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本纪-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的历代所有朝臣,无论他是谁,也无论他是阉党、东林党或是其他什么党,对新登基的皇帝陛下,其实都保持着万般的警惕。
上百年来,逐步完善的经内阁而六部这套行政体系,就是大明朝臣用来束缚皇权的最大屏障。
这屏障,朝臣怎敢让朱由检轻易打破。
像刚才,朱由检的决定,就属于皇帝自行决定的中旨。这种未经内阁贴黄,司礼监批红的中旨,兵部怎敢奉旨。
若是兵部接受了朱由检这份中旨,改天朱由检乱下其他旨意(如乱杀朝臣的旨意),朝臣们又该如何应对?
想到此处,殿中众臣(包括魏忠贤)望向王永光的眼光都透着不善。
都怪王永光。
此次若非他应对失措,大家又如何会落到此种地步。
其实,朝臣们对付朱由检这样的新皇,手段一向很简单:那就是一个‘拖’字。
新皇登基意气风发,都有着‘一朝权在手就要把令行’的感觉。
面对新皇对朝政的初涉,朝臣们会有志一同的,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复杂的事情更搅成一团乱麻。
朝臣们要让新皇费劲心力才能处理完一件小小的政事,让新皇在繁杂的政事中耗尽初登大宝的所有激情,最终与新皇重新形成平衡。让朝政依然在他们的体系中、在他们的掌控下继续运行(就像天启朝)。
说起来,此次还是朱由检数月不理朝政的蛰伏,让朝臣们有些松懈。而朱由检选择的辽东军事作为切入口,也让朝臣们有些措手不及。
更关键的是,兵部尚书王永光被朱由检数月来的倦政形象所迷惑,又把全部心力都放在如何应对魏忠贤上,这才把战备计划匆匆报了出来。
若是王永光心中早有准备,像这种涉及颇大的战备计划,王永光要不讲上几个时辰,那是绝对无法讲完的。王永光若是不旁征博引讲的朱由检头晕眼花,那他就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明官僚。
可在王永光疏忽之下,战备计划匆匆上报,崇祯陛下不光欣然接受,还立下中旨要求执行。这让在场的朝臣们可就都受不了了。
这要不打消崇祯陛下的念头,大伙以后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一连串的眼神交流后,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无奈担起了为崇祯陛下释疑的重任。
“回陛下,”黄立极清咳一声,思路清晰的慢慢回复:“陛下,兵部所奏为辽东战备,此战备并无过大疏漏。只是,战备不可轻动。
陛下须知,战备一动糜耗惊人,国库积储将毁于一旦。而且,此计划涉及面太广,还需内阁出面协调户部、兵部、工部,以数部并举之力才能完成。”
轻轻一语间,黄立极就把战备计划的执行权,重新拿回了内阁。
“陛下,不知…”
略略一顿,黄立极话中明显透出了迟疑之意,“陛下,不知这辽东军情是由何而来?可已确定?”
………………………………
第四五六章:宁锦大捷的重要性(求订阅、推荐、收藏)
老官僚黄立极在小心的巧言为内阁争权。殊不知,朱由检却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朱由检的心思已完全被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占满了。
从想到辽东即将发生‘宁锦大战’起,朱由检就将此战视做他今生的第一次大考。
来到这个时代数年,以今生对大明的了解,再结合前世的见识,朱由检已经完全确定,后金确实是现在大明身上最大的一个失血伤口。
这个失血伤口的说法,倒不是说后金现在对大明造成了什么难以承受伤害(毕竟后金八旗现在还从未入过关,一直还偏据在辽东),而是指后金对大明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这小冰河时期,正因有后金对大明经济的巨大干扰,财政吃紧的大明朝廷才无法对国内发生的各处农民起义全力镇压;甚至连对各地灾民的赈济,也因辽东后金占用了大明朝廷的巨大财力,而无法有效的施为。
登基两个月来,朱由检虽未管具体的朝政,可他却仔细查阅了近年来大明的岁入和支出。
这要当家,总得对自己的家底多了解一些吧!
朱由检看到,光天启六年上半年,大明朝廷在辽东的各项花费就已达到了300万两银子之巨。而因锦州防线的修筑和即将到来的战争,朱由检就算再保守的估计,大明朝廷也至少还要再拨200万两银子才能满足辽东所需。(朱由检可一直记得,宁远大捷后经他的信王府开中,大明朝廷发放到宁远的抚恤和奖赏就足有50万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整个天启六年,大明朝廷单在辽东一地的军费支出,可能就要高达500万两银子。
500万两银子啊?
这么大的一笔军费支出,对大明朝廷的压力到底会有多大?
心中没底的朱由检,为此又专门查阅了张居正为大明朝廷制定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现今虽已大部废除,但他实物折合银两的算法,却让大明的稅赋变得一目了然起来。
万历九年,按张居正亲手厘定的一条鞭法,大明朝廷在理论上拥有着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可征税田地。
也就是说,哪怕一亩只按朱元璋所定的1。2斗粮食收税(加上一条鞭法摊入的人丁杂役约合1钱银子一亩),大明朝廷一年将收入7000多万两银子的巨额税赋。
7000多万啊,500万虽大,但相对于7000多万却就不算什么了。
看完张居正厘定的一条鞭法税额,朱由检是怀着巨大的期待,去查看天启五年所收的秋税的。
天啊!
当看到秋税数字那一刹那,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朱由检差点直接抽了过去。
500万!
天启五年的秋税竟然只有区区500万两!
朱由检是万万没想到,天启五年大明朝廷的秋税,以魏忠贤之盘剥之能,大明朝廷也才将将收到500万稍冒一点头。
500万?
只有500万,这实在离理论上的7000万,差的也太多了点。
更何况,这500多万中,还含有大量魏忠贤靠各路税监巧取豪夺盘剥而来的银子。抛出哪些,大明朝廷真正所收的正税连300万可能都不足。
也就是说,单靠大明朝廷所收的正税,就算全部拿来支付辽东的军费,也还有一个巨大的差额。
理论税额与现实收入出现这么巨大的落差,让朱由检怎能不抓狂?怎能不揪心?
朱由检感觉他能坚持着不抽过去,他就该为自己坚韧的神经点赞了。
不过,这理论上的7000万是如何变成现实这300万的?大明朝廷一年的税赋到底有多少?
被迎头一盆巨大冰水泼清醒的朱由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求知欲,促使他重又沉下心来,仔细翻阅着大明历年来的税收记录。
看罢大明历年的税收记录,朱由检发现,所谓7000万正税果然只是一个美妙的理论数字。
这个数字,即便是张居正厘清天下田亩的万历九年,大明朝廷也未能收齐过。
大明的税收,一直是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的规矩,由各地方衙门从百姓手中收取到稅赋后,先留出地方运转所需的资金后,再向京城转运那需要上缴的稅赋。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拿到的稅赋,其实是各地衙门在预留完自己所需的一份后才上交的部分。这样,当稅赋收取不足的时候,地方衙门当然要动动小心思,优先满足自己所需后,再考虑京城朝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衙门向朝廷上缴的稅赋,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拖欠。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他为了减少百姓负担所定的规矩,会让地方衙门有了拖欠税赋的机会。
万历九年,张居正权势达到最顶峰的那一年,大明朝廷总共收到正税366万,盐税100多万,其他杂项30余万,总共也只有500多万两银子。
那可是张居正权威最盛之时,他也才收了500多万的税。这个发现,简直让朱由检差点惊掉了下巴。
嗯,相比张居正这500万,天启五年能收到500万倒也真不算差了。
看着万历九年的税收数字,朱由检不由咧了咧嘴。
可是,这总共500万的税收,最多也就才勉强够辽东的军费,其他像维持朝廷运转的费用;维修三大殿的费用;还有小冰河时期最最关键的救灾费用;让朱由检的要到那里去找呢?
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再看看各地衙门历年来那更为庞大的税赋拖欠数字,朱由检真是感觉万分头痛。
朱由检从白水王二起义和澄县暴动的种种细节可以感受到,大明的地方衙门恐怕都已快烂透了。
风风雨雨走过了200多年的大明,现在真的已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
救这样的大明,是真的很让人头痛。
仔细权衡了大明各处局势良久,朱由检毅然先把陕西王二起义放到了一旁。
就算王二起义是引发农民大起义的星星之火,可星火想要燎原,总也还需些时日。
朱由检已经想好,现阶段后金要发动‘宁锦大战’正好。只要他能在农民起义真正燎原之前,获得真正意义的‘宁锦大捷’。就是把后金鞑子彻底打残,至少也要给后金鞑子以重创才行。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慢慢处理大明内部那异常棘手的各种问题。
要获得真正的‘宁锦大捷’,那朱由检就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保证‘宁锦大捷’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心思下,黄立极所提,由内阁牵头,协调户、兵、工三部联合推动辽东战备计划的想法,朱由检当然会十分的感兴趣。
朱由检很清楚,王永光的辽东战备计划涉及到辽东东西数路,有超过10万以上的明军需要协调调动;更有包含登莱和天津各基地在内的,更大数量的军械粮草需要安排调配。
如此庞大繁杂的一个计划,朱由检正怕各处官僚的推诿扯皮,破坏了他的计划。现在能由官吏中更具权威的大明内阁牵头,再协调户、兵、工三部全力推动这个计划,那岂不是朱由检求之不得的好事。
所以,就在黄立极满怀的惴惴不安中,朱由检平静的开了口:“黄卿的提议正合朕意。你们内阁马上选出3人,黄卿就算一个。你们与户、兵、工三部尚书组成一个‘宁锦战备小组’,全力为朕推动辽东的战备计划。”
看看脸露惊喜之色的黄立极,朱由检语气异常坚定的补充一句:“朕的消息来自锦衣卫探报,完全可信。”
回首,朱由检又盯着魏忠贤一字一顿的说道:“魏大伴,你给朕盯紧了。此事谁要敢推诿塞责,有一个你就给朕处理一个,朕绝不容情!”
感受到朱由检眼中透出的丝丝杀气,魏忠贤身上一寒,他本能的一躬身,恭恭敬敬的应道:“是,老奴谨遵圣意。”
………………………………
第四五七章:魏忠贤的新定位(求订阅、推荐、收藏)
都离开乾清宫好久了,魏忠贤依然还是久久的沉默不语。
今日议事,崇祯陛下已初露了锋芒。整个议事过程,从宣布后金鞑子的情报到问询王永光辽东战备计划,崇祯陛下做的完全是从容不迫。
回想着乾清宫大殿上的议事细节,魏忠贤忍不住皱了皱眉。
崇祯陛下宣布鞑子情报后,好像根本就没问询内阁该怎么办,而是直接去询问的兵部尚书王永光。
脑中仔细确认了一下印象中的这个细节后,魏忠贤心中悚然一惊。他总算是找到他心中一直不安的地方了。
此次辽东战备不先问内阁。崇祯陛下这是事急从权,还是有意在跳过内阁?
想到黄立极开口后朱由检的反应,魏忠贤再次皱起了眉头。
按崇祯陛下随后的言语和安排,倒也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苗头。
崇祯陛下用内阁三位大学士再加上户、兵、工三部尚书组建‘宁锦战备小组’,专事专人,这权威倒也足够,推动辽东战备当无问题。
对朱由检随后的安排,魏忠贤心中先感叹了一声。
只是,崇祯陛下似乎不知,内阁众臣和六部尚书可一向是面和心不和。
此番崇祯陛下将他们硬凑到了一起,内阁三学士和三部尚书间只怕也有的是争论了。
崇祯陛下行事有些操切,还是太过年轻,经验欠缺了些啊!
想到朝臣间的那点龌龊,魏忠贤忍不住就要摇头笑笑。
嘴角的笑容还未完全绽放,魏忠贤猛然又想到朱由检对他的交代。
“你给朕盯紧了。此事谁要敢推诿塞责,有一个你就给朕处理一个,朕绝不容情!”
想起朱由检说此话时眼中透出的杀气,魏忠贤心中一激灵,随即嘴角的微笑就变成了苦笑。
崇祯陛下有此话撂在前面,黄立极他们谁还敢再耽误正事。他们中又有谁敢当杂家不存在?
想到此处,魏忠贤脸上不由充满傲然之色。但随即想到现在内廷的现状,魏忠贤嘴角尚未逝去的苦笑,变得更甚。
数月来,崇祯陛下不动声色间已完全掌控了内廷,现又非常从容的把锦衣卫都指挥使更换为楚天行。
现下想来,此番崇祯陛下说的那份后金鞑子情报,应该就是出自楚天行之手。
这有了锦衣卫全力相助,崇祯陛下可就将变得越发的耳聪目明了。
不对。
身子微微一震,魏忠贤猛然想起一事。
陕西民乱的消息,他一直以为是锦衣卫报给崇祯陛下的。现在想来,那时锦衣卫却还是在田尔耕管理之下。
陕西民乱消息方出,田尔耕随后就上了辞职奏章。这既非田尔耕在有意邀宠,那陕西民乱的消息,就非是出自锦衣卫了。
想到他背后数次痛骂田尔耕不够朋友,魏忠贤心中微微一晒。
想来,陕西民乱那么大的消息,田尔耕也不敢对他隐瞒的。他该是冤枉了田尔耕。
只是,陕西民乱的消息既不是出自锦衣卫,也不是出自他的东厂,那崇祯陛下手中就还握有另一条消息灵通的通道。
想起朱由检几年间就遍布天下的钱庄,魏忠贤忽然明白几分。
崇祯陛下如此的深谋远虑,那此次议事,若说一切都在崇祯陛下掌控之下,那也该算完全说的通。
静静的感受着崇祯陛下与天启皇帝的不同,魏忠贤终于清楚的感受到,相比天启皇帝,崇祯陛下似乎要更难伺候一些。
至少,崇祯陛下的消息更为灵通,这他这做奴才的,也就要更加本分一些才行。
完全想明白自身立场的魏忠贤,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幸好,他一直还记得,他只是陛下的一条狗,一把刀。
要不,陛下的下一步,恐怕就要更换新的东厂督公了吧?
激灵灵打了个寒战,感觉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魏忠贤厉声发令:“来人,速回外宅。”
魏忠贤已经想明白了,面对耳聪目明的崇祯陛下,他必须要尽快体现出他的价值才行。
当魏忠贤在京城以最饱满的精神,催逼‘宁锦战备小组’加紧布置辽东备战计划时,遥远的辽东,皇太极却陷入了极大的愤怒之中。
自接到王恭厂大爆炸的消息起,皇太极就开始在集结后金的八旗主力,他想突袭大明正在抢筑的锦州城。
只是,皇太极万万没想到,往昔努尔哈赤一声令下,10多天就能集结到位的八旗主力,现在他下令已经整整两个多月了,竟然却还迟迟未能集结到位。
是,八旗主力现在是分得有些远。
像镶红、镶蓝、镶白三旗远在朝鲜,正红、正蓝两旗又去了金州。盛京现在只有他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正白旗在驻守。
可即便距离再远,两个月的时间,传令的信使都已派出了5波,他们也不该至今还不见一旗回来啊!
想到此,皇太极心中怒气就噌噌往上冲。
正红正蓝两旗还好,虽拖拖拉拉的,但毕竟已从金州开始回返。顶多再有个三四天,大概就可回到盛京大营。
可远在朝鲜的,也是他最放心不下的镶红、镶蓝、镶白三旗,至今却还丝毫未有回返的迹象。
现在,皇太极也只是从信使口中得知,阿敏带着镶蓝旗已打下了平壤,正一路追击朝鲜李王到南边去了。根本就没把他‘许朝鲜议和’,迅速撤兵的汗令放在眼里。
而镶红旗的岳托正联合镶白旗的阿济格,准备前去劝说阿敏尽快回军。
这算起来,就算他暗伏的棋子起效,那三旗想要回来,也至少还要再个把月才行吧。
一想到这白白耽误的时间,皇太极就恨不得立即杀了那个越发跋扈的阿敏。
若不是他,八旗军心又怎么会散乱至此。
“大汗,”范文程的声音在皇太极耳边响起:“大汗,汉军八旗已全数集结完毕,都已安置在城外大营内。”
听到范文程的禀报,皇太极心中总算松快了一些。
汉军八旗,
这就是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几个月来的最大成果。
为了它,皇太极不惜把阿敏和阿济格放去了朝鲜,又把代善和莽古尔泰调去了金州。
代善、阿敏他们以为皇太极调他们离开,为的只是吞并那弱小的镶黄旗。
他们怎会知道,皇太极一直以来瞄的就不单是镶黄旗,还有那数额更加庞大的汉军。
没有了代善、阿敏等实权贝勒的掣肘,在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的帮助下,数月间,皇太极就把散在各旗的原有散乱汉军(各处投降的明军以及汉人奴军),统一整编为汉军八旗。
有了这近10万汉军八旗依附效忠,皇太极统辖的两黄旗,瞬间就有了压倒后金其他各旗的绝对力量。
现在,皇太极这后金大汗的腰杆总算能直起来了。
一想到代善和莽古尔泰回到盛京,看到突然多出近10万汉军八旗依附在两黄旗下,皇太极就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们的脸色。
“想来,代善和莽古尔泰的脸色一定会是相当的精彩。”皇太极望着天空喃喃的念叨。
………………………………
第四五八章:代善的失误(求订阅、推荐、收藏)
烟尘滚滚,万马奔腾。
上万骄兵悍将把辽东那荒芜的田野,踏的一片凌乱。
大军中,后金大贝勒代善抬头望望远方山脉的阴影,心中不由唉叹一声。
这终日打雁,真没想到,此番他却被大雁啄了眼睛。
“老八,还真是好手段呵!”
想到盛京中八弟皇太极的一系列手段,代善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努尔哈赤去世,代善主动推举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冲的就是皇太极手中掌控的正白旗(现在的正黄旗)力量不强。
那样,即便皇太极吞并了镶白旗(现镶黄旗),也不会对他们这些后金的实力旗主,造成太大的威胁。
可谁能想到,皇太极竟然会别出心裁,把那些低贱的‘尼堪’整顿成军,还把他们称作什么‘汉军八旗’。
“哪些低贱的尼堪也配称八旗?”
想到今后‘尼堪’也将能堂而皇之的站到堂上,与高贵的女真人并称八旗,代善脸上就忍不住升起一片浓浓的怒色,口中更是忍不住呛咳了两声。
“都怪自己太过大意,疏忽了老八的动向。”代善心中涌上了浓浓的悔意。
开春后,后金粮荒日渐严重。
不得已,在‘八王议政’会上,后金的旗主贝勒们同意了皇太极的军事计划。
阿敏、阿济格、岳托率镶蓝、镶白、镶红三旗东去攻击大明的东江镇毛文龙部,和包庇他的李氏朝鲜;代善和莽古尔泰率正红、正蓝两旗进驻金州,以攻击广鹿岛和旅顺堡的明军。
皇太极的这份军事计划,在代善、阿敏这些后金实力旗主贝勒眼中,不过就是一份分散就食,抢掠以度荒年的权宜之计。
毕竟,若数万八旗主力全都驻军盛京,这粮食压力实在是有些太大了。
当然,要不是皇太极一口承诺提供各旗行军驻守所需的粮草,代善等人也绝不会答应计划,轻易离开盛京。
离开盛京时,代善自认已完全明了皇太极所想。
皇太极调开他们,不就是想趁机收拢镶黄旗,顺便竖立他的大汗权威吗?
作为大金名义上的大汗,皇太极的这点要求,代善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驻守金州期间,代善接到了盛京信使传来的,皇太极所颁发的一系列诏书。
像什么‘治国之要,首在安民’;什么‘令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什么‘设立汉官以管汉民’这些明显安抚汉人,提高汉人地位的众多诏书,代善根本就未放在心上。
一直掌管后金后勤的皇太极,处事一向公正,对各族人也向来是平等相待。
当年老汗努尔哈赤尚在时,皇太极就曾提出让汉人专心种地,蒙古人专心放牧,女真人专心打仗的提议。只是,那过于理想化的建议并未被努尔哈赤所采纳。现在皇太极登上汗位,首先重拾当年的旧议,代善当真是一点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