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鸿飞掌管军事学院,是朱由检亲口答应的,而且军事学院院长一职,并没有多少实权,基本很难出现渎职一说,要想撤职,根本不可能。

    “那给他安排别的职务,将其调离军事学院怎么样?”钱谦益再次说道。

    “不可能,以李梦回如今之地位,一旦离开军事学院,六部之中基本没有位置可安排,若真要安排,那就只有内阁,如此年轻便入主内阁,朝中百官谁能信服?”不待朱由检开口,高宏图便率先反对道。

    开什么玩笑,让对方入内阁,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么?

    朱由检并未说话,他同样也明白,绝对不能让李梦回入阁,否则以他跟李梦回如今的关系,要不了多久,整个大明的决策权,都将被对方夺走。

    明朝历代君主,彻底放权的不是没有,而且还不止一位,但这不是朱由检想要的,他要的是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否则也不会主动跟李鸿飞“翻脸”。

    见御书房忽然安静下来,这时,站在一旁的王承恩,终于忍不住开口道:“圣上,驸马爷在军中的地位颇高,按理说确实符合入阁的条件,不过这为官之道,不比上阵杀敌,让驸马爷入阁,怕是真的难以胜任。”

    相比于朱由检,王承恩才是真正的老狐狸,能将东厂经营起来,而且不被各大势力扳倒,可见其政治手段之高明。

    明面上他是在担心李鸿飞入阁后玩不转,实际上是在告诉朱由检李鸿飞的弱势在哪里。

    内阁基本由文官集团把持,让李鸿飞入阁,那军中的影响力自然就被削弱,在这更加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李鸿飞能否站稳脚跟都不好说,又哪来的精力跟朱由检斗?

    而朱由检需要的是时间,只等北伐胜利,彻底稳住全国局势,他就能腾出手来对付李鸿飞。

    在这之前,让东林党人跟李鸿飞先耗着,令其没有机会安稳发展,才是最佳选择。

    似乎思索了许久,朱由检这才对高宏图说道:“建极殿大学士吕大器,如今年事已高,且卧病在床,曾几次上凑请辞。朕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一拖再拖,如今正好借此机会,让李梦回接替其职务。虽然梦回还比较年轻,但年轻有年轻的好处,敢于打破旧习,开阔创新,高爱卿,你们以后可要多多合作,千万别因为梦回年轻而欺负他,毕竟他可是朕的女婿啊!”

    朱由检可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从始至终,都未曾表现出对李鸿飞的反感,甚至还主动为其开脱,貌似十分信任对方。

    不过在场都是明白人,自然能从朱由检的话语中,领会出更深一层的意思
………………………………

第160章进宫面圣

    事实上,朱由检是个极其没有主见之人,有时候他的很多决策,都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想一出便做一出。

    这也是为何明朝江山,在他手中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

    从他掌权一来,先后换掉了五十多任内阁,就能说明一切。

    要不是他那永不屈服的性子,以及悍不畏死的民族气节,他的最终评价,远没有历史上那么高。

    如今对待李鸿飞,朱由检也是想一出做一出,最初为了解除李鸿飞的军权,他便打算让李鸿飞入阁,并愿将六部之中的兵部,交由对方掌管。

    可自从李鸿飞与他闹掰,并开始逐步掌控军队之后,朱由检又害怕起来,他已经不敢让李鸿飞入阁了,担心一旦李鸿飞掌握内阁的权柄,会彻底将其架空。

    然而王承恩的话语,又让他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李鸿飞或许在军中声望很高,但以他的年纪,入阁后未必能玩得转,到时候甚至不需要自己出手,就有可能被一帮东林党人排挤到权力边缘。

    这就是朱由检,反反复复,心里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永远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什么?让我入阁!”李鸿飞以为自己听错了。

    “没错,吕阁老年事已高,且卧病在床,在阁老的人选方面,圣上考虑再三,觉得只有驸马爷才能担此重任。”王承恩解释道。

    吕大器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为官清廉,嫉恶如仇,是明末年间,为数不多,能与史可法齐名的明朝重臣了。

    历史上他便是积劳成疾,于1649年病逝,如今卧病在床,想来确实是时日无多了。

    “朝中贤能如此之多,缺了我一个,难道这内阁便无人能担当了?三十岁不到的内阁,一众大臣如何信服?”李鸿飞也不傻,根本不相信这个说辞。

    “这是圣上的旨意。”

    王承恩也不愿过多解释,直接搬出朱由检,意思很明显,圣旨下达,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我要入宫面圣!”李鸿飞想了想,这才说道。

    事情发展到如今,李鸿飞明白,是时候摊牌了。

    这内阁大臣他真不能随随便便就应下,并不是说他斗不过东林党人,而是他如今根本没心思,跟这群东林党人斗下去。

    北伐进行得如火如荼,李鸿飞这时候入阁,等于是直接损害了东林党人的利益。

    吕大器是什么人,那是东林党人的领袖之一,他下来之后,非但没能让东林党人接替位置,反而弄了个一直与东林党敌对的李鸿飞,这让朝中大部分官员怎么想?

    这些东林党人的脾气,李鸿飞又不是不清楚,他们进行政治斗争时,完全没有任何底线,一旦惹急了对方,就算不能直接出手,对付正在北伐的那些武将。

    但凭借东林党人的影响力,在后勤方面做点手脚,届时整个北伐都有可能功亏一篑,这不是李鸿飞想要看到的。

    单就这一点来看,朱由检远远比不上李鸿飞,朱由检的大局观太差,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

    当初坑杀袁崇焕之时,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其中部分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政治斗争,虽然当时铲除了魏忠贤,但魏忠贤的余党却在做最后的反扑。

    果然,朱由检为了打压政敌,根本就没考虑除掉袁崇焕的后果,又或许,他自认为彻底清除了魏忠贤一派,准备着手收回兵权了

    朱由检手段确实高明,但却不适合做一名合格的政客,要不是他有朱家王朝这个正统血脉,甚至还不如李自成那样的农民军领袖。

    李鸿飞明白,不能在任由朱由检这样“胡闹”下去了,必须尽早解决这个隐患,否则以后非得捅出天大的篓子。

    内战,是李鸿飞不愿意看到的,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李鸿飞不介意除掉朱由检。

    毕竟“携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在华夏并不少见,太子朱慈烺虽然已经确定,死于多尔衮之手锦衣卫当初拼尽全力也只救出了朱媺娖,可朱由检第五子朱慈焕,却在1647年底,让东厂寻到并迎回南京皇宫。

    朱慈焕乃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母田贵妃。

    在原本的时空中,甲申之变后,朱慈焕为躲避祸乱,隐姓埋名,先后多处安身,虽然本人并无复明逆反之意,但朱慈焕的存在,对满清政权而言始终是一个威胁,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逆反活动,“朱三太子“成了当时的一种旗号。

    能找到朱慈焕,还归功于李鸿飞发动的西征之战。

    当时满清为了防止汉人南逃,在南下的官道设置了大量哨卡,除非有通关文牒,否则谁也不能轻易过关。

    而这通关文牒必须在当地衙门才能领取,像漕帮那种做走私生意的,倒是有办法弄到文牒,可朱慈焕这种大明重要人物,哪敢去找官府弄通关文牒。

    加上他为了躲避战乱,一直隐姓埋名,除了一个贴身小太监外,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了,这种情况下,他根本没有勇气闯关南下,甚至朱慈焕都不敢去联系,昔日的明朝旧臣,毕竟这时候谁姓“明”,谁姓“清”,真的很难分辨。

    这也是为何后世“朱三太子”,活到了七十六岁才被满清抓住的原因,小心谨慎,是他生存的根本。

    直到李鸿飞1647年九月份发起的西征,令清廷各地大乱,满清为了应对此次战争,调集了靠近长江沿岸的大部分兵力,使得东厂、锦衣卫以及漕帮的探子,能够轻松渗透进长江以北的地盘。

    最后东厂的番子,在郑州地区,终于找到朱慈焕,并将其护送回南京。

    如今才十五岁的朱慈焕,待人十分谦虚,根本不像他老爹那般强势,或许是几年的逃亡生涯,磨平了他心中那股傲气吧。

    朱慈焕并不喜欢待在宫中,反而时常溜到李府,听姐姐朱媺娖,讲述李鸿飞的“英雄事迹”。

    不管朱慈焕是真心对权力不在乎,还是故意接近李鸿飞,寻求政治资源,总之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远比朱由检这种老奸巨猾的家伙容易控制

    朱由检对于李鸿飞主动入宫面圣还是很意外的。

    李鸿飞可是很少会主动去找他,除了那一次西征,就连当初的南京保卫战,也是朱由检主动派人找的李鸿飞。

    “莫不是有什么大事发生?难道是北伐!”朱由检胡思乱想道。

    只是他不知道,一件比北伐更可怕的大事,已经开始酝酿,而最终结果如何,只在朱由检的一念之间

    南京皇宫,一如既往地陈旧。

    节俭,或许是朱由检唯一能拿得上台面的“政绩”了。

    经过几年的经济发展,国库还算充盈,当初西征之前,更有不少大臣上奏,请求朱由检下旨,修缮南京皇宫。

    不过朱由检为了强军,愣是没批,搞得一帮大臣,都不敢将自己的府邸,弄得太过华丽,以免招人非议。

    之后西征胜利,南明局势转守为攻,朱由检想着要不了多久便能迁都紫禁城,于是更加懒得对南京的皇宫进行修缮了。

    “哎!简直比地主老财还抠门。”李鸿飞看着皇宫感叹道。

    对于朱由检的吝啬,李鸿飞其实打心眼里不赞同,皇宫并不仅仅是朱由检的住所,更多来说是大明国力,以及脸面的象征。

    连“面子工程”都如此简陋,不难想象各地的建设发展,会差到什么程度,那些地方官可不管什么为国为民,他们对于基础建设的标准,大多都会向朱由检看齐,也就是所谓的:能用则用,能省则省。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除了苏州地区情况稍微好点外,各地的道路建设,基本都是一个情况:将就着用,只要看着还算是一条路,哪怕坑坑洼洼都不要紧,圣上都能克服困难,你们这些老百姓的身体,难道比圣上更金贵不成?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如何发展经济,如何令国家富强?

    勤俭节约是美德,但不会合理分配资源,却是在严重妨碍经济发展了。

    不过这种事,李鸿飞也只能在心里发发牢骚,毕竟他也没能力改变如今的现状,至少在掌握这个国家的话语权之前

    御书房内,朱由检正在批阅奏折,这是他每日的工作,李鸿飞要见他,也得等奏折批阅完成才行。

    原本这些奏折,大部分都归内阁大臣处理,只有那些阁老们意见不统一,或者十分紧要的奏折,才会请示当今圣上定夺。

    可朱由检倒好,自从他当皇帝以来,几乎所有内阁大臣批阅过的奏折,他都会再次过目一遍,哪怕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事必躬亲”,这是史书对他最“高”的评价。

    明朝自成立内阁以来,或许只有朱由检手下的内阁班子,才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班子了。

    李鸿飞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个时辰,这才被王承恩传唤进殿。

    “臣,李梦回,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飞这还是第一次单独在朱由检面前,说出这么一大堆官面上的话语。

    “哟!今天怎么了?梦回啊,你我可是一家人,没必要这么拘谨。”朱由检也发现李鸿飞今天似乎跟以往不一样。

    当然,朱由检这话也只是客气话,什么鬼一家人,尤其是皇室,斗得你死我活的,基本都是一家人。

    “在这皇宫中,您是君,我是臣,礼数不可违。”李鸿飞不卑不亢道。

    他选择进宫面圣,就是为了摊牌,自然不能将朱由检当成自己岳父,这样性质也就变了。

    “好吧,李爱卿,说说看,此番来见朕,有何要事?”朱由检也不在拿捏岳父的架子,直接开门见山。

    “一件事关大明今后百年兴衰之大事!”李鸿飞语出惊人。

    王朝兴衰,确实是一件大事,大明经历了近三百年,其中几次遭遇巨变,如今虽然隐约有了一丝中兴的迹象,但朱由检心里清楚,朱家王朝已经失去了民心。

    要不然也不会被区区农民军,搞得差点灭国。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明朝能延续个四五十年,已经属于万幸,而李鸿飞开口就是百年之后,就算是朱由检,都忍不住心惊。

    “承恩,你带人退下,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打扰!”

    朱由检屏退左右,甚至连大内侍卫都一并撤出御书房。

    这时候如果李鸿飞行刺,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不过李鸿飞不可能做这种傻事,先不说以他的战斗力,能不能干过朱由检,就算侥幸弄死了对方,他也逃不了被大内侍卫乱刀砍死的结局。

    “现在就你我二人,你可以畅所欲言,无论今日说了什么,朕都恕你无罪。”朱由检说道。

    朱由检是知道李鸿飞“神仙”身份的人,所以对于李鸿飞能预见大明今后百年兴衰,这点朱由检并不怀疑。

    关键在于,李鸿飞既然如此郑重地过来找他,那么想要做到这件事,付出的代价定然不甚至朱由检能肯定,他自己便是那个需要付出代价的人。

    为了打消李鸿飞的顾虑,谈话刚刚开始,朱由检便许下了无罪的承诺。

    有了朱由检的保证,李鸿飞也放心了不少,不过一开始,他并未直接摊牌,而是循序渐进道:“圣上觉得,个人至高无上的权柄,与家族长盛不衰,哪个更重要?”

    “这两者似乎并不冲突吧?而且至高无上的权力,反而是家族兴盛的保证。”朱由检回答道。

    他明白李鸿飞的意思,是在说他太过执着与权力了,但他并不赞同李鸿飞的看法,所以朱由检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真的只能二选一,您会选择什么?”李鸿飞想让朱由检做出选择。

    因为只有这样,李鸿飞才能确定,还有没有跟朱由检谈下去的必要。

    “哼!朕知道你的意思,但朕是当今天子,只要朕想要,就没有什么得不到,所以不存在什么二选一的情况!”朱由检霸气地说道。
………………………………

第161章摊牌

    朱由检的回应,让李鸿飞一时之间竟无法反驳。

    人家是当朝圣上,真龙天子,只要他想要,基本很少出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

    这也是绝对权力带来的好处,不需要进行取舍。

    李鸿飞陷入了沉默,他不知道还有没有说下去的必要。

    “你之前所说的百年兴衰大计呢?不会就是让朕做个选择吧?”见李鸿飞不开口,朱由检只能打破沉默。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鸿飞觉得还是有必要继续说下去,因为至少朱由检心里,还是有着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百年?您觉得大明江山还能延续百年吗?或许圣上以一己之力,能保大明三十年不衰,可三十年之后呢?谁能保证您的继承者,能有您这样的魄力?”李鸿飞也算是豁出去了。

    不说别的,朱由检如今还未立太子,李鸿飞就开始聊起了继承人的事情,而且其中甚至指出:无论朱由检有多强势,但人始终还是会死的。

    对当今皇帝说这样的话,简直就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大胆李梦回,当真以为朕不会杀你!”果然,朱由检怒了。

    不过他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如果真要弄李鸿飞,这会儿都直接叫门外的侍卫进来拿人了。

    其实朱由检也明白,朱家王朝早已不复往昔,当初李自成之乱并非偶然,而是朝廷几百年来一成不变的腐朽政策,导致了矛盾的激化。

    朱由检之所以大力推行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挽救即将倾覆的朱家王朝。

    纵观历史上,历代王朝进行的变法革新,实际上都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政权体系,只是有些大贤者变法成功,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之象,有些目光短浅之人变法失败,从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明朝已经经历过几次变法,而且似乎都成功了,不过这样的成功并不持久,有的十几年,有的二十几年,往往皇位传递到下一代,便开始出现衰败。

    别看朱由检才三十八岁,正值壮年,但他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今的朱由检两鬓斑白,满脸饱经沧桑,这几十年来,明朝内忧外患,为了应对各种局势,他早已心力交瘁。

    平均每日两三个时辰的休息时间,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所以当李鸿飞说到,就算朱由检再怎么努力,也只能保大明江山三十年的时候,朱由检终于恼怒了。

    朱由检如此费尽心思集中权力,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为了给接班人,培养一批听话的大臣。

    如今朝中能主事的大臣,几乎都以年迈,新生力量却大多被李鸿飞掌控,这在朱由检看来,李鸿飞是在向自己“示威”,李鸿飞远比自己年轻,如果真要跟自己耗起来,自己绝对耗不过对方。

    “你不会,也不能杀我,其实你心里明白,你我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大明中兴,现在杀了我,只会让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国力,再次土崩瓦解。所以还是之前那两个选择,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保证家族长盛不衰。”李鸿飞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

    既然没法回避,那就索性摊开来讲。

    “如果朕选择权力,你是否会带头造反?”朱由检说话更直接。

    “不会,我会带着我的势力,远走海外,或许等朱家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后,我再重归故土。相信我,这样的时间不会太久,我完全等得起。”李鸿飞回答道。

    他才不会傻到承认造反,万一真谈崩了,以朱由检的心狠手辣,说不定他今天就走不出皇宫了,虽然来之前,已经做了一番准备

    “那如何保证我朱家王朝长盛不衰?”虽然朱由检并未表露什么,但却在不知不觉间,被李鸿飞掌握了主动权。

    从最初的不屑于选择,到如今急切地想要知道后果,朱由检的内心,已经出现了波动。

    李鸿飞才不管朱由检内心有什么波动,只要对方想听,那就满足对方的要求。

    “还记得四年前,在南下的商船上,我所说过的一种国家体制吗?”李鸿飞提醒道。

    “你是说君主立宪制?”朱由检若有所思。

    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在确立议会主权的同时保留了君主,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到20世纪初,欧洲所有剩余的君主(假如不将教皇列入计算)都是立宪的君主。

    立宪的君主虽然依旧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或多或少受到宪法明确地规定。

    这样君主的权力,多少会受到限制,有一些君主的权力,甚至被限制到,仅仅作为国家的代表,而没有实际的权力,称为“虚位元首“,比如英国、日本、泰国等都是此类例子。

    但因为民众长期受“皇权至高无上”这种思想的熏陶,君主即使没有了权力,却依然很受人民爱戴和尊重。

    同时也有一些立宪后、拥有很大权力的君主(比如组织或解散政府、指挥军队),往往这些国家,都是走向“军国主义“之“帝国主义”却先胜后败之君主,例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1945年的日本。

    李鸿飞心目中的君主立宪,不仅要将立法权与执法权分离出去,更是要将军队指挥权也分离出去,留给朱由检的,最多只有“组阁”权。

    这样一来,朱家皇室从根本上来说,已经淡出了权力中心,但由于皇室的特性,只要没有外敌侵扰,朱家甚至大明王朝,将长盛不衰。

    毕竟就算将来爆发内部战争,人们为了占据正义的一方,谁也不会傻到去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族。

    “你觉得凭你如今的能力,可以施行君主立宪制吗?自古皇权乃天授,你束缚皇权,是在与天斗!”朱由检虽然没有直接否定君主立宪制的好处,但却毫不留情地打击李鸿飞,认为对方是不自量力。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几乎没有。

    这“王子”还不是“天子”呢!

    律法连皇族旁支都无法管束,更何况当朝天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