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本纪-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紧”,朱由检摆摆手示意徐光启不用着急,“我找了十几个种地多年的老把式,仔细考察过,地力跟得上。明天你可以去看看。”

    徐光启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一时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听朱由检继续说道:“徐先生,我请您来,是想让您像《甘薯疏》一样,为这些新作物编订种植手册。我希望,每种作物都有一本详细的种植手册。这样,才能方便农户们学习种植,才能方便新作物的推广。”

    徐光启对信王的这个愿望,感到震惊。

    如果如信王所说,能为这几种高产的新作物,编出详细的种植手册。那就意味着推广不再是难题,各地农户只要按图索骥就行。

    这些高产的新作物如果真能推广到天下,能救活多少百姓?这是光照万家的大善事啊!

    信王的愿望如果真能实现,哪是多大的功德啊!

    看着信王期盼的眼神,徐光启感觉自己的肩上有些沉甸甸的。一瞬间,他只觉得口中发干,心脏噗噗的乱跳,脑中一片混乱。

    徐光启如溺水求生一般,张口拼命吸了一口气。他闭上眼睛,嘴中念念有词。

    过了良久,徐光启睁开眼睛,脸上已经恢复了平静。他看着信王一字一顿的说道:“信王既有意造福天下苍生,子先愿助王爷一臂之力。”

    这一句话出口,徐光启就将和朱由检牢牢的绑在一起。

    为天下,弃自身,舍身而取义。

    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

    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个士;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士。

    这些中国传统的士,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不管哪朝那代,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或名传天下,或默默无闻,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种为天下百姓,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这种真正的士,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徐光启的表态深深震撼了朱由检,他明白徐光启那句话的分量。

    “我可是大明的藩王啊!就为推广新作物,徐光启竟然甘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生命,来相助自己。他得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啊?”

    虽然不知道自己哪里打动了徐光启,但朱由检也不由的站起身来。他正正衣冠,郑重的向徐光启宣誓:“我,朱由检在此立誓,此生必不负先生重望。”

    两人重新坐下,朱由检感到气氛有些压抑,他故意轻松的开口说道:“先生,您身体最重要。您不用过于劳累,明天我就安排5个府上人员跟随您,做您的助手,一切听您指挥。在保证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咱们争取尽快拿出种植手册的初稿。先在皇庄中推广,在推广中咱们再慢慢补充改正各种细节。”

    “什么?”徐光启这是今天第三次惊呼了,不过这次他没在直接询问,而是闭目静静地想了一会。

    过了大约半刻钟,徐光启睁开眼睛叹了口气“王爷高见啊。”

    是啊,只要种植得当,就可以据此先拿出初稿。再依照初稿进行小面积推广,推广的过程中如发现错漏,再做补充修改。

    这个办法虽然不够严谨,但效率远比反复验证完毕再做推广,要高出很多。

    第二天,徐光启一早就赶到栽种甘薯和土豆的田地里面。对地力的担心让他一夜无法安睡。

    田地里的情况,让徐光启又一次惊讶。

    栽种第二季甘薯和土豆的田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地力经徐光启检验,一点都不像种过一茬作物的田地,反而有些像休耕一年的田地。

    皇庄就算都是上好的良田,可也不应该好到这样啊?徐光启看着田地有些发呆。他感觉这两天他惊讶的事情有些太多了。

    远远的路上,有两个农夫推了一辆独轮车慢慢走来。

    看到独轮车,徐光启觉着自己完全都不感到惊讶。“嘿嘿,信王的皇庄还真是舍得花钱。”

    农夫看到穿长衫的徐光启走近他们,赶紧避到路边。徐光启却好奇的凑了过去。农夫的独轮车内,是满满一车肥料,难怪需要两人照料一辆车子。

    对这些肥料,徐光启特别注意了一下“嗯,都是些上好的堆肥。”

    这种肥料很好用,肥效也很高,就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型,数量也就相对较少。一般人家可没处弄到这么一大车的堆肥。

    打量了一下脸上透着喜色的老农,徐光启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不会这肥料也是信王弄来的吧?他向老农开口询问:“这肥料哪里来的?数量够用吗?”

    老农的回答又让徐光启吃了一惊。

    肥料果然是信王派人送来的,这徐光启并不吃惊。他吃惊的是,老农竟然说这种肥料有的是,田里管够。

    哎呀,这可就不得了了!信王从哪儿弄来这么多肥料?难怪那些田地的地力,会保持的那么好。
………………………………

第四十二章:魏忠贤的杀手锏(求票、求票)

    信王殿下果然是言而有信,下午就有5个少年跟在了徐光启身边。

    看看身边的少年,徐光启无声的叹了口气,以他的眼力当然能够看出这是5个少年太监。

    神爱世人,太监就太监吧。

    时间紧迫,自己可没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人就先用着,不合适再去找信王换人。

    与信王派来的内侍一起工作了几天。徐光启发现这5个内侍竟然相当的能干。他们毫无骄娇之气,学习也很认真,都是些不错的助手。

    徐光启不知道,这5个内侍都是内书堂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接受过内书堂严格的培训,在有关学习方面,那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

    有了他们的帮助,徐光启编制种植手册的进度骤然加快,编制成绩斐然。

    京城内,朝堂上。

    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趁东林党阵脚大乱之际,主动发起了一波攻势。

    他们直接弹劾东林党领袖,吏部尚书**星结党营私。

    阉党一动手,东林党人被迫反击,两党相互攻击,朝堂上顿时又乱作一团。

    朝堂上的纷争,再次惊动了天启皇帝,魏忠贤的构想又一次得逞了。

    这次魏忠贤是有备而战。

    魏忠贤刚在5天前,把孙承宗急需的粮饷送走了。就是孙承宗向天启皇帝申请的,宁远所需的200万两纹银。

    要知道,上半年朝廷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魏忠贤就想尽办法给孙承宗筹措了80万两纹银。现在,他又不打折扣的给孙承宗送去200万两银子。

    魏忠贤超额送出宁远防线所需的银子,就是为了在天启皇帝面前得个好。

    果然,银子送走当天,魏忠贤就受到天启皇帝的肯定和表扬。

    这次弹劾**星,魏忠贤是有预谋的,故意挑起事端。

    纷乱的朝局已经让天启皇帝感到极度厌烦。这次争端一起,天启皇帝本能的认为,又是东林党在挑起事端。

    早已摸透天启性格的魏忠贤,把天启皇帝的反应猜个正着。

    厌烦的天启皇帝又一次拉了偏架,他下旨严厉斥责**星。

    随即又因为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连续上书为**星叫屈的激烈反应,再次下旨斥责。

    天启皇帝的斥责,严重打击了东林党人,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

    东林党人文人的习气发作,天启三年年底,东林党人纷纷上书辞职。

    东林党人一起辞职形成的风潮,再次让天启皇帝误读。

    天启皇帝愤怒的认为,东林党人是在以辞职威胁他。

    本来就对朝堂纷争感到不厌其烦的天启皇帝,愤怒的同意了东林党人的辞呈。

    朝堂上,阉党成员弹冠相庆。

    东林党人的辞职被迅速批准,朝堂效率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

    还没过年,东林党在京城朝堂上,就只剩内阁首辅叶向高和大学士韩旷两人。其他东林党人都已黯然离京,被迫回家过年去了。

    天启四年的春节,京城一片喜气洋洋。从上到下,朝廷内外,大家都很开心。当然,东林党人除外。

    天启皇帝感到很开心,他的帝国今年各地都很平静,没有人造反闹事。下半年税收也不错,朝廷现在暂时也不再缺钱。

    就是让他最感闹心的朝堂上,也因为大批东林党人的离京,显得平静了很多。

    对外方面,孙承宗的宁远防线已经初步建成,后金的势头受到抑制。京城朝廷不用在一日三惊了,安全感大大提高。

    天启皇帝更开心的是,他的木匠技艺也提升了很多。

    京城百姓感到开心是,因为社会比较稳定,粮价也不算高,维持温饱还很容易。

    大家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勉强可以过个好年。这就足以让普通百姓十分的开心。

    夜香郎,这个京城最底层的群体,勉强吃饱了肚子。他们更是在祈求苍天,祝愿他们的东家福寿安康、长命百岁。让今年的好日子,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京城外,遥远的辽东。

    宁远防线的官兵拿到大把银子也很开心,当然大头都是当官的拿去了。普通军兵的追求也不高,只要能按时发放粮饷他们就满足了。

    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党羽就更开心了,他们大排宴席,庆祝自己获得了胜利。

    从泰昌元年就牢牢占据朝堂,一度压得魏忠贤连话都不敢说的东林党终于消失了。朝堂上现在只剩一两个东林党人,已经完全不足为惧了。

    京城内,魏忠贤的私宅。

    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党徒,正在高兴的庆功。

    酒宴上,眼红首辅位置很久的内阁大学士顾秉谦,接着酒劲直接劝道:“厂公,您可不能掉以轻心啊!东林党现在虽然人少,可只要首辅叶向高还在,东林党就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厂公,您要小心叶向高一心学习李东阳啊!”

    李东阳,正德年间内阁大学士,搬倒大太监刘瑾的主力。他在内阁伏低做小,整整忍了5年,才一举搬倒有立皇帝之称的刘瑾。

    这话说的有些重,魏忠贤露出思索之色。

    看到魏忠贤有些不快,投靠时间不久的御史崔呈秀,给魏忠贤出了一个馊主意。

    “好、好,太妙了。杂家喜欢这种解决方法。哈哈、哈哈。小崔不错哦。”

    听完崔呈秀的主意,魏忠贤开怀大笑,这个馊主意很对他的胃口。

    从第二天起,整个春节期间,内阁首辅叶向高的门前总是吵吵嚷嚷的,每天如同唱戏一般,不分早晚。

    一群内侍太监打着过节拜年的旗号,在叶向高宅第周围大吵大闹,发出无数刺耳的噪声。

    整整10几天,叶向高被吵得连觉都没有睡成。精疲力竭的叶向高终于明白了,魏忠贤他就是个无赖,还是个什么手段都敢用的无赖。

    东林党败得真不冤,就他们一群自命清高的文人,怎么斗得过这个无赖。

    天启四年刚刚进入,树枝还没吐新芽。

    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辞职,内阁大学士韩旷辞职,东林党人全面退出京城朝堂。

    顾秉谦坐上他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之位,这标志着阉党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
………………………………

第四十三章:宋代商船(求推荐,求票)

    京城的树枝快要发新芽了。

    在遥远的辽东,白山黑水之间,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后金东京城,这个原大明的辽阳府。

    努尔哈赤真的老了,今年他就年满65了。他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已经属于高寿之人了。他现在已经须发皆白,往昔健壮的身躯也有些佝偻了。

    这个冬天,满身伤痛的努尔哈赤过的很累。多年征战给他留下太多的伤痕,夏秋还好,冬春总是他最难过的季节。

    冬春季节也是努尔哈赤身边侍从,最难过的时候。暴躁的努尔哈赤总会杀人泄愤,一个冬天往往会有数个侍从不幸遇难。

    冬春交接之际往往是努尔哈赤最为发狂之时,侍从们总是躲得远远地,都恨不得从努尔哈赤眼前消失。

    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如此危险,可有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凑上前去。

    随着天启四年的春天慢慢到来,暴躁的努尔哈赤也慢慢恢复了平静。某人的冒险也成功了。

    辽阳城内,一间不大的宅子里。

    一个23、4岁的青年正龇牙咧嘴的趴在炕上。一个中年人正在给他背上敷药。

    “二弟,你这是何苦?”中年人看着青年背上的鞭痕,不忍的说道。

    “大哥放心,小弟自有分寸。”青年宽慰中年人,“大汗根本就不糊涂,你见他何曾杀过任何一个重臣?就是现在没人敢接近他,我才能凑到他身边。要是平常,哪里会有我的机会。只要能叫他对我刮目相看,挨几鞭子算什么?我们兄弟既然投靠了他,那我们就要混出个人样才行。大哥,我们绝不能再三心二意了。”

    青年人挣扎着坐了起来,盯着大哥那一头浓密的头发。眼神中充满说不出的意味,是妒忌、羡慕还是忿恨、悔恨,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灯光下,青年人头上金钱鼠尾的发型,显得格外的刺眼。

    自天启三年开始,辽东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强制要求麾下汉民剃发易服。辽东难舍故国衣冠的汉民纷纷暴动,后金屡次镇压,都无法彻底根除。

    内部的叛乱牵扯了后金大量的精力。努尔哈赤对明军的小看,也让后金忽视了明军宁远方面的动作。

    趁后金一时无法西顾,孙承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在宁远建立起一条牢固的防线。

    天启四年初,努尔哈赤采纳汉奸范文程的建议,改沈阳为盛京,筹划迁都沈阳,先解决内部问题。

    后金的军事重心彻底转向内部,明军得到难得的喘息之机。孙承宗不敢怠慢,一边继续加固宁远防线,一边重新整编明军。

    京城,信王邸。

    整个天启四年过年期间,朱由检都很忙。他在忙着给人送礼。他名下各个产业发展的都不错。

    过年了,到了分红的时间了。

    为了送给天启皇帝礼物,朱由检专门精心做了准备。

    皇庄产的新作物里面,金黄的玉米、金黄的南瓜卖相不错,可以直接当礼物相送。

    花生、葵花籽需要炒制后才能送上。

    花生、葵花籽收获的数量虽然不是太多,但作为零食,让人尝个鲜还是足够了。

    再加上作为分红的大众钱庄30万两银票,以及朱由检费劲千辛万苦才画出来的,从老天爷处兑换来的船只图纸一张。

    看上去,这份礼物也算蛮丰富的。

    自从天启三年年初,系统升到3级以后,朱由检积蓄积分的速度就明显慢了下来。

    系统标称的“二级船只”,构造越来越复杂。

    当那些结构相对简单的船只,统统做完以后,朱由检就进入了瓶颈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做出一艘模型。

    现在他制作的模型,早已不是那些简单用木板钉成的小船了。

    现在的船只,各项龙骨、肋骨、底仓、甲板、侧舷,舵舱、桅杆一应俱全,可以说已经是进入完整的帆船时代了。

    这些复杂的船只别说制作出来了,就是光画图纸,一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艘完整的帆船,就算只画出一份完整的图纸,这个工程也是相当不小啊。好在朱由检并不是搞创新,设计新图纸。

    他只需要从脑子里,把从老天爷哪里兑换的图纸,画出来就行。整个过程,他也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形复印机,做的只是复印的工作。

    船只越来越大,构造越来越精密,图纸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画图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幸亏朱由检是从独木舟开始画图。一直以来他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慢慢走到了现在。

    经过这一年多的画图锻炼,他的画图水平已经大有长进。

    这张朱由检拿来做礼物的图纸,是一艘宋代商船。

    这艘宋船兑换积分90分,只比二级军船中最高的东汉斗舰少10分。

    不过,朱由检明显感觉:如果不算上层建筑,单论船体,还是这艘宋船更为精细一些。也对,毕竟它比东汉斗舰要晚了几个朝代,两艘船面世时间相差了近千年的时光。

    这艘宋船长355米,水线长316米,船宽10米,吃水15―3米,船尾高4米,拥有3根桅杆可挂3帆,载重180…370吨。需用水手20人。这艘船已经拥有水密舱的构造和可以升降的舵。

    挑选这艘宋船的原因,是朱由检有意难为一下大哥朱由校。

    朱由校的木匠技艺太高了,他已经对简单的木工活失去了兴趣。

    这位木匠皇帝现在最喜欢做的就是建造宫殿模型。

    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做这些复杂的建筑模型,必须需要足够高超的技艺才能驾驭得了。

    朱由校喜欢挑战自己的技艺,他觉着有难度,技艺才能有所提高。

    对建筑模型,朱由检那是一窍不通,幸好他还有老天爷这个外挂在身。

    建筑模型拿不出来,没关系。

    攒够积分的他,毅然兑换了这艘技术含量甚至超过了军舰的宋代商船。他就是为了给朱由校一个大大的惊喜。

    “哼,看他今回还能再小瞧我的眼光?”某人暗笑着前行。

    朱由检带着礼物来到坤宁宫,他将在此地向朱由校和张皇后奉上礼物。

    过年期间,朱由校也放下了心爱的木匠活,他还是很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为了这种感觉,他宁远舍去乾清宫那帝王的威严,转而寻取坤宁宫那一丝家的韵味。
………………………………

第四十四章:郎情妾意的天启皇帝夫妇(求票、求收藏)

    皇宫内,坤宁宫。

    当着兄嫂的面,朱由检一件一件拿出自己准备的礼物。

    果然不出所料,朱由检送的其他礼物只换来朱由校不屑地眼光。

    “当当当当,”朱由检不理朱由校,很狗腿的捧着两个纸袋,送到张皇后面前。

    “嫂子,给你尝尝?可好吃了。”朱由检一边说一边打开纸袋。

    纸袋里是炒好的葵花子和花生。

    朱由检抓出一把,边嗑边示意张皇后向自己学习。

    张皇后看出朱由检是故意在向丈夫示威,她很喜欢小五的这种表现。这让她明确感受到小五和他们的亲昵,这才像一家人的感觉。

    成为皇后以后,就连她的家人,在她面前也是唯唯诺诺。同家人凑在一起也完全没了家的感觉,这让张皇后很不习惯。

    张皇后学着朱由检的样子嗑了几个,花生和葵花籽味道让她十分喜欢。

    张皇后亲手拨开几个,把花生米和瓜子仁送到朱由校嘴边。

    朱由校满脸笑意的张开嘴,让妻子直接把果仁放到嘴里,脸上充满了幸福。好一副郎情妾意的画面。

    示威不成,反遭到打击的单身汪朱由检,只好拿出此行的杀手锏。

    宋船的图纸一展开,朱由校的眼睛瞬间变得明亮起来。他不顾张皇后还在身边,低头观看,并迅速沉浸在图纸之中,半天都没再抬头。

    张皇后知道自己丈夫的爱好,早就见怪不怪了。她嗑着瓜子与朱由检随意拉着家常。

    在宫里,张皇后很难找到这样的谈话伙伴,对方的拘谨往往让她失去聊天的兴趣。也就朱由校兄弟,能让她享受轻松无比的随意闲聊。

    陪张皇后说了很久的闲话,朱由检才向恋恋不舍的张皇后告辞离开。

    仍然沉浸在图纸之中的朱由校,却只是向朱由检随便摆了摆手,连头都没有抬起。

    从皇宫回府后,朱由检吩咐王承恩给魏忠贤送去10万两银子的分红。

    魏忠贤见到分红的银票很开心。

    实际上,现在这个时期,权势大增的魏公公早已不把区区10万两纹银放在眼里了。

    让魏公公感到开心的,是这份银票所代表意义:信王和他依然还是同盟关系。

    这种态度在魏忠贤看来才是最重要的,出来混,干嘛总是打打杀杀的,大家一起开心赚钱不是很好吗?

    天启四年的春节过完了,朱由检开始盘点一下自己的产业。他现在的家业是越来越庞大了。

    截止到天启三年年底。

    大明帝国的主动脉,运河沿线所有的城市大众钱庄都已进驻。

    沿线规模较大的城市都开了第二家,南京城甚至已经开到了第三家。

    实际上,以南京城现有的规模和人口,容纳10家钱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制约钱庄扩张速度的还是老问题,缺少人才。人员的培训始终跟不上扩张的脚步。

    化肥工坊已经随着大众钱庄,在运河沿线人口较多的城市扎下根来。依靠钱庄的资金支持,各个化肥工坊都很快走上了正轨。

    大众钱庄和化肥工坊始终相伴着在大明的城市中开放。

    不过,因为挤兑风潮迟迟没有出现,朱由检感到十分的不放心。他还是小心谨慎的扩张着自己的商业帝国,不敢有丝毫大意。

    大众钱庄各地的存银,至今都还存在当地,不敢大量调用。

    在这个时代,无论哪个城市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