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今商业部弄出的方便面,则是将煮熟的高汤面进行油炸,吃的时候,只需用开水泡开,加上佐料,便与那后世方便面没什么两样。

    这种简单、快捷、又美味的面食,已经让一群出口海外的商人,开始盘算该将这华夏神奇面食,翻上几倍卖出去了。

    若是方便面还不能让那群商人心动,那么香烟的出现,则让所有商人疯狂起来。

    烟草原产于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种植,后来逐步扩大遍及全国各省。

    崇祯年间,吸食旱烟,成为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吧嗒,吧嗒吸上一气,看吸烟人的神态,真是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

    李鸿飞作为后世人,怎么不了解香烟的威力,怎么不了解这香烟的巨大利润,当他第一次发现有旱烟枪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制作卷烟了。

    旱烟抽着多麻烦,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得背着一杆烟枪,哪有这小小的卷烟方便?

    掏出一根火柴,轻轻一划,看那淡黄色火焰翩翩起舞,随后再点上一支卷烟,猛吸一口,香烟的味道,混合着火柴燃烧的香味,那才是享受啊!

    另一个时空的华夏,是被西洋人用鸦片敲开了大门,如今的李鸿飞还算仁慈,只用香烟去挣西洋人的金子。

    火柴搭配香烟,在加上神奇的方便面,以及苏州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新奇玩意儿,令沿海各地商人都沸腾了。

    上海县几处货运码头,每天的吞吐量简直大的吓人,不少商船由于没有停泊位置,不惜绕远路,走京杭大运河,直接前往苏州采购。

    商人逐利是本性,有钱赚的时候,谁会跟你联合抵制?

    一个个商人,为了讨好苏州商业部,不仅连苏州的布匹,甚至是茶叶,瓷器这些东西,都选择在苏州购买,总之只要苏州有的,而他们又恰好需要的,统统在苏州置办。

    但凡苏州出品,必属精品。

    一时间,刚刚亏损严重的苏州商人,全都赚的满盆钵体。

    就连之前放狠话的外省商人,此时也必须舔着脸,来苏州做生意。

    没办法,苏州出产的东西,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只要是能拿到货,转手就是几倍利润,谁吃饱了撑的,跟钱过不去?

    对于这些反复无常的商人,李鸿飞并没有过多为难,毕竟他整出来的那些东西,之前基本都已经有过类似产品,真要惹急了这些人,花费大价钱仿制,还是没问题的。

    明朝可没有所谓的专利权,人家要山寨你的产品,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趁着这些产品,如今只有苏州一家,快速倾销,赚够银子,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银子,才能继续研究新产品,从而不断创新,不断拉开苏州作坊,与各省作坊之间的差距。

    好在李鸿飞之前的改革措施,吸纳了不少有真本事的匠人,否则也不会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将这些以前并不被看好的商品,改良成风靡整个江南的神物。

    如今的苏州,很好地诠释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经典语录。

    汇聚了大量工业人才的苏州,加上李鸿飞利用实质性好处,鼓励匠人们研究创新,几乎每隔几日,就会有新产品出现,其余各省想要山寨仿制,也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吃灰。

    如今南方各省,除了地主还对苏州改革大力抨击之外,就连各地商人,都已经对苏州改革赞赏有加,苏州的改革政策,经过两个月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而苏州商业部,则成为了老百姓口中,一个蕴含神奇色彩的官府衙门。

    ps:第二卷《江南烟雨》完。

    第三卷《遍地狼烟》即将连载

    写了四十多章种田文,主角后方基地已经差不多稳住,憋了这么久,是时候出去装逼了!还请大家多多投票支持!

    另外:才发现穿越到古代开金手指有多难,高科技东西,根本搞不了,可一些简单的,比如火柴,香烟,泡面,结果一百度,古代人比我们更会玩,有些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已经整出来了。

    之前还想写个香皂,或者整个高度白酒来着,结果一查百度,香皂在宋朝就出现了,而且本草纲目上都有记载,那才是纯天然中草药配方,比现代的化工香皂,高级了不知道多少。

    至于白酒阿拉伯人于8到9世纪时,就发明了蒸馏酒技术,中国的蒸馏白酒,还是元朝时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传入并普及开的。

    这些在后世容易生产,却又很赚钱的东西,古代人早就玩过了。

    之所以向大家科普这些东西,纯粹是为了让书友们看过之后,好装逼打脸。

    以后再碰到哪个穿越小说,在明朝整白酒,在宋朝整香皂赚钱的,你们就可以使劲打脸了。

    其实老祖宗的科技水平,真的不低,满清一朝,做了太多蠢事,几乎将以前的科技水平整断层,这才会出现,国人发明的火药火器,被外国人拿来侵略国人,国人发明的各种日用品,被外国人稍加改良,再来赚取国人大把钱财。
………………………………

第四十二章李鸿飞搬家

    九月的苏州,秋高气爽,伴随着徐徐海风,已有些许凉意,如今是收获的季节,城中百姓无论佃农,还是作坊工人,纷纷喜笑颜开。

    佃农们获得了丰收,因为农耕税的改革,令他们至少增加了三成收入,故而出手也变得大方起来,不时有卖完粮食的佃农,出入城中各大商铺,酒楼,购置家用,或者搓一顿好的。

    而城内打工的工人,同样兴高采烈,这几个月来,他们工钱不仅翻倍,更是由于最近生意越来越好,以至于时常加班,赚取双倍工资。

    这在以前,工人们是最痛恨加班的,如今一个个听到加班,却好似打了鸡血般干劲十足,令一众作坊老板心中直呼神奇,以前的工人要是也这么卖力,自家财产,怕是不知道要翻多少倍了。

    总之整个苏州城,除了那些地主老财,对李鸿飞恨得牙痒痒之外,佃农、工人、匠人、包括商人,心中都对李鸿飞感恩戴德。

    而被全城老百姓念叨的李鸿飞,则是在来到大明将近半年后,总算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产。

    没错,李鸿飞搬新家了。

    知府衙门,只是朝廷给各地上任的知府配备的,一个临时居住之所,虽然能住人,却并不属于李鸿飞自己的房子。

    更何况衙门里办公的,都是一群大老爷们儿,李鸿飞为了不败坏官场风气,连个丫鬟都没敢招。

    他一个男人倒是无所谓,关键还有陈圆圆这个女眷在,进进出出很是不方便。

    甚至陈圆圆在知府衙门这段日子,白天基本不出门,只有晚上才会到院子里散散步,透透气,比起坐牢,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买一处府邸,是李鸿飞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仅仅一个火柴厂,一个月的红利,就能在苏州买下这么大一处宅院,李大人不去经商,委实浪费啊!”前来祝贺的周福仁,一脸羡慕地说道。

    他能不羡慕么,这火柴厂原本应该由周家投产,结果因为接了戚红英三万支燧发枪的订单,资金全部投入到原材料的采购之上,一时间抽不出资金,这才便宜了苏州布坊的曹宏。

    “本官若真去经商,难道你们就不怕么?”李鸿飞反问道。

    “这李大人还是继续当这苏州父母官吧。”周福仁赶紧说道。

    他还真怕李鸿飞经商,这人实在是太妖孽了,随随便便想个点子,就能挣大钱,比他们周家挖银矿来钱还快。

    “放心吧,本官不会抢你们饭碗的,这火柴厂的利润,已经够本官的日常开销,若是再拿几家股份,朝廷那些官员,还不又得说本官与民争利了。”李鸿飞给周福仁吃了颗定心丸。

    之前收税,募捐,甚至是官办企业红利,都属于朝廷的财产,李鸿飞做了那么多,实际上除了公用之外,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李鸿飞的改革措施,已经得罪了一大票人,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若被人举报贪污公款,那事情就大发了。

    然而大家都富裕了,李鸿飞也不可能只拿一点死工资啊!

    他那点俸禄,甚至比毕懋康,宋应星这样的从六品官员俸禄还低,人家可是苏州重工的研究部主任,拿朝廷与苏州重工两份俸禄,此外还有研究分成,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毫不为过。

    李鸿飞作为苏州老大,虽然吃喝用度都能让衙门报销,但家里还有一个女人,总不能让自己的女人,也过得如此寒酸吧!

    所以他也开始吃起了“技术饭”,与宋应星合作(主要是李鸿飞提供思路,宋应星具体实施),最终捣鼓出了新型火柴。

    火柴厂由曹宏投资建设,并不属于官办企业,李鸿飞占一成干股,宋应星占两成,剩余七成归曹宏。

    虽然李鸿飞要得不多,但仅仅三个月的红利,就赚了足足三千两白银,买下这处宅院,还能剩下一大半。

    “要我说,那香烟才是暴利,若是能让下官投资香烟,哪怕只占一成干股,下官都愿意!”一旁的曹宏也开口道。

    有了火柴厂,曹宏还不满足,心里对那香烟,恋恋不忘。

    而几名同来的商人,也是纷纷感到可惜,不清楚李大人为何要将香烟厂,全权交由商业部打理。

    “你们既然知道香烟的暴利,就不应该打香烟的主意,苏州改革之后,经济以比之前好了太多,只要肯努力,无论是哪一行都能发财,这香烟自然不例外,可你们想过没有,如此巨大的利润,除了朝廷,谁还有本事做这个买卖?”李鸿飞反问道。

    这香烟算是李鸿飞送给朱由检的一份厚礼,也是他在苏州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砝码,更是朝廷未来税收的一大重要来源,怎么可能让其他商人染指。

    “你们可别看老朽,老朽经营苏州重工,已经足够,没那个精力在去倒腾香烟了。”周福仁见几人望着他,赶紧表明立场。

    周福仁可不傻,这苏州重工,已经令他稳居苏州首富之位,隐隐有成为江南首富的趋势,作为一名商人,有这样的名望足以,再往上爬,那可就是富可敌国了。

    而古代商人最忌讳的,便是富可敌国,你的钱财,若是比国库还多,那不是招皇上记恨么?

    而李鸿飞将香烟八成的利润上交国库,剩余的两成作为苏州衙门的储备金,等于是帮在场所有商人,提升赚钱的上限。

    因为要想多赚钱,又不被皇上记恨,最好的办法,就是皇上比你更有钱,国库的资产增多,下面的商人才不会,那么容易出现富可敌国的状况。

    “我说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还搞得满屋子铜臭味,有意思吗?好歹我们都是朝廷命官,是不是该关心关心这天下大事?”一旁的苏定河,转移话题道。

    ps:最近有书友跟我说,本书有很多地方,前后章节不通,我想说的是,前面有些章节改动过,可是除了起点中文网之外,qq阅读,追书神器上,并没有及时更新过来,所以其它渠道看本书的童鞋,可能会感觉到别扭。

    反正如今是免费章节,在哪个网站阅读都一样,不过从阅读体验方面考虑,本人还是建议大家,直接上起点中文网阅读本书。
………………………………

第四十三章苏定河的转变

    苏定河原本是苏州城,最大的粮食贩卖商,当初知府同知吴浩,带兵强行请他去知府衙门,并要求苏定河加入官办企业之时,苏定河心里那是一百个不愿意,觉得李鸿飞是想谋取他的家业。

    直到后来,苏定河从衙门内,一名与他关系较好的官员处得知,这李梦回手上不仅有尚方宝剑,更有圣上口谕,连新开商业部的承诺,也属于事实。

    这时的苏定河终于明白,李鸿飞没有诓骗他们,加上周福仁,曹宏等商界巨贾,都带头加入了官办企业,苏定河不管是自愿也好,担心李鸿飞事后报复也罢,最终还是同意了加入官办企业。

    因为其它行业主要是走量,东西卖的越多,赚的钱财也就越多,所以这些商户,自从加入官办企业,有了官府的订单后,一个个都赚了不少钱。

    可苏定河除了弄到个,从八品芝麻官外,什么好处没捞着,反而一直在亏钱。

    粮食与其他物资不同,尤其是这饥荒之年,粮食就算翻个几倍,也根本不愁买卖。

    但却因为属于官办企业,结果李鸿飞一份订单下来,苏定河家的粮食,变成了军需供给,价格降到极低不说,库存的粮食也是一天天急剧减少。

    看着其他几家粮行,赚得盆满钵满,听着同行每每含沙射影的嘲讽,苏定河一度想要放弃苏州的基业,去别的地方发展,心中对李鸿飞的恨意,更是与日俱增,就连当初那些文人士子造谣,其中也有苏定河的篡撵。

    然而就在三个月前,苏定河的怨气彻底消散,甚至恨不得将李鸿飞,当成再生父母。

    短短几个月时间,苏定河有如此大的转变,完全是因为一碗方便面

    方便面也算粮食,甚至在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一度被商业部的那些官员,定为了行军口粮,若不是为了抵挡外省商人的联合抵制,李鸿飞也舍不得这么早投入到民间市场。

    如今方便面因为出口,短短几个月,便帮苏定河赚了大量现银,比之前售卖大米所得,更是翻了好几番。

    这还不算完,因为苏定河的食品厂,即将准备上马各种罐头了,不难想象,罐头的便捷,以及耐储存特性,将会成为出海人员,最受追捧的食品,同样也会成为,苏定河手上的,另一个赚钱利器。

    为了迎合李鸿飞,为了以后赚取更多钱财,苏定河最近更是学着,做一名真正的朝廷命官,开始学着关心起国家大事来。

    “老苏这话说得,好像我们没有关心天下大事似的,李大人之前也说过了,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就像农民种地,工人做工一样,我们商人做生意,除了赚钱,更多的是在给朝廷赚取军费,打仗的事情我们不在行,但给朝廷筹措军费,抵御外辱,同样算得上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与其向那些文人士子,整日大放厥词,毫无作为,倒不如来点实际的,我曹宏将拿出火柴厂三个月利润,给咱们苏州新军,添置五千支燧发枪。”

    在场的都是人精,拍马屁的同时,打压对手这一套,早已炉火纯青,曹宏先是数落了苏定河一番,随后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态。

    商人关心国家大事,最实际的办法,就是慷慨解囊,为朝廷扩军筹措银子,苏定河先前的意思就是如此。

    只是他为了拍李鸿飞马屁,结果弄巧成拙,被曹宏抢占了先机。

    火柴厂三个月的利润,除掉给李鸿飞与宋应星的分红,剩余大概能有两万两白银,而一杆燧发枪成本,大约三两五钱左右,周福仁卖给戚红英的燧发枪,为五两银子一杆,卖给苏州新军,却只收四两。

    两万两白银,刚好能添置五千支燧发枪。

    作为商人,别的不多,就是钱多,前线的战事,他们无法插手,但可以用实际行动,支持前线的军队。

    更何况如今整个江南都知道,李鸿飞向皇上立过军令状的,经济方面,照着现在的势头,根本不必担心,最主要的还是在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士兵军事素质是一大因素,武器装备更是一大重要因素。

    商人们从改革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无论是官办企业,还是民间商人,都不想三年后再恢复原貌,所以这段时间,苏州的商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为李鸿飞练兵提供帮助。

    但凡苏州新军采购的东西,不仅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方面更是丝毫不敢马虎,商人们已经不由自主的,将利益与李鸿飞的苏军进行了捆绑。

    “食品厂最近正在制作罐头,抽不出多少资金,但我苏定河在此保证,苏州新军的粮食,一律按照成本价,不赚一分钱。”

    看着一个个商人,趁机拍马屁捐银子,苏定河也不甘落后,而且一上来就是杀手锏。

    自从有了食品厂,苏定河已经瞧不上粮食那点小钱了,索性大方一回,博取李鸿飞的好感,为不久后的罐头推广做铺垫。

    只要李鸿飞能松口,拿出百分之二十的罐头产量,出口海外,他苏定河就赚大了。

    “行了行了,这一个个搞得跟募捐大会一样,苏州的军队,自有朝廷出钱养兵,你们若是真有心,不如投些钱财,将苏州的几条官道修缮一番。如此一来,既造福了当地老百姓,也给今后军队调动,省下了不少方便。”李鸿飞拒绝了众人的募捐。

    军队乃是朝廷的,让一众商人出钱养兵,这事儿传出去影响不好,虽然以前一直是这么干的,但如今衙门不差钱,李鸿飞没必要欠这个人情。

    倒是修桥铺路这件事可行。

    如今的官道,都是黄土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军队火炮,辙重,很难快速运抵前线。

    若是冷兵器部队还好,然而李鸿飞手下的,属于全火器部队,对后勤依赖性较大,就算这些商人不修路,李鸿飞都打算让衙门掏腰包了。
………………………………

第四十四章扑朔迷离的局势

    李鸿飞这边在修桥铺路埋头发展。

    朱由检最近也没闲着,得到了大量商税,还有即将到手的农耕税后,国库总算是充盈起来,如今正在安抚各地将领,扩充军队,大有趁机北伐的趋势。

    朱由检想要趁机北伐,并不是无的放矢。

    因为崇祯皇帝未死的消息,已于六月中旬传遍整个北方,各地受满清压迫,起义抗清的义士,瞬间便找到了主心骨,纷纷如雨后春竹般冒了出来,令满清军队烦不胜烦。

    这在朱由检看来,正是趁机北上,联合各地义士,收复失地的绝好机会。

    然而李鸿飞得知这一情况后,却上书朱由检,坚决不同意现在北伐。

    开什么玩笑,如今北方虽然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别看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几方势力打的不亦乐乎,可这几方势力都跟明朝有仇啊!

    一旦起兵北伐,这些之前还打生打死的势力,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明朝军队,即使联合各地义士,也很难取得成功,一个不小心,南明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军队,估计又得拼光。

    满清之所以没有急着南下,那是因为缺乏水师,不敢贸然渡江。

    而且最近东厂以及锦衣卫,在北方的情报站,都传来消息,满清真正大力修建战船,这摆明了是要为渡江做准备啊!

    如今的情况,满清不来打你,你就该偷笑了,还主动跑过去送,不是自毁长城么?

    所以李鸿飞的意见便是,坐山观虎斗,至少在李自成完蛋之前,南明还是以低调为主,埋头发展才是硬道理。

    至于那些抗清义士,若是愿意南下,正好可以收入军中,扩充朝廷军队,若是不愿意南下,留在北方拖住满清,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南明选择低调隐忍,埋头发展,而北方的李自成日子就不好过了,自从退出京师,便被吴三桂一路追杀,好不容易于七月,渡黄河逃回西安,结果还没来得及歇口气,这吴三桂又跟疯狗一样撵了过来。

    吴三桂如今的处境很尴尬,之前为了拉拢人心,将所有罪责归咎到李自成身上,打着为先帝报仇的借口,进军中原,就连与满清的关系,他也只是说借兵,并未言明投降。

    本想利用汉人的优势,笼络当地士族,最好能打下一片疆土,与满清划地而治,可这想法刚刚冒头,朱由检没死的消息便传到了北方

    吴三桂心中五味陈杂,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南下投靠大明,多尔衮不会放过他,崇祯更加不会放过他,袁崇焕怎么死的,吴三桂岂能不知?

    进退两难的吴三桂,只能将气撒在李自成身上,率领关宁铁骑,打着剿匪旗号,在西北地区,对李自成的部队穷追猛打。

    反正如今局势不明,不适合继续留在中原,倒不如让出中原大地,坐看满清与南明互掐才好。

    吴三桂的想法很好,加之他并未公开投降满清,及时从中原抽身,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满清的多尔衮,又岂会轻易让吴三桂抽身?

    如今的局势虽然错综复杂,但多尔衮早就看清了本质,确切来说,是满清著名谋臣范文程。

    范文程道出了如今的局势,他认为应该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之所以急着消灭李自成,是因为一来,李自成属于一个变数,一群农民军,能推倒大明几百年基业,足见这些人的厉害之处,在与南明正式开战之前,李自成这个障碍必须清除干净。

    二来,可以借此,正式逼迫吴三桂降清。

    之前吴三桂能游走于各大势力之中,是因为吴三桂打着,替明朝先帝报仇的名义,自认为有南明做靠山,并不卖多尔衮面子。

    当时多尔衮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