没有真正掌权,就算是和沙俄帝国、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战争,也是皇太后和朝臣的决定的,他只是开始学习着处理朝政,就像哈立德酋长那件事就是他自己做的,他的母后根本就不是知道。
阿卜杜拉是他的亲密伙伴,从小就跟他在一起玩,是一位重臣的儿子。他从哈立德酋长那里得到了五十支*,简直是兴奋极了,因此忽悠着穆拉德四世偷偷地将哈立德酋长的总督地位拿到手,然后迫不及待的就向穆拉德四世炫耀他的*卫队,结果被穆拉德四世抢走了一多半,只给他留了二十人。
穆拉德四世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武艺高强,很有抱负。历史上,他以恢复国家权势及残忍见称,开展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试图再次振兴奥斯曼帝国,但他的早逝未能使他实现这个理想,去世时年仅二十八岁,原因是酗酒过度,得了肝硬化。
穆拉德四世感兴趣的不是阿卜杜拉为什么会帮哈立德酋长弄一个小总督的爵位,而是是什么原因让阿卜杜拉会这样上心最这件事,当他看到阿卜杜拉的*卫队时,终于明白了原因。他要走了三十人的装备,回到自己的内院以后,马上就迫不及待的做实验。他让士兵持枪排成围绕自己一圈,然后向周围射击,发现在十五步之内所有的目标都被打成了筛子。再让士兵排队冲击,密集而急促的弹丸将前面的门板全部打穿,这就意味着这是一只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发生内乱时,这一只小队绝对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保卫自己,让自己暂时安全。
他现在和阿卜杜拉谈话的内容就是哈立德酋长是如何弄到这些武器的,弄不明白这个问题,他心里就非常不舒服,尤其是他现在这个年龄,正是好奇的时候,也是血气方刚、勇气十足的阶段。他的武艺非常好,但是在*面前,根本就没有发挥的余地,如果拥有一直这样的军队,在战场的前线突然发动突击,估计对手会立马崩溃。
阿卜杜拉发现自己莽撞了,如果穆拉德四世不是喜欢他,估计早就给他定罪了,这样一支武装在穆拉德四世面前出现,极大的威胁了它的安全,好在穆拉德四世和他从小在一起玩耍,没有在意他的行为。于是他就毫不犹豫的将哈立德酋长求他弄一个小总督的目的说了出来,引起了穆拉德四世的好奇。
穆拉德四世好奇的是天下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在遥远的东方,竟然有一位登基时竟然和他现在岁数一样,而且还把国家治理的如此强大的君主,让他感到自己应该学习一下,也将自己的帝国治理的更加强大,便打算和阿卜杜拉一起去凤阳王国看看。
凤阳王国的朱常润正在忙着和冒辟疆、陈贞慧一起发财呢,哈立德酋长带着穆拉德四世、阿卜杜拉来拜访了。作为中间人,哈立德酋长给双方互相做了介绍以后,就马上知趣的退开了,虽然这两人的见面会影响他的前途命运,但是以他的地位还不足以影响两人的谈话,他只能等待穆拉德四世的决定。
看着这个年轻的君主,朱常润就好像看到了刚刚登基时的朱有孝,他们都是那么小的岁数,但是却要承担起一个国家的未来,朱有孝天资绝顶,让大明一天天强大,这个穆拉德四世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吗?
因为朱常润的帮助,哈立德酋长才获得了总督爵位,所以哈立德酋长自然对朱常润非常亲近,作为朋友他们谈话很多,朱常润自然会向他吹嘘朱有孝如何厉害,大明如何兴旺发达,皇家是如何富足。哈立德酋长自然会在来之前将这些告诉穆拉德四世,让他对大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穆拉德四世有些恭敬的和朱常润说话,他问道:“听哈立德酋长讲过有关大明帝国的事情,请问先生,大明帝国真的向哈立德酋长说的那样强大,富足?贵国皇帝陛下真的是神仙转世,开国太祖重生吗?”
朱常润笑道:“是不是神仙转世、太祖重生不知道,我看到的是自从当今陛下登基以后,国势一天天变好,一天天强大,新奇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东西对我们皇室子弟来说并不重要。我们更高兴的是皇帝陛下对自己家人的态度,要知道我皇兄弟兄很多,他能够登基,也只是巧合,先皇最喜欢的是我的二皇兄,但是大臣们反对,不过可惜的是我那大皇兄登基不满一个月就去世了,当今陛下从小懦弱,当然了这是普通人的眼光,谁也没想到他登基以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陛下对待我们皇家子弟优待有加,和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一样,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如沐春风,感到非常舒心。他建立了一个大公司,让我们皇家子弟都做股东,说是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大明帝国永远是朱家的天下,还大力宣传以前大唐时代太宗皇帝的名言,说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对老百姓好一点,才能坐稳江山。”
也许是地位相当,朱常润说的有点唠唠叨叨,并没有平时那样讲一些什么大道理,叙说的反倒是家常话,他并没有讲朱有孝如何治理国家的话题,侧重的反倒是说朱有孝如何仁慈,大家庭如何和睦,这样的话反倒十分符合穆拉德四世的胃口。
要知道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这样,所谓的最是无情帝王家,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标,为了这个位子,有野心的人无不费尽心思,用尽手段,而朱有孝却反行其道,弄出了一个和睦家庭的典范,也是一朵奇葩。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的至理名言,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和付诸实践的人几乎没有。朱常润出身皇家子弟,也必定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从他的内心里感觉出,朱有孝正在实践这句至理名言,因此他就把这番道理讲给了穆拉德四世,让他也去实践一下。
穆拉德四世自然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知道奥斯曼帝国和古老的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之地,必定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突厥人作为战败者远走西亚,但是从骨子里还是对大唐有些膜拜,那是多么强大的一个帝国啊?尤其是太宗皇帝李世民,仅仅在盟便桥三年便对突厥开战,还把突厥人打得逃亡,他说的话肯定有道理。
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理,穆拉德四世自然不懂,他们家的藏书也不会有,但是朱常润通俗而又富含哲理的家常话,让他对这样的知识有些渴望,迫其希望了解这些深奥,还觉得通俗浅显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自己对这些道理有些发蒙呢?
穆拉德四世在朱常润的陪同下,里里外外在凤阳王国浏览了十天,在这十天里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凤阳王国的先进武器和锅驼机式耕地、种地的先进生产工具,也为这些都可以买到,或者经过一定的学习制作出来,但是在从大明本土迁徙过来的居民家中感到的那种自信,才是他追求的目标。稳定的国家政权就是建立在和谐、愉快、富足,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基础上,这才是大明帝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穆拉德四世要走了,他对朱常润有些羡慕,朱常润也非常喜欢这位年轻君主的好学,就把自己的儒家藏书送给他许多,告诉穆拉德四世,把这里面的东西理解透了,再去付诸实践,国家自然就会治理好了。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奥斯曼帝国西线战事
穆拉德四世回到伊斯坦布尔以后,很是坦然的向皇太后叙说了自己的见闻,让穆拉德四世惊讶的是皇太后竟然非常赞同他的见解,甚至还夸他有主见,让他做好正式接班的准备。
穆拉德四世雄心勃勃,一边让人翻译从朱常润那里带来的书籍,一边开始学习。他打算先把孔子的论语先学习一遍,再看看诸子百家的言论,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奥斯曼帝国目前最突出的民族冲突问题。
真正的属于突厥系的奥斯曼人还真是不多,最起码在庞大的帝国中不是最多,而且主要居住在伊斯坦布尔周围,他从孟子里面发现有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从奥斯曼自己的藏书中,发现奥斯曼大帝临终前的告诫";要公正,仁慈,珍视学者,保护人民";,反省奥斯曼帝国目前的民族政策,决心从解决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开始下手,开始变革各地的民族政策,也包括许多不平等的税收条例。
就在穆拉德四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西线发生了事情,因为和萨非王朝的战争耗费了极大的财力,而且还从各地征召了大量的军队,现在还在和萨非王朝对峙,兵力没有收缩中央地区,匈牙利王国、奥地利王国乘机再次鼓动塞尔维亚造反,而且匈牙利王国还出兵协助,而希腊联邦也加入了造反行动,很短的时间内,奥斯曼帝国就陷入了内乱状态。
为了应付混乱的局面,穆拉德四世经过和太后商量,由太后亲自赴希腊联邦,对希腊的各个城邦进行分化和联合,拉一些和太后家族亲近的城邦,给予他们更加优厚的待遇,再给他们许诺减税和平等政策,打击另一些极端仇视奥斯曼帝国的城邦,先让他们自己乱起来,不影响北线应付匈牙利王国的战场就行。
对于塞尔维亚王国,穆拉德四世亲自颁发任命书,废除了国王的地位,而将他的弟弟,一位在伊斯坦布尔军事学院学习的次子,任命为塞尔维亚国王,将他武装起来,让他迅速去平叛,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给足他足够的力量才行,还得给他足够的政策优惠,让他集聚其塞尔维亚亲近奥斯曼帝国的人士。
在外交方面,穆拉德四世终于承认了被哈立德酋长忽悠的那位总督签署的土地换武器协议,而且还正式使用了奥斯曼帝国的印玺,和凤阳王国建立了密切关系,再次购买了大量的武器。穆拉德四世虽然不太愿意承认这份协议,但是形式不由人,通过和朱常润的谈话,他明白了凤阳王国背后的大明帝国是多么强大,既然大明帝国打算获取这块土地,已经吞下去的不可能在吐出来,而且目前朱常润还非常友好的帮助他,就把那个总督当替罪羊废了,让哈立德家族的成员们瓜分了他的封地。
将从凤阳王国购买的武器交给哈立德家族,让他们组织起数万军队,随着新封的塞尔维亚国王进入了塞尔维亚境内,新国王进入塞尔维亚后宣布,从现在开始,所有塞尔维亚族裔的人享受奥斯曼帝国平民待遇,穆拉德四世将彻底执行奥斯曼大帝制定的“公正、仁慈”政策,原来所有的不平等政策并不是国王陛下制定的,而是塞尔维亚国王自己制定的,是他自己贪得无厌,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供自己享受,现在穆拉德四世发现了这个不平等、不公正、不仁慈的行为,伤害了大家的心灵,因此废除了他的王位,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消除混乱,重建家园。
新国王带来了优惠的政策,而且还带着强大的武装力量,先以绝对的速度冲进王国都城,逮捕了老国王,再将优惠的政策向去全国颁布,攻心和炫武双管齐下,很快的就让局面得到了控制。穆拉德四世巧妙地使用了混乱而不是叛乱这个词汇,让居民更加放心,形势逐渐评定,而且将奥地利王国的军队阻挡在国境之外,也没有办法联合反叛势力了,老百姓不在乎谁是国王,更在乎的是谁能够让他们稳定的生活下去。
面对匈牙利王国的捣乱,通过朱常润的关系,穆拉德四世再次向大顺侯国的李鸿基递出了橄榄枝,将第聂伯河河口至顺河城,第聂伯河右岸的土地以契约的形式交给了李鸿基,让李鸿基的大顺侯国可以名正言顺的接受了原来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作为交换的是李鸿基需要牵制沙俄帝国的势力,而且还需要支付给奥斯曼帝国五百门轻型迫击炮。
李鸿基也接到了朱有孝的旨意,尽可能在保证自己的安全下给予奥斯曼帝国帮助,让他们成为抵御欧洲人的前沿,而且也让洪承畴给李鸿基送来了大量的武器,让他用船直接运送到卡吉贝伊港口,用来武装驻扎在瓦拉几亚的奥斯曼帝**队,他们要从瓦拉几亚直接出兵对匈牙利王国展开战争。
十万奥斯曼帝国士兵通过简单的训练,将从李鸿基那里得到的武器装备起来,除了五百门轻型迫击炮以外,还有五万支击发枪,迫击炮是送给奥斯曼帝国的,五个个基数的炮弹也是免费的,但是五万支击发枪不是白送的,李鸿基也在这笔生意中赚到了不少钱。这五万支击发枪完全可以压制住匈牙利军队的燧发枪,无论是射击距离还是射击速度,都可以完胜燧发枪,而且更好的是不怕下雨天气,可以全天候作战。
用击发枪和轻型迫击炮装备起来的奥斯曼军队战力猛增,毕竟这些军队也是和沙俄帝国长时间作战过的老兵,用上新式武器以后,肯定如虎添翼。他们越过瓦拉几亚王国,直奔布达佩斯而去,现在的布达佩斯还算是两座城市,以前被奥斯曼帝国曾经攻破过,后来被哈布斯堡王朝夺了过去。
十万大军汹涌而来,屡遭战争摧残的布达佩斯还没有修建好城墙,根本无法阻挡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仓惶间逃向了维也纳。正好在塞尔维亚王国的哈立德家族的老族长哈立德带着军队还没有返回,于是双方合二为一,将维也纳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有着非常强大的势力,他们曾经统治过许多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围困维也纳之后,他们一方面在维也纳组织抵抗,一方面号召自己的同宗势力前来支援,像波希米亚人、撒克逊人、土瓦本人,巴伐利亚人,甚至波兰人也都来帮助守城。
庞大的军队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数量,这样多的军队数量几乎让围困维也纳的奥斯曼帝**队总督失去信心。如果是攻城作战,对方有这么多军队,作为守方也有情可原,但是现在是自己攻城,城里面的人不多,但是外面的人多啊?维也纳三面有城墙,最西面有护城河天然屏障,过桥在土耳其军队来之前已经拆毁,就算是短时间内凭着强大的炮火突进城内又怎么样,还得被外面成倍的军队围困,一时间总督就想撤军算了。
哈立德酋长这个时候出现了,长时间的在凤阳王国游荡,他对冒辟疆的军事才华非常佩服,闲着没事就向冒辟疆学习军事知识,包括观看冒辟疆的军事训练。这其中就有一次是冒辟疆在军事演习中使用对付数量众多的沙俄帝国的经典战役手段,当时是在无名小镇毛文龙的轻型迫击炮用骑兵冲阵,一举击溃沙俄帝**队,这成了大明军事学院的教材科目。
哈立德酋长通过老族长向总督提出了这个战术,总督看着哈立德酋长眼睛发直,难道这小炮还可以放到马背上,怎么觉得有些不靠谱,要是战马受惊,自己先乱起来,那岂不是一塌糊涂了?但是自己还有更高明的战术方法吗?无论怎么样,反正自己是没有把握打赢这场战役了,何不让这家伙试试呢,成功了那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那就算自己使人不明,罪责就可以减轻一些,赌一把算了。
………………………………
第三百二十八章 维也纳城 (一)
哈立德酋长没想到总督竟然直接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心中暗道,这家伙真是不要脸,但是自己又不好推脱,只好硬着头皮去和老族长商量,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不代表哈立德家族没有能人。
哈立德酋长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马上去找老族长回报,将自己过去献计,反倒被总督黑了的事情经过,向老族长讨主意。人常说家有一老赛过一宝,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老族长自己确实不会使用骑兵打仗,但是他见识广啊?他就告诉哈立德酋长,既然总督给了你权利,你也可以去军营,将任务下达给骑兵部队呀。当然了,你要是能给他们出一点主意那就更好了,如果这次成功了,你肯定就会成为大总督,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仔细想想有没有好办法。
哈立德酋长想想老族长的话非常有道理,自己也可以把这个任务推给骑兵部队,可是他们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战法呀,还得自己去亲自给他们讲一讲。
奥斯曼帝国哪只部队最强?当属一直处于东欧大草原上,长期和沙俄帝国作战的部队,而且就属他们的骑兵最多,哈立德酋长带着不太自信的想法去了骑兵军营,就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骑兵部队的指挥部,哈立德酋长将总督的命令交给了军团长,军团长看着总督的命令也有些发呆,他也听说过大明帝国的军队曾经使用过这种战术,但是他也没有见过这种军队是如何训练的。不过他并没有像总督那样推脱,而是向哈立德酋长询问了这种战术他是怎么想到的,哈立德酋长就把事情原委向这位军团长说了,并且信誓旦旦的说是亲自看见凤阳王国的冒辟疆将军在演习中就是这样做的。骑兵军团军团长就把他手下最有实战经验的一支部队的队长找来,让哈立德酋长和他们共同研讨一下这种作战方法的可能性,看看是否可以做到,对于新战法,谁也没有把握。
奥斯曼帝国的骑兵其主要有三种编制,第一是中央骑兵,他们称为“卡皮库鲁瓦里勒里”,简称卡皮库鲁骑兵,属于中央骑兵,隶属于国王;第二是领主骑兵,他们被称为“蒂玛里西帕希”简称西帕希骑兵,是奥斯曼帝国最主要的骑兵部队,他们是贵族领主骑兵,地位大致相当于欧洲国家的骑士。中央政府不支付他们薪水,而是划拨土地给他们,他们拥有对该土地上居民的税收征收权;第三是地方行省骑兵,他们被称为“阿今日”,他们是帝国的快速轻骑兵部队。
被骑兵军团长找来的是克里米亚汗国的骑兵部队,他们是克里米亚汗国最后的残余精英,目前只有五千多士兵,队长是伊*格莱。伊*格莱是克里米亚汗国王室的一员,因为他率领的西帕西骑兵一直追随主力骑兵作战,为克里米亚汗国争取封地和利益,所以在克里米亚汗国被沙俄帝国灭亡时未受到重创,但是因为克里米亚汗国被灭,他们失去了最大的经济来源,装备相对较差,不过这次大明帝国的军援让他们恢复了不少元气,让他重新找回了再建辉煌的信心。
仔细的听完哈立德酋长的解释,伊*格莱认为这种作战方式非常有威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