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录-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牛金星经过仔细观察林世敏的行为以后,决定相信他的故事,这就开始了牛金星的另一个传奇。牛金星大力支持林世敏的部落,把从大明运来的比较先进的武器开始装备给林世敏的部落,有和肖海龙商议,从他那里要来了一百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让林世敏从部落里召来一千名青壮年,开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之成为真正的军人。
占据棉兰老岛的摩洛人分为上百个小部落,其中在三宝颜北方有两个比较大的部落,一个是葛拔部落,一个是莫罗部落,他们之间本来就因为领地范围打仗,牛金星就卖给他们武器,让他们之间的冲突更为激烈。葛拔为人凶残,他的部落经常为了领地问题向周围的部落开战,并且逐渐吞并了一些小部落,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厮杀的死亡率非常高。当他遇到牛金星的商队的时候,还企图抢夺,结果被牛金星的武装商队打得非常狼狈。看到牛金星强大的火器部队和犀利的砍刀、火枪,就生出来买来装备自己族人的注意,牛金星也不犹豫,直接就卖给了他一千多把犀利的砍刀和两千付弓箭。得到这些武器以后,葛拔自然不敢和牛金星打仗,而是向他最大的宿敌莫罗部落发起了进攻。本来就凶残的葛拔部落,装备了砍刀、弓箭以后,更加凶残,在一次冲突中,三千人的青壮武装将莫罗部落的一万士兵杀得鸡犬不留。
莫罗部落的首领莫罗看到对手的武器非常厉害,只好退避三舍,让出了一部分领地,但他心里实在是不甘心。经过仔细调查以后,莫罗发现葛拔部落是购买了大明商人的先进武器,于是他便派人找到牛金星的商队,购买了更多的砍刀、弓箭,反过头来再向葛拔部落进行报复,一次性就杀死了一个小镇三千多人。双方为了互相报复就不断的向牛金星购买更先进的武器,后来就包括击发枪和小二踢脚迫击炮。
大明的火器厂本来已经停止生产这种已经落后的武器了,但是随着牛金星在这里的搅和,朱有孝早就把这些武器的生产转让给了其他民间资本,最主要的就是江浙、福建、两广一带的商人,并且随着蒸汽机的不断发展,还有各地方银行的支持,各种机械工厂越建越多,像什么铁制生活用品、刀具等应有尽有,迫不得已朱有孝又建了好几个炼钢厂供应钢铁,当然了像这种工厂必须是国有资产控股的。
牛金星从福建、江浙等临海城市*了大量的武器,也带来了无数的黄金白银、铜矿石和香料等南洋的特产,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繁荣,但是带给南洋的则是血腥的厮杀和战争,对此牛金星毫不有愧,他的话是“一切都是为了大明,哪怕我遗臭四海”。
随着牛金星的武器源源不断从大明运来,棉兰老岛的大小部落为了自己的生存权利纷纷购买,同时大大小小的战争越来越激烈。葛拔和莫罗的冲突越来越大,最后就拉开了决战的序幕,双方都集中了最大的兵力,在一个小平原上开始了最后的决战。葛拔部落集中了三万多人,莫罗部落召集了五万多人,他们在这里整整厮杀了两天,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但是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谁也不肯先退兵,因为那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权利。
等到第三天他们杀得精疲力尽的时候,林世敏带领的一千多士兵赶到了,在一百名大明海军陆战队的指挥下,分别从两支队伍的后面杀了过来。首先是攻击了两方的首领营地,葛拔和莫罗被大明的狙击手击毙,然后就是排列出排队枪毙方阵,从两侧向中间攻击,缓慢而强大的攻击力量,让已经力不从心的土著部落迅速从心理上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在林世敏士兵大声的劝降声中纷纷扔掉手中的武器,林世敏就这样用了极小的代价结束了这次战争,收服了这两个部落残余士兵和部落财产。
牛金星就充分利用人们的贪婪性,采取简单的贸易方式,逐步向整个棉兰老岛推进,这种方式也是屡屡奏效。林世敏也跟着牛金星慢慢的占领了棉兰老岛,因为大部分的青壮都战死了,林世敏也就稳稳的统治了这一带的岛屿。
牛金星在这里成功以后,肖海龙看到了窍门,不过他让牛金星在米沙鄢群岛和吕宋岛只卖刀具,不要卖火炮,这样方便以后控制,牛金星不管这里的事情了,告诉肖海龙这些都是小事,刀具、生活用品根本就赚不了几个小钱,这事交给江浙、两广的商人们组织武装商团就可以办,只不过要小心一点,不要让他们进行恶意竞争就行,最好成立一个商会,让他们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利益,再就是让他们组织移民,而且要把移民打散居住,免得形成地方帮派,为以后的政府管理制造麻烦。
至于牛金星自己,他又看到了一条大鱼,不屑做这种小生意了。因为他看到葡萄牙人从外面运来了整船整船的白银,想必还有出产银子的好地方,他出钱收买了一些葡萄牙水手,得到了葡萄牙人在美洲地区的情报,他发现这件事情太大条了,不敢自己做主,就报告了朱有孝。朱有孝自然知道这些银子是从哪里运来的,可是苦于现在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还顾不上那里,现在得到牛金星的汇报,就让他找于化龙联系。牛金星就组成了二百多艘武装商船,其实里面有五十艘军舰,剩余的才是运输舰,按照朱有孝的指点,除了部分商品以外,其余的都是砍刀、弓箭和击发枪、子弹,由于化龙带队,悄悄的跟在葡萄牙商人的船队后面。虽然牛金星不明白朱有孝为什么这么干,但是他还是按照朱有孝的意思去做了。
………………………………
第一百二十九章 云南(一)
云南自古就是偏僻的地方,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民风彪悍,土地贫瘠,社会秩序非常混乱。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9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朱元璋的孝慈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5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现在已经传到第十五代孙沐启元。
与前辈英明果敢,与民为善不同,这沐启元是个十足的纨绔弟子,吃喝嫖赌无一不涉,也是亏得先辈们给他打好了基础,任凭他海吃湖喝的混了好几年。在天启二年,贵州土司奢崇明造反的时候,王三善都奋勇抵抗,而沐启元父亲和沐启元根本就不敢派兵协助,窝窝囊囊的守在云南不敢出门。
其实朱有孝早就看到了云南的情况,只不过苦于没有得力的人手,没有办法再往这里派能干的人,只好让沐启元在这里先混着。今年四月份,红娘子派人进京报告,说是李信身子欠安,需要休息。朱有孝就知道李信的身子已经顶不住乌斯藏高原的气候了,再加上这家伙又是个工作狂,可能还有一个原因,红娘子太漂亮了。怕是李信出什么意外,直接发了八百里加急,让李信和红娘子去云南就职,任命李信为云南总督,另外乌斯藏交由四川巡抚接管。
其实呢,李信的身子确实不太适应高原气候,书生出身身家股太弱,再加上工作过于辛苦,发生了高原反应,不过还没有病到起不了床的地步,只不过乌斯藏地区是他收服回来的,怕是自己待的时间长了引人嫉妒,这才想回到下面来。
李信载誉下了乌斯藏,蜀王自然要宴请一下,然后就让李信挑选了一些亲卫,还有红娘子的女自卫队二十多人,先让红娘子训练着这些亲兵。李信则随着蜀王在成都游玩养病,顺便通过蜀王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还有沐王府的一些情况,李信的意思是尽量不要和沐王发生冲突,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像沐王这样的国公在大明还有不少,他们都是大明统治的根基,大明最忠诚的大臣。
本来在云南这个省级地区是没有总督这个职位的,只有云南巡抚,就是代替皇帝巡边的意思,云南的军政大权都是由沐王府代管,这在当时可是一个特例,就连嫡系的朱氏王孙都享受不了这个待遇,但是现在李信被授予总督,那就意味着云南的军政大权要归李信所有,最起码李信的位置是和沐启元平起平坐的,看看蜀王对李信的姿态就能明白这种关系。
为了保证李信能够顺利执掌云南,朱有孝还让四川都指挥使调拨给李信三千士兵,交由红娘子指挥,可见朱有孝已经打算让沐王府交出云南的管理权了,只是碍于其他国公的面子没有直接说明罢了,希望沐王府能够明白这个意思。
天启五年八月初,李信带着三千精锐的火枪兵,从四川一路南下直奔云南府,一路之上饥餐渴饮,并没有什么盗贼敢打李信的主意,因为李信是川贵平叛的功臣之一,所以在四川的名声非常好,再加上四川在蜀王的开明支持下,建设的比较好,道路也修的相对平坦。不过进入云南以后,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这里还没有进行土改流的工作,还是按照原来的旧秩序进行管理,老百姓的生活依旧贫困。
李信进入云南府以后,居住的是原来的巡抚衙门,不过是把它改成了云南总督府,其他的没有做什么改动。按说以李信的官职,沐启元应该按照习惯来接风,毕竟以后就是一起共事的同事了,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摆出了一副国公的架势,等待李信的拜访。
李信自然也不会认为自己能比国公爷高贵,毕竟国公在大明朝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而沐王府更是特殊中的特殊,更重要的是要想治理好云南,必须要得到沐王府的支持,那么沐启元不来接风,自己就去拜访,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必要为了一点面子和他闹别扭,一切都是为了大明。
安顿好居住下来的第三天,李信就带着一些土特产和蜀王的书信前来沐王府拜见沐启元。要说这蜀王就是会办事,本来李信结婚时他是以长辈的位置来操办的,现在怕李信得罪沐王府不好开展工作,就专门写了一封信向沐启元说明了种种利害关系,希望他能够配合,自己也能得到开明的名声。
李信一行十余人来到沐王府前,亲兵客客气气的走到门前递过拜帖,说道:“在下是新任云南李总督门下,前来拜会沐王府国公爷,麻烦您请为通报一下。”
已经高傲惯了的沐王府门前的门吏,看了看这个亲兵,接过拜帖看了看,说道:“等着啊,看看国公爷今天有空吗?要是没空就明天过来。”
门吏说罢就进府去了,李信他们只好在外面等着,不料这一等就是半个时辰,李信就是在忍让也有个限度啊,再怎么着也是一省总督啊!就在李信准备打马回府的时候,沐王府的大门总算是打开了。
原来门吏进去通报的时候,沐启元正在和小妾门戏耍,这门里只好呆呆的在哪里等着,不敢打扰沐启元的兴致,这万一要是冲撞了沐启元,可是吃不了的兜着走。终于等到沐启元看见他了,他才敢上去递过帖子让沐启元过目。
拿着帖子看着,沐启元嘴里嘟囔着:“什么破总督,云南只有巡抚,哪来的总督,小的们,没空搭理他们,接下来听昆曲,谁来一曲啊?”
沐启元不知道李信是云南总督吗?当然知道,圣旨早就传来了,只不过他做云南王习惯了,得知这是来夺权的,那心里能舒服吗?以他的意思,你做你的总督,我做我的国公爷,我不搭理你不就完了,在各地的土司、府衙那个不听国公爷的话,玩上三两年滚回去就得了,在这里还得本国公爷说了算。
虽然沐启元不知好歹,但不代表整个沐王府的人都不懂事,沐启元的母亲沐老妇人就是一个精明的老太太,她一直帮着上代国公沐昌祚打理沐王府。沐启元是在去年老国公去世后才接任国公爵位的,沐老妇人对这位小国公一点都不放心,暗暗地在他身边按插着眼线。在看门的人里面就有一个,那人看到李信有些不耐烦,就知道沐启元使性子了,赶紧过去向沐老妇人报告去了。沐老妇人马上就知道要坏事了,就赶紧带着随身丫鬟来找沐启元,训斥了他一顿,然后让他去接李信,自己就在屏帐后面听他们对话。
沐启元碍于沐老妇人的威严,不敢不听话,打开大门以后就皮笑肉不笑的喊道:“哎呀,李都督,实在对不起,是小的们不懂事,见我正在休息,没有叫我起来,请进,请进。待会咱们好好喝一杯,为李都督接风。”
李信本来正不耐烦向回去呢,这沐启元却出来了,而且还是满面带笑,就赶忙搭话:“国公爷客气了,下官初来贵地,人生地不熟的,有许多事情都仰望帮忙呢,以后肯定要不少麻烦国公爷的呢。”
………………………………
第一百三十章 云南(二)
李信和沐启元二人虚情假意的互相打着招呼,就进入了沐王府。这沐王府修的还真是豪华,也不知这二百多年来他们花费了多少钱财,像什么假山、小湖、奇花异草等等,等进了大厅,大厅里还有更多的珍品希物,奢侈的有点过分了,简直比朱有孝的客厅还要气派,让李信觉得心里非常不舒坦。
二人分宾主落座,沐启元说道:“李都督先平川贵叛乱,后收乌斯藏靖边,英名传遍朝野。小王坐守滇边,犹如井底之蛙,望李都督不吝赐教。”
李信一听这话,感觉这沐启元也不是草包啊,也会文绉绉的说两句啊,就答道:“下官奉万岁爷旨意,前来协助王爷戍边,初到贵地,两眼抹黑,正要请教与王爷,以后便有得罪之处,也请王爷宽恕。”
沐启元道:“李都督不要客气,您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又得万岁爷恩宠,小王求您的事情多着呢,小王有什么不到之处,请李都督宽宏。”
总之吧,两人虚情假意客气一番,实质性的话一句未说。当然了,初次会面谁也不了解谁,谁也不敢太过分说的太多了,是这个意思大家都明白就行了。然后李信告辞,走出大厅的时候,李信才把蜀王写的信交给了沐启元,让他自己去琢磨。
李信走后,沐启元赶紧把沐老妇人从屏帐后面请了出来。沐老妇人对儿子今天的态度还算满意,没有在提他刚才的无礼行为,二人就打开蜀王的信件看了起来。
其实蜀王也不方便说的太多,只是简略的介绍了一下李信的官场经历,以及朱有孝现在所进行的变革事情,希望沐王府摆正自己的身份,不要为所欲为,一定要跟上大明个变革步伐,配合好李信的工作,千万不要给李信找麻烦,否则就有可能家破人亡。这也是蜀王的心里话,不愿意看到沐王府衰落下去,毕竟都算是开国的元勋后裔,属于一样的地位。
沐老妇人从这封信里看到了危险的信息,立刻警告沐启元,千万要小心行事,放下自己的高高在上的身份,配合好李信接下来要进行的变革,不能再嚣张了,否则就有可能勋爵的帽子难保。沐启元表面上恭恭敬敬的接受了沐老妇人的建议,可是骨子里仍然不服气,毕竟习惯了土皇帝的权势,让他夹着尾巴做人,一下子根本就受不了。
回到总督府的李信,仔细的回味着刚才的拜访过程,对于沐启元的做法有些疑虑,但是还是向好的一面去猜测,他确实也不愿意得罪沐启元,毕竟那是一个势力不小的团体,得罪了这个勋贵圈子,对于自己以后的仕途肯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可能让朱有孝的心里赶到尴尬,自己需要尽可能的和沐启元保持和平相处,他只要不妨碍自己的行动,尽量不去找惹是非,哪怕就算是表面上的一致。
安顿下繁琐的总督府事物以后,李信就开始整理前任巡抚遗留的档案,了解云南的风土民情,打算找到自己变革改善云南经济状况的突破口。首先得改善这里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在大明的其他地方都开始一天吃上三顿饭了,这里还是每天两顿饭,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粮食都被土司们收走了,再加上土地耕作习惯和环境不好。其次是这里的道路不通畅,当地的物资流通不出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这也是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主要因素,沐王府这些年来并没有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三是这里的食盐价格高昂,这是李信百思不解的问题,大明开放盐禁几年了,为什么这里还是解决不了食盐问题。
红娘子到了云南以后,发现李信情绪不高,整天皱着眉头思索问题,怕他掉进牛犄角里转不出来,就打算让他出去活动一下。这天就邀请李信出去转转圈,也算是散散心,或者说是私访一下,了解一些这里的民情,李信想想也有道理,夫妇二人就带着几个随从到大街上溜圈,体会一下这里的底层社会。
云南府是云南的经济政治统治中心,相对来说修建的还是比较不错,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像什么三七、茯苓、虫草、天麻等中药材摆满街头小摊,这里面有好多名贵药材,这可是赚钱的好东西。比如三七,三七又名田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但是质量最好的出产在文山。中药材三七是以其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这可是军队里必须得药材。在茶店里,李信还见到了著名的普洱茶,这普洱茶属于黑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这些都是好东西啊,再打听一下价格,简直低的可怜。
转了半天,李信觉得有些饿了,就和红娘子进了一家饭馆,准备在这里吃点当地的饭菜,顺便了解一下普通居民的生活状况,这要比坐在衙门里面听回报,翻看档案资料现实多了。
“客官,请,请,请。二位想吃些什么有炒饵块、鲜花饼、小鸡炖口蘑、清蒸滇池鲤鱼。”门口的小二殷勤的招呼着。
“两盘炒饵块,再加上一盆小鸡炖口蘑吧。”李信看着这位殷勤的小二,乐呵呵的答道。
“好嘞,客官您先坐啊,马上就好。”小二接待完就马上忙活去了。
李信和红娘子二人就坐在那里等了一会,不长时间两盘炒饵块和小鸡炖口蘑就端了上来。看着这两盘精致的炒饵块和小鸡炖口蘑李信就感到食欲大震,抄起筷子就开吃,红娘子看到丈夫很满意,自己也是很高兴的吃了起来。
“老板,老板。要盐吗?真正的好川盐。”李信忽然间听到了一个有些压抑的招呼声。
“要,要,要。多少钱一斤?”小饭馆的老板的声音也是放得很低。
“五钱银子一斤,正宗的好川盐,晶莹剔透,没有一点杂质,您老看看。”那个声音有些压抑中透露着激动。
听着小贩和饭馆老板轻声的讨价、还价,李信有些觉得奇怪,这盐价在四川不过一钱银子一斤,怎么到了云南府就成了五钱银子一斤了,不过听小贩的意思还是很便宜的,饭馆老板还价到四钱银子一斤就买下一小袋子,难道这正宗的川盐要比一般的川盐贵的多吗?李信用眼的余光看了一下那袋所谓正宗的川盐,不就和四川普通的川盐一样吗,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一般的川盐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蹊跷的事情吗?
………………………………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云南(三)
“老板,结账。”李信见红娘子吃得也差不多了,就招呼饭馆的老板结账。
“好嘞,客官。您这两盘炒饵和一锅小鸡炖口蘑一共三钱银子,这是着您的二钱银子,客官你收好,请慢走。”小二还是殷勤的招呼着。
“不用找了,这算给你的小费吧。我说都知啊,刚才你老板卖的川盐是不是有点贵了,我刚从四川那边过来,那里的川盐才一钱银子一斤啊。”李信随口就问了小二一句。
“不贵,不贵。咱本地的安宁盐还得五钱银子一斤呢,老板很精明的,要他买的盐贵了,整个云南府都不会相信。呵、呵。”店小二得了小费,说话变得兴奋起来。
“根子,中午不用吃饭了吧?看你现在就撑得慌,过来把这袋盐快搬进去。”刚才还是一脸笑意的饭馆老板忽然间就凶了起来。
李信也不再敢问那小二这盐为什么这么贵了,免得这小二被老板赶了出去,否则那就是自己造孽了,就带着红娘子两人满怀郁闷回家了。
回到家以后,李信左思右想不对头,肯定是沐王府控制了整个云盐的生产和销售,使得食盐价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