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德意志涅盘-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为地中海与红海流域无可争议的绝对主宰。
换言之,德国在欧洲拼死拼活打垮了英国,最终却是给其他国家做了嫁衣,自身所能捞到的利益少得可怜。作为一名政治家,这种情况无疑是希特勒所要竭力避免的。相比之下,留着一个对德国俯首称臣的英国,显然更符合德国的利益:我所得不到的,你们也休想得到,更何况我还能从英国那里得到足够的间接好处!
平心而论,希特勒的这番考虑没有任何问题,但关键坏就坏在之后的一点上,即希特勒认定英国会在法国投降后必定向德国低头请和。
在希特勒看来,英国同占据了整个欧洲的德国继续作战,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胜利的前景。因此,为了给英国人足够的台阶下,让他们那颗被击败之后变得脆弱而暴躁的心灵能够接受与敌人的和谈,希特勒便有意在战场上放了水,希望英国人不会因为输得一塌糊涂而变得失去理性。
………………………………
第423章 转折(1)
想到这层,方彦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希特勒在这件事情上的印象登时大为改观。
诚然,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确有着他自身军事功底不足的原因在里面,但如果结合宏观战略来看,却毫无疑问是一步极富远见的选择。一个相对虚弱,并且承认德国欧洲霸主地位的英国,比一个分崩离析的英帝国对德国更有利,而要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德国主动伸出的橄榄枝就是最佳的粘合。
如果不是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希特勒的策略极有可能已经成功了。凭借一张如簧巧舌,丘吉尔成功地把英国下议院中“继续打下去没有胜利希望”的主流理智论调,转变成了“继续打下去对英国的地位不会有更多损失”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浮躁声音。再加上丘吉尔用“民族尊严”,“国家荣誉”等一系列伟光正的言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顿时就把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潜藏在灵魂中的执拗与顽固彻底激发了出来。
最终,希特勒十分悲剧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几十万受过充分训练的敌人浴火重生,反过来对放了他们一马的德国亮出了刀锋。
相比之下,至于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是“高等民族”,所以才会对他们网开一面的说法,最多也就是年三十的凉菜,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在希特勒的世界观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比德国日耳曼人在血统上还要接近雅利安人,乃是现存的最高贵血统,但这丝毫不妨碍德军席卷挪威,并组建傀儡政府对当地民众恣意剥削。当然,胜利之后的美英出于政治正确,自然要把希特勒宣传成神经错乱的种族主义疯子,因此将希特勒的部分想法放大化极端化,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想明白主要症结之后,方彦脸上渐渐泛起了一丝笑容。倘若希特勒仍旧抱有招安英国的想法,那么结合当前世界与历史上的不同之处,方彦已经有7成把握说服希特勒能宜将剩勇追穷寇。现在唯一差的就只剩二人之间的碰面了。方彦记得,历史位面的希特勒曾在下达停止进攻命令之前到过A集团军群司令部,而方彦作为集团军群直属的航空队指挥官,届时便很有机会与元首接触。
虽然方彦很想趁这件事情一箭双雕,在改变希特勒意志的同时,让陆军司令部也欠下自己一个巨大的人情;但考虑到战场上阻止联军撤退的行动乃是争分夺秒,容不得哪怕1个小时的延误,方彦最终还是无奈放弃了。时至今日,方彦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底线:国家利益绝对不是他用于博取政治资本的牺牲工具。
在方彦悉心筹备的这几天里,德军在法国战场上的推进仍旧如海啸洪潮。5月21日,隆美尔第7装甲师在法国北部城市阿拉斯附近,挫败了联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反击;而得益于方彦命令海航飞行员进行针对性的侦察和掩护,这一位面的阿拉斯战役并没有历史上那般充满了危险性。经过短暂的修整,德军于当天深夜再度发起猛攻,A集团军群的7个装甲师便如同锋利的镰刀,以一个和昔日德皇军队截然相反的进攻方向,从西南方向东北“袖拂海峡”。
5月22日,德国第2装甲师席卷法国港口布洛涅。这里已经进入了英吉利海峡东部末端的收束区域,其西北方向50公里便是英国陆地。当天,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终于弄清楚了前线的局势,并立即下达了与前任甘末林相同的总撤退命令,然而,这道命令来得太迟了。
西线战场的特点原本就是纵深狭窄,更何况法军面对的还是狂飙疾进的德国部队?在法军19~22日白白浪费的这三天里,德国步兵急行军150公里,将之前装甲师快速突进产生的缺口全部堵上。这条战线随即变得固若金汤,即便是最乐观的联军指挥官,也失去了突围的任何幻想。
5月23日晚,第10装甲师抵达加莱城下,只等后方补给一到就立即发起夺城战役。此时加莱城中只有不足2个营的法军守卫,可以说给德军塞牙缝都不够看。
按理来说,在联军3天前就已经陷入被三面包围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这座距离英国最近的港口重镇便成了联军从海上撤退的最大希望,现在绝不应该只有这点部队防守;然而由于比利时境内难民汹涌,严重迟滞了联军的行动,这使得前线部队迟迟撤不回后方,加莱的城防在数日之内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加强。
与此同时,古德里安麾下的另一个装甲师——第1装甲师正直奔敦刻尔克而去,预计到后天太阳升起时,这座同样防守薄弱的海港小镇就将被德军攻占。
经过三天的不懈努力,方彦终于通过麾下航空队的连续侦察,搜集并掌握了想要的全部情报。因为方彦知道英国早早就开始筹备远征军的营救行动,在英国东南部港口大量集结船只,因此命令部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航拍自然是事半功倍。而后根据这些信息,方彦又连夜替英国人制定出了一套从海滩上拯救部队的行动计划,如果这份计划不是出自方彦之手,只怕制定人会被立即当作英国间谍逮捕。
晨光灿烂耀眼,将整片天地都照得辉煌眩亮,5月24日上午10时许,正在指挥部日常调度的方彦,接到了希特勒将要来A集团军群总部视察的消息。令方彦惊喜的是,龙德施泰特竟然点名让自己这个小少将一同去机场迎接,这无疑让方彦省去了脱离职守前去进见希特勒的大把工夫和借口,使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
方彦猜测,龙德施泰特估计是不清楚希特勒与雷德尔、瓦尔&特之间的复杂权力博弈和平衡,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因为受到希特勒的特别关照,这才被派来西线镀金;现在元首降临,那么自然就要把元首青睐的青年将领带到他面前。
将指挥部的工作安排交代给下属之后,方彦提起桌上那个装有他心血的公文包,然后登上了联络汽车。十几分钟后,龙德施泰特那苍老却挺拔的身躯便出现在了火车站月台。由于此时A集团军群已经几乎全部冲入敌国境内,几名集团军司令一个也没有现身,这让方彦有些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的观众里少了几位重量级的人员。
劲风凛冽,将从车厢内走出希特勒吹得衣衫翻飞,那张略显瘦弱的脸上容光焕发,显然是出于对当前唾手可得的胜利欣喜至极。刚一握手,希特勒便盛赞面前的龙德施泰特英睿果决,至于一周前后者瞒天过海、默许古德里安继续进攻的那点事情,已经完全被希特勒抛到了九霄云外。
目睹这番情形,方彦觉得希特勒对部下的态度很像是日本天皇裕仁,只要能够带来胜利,那么冒犯统帅权自行其是这点小事是完全不值一提的。幸运的是,当前德国陆军可谓群星璀璨,成打的优秀将领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希特勒的决策失误;而日本陆军却是马鹿横行,仅有的几名人才还都倒在了派阀倾轧的磨盘下,最终把帝国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见到方彦出现,希特勒有些意外,不过他此行并没有打算要与这枚棋子产生什么交集,进行一番简单的勉励过后,便立即前往指挥部,与龙德施泰特讨论起了前线战局。由于身着海军服装,方彦有些尴尬的一句话也说不上,只能和几名低级参谋军官一道在旁边静听。
不过,观察力敏锐的方彦很快发现,希特勒在欣喜的外表下仍然潜藏着几分焦虑。他担心装甲部队会在进攻比利时的城镇河谷时蒙受过重的损失,如此即便是全歼了北方联军,在之后进攻法国南部时,德军的装甲矛头也会由于变钝,而失去战役所需的强大突击力。
“……目前装甲部队最好停下来修整2到3天,等步兵赶上来后再展开行动。”龙德施泰特凝视着桌面上的地图,缓缓开口道,“从5月10日到今天,装甲部队已经连续战斗了半个月,既然敌人已经插翅难逃,他们也该稍微停下来修整片刻了。更何况,现在装甲部队的作战地点已经不是法国平原,而是河流纵横的比利时城镇,而要消灭盘踞在这些地方的敌人,步兵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希特勒眼眸中光芒掠过,似是想到了什么关窍,须臾之后,他脸上便露出浓烈的认同之色,神情很快变的坚决起来。早在一周前,心神不宁的希特勒就曾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虽然之后古德里安用胜利治好了希特勒的疑心病,但那份胆怯却潜藏在他的血液里,始终无法被彻底断绝。现在龙德施泰特主动提出暂停,希特勒在潜意识中立即深以为然:装甲部队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现在是该他们退场少歇,把舞台让给步兵的时候了。
………………………………
第424章 转折(2)
眼见龙德施泰特与希特勒相互应和,很快就定下了前线装甲部队暂停前进的决策,方彦暗自叹了口气,心中不禁泛起了几分遗憾与感慨之情。
这两人一个被自身职业经历的层次所限,一个又过度沉浸于自己编制的未来世界格局,其对北线联军从海上逃跑的行动既没有相应的概念,又缺乏足够的关心。如果今天不是自己在场,这条将造成严重后果的命令几乎必定会被下达了,届时英国本土就将多出20余万经过良好训练的守军,这必定会大大增加今后德国登陆英伦的阻碍。
“……现在敌人唯一的希望就只有从海上撤退。但在我军两个集团军群的强大攻势下,敌人最多只能坚持5~7天就会崩溃,要想在这么短时间内撤出足够多的部队,根本是不现实的事情。此外,陆航和海军也不会坐视英法船舰在英吉利海峡以东任意航行。”说到这里,龙德施泰特忽然想到了什么。他随即将目光从希特勒转到了后面的方彦身上,开口道:“布罗姆将军,您是海军的精英,我想知道海军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敌人的跨海撤离吧?”
面对龙德施泰特二人的注视,方彦微微笑了笑,然后平静而坚决的摇头道:“倘若联军撤退到了海边,那么至少会有20万人从我们的包围圈中脱险。”
在面前之人惊异的眼神中,方彦打开了随身携带的那个公文包,一张张英国东南部港口的航拍照片很快在龙德施泰特二人眼前呈现,在桌面上以时间轴排成了有序的画面。方彦瞟了一眼旁边神情平静的希特勒,然后出言道:“这是最近三天里,多佛尔、朴茨茅斯、伯青顿等英国港口的航拍图像。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三天来这些港口内的船舶数量正在飞速增加,而出现这种状况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英国人准备动用他们所有的船只,来拯救出身陷重围的远征军团。”
“等等,为什么我完全没有收到过这些情报?”龙德施泰特震愕不已,看向照片及方彦的目光中充满了犹疑和难以置信。
方彦耸耸肩,道:“您是A集团军群司令官,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陆地战场。而只有我这个海军出身的人员,才会习惯性的把目光转到海峡之上。此外,陆航的单发飞机由于航程所限,根本没有条件从德国本土机场飞到英国去侦察,但海航舰载轰炸机在携带副油箱时,却能获得1700千米的超远航程,它们客串侦察机进行远程拍摄自然不在话下。”
方彦没有给龙德施泰特过多的思考时间,直接便将自己为英国人制定的撤退方案全盘道了出来。他指出,希望依靠航空兵和海军舰艇阻止英国船只行动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对方完全可以在夜间进行人员运送;而摧毁码头也不能阻止联军逃入大海,英国人可以用数以百计的小舟舢板进行中转,把被困人员从浅滩接到深水区的大船上面。更重要的是,德国航空兵已经无法再保证对海滩战区的制空权,即便对方在白天撤退,德军也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
与历史位面戈林的夸夸其谈不同,方彦在论述这些观点时,也提供了大量准确而严谨的数据分析报告。譬如一条英国舢板能载多少人,平均多久能往来一趟,英国总共能动员出多少这些小船,又有多少军舰能在多佛尔海峡以东区域实施警戒……
而在制空权的夺取上,方彦也清晰给出了德军各主要机场与海峡的距离,并将德国航空兵的有效作战时间进行了详细计算。方彦知道,龙德施泰特对这些涉及到海空军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想反对也没有多少底气;他列出这么多数据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说服此刻仍旧默不做声的希特勒改变决定。
根据自己十几年与希特勒的接触,以及历史上施佩尔的成功经验,方彦知道这个德国独裁者最喜欢卖弄他对繁琐数据的记忆力,经常能把那些从宏观层面把控局势的将军们抢白的满嘴黄连。而破解之法也十分简单,那就是用更繁琐的数据去对付他。历史上施佩尔这么干十次有九次灵验。
此番,为了让希特勒认识到放跑英国远征军的严重性,方彦几乎把自己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所知晓的细节全部融入了数据报告中:如果不封闭海滩,逃跑的敌人就将至少以十万计!
当方彦将所有细节都和盘托出后,龙德施泰特的神色已经从惊愕彻底变成了呆愣。作为一名陆军指挥官,他完全想不到一支背靠大海的败军竟然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而偏偏这名青年所说的又是那么无懈可击,令人无法不点头认同。当年达达尼尔海峡一役,英国人的撤退效率便已震惊世界,现在撤退的地方就在英国的家门口,他们还不得使出全身解数把远征军接回国?
一想到这道可能造成十几万敌军逃出生天的命令,险些就要由于自己的疏忽而下达,龙德施泰特心里就充满了自责和后怕。相比之下,过度使用装甲军团就像是长跑比赛的最后半圈冲刺,根本算不得什么了——如果为了节省体力以便赛后嗨皮,却反倒让冠军从自己手中溜走,那才是愚蠢至极的表现!
看到面前青年始终平静的容颜,龙德施泰特眼中渐渐涌出感激之情。虽然他今天表现出的绝对不是一个下属该有的安分勤勉,而是充满了自行其是与越俎代庖,但他却的的确确唤醒了自己,让自己避免了一次极有可能会抱憾终生的决定。
过了片刻,希特勒脸上终于露出几分锐利的神采,缓缓开口道:“我必须承认,约纳斯,你在这件事情上的深入探究,的确推翻了我的许多原有判断。但是,除了军事因素之外,我还有其它的层面需要考虑。总之今天你提及的这一切,我都会慎重考虑,最终的结果必定不会让你的心血白费。”
方彦闻言眉头微蹙,很快从希特勒的话语中品味出了他没有讲明的要素。通过自己的示警,希特勒已经意识到了他对英国远征军逃亡速度的预估纰漏,但这并未改变希特勒想要给英国递出橄榄枝的既定意图,他仍然打算给英国人一个台阶下,以便以一个对德国相对最有利的局面结束欧洲战争。或许唯一的差别,就是希特勒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留给远征军那么长的逃亡时间,先前英军可能还有希望全身而退,现在则最多只会有5~10万人返回英伦。
然而这却完全不是方彦想要得到的结果。方彦深知除非打到山穷水尽,否则已经被丘吉尔煽动得用倔强代替了的理性的英国民众是不会考虑投降的;虽然德英两国总有一天要结束当前的战争状态,但显然不是现在。希特勒用常理去揣度推断丘吉尔和萨克逊民族,最终只能是递出的橄榄枝被对方劈手打落!
“我的元首,我知道您心里在考虑什么。只是以我看来,您完全不需要以这种方式来达成意图。”感觉到希特勒有明显的拒绝态度,方彦心里一急,只得把最后的底牌也翻了出来。相比于放跑英国远征军造成的严重损失,自己今天表现得过于高调所可能引发的后果,在方彦的心里已经全然不值一提。
“大国之间的和平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典型。一种是双方实力大体相当,爆发战争对彼此而言都是得不偿失,因此两国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搁置争端,平等相处——世界大战前英法、英俄的罪恶协约就是如此。而另一种,就是双方实力出现碾压性的失衡,一方被迫接受所有的不平等条件。21年前,德意志便在《凡尔赛和约》上饱受英法的压榨欺凌,那是整个民族最黑暗的一段时节。”
方彦星眸中光芒耀绽,话音里带上了几分金铁交击的肃杀意味:“因此,只要英国高层都是足够理性的人,那么即便是远征军覆没,挨了最沉重的一记耳光,也会立即跪下来向我们求饶。因为英国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资格再让德意志对其正眼相看,其最引以为傲的舰队被我们摧断了脊骨,唯一的陆军也将在比利时境内全军覆没。除了苟延残喘的皇家空军之外,英国再没有任何底牌能阻挡德意志前进的脚步。”
“而如果英国高层是一群疯子,那么我们的任何收力,都不会被他们领情,反而会被他们看作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契机。”说到这里,方彦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诡秘笑容,接着道,“以英帝国能屹立世界巅峰300年不倒的智慧来看,他们会在陆战失败后表现的理智还是疯狂,便几乎是毫无悬念了。倘若我们能抓住全部的远征军士兵,还能在谈判桌上获得一块巨大的筹码。”
………………………………
第425章 转折(3)
希特勒双眸陡然光芒大放,他紧紧盯着方彦的眼睛,仿佛要穿透面前之人的身体直达其意识魂灵。
对于方彦在海空军领域的天才和敏锐,希特勒早已有了充分的认知与抵抗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英国那支纵横世界三百余年、被无数人杰英主挑战针对却始终屹立不倒的海军舰队,正是在方彦的手中被终结。因此,当方彦用大量严谨详实的数据和分析,证明英国能从海上撤出大批兵员时,希特勒并没有像龙德施泰特那样震愕难抑。他只是稍微有些意外,并对方彦的未雨绸缪之举点头赞誉。
然而当方彦说出德英之间的和平谈判后,希特勒便像是被人洞察了内心最深处的隐秘,瞬间再也无法保持淡定了。
要知道,希特勒打算放英国远征军一马、以谋求德英两国顺利和解的决定,是在和龙德施泰特分析完战场局势后刚刚蹦出的念头;这其中蕴含了希特勒对世界秩序的平衡与把握,是只有真正的统帅才会具备的素质和战略高度。可是现在,这名青年的话语却径直扫过了这片禁区,而从对方表现出的胸有成竹来看,他进入这方领域的时间竟还要早于希特勒本人!
不可能,约纳斯的战略眼光怎么可能比我还要高远?希特勒心中泛起了滔天巨浪,竟忍不住出现了短暂的失神。作为德国的元首,希特勒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对世界战略的精准剖析:自从1933年执政以来,希特勒便利用这份洞察力在国际舞台上无往而不利,除了没料到英法会为了波兰而战之外,希特勒每次行动都是大获成功,将四面皆敌、失去武装的德国一步步重新推上了欧洲第一大国的王座。倘若希特勒是战略天才,那么比他还要早洞察出德英微妙关系的方彦又是什么?
面对希特勒那宛若鹰隼的犀利目光,方彦没有丝毫心虚或退让,而是神情平静地与他坦然对视。时至今天,方彦已是年过而立的正牌将官,许多事情都再不用小心藏拙,而是可以大大方方的走上前台。因为一个人的才华横溢是不需要解释的:就像希特勒完全是草根出身、没在政府内供过一天职,但他的国际战略洞察力却冠绝当世,横扫诸敌,只有70年前的俾斯麦差可比拟!
此时,方彦心中说服希特勒的最大倚仗,便是和历史位面相比业已完全改写的英德海上格局。历史上德国海军本就实力孱弱,更兼又在挪威战役中蒙受重挫,到1940年5月更是连英国一支分舰队都打不过,以至于整个德国面对龟缩本岛的英国时,颇有一种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希特勒才会打算与英国平等和解,通过陆战放水来向对岸的敌人表明心迹。
不过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德国海军已经完全有实力打垮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