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本纪-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略略沉吟片刻,袁崇焕又继续说道:“沈阳如今的粮价已到了16两一石。粮荒如此严重,那黄台吉还把后金各旗的精兵全调至沈阳,我们确实不能不防啊!不过……”
背对祖大寿,袁崇焕嘴角有些莫名的扭曲。
“不过,要是黄台吉真的率兵来攻,那我们依城而战,胜算当大为增加。哎,只可惜城外百姓又将遭遇鞑子的野蛮掳掠了。”
这?
听清袁崇焕所言,祖大寿心领神会的躬身施礼:“是,袁抚台。大寿这就去安排坚壁清野,力争不给鞑子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
“你去吧,”袁崇焕没有回头,只是语重心长的交代:“当今崇祯陛下重瞳远照,我等只需尽心竭力为陛下效忠,想来陛下必不会亏待了有功之臣。”
施礼完毕正欲起身的祖大寿身形微微一凝,随即就爽快的再次躬下身形大声应诺道:“是。”
‘咔’,随着一声刺耳的断裂声响起,一辆大车歪歪扭扭的倒向路面。轰然间,激起了一团偌大的烟尘。
“怎么回事?”
车队停下,马江拨开围拢观看的士卒,有些烦躁的喝问。
“马主事,”周遇吉从侧倒的大车下钻了出来,满脸都是郁闷之色:“马主事,这辆大车的车轴断了,走不了了。”
车轴断了?
“真特么的,怎么这么倒霉。”
听清周遇吉所言,看看那侧倒的大车,马江低声咒骂了一句。
这才走了多远?
就这速度,这大车就先撑不住了?
马江眼光再次扫向关宁军的这支运输队。
“特么的。”
看着那瘦弱的马匹、破旧的车辆,还有那穿的如同叫花子一般的驾车的士卒,马江忍不住又骂了一句。
这样的关宁军,真让人感到失望。
抬头望望天色,马江不再犹豫。他大声叫道:“周总旗,车既然坏了,那就别在耽误时间了。叫弟兄们赶紧卸车。
叫兄弟们把这车货,都挪到我的马车上。这破车就先扔在这吧。”
“这,马主事,那可真谢谢你了。”
望望天色,周遇吉也不矫情,他感激的谢了马江一声,就大声吼道:“弟兄们,听马主事的,快卸车!”
轰然应诺中,车队众人七手八脚的开始了卸车倒货。
忙碌的众人都没注意,那损坏的大车旁,那个驾车的士卒眼中,闪过一股难掩的紧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四六八章:马江那可怜的座驾
“特、特么的。”
马江忍不住再次咒骂一句。他实在是不明白,关宁军这支运输队到底是特么怎么做事的。难道他们出门前就不知道检查一下大车吗?
总共才几十辆大车组成的一个小车队,行进速度又不算快,可这短短的几里路,就特么坏了5、6辆车。
5、6辆啊,这都超过这车队大车数量的一成了。
这么多甩下的货物,害的他废尽了心思,才把这些货都挪到了他的马车上。
马江抬头再次看了一眼他那可怜的座驾。
真可怜啊!
他那平常以双马拉动的座驾,现在已增到了用四匹马来拖曳。
可这四匹驮马的拉力,拉着那堆的像小山样四轮马车,却也只能是在小心缓慢的行进。
听着他心爱的座驾不断传出可怕的‘咯吱、咯吱’声,马江心中满是烦躁。
这5、6辆大车的货物,确实有点超出他座驾的承重了。要不是急着向锦州转运这批货物,马江说什么也舍不得如此使用他的座驾。这趟跑完,他这座驾绝对得去大修一下才行。
“特么的,你说这叫什么事!”马江烦躁的想到。
眼见那堆积如山却依然还能匀速前进的马车,周遇吉惊讶的啧了啧舌。
马主事这车实在太猛了。都拉了5、6辆大车的货物,竟然还能跟得上车队的正常行进速度。
这他要是只拉一辆大车的货,那恐怕都能跟上轻骑行进的速度了。
紧盯着马江的四轮马车,周遇吉眼中涌出浓浓的羡慕。
要是关宁军能配备上这种马车,那他们一个总旗的所有辎重装备,这一辆马车就能轻松拉走。那样,他们的行军速度得能提高多少?
“可惜,”周遇吉看看马江的背影,颇感遗憾的摇了摇头:“可惜这种这么好的马车,却只能作为这些大人物的座驾。这实在太可惜了。”
摇摇头把心中的遗憾抛到脑后,周遇吉催马赶向马江。
“马主事,虽说大恩不言谢,但在下在此还要对您说声,多谢了。”
拍马赶到马江身边,周遇吉双手抱拳真心诚意的向马江深施一礼。
周遇吉是此次运输队的领队。这大车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他绝对难辞其咎。
这么多大车出事,要是若无马江的四轮马车相助,那周遇吉要么甩下这几辆出问题的车辆,要么他就得耽误运货的时间。
可不管是逾时不到,还是遗失了如此数量的军资,那他周遇吉都算是犯了军中大过。就算上官开恩,不砍他的脑袋,他周遇吉至少一顿军棍那是绝逃不掉的。
人家马江肯舍得用座驾帮他,不管马江是出于何故,但于周遇吉而言,都算得上是救命之恩。
他周遇吉现在别的东西拿不出来,但至少他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一声谢,周遇吉就是要告诉马江,他周遇吉承他这份情。
翻眼瞥了一眼周遇吉,马江没好气的回道:“谢什么谢,只要老弟你的大车别再出事,那我就特么烧高香了。”
马江说的可是真心话。要是再有大车出事,那马江可就真的没办法了。
交谈中的周遇吉和马江都没注意,那跟在队伍尾端的5、6个步行士卒,脸色难看的简直就像死了爹妈一样。
数里外,第一辆损坏的大车旁,一队行商围着损坏的大车好一阵搜寻,却什么东西也未能找到。
京城,北镇抚司诏狱
往日里平静无波的诏狱,被一串突如其来的急促脚步声所打破。
锦衣卫千户、代掌诏狱事的张召重带着牢头领着数人,急匆匆来到‘玄’字号牢区。牢头指着一个牢房,低声向张召重说道:“千户大人,这就是那位的牢房。”
“开门。”
不等张召重开口,一个尖细的声音,就从来人口中发出。
“开门。”
张召重摆手催有些发愣的牢头,迅速打开了牢门。
牢门开处,牢内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听到开门声,慢慢从一个书桌旁站起身来。
这位老者长了一副清秀的面容,颌下长须飘飘,一副大明文士的模样。可他一站起身来,那七尺多高的身形,却挺得笔直如枪,整个人都透出一股孤傲和不服输的劲头。
“是要带我去过堂吗?请容我拿一下自辩书。”
老者看清门外来人的服饰,眼中似乎闪过一丝怒火。他急忙低下头,掩饰眼光的同时把手伸向桌上的一沓文稿。
“熊先生,您不用拿什么自辩书。我们也不是来带您过堂的。”高起潜踏前一步,开口制止了老者的动作。
环首四下打量了一番这座牢房。见这牢房只有一个小窗,虽然采光不算太好,室内也只有一桌一凳一床,很简陋但还算是干净整洁,高起潜满意的点了点头。回首,高起潜对张召重说道:“有劳张千户去多拿些烛台来,此房的光线还暗了些。”
不理离去的张召重,高起潜转身面对一脸愕然的老者,肃然叫道:“圣上口谕,熊廷弼听旨。”
听到‘圣上口谕’四字,原本身形挺直如枪的熊廷弼,扑通跪了下来,俯首触地。熊廷弼口中激动的叫道:“罪臣熊廷弼聆听吾皇圣喻。”
高起潜身体挺直,面色凝重的开口道:“圣上口谕,熊廷弼,朕听说你素来知兵,对辽东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朕得一辽东计划,熊廷弼你来点评点评,看能否可行。”
高起潜说完,一边挥手示意随从把一包文书放到书桌上,一边伸手搀扶熊廷弼。
“熊先生,您请吧!”
跪地听旨的熊廷弼,听到圣喻中丝毫没提他所背负的罪名,心中忍不住一阵失望。顿了片刻,他才低沉的应道:“罪臣领旨。”
站起身来,熊廷弼看到书桌上放的并不是一份奏章,而是几本厚厚的卷宗。他的脸上瞬间变得生动起来,眼睛也不由亮了几分。
翻动了几页卷宗后,熊廷弼眼睛越来越亮,整个人也变得越发凝重起来。
脚步声传来,张召重亲手抱来数个烛台,殷勤的送到房内。
高起潜伸手接过烛台,把一只只蜡烛点燃,轻轻摆放到书桌四角。
熊廷弼这时已拿起笔,飞快的在一张纸上记录着什么,对高起潜摆放的烛台,没有丝毫的在意。熊廷弼他已完全沉浸在卷宗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
第四六九章:熊廷弼(求订阅、推荐、收藏)
老实说,在没看到那些厚厚的卷宗以前,熊廷弼对高起潜拿来的所谓‘平辽计划’,心中还很是不屑一顾的。
大明建国时日已久,建国时尊奉的程朱理学,随着大明这上百年的发展也已日显僵化,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德年间,一代大儒王阳明经过归纳整理和消化吸收前人的思想,提出了以心为本新思想。他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中心学说开创了心学一脉,使儒学有了新的发展。
可程朱理学也好,阳明心学也罢,其实都属于哲学范畴。这些形而上的学问虽发人深省,引导思想潮流,但却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学精的。而相比理学,王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思想虽然要先进些,但因心学问心的特性,使大明文士的学风日趋走向空谈。
许多没学到心学精髓的半瓶醋文生官员,都再也不愿去扎扎实实的做实事,只学会了大言欺人。他们还美其名曰‘关心国是’。
就在这种崇尚空谈的风气影响下,大明朝廷内掌控舆论的所谓‘清流’官员,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毕竟大家都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整个大明朝的风气也越来越显浮躁。
具体到实处,那就是肯扎扎实实做实事的朝廷官员越来越少,而只为求名、扬名的官员却越来越多。
到了后来,为了求名、扬名,那些所谓的‘清流’和‘关心国是’官员,甚至连最基本的调查研究都不做,就敢大言不惭的向朝廷上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巧言政事。
这些连基本情况(如辽东山川河流走向)都搞不清楚的文生官员,闭门造车搞出的东西,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偏偏这些似是而非的浮夸计划,拿来哄骗施政经验不足的年轻皇帝,却极易受到皇帝的好评。
皇帝好哄,可这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素来自傲的熊廷弼却是一向难以忍受。
尤其是现在,有着切骨之痛的熊廷弼,对这些只擅纸上谈兵的所谓‘清流’和‘关心国是’官员,那更是痛恨异常。
就像那袁应泰、那王化贞,他们那个不是素有清名的清流官员。他们又那个不是把计划做的花样百出,吹的天花乱坠。可要不是他们,大明也不会在辽东接连惨败,他熊廷弼也不至于被囚在这诏狱中,虚耗这数年的大好光阴。
还‘平辽’,要真由着他们乱搞,他们能不把山海关都直接葬送了,那就算是老天保佑大明了。
抱着对所谓‘平辽计划’的极度不信任,熊廷弼翻开了桌上厚厚的卷宗。
“咦,这是什么?”
翻过几页卷宗,熊廷弼忽然惊讶的发现,他现在看到的竟然并不是什么‘平辽计划’,而是辽东宁远一线明军的详细布防情报。情报内,从正在抢筑的锦州到重军守备的宁远,各处要塞屯堡有多少军卒驻守,主将是谁,又有多少的粮草军械储备,这林林总总无不写的清清楚楚,标注的明明白白。
这么详细?
熊廷弼伸手又翻翻下面的几本卷宗,广鹿岛、东江镇、旅顺堡等字样瞬间映入了熊廷弼的眼中。
更让熊廷弼感到惊讶的,是他在最下面还看到了一本标注有后金鞑子字样的卷宗。
难、难道这是后金鞑子的详细情报?不觉间,熊廷弼的喉头干咽了一下。
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熊廷弼把这本标注着后金鞑子的卷宗,粗暴的一把抓了出来,直接放到了卷宗的最上边。
翻开卷宗,黄台吉、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跃入了熊廷弼眼中。
如宁远明军情报一样,后金各路旗主贝勒的战力构成,驻防地域也都写的清楚明白。只是,有关后金各旗的详细人数、甲胄军械和各旗的粮草储备,卷宗中的数字旁,都明确标注了疑似二字。
这、这……
看着这份详细的后金情报,熊廷弼的双手都忍不住颤抖了起来。本能的,熊廷弼一把抓过纸笔,把他认为的关键情报开始摘录出来。
写着,写着,熊廷弼的笔划越来越慢,他猛然抬起头,面容有些狰狞的向高起潜叫道:“这些,都是真的吗?”
是啊,这些卷宗,这些情报都是真的吗?
熊廷弼并非那些只会空谈的清流。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担任辽东巡按御史时,他就曾亲自调查汇总过这样的情报。那时的后金还叫做建州女真。
也正是凭借着那些情报,熊廷弼才肯定的认为努尔哈赤将会使大明的心腹大患,并依次提出了一系列布防辽东和遏制努尔哈赤的计划。
若非有那些言之有物,极具可行性的计划在前,萨尔浒大败后,万历皇帝又怎会坚定的用熊廷弼来收拾辽东残局,并给了熊廷弼以绝对的信任和支持。
而熊廷弼上任辽东后,也确实不负万历皇帝所望。很快就稳住了辽东局势,并依靠辽沈地区的明军,把努尔哈赤逐步压制回抚顺地区。
能做到这些,熊廷弼也是依靠对辽东地区敌我双方情报的详细掌握。
所以,担任过辽东经略,并亲自指挥过战斗的熊廷弼,那是太明白情报对一个战役决策者的真正用途。
也正因如此,熊廷弼格外怕这些情报有误。像广宁之战时,若非王化贞一意孤行天真的相信他所获得的那些虚假情报,根本不听他熊廷弼建议,也不至于会有后来的广宁惨败。
广宁战时的熊廷弼,能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判断王化贞所获情报的真伪,可现在已被关押了足足四年的熊廷弼,却又那还有能力来分辨这些情报的真假。
要是这些情报是假的,那……
面容有些扭曲的熊廷弼紧盯着高起潜,心中矛盾至极。
熊廷弼是生怕听到高起潜口中吐出否定的语句,可他又实在不敢相信底下明军上报的这些情报。熊廷弼深知当今明军的积弊。
各处明军欺下瞒上严重,他们上报的情报,别说后金的这些,就是辽东各处明军自己的情报,熊廷弼也绝不敢全然相信,他顶多是有折扣的相信几分。
被熊廷弼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了个愣怔,高起潜不由的望向桌案一旁的年轻随从。
这问题该如何回答?
………………………………
第四七O章:熊廷弼的自辨书(求订阅推荐收藏)
该如何回答?
不管该如何回答,你也不该这么直勾勾的看着我啊!
朱由检恶狠狠的瞪了高起潜一眼,筹措一下言语才开口说道:“熊先生,这些情报是由各处分别报来,又经过锦衣卫汇总验证后,才写入卷宗。它们大致应该还算是可靠。”
“哦,经过了锦衣卫的验证?”
脸上露出几分释然的神色,随即熊廷弼就不再言语,低头专心翻阅起卷宗来。
看到熊廷弼只是低声嘟囔了一句,就又去翻阅卷宗,丝毫没有怀疑他身份的迹象,朱由检在一旁忍不住苦笑着摇了摇头。
呵呵,看来他是多想了。
他朱由检身上看来是真没什么王霸之气存在,要不,怎么会丝毫引不起熊廷弼的关注来?
朱由检易装出现在诏狱,主要是想让这个鼎鼎大名的熊廷弼,点评下他所准备的辽东战备计划。哦,朱由检给正在进行的战备计划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平辽计划’。
出于对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极为看重,也为了确保能获得‘宁锦大捷’,这段时间以来,朱由检不仅紧盯着魏忠贤和‘宁锦战备小组’,催促他们要尽快完成战备计划所需的各种物资调配;朱由检还亲下命令,命兄弟货站在宁锦一线再次开中,全力向宁远、锦州转运战备所需的各种物资。
鉴于锦州城为抢修初建之城,为了确保明军能守住锦州,朱由检更是把孙元化这几个月来辛苦铸成的10门6磅铁模炮,以及辛苦培养的6组炮手,也让沈寿尧用‘珍一号’火速直送锦州。
又因王恭厂大爆炸,京城库存火药不足,朱由检还特意提醒魏忠贤,让他从宁远为锦州城又调配了一批火药。若非,郑平初掌内操军时日还短,内操军还无法派上用场,朱由检都想调一部内操军去锦州见识一下真正的战事。
可以说,朱由检为了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已把他能动用的资源全都调动了起来。但即便如此,对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朱由检却还是放心不下。
思来想去,朱由检猛然想起一直关押在诏狱里的熊廷弼。单论军事方面的才能,以朱由检前世今生的了解,这熊廷弼才是大明天启崇祯两朝的第一统帅。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败后,万历皇帝启用熊廷弼来收拾辽东残局。熊廷弼抓住努尔哈赤战后休整部队的短暂时间,迅速整合好辽沈地区的明军,用一系列避实击虚的小战斗,把努尔哈赤统帅的女真八旗硬生生逼了回去。
都说袁崇焕的宁远,是努尔哈赤一生征战的唯一败绩。其实,早在袁崇焕之前,熊廷弼就曾把努尔哈赤压的抬不起头来。为此,努尔哈赤忿恨的把熊廷弼称作‘熊蛮子’。
天启元年,若非万历驾崩,众正盈朝的东林党撤换了身为楚党的熊廷弼,代之以纸上谈兵的袁应泰督师辽沈,努尔哈赤也很难取得辽沈大战的胜利。
辽沈惨败后,面对朝野的滔滔舆论,东林党不得不重新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可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但当时的辽东大权,却完全掌握在东林党支持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上。
面对与京城朝臣相呼应,完全不听指挥的王化贞,熊廷弼也只能带着他直属的5000中军坐镇于山海关。也就在那个时候,熊廷弼提出了以天津、登莱为线,连接广宁、东江、旅顺三地,借舟船之利三方并进攻击后金的战略部属。
可惜,因经抚不和,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部属,反而天真的对后金汉将李永芳的假投降坚信不疑,贸然发动了广宁大战,这才又导致了明军的广宁惨败。手上只有5000士卒的熊廷弼,面对主力尚未完全出动的努尔哈赤,只好坚壁清野率辽东军民退回了山海关。
天启二年,广宁惨败后,为震慑辽东各路守臣,熊廷弼因擅自弃守辽东,被孙承宗建议斩首示众。
这一世,若非有朱由检横插一手,熊廷弼早就被杀、传首九边了。
虽然是孙承宗建议斩杀熊廷弼以杀鸡骇猴,但孙承宗在辽东执行的策略,却依然还是当年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并进之策。只是孙承宗把当初的广宁换成了后来的宁远罢了。
这细说起来,朱由检现在所拿的脱胎于兵部战备计划的‘平辽计划’,其实也还是当初熊廷弼三方并进计划的翻版。
正因有着这种缘由,朱由检才特想让熊廷弼这位计划的真正首创者,来点评点评他‘平辽计划’的可行性。
只是,熊廷弼身在诏狱,又身负斩首重罪。无合适理由,朱由检并不想轻率的去赦免熊廷弼之罪。毕竟短期内朱由检还不想去戳大明御史那个疯狂的马蜂窝。
这样,不想因传话导致熊廷弼点评失真的朱由检,采用乔装潜来诏狱就是他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了。
见熊廷弼没有认出自己,依旧在专心翻阅摘录着卷宗情报,朱由检无趣的随手翻开书桌上的一份文稿。
仔细翻看了文稿内容片刻,朱由检不由抬头再次观察熊廷弼。
“唉,真是太可惜了。”
当看到熊廷弼始终专心埋头于卷宗,对他偷看文稿的行为丝毫不觉,朱由检心中惋惜的叹了口气。
这份文稿应该就是熊廷弼所说的自辩书。在文稿内,朱由检看到熊廷弼详详细细写明了广宁之战的前前后后。熊廷弼以众多的实例,在论证他从广宁撤退的正确性。
这份文稿的内容,让朱由检充分感受到熊廷弼那高超的军事才能,但朱由检也发现,相比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在政治上熊廷弼简直就像是一个白痴。
整份文稿,自始至终朱由检就没看到熊廷弼有任何低头认错之意。
也就是说,真要按熊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