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成功是谁,那可是郑芝龙的嫡长子,未来郑家军的第一继承人,郑成功被困江阴的消息,直接令前来支援的水师,炸开了锅。
可是水师始终是水师,不能开赴陆地作战,加上这次郑芝龙仅仅是为了表明“忠心”,所以只派遣了战船与水手,并未派遣登陆部队。
最终施琅与戚志丰商议,决定派人进入江北,找戚红英商议。
很快戚红英派人回复,她将率领大军,在距离江阴下游三十里处,与郑芝龙的水师汇合,乘坐水师战船,登陆江阴救援。
因为崇明岛有水师驻扎,江北靠近崇明岛的大部分地区,又都在戚红英手上,所以戚志丰不在驻留崇明岛,而是率领剩余两千戚家军,经苏州走陆路支援。
戚志丰先行出发,戚红英的军队,也在多铎猛攻江阴的第二日夜间,集合在距离江阴下游三十里处。
多铎第三日清晨攻破江阴北门之时,戚家军已经悄悄南渡,并沿江朝着江阴进发。
当郑芝龙的水师,在施琅的率领下,朝清军水师发起进攻之时,戚红英的五万大军,同样朝着进入江阴城内的清军主力,发起了全面反攻。
接连三日的对战,清军早已疲惫不堪,忽然遭遇明军反击,加上后路被断,水师自顾不暇,被困南岸的清军,顿时士气大跌。
之前清军为了攻下江阴北门,曾集中大量火炮,将北门豁口给扩大,如今戚家军正是经由这一缺口,派出大量步兵戚家军除了三万全火器部队,还有一些冷兵器杂牌驻军,快速攻入了城内。
此时清军心里大多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若是没有这缺口该多好,说不定还能守住江阴。
这还真是应了那句话,自己挖的坑,把自己给埋了。
要不是多铎见机得快,留下刘良佐两万大军断后,自己领本部剩余三万大军,从西门撤走,那这次入城的清军,估计全都得交代在江阴城内了。
:小弟写书不易,求大家订阅正版,多多支持下,也好给小弟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了。
………………………………
第一一二章逐渐明朗
戚家军忽然渡江救援江阴,导致清军南下之计功亏一篑,尽管多铎提前从江阴西门逃走,但戚家军全体,却依旧对多铎紧追不舍。
多铎是下达屠杀六十万扬州百姓的元凶,如今战败,几乎所有南明军人,都不想放过这个罪魁祸首。
长江水道再次被明军水师占领,南京是否被阿济格攻下,多铎也不清楚,只能汇合逃回来的八千骑兵,率领残部朝南京方向逃走。
多铎的想法很简单,按照时间推算,南京此时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
如果南京被阿济格攻下,他自然就能与其汇合,带兵反击戚家军,若是南京战事胶着,他此刻领兵前往,也能在最关键时刻,完成致命一击。
为此多铎刚在江阴城内,抛下降将刘良佐不久,随后又留下了这次南侵的先锋大将许定国,命其率领剩余两万汉八旗,沿途阻挡戚家军的追击,而他与汉岱,仅率领一万两千满人骑兵包括与王国兴交战,败退下来的七千骑兵,五千满人步兵,总共一万七千余人,丢弃大量辙重,轻装快速朝着南京出发。
满人主子都跑了,剩下的汉人奴才,自然也开始谋求生路,刘良佐见机最快,多铎前脚刚离开江阴城,他随后便抛弃手下将士,领着五十名亲卫,悄悄赶往江边,趁着双方水军交战,无暇他顾之际,弄了两条小渔船,快速渡江返回江北,朝着六安方向而去,六安是他昔日起家的地方,如今手上没了资本,清军根本就不会待见他,只有到了自家地盘,重新拉起队伍,这才算安全。
除了刘良佐,许定国其实也想逃,可由于刘良佐的离开,江阴城内没了主心骨,两万清兵纷纷投降,戚红英让损失较重的郑成功与阎应元,负责留下休整,并看管这群俘虏,自己则继续追击多铎本部,并且很快就撵上了许定国的阻击部队。
许定国没有刘良佐跟多铎那种壮士断腕的气魄,只得率领手下士兵,跟在多铎后方,边打边退,最终被困丹阳,全军覆没,许定国本人,也遭戚家军乱枪击毙。
多铎倒是派兵赶到了南京,可他发现情况并非想象中那样乐观。
阿济格此时一直被堵在雨花台区域不得寸进,马士英,黄德功等明军将领,也以率军赶来与清军进行对峙。
从形式上来看,阿济格大军已经陷入了两面夹击之窘境。
如今阿济格只有两条路,要么立即撤退,凭借他手上的军队,若是要撤走,包括李鸿飞在内,都不敢轻易阻拦,最多只是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再吃掉对方一点兵力。
第二条路就是,等多铎进攻南京,让南京守军回防,如此一来,阿济格便可趁势配合,拿下南京。
可别说多铎如今只剩一万七千主力,就算是十万大军全在,没有拿下江阴县城的情况下,他也不敢轻易攻打南京。
如今后路被堵,若是一日之内攻不下南京,那么戚红英的主力一到,多铎将被困死在这里。
多铎不愿等死,于是率军放弃战马,离开官道,准备徒步穿越南京西南方向的那片原始丛林,绕过南京城,进入雨花台区域,与阿济格大军汇合。
骑兵改为步兵,加上又是轻装简从的情况下,多铎足足花费了四天时间,总算是与阿济格的部队汇合了。
看着一群衣衫褴褛,士气萎靡的清军,阿济格也是大惊失色,他在此足足等了半个月左右,不仅等来了一群溃兵,而且还等来了南明的援军
黄德功、马士英等部,将近十万人部署在西面,东面除了十万南京守军,还有两天前赶来的五万戚家军。
而自己这边,除了本部二十万人马,就只有多铎手下一万七千残兵败将,总计不到二十二万人,在总兵力上,已经输给明军了。
再加上此处山地限制,骑兵完全施展不开,继续留在这里,无异于死路一条。
了解完情况的阿济格,只能叹息道:“撤吧,这一仗我们输了。”
“不,我们还没输!凭我们现在的兵力,完全还有一战之力!南明军队,首尾不能兼顾,我们可趁势先灭掉西面明军,届时在集中兵力,与南京守军决一死战!”多铎激动道。
他此刻就像是输红眼的赌徒,想要赌上阿济格的部队,再拼一把。
“正因为我们如今还有一战之力,所以明军才没有主动发起进攻!你难道是想将我大清的国运,押在这场希望渺茫的战斗之上吗?”阿济格大声质问道。
若是之前兵力充足,军队士气高涨,阿济格倒是愿意赌上国运,与明军一决雌雄。
可现在清军接连战败,士气大跌,不说李自成那边,仅与南明的几次大战役,清军就损失了二十万大军,如今清军将士私底下,都是闻明军火器队色变,早已没有之前那般悍不畏死的气魄了。
而且明军早已对周围地区,实施了坚壁清野,阿济格的随军补给,全都仰仗左梦庚的船队,一旦明军水师沿江而上,截断了阿济格的补给线,不出一个月,这二十万大军,就要被活活饿死。
这样一支士气低迷,补给匮乏的军队,阿济格怎么可能去放手一搏。
“可恶!可恶!都怪那该死的郑芝龙!要不是他忽然来这一手,江阴早已被我拿下,攻破南京也是指日可待!”多铎大骂道。
在多铎看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反复小人郑芝龙,若不是关键时刻坏了他的好事,他也不会如此之狼狈。
多铎大骂郑芝龙,不仅是因为痛恨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这次的战败,推卸责任。
毕竟就算郑芝龙的水师没有入长江,戚家军继续被困在江北,多铎在拿下江阴后,也没有多少进攻能力了,顶多杀光江阴军民泄愤,毕竟他经常这样做。
哪怕多铎率领剩余六万清兵进攻南京,有了黄德功等人的援军后,李鸿飞也能从容调兵予以应对。
就时间上而言,南明早已取得了先机,只要运作得当,清军的胜率及其渺茫。
若满清真是敢赌上国运,只要李鸿飞能顶住对方最初的攻击,相信黄德功等人,也不会放弃这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说,清军已然完败。
“既然郑芝龙不仁,那就休怪我等不义,郑之豹与下官的往来信件,下官都有贴身保留,我们可派人将这些信件交给南朝皇帝,顺便再散播一些谣言,这郑芝龙即使不反,也要被崇祯给坑杀,无论如何,对我大清都只有好处。”汉岱忽然说道。
不仅是多铎想要推卸责任,汉岱也想找个替罪羊,这锅如果甩得好,既能推掉自己作战不利的罪名,又能让郑芝龙与南明交恶,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太狡猾,就算扯到最后,也只能怪大清没有强大的水师,从而只能任由郑芝龙玩弄,这与多铎的陆军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注意不错,郑芝龙既然想坐收渔利,那我们就让他身败名裂!”阿济格同意道。
他也正愁没有借口应对朝中一帮大臣呢。
虽然自己亲兄弟是当朝摄政王,可正因为这一层关系,阿济格与多铎,才不能失败,否则会给朝中反对势力,留下攻击的理由。
将这黑锅甩给郑芝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
………………………………
第一一三章撤兵
远在福建稳坐钓鱼台的郑芝龙,此时万万没想到,一场无妄之灾即将降临。
原本他只是想派出船队,找找存在感,结果这支打酱油的船队,却因为郑成功的原因,而忘记了初衷,直接在江阴捅了多铎一刀。
可谓是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
不过郑芝龙这边究竟如何暂且不表
南京安德门外,李鸿飞的大帐内,戚红英,王国兴,郭胜,张超,史德威等一众将领齐聚一堂,正在商议接下来的战斗计划。
“据探子汇报,阿济格大军以全军拔营,开始后撤,看样子是要逃走了,你们觉得该如何应对?”李鸿飞询问道。
清兵要撤,剩下的就是打与不打的问题了。
“要我说,如今我方兵多将广,直接遣水师战船封江,截住鞑子后路,一举歼灭。”郭胜脾气最火爆。
“可你别忘了,鞑子并非只有渡江一条退路,若是封江,阿济格完全可以向西与吴三桂汇合,你觉得黄德功等人,有能力阻挡鞑子的突围吗?”张超反驳道。
凤台山一役过后,他可是名将了,说话自然硬气了不少。
至于派战船半渡而击,清军又不是傻子,渡河之时,定然会派人防备四周,要是发现明军水师,肯定第一时间便会放弃渡河。
“还是放他们走吧,经过这一役,满清损失颇大,定然不敢在轻易南下,我们可以趁机扩军备战,不出三年,定能举兵北伐,收复中原!”戚红英说道。
她明白,大明连年征战,国力早已不复昔日,甚至作为主力的戚家军与苏州新军,总计不到七万人,短时间内,还是无法与号称百万大军的满清相抗衡。
为今之计,便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充足的时间进行发展。
“放他们走是肯定的,不过也不能这么轻易放他们离开,传令下去,待清军离开,黄德功,马士英等部,迅速进驻雨花台地区防守。苏州新军、戚家军与神机营,兵合一处,共同追击阿济格主力,沿途随时保持阵型,不可贪功冒进。”李鸿飞下令道。
有了戚家军的兵力支援,李鸿飞可谓是信心十足,三军相加,足足九万全火器大军,对付二十万清兵,稳扎稳打之下,基本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阿济格果然如张超所说那般,并未直接渡江北上,而是大摇大摆地路过黄德功等人防区,与左梦庚的船队一起,沿江往西撤退,看来是要跟西面吴三桂的军队汇合了。
黄德功,马士英本就不想跟清军死磕,加上李鸿飞有令,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当日便调兵进驻雨花台,其速度,甚至丝毫不比李鸿飞的苏州新军差多少。
同时李鸿飞组织的联军,开始跟在清军后方,不疾不徐地前进,时不时地派出“游击队”骚扰一下清军,迟滞对方的行军速度。
至于水师战船,还是一如既往的打酱油,自从参与江阴一战后,便驻守在江阴一线,不肯前进,美其名曰:防备清军水师,再次偷袭江阴。
因为郑芝龙的水师,除了运送戚家军过江时,做到了雷厉风行外,之后的水战,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五百水师战船,对付清军四百多艘商船改装的货色,竟然足足放跑了三百五十余艘。
清军有这样一大队水师停在大运河水道内,郑芝龙的水师,完全有足够的理由,在长江下游驻防。
原本这些水师将领,是奉了郑芝龙的命令,卖清军一个人情,结果多铎被捅刀子后,连带所有清军都不相信郑芝龙了。
阿济格担心对方半渡而击,根本不敢乘船渡江,索性率军继续往西走,打算途径芜湖、池州等地,进入九江。
自从左良玉死后,九江已经被清军占领,只要阿济格的大军抵达九江,无论是渡江,还是整军备战,都有选择的余地了。
可从南京前往九江,路途上千里,途径好几个省份,李鸿飞率军一路追赶,中途烦不胜烦的多铎,更是率队又与李鸿飞的联军打了几场,可大都是败多胜少,甚至连严重拖慢行军速度的炮队,也被李鸿飞趁机吃掉。
二十万大军,最后逃回九江,仅余十三万,要不是吴三桂解决完李自成领兵来援,加上战线太长,李鸿飞的火器部队弹药难以补给,还真有可能将对方给彻底吃掉。
崇祯十八年,八月中旬,李鸿飞班师回朝,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南京保卫战,以南明大获全胜而结束。
包括扬州会战在内,清军此次南侵,总共历时八个月之久,前后共计损失三十多万军队,阵亡了五名贝勒,十七名先锋大将被俘或被杀,损失战船上千艘。
虽然清军号称百万大军,但实际上,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才占领没多久,需要大量兵力镇守。
如今除了镇守各地的军队之外,清军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了。
就连扬州城内的三万多守军,在得知多铎大败后,果断弃城离开,留下一座死城,等待明军前去接管。
满人数量原本就很少,以前清军节节胜利,不少明军将领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又担心作战失利,朝廷责罚,于是纷纷降清。
这些将领心中,多多少少抱着一个想法:反正明军打不过清军,大明气数已尽,何不早点投入大清阵营,至少在满人这边,还能立功授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也是为何清兵越打越多,明军越打越少的根本原因,明军降将惧怕清军,可不怕昔日的同僚,尤其是背负了汉奸,国贼的骂名后,这些人心里渐渐变得扭曲起来,对待昔日同胞,远比满人将领还要残忍。
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就是明朝降将孙之懈搞出来的。
清兵入关后,朝臣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明朝的降臣,一部分是满洲人。
前者蓄发盘头,后者则剃发梳辫,每次入朝官员们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懈一改常态剃发梳辫而上朝,他的本意是想加入满族人的行列,可是满人嫌弃不要他,而汉族大臣们又因为他此举太恶心,也不愿意让他站在汉族人的行列里。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一怒之下就给当时的顺治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原来的装束,只会有损清帝的权威。
顺治帝实际上是多尔衮大为赞赏,遂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剃发令。
这些明朝降臣,既享受的荣华富贵,又见不得别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索性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留辫子,这样一来,大家都一样后,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汉人降将残忍,那也只是对待那些,可以欺负的弱者而言,如今南明崛起,前有戚家军大杀四方,后又苏州新军千里追击,令一众明朝降将各个胆战心惊。
连满清主子都打不赢明军,他们这些奴才,还能怎么办?
士兵们开始逃兵役,有的南下进入江南避难,有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有的索性参加当地的义军,在满清后院搞风搞雨,甚至有不少汉人降将,又开始偷偷蓄发,只等哪日明军打回来,好献城投降。
长江以北的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满清的兵力经此大败之后,就连巩固后方,都显得捉襟见肘了。
………………………………
第一一四章摊牌
在李鸿飞率军驱赶阿济格之时,江南同时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便是王国兴率领神机营骚扰清军之时,无意间抓到一名清军探子,并从他身上,搜出大量信件,主要是郑芝龙、郑之豹与多铎之间的往来密信,其中就有,关于截杀李鸿飞,以及投降满清的书信类容。
这是大事,王国兴觉得还是要找李鸿飞商议一番。
而李鸿飞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件事太特么戏剧性了,之前因为担心郑芝龙要反,所以李鸿飞提议先发制人,让王国兴派人行刺郑芝龙,没想到郑芝龙也将他视作了潜在威胁,让多铎找人除掉自己。
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两次行刺,王国兴没有搞死郑芝龙,而李鸿飞也算是有惊无险。
“如今正是对付清军的关键时期,这件事还是先别传出去,省的后方人心不稳。”李鸿飞想了想,决定先将这件事压下来,等对付完阿济格,然后专心对付这郑芝龙。
李鸿飞的想法不错,毕竟郑芝龙的船队如今正在长江水道,若此时真反了,阿济格那二十万大军,绝对能逃出生天,现在跟郑芝龙撕破脸皮,受益的只有满清。
然而李鸿飞不追究,不代表清军会善罢甘休,何况这烟雾弹本就是清军释放的。
李鸿飞率领联军才行至当涂一带,东厂掌印太监王承恩,便快马赶到前线,说南京城内风传,城防总督李鸿飞遇刺一事,是由郑芝龙挑唆的,郑芝龙已与清军达成协议,开番造反。
所谓开番,是指封建时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国,虽称臣纳贡,却并不受朝廷节制,封地内的最高行政长官,由封地自行任命,只需向朝廷报备即可。
比如明朝的沐王府,比如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番。
郑芝龙之前确实有这打算,可那不还没有实施嘛!
结果朱由检听闻传言,立马信以为真,赶紧派王承恩过来,准备掉李鸿飞的联军回去平叛。
“这事儿有点蹊跷,前几日我们才截获了郑芝豹与多铎的往来书信,而且下令禁止外传,城内百姓又是如何得知的?”戚红英不解。
“什么?你们既然知道郑芝龙要反,为何不提前派兵回去镇压?那样也好打郑芝龙一个措手不及啊!”王承恩责怪道。
如今城内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了,相信要不了多久,福建那边也会知道,届时郑家军有了防备,想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算什么话?之前在镇江府之时,不就知道郑芝龙要反了吗?之所以扣押不报,还不是为了先解决眼前的敌人,否则大军回援,清军趁机反攻,又该如何是好?”王国兴反驳道。
他是锦衣卫头子,截获情报没有上表,属于失职,可如今战事紧迫,李鸿飞强压住不让泄露秘密,所以王国兴可不背这黑锅。
“算了,都别争了,这明显是清军的计谋,城内的谣言,与截获的信件,时日相差不多,清军就是想我们内乱,好争取喘息之机,绝对不能让他们得逞了。”李鸿飞说道。
事到如今,李鸿飞要还不清楚王国兴被清军利用了,他就真枉费受了十几年谍战,宫斗电视剧的熏陶了。
这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随便抓个舌头,就能截获全部信件?
“那李大人觉得这事怎么办?”王承恩将皮球抛给李鸿飞。
他过来就是求计策的,只要有应对之法,怎么都好说。
“派人去江阴,控制住江阴五百水师战船,然后将这些信件交由郑森,让郑森写信给郑芝龙,两条选择:第一,让郑芝龙赶紧造反,别再磨磨唧唧。第二,就是郑芝龙亲自出面澄清此事,说一切都是满清的阴谋。当然,为了表明决心,他郑芝龙必须放弃一切权利,安心做他的平国公,继续当红顶商人。至于水师究竟交由谁来管理,由圣上定夺,不过我推荐郑森,他是郑芝龙的儿子不假,但此番大战,居功至伟,掌管水师,郑芝龙一应手下,也不会反对,更加能显示圣上的容人之量。”李鸿飞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早前的长江水道一战,郑芝龙的船队拥有大小战船,已达一千四百余艘,控制住江阴的五百水师战船,等于是拿下了郑芝龙三分之一的水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