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异姓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看着他们迷茫的样子,更是心情大好,正准备说出来,忽然看到一旁的王小明,他顿时将目标指向了王小明,问道:“来,小明,你平日里聪慧过人,你来说说,是什么能够让本王如此开心?”
王小明本来在溜号,他的心思并不在这里。其实这几天来他的状态都不怎么好,别人说的终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第一次战场搏杀让王小明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震撼了。他从来没有想象过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现在,他亲眼见到了这一切,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如果他现在是正常状态,只要随意想一想,他就能够明白朱棣为什么如此开心。既然朱棣几天以来一直为不能与南军主力开战而心烦意乱,那么能够让朱棣如此开心的事情恐怕就只有南军的动向了。
但是王小明现在还没能够从战场给他的内心留下的阴暗面里走出来,思绪极为混乱,说白了就是脑子还不怎么好使。自然是想不出来任何可能。
“我不知道。”王小明摇了摇头。
朱棣眼中划过一抹失望,他本以为王小明能够正确的分析出形式,但是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不过他也并没有在意,现在的他正处于绝对兴奋的情况下,居然没能发现王小明现在的异样。
“本王刚刚得到消息,朝廷已经将耿炳文撤换下来,接替他的人是曹国公李景隆。”朱棣得意的举起手中的纸条,说道:“李景隆这个人我了解,虽然他的父亲李文忠是一个强大的将领,但是他却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所以,击垮此人,打开南下的道路易如反掌!”
众将都愣住了,就因为这个?你怎么知道李景隆不行?这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当然,他们并没有说出来。
朱棣哪里看不出这些人的想法,他哈哈大笑了两声,说道:“本王极其了解李景隆这个人。首先,此人胆小如鼠,虽然有些气魄,但是却上不了台面。第二,此人军事能力极差,整日只能纸上谈兵,如果到了真正的战场搏杀,他必然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三,朝廷是军队已经经历了败仗,士气本就不高,这时候让李景隆这个家伙来统领他们,无疑是加快朝廷的失败。第四,朝廷的军队本就不是我军的对手,如果是耿炳文还能依靠经验抵抗,但是李景隆经验不足又是个白痴,自然不可能与我抗衡。第五,朝堂之上的那些人都只是些只会说的家伙。真正论能力,基本都是废物。综上所述,我敢说,此战,李景隆必败无疑!”
这也太冲了!这究竟是有多么自信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怜的李景隆,身为一军统领,在还没有遇到自己的敌人的时候就被判定一定会失败,不得不说,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打败仗并不是耻辱,而是战胜你的敌人从未正眼看过你。
然而朱棣再怎么得意,他也不会得意忘形。他说了一番勉励众位将领的话,就让他们离开了。而他自己却坐在主位上,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
他知道,虽然李景隆是一个废物,但是他手下的五十万大军不是。他可以瞧不起李景隆,但是他不能瞧不起这五十万人。朱棣知道,自己的士兵虽然在战斗力上要远超朝廷的军队。但是自己的军队毕竟人数少,而且自己还得分出大量的力量用来防守北平等大片的革命根据地。这样一来,自己能够动用的力量就更少了。击败李景隆很容易,但是击败那五十万大军,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朱棣知道,自己得想一个万全之策。
朱棣苦思冥想,也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但是,不要忘了,他并不是一个人。
“既然殿下您的军队数量不足,那么就在找一些呗。”王小明如是说。虽然最近他状态不怎么样,但是有时候狮子即使是生了病,也能轻松干掉土狗。王小明虽然不是狮子,但也时候聪明之人。
他的办法如果被李景隆之流看来,必然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找军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哪找?难道要让那些没有战斗经验的百姓上战场吗?
但是朱棣不是李景隆,他不是白痴。他清楚的理解到王小明话语里的含义。既然自己的军队不够,那么将别人的军队划归自己,或者说收买过来,不就好了吗?
其实这种办法的确是有那么一些无耻,但是在朱棣这里,没有什么是否无耻的办法,只有好用的与不好用的。他已经有了主意,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只有一个人了。
朱棣非常同意王小明的办法,但是他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自己如果想要去见那个人,就必须离开北平。朱棣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如果李景隆知道自己离开了北平,就是他再怎么白痴,也一定会带兵前来进攻北平的。
如果没有自己,北平能够守得住么?朱棣明白,虽然己方占据了守城的优势,但是五十万大军攻城那绝不是闹着玩的!
但是,自己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没有!如果在这么继续下去,自己迟早会被推上断头台。拼一把吧!朱棣下定了决心。
在离开北平之前,他又一次召开了军事会议,这一次,他对众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景隆虽然率领五十万大军来此,但是他不过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无能之辈。他知道本王的厉害,如果我在这北平,他必然不敢来战。而且吴高已经帅军包围永平,如果不赶往救援,永平将会失守。而吴高为人胆怯,听闻本王来到,他必然会不战而逃。由此,本王便可率大军绕至李景隆身后,配合城内守军前后夹击,必然能够一举歼灭李景隆!”朱棣信誓旦旦的说道。
然而朱棣并没有说,自己此次出城,其实还有一件事要做。这件事关乎着自己是否能够彻底击败李景隆。他要北上去见一个人。他必须亲自去见这个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对付得了他。
他将守城的任务交给了朱高炽,并且用极其严肃而且郑重的口吻对他说道:“我将守卫北平的任务交给你,你一定不要辜负我的期望啊!待我大军归来,就是全胜之时!”
身有残疾的朱高炽还是第一次听到一向沉稳的父亲用如此的严肃口气对自己说话。他隐约意识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朱高炽的预感没有错,这场考验不但决定了朱棣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朱高炽的命运!
(本章完)
………………………………
第62章 朱棣的行动
李景隆此时正在自己的帅帐之中与众位将领商议军情。他还不知道自己此战最大的对手已经离开了北平。否则的话,他就算是亲自抄起刀子也是要来打北平的。当然,秘密并不是永远都是秘密。
北平城内一片紧张,肃杀。朱棣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走了,他还带走了北平的大部分军队。现在的北平,虽不能说是一个空架子,但是也是外强中干。如果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来犯,恐怕北平就得换了主人。
朱高炽身兼守城大任,自然是没日没夜的带着军队视察,开会。虽然他也知道自己恐怕挡不住李景隆的大军,但是父亲交给自己的任务自己是必须要完成的。
望着北平城外空旷的天地,朱高炽的心头就像是压上了千斤重担一般,似乎有些喘不过气来。这一定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望着天边的斜阳,朱高炽肥胖的脸上划过一抹坚毅!
朱棣带领着大军,正行进在路上。他的目标是北方,他要去见一个人,一个能够给他提供真正有战斗能力的人。当然,在去见那个人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
“殿下,我军前锋距离永平已不足十里。”张玉策马奔至朱棣身前,向他报告着军情。
朱棣抬起头,脸上的表情异常的冷峻。他看了看前方,缓缓的点头,说道:“传令,加速,我要在半个时辰之内解决永平之围。”
张玉领了将令,立马传了下去。
这就是朱棣要做的事,不久之前为了配合李景隆的行动,江阴侯吴高率领军队包围了永平,虽然他没能直接攻克永平,但是朱棣也并不打算就这样让他在永平城外好好的待下去。
永平是自己所掌握的三个郡之一,怎么可能放任它被吴高攻陷?朱棣非常明白,自己的军队虽然现在还打不过李景隆,但是一个区区的江阴侯,朱棣还并没有放在眼里。
朱棣的军令是绝对有效的,在他的命令下,三军共同提速,朝着永平的方向席卷而去。
吴高现在急得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已经接到了朱棣正在飞速向自己靠近的消息。他自问如果论真正的战场对抗,自己不是朱棣的对手。而且凭心而论,自己也的确不想与朱棣正面对抗。连耿炳文那样经验丰富的老将都奈何不了朱棣,自己又能做什么?于是吴高做出了一个看似极为正确的决定:逃跑。
其实要说吴高的决定也没什么,现在这个局面,也就只有李景隆能够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能够与朱棣抗衡。而他吴高本就性格懦弱,实力又不怎么样,如果让他现在与朱棣硬碰硬,那无疑是活够了。
但是吴高显然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棣的速度。他还不明白什么是所谓的“兵贵神速”。而朱棣会好好的教教他。
吴高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在自己决定逃跑的同时还没忘了下令大军开拔,这显然与后来的李景隆是不同的。不过,虽然他有义气,但是战争不是靠运气的。
就在吴高率领军队撤退时,朱棣的大军追了上来。放眼望去,只见映入眼帘的尽是奔腾冲来的骑兵,他们在身后扬起了漫天的烟尘。
吴高大惊失色“快,快,丢弃辎重,全速撤退!”他一声令下,南军士兵毫不犹豫的执行了这个指令。由此可见,其实南军也并不是那么不堪,他们还是很有能力的,例如在逃跑上。
朱棣的大军可不管你是不是在撤退,数千精骑一马当先,在弓箭手的掩护下猛的冲杀上来,他们推进的速度极快,只是几个呼吸,南军落在最后面的士兵就能够听到北军战马的嘶鸣声。
这应该是一场一面倒的战斗,甚至都不能算是战斗。披着铁甲的北军骑兵仿佛是武神一般将一片死亡与鲜血送给了南军。他们就像是赶鸭子一般将吴高所部打得落荒而逃。
吴高本人运气还算不错,捡了一条生路。其实若是吴高能够在冷静些,仔细观察,他就能够发现,攻击他的不过只是北军的前锋。如果吴高能够在多一些勇气,那么吃掉这一小股部队还是绰绰有余。但是吴高根本就没有与朱棣对阵的信心,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仗还没打起来,就已经结束了。
南军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打出来“恐燕症”,只有少数不要命的二愣子才会敢于与朱棣的军队正面对抗,就算是耿炳文的三十万人,不也一样没能挡住朱棣前进的脚步!
此战南军虽然损失不大,但是关键是输在了军心上,主帅吴高委实是一个无能之辈。恐怕南军多数情况下打不过北军这个问题与指挥官太过无能也有关系。毕竟如果逢战必败的话,那么就算是原本的虎狼之师,也会变得就像绵羊一样。
朱棣本想能够再一次真刀真枪的与南军战上一场。他热爱战场,刀光剑影磨练他的灵魂,烽火连天锤炼他的英勇。他生来就是应该驰骋沙场。但是谁知吴高这厮居然如此胆小如鼠,仅仅是自己的先头部队就将他打得丢盔卸甲。当朱棣率领大军亲自赶到战场时,不要说吴高的残军,就连自己的先锋部队都看不见了。追得太过兴起,居然忘了自己这个主帅!
朱棣顿时哭笑不得,仗打成这个样子,还真是令人无语。不得不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朱棣整顿了自己的军队,这场战斗打得极为滑稽,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却是一方大获全胜,另一方大败亏输。之所以都没有什么损失,实在是因为吴高先北军一步逃跑,跑的比较快。而北军乘胜追击,又哪里有人敢杀一个回马枪呢?
不过朱棣还是有收获的,吴高为了尽快的逃跑,将大军的粮草辎重全部丢弃,朱棣基本上算是凭空得到了大量的物资。从这一点看来,吴高也应该算是朱棣靖难之役中的一个功臣,毕竟他担任了朱棣军队的后勤补给配送部长的工作。
与只能落荒而逃的南军相比,北军表现出了极强的素质。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数万人丝毫不乱,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完毕。
虽然刚刚打了一仗,但朱棣根本就没有打算进入永平休整。一方面是因为刚刚那场不能算战斗的战斗打得实在是轻松写意。更重要的是朱棣不想耽误时间。他击败了吴高这个消息很快就会传到李景隆那里。朱棣知道,一旦李景隆得知自己不在北平,他必然会亲自领兵攻击北平。而在北平的自己的儿子究竟能否挡住五十万大军还是一个问题。他知道,只有自己尽快回援,才能夹击李景隆,从而获得胜利。
但是,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朱棣看着自己身后的军队,他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北方。自己要找的人就在北方,找到了他,或许自己就能够更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朱棣挥舞马鞭,下令全军开拔。
等着我,宁王,我来找你了。等着我,我的……弟弟!
朱棣的预料并没有错,溃逃的吴高终于逃到了李景隆的军营。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朱棣是如何偷袭自己又如何力战不敌只能败退的话。
李景隆察觉到了吴高话里的意思,是朱棣击败了吴高。也就是说,朱棣现在不在北平?李景隆顿时大喜,他就等着这个时候呢,这真是想要睡觉就有人给送枕头!他当即传令,全军出动。目标,北平!
(本章完)
………………………………
第63章 宁王
大宁。
这里已经算是极其靠近蒙古草原的城市,是大明朝与北元残余交锋的首冲之地。所以,相比于其他的城市,大宁缺少了几分繁华,而是多了些肃杀与庄严。而且,整个大宁的军事力量在所有城市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并不奇怪,这里通常都是明军北征的咽喉要道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极其多疑的人,而大宁的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所以他并不放心将大宁交给朝中的将领。于是他又一次将守卫大明边疆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的二十多个儿子中并不仅仅是懿文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才有几分本事。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宁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论军事才能,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并不比朱棣差多少。甚至可以说二人平分秋色,各胜擅场。时人评价“燕王善战,宁王擅谋。”以朱棣那样的狡猾居然在谋略上被认为不如宁王,可见这个宁王是真的有着不容小觑的能力。
朱棣这次的行动真可谓是虎口拔牙,虽然他自己也是一只老虎,但是毕竟“一山不容二虎”。
宁王朱权,是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当然,比起他二十多个儿子与另外二十多个养子,十七这个数字真心不算什么。
朱权也是一代名将,虽然公认的诸位藩王中最为能征善战的是朱棣,但是朱权也不差。所以,在朝廷这场削藩行动中,朱权也没能逃过一劫。虽然不至于像那几位被朱允炆拿来开刀的兄弟,但是也是过得不尽如意。
其实朱权也心有怨愤,但是也无可奈何。他还没有与朝廷为敌的打算以及勇气。虽然他拥有一支可以算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部队。
朱棣这次来,为的就是这支部队。这支部队叫做朵颜三卫,也就是原来的兀良哈三卫。之所以说它可以算是当时作战能力最强的军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当时,这支军队可以被称为“外援”。因为他们都是蒙古人。
当年洪武名将蓝玉远征北元,将北元政府打的四分五裂,偌大的元帝国又变成了“瓦剌,鞑靼,无良哈”三部并存。
但是,蓝玉远征时,将无良哈与另外两部的联系给切断了,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投降,当然,这也是因为给明朝打工的工资待遇比给自己家人好上很多。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保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要知道,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建立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广大的帝国不是没有原因的。当年的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就算是俄罗斯战斗民族也没能阻止他们屠了莫斯科。由此可见当年的蒙古军队真的是天下无敌。
纵使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复当年的荣光,但是只要跨上战马,他们依旧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他们依旧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他们依旧是翱翔在草原上的雄鹰。
朱棣做梦都想得到朵颜三卫。但是这支强力外援已经是宁王的人,他不太可能将这个好打手送给自己。不过没关系,朱棣会告诉宁王朱权: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朱权对于朱允炆也是非常不满,但是他却没有自己的哥哥那样的反抗精神。虽然他也有几分兔死狐悲的心理,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他会帮助朱棣。
当他得知朱棣率领大军来到自己的封地时,他立马警觉了起来。他虽然不知道朱棣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是他还是立刻下令全城戒严。如果有必要,他将给自己这个善战的哥哥一个教训。
但是让朱权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他将自己的大军驻扎在城外数十里的地方,只身一人进了城,要求见自己。
朱权摸不清朱棣的路数,难道他还想自己一个人挑战我这满城的军队吗?朱权相信朱棣不是一个疯子,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于是,他接见了朱棣。
一见面,朱棣的举动就惊呆了朱权。因为这位燕王殿下是哭着进来的。
“十七弟!”朱棣大步走了进来,看到坐在首位的朱权,他悲号一声“为兄实在是苦啊!”
朱权先是愣了一下,他不敢相信这个哭的稀里哗啦的家伙就是平时自己那个狡猾如狐的四哥。
朱权苦笑了一声,走下去扶着朱棣,说道:“四哥,你这是干什么?有何事让你如此伤心?”
朱棣抹了一把眼泪,说道:“还不是朝廷那些乱臣贼子,他们蛊惑陛下,让他不念亲情对咱们兄弟动手,十七弟,你可知道,为兄实在是无处可去了啊!”
废话,我当然知道。朱权心里说了一声,不过表面上还是表现出惊讶的神色,问道:“四哥你何出此言啊?”
朱棣仿佛也平复了心情,不再哭了。而是愤慨地说道:“你不知道,曹国公,就是李景隆那个家伙,他带着大军包围了为兄的北平,我哪里是他的对手,这不是实在没办法了,我才来你这里暂时避避风头。还请十七弟你能帮我向朝廷上表,我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求皇上能够原谅我。”
朱权顿时知道了朱棣的来意,看来这个号称最能征善战的藩王也不过如此。靖难靖到一半就当缩头乌龟了,看来所谓的“燕王善战”不过是市井流传的谣言而已。
朱权眼中流露出一抹隐秘的冷笑,嘴上安慰道:“四哥放心,你我兄弟,这个忙我帮定了,皇上仁爱,而再怎么说你我也是他的长辈,不论如何这个面子他还是要给我的,四哥,你就放心吧!”
朱权知道,朱允炆虽然出了名的仁慈,但是对于朱棣这种造反者他还能不能仁慈,那就是不一定的事了。求情信自己是会写的,但是朝廷原不原谅他,那就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了。
朱棣赶忙行礼“十七弟,如此甚好。为兄在这里先谢过你了。”说着,就要跪下去。
朱权赶忙架住他,说道:“四哥你这是干什么,你我兄弟之间,何必如此?”说着,他双臂一用力,将朱棣整个人托了起来。
朱棣本来也就没想跪他,这下正好顺着朱权的力站了起来。
朱权也没有发现朱棣这个小动作,而是豪爽的拍了拍朱棣的肩膀,说道:“四哥,你我兄弟二人许久未见,今晚来我王府,我要宴请四哥你,今夜我们不醉不归。”
“如此甚好!”朱棣露出一个惊讶中带着兴奋的表情。不过他脸上的表情随即又变得有些尴尬“不过为兄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哎!”朱权露出一个不满的表情“四哥你这就见外了,我们兄弟之间还用得着说什么请字?四哥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来!”
朱棣一脸的感慨“若是皇上也能如十七弟你这般顾念血肉亲情,我们众多兄弟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朱权脸上也是流露出一丝悲意,不过他还是严肃的说道:“四哥,慎言啊!”
“对对对”朱棣连连点头“是为兄愚钝了。”
朱权提醒道:“四哥,你有什么事,尽管与小弟说。”
朱棣挠了挠头,小心翼翼的说道:“这个,十七弟,你也知道,我毕竟也是一个藩王,这在你的地方虽然亲切,但是有些事情我也不能自己做,又不好麻烦你,所以我想问一下,这个,我能不能带几个下属进城?”
(本章完)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