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可如何是好?”李鸿飞急道。
他知道火器没那么容易打造,可没想到这么困难,本想着即使工业基地短时间内无法建成,但是可以弄到图纸跟匠人后,先在军器局弄一条生产线,之后等一切完工,再大规模生产。
可如今听毕懋康的意思,南京的匠人之前根本就没制造过燧发枪,光是熟悉都得很长一段时间,等他们适应完,多尔衮估计都南下了,那还造个屁的燧发枪啊!
“大人莫急,当初李自成围攻京师,不少火器匠人都南逃了,老朽在京师军器局时,与这些匠人关系都不错,临行时,大多都交换了联系方式,只要他们没在南逃的过程中遇难,老朽都能找到他们,顺便劝他们来苏州继续制造火器。”毕懋康说道。
生手或许完成不了这项任务,但全部使用熟手,那效率将会成倍增加。
“那还等什么!您赶紧将联系地址写下来,我这就派人去各地找寻!”李鸿飞兴奋地说道。
这次人才招聘,还真让他捡到了宝贝,不仅得了一个火器专家,还弄到了一批制造火器的匠人!
ps:今天元宵节,又是本人的生日,所以今天要出去浪了
今天只有一更,还望各位大大见谅,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第二十六章三把火的成果
李鸿飞新官上任以来,接连三把火都烧的很旺。
第一把火烧得原苏州官场那批官员,一个个乖巧了不少,至少明面上没跟李鸿飞唱对台戏,一群没兵没权的下属官员,也唱不了什么对台戏,至于暗地里往南京递折子,李鸿飞才懒得理会那些,自然有朱由检这位大佬,来收拾这些打小报告的家伙。
抱大腿这方面,李鸿飞可是开了挂的。
而第二把火,烧到了整个苏州的商户,不仅空手套白狼,将苏州大部分龙头企业,变成了官办企业,更是趁着圣旨没有正式下达之前,坑了这些商户三年的税收。
加上官办企业提前上缴的分红,以及各大商户老板的募捐,为苏州知府的府库中,增添了纹银一百二十万两。
要知道整个大明去年一年上供的商税,也才三百七十万两,可仅仅一个苏州城,三年补交的税银,就达到了四十万两(多余的八十万是募捐跟官办企业分红),这已经相当于全国商税的十分之一了。
李鸿飞得知具体数目后,暗骂自己笨蛋,当初怎么就不多宰点,至少弄个补交五年税款多好
这第三把火,烧到了当今匠人头上,既给了当今匠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无形之中,令匠人这个职业,变得紧凑起来。
不少自认为科举无望的书生,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拜师学艺,走匠人这条路,混个科员或者科长当当了。
而更诡异的事情则是,当那些匠人被录取,了解了匠人晋级规则后,一个个年过半百的匠人们,居然纷纷开始找人学习认字,城内那些家有积蓄的匠人们,更是直接交钱去上私塾
开玩笑,不识字的匠人,如何能当大官?
这样的匠人即便再有能力,混到个正八品科长就到顶了,想要继续升官,不说学富五车,至少基本书信要会写,告示内容不需要旁人帮忙解读。
有些匠人已经先走一步,去了私塾学习汉字,有些匠人家境贫寒,玩不起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但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他们只好招收读书人为徒,将自家的不传之术,传授给这些读书人,以换取跟这些读书人学习汉字的机会。
用李鸿飞的话来说,就是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古代匠人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可由于门户之见,他们的艺技并不受重视,只能传授子女,这样一来若是家里有个什么闪失,很容易便断了传承。
如今匠人可为官,不仅让这些匠人得到了实在的好处,更是令古老的艺技得以流传,加上匠人必须掌握文化知识这一大势的推动,匠人这一行业,吸纳了更多文化知识后,不仅保留了原有技术,发展创新更是指日可待。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今日是李鸿飞到任苏州知府的第四天,朱由检的圣旨,终于抵达了苏州。
前来宣旨的不是别人,正是东缉事厂掌印太监王承恩。
由于此次圣旨主要内容,除了商税问题之外,还有针对整个苏州的改革措施,故而这次宣旨地点,选在了城北演武场,因为那里场地足够大。
为了便于快速传播,前来的官员除了江浙总兵戚红英,知府衙门全体官员,以及各地知州,知县的一把手外,李鸿飞还破例允许部分老百姓进入演武场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承恩拿着圣旨,大声宣读道。
他这下可被李鸿飞给坑惨了,整个演武场那么大,前来的官员加上老百姓,少说也有一万多人,没有扩音器的明朝,要想让这些人全都听见圣旨类容,可不得使劲喊么?
最关键的是,这次苏州的圣旨要宣布两件事,朱由检知道李鸿飞乃是“仙人”,听不懂之乎者也那一套,为了表示对李鸿飞的亲切,特意命令文官,整了一套又臭又长的白话文,可谓是有史以来,字数最多的一道圣旨,想要全程大声念出来,而且中途不歇气,还得装作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着实难为王承恩童鞋了。
好在一卷圣旨就那么大一块地方,即使字数再多,也不会让王承恩断气,最多算是全场飚了一段高音,嗓子修养个几天就好了。
“钦此!”
随着王承恩最后一句带着哭腔的话语,圣旨总算是念完了。
而李鸿飞也明白了大致内容,其一便是全国的商税,从今年起,调整到了百分之二十,而且是每半年征收一次,每次征税时,还要派遣官员去各省抽查,一旦发现偷漏税款的情况,该区域掌管钱粮的官员将被革职查办,连最高长官都将受到连带责任,轻则升迁受阻,重则直接降级。
朱由检可比李鸿飞狠,一下子将税率提高了六倍不说,还玩起了连坐。
不用想,负责抽查的官员,定然是东厂的番子无疑,这些番子隐藏在各个地方,而且大多都以经商作为掩护,查账本他们是最在行的。
如此一来,就算给那些地方官天大的胆子,他们也不敢虚报账目,至于底下的商人玩计谋,若是能瞒过认真起来的地方官员,自然也能瞒过东厂的耳目。
但若是一不小心被那些地方官员发现估计绝对没什么好下场,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地方官员才不想被这些商人拖后腿呢。
反正皇上只是说了,不允许偷漏税款,并没有说官员亲属不能经商,搞掉一个不听话的商人,扶植自家亲戚经商,怎么算都不亏。
虽然这样一来,以后孝敬钱跟油水变少了,但上面的大人们都已经打过了招呼,如今正是一致对抗外敌的时刻,切不可拖圣上后腿,否则天威震怒之下,要杀谁,谁都不敢作保。
一个小小的账本,就拿住了朝中一干大臣的痛脚,根本不需要朱由检出面,征税的事情,各地世家大族,在圣旨下达之前,就已经各自打点好了。
………………………………
第二十七章三年之期
而圣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关于李鸿飞苏州改革的计划。
苏州自圣旨下达之日起,划为特别行政区,李鸿飞为行政区最高长官,虽然还是苏州知府,但却拥有铸造火器权,招募兵丁权,财政自主权,任命(罢免)正六品以下官员等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特权加在一起,无异于裂土封王,甚至比一般藩王权利还大,至少藩王不敢私造火器,不敢蓄养私兵。
好在朱由检还没彻底疯掉,规定了这样的权力只有三年,李鸿飞必须在三年之内,让苏州的经济翻三倍,而且还要在三年之内,练出至少三万可战之兵,
所谓可战之兵,则是一比一的军力对比下,能与满清八旗对抗。
但凡这两点,有任何一点没有达到,三年后就是李鸿飞的死期。
经济翻三倍,这是李鸿飞递交计划书时,为了让朱由检同意,而特意声明的。
他所指的经济,主要是农业与商业上的各种税收翻三倍,毕竟古代人才不会跟你算什么隐形财富,固定资产。
朱由检以及朝廷一众官员需要看到的,是你今年上缴国库的银子,与往年进行对比后的结果。
原本按照之前的税收,即使农业税不进行调整,光是依靠上调商税,李鸿飞就有信心将经济实力翻个三五倍。
可如今朱由检直接一次性将商税调到了天上,李鸿飞要想将整体经济提升三倍,那岂不是爬到天上之后,还要再上三重天?
户部的官员可不傻,各地商税都上调了六倍,那么再次对比之时,自然是按照新的税率来计算。
第一年的税收,李鸿飞若是缴少了,那么户部定然会彻查偷漏税务问题,可若是缴多了,那不好意思,三年后,你得按照这个标准,至少上缴三倍。
好吧,虽然经济问题有些棘手,但李鸿飞好歹也是个现代人,发展经济这方面,怎么也不会比古人差多少,只有努力一点,还是有希望达到的。
可即使这样,朱由检还不打算放过李鸿飞,又将编练新军的事物全权交给了对方,还硬性规定,必须要达到满清八旗的水准。
如今的满清八旗有多厉害?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当时的部众不过十几人,到如今清军大举入关南下,占据大明半壁江山,仅仅用了六十年,而且满清八旗每一次战役,都是以寡敌众,以至于明军与八旗军对战时,没有三倍之数,甚至都不敢主动迎敌。
让李鸿飞编练一群新兵,而且还要做到一比一不落下风,这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全火器部队的计划若是能顺利实施,兴许还能与之抗衡一二,可仅凭一府之财力,支撑这样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已是极限,哪里还有余钱向朱由检上缴三倍税收?
自古以来经济与军事很难做到齐头并进,至少对于华夏汉人而言,从来没有因为战争发过财。
华夏的军队打赢了,除了获得土地与名望,一般都不会找那些番邦小国索取钱财,甚至还会大发善心援助战败的小国,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
可一旦打输了,不仅要被敌军劫掠,还得割地赔款赔女人
所以朝中一众大臣听闻苏州改成特区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纷纷举双手赞成,因为根据内部消息,这次商税上调,就是那苏州李梦回搞的鬼,这些大臣明面上弄不了李梦回,暗地里都憋着坏呢。
如今李梦回自己找死,他们也不介意多等个三年。
只是他们并不了解,战争可不一定都是赔钱的,李鸿飞要做的,就是告诉明朝所有人,战争同样也能发大财!
虽然这两项任务都很艰难,但李鸿飞却并不畏惧挑战,因为按照历史进程,不出一年,多尔衮就能搞定北方,并且挥军南下了。
如果李鸿飞连这两点都做不到,那如何抵御多尔衮大军?
苏州如今算是最前沿了,一旦抵御不了多尔衮大军,别说一帮大臣,朱由检第一个就会翻脸不认人,所以如今对李鸿飞来说,绝对的行政权力,才是最急需的
而演武场上的一部分商人,在听到第一份有关商税改革的圣旨后,差点没跳起来找李鸿飞拼命。
因为商税虽然上调,可没说过补税之类的旨意,这些商人听信小道消息,前几天都主动带着账本,到知府衙门补税,这下总算知道被知府大人坑了,心中能不恼火吗?
只是还没等他们发火,第二份圣旨内容,却令他们冒出的火气,再次生生憋了回去。
这李大人究竟什么来头?
竟然比云南的沐王府权力还大,难道是皇帝的私生子?
猜测归猜测,还没有谁敢将这种事情说出去,不过领教到李鸿飞厉害的一群商人,如今却在暗自寻思,要不要离开这个所谓的特区。
至少一些守旧的商人,感觉这个特区没什么前途,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若不是舍不下这份家业,估计已经准备举族迁徙了。
倒是一些头脑灵活,敢于拼搏的商人,发现一个赚钱的契机,经济实力提升三倍,那就意味着在这里经商,必定是要赚大钱的,否则知府大人岂不是脑袋不保?
商人们想法各异,底下一众官员确基本上都是叫苦连天,若是之前大家就算得罪了知府大人,最多被打压排挤,可如今李鸿飞掌握了生杀大权,还是一个只能“活三年”的倒霉长官,在这样的大佬手下做事,稍有不慎,估计丢官是小,很有可能连小命都难保啊!
一众官员,直接将李鸿飞归为将死之人,将死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人还有无上权力,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定然会用手上的权力,拉一大票人陪葬的。
然而李鸿飞才不管这些人怎么想,只是接过圣旨与官印,匆匆交代几句,便解散了人群,他利用圣旨借势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余的时间需要抓紧完成自己的发展计划,哪有闲工夫与这些人闲话家常。
至于朝中官员怎么想,底下的老百姓怎么想,这都不重要,最终结果,还要等三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
第二十八章是时候装逼了
知府衙门内,李鸿飞安排一应官员招待王承恩带来的随从,自己则与这东厂厂公在书房内品茶聊天。
“这知府衙门可真够寒酸的,看来李先生这是要做清官啊!”王承恩端着茶杯闻了闻,却并未饮茶,反而说起了知府衙门的陈设。
王承恩可是朱由检身边的人,什么好东西没见过,这茶叶一闻就知道不是什么上品,而且看这书房内的陈设,想必这知府衙门并不宽裕。
李鸿飞是“仙人”,无须理会这所谓的表面功夫,可这衙门代表了皇家脸面,王承恩自然要提醒一番。
“这可怪不得本官,都是上任知府太清廉了,而且本官上任之时,圣上连一两银子的路费都没给,如今又定了个三年之期,哪有余钱进行修缮?不过公公这一路过来,想必是捞了不少油水,要不支援一点,至少让本官将这衙门修缮一番。”李鸿飞不仅哭穷,更是反过来找王承恩要钱。
对于古代特使出行那一套,李鸿飞可是门清,那基本上是走到哪里,收钱就收到哪里,苏州距离南京虽然不算太远,但这一路过来,都是富庶之地,赚个十来万,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这大明之中,除了朱由检,估计也就只有李鸿飞,敢开口找王承恩要银子了。
“李先生啊!倒不是咱家舍不得,而是这次圣上交代了,一路收取的好处费,圣上要拿走七成,剩余的三成,也仅仅够维持东厂开销的,咱家手里可真没余钱。”王承恩才不吃李鸿飞这套。
可以说就算是王承恩手上有余钱,也不会给李鸿飞一文钱,因为朱由检找王承恩要好处费,还是李鸿飞篡撵的,王承恩平白无故少了七成好处费,还怎么可能拿钱给李鸿飞。
李鸿飞当初说的很直白:“手下的人爱财可以,但不可贪赃枉法,像东厂这些特殊机构,有时候为了方便行事,便于情报探查,定然要收些孝敬钱,这种钱财收取之后,可以向皇上报备,之后再由皇上决定,分出其中一部分作为奖励,如此一来皆大欢喜,手下的人办事也有了动力,同样也不会因为受人好处,担心对方揭发,而徇私枉法。”
既然贪污止不住,那就明着来,你愿意给钱孝敬,那我就收着,但却不会卖你任何好,反而会将这种事记下来告诉皇上,让皇上抓住你行贿的把柄,
虽然如此一来,最后得到的银子少了,但至少这些银子都拿的心安理得。
所以这次传旨,朱由检特意允许那些传旨的太监收取孝敬钱,但不可强行索取,而且最后还得向朱由检报备,这才能分走三成应得的那一部分。
如今的朱由检,对钱财方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看来圣上也不容易啊!听说史可法大人的军队,如今连粮饷都难以凑齐,本官如今才刚上任不久,也没弄到多少银钱,就先支援纹银五十万两,拿去给史大人应应急吧。”李鸿飞轻飘飘地说道。
作为一个现代人,装逼打脸那是必备技能,你丫不是哭穷么?
你丫不是嫌弃我知府衙门寒酸么?
劳资就用白花花的银子砸死你!
“五五十万两?李大人,您不会是将府库里的银子都拿出来了吧!地方衙门可是要留有一定现银,用来应付突发状况的!况且况且皇上交代了,苏州如今刚刚成为特区,而朝廷因为战事吃紧,没有钱粮支援苏州,所以大人这边的银钱,可以暂时留作己用,第一年的税收也不必急着上缴,只需报备一番,将所得税银用作发展经济,编练新军才是最主要的。”王承恩很惊讶,以为李鸿飞乃是“仙人”还不明白这钱生钱的道理,所以赶紧跟李鸿飞解释起来。
其实朱由检之所以规定这个三年之期,也是出于对大臣们的妥协,明朝可不是朱家一言堂,如果没有令那些大臣无法拒绝的理由,苏州特区根本没办法实施下去。
既然明面上不能帮助李鸿飞,但朱由检暗地里还是在想办法进行帮衬,比如第一年的税收留用,不必上缴朝廷。
若是在太平盛世,这根本不算什么,可如今是战乱年代,朝廷连维持军费都困难的情况下,放弃一座富饶之地一年的税收,这是朱由检给出的最大诚意了。
“替我谢过皇上了,既然是规定,我就必须要遵守,这五十万两纹银,就算是提前上缴的一部分税收吧,剩下的年底再补齐。”李鸿飞说道。
明朝的皇帝都不好当,李鸿飞不想朱由检难做,何况第一年是苏州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比别的州府做得更好,才能吸引各地的商人前来投资。
李鸿飞是做销售的,前期越是行情不好,越要花大力气打广告,否则苏州特区的热度一消,谁还记得这个特别的地方?
“可是地方府库若没有足够的现银”
“放心吧,府库内还有一百二十万两现银,足够下半年的用度了。”李鸿飞打断道。
都已经决定装逼了,怎么还能让人打脸呢?
这次收到的那些补税,募捐,以及官办企业红利,李鸿飞是一分钱都没动,拿出来的这五十万两纹银,全都是之前衙门府库里的银钱,剩余的一百二十万两,已经足够今年的开销用度了。
弄明白李鸿飞是如何赚钱之后,王承恩已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了,不愧是神仙下凡,都不用任何仙法,就让一群视财如命的商人,乖乖拿着账本前来交银子
“李先生果然是高人,那咱家恭敬不如从命,替圣上收下这笔银子了。”
既然李鸿飞有钱,王承恩也不在推脱,南明刚刚建立不久,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对了,这次咱家过来,可不是空手过来的,知道先生此处急需人才,特意命东厂番子,去江西奉新,请来了刚刚辞官不久的宋应星宋知州,相信过不了几日,宋知州便能来苏州上任了。”王承恩说道。
“宋应星?此人是谁?”李鸿飞一脸懵逼。
“李大人不是说过,《天工开物》乃当事奇书吗?这《天工开物》的作者,就是宋应星,宋大人啊!”
王承恩更是奇怪,难道神仙看书,都只看内容,不关心作者名字的?
………………………………
第二十九章强行喂软饭
原来之前李鸿飞为了学习明朝汉字,曾在一个月时间内,阅读了大量明朝书籍,其中就有《天工开物・上卷》。
《天工开物》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崇祯十年),由于宋应星当时公务繁忙,还只撰写出了上卷,剩余的中、下两卷,是在1644年辞官之后,才开始全力撰写的。
上卷的内容大多属于农业,手工业方面的知识,所以此时的朝廷并未引起过多重视。
要不是李鸿飞来自后世,对《天工开物》这本书如雷贯耳,知道将来必定是一本旷世奇书,他才不会仅仅只看过上卷后,就敢轻易下结论呢!
李鸿飞看书,大多只知其书,不知其人,之前写《军器图说》的毕懋康,李鸿飞同样也不知道本人是谁,是否还活着,故而当王承恩说到宋应星时,李鸿飞才会一脸懵逼。
李鸿飞粗心大意,但王承恩身为朱由检的宠臣,自然得懂察言观色,“上仙”都如此推崇此书,其作者定然是拥有大才之人,所以王承恩正式当上东厂厂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