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录-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后来就是等到玻璃罩里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再抽一次直到气管再也抽不动的时候,看看压力标的刻度记录下来,完成了这次的电解水的试验。
氧气暂且自己没有用,交给了宋应星,因为宋应星听朱有孝的讲述可以用来给炼钢炉增加氧气含量来增加温度,练出更好的钢来。氢气就自己使用,用来制造氢气球,就是在京城里大家看到的孔明灯,不过这个孔明灯上可没有任何灯火,只是下面吊着一个篮子,篮子里面是薄珏薄珏抱着一个钢瓶。
这个氢气球的设计比较有意思,它是由三个小气球组成的,然后在三个气球外面在罩一个大气球,小气球由鞣制过的小牛皮缝制好,接缝用胶封好,在底部装上一个铜管通到篮子的钢瓶上。在钢瓶上的铜管使用双向开关,一边放气,一边可以用气管从小气球里面向外抽气,把氢气抽回钢瓶,凭这这个装置就可以控制气球的飞行高度。
像这种飞行试验充满了极大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这种危险的实验在中国的社会里很少发生,但是薄珏这样的年轻人却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年轻,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在地面上做过数次实验之后,薄珏就进行了这次的远距离飞行试验,无疑这次是非常成功的。
现在薄珏正趴在地上,回想着自己这次飞行的经历。其实这次的飞行并不想想象中的顺利,气球离开地面以后,随着高度的不断变化,薄珏遇到的风向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度让薄珏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误判,而且上升的速度他自己也感到害怕。其实薄珏没有想到,在大气的云层中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对流层在地面时实验不出来的,只有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发现。在升高的速度上面,也亏的是第一次,上升的速度没有太快,因为高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同时就会造成周围空气对气球的压力减小,氢气球就会自己膨胀起来,此时如果不能把气球中的氢气抽回来,气球就会一直升高,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要么是材料的强度足以耐得住膨胀力,不再膨胀,就此高度停留,要么就是悲剧性的被撕裂,甚至爆炸,结果是球毁人亡。薄珏这次是比较幸运,当他发现气球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并没有害怕失去理智,而是迅速的开始向回抽气,但是此时已经进入了对流层,气球飞行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偏离了预定的飞行路线,着陆点也偏离了预定位置,所以他现在正在自己享受飞行的恐惧,没有伙伴们的分享。
当他的助手们终于赶到这里,看到的是已经疲劳过度睡过去的薄珏。大惊失色的助手们以为薄珏被摔死了,一个个痛哭流涕,还是哭声惊醒了熟睡的薄珏,后来这就成了一个笑话,分享成功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满场的哭声,不过喜极而泣也算是另一种解释方式,总的来说,这次飞行试验还算是成功的。
薄珏的飞行表演遭到了宋应星、朱灵的严厉批评,宋应星是和风细雨式的谆谆教诲,朱灵则是直接在屁股上踹了两脚,他们可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聪明的弟子,薄珏自然懂得两位师傅的意思,笑嘻嘻的答应了他们,自己不再随便冒险了。但是朱有孝的反应出乎意料,他不但支持这个实验,而且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也是不支持薄珏自己每次都亲自升空。朱有孝提出的意见是制造一种坚固的外壳,利用这个坚固的外壳来阻止气球在高空的膨胀,进而达到控制飞行高度的目的。
其实朱有孝的目标是制造出能够实用的飞艇,氢气球固然好玩,但是也仅仅是玩玩而已,没有更大的作用,只有制作出了飞艇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这个时代,陆路交通非常不方便,即便是制造出了水泥,这种金贵的东西也不可能用来修筑公路,现在的产量也根本供应不起。而飞艇这种飞行器在目前确实非常可行的方法之一,首先是氢气的问题可以解决,薄珏的电解水方案来自自己的试验,工业化的生产现在不太现实,但是小型的生产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目前可以把它在小范围内使用,比如像在渡口运输货物,这可比使用船渡快捷的多了,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方向不好控制,但是使用固定结构以后就可以装上人力助推器,比方说脚踏的风扇。朱有孝不会直接告诉薄珏这些方法,只是委婉的提出让他继续试验,直到找出可以实际使用的方法。
薄珏在刚开始做电解水制造氢气球的实验时,就发现了充满氢气的气球会在一定高度发生爆裂,因此为了防止爆裂,他就采取了外面在套一层牛皮的方法,这个氢气球就是软式飞艇的原始模型。现在朱有孝提出了需要他继续研制下去,让这个氢气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那就是说不但能够载着人飞行,还得能够运载一定的货物,这就需要把气球做的非常大,还得非常牢固,否则就无法运载货物。
薄珏尝试着用坚硬的枣木做支架,周围蒙上牛皮,然后仍然使用三个气球充气,结果还算成功,一丈见方的四方气球可以载起一头大肥猪。制作成功之后,薄珏就用绳子系着这个简易的飞艇牵引方向,在试验场地转了一大圈,但是高度受到了一定限制,只能才一定范围内使用,方向的控制只能靠地面的绳子决定,高度也是靠绳子决定,这无疑是一个大缺点,再有就是他发现这种四方型的飞艇,就是是用绳子,在风向稍大的时候也不好控制,看起来还得继续试验。
给他灵感的是游玩,薄珏比较年轻,好玩自然就是一种天性,何况本身现在又不缺钱,不像小时候那样贫困,他和自己的小团队在郊游的时候,在河边受到游鱼的启示。薄珏就把飞艇做成了鱼的形状,甚至还设计了鱼鳍的装饰用来做平衡的手段,然后有做出了两个鱼尾,用来当做前进的动力,结果别的都好就是前进的动力还是不足。
薄珏的观察力非常强,他在游鱼身上得到的灵感虽然帮助不大,但是他还是在想法的不断改进,有一段时间他还想把小型蒸汽机搬到飞艇上,可惜再小的蒸汽机重量也不是飞艇可以承载的,主要是飞艇还是太小。当薄珏看到朱灵屋子里的脚踏扇时,又一次受到了启发,就把飞艇上的鱼尾换成了脚踏扇,并且把出气口改成了能够做优活动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用排出的气流可以推动飞艇前行,还可以控制飞艇航行的方向,虽然动力不是特别大,但是要比鱼尾样子的强多了,这个本来就是后世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薄珏使出最大的努力也就只能做出这个样子了。
通过对氢气的研究,薄珏知道氢气易燃,甚至会发生爆炸,因此对于飞艇的使用做了严格的限制,必须避免明火接近飞艇,防止起火的爆炸。为了用于实际生活,薄珏在朱有孝的指点下建立了一个飞艇制造厂,钢瓶由宋应星建立的徒弟们另开一个,氢气的制造则由薄珏他们负责,制造氢气的副产品就是氧气,也全部卖给宋应星的炼钢实验室。
………………………………
第一百九十六章 铁血朱由崧(三)
奥斯曼帝国的军舰持续三天的进攻没有起到作用,只是损失了两百艘军舰还有近万的士兵,而此时得到命令的大明军队终于赶了回来,朱由崧让他们休息了一天,然后全部上船,五十艘军舰就开始向对方的近三百艘军舰发起了反击。一肚子火气的朱由崧发布命令,一艘军舰也不给对方留下,所有的军舰一概击沉,所有的士兵一律不接受投降,敢于来侵犯福城,就得有被打死的觉悟。
五十艘大明军舰缓缓地呈四列队形驶出来,朱由崧就坐在最后的那艘旗舰上,小心的避过奥斯曼帝国的沉船,向对方的舰队驶去。看着朱由崧终于忍受不住,船队开始出击,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司令大喜过望,他认为如果这些军舰一直在港口附近防守,自己的机会会很小,现在既然敢驶出港口出来作战,一定是气急败坏了,就打算用自己的船队凭借数量的优势,把朱由崧的舰队包围起来,然后向里进攻,趁势寻找登帮夺船的机会。
朱由崧会给他们接近登帮的机会吗?他又不是傻子,自然不会按照敌人的想法作战。驶出港口区,看着未过来的奥斯曼帝国舰队,朱由崧的形成一个半圆形队形,一律舰首冲外,这是明军军舰的火炮大部分布置在前面有关。望着逐渐接近的奥斯曼帝**舰,朱由崧命令各舰把蒸汽机调整好,然后在半里左右的距离上,军舰上的加农炮开始发射。
在半里的距离上,平射的加农炮威力最大,准确性非常高。取得的效率也是最好。一轮射击过后,面前的奥斯曼帝国战舰就炸碎了一片,这些木制战舰根本就经不起一发炮弹的爆炸,五轮过后,奥斯曼帝国的包围圈就成了一个大漏瓢,在这一片的水域里,落水的奥斯曼帝国士兵就像饺子在锅里一样乱扑腾,朱由崧的舰队上的机枪步枪就开始像打靶一样射击。为了防止他们靠近军舰,朱由崧舰队的军舰都是缓缓地向前行驶,一点一点的清理,先两边后中间,把奥斯曼帝国的军舰逐渐的向正前方挤压。
当奥斯曼帝**舰的司令意识到他们根本无法取胜的时候,处于后方的旗舰就悄悄的调转了方向,然后才命令舰队开始撤退。看见撤退信号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军舰马上就变成了溃败,因为朱由崧舰队的火炮太厉害了,几乎一炮就是一艘军舰被击毁,这有多可怕呀?看看那些落水的同袍都像被猎杀的兔子一般,毫无还手之力,再加窜来窜去不停地嚼食尸体的鲨鱼,一个个士兵胆子都吓飞了,快跑吧。
想跑就那么容易吗?朱由崧早就让舰队的蒸汽机加压了,现在已经可以开动了,想要逃跑的奥斯曼帝国舰队根本就逃不脱,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后面的军舰被一艘艘击沉,士兵们被残酷的淹死在海水里,而且还要被鲨鱼撕咬,连全尸也得不到。
奥斯曼帝国舰队在前面逃跑,朱由崧的舰队在后面追赶,留下一路的残碎不堪的军舰,还有一路残缺不全的尸体,追击一直持续到亚丁湾深处,终于把这只奥斯曼帝国舰队全歼,连舰队司令都不要俘虏,哪怕他付出多少赎金,朱由崧一概不要,下令留下一个送信的上岸,其余的全部处死。
全歼这些来犯的奥斯曼帝**舰以后,朱由崧觉得自己的人手还是太少,就让回大明运输香料的货船继续向这里移民,开出了更优厚的条件,反正朱有孝也不给他征税,需要的只是往回运输香料就行,移民朱有孝也会支持,这里的地盘现在比较大,到处都是荒芜的沙地草原,满地的骆驼到处乱跑,就是剪驼绒也能养活不少人,慢慢的朱由崧竟然向这里迁移了近十万的人口,而且在这里可以娶到好几个老婆,所以几十年后这里就增加到四十多万具有大明血统的居民,彻底稳住了这里的局势,这是后话,朱由崧现在没考虑这么多,他还在不停地向外开拓。
再说在应天王国的朱常浩,现在已经把应天城全部维修完毕,还有几千士兵已经训练完成,大批的丁香不断的向大明和欧洲输送,赚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小日子过的非常的舒服,再加上大名王国的陈青云和他合作沿着两条河流域不断向西发展,逐渐的地面越来越大,就让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两人去管理那边的地方,不料惠王朱常润愿意去,但是桂王朱常瀛不愿意去,这家伙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看到朱由崧在福城混的有滋有味的就有些眼馋,他听来往的商人说在南边的大海里有一座非常大的岛屿,于是朱常瀛自己就动了心,他想拿下那座岛屿。
朱常瀛就把自己的想法向朱有孝传了过去,朱有孝倒是想让朱常瀛占据了那座岛屿,但是那不是一个富裕的岛屿,那上面既没有特产,也没有什么矿物资源,占据了那里以后还得以后从别的地方进行补贴,有点得不偿失,朱有孝就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了朱常瀛,让他自己进行选择,如果他执意想要选择那里,自己也会支持,但是不会无限制的投入。
朱常瀛见到朱有孝不是太支持自己的意见,就派人对那一带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结果果真就和朱有孝说的差不多,这才死心。然后朱常瀛向朱有孝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很快拥有自己的地盘,朱有孝就告诉他自己已经给他找到了几块地方,让他自己回来选择,并且把地图也给他捎了过来,指出几个地方,让他自己挑选,这些地方就是后世的伊里安岛,现在那里已经有江浙银行的探险队,并且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铜矿,以但朱常瀛过去就可以把那里分给他做领土让他自己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国家,想必那里的铜矿资源就足够他维持那里的生活了,大不了再从两广一带给他移民五六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生活下去,这可比他自己选择的那个岛屿强多了。
这个岛屿是太平洋第一大岛屿,也是世界第二大岛屿,这里的物产要比朱常瀛想要的那个岛屿富饶多了,而且这里紧靠着未来的澳大利亚,那里已经有潮汕银行的探险队发现,并且已经在那里进行开发,土著的毛利人并不多,将来那里会成为以华人为主的世界,而这里则可以作为相互连接的纽带,再加上现在已经控制的吕宋岛、棉兰岛,这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华语圈,以现在大明的人口而论,足足和整个欧洲的人口一样多,慢慢的向这里迁移还是可以的,在后世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在清朝中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四亿,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的人口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一,再就是在民国初年到处是战乱,民不聊生,一直到了二战结束,中国的人口在四亿左右徘徊,到了太祖建国,中国才算彻底稳定下来,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增加了近一倍的人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得不进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的减少了人口的增长,如果按照六七十年代的生育率推算,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人口甚至可以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因为从印度的人口增长可以比较得出来。现在朱有孝就开始为将来的事情做好准备,澳大利亚相比于中国面积差不多,条件也差不多,在这里复制一个新的中国应该没有问题,也许凭着中国人强大的生育能力,到了以后中国的人口就可以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这个前提就是华人必须始终要保持强势的开拓精神,它的发展不能被别的文明所打断。保证中华文明不被外来势力打断,还得打断中华文明以外其他文明的正常发展,比如澳大利亚和印度是英格兰除了本土以外的最大发展动力,那就得先堵住它的路,让它绕弯,自己走直路。这个岛被朱常瀛命名为桂岛,以自己的封号做国号。
………………………………
第一百九十七章 薄珏(一)
天启七年的春夏之交,北京城里出现了一个新鲜事,朗朗的天空中大白天出现了一只孔明灯,不过和普通的孔明灯不一样,这是一只超大、巨大的孔明灯,而且在孔明灯下面还有一个大篮子,篮子里面还有一个人,在众人的注视中,这个特大号的孔明灯晃晃悠悠的飞过了北京城,然后就看不见了。
也有几个非常好奇的纨绔骑着快马从后,从后面追赶,想看看到底是谁这么牛逼,竟然能够从天上飞过去,但是马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跟不上这只孔明灯的速度,更何况还有房子了、胡同了之类的障碍,最后只得含恨而去,弄得一肚子郁闷。
在北京城的北郊,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这只孔明灯缓缓地落了下来,从篮子里爬下来一个冻得浑身发抖的年轻小伙,大约有十七八岁,这个小伙是嘉兴长洲人,自幼家贫,但是颇爱钻习研究。天启五年的大明技术学院入学考试,年仅十五岁的薄珏脱颖而出,原因是他手中的一个小风筝,一般人设计的的风筝都是一个大风筝,而薄珏拿出的一个五朵梅花的小风筝,这个风筝的制作需要极高的技巧,无论是材料的长短粗细、还是绑线的角度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只有这样才能放起来像是一朵盛开的梅花。
因为家里贫穷,薄珏的文化分数并不高,只能说勉强合格,但是在手算和心算方面却具有极高的天分,因此薄珏得到了好几个老师的抢夺,那个老师不喜欢聪明的学生呢?此时甚至惊动了宋应星和朱灵,朱灵一看薄珏的风筝,二话不说,拉起就走,结果后脑勺挨了一巴掌,转过脸来刚要发怒,马上又变成了笑脸,因为打他的人是宋应星。
朱灵肯定是抢不过宋应星的,好在他和朱有孝的关系比较好,这样一来,薄珏也获得了特别的优待,在大明技术学院的所有课程中可以自由听课,自己选择课程,这样一来薄珏就获得了极好的机会聆听自己喜欢的课程。宋应星在这里上课的时间不多,但是薄珏每次都会认真的从头听到尾,可以说学到了良好的基本功,所以在徐光启的弟子制作出天文望远镜的时候,薄珏就在此基础上制造出了可以看到正面图像的军用望远镜,然后这家伙还制造出了可以放大一千二百倍的显微镜,对好多学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让宋应星极为高兴,连朱有孝都赏赐了一千两白银。更让宋应星高兴的是这家伙研制出了万向节,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因为朱有孝调集了大批的锅驼机前往河南一带帮助挖河修筑堤坝,薄珏看到老百姓装车挺费劲,就自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挖掘机,于是顺便就研制出了万向节。对于这个新的发明,朱有孝特别的关心,因为收购废品的时候,他曾经见过这东西,但是忘记了怎么制作,结果被薄珏给研制出来了,薄珏现在不知道它的价值有多大,但是朱有孝却是非常明白,他亲自帮助薄珏注册了专利证书,而且为此还拨款一万两银子设立了一个万向节工厂,为此宋应星的特钢厂也专门送来了一大批特钢进行实验,当然了这些实际动手实验的事情薄珏是不会干的,都交给了宋应星的弟子们。
薄珏除了这些研究以外,还醉心于朱灵的蒸汽机实验室。朱灵的脑子比较机灵,摆弄东西,蒸汽机的发明是他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可是毕竟他没有完整的学习过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属于一个偶然的现象,对蒸汽机的改进工作进度缓慢,大部分的改进工作是由工厂的师傅们琢磨的。薄珏在这方面和他不一样,薄珏的良好天赋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尤其是在大明技术学院的系统读书,使得他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他看出了蒸汽机的不足,而且还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再者就是宋应星他们免费给他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这才使得他比朱灵更具有研究的优势。
薄珏首先选用了宋应星提供的优质钢板,它的作用是可以增加锅炉的压力,制造了高压锅炉,使得锅炉产生的水蒸气压力更大。其次薄珏还将汽缸的设计加以优化,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朱灵蒸汽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这些都是划时代的产物,使得薄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而这一系列的发明创造,让大明的机械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动力时代,也让蒸汽机从此进入普及的时代。
薄珏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引起了朱有孝的兴趣,使得他能够成为进入大明核心科学家的行列,能够看到许多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最先进的东西,比如朱有孝的发电机。朱有孝将自己的半瓶子醋的电磁理论讲述给薄珏听,将自己的试验做给薄珏看,薄珏虽然对这些理论无法理解,何况朱有孝自己就讲的不太完整,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薄珏的兴趣 ,有了这时实物以后,薄珏就对它在实验室里就行了一系列的进一步研究。许多后世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见到,但是许多天然的东西还是比较容易找到,比如像磁铁,这东西在磁铁矿场还是非常容易找到的,一般的铜线纯度不够,但是在实验室里,这些高纯度的铜线宋应星完全可以不惜代价的给他提供。
薄珏利用磨床将找来的天然磁铁在磨床上打磨成规则的长条形,按照朱有孝提供的简单的模型,费尽了千辛万苦,无数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一台可以持续发电的直流电动机,虽然还是比较简陋,但是在手摇或者脚踏动力的带动下,完全可以持续的发电,而且电流还非常强劲。
按照朱有孝的方法,薄珏尝试着用电流去电解水,制造氢气和氧气,结果实验很糟糕,电流太强大了,他使用的容器太小,结果一开动发电机,收集氢气的瓶子就倒了,薄珏刚开始不明白原因,还以为是他的助手不消息撞到的,经过几次反复试验,终于明白了原因,于是他便让宋应星给他设法制造钢瓶。
宋应星按照薄珏的意图,利用铸钢的材料给他制造了几个钢瓶,而且还按照朱有孝的提醒,制造了几个气筒,气筒是用来抽气和加压,这些东西在研制罐头封口机的时候就出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