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李鸿飞虽然感觉歉意,但这肚子不舒服,谁也憋不住啊!

    既然已经丢脸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啵啵啵!”接连又放了几个,直到将肚子里的废气排干净,这才舒坦了不少。

    李鸿飞是舒坦了,可王国兴却被一阵铺天盖地的臭气,熏得睁不开眼睛,哪还有心思吃泡面,直接夺路而逃,找个地方狂吐起来。

    “啧啧啧看那样子,眼泪都出来了,难道这屁还辣眼睛不成?”李鸿飞一手捂着鼻口,一边暗自想道。

    屁是他放的,自然早有防备
………………………………

第四十八章帝王之术

    好好的一顿泡面,吃到后面辣眼睛,王国兴差点连胆汁都吐出来了,看来这番薯不受古人待见,还真是有原因的。

    见正事儿已经谈完,王国兴也不愿继续在这里遭罪,告罪一番,便匆匆离去。

    次日,金陵城,南明皇宫之中,朱由检在御书房召见王国兴。

    “先生真是这样说的?看来先生也不看好此次扬州之战啊!”朱由检听完汇报,喃喃自语道。

    “圣上,先生说了,此战不可为,关键在于人心不齐,还请圣上莫要介怀。”王国兴安慰道。

    “人心不齐,人心不齐”朱由检喃喃自语,脸色越来越难看,随后猛地将手上茶杯摔在地上,大声咆哮道:“我大明近十几年来,何时人心齐过?袁崇焕,吴三桂,朱纯臣,但凡朕重用之人,没一个有用的!诸臣误我,误国啊!”

    “圣上息怒!”王国兴单膝跪地道。

    这时候,他只能出言安慰了。

    “是你们逼朕的,是你们逼朕的!”朱由检犹如疯魔一般自言自语,嘴唇不停地颤抖着。

    良久,才渐渐稳定情绪,转头对王国兴说道:“传朕旨意,为表大明与满清拼死一战之决心,即日起,全力支援扬州战事!命福王朱友崧,携中极殿大学士郑三俊、文渊阁大学士刘宗周、武英殿大学士徐石麒,同驻扬州,安抚城内百姓。另,大量军队入扬州,缺乏遮风避雨之所,但凡贡献房屋之百姓,可乘船南下,由朝廷安置住处,待战事结束,再送其返回扬州。”

    朱由检一口气说了很多,先表明自己这是要跟满清死磕了。

    随后画风一转,直接将之前与自己不合的朱由崧派去前线,连带着还有三名东林党大佬,六名内阁成员,除了史可法自愿去前线之外,剩余五人被朱由检强行派出去三名。

    人家史可法去扬州抗清,好歹也有督师的权力,能指挥,节制扬州所有军队,而这三人过去纯粹是个光杆司令,说是安抚人心,不过是朱由检在借刀杀人罢了。

    因为除此之外,朱由检又拿出一份东厂递交的名单,对王国兴交代道:“这里面的官员,也给朕想办法,送入扬州!”

    可见这次朱由检是杀心大起了,用房屋问题,将扬州城内的老百姓迁移出来,再想办法让这些心思不正的官员,去填补空缺,到时候这些人若是投敌,则受万人唾弃,而他们的财产,自然没收充公。

    若是被满清杀害,大不了给个忠烈封号,届时还能利用这些官员的影响力,获取他们身后世族的全力支持,可谓是一举两得。

    只可惜就连朱由检,也没料到,清廷进入扬州后,竟会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件

    “那京营四卫,还调往扬州吗?”王国兴小声询问道。

    京营四卫自然是指,守卫南京城的四个卫所,其中直属皇宫禁军的,有两个万人卫所,另外还有两个五千人的神机营,四个卫所算上辙重后勤等杂兵,总计大约三万人,而且这三万人之中,几乎都是最近半年招募的新兵。

    主要还是朱由检自己太多疑,南京城内的防务,他根本就不相信各地总兵手上的部队,甚至包括史可法的军队。

    王国兴虽然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但却兼职镇国大将军,总督京营四卫。

    如今的局势,王国兴已经明白,皇上这是在清除异己,去往扬州的,估计没几个能回来了。

    可早些时间,为了安抚史可法,崇祯答应了,从京营调出两个卫所,共计一万五千人前往扬州,若圣上真将这些军队也调往扬州,那他王国兴必然得领兵出发,结局自然可想而知了

    “京营分出两卫,开赴镇江待命,以统筹各地后勤为由,驻守镇江,切记不可渡江支援。”朱由检想了想,这才说道。

    既然是做戏,当然得做全套,镇江与扬州一江之隔,渡江仅需半日便可抵达,与李鸿飞所在的苏州,也不过一天的路程,即使有意外,也能快速撤入苏州。

    让禁军在镇江维护治安,保证后勤畅通,没人能提出反驳,毕竟大家都知道,禁军的四个卫所,都是新兵蛋子,需要时间来熟悉,这也无可厚非。

    “微臣领命!”王国兴大声接令。

    只要不让他白白去送死,他心里自然高兴,虽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这次去扬州的,摆明了都是要被当做弃子的,若这种情况下,皇上执意派他过去,虽然王国兴表面上不会说什么,但寒心是必然的。

    “对了!史阁老那里,你得想办法,在最后关头,将其救出来。”朱由检忽然叮嘱道。

    看来崇祯对史可法,还是很看重的

    不仅崇祯对史可法看重,李鸿飞同样也如此,在得知扬州现状后,便立即乘船,赶往了宝山镇。

    如今的宝山镇,早已不似半年前那般荒凉,尽管大雪封山,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但远处升起的几条黑色巨龙,倒有一番十九世纪,西方工业城市的风味。

    苏州重工的一期工程,已于十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其中有大型木材加工厂,年产量预计十万吨的大型炼钢厂十万吨在当时属于大型了,农业工具制造厂,精密仪器制造厂,武器制造厂,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化接轨的工艺制造基地。

    木材加工厂自是不必说,民用的农具生产,燧发枪的枪托,火炮的支架,这都需要大量木材。

    苏州重工的所有木匠,几乎全都集中在这座工厂之中,按照上面下达的订单,或生产农具,或生产枪托,或生产炮架。

    别看这些东西生产出来,大多都只是半成品,但它却是所有成品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一个在外界毫不起眼的木匠行业,在苏州重工这里却成了,规模与重要程度,不逊于军器局的部门。
………………………………

第四十九章飞速发展的宝山镇

    如果说木材厂,是相对简单,却又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产业,那么炼钢厂,无疑是技术复杂,而且是最为核心的产业了。

    无论民用还是军用,都离不开钢铁。

    而苏州这座年产十万吨级的炼钢厂,更是倾注了李鸿飞与宋应星大量心血。

    明朝拥有的,是十七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流程。

    尤其是明朝末期的冶铁流程,这个流程的钢铁产量与质量,均为此时代的世界之最,甚至超越了西方科技近百年。

    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钢铁冶炼流程,就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

    明末匠人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

    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以及初具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

    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

    只是这种方法,需要两次加热,耗费的燃料可想而知。

    然而在明朝时,中国发明出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既降低了燃料消耗量,更是大幅增加了产量。

    《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末期,发明的搅炼炉。

    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

    而明朝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样做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炒铁手比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

    此即称为炒钢,而苏州重工这座,年产量十万吨的大型炼钢厂,就是将这种炒钢技术,系统化,规模化,大型化。

    木材厂与炼钢厂,成为了苏州重工内,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基地。

    而农具制造厂,则主要打造基本的农业生产用具,相对来说,规模并不大。

    精密仪器制造厂,则是制造各类武器的小型配件,比如扳机,发条,弹簧之类的。

    武器制造厂,则主要生产枪管,炮管,并将前面几座厂家,生产出来的半成品进行组装,制成火枪、火炮,这类军用武器。

    以前这些流程,全都集中在军器局,导致军器局的匠人工作量极大,严重增加了武器生产成本,以及铸造时间。

    如今的军器局,只需要生产,调配火药,检验武器性能,便算是全部工作了。

    经过这样的分包方式改革,再加上流水线作业,火器的制造速度,总算是大大加快,否则以明朝如今的生产水平,即便是二十四小时工作,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造出三万多支燧发枪。

    而且李鸿飞之所以这样改革,就是为了在战争时期,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武器时,方便将前面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分包给民间商人,如此一来,既不会泄露火器的核心机密,又大大减轻了军器局的负担

    李鸿飞才从码头上岸,商业部部长吴浩,便带领一票官员前来迎接。

    吴浩如今挂着知府同知官衔,兼商业部部长,算是整个苏州境内,风光无限的大人物了。

    但他心里很清楚,没有李鸿飞的提携,他不过是户部一个正八品的芝麻官,所以吴浩对李鸿飞很是尊敬,同时他也明白,这苏州重工是李鸿飞心心念着的重点项目,所以主动请缨,来这许多官员都不愿意过来的“穷山沟”蹲守。

    “老吴啊!几个月没见,你倒是发福了。”李鸿飞笑着说道。

    在官场混久了,李鸿飞不知不觉,也变得喜欢打官腔了。

    “没有没有,主要是这天冷了,衣服穿得有点厚。”吴浩擦了擦额间冷汗,赶紧解释道。

    他可是来这“穷山沟”受苦的,结果上面的大佬一来,就说他长胖了,这不等于是在间接说他:光吃饭,不办事吗?

    不过吴浩心虚,自有心虚的理由,这段时间,工业基地飞速发展,加上再这里做工的,无论工人还是匠人,甚至就连衙门官员,都比在外面赚的银两多。

    大家手上有钱了,自然是要享受生活啊!

    于是最近两三个月,宝山镇的酒楼,赌场,妓院,如雨后春竹般,一下子冒出来十几家。

    吴浩虽是官员,却也懂得享受生活,自然而然地,将这里当成了温柔乡,早已乐不思蜀,一点也没有当初过来时,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了。

    “行了行了,说笑而已。对了郭胜那小子呢?怎么没看见他?”李鸿飞转移了话题。

    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就将对方吓得冷汗直冒,李鸿飞也是彻底无语了。

    不过他也知道,但凡混迹官场的,大多都是这样,有时候上面的人,一句无心之说,传到了下面人耳中就变了味,也就是所谓的“揣度圣意”,看来以后有必要主意自己的言行了。

    “上个月又招募了一万新兵,郭将军此刻应该是在训练新兵。”吴浩回答道。

    苏州新军待遇颇高,加上改革政策实施,老百姓对李鸿飞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甚至那些最惧怕抓壮丁的佃农,为了不让这位李大人三年后“倒台”,竟然主动让自家孩子参军。

    佃农们没有保家卫国的大觉悟,却懂得知恩图报,只要是能帮助李大人的,这些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出力,有时候华夏的老百姓,就是如此淳朴。

    所以苏州新军招兵,兵源方面根本不愁,而李鸿飞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兵源,这也是为何半年才练出七千新兵的原因。

    若不是年关将近,李鸿飞知道南明即将面临战争,也不会如此急切地再次征兵。

    如今扬州战事一触即发,李鸿飞更加意识到了时间紧迫,这也是他急匆匆赶来宝山镇的主要原因。
………………………………

第五十章苏军新式装备

    前往军营的一路上,吴浩也没闲着,他一边走,一边向李鸿飞汇报宝山镇,最近的经济建设情况,其中更是包括了酒楼、赌坊、青楼这方面。

    毕竟这种事,就算吴浩不说,李鸿飞迟早也会知道,倒不如早点“坦白”的好。

    “这些家伙的眼光倒是不错,这么快就瞧见了商机。”李鸿飞不由得感叹道。

    他倒没有责怪吴浩的意思,毕竟赌坊跟青楼,在明朝属于合法的,有需求自然就有商机,那些商人嗅到了商机,是他们的本事。

    况且古代的娱乐项目就那么几样,这些工厂里的工人条件又不错,李鸿飞总不能禁止他们消费吧。

    “不过苏州重工里面,很多技术都是高度机密,你回头让郭胜注意着点,在宝山开店的商人,必须查清楚他们的底细。”李鸿飞说道。

    “您是说?”

    “还记得那东厂番子给你账本的事情吗?我们有东厂,清廷未必没有探子,万事还是小心点好。”

    当初李鸿飞上任知府的第二天,为了整治那些商人,曾启用了东厂的暗庄,如今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店铺,谁能保证各个都是干净的?

    尤其是赌坊与青楼,完全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虽然苏州重工有自己的一套保密措施,但加一层保险也是好的。

    “大人,下官倒是有个想法,既能杜绝探子,还能给朝廷增加收入。”吴浩忽然说道。

    “哦?说来听听。”

    “当初为了今后扩建方便,这苏州重工附近的地盘,基本都被周大人买下来了,如今那些新搬来的商户,购置的地皮,最近也离我们的厂房有五里路左右。”吴浩说道。

    “然后呢?”李鸿飞似乎明白了什么。

    但他更加佩服古代人的毅力,为了嫖个娼,硬是要走五六里路,这要是现代人,怕是到了青楼,腿都软了吧

    “下官的意思是既然我们是商业部,那同样可以经营这些项目,而我们要是将酒楼,赌坊,以及青楼,建在工业区内,由我们自己人经营。如此一来,既方便了那些匠人,也不用担心泄密,更能为朝廷增加不菲收入,大人您觉得怎么样?”吴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起来,他也是“受害人”之一,衙门所在地,紧挨着军营,比工业区距离酒楼,赌坊,妓院更远,偶尔去喝个花酒,吴浩还得找郭胜借马,为此都被嘲笑好几次了。

    “这主意倒是不错,你自己看着办吧。不过酒楼可以打官办企业的名号,但赌坊跟青楼,最好还是找我们自己信得过的商人来经营。”李鸿飞提醒道。

    开办这些行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泄密,但也不能什么都由官府承办,这样容易引起外界商人的反感。

    找些知根知底,信得过的商人来做,为的就是避免落人口实。

    这事要搁几个月前,李鸿飞定然会亲自出马,弄个大型娱乐城之类的,将酒楼,赌坊,妓院,按照后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管理。

    但如今他一颗心思都倾注在了扬州战事上,加之朝廷目前库银充足,不差钱,也就懒得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经营项目了。

    毕竟李鸿飞好歹也是朝廷要员,对于钱财表现得太过执着,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自从戚红英的三万戚家军整训完毕,并调往江北崇明岛后,偌大的军营倒是空旷了不少。

    没了身穿铠甲,手握鸟铳,这样不伦不类的士兵,如今的军营,总算有了一丝近代军营的雏形。

    营地入口处,除了那一米多高的拒马栅栏外,左右还堆着两堆沙袋,沙袋上架着大明新式“重机枪”弗朗机铳。

    直到现在,李鸿飞才算是目睹了,弗朗机铳的真面目,模样就似一支放大四五倍,枪管口径四十毫米的燧发枪,而所谓的子铳,则是一颗颗,与后世大口径机关炮炮弹相似的东西。

    每当一枪发射完毕,士兵便会将弗朗机铳后面的一个插销打下来,取出发射完毕的子铳,然后再换上新的子铳,并用插销固定,这才再次开火。

    这种后装弗朗机铳,最快一分钟能打出六发左右(燧发枪的三倍射速),在子铳足够多的情况下,能连续不断压制对方步兵,虽然这种射击方式还比较落后,顶多与后世单发步枪相当,但弗朗机铳里面,每发弹药都装填了近百颗细小钢珠,其威力直接能横扫前方一大片区域,称之为“重机枪”毫不为过。

    李鸿飞更是将后世的经验融合进去,让宋应星给弗朗机铳,加装了三脚架,因为三脚架的固定作用,使得士兵在拆卸子铳时,不需要用手固定枪身,从而大大加快了装弹速度。

    如今新式弗朗机铳,一分钟发射八发算是常态,最高甚至能达到每分钟十发,无论在射速与杀伤力方面,都能算得上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了。

    “哎!什么时候才能弄出全金属子弹啊!要是有了金属子弹,也就不用将这种,一分钟才能发射**发的后装枪,当成重机枪了!”李鸿飞暗自感叹道。

    雷汞虽然被宋应星研制出来,但它的不稳定性,短时间内还没法解决,这也导致其无法大规模应用到军事上。

    雷汞如今唯一的用途,便是制成导火索,让手榴弹正式列装了部队。

    手榴弹的原理十分简单,其中最关键的技术便是导火索,毕竟它的攻击距离有限,倘若依靠明火引爆显然比较鸡肋,速度慢不说,如此近的距离,也容易被敌人发觉,况且士兵们交战之时,总不能还在身旁点一堆火吧!

    这要是白天也就罢了,若是晚上偷袭,火把一然,不就什么都暴露了么?

    所以这新式手榴弹的出现,很快便受到了所有士兵的关注,燧发枪的射速摆在那里,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可手榴弹不一样,只有你有力气,一分钟扔个四五十枚,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简直就是近距离防守的终极神器啊!

    手榴弹的制造工艺简单,一经研发便可大规模生产,就连戚红英对手榴弹也是赞不绝口,甚至一口气下了十万颗的订单,按照她的意思,每名士兵最少装备十颗这样的大杀器,十万颗手榴弹还远远不够。

    要不是李鸿飞为了保证苏州新军的武器优势,限制了戚家军的手榴弹采购量,戚红英非得将所有火枪兵,改成投弹兵不可。

    开什么玩笑,就算是手榴弹能大量生产,可短时间内,手榴弹的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自己部队都还没完全列装,怎么可能让戚家军先拿去显摆?

    最关键的是,这种既简单,威力又大的武器,李鸿飞根本不敢轻易外传,万一清军得到了制作方法,反过来对付南明,那岂不是作茧自缚?

    要不是跟戚红英有交情,李鸿飞连这十万枚都不会给。
………………………………

第五十一章军制改革

    连续降了三日之久的大雪,终于停了,可如今的天色依旧昏沉,寒风阵阵,煞是冻人。

    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此时的天气相比下雪时,更让人难以承受。

    但军人有军人的使命,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训练场上,到处响彻震天的号子,似乎大声的嘶吼,能将这刺骨的严寒喝退一般。

    在这训练场上,新兵与老兵很容易区分开来,老兵大多军容整齐,就连围着训练场跑圈,也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另外,老兵的自由度相对高一些,每日除了基本的跑步热身之外,便会由各部队主官带着,分开进行体能,枪械,拼刺格斗,战术动作,等等一系列军事训练。

    至于新兵这会儿全都集中在一起,学习如何分辨左右,如何列队呢。

    “你们他娘的,是劳资带的最差的一届兵,入营都半个月了,有的人居然连左右都还分不清楚,集合足足用了一炷香时间,还乱糟糟的,真给咱苏州新军丢脸!”郭胜站在队列中间,骂骂咧咧地训话。

    负责练兵的将领一般都这样,总会在最初的时候,死命贬低新兵蛋子,说他们是最差的,有些骂的严重的,甚至会说对方连狗屎都不如。

    可一旦新兵完成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之后,教官却总会欣慰地说:“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好的士兵。”

    郭胜总共也就带了三届兵,第一届只有两千士兵,不过那时还兼职着照看戚家军那边的两万新兵。

    第二届则训练了五千新兵,那时候戚家军也差不多都成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