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本纪-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这么个肯死守、愿死守,更是下决心死在宁远的主官,未来这一仗才可以尝试着打一下。
更重要的是,有了袁崇焕顶在宁远前线,就算将来失利,高第的责任也会小很多。
既然关宁军都表了态,愿意听从袁崇焕的调遣,那高第当然也愿意委袁崇焕以重任。
天启五年8月,在高第的申请下,袁崇焕的本官再升一级,以按察使的身份继续担任宁前兵备道,主持宁远防线的一切战守事物。
从天启二年算起,3年内袁崇焕已经获得的了4次提拔。算起来,袁崇焕的本官已经足足连升了6级,在大明这绝对是乘火箭提升的速度!袁崇焕好眼光啊!
解决了宁远主将的问题,对于如何撤回锦右的兵力,高第终于也想到了办法。他的灵感就是来自袁崇焕给他的上书。
袁崇焕说守锦州、右屯很简单,选一个良将就行。高第就按照这个标准开始选择锦右的守将。
你关宁军不是不愿撤退吗?
那好,你们自行推举一个锦右的守将吧,只要你们敢推举,我高第就敢任命。
不过,咱们先说好,选定了的主将必须肩负起死守锦右的重责。
到时候若是再敢擅自撤退,就不要怪我高第手下无情、挥泪斩将了。反正有良将就该守住锦右。
当高第把这话放出去的时候,关宁军一下就傻了。
关宁军中谁都不是白痴,谁不清楚锦右这条线,怎么可能守得住!那些土夯的半大小城,根本就不具备防守的条件。
不管谁当锦右的主将,那都是把自己的命,寄希望于后金秋后不来报复。可大家虽然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认可,秋后后金来犯可能高达8成的这个说法。
在这种局面下,谁当锦右的主将,谁不纯粹就是去自杀吗?
谁会这么傻?
大家都还没活够好不好。
就这样,在关宁军将领明哲保身的情况下,裁撤锦右的方案终于通过了。
虽然过程是那样的曲折,行动是那样的磕磕绊绊,但在高第的调整下,大明对宁远战役的准备,总算是初步展开了。
辽东,沈阳。
受到赏赐的耀州守将博尔晋,退到了一旁。
博尔晋这次得了一个大功劳。他不光在耀州打退了明军的进攻,近乎全歼了明军渡过柳河的部队。
他更是借明军撤退的机会,又在耀州地区搞了一次大扫荡。一个多月的时间,博尔晋以区区一个牛录的兵力,就给后金一下增添了500多户。
作为努尔哈赤曾经的侍卫,又立下这个功劳,已经足够博尔晋由牛录额真,晋升为甲喇额真了。
鉴于博尔晋的优秀表现,努尔哈赤除了将博尔晋升为甲喇额真外,还给了博尔晋一个巴牙剌章京的名号。
有了这个巴牙剌章京的名号,博尔晋就有了统领后金最精锐的兵种白牙剌兵的资格。
从这一刻起,博尔晋正式进入了后金高级将领的行列。
………………………………
第一八七章:努尔哈赤的恐惧(求订阅、推荐、收藏)
赏赐完博尔晋,努尔哈赤暴躁的叫道:“明猪欺我太甚,他们伤疤才好几天,这么快就忘了疼痛了吗?看来,是要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
撇了一眼身边的诸将,努尔哈赤大声下令:“从现在起,你们就要着手收拾各牛录的丁壮钱粮。秋后咱们就出兵,这次一定要再给明猪一个大大的教训才行。”
“喳。”努尔哈赤身边众将气势高昂的应道。
众人中,只有四贝勒皇太极的嘴唇微动却未发出声音。皇太极是在心中默念:“将不能因怒而兴师。”
眼尖的努尔哈赤撇到皇太极嘴动,他顺口就问道:“小八,你想说什么?”
皇太极闻声就是一惊。看来他的父汗虽然年老了,可眼睛却还一点都不昏花。眼光还是那么的锐利如昔。
“儿臣本想请令,独自替父汗去教训一下哪些不懂事的明猪。可看到父汗打猎的兴趣很浓,儿臣就收住了这个不成熟的请求。
没想到父汗慧眼如炬,连儿臣没说出口的话,父汗都能看到。”皇太极恭恭敬敬的说道。
皇太极嘴上虽然说的轻松,他心中却还是有几分不安。
自天命七年打赢了广宁战役后,努尔哈赤的脾气就变得越发的喜怒无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现在就连皇太极也摸不清努尔哈赤的喜怒规律了。
努尔哈赤现在常常是前一分钟还在夸奖你,后一分钟说不定就变色责骂。谁也不知道,往昔英明神武的努尔哈赤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然,相比其他几个贝勒,皇太极受努尔哈赤的责罚已经算是比较少的了。
想起范文程和他说过的话,皇太极胖大的脸上又堆上几分憨厚的笑容。
皇太极不得不承认,那个汉人在琢磨人心上,还真的是把好手。
记得范文程对他说:“大汗年纪大了,贝勒爷您要多顺着他。孝顺、孝顺,孝就是要顺啊。”
有范文程的这句提醒,打那之后,皇太极就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绝不在努尔哈赤面前表现出任何不顺之意。
哪怕是受到再不公正的待遇,只要是努尔哈赤的意思,皇太极就绝不反对。
听到皇太极恭敬的话,努尔哈赤心中很满意。
最近这一年,他对这个儿子是越来越满意了。
尤其,努尔哈赤把皇太极的2个牛录划到多尔衮名下时,皇太极那顺服的表现更让努尔哈赤喜欢。
前段时间,努尔哈赤给阿济格20岁、多尔衮13岁和多铎11岁这三个儿子都分配了直属的部属。
破天荒的,努尔哈赤竟然给他这3个儿子每人分了15个牛录。
在努尔哈赤看来,儿子长大了,就需要分点家当,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当然,要所有的牛录,都从努尔哈赤直辖的两黄旗出,那努尔哈赤是绝不会干的。两黄旗削弱的太多了,努尔哈赤会不放心的。
为什么努尔哈赤越老越变得喜怒无常?
其实很好理解,那是因为努尔哈赤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了。
一辈子戎马生涯的努尔哈赤,根本就不敢放任别人的实力超过他。即使那个人是他亲生的儿子,也绝不行。
努尔哈赤就像一只越来越衰老的狼王,他绝不允许有年轻的壮狼拥有挑战他的机会。
出于这种想法,天命九年初,努尔哈赤改四贝勒值守为八人议政。
除了原有的四大贝勒,又添加了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同参与议政。
也是出于这种想法,为了增加阿济格和多尔衮在八人议政中的地位,努尔哈赤才特意各分了15个牛录给他们。
可加上多铎,一下要分出45个牛录,努尔哈赤又嫌他的两黄旗会削弱的太多。
为此,努尔哈赤特意从皇太极的正白旗,阿敏的镶蓝旗,代善的正红旗,岳托的镶红旗各抽了2个牛录,分配给了多尔衮。
随后,努尔哈赤又从杜度的镶白旗和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各抽了一个牛录分给多铎。
这样,努尔哈赤的两黄旗就少拿出10个牛录,还顺带削弱了这些贝勒旗主的势力。
当然,割谁的肉,谁都不会轻易接受的。努尔哈赤甚至做好了杀鸡骇猴的准备。
努尔哈赤没想到,皇太极会柔顺的带头拿出牛录。有皇太极在前,其他人虽不情愿,却也勉强拿出了其他的牛录。
皇太极的这个表现,让努尔哈赤很是喜欢。在他不经意的安排下,皇太极现在已经隐隐有八人议政之首的架势。
脑中梳理着秋后将要出兵的序列,努尔哈赤感到有些为难。
现在的后金,人才济济、将领众多。让谁先,留谁后,努尔哈赤还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
看看憨笑的皇太极,努尔哈赤迅速找到了留守的人选。
“额,此次出兵,老八你就留守盛京吧!”努尔哈赤淡淡地吩咐。
“我做留守?”皇太极感觉如同晴天霹雳,一下把他雷得头晕脑胀。
这父汗也太喜怒无常了吧?
刚才他明明表现的很满意啊,怎么突然就变了脸。
“怎么,你不愿意?”
看看努尔哈赤那分不清喜怒的脸,皇太极也只好委委屈屈的应道:“儿臣遵命。”
在后金,留守并不是个好差事。
后金自努尔哈赤少年开始征战后,就是靠战争掠夺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每次战争,后金都会劫掠人口。他们把劫掠来的人口,编成一个一个牛录,每个牛录都是兵民的结合体。皇太极他们麾下的牛录都是这么劫掠来的。
留守,就意味着无法出去劫掠。没有劫掠,哪来的牛录。指望别人吃剩的那点残渣,自身的实力怎么壮大。
所以,留守,对后金的旗主贝勒来说是个最受累不讨好的事情。
可此次皇太极却被努尔哈赤留作留守,他能不感觉到倒霉透顶吗?
看来,汉人的东西,也不能全听啊!
皇太极为自己最近的作为,感到有些后悔。皇太极觉得,他恐怕是表现的有些太过顺从了,这才让努尔哈赤不经意的就牺牲了他。
他们女真人毕竟不是汉人,太过柔顺在后金还是吃不开啊。
该争该抢的时候,还得争抢才行啊。
………………………………
第一八八章:黄秀才到京(求订阅、推荐、收藏)
京城,郊外
朱由检再次送别他的少年队。
今次出征的少年队,可都是鸟枪换炮了。
不不,是鸟铳换隧发枪了。
此次前往喜峰口的少年队,又是一个完整的200人队。不同以往的那些少年,这些全都是经过了火枪培训的少年,他们还将担负着教官的作用。
随同少年一起前往的,还有大批的四轮车。这些四轮马车除了押运火枪、弹药和各种物资外,还承担着朱由检的一个野望。
朱由检想给少年队标配上马车,就像前世美国的西部片一样。
在朱由检的构想中,少年队每810个人配一辆马车,携带弹药和给养。马车可以为少年队提供移动加成,战时更可以给少年队增加防御属性。少年队今后就以车为基本的组成单位。
在朱由检想来,这样的少年队就相当于摩托化步兵了吧?。
喜峰口已经有了400少年,再加上新添的200少年。这样,单少年队喜峰口就足有600人了。
若在加上张云翼从边兵中雇佣的老兵打辅助,喜峰口的这支力量就算真正成型了。
在给少年队一个月,等喜峰口的少年们,也都掌握了隧发枪的使用技巧,这只队伍会有多么大的战斗力啊。
朱由检对此非常的期待。
送走非常期待的少年队,朱由检顺路来到皇庄小张庄。
在这个村庄中,有着朱由检最新的尝试。
这个尝试的结果,将关系到朱由检的未来策略。
进村的路上,朱由检特别注意观察小张庄佃户的神情气,在心中暗自做着点评。
很好,很不错。
从看到的佃户神情气中,朱由检感觉他的尝试,至少不算失败。
看到朱由检的车驾,小张庄的佃户们纷纷退到路边,脸上都露出尊敬的神情。
在小张庄的佃户心中,信王殿下已经越来越接近神佛了。
庄子里的佃户家中,家家都供奉着一个没有名字的牌位。大家虽然都不说,可大家都明白,那供奉的是谁。
自信王殿下接手皇庄以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最起码,饱饭是能吃上几顿了。去年过年的时候,大家还破天荒的做了件新衣服。
这年头,碰上这样的东家可不容易。大家伙可得求漫天的神佛,保佑信王殿下长命百岁才好。
远远看见信王殿下的车驾,黄秀才赶紧迎了出来。
黄秀才是8月初才来到京城的,他的腿伤到那个时候才刚刚痊愈。
回想起来,黄秀才就打心底感到庆幸。
若非遇到信王殿下,黄秀才估计,他们全家现在可能都没命了。看看他养伤的时间吧,那足足养了接近一个月啊。
这还是靠信王殿下留下的方子他才能好,否则,只怕他连骨头都烂透了。
到现在,黄秀才还记得马神医去给他复查时,看他那惊奇的眼神。
也是从马神医口中黄秀才才知道,当时他的伤口已经出脓,马神医都束手无策。还是靠信王殿下想出的法子,才救了他这条命。
更何况,信王殿下还替他还了欠债,又去县衙给他推了那个该死的粮长。这更是救了他一家人的性命。
说救了他们一家人的性命,黄秀才一点都没吹牛。
自家人的脾气,自家知道。
黄秀才知道黄柳氏的脾气。他死了,黄柳氏肯定跟着殉身。没了爹娘,还欠下一屁股债。他那一对儿女还能活的下去?
估计,就算能活下去,可能活的也是生不如死吧?
黄秀才到京后,并没有马上见到信王殿下。
这么多天来,信王殿下除了让人带信,指示他在这小张庄做些尝试,还没有接见过他。对此,黄秀才虽然迫切的想见到信王殿下,但也能理解殿下的不便。
毕竟信王殿下才刚刚大婚。新婚燕尔的,哪有时间来见他一个穷秀才。
今天就能见到信王殿下,已经大大出乎黄秀才的意料了。黄秀才原以为,想见到信王殿下,至少也得再过几个月呢!
看到信王殿下的车驾已经稳稳的停住。
黄秀才上前几步,推金山倒玉柱般一下跪伏在地。
“学生黄杏雨拜谢信王殿下救命之恩。”黄秀才一边颤声叫道,一边满心感激的叩拜下去。
看到黄秀才大礼叩拜,刚下车的朱由检赶紧伸手相掺。
“起来,快起来。”
虽然朱由检已经伸手相扶,可黄秀才还是坚持磕完三个响头才站起身来。
看着黄秀才红肿的额头,朱由检说道:“老黄,你这又何必。对你,孤那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黄秀才摇摇头,他感激的说道:“在殿下只是举手之劳,但在学生就是全家的身家性命。救命之恩,学生怎能不谢。”
看黄秀才一本正经的样子,朱由检马上放弃与他继续就这个话题争论下去。朱由检忙把话题引向别处。
“老黄,这段时间尝试的效果怎样?”朱由检直接问黄秀才工作上的事,省的黄秀才再继续谢来谢去的。
听到信王问起正事,黄秀才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回殿下,效果非常的好。学生已经将小张庄153户农户,本着自愿组合的原则分为27组。最多的一组8户,最少的一组4户。
这近一个月来,各家有事就互帮互助,干的都比较不错。不过,现在只是田间管理阶段,还没到农忙时节,具体的效果有多好,还不敢确定。”
“先生大才啊。”朱由检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看看面露笑容的朱由检,黄秀才忍不住谦虚道:“殿下,您这小张庄就算不用这个法子,人心也比较齐。而且他们原本就有良好的互助习惯,现在只是由我来做个明确分组罢了。我这算什么大才?”
“照你看,这个法子能不能推行开来?”朱由检没管黄秀才的最后一句,直接问道。
“殿下现在就想向外推行?”黄秀才反问一句。
看到朱由检点头,黄秀才低头盘算起来。
“老黄,坐下再想。”
看已经进了屋子,朱由检把黄秀才推到椅子上,让他坐下慢慢合计。朱由检站到窗口望着远处的田野,盘算着自己的心事。
………………………………
第一八九章:互助组与宗族(求订阅、推荐、收藏)
在皇庄中,朱由检慢慢的盘算。
今年的年景还不错,称得上风调雨顺,照这样下去,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
算上今年,皇庄已经积攒了不少粮食。虽然其中不少都是地瓜干和土豆干这种杂粮。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杂粮也都能填饱肚子。
而且经过这几年不停的修建,皇庄的农田水利也增加了不少,想来只要不是太大的天灾,还是能撑得下来的。
现在,朱由检想做的就是,把皇庄的佃户有效的组织起来,把他们拧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夯实自己的基本盘。
这个组织农户的方法,朱由检选择的就是黄秀才搞得互助组。
在朱由检看来,只有互助组才能打破,这个时代笼罩在乡村中的宗族大网。
没办法,最强大的其实不是皇权,而是宗族。皇权某种程度上只是宗族的一种。
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乡村中什么最大?
当然是大大小小的宗族。
大明的乡村几乎都是以姓为号,什么小张庄,什么小王村。一听你就知道村子里的大姓是什么。
在这些村中,族法是远远大于国法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在这个时代,农户生活的太不容易了。
正因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民,活得太过艰辛,农户才不得不以宗族的形式抱团取暖。
可宗族真的给普通小户带来帮助了吗?
其实真正的帮助,小户得到的那是少之又少。
宗法礼教发展到现在,宗族给小户带来的帮助,远赶不上宗族对小户的压榨。宗族已经蜕变成族长和族中长老谋取私利的工具。
发展到现在,乡村中的宗族体系已经成了妨碍大明统治的毒瘤。有他们在,大明政策别想在乡村基层有效的通行。
但经过大明200多年的和平发展,百姓完全认可了宗族这个体系。想撼动它,实在太难了。
在东安,朱由检恰好遇到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黄秀才。而黄秀才的作为,让他想起了前世的互助组和合作社。
互助组,这是多么好的组织。不拘你是什么姓氏,只要你们几家走的近,你们就可以组成一个互助组。
在乡村中明确的推行互助组,将愿意互相帮助的农户明确的拉到一起。这不就把一个大宗族拆成了无数小单位。
就像小张庄,全庄一下分出28组。张氏宗族内部就至少结成20多个小团体。
当农户从这种小团体组织中受益后,他们会自觉维护小团体的利益。到那时,张氏宗族还能指挥得动他们?
指挥不动,乡村中的宗族体系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瓦解乡村中的宗族,这才是朱由检搞互助组的真正意图。他的这意图怎么能明说。
搞互助组,得益的是底层农户和朱由检这种帝国高层,损害的是乡绅的利益乡绅一般都担当着族长和族老。
互助组是在挖乡绅阶层的根,这种事朱由检当然不能明说。
沉思良久,黄秀才才开口说道:“如果殿下愿意,可以在别的村子里推行试试。学生没有想出这种互助组的害处。
在学生想来,最多就是几家农户合不到一起,那解散也就是了。学生觉得应该没问题。”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朱由检兴奋的一击掌。
“老黄,那你多辛苦辛苦,把孤的皇庄都跑一遍,帮他们把互助组都建起来?”朱由检用热烈期盼的眼神望着黄秀才。
“承蒙殿下看重,学生愿意担此重任。”得信王重视,黄秀才精神激昂,他毫不犹豫的就一口答应下来。
“嗯,老黄,那这样,明天孤就调一队人手给你。你带着他们一起去,顺便教教他们组织农户的法子。还有,你也注意看看各庄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若有,你可以向孤推荐一下。”朱由检随口把他的安排都说了出来。
做事情当然不能光指望黄秀才。
光指望黄秀才一个,累死他才能搞几个村子。朱由检要充分发挥黄秀才的传帮带作用,多培养些人才才是做事的正理。
离开皇庄,回到信王府。
一进府,王承恩就低声的提醒朱由检:“殿下,高起潜回来了。”
“哦,叫他到书房来。”朱由检眉头一皱,好心情暗淡了几分。
书房中,朱由检看着风尘仆仆的高起潜,心下竟然有些说不出缘由的烦躁。
“起潜,说说吧,孤的钱庄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朱由检强压下心中的烦躁,平静的开口问道。
“殿下,这是所有有关钱庄的调查汇总。”高起潜送过厚厚一本卷宗。
朱由检接过卷宗,随手丢到桌上,翻都没翻。他只是盯着高起潜问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不按规矩做事的钱庄分店,到底有多少?”
低下头,似乎稍稍回忆了片刻,高起潜抬起头肯定的回答:“要是真按殿下给老奴的钱庄规矩,那所有的钱庄几乎都有稍许差异。”
看到信王殿下没有丝毫惊讶的表情,高起潜就继续说道:“若按殿下标注的几点核心规矩,变更的只有天津和松江这两处地方。”
“只是这两个地方吗?”朱由检追问一句。
“是,”高起潜点点头,“这两个地方共计7家分店,全部都更改了殿下的规矩。更改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