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德意志涅盘-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闹凶杂锏馈D敲碌乩率康娜菝玻丫娜辉谒男闹懈∠至顺隼础
;
………………………………
第93章 航空酝酿
几天之后,方彦开始为希特勒安排与自己便宜父亲会面的相关事宜。对于方彦此次骤然表露出来的政治兴趣,鲁道夫感到极为惊讶,因为目前的德**队始终保持着不涉足政治的底线,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只是单纯的为了国防而存在!
不过,鲁道夫却也并没有反对方彦的这番心思。因为对于布罗姆家族而言,的确需要一个能在政府部门给予照拂的强援:昔年方彦的祖父雷奥,就准备让鲁道夫和瓦尔特兄弟分别在商界和政界两方面发展,从而让家族的势力得到相辅相成的提升。此番方彦向他介绍的国家社会主义民族工人党虽然只是国会当中最小的党,但其主张的撕毁《凡尔赛合约》重整军备、让德国恢复1914年前领土的理念,却都让鲁道夫感到颇对胃口。抛开国家兴衰和民族大义不谈,只要德国能够重整军备,那么对布罗姆这个重工业巨头家族来说,就将是海量的订单和财富!
在方彦的“撮合”下,鲁道夫与希特勒顺利的见面了。辩才无双的希特勒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在两个小时的会晤里,他成功的在面前的工业巨头心中留下了一个坚韧英睿的印象,并让鲁道夫将多达30万马克的财富慷慨解囊。此外,希特勒还得到了对方每月都将给予国社党5万马克资助的承诺。当希特勒离开汉堡之时,他的心中已是一片兴奋开朗,再没有了任何失落忧虑的景象。
与此同时,身在基尔的方彦也在不断推进着自己那篇名为《海空时代》的论文的进度。又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工作完成的方彦,随即将这篇8万词的长文投稿到了海军军官的内部期刊《航海》之上。相比于之前那本基于战略层面的公海舰队兴衰启示录,方彦的这篇文述则是完全从战术角度着手:全文就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海军航空兵在破交、侦察、决战领域所能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并赋予了详尽的兵棋推演步骤作为例证。为了能让德国海军高层完成从水面二维炮战、到海空三维协同的思维转变,方彦绝对是耗费了极大的心血!
在文章的末尾,方彦则提出了发展正规舰载作战飞机的强烈主张。目前海军航空力量分为两种:一种是水上飞机,它能通过安装在机体下方的硕大浮筒实现在海面上的起降,只要用吊车即可对其实施收放;这意味着无论是战列舰、巡洋舰、还是普通商船,都能具备搭载这种兵器的能力。然而该种机型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浮筒的存在极大破坏了飞机的气动特性,使得水上飞机的速度根本无法达到理想当中的水平。如果遭遇敌方的正规战斗机,那么水上飞机只能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其所肩负的作战任务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因此,真正值得仰仗的,唯有从飞行甲板上滑跃起降的正规战机。没有浮筒掣肘的它可以最大限度的追求作战性能,而这无疑将使得战机在航空力量的对抗当中,体现出无可替代的绝佳效力。尽管它的起飞和降落都必须依赖于长距离滑跑,这意味着它只能靠全通甲板的航母才能搭载,投入成本远高于水上飞机,但这种一分钱能买到两分货的生意,显然没有理由加以任何的抗拒。在客观形势上,方彦也理直气壮地给出了德国应当建造航母的理由:当前德国海军的最主要假想敌法国海军,已经于1927年5月,完成了将未竣工的“贝阿恩”号战列舰改装成航母的工作,标准排水量超过22万吨。那么既然法国人有了这种舰艇,德国海军也应当奉行针锋相对的跟随策略!
基于之前公海舰队兴衰启示录的巨大成功,方彦的新作也得到了业界内几乎所有人的关注。在方彦的倾心付出下,虽然这篇《海空时代》没能再起到如上本书一般振聋发聩的巨大轰动,但却也绝对是深孚众望的良品续作。德国海军内部随即掀起了对未来发展所要选择的具体道路的讨论热潮,而其中不被协约国允许拥有的航空兵,则被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位置加以深入的研究。
“我们不能建设一支只有水面战舰的舰队!”经过不断的推演和研究,这个声音开始在德国海军内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尽管当前飞机对舰攻击的效率,还因为自身技术上的客观原因而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但在其他领域,航空兵所具备的效力却已经是没有什么悬念。至于飞机和飞行员,以雷德尔为首的海军高层丝毫不担心它们的来源:自家暂避国外的技术班底,同样在进行军用飞机的研制,想要搞出实物完全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而德国国内那些以竞速名义开办的飞行俱乐部,则无疑为战机驾驶员提供了丰厚的人员储备。
针对德国海军如何能在《凡尔赛和约》的严苛限制下拥有该型军舰,方彦也在文章中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通过自说自话、指鹿为马式的舰级划分,并用打擦边球的方法来从表面上规避和约的限制。协约国不允许德国海军发展航母,那么德国海军就将其划分为被允许建造的万吨主力舰、或者干脆就是补给舰。协约国不允许德**队拥有作战飞机,那么在该型军舰上服役的就是无武装的民用型水上飞机,对外宣称是以海上搜救为目的才予以搭载。时至今日,英国对德**事力量的复苏早已转变成了默许、甚至是支持的态度,即便是谁都知道这其中猫腻,但方彦也仍旧能有近乎十成的把握断定该舰不会引发剧烈的风波。
实际上,类似的这种事情,在方彦原来所处的那个位面中也绝对是有例可循。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出云、日向两级全通甲板的所谓“直升机驱逐舰”,就是他们自说自话的规避战后宪法中禁止建造航空母舰的典型: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这两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特别是出云级,其高达26万吨的满载排水量竟然仍旧被日本人划分成驱逐舰,这简直让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泪流满面!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接到雷德尔写给自己那封带有忧虑和迟疑之意的信件,方彦给出了无比霸气和刚厉的回应。他最初设想中是建造高速轻炮的巡洋舰,等到今后再改成航母;但现在经济危机马上就要来临了,届时整个西方世界都将深陷泥沼之中自顾不暇,英法哪里还顾得上与德国海军的这点小动作斤斤计较。当然,为了打消雷德尔心中的顾虑,方彦在这之后又写了长长的文字,将自己心中对此番冒险的成功把握向雷德尔和盘托出。现在雷德尔已经是整个海军的执掌者,目前还只是尉官的方彦,也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进行普通的联络。
在《海空时代》这篇论文于德国海军内部不断发酵之际,方彦也终于在春暖花开的4月,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晋升。虽然他成为少尉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个位置上熬了七八年之久的人都比比皆是,但方彦的脱颖而出却绝对是实至名归:他在这段时间的种种表现都堪称上佳,无论是日常服役期间的业务表现、还是众多专业考试的评分成绩,都足以让上级对他的晋升打开绿灯。而二级铁十字勋章的获得,以及公海舰队兴衰启示录的撰写,则更是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让众人心中最后残余的不适之感也消散殆尽了。
眸光流转,窥镜自怜,方彦欣喜的发现自己那双原本空无一物的银线直板肩章上,此刻在其中央已经多出了一颗金色的四角星。这是海军中尉的标志,而他的职务也从普通航海官提升成了副航海长。在年龄和速度上,方彦都破了海德里希的晋升速度――金发恶魔早在去年就已经升为中尉了,但即便是天赋和精力都极为过人的他,也是用了2年时间进行积淀,才从少尉爬到了中尉的高座。当月底的琳娜又一次迎来自己的生日之时,登门庆祝的方彦,衷心地向她表达了心中的感谢;身为当事人的方彦明显能够感受得到,琳娜绝对是动用了她那至今在方彦眼中仍是秘密的力量,为方彦在服役期间创造了许多的机会和帮助。
5月初,又一艘代号为b的大型军舰,在被鲁道夫控股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铺下龙骨。它仍旧是去年开工的那艘a号舰的姊妹,为代替老旧前无畏而建造的袖珍战列巡洋舰。看到海军高层如此钟爱自己的这份炮舰方案,方彦真是觉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过雷德尔的来信让他又生出了几分慰藉,2艘正统炮舰相继开工之后,海军已经开始认真考虑建造航母的可行性了。
:贝阿恩号属于法国在一战前开工的诺曼底级战列舰,未完工,战争结束后改装成航母。由于速度只有215节,其存在感始终不明显。
;
………………………………
第94章 撤离北美
秋风飒爽,枫叶绚烂,1929年下半叶的凉意已经卷过了整个北半球的上空。
时值20年代的最后关头,整个资本世界的人民都对即将开启的新一个十年纪元充满了喜悦和期盼;回首以往,他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那日渐富裕的生活感到满意。而在这当中,居于北美大陆之上的美国民众,则无疑是最有幸福感的人群了。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美国凭借着技术革新、和向国内外大量扩展市场等方式为助力,使得国民经济和工业产量实现了一日千里般的高速腾飞。
截止到1929年6月,美国的工业生产总量已经占到整个世界的将近一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了全球总数的60%;无论是昔日称霸寰宇的大英帝国,还是在近期国民总收入刚刚赶超英国、重新成为世界第二的德国,其在宏观工业数据上都被美国绝望的超过。整个美国都处在空前歌舞升平的繁荣氛围里,汽车、冰箱、收音机、吸尘器、电话等消费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在任期内见证了这一繁荣的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骄傲地宣称,美国人民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而在1929年3月接替他的新任总统胡佛,同样对前景持无比乐观的态度,他声称美国即将完全消灭贫困,马克思的异端邪说可以被彻底扔进废纸篓里了。
然而,在这场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却已经酝酿出了足可致其于死地的强烈危机。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庞大的虚假泡沫。
从1922年起,美国的股市就迎来了持续走高的可喜趋势,然而这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依赖于健康的良性投资,而是由人为的投机所直接导致。欧战结束后,美国的大量企业都聚集起了不菲的财富;由于战争结束所带来的外界需求下降,这便使得资本家们并没有将手中的钱用来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将其投入了股票期货市场,吹起股票泡沫的“上帝最初一击”随即打响。大量资金涌入股票,直接促使了整个股市的大幅上扬,而这又反过来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并造成股票中的虚假泡沫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更为致命的是,此刻的美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采取完全放任的措施,认为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经济才是最理想的生产方式,如此施政态度最终使得这一趋势变得不可收拾!
“想发财,去炒股。”(要真实,去参军)这句话在20年代后期,几乎已经得到了所有美国人的认同。甚至连在曼哈顿大街擦皮鞋的匠人,都投身到了股市这个狂热的漩涡之内,美国狂飙上扬的股市当中,究竟被吹出了多么大的真空也就可想而知。除了极少数人对当前的股票局势感到不安和忧虑,选择从中抽身而退以外,数以千万计的芸芸众生都仍旧沉醉其中,认为这份繁荣将一直持续下去。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积攒了7年多的泡沫,终于因为再无力膨胀、而在临界点处骤然破碎了。当天股票突然暴跌,接近1300万股股票被恐慌的人群予以抛售。此后的数日内,股票的跌幅日盛一日,并最终在5天后的29日达到了最顶峰:当天道・琼斯股指狂泻22%,有超过1600万股被抛出,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内回荡着绝望而歇斯底里的呐喊声。无数将财富投入到股市内的银行、企业、以及个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海量金额顷刻间化为乌有!
位于纽约市内的一幢豪华住宅内,“蒙比亚斯基金会”的创始人及执行总裁亨利・科尔面色苍白;金发碧眼、脸容上带有沧桑之意的他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真实身份,那就是德国布罗姆-福斯造船厂主鲁道夫的弟弟瓦尔特。经过长达9年的艰辛打拼,目前的他已经是在整个华尔街都备受瞩目的传奇金融家:凡是向蒙比亚斯基金会注资的人,每年均可得到8%至10%的可喜收益,而在股市行情大幅上扬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2%之巨,且从来没有一次食言违约!
然而,没有人知道瓦尔特是在用庞齐的金字塔骗局来维持着资金链,因为他的伪装实在是太到位了。那正当堂皇的投资渠道、以及合理稳定的回报收益,都让美国投资者放下了心,压根就没有将瓦尔特和十年前那个在波士顿的骗子庞齐联系到一起。不过现在,瓦尔特的骗局却已经是维持不下去:因为他出于最大限度追求利益的考虑,同样将海量的资金扔到了股市上去。而经过一周的股灾,他的股市财富已经缩水了大半,剩下的钱根本无法再应付当前的局面。
“这就要离开了么?”瓦尔特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生活了近10年的“家”,心中有些苍凉和感慨的低语道。在异国世界用另一个身份生活了如此之久,以至于他都快忘了自己原本的国籍和身份究竟是什么了;如果不是他每隔旬月,就要向海外的皮包公司转出自己漂白之后的美元,同时与兄长还常有书信来往的话,瓦尔特真的会逐渐淡忘掉自己在德国的一切!
沉默片刻之后,瓦尔特眼中精芒一闪,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发生了变化,再不复刚才那般多愁善感与优柔寡断。他迅速走进自己的房间,用钥匙打开衣柜后方的暗门,将一个保险箱内的一大摞由绳索串联装订的纸页取了出来。这些都是他在美国实施金字塔骗局所做出的个人财务账单,10年下来已经堆成了厚厚的小山。很快的,瓦尔特便取来火盆,将这些记录着自己诈骗行径的罪证付之一炬。明亮的火焰倒映在瓦尔特的瞳孔里,在将这些纸张烧成灰烬的同时,也仿佛将他这个伪装出来的亨利・科尔的身份给彻底焚灭。
将这些灰烬处理干净,瓦尔特随即拨通了电报局的电话号码,让对方帮自己发出一份自己想要购买七年前由福特公司推出的限量版轿车的电报。经过这么久的相处,纽约电报局的人早已和瓦尔特成了老熟人,因此这封电报很容易的就被进行了拍发。不过它的最终接收者却并不是某家汽车销售公司的经理,而是此刻正停泊在纽约东部码头上的一艘货运船舶。
为了能让瓦尔特在东窗事发之后顺利逃离北美,鲁道夫早在好几年前就专门注册成立了布罗姆航运公司,十几条商船只负责在北美和德国之间进行货运往来。每条船上都有一名被赋予了特殊任务的可靠船员,他们只要接到瓦尔特的这封电报暗语,就会立即展开行动,将目标及时的带上船只偷渡而出。或许是有意,也或许是巧合,此刻有一艘船只正好就停泊在纽约东部的港口当中;瓦尔特很快就得到了对方的回应,要让他立即展开撤离的行动!
瓦尔特深吸口气,以和往常一样的平静神色走出了家中;他身上几乎什么东西也没带,给人的印象完全就是正常出门的模样。随着出租车的疾驰飞跑,瓦尔特距离自己的家越来越远,然而他的眼眸中却没有丝毫伤感和惆怅,决绝与坚定早已占满了他心中的每一寸地方。说走就走,绝没有丝毫的犹豫或停留。实际上,这也正是瓦尔特在美国的这十年间始终没有结婚的原因所在:如果真正有了爱妻和孩子,他是绝对无法做到如今天这般快速的离去,而耽误就意味着危险和被捕!
从瓦尔特决定离开,到他与接头之人见面,整个过程只用去了不到三个小时。换上一套普通服装的瓦尔特混在装货的工人里,很顺利登上了这艘名为貂鼠的商船;他在众名船员面前的新身份是公司在美国地区的货物采购员,此番正好搭乘顺风车回国休假。等到货物被装运完毕,貂鼠号随即缓缓拔锚启航,它的目的地是易北河畔的德国汉堡;等到它驶抵目标之后,身为地头蛇的鲁道夫,怎么都能从船上偷带出一个人、而不被德国海关人员所察觉。
就在瓦尔特撤离后不久,其用来向德国转移资金的两家位于巴西和瑞典的皮包中继,也在鲁道夫的电报指示下收拢回撤了。这两条与瓦尔特直接联系的触手,都是由鲁道夫的心腹亲信所把控,他们在离开前同样烧掉了所有的账单记录,使得一切痕迹都归于虚无。就算是有心人能顺藤摸瓜发现他们曾经活动的踪迹,但在查无所证的情况下,也只能将问题仅仅保持在猜测的层面上。
至此,布罗姆家族在北美的金字塔骗局落下了帷幕。通过瓦尔特提供的资金,鲁道夫成功兼并了国内的众多竞争同行,并大幅拓展了自家的业务,成为了德国新晋的工业巨头。这份资金,正是让布罗姆家族得以在战后的困难形势下得以发展腾飞的关键原动力!
(ps:非常非常感谢书友king的1w起点币打赏此时仍身在北国的作者,心中顿时感到了难得的温暖和欣慰)
;
………………………………
第95章 萧条蔓延
瓦尔特的失踪是在第二天的10月30日被发现的。
由于华尔街股市的突然崩盘,使得无数入市者血本无归、损失惨重;遭受重挫的他们迫切要求从蒙比亚斯基金会拿回自己之前投资的金额,以弥补当下的财产亏空,哪怕是为此付出违约金也在所不惜。然而,瓦尔特的居所早已是人去楼空,无论是其下属员工还是生活密友,都完全不知道屋主人的去向所踪!
意识到大事不妙的投资者这才赶忙报警,以求找到瓦尔特的踪迹,然而他们得到的线索,仅仅只是一条瓦尔特在前天傍晚向电报局委托拍发的购车电报,便再没有任何收获了。警方在瓦尔特家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值得关注的特殊物品,重要的资料早已被房间主人付之一炬。不过,警察还是在入室搜查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包括银行账簿、金银细软、汽车家具、衣服鞋裤等在内的所有物品,均留在了家中而没有任何的带走,这说明房间主人并非是逃到了乡下或是外州!
“科尔先生一定是跳海自杀了!”当美国警方费尽心力找到了在瓦尔特失踪前一天、曾载着他到东部港口的出租司机之后,随即公布了这份调查报告。由于股市崩溃,投资者交给蒙比亚斯基金会打理的巨额财产十去六七,感到无力偿还天文债务的瓦尔特万念俱灰,于是便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之所以会投海,则是由于不想让自己的尸体被人发现,以免遭到不必要的亵渎和鄙夷。
尽管这份解释还存在不少的疑点,例如警方在瓦尔特居住的整个家中都没有找到独属于他的那份账本,而一心求死的后者显然没有理由要将其刻意隐藏起来;此外,蒙比亚斯基金会目前只余下了500多万美元,即便是遭遇了空前的股灾,这相比于其至少在1亿美元以上的吸收金额来说也未免太少了一些。不过,美国人却是相信了这份报告。因为随着华尔街股灾的持续恶化和发酵,全美都出现了大量因破产而在绝望中自杀的可怜虫,他们当中既有普通的工人和市民,也有曾经那些衣冠楚楚、诗酒富丽的精英名流!
实际上,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仅仅只是一场席卷全美的地狱风暴的雷鸣前奏。多米诺骨牌是这样被推倒的:股票的飞流狂泻,直接导致了大量深陷其中的银行的破产,而银行的破产又使得无数储户的财富因为信用破灭而付诸东流,即便是后者并没有将1个美分投入到股市当中。就算是那些侥幸未死的银行,也在储户们铺天盖地的提款票据之下被挤兑得轰然崩溃――出于羊群心理,眼见其他银行倒闭的人们,纷纷担心自己存款的银行也步其后尘,于是争先恐后的要把自己手中的存折换成绿油油的美元,由此造成了更大规模的灾难性效应。
继银行和个人储户之后,下一个被冲垮的就是工厂和企业了。出于融资的原因,企业和银行无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银行的垮台使得企业也随之丧失了大笔的资金来源,最终不是关门倒闭、就是疯狂降薪裁员,而这无疑都导致了大量的生产损失和人员失业。农业同样遭到了浩劫:城市居民的纷纷破产,使得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直线下降,农场主即便是以坷垃价处理产品都找不到买家,最终只能是亏得血本无归。数以百万计的畜类被宰杀,成山成片的果林被伐倒;纵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泛起了乳白的银色,那是无数牛奶被倒入其中的结果!
仅仅一个月内,美国股灾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就超过1000亿美元,比协约国欠美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