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事说起来复杂,实际也很简单,大明筹划了这么久,不可能不实施北伐。

    这样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给蒙古人看。

    你们蒙古人都快到了灭族的地步了,还敢朝大明甩脸色,这跟找死又有什么区别?

    既然你们将巴图尔珲台吉当做精神领袖,那大明就第一个拿你们的精神领袖开刀。

    想反抗,那更好,明军正愁没理由灭掉这群不听话的仆从军呢!

    是人就会怕死,尤其是那些蒙古贵族,他们可不想真有一天,被引渡给沙俄。

    只要这些人能乖乖听从大明的差遣,巴图尔珲台吉就蹦跶不出什么花样,将蒙古并入大明版图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张超只想到了其中一种可能,还有一种便是李鸿飞真有打算与沙俄建交。

    如果蒙古人不合作,明军光是对付满清骑兵还行,要想同时对付哥萨克骑兵以及满清骑兵,即使最终获胜,明军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种亏本的买卖,李鸿飞明显不会做。

    那么与沙俄建交,就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

    当然有可能。

    沙俄对土地的贪婪确实没有止境,但以他们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吃下西伯利亚以及乌兰巴托以西后,短时间内已经没有了继续侵略的能力。

    如此辽阔的一大片土地,没个几年,沙俄是无法轻易消化的。

    这时候大明伸出橄榄枝,沙俄为了平稳渡过这段时间,定然会毫不犹豫地接受。

    至于满清这个盟友盟友不就是用来出卖的吗?

    大明只需承诺,今后只对满清地盘下手,沙俄非但不会阻挠,甚至私下里会举双手赞成。

    因为沙俄清楚,大明一旦吃下满清这块肥肉,没个几年时间,同样也无法消化。

    沙俄完全可以牺牲满清,给自己争取时间。

    大明与沙俄结盟,双方都能各取所需。

    当然,这是建立在蒙古诸部不被大明所用的情况下,如果蒙古诸部能彻底归顺大明,所谓的联合,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如今正是沙俄掌控西伯利亚与蒙古西部地区最虚弱的时期,不到万不得已,李鸿飞真不想再等几年之后,与一个实力强劲的沙俄帝国,争夺这些地区的控制权。

    现在这个局面,大明究竟如何选择,关键并不在于李鸿飞,而在于巴图尔珲台吉,或者说是他所代表的蒙古诸部势力
………………………………

第226章以力破法

    虽然在巴图尔珲台吉的问题上,大明昏招尽出,一连走了好几步臭棋,但这些对李鸿飞而言都不重要,最多不过是解决起来,有些麻烦罢了。

    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

    之前国安局各种算计,只不过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大明节省拿下蒙古诸部的成本而已。

    一旦大明不计成本,认真对待之后,巴图尔珲台吉玩的那点小把戏,轻易就能破解殆尽。

    说到底,肃州已是大明境内,巴图尔珲台吉不过是在大明寻求政治庇护而已,一群没有丝毫根基的客军,还真以为自己能上天了?

    随着李鸿飞的命令,之前还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出关的明军,这会儿全都缩回了关内,尤其是在肃州卫,明军更是调集了两个军,直接将巴图尔珲台吉的大营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所谓的“维持大明境内安定团结”,明军对肃州卫的蒙古大军,实施了软禁。

    之前还儒雅睿智的天朝上国,转眼翻脸无情,似乎随时准备联合沙俄,刮分整个蒙古。

    这下好了,不就是对明军的所作所为有点不满,加上最近实力暴涨,想要拿捏点态度嘛用得着这样翻脸无情吗?

    大家好歹也是一衣带水的友邦,给个台阶下可不可以?

    结果明军非但不给台阶下,更是切断了蒙古军营的补给。

    之前好吃好喝地招待,你丫甩脸色,真当我大明是你们混吃混喝的地方了?

    要粮食补给可以,拿钱来买,由于最近边境动荡不安,不少商人都不愿冒险前往,粮价自然涨得厉害,既然大家是友邦,在与沙俄建交之前,也不好做得太过分,就按照平常粮价的三倍购买吧。

    这你在这里糊弄鬼呢!

    大明边境动荡不安是不假,可俄满联军敢破关吗?

    怕是连边境都不敢多待一刻吧!

    而且说什么商人不愿冒险前往,那天天车水马龙的集市,前来的都是鬼不成?

    蒙古人当然不相信明军的这一番说辞,可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这种情况,巴图尔珲台吉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其实在了解完边境地区,对待蒙古难民的政策后,就连李鸿飞都有些看不下去了,这边关的军民咋就这么朴实呢?

    在蒙古没有纳入大明版图之前,他们这些难民又不是大明的子民,该发战争财的时候,反倒良心不安,下不去手了?

    于是李鸿飞过来后,很快下令将边关的物价上调,只要没有大明户籍,购买任何物资,都是三倍价格起底。

    而外籍人员在大明境内务工,只能得到国人正常工资的一半。

    这一加一减之下,足足增加了六倍差额。

    也就是说,一名蒙古平民,在大明同时打六份工,才能刚好达到一名大明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这一举措,不仅蒙古贵族心里开始慌乱,就连蒙古各部族的那些普通百姓,也颇感压力。

    在加上民间流传的各种流言蜚语,很快,蒙古各部族的内部,纷纷出现了,要求加入大明户籍的呼声。

    蒙古诸部想要独立,想要杀回蒙古草原,这无可厚非,但治下子民最基本的生活要有保障吧。

    连饭都吃不饱,谁还愿意给你卖命?

    大明这一连串的动作,打了巴图尔珲台吉一个措手不及,之前还称病不见客的他,这会儿开始上蹿下跳,想要与大明官员取得联系。

    尤其是听闻左丞相李鸿飞就在肃州卫,巴图尔珲台吉最想拜访的,自然就是这位拥有决定权的大明第一人了。

    可李鸿飞才没工夫搭理对方,甚至之前留在巴图尔珲台吉帐下的韩宝丰,这会儿也被调回国安局述职,论甩脸色,李鸿飞比巴图尔珲台吉更会甩,也有足够的实力,向这些蒙古人甩脸色。

    不过此刻李鸿飞倒不是完全在跟巴图尔珲台吉置气,而是他明白,想要彻底收服蒙古诸部,就必须让其回到原来的轨迹,既:打散目前蒙古诸部的联盟性质。

    作为联盟的“盟主”,巴图尔珲台吉无疑是蒙古诸部中获益最大的,李鸿飞要是从巴图尔珲台吉身上着手,付出的代价自然最大,这显然不符合李鸿飞一贯的行事作风。

    所以李鸿飞选择从那些,没有多大实力的小部族下手,这些小部族在巴图尔珲台吉的联盟中没有多少发言权,更有甚者迫于无奈,不得不选择跟风站队,可以说一旦要有什么风吹草动,最先被舍弃的,就是这些人。

    “今天叫你们过来,就是为了商议,蒙古诸部滞留大明境内的安置事宜。”李鸿飞对着大帐下方几名部族首领不疾不徐地说道:“想必你们应该知道,最近一段时间,由于边境骚动,导致西北地区物价飞涨。而从蒙古境内,又一下子涌入几十万难民,这些人并非我大明子民,一个安置不妥当,很容易引发大规模骚乱。而且,我大明之前历经了几十年的战乱,如今百废待兴,真的没有多余的物资,免费救助这些蒙古难民了。”

    李鸿飞一上来就放大招。

    大明对境内的蒙古诸部早已了如指掌,如今能被叫到这里的部族,不仅实力不济,而且族中的物资储备,基本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除了还剩下部分战马以及青壮劳动力,这些部族首领,已经没有其余的资本了。

    “这不知丞相大人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一名蒙古贵族询问道。

    “我大明仁慈,不忍蒙古诸部继续受难,故而早在俄满联军入侵之际,大明各处边关便接到指令,允许蒙古难民入境避难。如果这难民数量不多,只有三五千人倒好好说,可这一来就是四五十万人,即使大明再富裕,也养不活这么多人啊!所以,诸位还是早作打算,尽早率领各部子民,出关自谋生路吧!”李鸿飞一脸痛心疾首道。

    虽然说得大义凛然,但却给出了一个明确规定,有钱,有物资,才能继续留在大明境内,否则那就等着被驱逐出境吧。

    “丞相大人,蒙古如今已被沙俄魔鬼占领,让老百姓出关,无异于送他们下地狱。还请大明看在几十万无辜百姓,以及蒙古诸部做了大明上百年藩属国的情面上,网开一面啊!”一名蒙古部族首领恳求道。

    他们这几个部族都是一些小势力,比不上那些大部落,身边除了普通百姓,根本凑不出多少军队。

    一旦面对沙俄或者满清,基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至于给大明打工挣钱,换取生活物资,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可一个个贵族老爷,平常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何曾给人打过工?

    而且就算打工,就算不计较那低廉的工钱,但大明也早有明文规定,有限的工作岗位,将优先选择拥有大明户籍的百姓。

    西北边陲地区,可以说是一个多民族集合地,不仅有蒙古族,还有早已加入大明国籍户籍的回族、哈尼族、壮族、维吾尔族

    这些虽然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却同样属于大明国民,与汉人权力基本相当,蒙古人在西北地区属于“外国人”,想找工作可不是一般的难。

    “藩属国?如果我没记错,两年前作为藩属国的准葛尔部,在巴图尔珲台吉的率领下,还朝大明发动过侵略吧!你们现在跟着巴图尔珲台吉,我大明仁慈,虽没在计较两年前的事,但也早就解除了你们藩属国的地位。如今你们还拿这个说事,理由是不是有些牵强?”李鸿飞冷笑道。

    藩属国入侵宗主国,按道理就算大明灭了对方,也无人敢说三道四。

    不过当年的形势,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由于大明主动解除了藩属国限制,反倒让巴图尔珲台吉以及蒙古诸部,都燃起了斗志。

    因为一旦有人能统一蒙古诸部,那将不再受大明节制,可以与之平起平坐。

    其实这步棋,对当时的双方都有利,大明解除了对蒙古地区的制约,不仅令蒙古诸部拥有了自主权,同时也埋下了一个致命隐患,那便是今后大明如要强行出兵讨伐蒙古,那也不会像对待一般藩属国那样,最终还得在蒙古地区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如今只要大明将蒙古地区占领,便可大笔一挥,将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到大明版图之中。

    所以对待藩属国的问题上,李鸿飞没有当场爆发,只是在一旁冷笑,已经属于很克制了。

    既然是大家都想要的结果,那不管蒙古诸部,还是大明王朝,就算拿到的果子是苦的,那也得吞下去,这时候大明承认对方藩属国的地位,那跟傻子有何分别?

    “丞相大人,我们蒙古人都是豪爽汉子,不喜欢那么多弯弯绕。巴图尔珲台吉是草原上的雄鹰没错,我们崇拜他,尊敬他,这也不假,但与各部族现如今的状况相比,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丞相大人的意思我们也懂,加入大明国籍,甚至将蒙古并入大明版图,这并非不行,但我们需要一个承诺,大明必须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像之前沙漠一战那般,让我们的蒙古勇士白白送死!”一名蒙古族首领,直接开门见山道。

    其实早前蒙古诸部,就有归顺大明的心思,可为什么巴图尔珲台吉入关后,众人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呢?

    难道草原上的雄鹰,精神领袖,真的就比身家性命还重要吗?

    当然不是。

    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国安局的自作主张,导致蒙古诸部的首领,担心今后还会成为大明的炮灰。

    所以李鸿飞想要收服蒙古诸部,必须得给他们一个承诺

    “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不久前的沙漠边缘一战,你们蒙古人确实损失惨重,想必无论我如何解释,大家都会觉得是在替大明辩解。但我还是要说一点,如果大明真的想要消耗巴图尔珲台吉的实力,最后完全没必要派兵救援,五万清军,足以将巴图尔珲台吉的部下全部灭杀。而且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明军入蒙作战,机动能力明显不足,这时候只有傻瓜,才会想到消耗你们蒙古骑兵。”

    李鸿飞并未解释太多,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试图将决策失误,引导至指挥失误。

    两支军队第一次合作,难免会出现配合不好的情况,只要将思路引向这方面,那么就能合理解释,巴图尔珲台吉的军队,为何会损失惨重了。

    不是我们故意坑杀,而是巴图尔珲台吉跟不上明军的战斗节奏,这才出现了指挥方面的失误。

    “当然了,之前的失败,责任主要在大明,所以你们有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本官在出京之前,已经向国防部讨要了一个蒙古骑兵纵队的编制,定额为五万人,这也是今后蒙古并入大明版图后,你们的常备部队的最高编制。虽然人员不能超过,但就算不能满编也没关系,你们要是担心我们借刀杀人,完全可以让手下的士兵解甲归田,只要是大明的子民,无论军人还是平民,我大明都十分欢迎。”李鸿飞趁热打铁道。

    之所以解释之前的沙漠一战,就算为了动摇蒙古人之前的推测,而紧接着又推出了一个满编五万人的骑兵纵队,则是想告诉这些蒙古人,大明早就有了限制蒙古骑兵的办法,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借刀杀人。

    只有从根本上打消了蒙古诸部的顾虑,那些蒙古骑兵,才能真正放下芥蒂,与明军携手作战。

    其实这五万蒙古骑兵的编制,是李鸿飞准备将俄满联军赶出蒙古境内后,再实施的裁军手段。

    毕竟有大量蒙古骑兵作为炮灰,国防军入蒙作战,损失会降低很多。

    可看到现如今这个状况,别说最高限制五万蒙古骑兵了,就算是敞开了招收,能组建一支三万人的蒙古骑兵都有点难度,更别说还要让这些蒙古骑兵死心塌地为你卖命。

    所以李鸿飞必须双管齐下,在解释沙漠一战“误会”的同时,提前给了蒙古骑兵一个编制,这等于是一种变相保证,证明大明已经将这些蒙古骑兵当成了自己人,不会再将其当做炮灰,随意坑杀了。

    毕竟有了国防军的编制,战死或者负伤,都会得到大量抚恤金,大明就算再有钱,也消耗不起这样昂贵的炮灰。
………………………………

第227章巴图尔珲台吉的条件

    有大明国防军这个编制,足以让蒙古诸部放下心来。

    这些蒙古人逃到大明境内已有半年之久,对国防军的待遇自然早已摸清楚了大半。

    仅国防军的单兵装备,就接近二十两白银,这还只是单兵装备,作为一个数量达到五万人的骑兵纵队,包括战马在内,即使不配备火器,军费都不会低于两百万白银。

    用这么多钱打造出的军队,就算是真去当炮灰,蒙古人也愿意。

    当然,李鸿飞心里清楚,开出这样的条件,最多只是打消了蒙古人心中的顾虑,要想让其彻底倒向大明这边,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

    蒙古人的贵族制度太过操蛋,只要不是没有任何活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基本都不会选择反叛。

    一旦蒙古骑兵纵队成立,那就必须将这些贵族老爷,部族首领,踢出军队。

    毕竟国防军中不养闲人,军队的指挥权无论如何,都不能交由这些不懂兵法战术的蒙古老爷们。

    蒙古人担心明军将他们当炮灰,大明还担心这些蒙古人听调不听宣,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所以,想让这些蒙古贵族放弃军队指挥权,李鸿飞就必须给对方足够的利益。

    而羊毛纺织技术,就是李鸿飞的一大筹码。

    去年郑成功率领舰队出使欧洲,大涨大明国威的同时,也为大明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从欧洲聘请回来的科学家,马六甲海峡的归属权,军火买卖订单,羊毛纺织技术以及配套的设备跟熟练工人等等一系列的好处不胜枚举。

    而这次李鸿飞亲临西北,主要也是为了将郑成功带回来的好处之一羊毛纺织设备,落到实处。

    国防军即将向俄满联军宣战,而且战略目标早已定好,那便是占领西伯利亚地区。

    在蒙古草原上作战,李鸿飞倒是不太担心,可西伯利亚的低温天气,却是国防军如今难以承受的。

    而解决严寒问题,有三种办法。

    一是使用裘皮、貂皮等,制作防寒服。

    可别说这些皮毛的产地都在满清控制区域,单就价格而言,也不是几十万大明国防军能消费得起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棉花,制成保暖能力不错的棉袄。

    先不说如今棉花的主要产地在西域,即使比兽皮制品要便宜不少,但产量同样有限,无法满足国防军的需求。

    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那就是棉花制品棉袄太过臃肿,穿在身上极大地限制了士兵们的战术动作施展,尤其是以火器为主的明军士兵,穿上这臃肿的棉花制品棉袄,战斗力绝对要大打折扣。

    至于第三种方法,就是使用羊毛制品了。

    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加上延伸性比棉花制品强很多,所以对士兵的战术动作影响相对要小不少。

    而且由于卷曲的羊毛中,含有大量的空气,而空气的传热率非常低,能有效的防止外部冷空气的进入与内部热空气的散发,因此能达到很高的保温性,在保暖御寒方面,丝毫不比毛皮制品差。

    更重要的一点,蒙古地区本就是丰富的产羊地,就地取材,价格甚至比从西域采购棉花还要便宜不少,而且货源方面也更有保证。

    所以李鸿飞当初决定亲自前往西北,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尽快落实羊毛纺织这个项目。

    西北边境地区涌入了大量蒙古难民,说不担心暴乱那是假的,只有增加就业机会,让这些难民有事做,不用整日游手好闲,动乱的源头自然也就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而且战乱年间,连牛羊肉的价格都大幅度降低,更别说原本就一文不值的羊毛了,之前还担心羊毛成了军工品后,价格会大幅度走高,如今看来,只要有人愿意收购,不管多低的价格,都有人抢着出售。

    毕竟是要满足几十万大军的需求,成本能便宜一点,总归是好的。

    之前还在发愁,该将这个发财的机会交给谁,毕竟如今羊毛纺织技术,在整个亚洲也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涉及垄断,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

    李鸿飞的根基在东南沿海,与西北地区的商人还真没太多交集,虽然给谁不给谁,完全是李鸿飞一句话的事,但如果能让其获取更大的利益,李鸿飞自然更乐意促成此事。

    将羊毛技术,交给这些蒙古贵族,等于是花钱从他们身上买走了军队控制权。

    这些排名末尾的蒙古贵族,难道真有争霸草原的雄心?

    当然不是。

    他们只是攒着资本进行整治投资罢了。

    可以说谁开出的利益最高,他们就会倒向谁。

    而这些利益自然不可能是权势,可以说无论他们倒向大明、巴图尔珲台吉、还是俄满联军,军权是别想了,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做个富家翁。

    比财富,除了大明,又有谁能出得起更高的价钱呢?

    所以当李鸿飞提出羊毛纺织这项技术后,在场的蒙古贵族当即就表示,愿意加入大明国籍,并宣布将之前在蒙古控制的区域,并入大明版图。

    之前还扭扭捏捏,说要回去与各自子民商议一番,如今直接便一口答应,似乎生怕李鸿飞反悔似的

    虽然这几位部族首领控制的区域并不大,而且还无法连城一片,但这对大明来说,已经是一个成功的突破口了。

    在蒙古地区成功打入几颗“钉子”,无论蒙古诸部,还是俄满联军,都无法再阻止大明插手蒙古事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这几个部族首领宣布加入大明国籍后,很快得到了大明的“灾后救援物资”,不仅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官府还开始给这些部族的子民安排工作,瞬间从原本的客军身份,寄人篱下,转变成了主人翁,即使面对昔日同胞,那说话也是底气十足。

    很快,双方会谈的内容,便在某些人的刻意传播下,传遍了大明境内的所有蒙古部族。

    国防军编制,大明百姓身份,羊毛制品巨额订单

    无论蒙古军人,还是普通百姓,又或者各部的首领与贵族,都能在大明这边,得到妥善的安置。

    于是在李鸿飞出招后不到五天,拥有三万大军,五万多百姓的巴图尔珲台吉联盟,很快便缩水一半,一些中小型部落生怕投靠得晚了,好处都被别人分走了。

    好在羊毛纺织才刚刚兴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