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启-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三百四十五 强制移民
大明国内一时因为移民之事而很是热闹,到处都有不想离开贫穷的家乡而嚎哭的汉子和妇人,有御史上书称之为生离凄凉更甚于死别。皇帝看过御史的奏折后,微微一笑道:“归档吧,先让朕受些骂吧,一年以后见分晓。”
王体乾迟疑半晌道:“圣上,这些御史不狠狠地处理几个吗?不如廷杖伺候,他们本来就喜欢求廷杖。”
朱由校笑道:“为什么要处理他们,御史本来就应该风闻奏事,再说他们说的又没错,这些被强制移民的人是哭得很凄惨。不要想着让天下人都一样的想法,一样的说法,也许一时的强制是有效果的,但是绝对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所以绝对不能压制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这种为了朝廷好,也是为了百姓好的声音。”
王体乾又道:“圣上,他们这样做,固然是为了百姓好,但是对朝廷不利呀。”
朱由校奇道:“为什么对朝廷会不利?为百姓好便是为朝廷好,这一点是无庸置疑。御史为平民鸣不平,便就是对朝廷好,虽然一时朝廷有些下不了台,但这是我们强迫别人移民所必须承担的后果。虽然我们知道这样移民是最好,但民众不知道呀,御史将下面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廷杖。传旨下去,给上书的御史每人赏十元,不过这强制移民之事继续进行。”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御史不断地上书,皇帝不停地赏赐上书的御史,却完全没有改弦更张的意思。强制移民的力度不但没有减弱,反而随着移民指导局业务越来越熟而加强了。
有许多山区的民众,被整村整村地强制性移民。移民指导局的官吏先问询你是想去南方还是北方,并且将南方与北方的优点和缺点如实地告诉他们,让他们选择。在他们选好后,便直接护送到移民点。虽然说是护送,其实是由锦衣卫和地方军队一步不离地跟着,一直到了移民点后才将给他们自由。茫茫大海或者遥遥几千里的路程,即使你有心逃回也没有办法。
而有些试图用逃跑的办法来避开移民命运的人,锦衣卫直接发了海捕文书,并且在抓到后直接押送到移民点,各地巡捕房见到面生的人,便叫来仔细盘查,一般逃得个几天,便只能束手就擒。
御史上书所用的词越来越厉害,连民怨沸腾都用上了,可是依旧象石沉大海一般,根本没个回响。哦,回响还是有的,皇帝会赏你十元钱,而宣旨的太监会传皇帝口谕:“辛苦了。”
这让御史们摸不着头和脑,而这时的督察院督御史是李邦华,御史们便去找上司解惑。李邦华笑道:“这意思还不明白吗?你们把真实的情况反映上去,陛下很高兴,所以奖赏你们呀。”
御史们问道:“可是我们上奏后陛下并没有改变强制移民的政策呀?”
李邦华笑道:“你们可曾看到移民生活艰苦,或者被虐待被欺骗吗?”
御史们道:“这个倒确实没有,但是强迫别人背井离乡,其悲声响于旷野,这样还不足以让陛下改变这种害民之策吗?”
李邦华道:“我只知道,移民们在路上过的日子都比他们在家乡更好,更不用说到了移民之地以后。只要看到这一点,那我们就知道这移民政策没有多大问题。至于伤心故地之事,不就是一年时间吗?只要你移民后觉得不满意,一年后便可以回来,有什么好伤心的。你们把注意力多放在地方官员是否有欺瞒,虐待,克扣移民钱粮之事上,移民悲伤与否,并不需要关注太多,一年而已。”
御史们又问道:“那皇上又是赏赐我们又是根本不管我们说的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李邦华大笑道:“这意思太过明显了,那就是让我们讲话,鼓励我们讲话。移民之事已经经过内阁及各部研究,现在的移民措施都是按照《大明移民细则》来实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陛下没有训斥御史,便是要传递一个意思:御史要敢作事,御史要敢讲话。诸君,陛下的鼓励呀,什么时候我们御史受到过皇上这样的鼓励,大明开国以来,多少言官死于廷杖,我们心里都清楚。所以现在是言官最好的时代,我们身为御史,应该要记住御史的责任,诸君,我们一起努力吧。”
众御史在老大这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果然爆发出了更大的热情,既然移民的悲伤已经不能让皇帝陛下改变主意了,那就让移民工作进行得更有序,更合理一些吧。果然,在不久以后,便有三名小吏因为在移民时收取好处被御史揪了出来,法院在审定后将他们发配到了劳改营,等待他们的是十年的劳动改造,以及以后再也不能担任公职的决定。
可能是害怕北方的寒冷,大部分的南方移民都选择了移民到棉兰、渤泥和北大年等地。而北方移民则惧怕南方的酷热,基本上都选择了北海以北的新占领区。移民基本都是生活困苦的人,所以他们来到移民点后,发现比起家乡来说,这里的地更平,这里的物产更丰饶,这里的房子更是远胜过家乡的破茅屋。而早就准备好了的农具,衣被,牲畜和粮食在他们一到达时便发了下来,移民点的官吏带着他们看了自己分到的田地界址后,便不再理他们。
发下来的粮食足够他们吃到收获季节,也只能吃到那时候,所以他们除了开田播种,也不再有别的选择。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的移民,都迅速地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
移民的就近安置其实在以前的移民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只是当时移民的人数不多,不容易找到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而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以后,一个村甚至几个附近村的人分在一起,天天听着乡音,和熟悉的老乡隔着田垄打招呼,偶尔在一起用带来的不多的银钱在农业合作社买上几瓶酒,几个人喝上两杯,这日子比起在家中,似乎还更有意思。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化龙城
当然,这描述的是南方移民的幸福生活,北方的移民如果来的季节合适的话,也是迅速开始抢着把种子播下去,然后开始打理田地的一切。但有些人来到移民点时,农时已过,便只能加紧砍柴,为冬季的来到准备好足够的取暖之物。
而这时候,当地的官吏便带着钢铁厂,煤矿和水泥厂的人来招收临时的矿工。听了矿工一日可以挣到的钱以后,很多人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一名矿工,为大明的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出一份力。
在这寒冷的季节,在地下挖矿并不会太冷,再加上伙食开得极好,每餐都有肉,然后晚餐每人还可以分到一两酒。而在住的地方都有炕,烧得热气很足,吃好住好还有钱拿,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力气,力气这东西,只要吃得好,用完了第二天自然还会有的。
有了这些新来的移民,各个厂矿已经把开春所需要的物资准备得差不多了。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寒冷实在受不了,人倒还好,穿上了羽绒服,皮手套,脸上都带着棉布做的护脸,只露出两个孔出气,而脚上是双层的鞋子,里面是毛皮,外面是橡胶。但是土地是硬梆梆的,铁镐敲下去只有一个白印,根本就没办法在地面上干活。
辽东来的士兵对这种土壤较为熟悉,因为大兴安岭那里就有。而研究院地理科的学生在长白山等地进行过长期考察,已经了解了这种土壤的一些特征。但是,现在只有等待天气变暖,并没有其它的办法来在冻土中开工修路。
京北铁路(原京小铁路)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是繁忙不已,大量的粮食,衣被,弹药武器,农具被运到北海,然后用其它的运输工具分散到各个移民点和驻军区。而北海的大树用钢锯伐倒后,去掉枝丫,被运回了内地,成为制造大船的材料。
天启十五年三月,从北海到双河城的铁路线已经勘探完成,天气刚刚转暖,修建工作便开始了。铁路部在移民中大肆招收临时工,给了很高的工钱:一天两百文,使得很多移民都草草把种子撒下去后,便将田地里的活交给家小,来挣这份工钱。
充足的人力资源,早就准备好了的枕木和铁轨,使得铁路的修筑工作进行的分外顺利。在这一千多里的铁路上一共设置了五个车站,基本上是两百里一个站。而移民本来就是按照铁路和车站来安置的,铁路部将整条铁路分成六段,分别施工,这使得速度加快了很多。铁道部的计划是在天启十五年将这一段铁路修成,那么到明年,明军的后勤运送能力就会增加一千多里了。
双河城现在驻扎了两个师,除了有三千人守在城中以外,其他的士兵都组成了一个个小队,开始完成天启十五年的作战任务。
天启十四年,双河城的明军扫荡了双城河以北和以西一千多里地的区域,共杀死罗刹人约六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哥萨克雇佣兵,还有少量的商人。而且明军在这过程中自己的粮食消耗极少,基本上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自己的伤亡共有一千多人,其中战死六百多人,受伤六百多人。
罗刹人大多是商人队伍,战斗力说不上强,如果遇到人数较多的罗刹军队,便纠集几支小分队一起攻击,在武器的优势下,明军尝到了很大的甜头,所以刚一开春,薛伯陵和孙抚民便亲自带队,以不到五百人的小分队开始扫荡更北边和西边,一是要抢粮食抢金银,一是要消灭进入这一区域的任何罗刹人。
至于在这一区域生活的蒙古人或者瓦刺人,明军都尽量先行招降,让他们加入明军。也许是因为肤色的相同,也许是因为明军武器的威力,招降过程进行得很顺利。明军也只是要求他们在以后看到罗刹人后与明军联系,并不有其它的要求,这使得受到哥萨克人欺压的鞑靼人理所当然地选择与明军合作。
在这过程中,也曾经有一个鞑靼部落阳奉阴违,诱使一个明军小分队落入了罗刹人的埋伏圈中。结果明军小分队在付出八十多条生命后,击溃了罗刹人的包围,反过来将那个鞑靼部落里面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全部杀死,一个不留,然后将首级堆成京观,将一些观望的鞑靼人吓得再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已经恢复了师长身份的孙抚民以托木斯克为依托,派出了二十支小分队向各个方向搜索。他自己带的小分队向南,在一个叫做鄂毕的小城堡附近与罗刹人相遇,经过激战后,明军击败了罗刹人,将鄂毕城夺了下来。再往南便是准噶尔人的领土了,向西便是哈萨克汗国,这样在名义上,大明的领土已经连成了一片。
而曹变蛟这时也从哈萨克汗国开始向北进军,来到了哈萨克汗国边境。他打探到明军的信息后,便派信使来到了鄂毕城。孙抚民大喜之下,便让信使去见曹文诏,并且邀请曹变蛟先来到鄂毕西南一百多里地的比克城驻扎,与鄂毕形成犄角之势。
曹文诏接到曹变蛟的信后,便命令他以比克城为基地,继续向西北方向攻击遇到的所有罗刹人,一直打到阿克莫拉,然后驻扎在这里等候明军的大部队。
阿克莫拉便是后世的阿斯塔纳,但这时候并不是哈萨克汗国所有,而只是一个伊希姆河边的小村子。明军的小分队已经到过这个地方,认为这里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能够容纳大量的移民,这时候并没有多少土著在此居住,应该借这个机会占下来。
曹变蛟依言向着阿克莫拉进军,驱逐和招降了这里的蒙古人后,便开始在此地建立一个城堡。而这时候曹文诏的战报终于来到了京城。朱由校仔细看了战报和随着战报一起来的地图后,便将此城命名为化龙城。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建设化龙城
这是朱由校以前说过的,要用占领将领的姓名来命名新占领的土地,这化龙城便是第一个。消息传出后,明军将领在羡慕之余,更是动心不已,如果以后一座城命名为宗灵城?抚民城?伯陵城?那千秋万代大家都会知道,是谁夺下了这个地方,是谁建设了这个城堡。
而曹文诏其实心里是不大愿意的,因为曹变蛟年纪太小,虽然在和哈萨克汗国的战争中有很大功劳,但化龙城这个名字,寄托了皇帝陛下多少的希冀。如果以后曹变蛟遇到败绩,那可是大家攻讦的好靶子呀。
所以他将此命名诏书先压在自己手中,然后向皇帝上奏,将自己的顾虑详细地写了出来。朱由校看后笑了笑,便另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了北海军区。
曹文诏接到信后打开一看,只有一行字:“他日之过不掩今日之功。”他愣了半晌,对着京城方向磕了几个头,便让人将命名诏书送到化龙城,并把皇帝写给自己的信也一并附上。
曹变蛟接到诏书后,喜极而泣,在看过叔叔送来的皇帝的私信后,更是激动非凡。这可比所谓的丹书铁券要厉害得多了,即便有一天自己造反了,这化龙城的名字也是不会变的。当然,造反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
不久曹文诏又送来了总参谋部的命令:曹变蛟以化龙城为中心,在周围三百里范围内击败所有的敌人,保护即将移民到此的大明人。总参谋部不想在这时候让曹变蛟去进攻,免得遭遇败绩,于皇帝面上不好看。
曹文诏要求曹变蛟在化龙城周围修造十个以上的城堡,城堡不用大,只需要驻守三百五人即可。在敌人进攻时可以固守待援,而明军反攻时能够阻挠敌军的退路。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移民,并且威慑此地现存的复杂的势力分布。
这种被动防守并不符合曹变蛟的风格,但在化龙城及其周围,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虽然明军已经击溃了罗刹人,但这里还有哈萨克汗国的势力,本地的鞑靼人势力,以及罗刹人的残余势力。罗刹人只是些商人,一直和哈萨克人作生意,倒是没有太大的威胁,但哈萨克人和本地的鞑靼人人数较多,明军想要完全占领此地,并且进行移民的话,他们是最大的威胁。
这时就需要李德林出马了,他召集了周围的哈萨克人和鞑靼人,一起来讨论在化龙城周围的势力范围划分问题。
李德林首先开口道:“在化龙城周围五百里范围内,所有可以耕种的地方,都将会成为大明的农耕区,五百里范围外的,大明没有领土要求。”
哈萨克人和鞑靼人都是游牧生活的,所以对农耕倒是没有什么想法。但适宜农耕的地方一般都是土壤肥沃的地方,也是适宜长牧草的地方,现在你要全部占了做农耕区,那我们怎么办,难道都去那种贫瘠的地方放牧?
当下便有哈萨克人和鞑靼人提出异议,要求明人只能在化龙城周围两百里的地方农耕,留下其它地方给自己来放牧。当然,离化龙城太近的地方他们也不也去,怕明军把他们连人带牲畜一起抢走。
李德林笑道:“你们倒是很擅长还价呀,我说五百里,你们变成了两百里,是不是也还得太厉害了些。”
鞑靼代表道:“化龙城周围都是肥沃的土地,五百里以外是沙漠和沼泽,你让我们去沙漠中放羊还是在沼泽中放羊呢?”
李德林道:“这样吧,我们也不恃强凌弱。三百里吧,三百里范围内都是我们的农耕区,三百里外成为牧区,这样可以了吧。”
哈萨克的代表说道:“要我们答应三百里也可以,但是三百里以内不适合耕种的地方也应该让我们放牧才行。”
李德林道:“那也行,三百里范围内如果有山地,无法耕种的地方就作为牧区,但这牧区如何分配,应该由我们来决定,包围放牧范围和牲畜数量。”
这下哈萨克人和鞑靼人都觉得终于赢了明人,自然答应让明人决定谁能够去放牧。其实李德林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完成了三百里内为农耕区的任务,而且在农耕区中间夹杂牧区,还可以改善大明人的饮食结构,最重要的是分配牧区这件事握在大明手中,他完全可以上下其手,挑拨哈萨克人和鞑靼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两方都要向大明靠拢。
化龙城周围的地区有伊希姆河穿过,四季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于农业生产。朱由校对于这个哈萨克的首都还是知道的,他要把化龙城建成大明西边最重要的城市,所以在移民来到之前,大明研究院和皇家路桥局便先来到了这里。
研究院来了地理科和设计科。设计科是一个新的科目,他们来这里是因为皇帝命令他们在这里进行城市建设设计,现在这里除了驻扎着军队的城堡,其它地方都是一片空白,皇帝说在一张白纸上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地理科其实主要是跟着皇家路桥局来的,皇家路桥局要在伊希姆河上修一座桥甚至几座桥,而建桥所需要的水泥和钢铁不可能从国内运来,那样路上花费的钱要比本来的价钱高上几十倍。所以他们要在这里进行勘探,然后修建钢铁厂和水泥厂,以供应建桥所需。
地理科在离化龙城八十里的山上勘探出了铁矿,所以第一批移民便安置在铁矿山下的平地上。移民一来以后,皇家路桥局便开始在移民中招收工人,一人做事,全家发粮,路桥局帮助建房。这样的好事自然得到了移民的热烈反应,很快一间间房屋修建完成,而钢铁厂和水泥厂也开始了修建,而田地则只有些妇女和小孩在那里忙碌着。
陆陆续续的移民来到了化龙城,田地终于开始被耕种,而在田地耕种后,曹变蛟又开始在移民中招人,开始在离化龙城两百里的地方修筑了十个城堡。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占领鄂木斯克
化龙城这里的土地很肥沃,而且基本是算是平原,所以移民来了以后,只是简单地将地浅耕后,便露出了油油的黑土。将官府发下来的种子种进地里后,移民们将分给自己的房子稍做收拾后,便已经无事可做了。
曹变蛟选择在这个时候招工,正好让移民们于闲暇之余增加一些收入,自然受到了移民们的欢迎。后来有些鞑靼人也来问,是否需要他们帮忙。明军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所以最后组成了以移民为主,鞑靼人和哈萨克人为辅的国际基建队。
基建队并没有直接去修城堡,而是先按照设计科或的线,修筑从化龙城到城堡的大路。这里主要是平原,所谓的修路不过是把路与周围的地分开来,在路两边栽上行道树,然后对路面稍做整饬,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砂土,大路便修成了。即使只是这样简单的修一下,这大路看起来比国内的水泥路也差不了多少。
如果从天下往下看,化龙城居于正中,分出十条笔直的道路通到遥远的地方,道路尽头便是城堡的所在。
道路修好后,便开始了城堡的建设。移民用火烧的办法将山上的石头剥离开来,然后用马车将一块块的石头运到建设点,曹变蛟对城堡的要求是高而坚固,平时可以容纳五百名士兵生活,战时可以成为附近移民的避难所,而城堡的设计当然也是研究院设计科的事。
设计科在原来国内小坞堡的基础上,参考了皇帝陛下画出的棱堡的图形,设计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堡垒。按照设计科的想法,五百人在这个堡垒内守卫,对付两万以内没有火炮的敌军应该毫无压力,而且还能给敌人以大量的杀伤。至于有火炮的敌军,那就要看敌军的火炮能不能攻破堡垒的防御了,反正设计科现在对标的是明军陆军攻城用的十二斤炮,用十二斤炮是不能对堡垒造成有效伤害的。
而堡垒上的防御炮可不象攻城炮,便是用十八斤炮甚至用军船上的二十四斤炮也没有问题,如果用十八斤炮的话,那么在堡垒周围两里多的范围,都将是敌人的禁区。敌人靠近都不可能,那又如何能够攻城呢?
曹变蛟认为设计科是不是想得太复杂了,参谋部会同意在这些堡垒上安放十八斤炮吗?随着明军在北方进一步的西进,这里的敌人就只有哈萨克汗国了,哈萨克汗国敢进攻明军?难道是自己把他们还揍得不厉害?
他和设计科带队的教授聊过这个问题,教授无奈地说道:“这话我来之前也问过参谋部,参谋部说,陛下要求加强化龙城及其周围城堡的战斗能力,不说十八斤炮,便是需要二十四斤炮也要保证供应。我私下地问了卢学士,卢学士只说,陛下对宗教国家抱着很大的警惕性,这就是为了防备哈萨克汗国的。”
曹变蛟想起在围攻阿拉木图时,那些哈萨克武士拿着刀对着火铳阵冲锋的样子,虽然明知道冲上来是个死,但他们没有一个退缩,而且脸上似乎有着奇怪的神情,觉得送死其实是件好事。他点了点头,有些明白了皇帝的顾虑。
不久兵器局的人来到化龙城,向他开列了一长条的单子,让他派人搜集硫磺和硝石等物,并且告诉他,皇帝陛下已经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兵工厂了。而铁道部也派人开始勘探从化龙城到托木斯克的铁路线,国内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化龙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