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州新军的优势在于野战,李鸿飞才不会傻到据城死守,他必须要在城外,给予清军迎头痛击,以此一扫扬州战败的阴霾。
………………………………
第八十六章城防堪忧
来到大明一年之久,李鸿飞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小的业务员了,军事指挥能力不说有多高,但基本的常识,配合后世的阅历,怎么也不会比屡战屡败的明朝将领差多少。
长江水道,如今被李鸿飞从镇江方向切断,清军在扬州没有几艘战船,下游水师上不来的情况下,几十万清军,是不可能从南京以东登陆的。
故而清军如今能南下的路径只有两条,第一便是乘坐降将左梦庚提供的船队,直逼南京,从玄武湖以北强行登陆。
这是速度最快的办法,所以郭胜入南京后,第一时间便驻兵玄武湖,为的就是防备清军突袭,并给各路援军争取时间。
第二个进攻方案,清军若是不愿强渡,定会从一个相对折中的地方悄悄渡江,最大的可能,便是从太平府,当涂县(今马鞍山地区)附近登陆,攻雨花台,直取金陵城。
当涂县附近适合登陆不假,但上游还有不少地区也同样适合登陆,李鸿飞兵力有限,又没有水师助阵,不可能防住整个长江水道,更不会去赌这个“有可能”,所以他只能派兵守住雨花台这个必经之地。
李鸿飞猜测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的好处便是突然性很强,一旦清军在玄武湖站稳了脚跟,那便是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坏处自然是战船数量问题,以如今战船的数量,清军一次性能登陆的,不会超过六万士兵,而且还都是轻装步兵,步军没有火炮支援,骑兵没有战马驰骋,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一旦打成添油战术,清军也就彻底废了。
而使用第二种方法,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甚至沿江行军之时,还能随时获得江上船队的各种物质补充,等于是以全盛状态,迎击南明军队。
不过此方案虽然不用抢滩登陆,却也耗费时间,毕竟攻城并不是轻装行军,需要用到大量火炮,而且清军一旦这样做,等于是夹在了南京,与黄德功马士英等援军中间,一旦短时间内没法拿下南京,那么就得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
李鸿飞敢断言,清军在遭受崇明岛登陆战的挫折之后,很有可能施行第二套作战方案,加上清军作战,素来以凶悍著称,有三十五万大军在手,又岂会惧怕两面夹击?
所以雨花台,或者玄武湖,将会成为此次南京保卫战的主要战场。
很快,张超史德威领命下去布置军队,王国兴又带着李鸿飞,来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徐石麟的府邸。
徐石麟跟随福王降清,以至于全家受牵连,不仅宅院财产被充公,直系亲属更是统统被押赴天牢,等候处斩,那些分支旁系同样受到了牵连,男的充军,做起了马夫或者搬运工,女的直接送去教坊司(官方妓院)。
朱由检仅仅从三位内阁大臣,加上一名福王的府邸,便搜出白银四百多万两,若这些银子全部用作军费,拉起二十万大军绰绰有余。
就算是李鸿飞的全火器新军,也能组建五万左右,可见这些官员的贪婪,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徐石麟的府邸因为被充公,加上距离雨花台仅五里路,非常适合作为李鸿飞的临时指挥部,于是在王国兴的安排下,徐府很快更换了牌匾,变成了镇南侯府。
李鸿飞将打理新家的事宜,交由陈圆圆负责,自己则随同王国兴一道,前往南京皇宫。
南京明皇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
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后来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
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但由于选址有限,虽然经过几次修建,却也并未增设多少殿宇。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建文帝出逃,马皇后在宫中**而亡。
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宫中,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为行营,准备迁都。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检在南京重掌政权,此时的明皇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
朱由检又是个生性节俭之人,仅仅对皇宫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复工作,便在此住下,可谓是寒酸之极。
然而这样的“豆腐渣”皇宫,距离外城又太近,如何抵御清廷的火炮?
李鸿飞一路行来,看得直摇头,朱由检这家伙,简直抠门到家了,城防这么重要的地方,甚至都能将就。
幸亏李鸿飞没有学习史可法据城而守
“对了,王将军,您可是护国大将军,总理南京防务,对这次南京保卫战,可有什么高见?”一路走来颇为无聊,李鸿飞索性询问起王国兴对如今局势的看法。
“李先生说笑了,我就是个锦衣卫头头,搞搞情报还行,真正领兵打仗,还得李先生亲自出马,届时京营四卫,也会听从先生调遣。”王国兴笑着说道。
他本来是想说,负责情报与刺杀工作,结果想了想福建之行,又硬生生将刺杀这一项给划掉。
“你才是别开玩笑,我不过区区一总兵,能全权指挥手下部队已经是极限,哪有可能命令你们禁卫军。”李鸿飞可不接这个坑。
调动禁军,那是需要皇帝授权的,他要是敢瞎指挥,就算打了胜仗,也会被一帮大臣弹劾,功高震主,卸磨杀驴这种事,李鸿飞不是不懂。
这也是李鸿飞,为什么不愿意待在南京的根本原因。
“我可没开玩笑,等先生见过圣上,自然就清楚了。”王国兴故作神秘道。
………………………………
第八十七章围魏救赵
李鸿飞这边,随同王国兴一道入宫面圣,商讨南京防务,对岸清军阵营中,同样也在商讨进攻南京城的对策。
“十五弟,听说你这次栽到一个海盗,和一个女人手里,先后损失了十万大军?”阿济格一脸关心地询问道。
爱新觉罗・阿济格,万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
他与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为同母兄弟。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阿济格如今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弟弟的部队,损失究竟如何。
若是损失太大,这南京之战,他便不会让多铎上去,毕竟有扬州这个功劳,也足够弥补先前的过失了。
“没那么严重,先前水战确实损失了四万水军,但郑芝龙那老狐狸,又悄悄给我补回了三万。倒是崇明岛一战,博洛那个蠢货,遇到了戚家军,丢下四万大军狼狈逃回来,之后我好心让他戴罪立功,攻打扬州南门,这家伙率领五万大军,居然被五百戚家军击溃,简直丢我大清的脸面,他要没战死,我都恨不得将其枭首示众了!”多铎每每想到博洛,心里满满都是怨气。
对于李鸿飞派出的苏州新军,多铎误以为是戚家军,毕竟李鸿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根本不会入他的法眼。
而且苏州新军,除了在苏州当地很有名气之外,并未上过战场,就连南明将领都不看好这支军队,更别说收集情报的探子了。
要不是郑成功在戚家军队伍中,郑芝龙也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支军队。
“如此说来,这郑芝龙倒是心向我大清,如今正是我大清渡江南下之际,为何不让郑芝龙降了我们,派遣水师助我军一臂之力呢?”阿济格说道。
他对戚红英没什么兴趣,之前也分析过戚红英的战法,知道崇明岛一战,清军受制太多,没有重炮,没有骑兵,想要对付全火器步兵,跟战车营,确实很难。
加上戚家军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清军可是足足三十五万大军,对方一旦出了崇明岛,阿济格有很多种方法,吃掉这伙军队。
不过阿济格对郑芝龙的水师,倒是颇为垂涎。
清军最大的弱点便是水师,一旦郑芝龙的水师投降,那统一中原指日可待。
“郑芝龙就是个老狐狸,我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他的船队撤出长江水道,而且此人所图甚大,不是你我能降服的,我曾去信给十四哥(多尔衮),十四哥觉得如今我们大清兵多将广,不必理会郑芝龙这小人,只需暂时稳住,等我大清顺利渡过长江,他郑芝龙自会求着降清。”多铎解释道。
清军如今兵锋正盛不可一世,哪里会屈服于一个海盗头子?
郑芝龙想要坐收渔人之利,多尔衮同样不是省油的灯,直接一个缓兵之计稳住了郑芝龙,为满清水师,在长江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既然十四有办法,那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这次提前过来,就是为了告知十五弟,我西路大军主力,将于两日后抵达滁州,届时你负责安排水师接应,等我们两军汇合,便可从玄武湖登陆,直取南京!”阿济格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原来阿济格此番仅是率领一万骑兵,先行抵达扬州,一来是为了看望自己弟弟,二来就是商量如何进攻南明。
“玄武湖不可取,戚红英那个贱人,不仅在镇江一带,布置了大量炮阵,更是在水道狭窄之处,铺设了大量水雷,水师战船一旦试图闯入,便会遭受重炮与水雷的双重打击,根本无法冲破。”多铎气愤地说道。
攻取扬州之后,多铎也曾试图乘胜追击,想要派出水师战船炮轰南京城,结果船队几次出击,都未能冲破镇江炮阵的封锁线。
李鸿飞不仅在岸上布置炮阵,更是派出商船,往河道最窄处,倾泻了大量砂石,令原本就很窄的河道,变得四处都是暗礁。
加上如今长江水道正是枯水期,即使非常熟悉长江水道的水手,驾驶大型船只来到这一区域,也需要李鸿飞派人引路,一艘一艘地通过,一旦两艘大船并排,都很容易触礁搁浅。
如此一来,多铎的水师舰队,经过这条水道之际,但凡有一艘大船被岸炮,或者水雷炸沉,整个河道将会被封堵,船队除了原路退回外,就只能留在原地挨炮,根本没法进入南京地区。
李鸿飞为了对付满清水师,不惜截断了长江水道,可谓是疯狂之极,不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如今还能在江面上行驶的船只,基本都是满清的船队,或者是企图投靠满清的船队了。
“如此说来,那我们只有从当涂等地登陆了。”了解完多铎的窘境后,阿济格也不得不放弃,从玄武湖抢滩登陆的打算。
上游左梦庚的船队虽然也很庞大,但大多都是商船,连火炮都没几架,想强攻玄武湖基本不可能。
“十二哥可命大军停止东进,我明日便率大军拔营,与十二哥的军队汇合,届时先攻南京,再灭黄(德功)马(士英)联军。”多铎的想法与阿济格一致。
清军执意先取南京,一方面出于政治因素考虑,只有占领了南京,才能真正打击汉人的抵抗决心。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京目前守军不多,一旦放弃这个机会,与后方的黄德功,马士英等部纠缠,到时候各路勤王大军汇聚南京,再想拿下,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此法甚好,事不宜迟,我即刻派人通知后军,停止前进,等待大军汇合。”阿济格是个雷厉风行的将领。
“报!”
就在两人商量战术之际,帐外忽然传来急报。
“通州守军急报:昨日晨时(7点………9点),崇明岛明军,忽然大举渡江,并朝着通州进发,酉时(17点………19点)明军先锋已经打到通州城下,如今战况如何,不得而知。”来人快速汇报重点内容。
“好啊!这贼婆娘,我不去打她,她还敢主动来惹我!传令下去,令水师即刻起航,跌断敌军后路,各军将领回营整军,一个时辰后开拔,夺回通州,剿灭戚家军!”多铎火冒三丈道。
来人传递的,是昨日战报,而多铎为了进攻南京,仅在通州留了三千汉八旗守军,维护当地治安,他没想到戚家军真敢主动出击。
以戚家军的战斗力,对付三千汉八旗,这会儿铁定已经夺取了通州,多铎要做的,不是救援,而是夺回,并全歼敌军。
“十五弟不可莽撞,这是汉人围魏救赵之计,大军此去通州,一来一回少说也得六七日,况且那戚家军也不是轻易能拿捏的,一个不好,就得耽误十几日,届时南京之战,我们便失了先机。”阿济格提醒道。
他没有多铎的遭遇,自然无法体会,多铎心里有多痛恨戚家军,所以才能理性地分析当前局势。
“那你说该如何是好?难道放任戚家军夺取通州,甚至泰州,扬州等地吗?”多铎脑子已经被气糊涂了。
“既然是围魏救赵之计,我们何不给他来个将计就计?”阿济格说道。
………………………………
第八十八章长平公主
李鸿飞让戚红英攻取通州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清军,以解南京危局,至于是否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点李鸿飞倒是不怎么担心。
清军南下没多久,这通州也是最近几个月才被清军夺去,加上扬州大屠杀事件,距离通州极近,甚至有不少老百姓的亲戚,就是扬州人。
所以附近老百姓对清军根本没什么好感,戚家军若是据城而守,凭借其强悍的火器打击能力,加上城内老百姓的帮助,顶住十几万清军一两个月,根本没问题。
清军若是全力围剿戚家军,自然没办法对南京造成威胁,届时各路勤王大军汇聚,则可趁势杀入江北,既解了南京之围,又能救援戚家军,甚至还能借此北伐,夺回扬州等地,可谓是一举多得。
戚红英主动出击,率领五万大军攻入通州,而满清这边,多铎在与阿济格商讨一番后,分出十万大军,配合阿济格的西路大军一道,往当涂县进发。
多铎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至今,虽然连番大战,损失了十多万,却也从各地招纳了差不多的降军,除了各州县守军,以及分给阿济格的十万大军之外,多铎本人手上,还有十三万大军。
留下三万大军镇守扬州,多铎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朝着通州方向而去。
除此之外,清军水师四百多艘战船,也一同出击,准备堵截戚红英的退路。
就目前看来,李鸿飞这个围魏救赵之计,似乎很成功
多铎“中计”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最令李鸿飞高兴的,是他居然又升官了。
没错,李鸿飞见过朱由检后,在史可法的极力推荐下,李鸿飞被临时提拔为南直隶防务总督,全权负责此次南京战事。
明初时期,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至地方安抚军民,或主管兵事,事毕复命,名义或称巡抚,或称镇守。
后以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文移往来不便,乃定为都御史巡抚,兼提督军务等名称。
所辖多重者加总督,专务总督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
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
李鸿飞这个防务总督,就是因为南京战事而设置,总理军务的同时,也能插手民事,但凡与战事有关的,都归他管。
其职责与先前史可法督师一职差不多,并非明朝的官职,一般用于战时任命,待战争结束,职务自动解除,有些类似后世的战区总指挥。
而史可法之所以称为督师,因为他属于文官,而且是兵部尚书,李鸿飞只是地方官员,最高只能挂总兵衔,属于武将,所以自动归为了总督。
李鸿飞这火箭般的升迁速度,主要还是归功于戚红英跟史可法。
之前戚红英押送李率泰等俘虏面圣时,就曾为李鸿飞说过好话,说是这次能大破满清,李鸿飞的练兵之法,与新式武器,功不可没。
于是南京危机时刻,朱由检加封了李鸿飞总兵官衔,算是作为奖赏。
之后史可法回京复命,深知自己不适合领兵,故而推掉了督师南京的职务,并推荐李鸿飞,总督南京城防。
如今城内援军,有一半是李鸿飞的部下,王国兴有几斤几两朱由检心里门清,若是让别人瞎指挥,朱由检也不放心,索性顺水推舟,将重任交由李鸿飞手上。
他也想看看,将近一年没见,这位“上仙”是否真的恢复了“法力”。
关于李鸿飞五百新军战五万清军的事迹,朱由检更愿意相信,是这位“上仙”施展了法术,所以在两人会面之时,朱由检时不时地,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李鸿飞,看得李鸿飞心里直发毛。
“以前总听人说:异性是为了传宗接代,同性才是真爱。这朱由检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却并不好美色,难不成”李鸿飞越想越发怵,并暗自决定,今后除非必要,否则打死也不来皇宫。
正在此时,前方带路的王国兴,忽然停下,并说了一句:“参见公主。”
李鸿飞正在走神,也没听见王国兴说什么,只是自顾自地往前走。
“大胆,公主殿下在此,还不觐见问安!”公主没发话,倒是身边的宫女看不过去了。
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总算将李鸿飞从思绪中拉了回来。
“不好意思,刚刚在想事情,有些走神了。”李鸿飞低着头回应道。
他没听见之前的话,但见王国兴也是一脸恭敬,自然知道对面的人来头不小,这里可是皇宫,又有极大的来头,说不定是朱由检的女人,李鸿飞可不傻,他才不会乱瞄。
“穿着奇奇怪怪的,说,你是什么人,怎么以前没见过你?”宫女不依不饶。
李鸿飞穿的乃是新式军装,深处宫中之人,自然没见过。
“启禀公主,此乃李梦回,李大人,此次专程从苏州率军赶来勤王,总督南京军务,以前没入过宫,故而不懂宫中规矩,还请公主恕罪。”王国兴解释道。
“原来是李将军,想必方才将军正是忧心军务,本宫又岂会怪罪。”
一阵沙哑而又略带伤感的声音响起,这正是公主本人的声音。
李鸿飞方才听闻“公主”二字,便知道自己想岔了,如今又听到如此“怪异”的声音,终于忍不住抬起头。
眼前的公主,着一件浅蓝色的裙子,长发垂肩,用一根水蓝色的细绸束好,玉簪轻挽,簪尖垂细如水珠的小链,微一晃动就如雨意缥缈,上好的丝绸料子随风微动,宛如淡梅初绽,未见奢华却见恬静。
公主年约十五六岁,按理说应该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之时,奈何表情温暖中,却透着几分淡淡的憔悴之色,使得整个人看上去,犹如经历了世间沧桑,丝毫没有那少女的天真烂漫。
“这位公主是谁?”待告别之后,李鸿飞八卦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还能有谁,当今圣上的次女,长平公主。”王国兴回答道。
“长平公主?不是说她的左臂”李鸿飞一阵惊讶。
初时他就觉得,先前那位便是长平公主,只是观察一番后,发现对方左臂并未断掉,所以才找王国兴求证,没想到还真是长平。
“嘘!这事儿可别到处说,公主手臂未断,只是伤着经脉,今后左手无法用力而已。”王国兴解释道。
这关系了皇家辛密,若不是李鸿飞属于“仙人”,而且又知道了这件事,王国兴真不敢透露这些。
“行了行了,你看我像是那种乱说之人吗?对了,正事要紧,快带我去看看你的禁卫军,我好安排驻防事宜。”李鸿飞转移话题道。
既然是南京总督,各个军队,李鸿飞都必须了解,以方便战时调动。
………………………………
第八十九章神机营
待李鸿飞一行离开,先前说话那宫女,终于忍不住小声说道:“都说这李梦回,乃战神转世,依奴婢看来,除了衣着古怪之外,并没有三头六臂嘛!”
“小玲,别瞎说,哪有人能长三头六臂,那岂不是怪物了。”长平公主小声说道。
“那军神李靖的三儿子哪吒,不就是三头六臂吗?李靖是军神,他是战神,差不多嘛!”被唤作小玲的宫女,一本正经地说道。
《封神演义》乃是明朝小说家许仲琳,于万历年间所著,距今已有四五十年,民间老百姓对这种鬼神故事,最是喜欢,故而连宫女也能清楚其中典故。
“你呀!脑袋里一天到晚不知道想些什么,人家李大人,是以五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