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本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作肥料也很简单,不过就是把粪尿和轧碎的草料混合好,堆积起来,再用泥土一盖就行了。前世cctv…9都介绍过,自己撇过一眼。就是沤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想快点的话,好像得加温来着。不管了,应该很简单,找人试试应该就行了。
朱由检说干就干,他立即大声叫道:“王承恩,王拌拌?”
“殿下有何吩咐?”王承恩迅速出现在他面前。
“走,陪本王去皇庄一趟。”朱由检着急的吩咐。
“这?”一听信王殿下要求前往城外的皇庄。王承恩为难的看着信王殿下,不知该如何劝解。
看到王承恩的为难之色,朱由检这才注意到天已经快黑了,“罢了,明天一早去吧。”他也只好让王承恩退下,自己按捺住急迫的心情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天一早,朱由检就和王承恩在护卫陪伴下来到皇庄。一进庄子朱由检大声吩咐:“王拌拌,去,你去把皇庄最好的庄稼把式给本王找来。”
“是”王承恩不敢怠慢,立即向庄内走去。
不久,一个面色黝黑,躬身驼背看上去足有5、60岁的老农,在皇庄庄头陪伴下,来到朱由检面前。
看得出老农有些不安,低着头,手不停的在打着补丁的衣襟上摩挲。即没行礼,也不说话。那庄头倒是老老实实的跪下磕头。
庄头磕完头,一看老农还在傻站着,面色大变,嘴一张就要呵斥。
看到庄头想要斥责老农,朱由检摆摆手制止住庄头。他笑嘻嘻说道:“老人家多大年纪了?你不用害怕,我就问你点种地的问题。”
老农看到面前的锦衣少年,笑嘻嘻的问自己话,一点也没有大贵族的架子,心中的不安少了很多,嚅嗫着回答:“小老儿今年42了。”
“42?”朱由检看着老农满脸布满如榆树皮一样皱纹的脸,有些不太相信。他心中暗想“不可能吧?前世40多岁都是正当壮年之时,这个老农看上去足有60多了。不对,前世60多的人也没他老。”
老农报出的实际年龄和苍老的外表给朱由检的感觉,就像前世看到郭德纲和林志颖站在了一起。
老农看出朱由检似乎不信又追了一句:“小老儿生在万历九年,今年刚好42。”语气中竟然带着一丝骄傲之意。
朱由检看他不再紧张,就继续问道:“老,老人家您做了这么多年农活,咱们现在给地里施肥吗?都用什么肥?一般用多少?”朱由检心里有些别扭,他这是第一次称呼42岁的人为老人家。不过看到老农苍老的面孔,他又想不出别的称谓。
“用,怎么不用。”老农听到贵人问的是这些问题,略微有些诧异,不过这些问题就是他成年干的农活,倒不用他费心思索。他开口把他的经验一一说了出来。
听老农的叙述,朱由检这才知道,现在的农业虽叫精耕细作,但实际还处在一个很粗犷的时期。和前世所提的精耕细作有着很大的差别。
朱由检的皇庄,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比较高级的种植所了。可皇庄里各种农用工具依然不全,大量农活还都在采用人力,只是勉强采用了牛耕。肥料是再用,可单凭农庄和周边又有多少肥料可捡。用的最多的还是草木灰。田地肥力不够,不能连年种植,必须轮耕。就是每年都有些田地不种,让它自行恢复地力,所有田地轮流耕种。
这样就算皇庄的土地都是上好的水浇地,亩产也就25石(约合400斤)上下。最好的年景也就不到4石。皇庄的佃户虽然不用交田赋,但租子也是极重的。老农虽然不说,可看他的打扮也知道,他的家境是比较艰难的。
朱由检看看旁边满面油光的庄头,他的衣服虽然旧可没有明显的补丁。庄头和老农的外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由检明知皇庄租税肯定被庄头贪了许多,但他并不准备追究。主要是他现在需要的是和光同尘。有道是,出头的椽子先烂,他是绝不准备冒头的。他是大明的藩王,不去贪钱反倒跑去主持正义,那不是自己在找别扭吗。
朱由检拿出一个银豆扔给老农,口中说道:“你讲的不错,赏你的,你继续说。”
从老农的口中朱由检弄清楚了,现在的农民已经有了施肥、追肥的概念。只是苦于肥料来源短缺,没法大规模应用。像这个老农自己就会沤肥,只是规模很小就是,他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步骤和理论。
………………………………
第二十三章:天启皇帝的怨气(跪求推荐票)
想到农业技术也需要理论指导,朱由检思维一下跳跃起来,他好像隐隐记得有两本有关农业的书是明朝出版的。拜前世应试教育的福,名字他还记得,应该是《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作者大概是徐光启和宋应星。不过具体内容就他就绝对不知道了。
“耶,”朱由检兴奋的想,“总算想起两个科技名人,自己一定回去找找,看能不能找到这两本书。作者也不知道是那一年的人,现在是否还活着。要是没死,自己一定要想法保护起来。这种袁大德鲁伊(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级别的农业专家,那是绝对的国宝。”
兴奋地搓了搓手,朱由检继续发散思维:“自己要是能找到这两本书,就可以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若再找到玉米、地瓜、土豆这几种高产作物,双管齐下应该能够扛过这段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期。只要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辽东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登基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过的多了。”
朱由检皇庄一行,确定了自己肥料工厂的想法没有问题。朱由检回京就开始准备启动自己的计划。
朱由检才回慈庆殿就得到东厂传来的消息,御史张修德已被罢官赶出京城了,罪名是泰昌元年弹劾熊廷弼导致辽沈失陷。这时隔两年还来翻找旧账,魏公公的手段真是简单粗暴啊。东林党对此事大为不满,数人上书弹劾魏忠贤,但却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
大发钱庄的问题解决了,路障排除,朱由检就要加快行动步伐了。
钱庄设立需要大量能写会算的读书人,朱由检现在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麻烦。解决这个麻烦的捷径当然是向大哥朱由校求援。
朱由检从记忆中找出前世吊椅的画面,迅速画出草图。在经过系统升级的考验,连续画了许多模型图后,朱由检的画图水平大为提高。这个简单的吊椅草图,已不需要他再用嘴解释,也能大致看出是个什么东西了。
看着手中的草图,“我是不是很无耻,勾结太监,陷害无辜。现在做的好像是去讨取皇帝欢心,这应该是标准的奸臣行为吧?”朱由检想想自己最近的所作所为,自己都有些脸红。不过他也就只是脸红而已,该做的事情他还是照做。
拿着草图,朱由检还是一溜烟的跑去找大哥朱由校,讨取他的欢心去了。
朱由校最近很少去上朝,一般都是叫魏忠贤代去。他感到自己实在受不了那些文官的嘴脸。
近几个月,山东爆发白莲教妖人作乱。在文官们口中,这些都是因为皇帝不修德行,任用內宦造成的。朱由校就不明白,自己修不修德行,用不用内宦和这妖人作乱有什么直接关系。
天启皇帝私下问过魏忠贤,山东去年和今年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灾害。朝廷也没对山东过多征税。山东发生的叛乱,是纯粹的白莲教妖人作乱。
朕听魏忠贤说,像这种妖人单纯因为自己的野心发动的叛乱,只要不掺杂灾荒造成的大规模难民,那就不足为惧。大军一到就能平息,完全不用惊慌。
这种朕都能想明白的事,文官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若是明白,为什么他们还总是扯七扯八,文绉绉的拐着弯说叛乱的责任都在朕身上?
按照山东刚刚报上来的情况。魏忠贤预料的不错,现在各路乱民已经纷纷被平,就剩匪首徐鸿儒的一支孤军,也被围在滕县,应该很快就能解决。
山东局面好转,文官们又马上出来抢功。在他们口中,这些都是那个袁可立、赵彦的功劳。好像就算没有那些浴血奋战的武将,单凭文官动动嘴也能说降对方。
也罢,这些暂且不提。战事快要了结了,仗也要打胜了。总要犒赏一下大军吧?
好吗,文官给朕来了句没钱,朕也不知国库的钱他们都弄到哪里去了。
可要是打了胜仗连犒赏都没有,那以后再出乱子,还怎么指望官兵尽心尽力的平叛?
魏忠贤说的对,这是文官故意在和朕叫板,想逼朕从内库中掏钱。朕是要抓紧考虑一下钱的问题了。孙师宁远那边还需要大笔的银子,看样子朕光指望文官可不行。
远远地,朱由校看到小五跑了进来,精神顿时就是一振。这个小五总能给他带来好消息。
小五想出的家具十分新奇有用,最近朕的技艺大涨,自己都能明显感受有上了一个台阶的感觉。
小五自己开的店铺也十分争气。上次自己的作品他说拍卖了10万多两银子,还非要给朕7万。朕作为天下之主,怎么能要他的钱。推让的结果,最后小五还非得塞给朕。还吹牛说他还有个什么计划,一旦发动就能财源滚滚,手里这些都是小钱,不值一提。对了,不知小五那计划怎么样了?魏忠贤帮他把麻烦都处理好了吗?
朱由检跑到朱由校面前,匆匆行了一礼。不等朱由校开口,就先把手里的草图递他手上,嘴上跟着叫道:“大哥,做个这种椅子我玩玩。”
朱由校接过草图,这张草图画图技巧进步非常明显。他一下就看出这是个什么东西。就是一个框架吊着一个编织的藤椅,应该很简单。技艺升级后朱由校,心中迅速做出评判。他随手把图纸收入袖内,开口问道:“小五,你那个大计划怎么样了?怎么还没有动静啊?”
朱由检略微有些吃惊,大哥竟然没有马上去打造新品,反而问起自己的计划。看来这种没有挑战力的作品,光靠样式新奇已经打动不了他了。嗯,下次一定要想个难度大一点的工艺品。
朱由检心中乱想,嘴上却说:“大哥,我们的计划就要开始了。现在我手上缺人,作为大股东您得给我点人用。”
“大股东?”朱由校听到这个新奇的称呼,他一下想起,小五曾经说过,新的计划也是他们哥俩合作的产业。
“奥,那你要什么样的人,要多少?”朱由校笑嘻嘻的问道,他对这个大股东很有期待感。
“多少人?”朱由检一阵犹豫。
按朱由检的计划,这么大的京城至少要开10家钱庄。一家至少要一个掌柜,一个账房,两个接待伙计。这就至少需要40人,再加上总柜需要的人。怎么也得50…60人。
朱由检心想,这好歹开了一次口,怎么也得多要一点。他狠狠心回答道:“大哥,我需要100个能写会算的人。”
“100个?”朱由校感觉这个数字不多啊,他随口就答应了。“行,没问题。我一会就吩咐下去,叫他们安排一下,明天就去你的信王邸报道。小五,你到底是个什么计划啊?还需要这么多人?”
………………………………
第二十四章:明朝最残酷的学校(跪求推荐票)
朱由检听到便宜大哥爽快的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心中大喜。他心中暗想:“也对,虽然这个时代识字率不高,可大哥毕竟是大明的皇帝。100个能写会算的人,对他来说还真不是问题。”心中想着,嘴上把自己要开的钱庄的性质,以及将要开展的业务详细的向朱由校做了个说明。
朱由校没听几句就感到索然无味,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打断朱由检涛涛不绝的介绍道:“好了、好了,我知道小五最能干了,你去干吧,有困难就来找朕。”他转身拿起工具准备尝试新型吊椅去了。
朱由检悻悻地收住话头,看看一脸不感兴趣的朱由校,知趣的告辞离开。
朱由检这次没有回慈庆殿,而是带着王承恩去往宫外的信王邸。明天会有100人前来报道,他要做些准备才行。
这是朱由检第一次回信王邸,这个自己的王府,自己的家。
明朝京城里的王府,大多以低调为主,并没有别的时期那么金碧辉煌。不过这也不奇怪。明朝京城里的王府一般都是朝廷所赐。
在明朝,藩王们本身都不会住在京城里,这些王府大多只能起一个驻京办的作用。所以,京城的房子就只会以维持为主。
住在京城尚未就藩的王爷,还没有封地的收入,一切都是靠朝廷在供给。朝廷缺钱,是不可能在王府这里多做花费的。
就像这信王邸,就是信王临时落脚之地。信王一旦就藩就必须离京,若无意外,一辈子都不会回来了,谁还会再去苦心经营。当然,既然是王府,该有的大小规制,那是谁也不敢克扣的。
朱由检站在王府门口,打量着自己的家。若无意外,未来五年自己都会住在这里。
看着5扇大门的门房,朱由检感慨万千。如果这是前世,自己要能在京城有个这么大的房子,还是独家别墅。就这地段,这面积,恐怕少于一个亿,只怕连建都建不起来吧?
那时要有这么个家,那自己得多幸福啊。呵呵,不再多想了,反正也回不去了。不管怎么说,自己也是在京城有房的主了。虽然不是一个时代。
王承恩看到信王殿下不说话也不动,只是望着府邸脸色不停的变幻,他心中感到有些惴惴不安。信王邸自朝廷分发过来,自己总共只来了两次,府中情况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这万一府中出了点什么让王爷不悦的事,自己岂不是也要跟着倒霉。
想到这里,王承恩抬头看了看府内的管事太监高起潜。高起潜看到王承恩的眼神,非常镇定的微微点点头,王承恩这才稍稍放点心。王承恩看到信王脸上又露出习惯的迷之微笑。他才明白过来,原来殿下刚才只是又走神了。
在明朝,所有阶层的住宅都有明确规制。从最高的亲王到最低的平民,各有不同。
信王邸就是标准的五大门,七正堂的王府规制。
朱由检一个人从大开的中门走入府内。绕过照壁,府内是一片开阔的小广场,足有2个篮球场大小。广场的后方就是俗称银安殿的正殿,虽然号称只比皇宫少三砖,但实际比起皇宫的大殿来,这个正殿小的可怜。
朱由检的随从侍卫都从两边小门进入,紧随在他身后。府内太监高起潜弓着腰,面露笑容,紧随信王身后,随时准备回答信王殿下的问题。有心在第一次见面的信王心中留个好印象。
朱由检并不知道,原则上就算他是这王府的主人,在他一生中,也只有第一次进府和他大婚时进府的那次,他才可以如此堂皇的从中门而入。其他的时间,除非他有大功于国,否则,此中门只会在迎接皇帝或皇帝的代表时才会打开。
在这个时代,任何住宅的大门、正房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你是什么品级就享受什么规制,不能逾越。
至于偏房、耳房、花园之类的建筑,是不在规制范围内的,可以任凭主人喜好自行修建。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历史上才会有权臣之家可比皇宫的记载。
不过可比皇宫的建筑,都绝不是正房。就像据记载,张居正家的花园就比御花园还要漂亮。但张居正家的正屋如果敢超制违例,那他立马就会被问罪,还会是千夫所指的大逆之罪。
任何人违反都绝不会有丝毫容情,这就是大明王朝的礼教。
朱由检进府后顾不上逛逛自己的王府,就直奔书房。不是他没有兴趣,而是他要为钱庄的从业人员,拟定一个培训计划。这个东西现在没人能帮他,只能由他自己思索制定。他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好。不急不行啊,总不能人都到位了制度还没有吧。
看到信王殿下没有巡视王府的意思,王承恩松了一口气,高起潜却失望的叹了一口气。
当夜,信王邸的书房,灯亮到了很晚。
第二天,100个能写会算的人,如约来到信王邸报道。
100人听着不多,可人一进府,就密密麻麻的把王府庭院站的满满的。
站在银安殿的台阶上,看清这100人的面貌,朱由检心中有些好气又好笑。没想到,来的100人中,有一多半是17、8岁的少年太监。也是,自己忘了,那位便宜大哥手里,最方便调用的读书人就是太监。这也是大明王朝与历代的不同之处。
大明王朝自宣德年间开始,皇宫内就专门筹建了内书堂,用来教导宫内的内侍读书。
内书堂管理非常严格,它可不像现代的学校,不许体罚学生。内书堂有一整套处罚的措施,从最轻的罚跪到最高的杖毙。要是就读的内侍不好好读书,那绝不是被戒尺打几下就完事,他们会受到各种严厉的体罚,下场会变得凄惨无比。
内侍经过这种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的才能进入司礼监做事。进入司礼监后,还要一级一级慢慢升迁,最后才能到达内侍行业的最高峰…司礼监掌印太监。整个升迁体系并不比外廷文官系统简单。司礼监中只有掌印、秉笔、系笔三个层级才能被称作太监。
像李永贞就是内书堂体系培养出来的。不过他早期在内侍的争斗中失败,没能进入司礼监。直到他投奔了魏忠贤,这次又借助信王朱由检给的机会,才脱颖而出,做到司礼监第三档次的系笔太监。现在的李永贞才有资格被称为李太监。
朱由检看看眼前这些17、8岁的少年太监,一阵无语。心中暗想:大哥这是把自己这里当成实习基地了。算了,人来都来了,那就都留下吧,总不能再把他们赶回去。不过这些小太监要怎么使用,自己还要好好考虑一下。
………………………………
第二十五章:夜香郎的救星(求票求收藏)
人员就位,朱由检安排给100人做个初步的考核,他要看看各人的水准。
总算轮到自己考别人了,朱由检很兴奋。出题时才知道,题也不好出啊。题他出的很简单,就是5道前世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朱由检可不想收一群死读书的书虫来做事。
第一题是:每隔一丈种一棵树,15丈种树几颗?
第二题是:修一条300丈的路,甲一天修2丈,乙一天修3丈,丙一天修1丈,三人一起几天修完?
第三题是:桌子价格是椅子的10倍,桌子比椅子贵288两,桌子椅子各多少钱?
第四题是:甲乙两人相对而行,4个时辰后,在离中点4里处相遇,甲比乙快,甲比乙每个时辰快多少?
第五题是: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18刻可注满空池,单开排水管24刻可将满池水放尽,现在水池里已有六分之一的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多长时间可注满水池?
朱由检可是很有良心的,他只把这种丧心病狂的水池问题,作为最后一题。他可真没有故意刁难众人的意思,他只需要众人答对3题就行。
题目简单,考试很快完成。
考核的结果,让朱由检很满意,100人都过了及格线。小太监群体中,竟然超过一半人做出了最后一题。而普通人中却只有2个人做了出来。
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内书堂的教导还是务实得多。当然,太监不能参加科举,不用专心学习八股文,可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朱由检来说,既然考试合格,那就算是小太监也无所谓,一起培训就好。
朱由检又没有什么人身歧视。前世变性的人多了,伪娘更是遍地都是,早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不是要考虑这个时代普通人的观念,朱由检都不会专门浪费心思,随便排排就好了。
考虑到当代普通民众的感情因素,朱由检还是决定,小太监一个钱庄只安排一个吧。他还专门交代,让小太监们贴上胡子去当账房,不要直接面对客户。
凡钱庄直接和客户打交道的掌柜和伙计,都由普通人担任。10个店铺排完,剩下的人员暂时安排到总柜,都作为钱庄的储备人才。
朱由检想:这些人可以先跟自己学习分析各种数据,练习一下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为将来打打基础。
这100人虽然都被录用了,可现在他们什么业务都还不会,当然不能直接上岗。对于此,朱由检早有预案。他把这100人统统带到城外皇庄,进行至少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培训。
培训内容朱由检已经拟定好了,礼仪、团队观念、拓展训练,还有前世印象中的记账方法。
文职人员就位,朱由检着重考虑起钱庄建起以后,银钱的保管和往来安全问题。保管好说,他的王府就有独立的银库。
“往来安全怎么办?”朱由检想,“用自己的护卫会不会太招摇了?算了,就用护卫吧,叫他们换上便装不要张扬就行了。现阶段自己还不宜训练其他卫队,影响不好。自己这个信王可以拥有100人的贴身卫队,足够用了。”
钱庄计划即将启动,肥料工厂也要开始筹备了。
朱由检趁和魏公公关系好,直接从东厂把楚天行5个兄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