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迫击炮的射击原理,类似于针发步枪,不过一种是主动受力(针发步枪依靠主动击打点火装置,完成击发),一种是被动受力(迫击炮依靠惯性产生冲击力,被动引燃发射药,完成击发)。
特种部队装备的这款迫击炮,射程并不远,有效射程为50~400m,与虎蹲炮相差不大,但它的精准度,是虎蹲炮永远无法企及的。
组装完毕的迫击炮,总重量仅有17斤,就算是普通成年人,也能扛起跑得飞快,战场机动能力,在目前所有火炮中,位居第一。
45 °~65°大仰角射界,使得迫击炮能轻松命中掩体后方的目标,对于那些躲在墙垛后面的敌军,能起到有效杀伤作用。
若是戚志丰不计代价,猛攻徐州,就算没迫击炮,也能将其拿下,只是这样一来,伤亡将是第二集团军难以承受的。
为了一个徐州,明军犯不着去死磕,于是经过一夜的休整,在戚志丰立下军令状的第三日清晨,杨秀率领的特种部队正式加入徐州战场。
战斗刚一开始便被杨秀掌握住了节奏,趁夜运动到护城河边的特种部队,天一亮便雷霆出击,一举将正面城墙上的车弩工事拔掉,掩护戚志丰的工兵连开始架设浮桥。
“我滴乖乖!这迫击炮真乃神器,不仅可以快速连发,准度还如此之高!”正在观察前线战斗的郭胜,忍不住感叹道。
迫击炮那是专打战壕,以及机枪火力点的火炮,其精准度可想而知,在没有地堡的年代,迫击炮绝对是敌军火力点克星。
“也不知是谁,昨天嚷嚷着说那是小孩子的玩具。”张超见不得郭胜耍宝,忍不住打击道。
“嘿嘿!我那是在勉励他们,没有压力又哪来的动力?再说了,就算是小孩子玩具,那也是我第一军的玩具,你的第二军羡慕不来。”郭胜厚着脸皮说道。
特种部队名义上隶属第一军,所以郭胜有这个资本吹牛。
“行了,吵什么吵!仔细看看这新式武器是如何运用的,省的将来列装部队后,还发挥不出它们的威力!”史德威出言结束了两人的斗嘴。
迫击炮的威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这样的“神器”列装部队是必然的,如今正是迫击炮的第一次实战,需要学习与思考的地方很多
没过多久,工兵连将浮桥架设完毕。
一百五十名特种兵快速渡河,并在距离城墙两百来米远的地方再次停下,这个位置对城墙上的守军来说,唯一有效的攻击手段就只有车弩。
然而车弩早已被迫击炮给敲掉
一百一十支“大明二式”步枪,以及二十门60毫米迫击炮一字排开,对城墙上的敌军,进行着快速屠杀!
没错,明军如今就是在单方面“屠杀”,不管清军是躲在墙垛后面,还是在城墙上四处奔走,都会遭到迫击炮以及大明二式步枪的狙击。
很快,这种只能挨打,无法反击的局面,让徐州城的守军产生了恐慌。
“是时候发起总攻了,命令第四军第十二师,派两个团上去,一定要给我拿下这段城墙!”戚志丰恶狠狠地说道。
这次他可是下了血本,第一次进攻,就派了三千多人,要不是考虑到再增加兵力,在城墙上会施展不开,戚志丰估计都敢直接上一个师了,毕竟他的军令状还没撤销,今天若不能拿下徐州城,他的小命就不保了。
“快快快,敌军只要上来,他们的火炮就不会再发射了!都给我上去御敌,只要今日能守住徐州,每人赏银十两!”徐州城内的将领,大声吼道。
如今唯一能驱使徐州守军拼命的,或许就是银子了。
耿精忠为了能够保命,不仅自己“散财”,更是将徐州城内所有乡绅富豪的财产全部收缴,并分发给手下士兵。
要不是用大把银子,将这些士兵绑上了他的战车,戚红英当初兵临城下的时候,估计就有一多半清军开城投降了。
这名喊话的将领,是耿精忠的亲信,军事头脑也不错,至少他清楚,白刃战可以降低明军火炮的杀伤力。
然而,清军这次面对的,可不是以往的那种火炮
当部分被金钱吸引的清军,在踏上辅道,并被径直飞来的迫击炮撕成碎片后,一众清军终于清醒过来:就算是给再多钱,没命花那也是白搭啊!
明军的迫击炮,再清理完城墙上的清军后,开始定点轰击清军登城的辅道
几天以来,这还是明军第一次如此轻松地登上徐州城墙,因为城墙上已经没有活着的清军了。
当三千多明军登上城墙,并用炸药包炸开城门附近的沙袋,放主力进城后,清军的结局已经注定。
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仅仅半天时间,驻守徐州的八万清军,除了战死的八千人外,剩余七万两千人或降或俘,其中也包括靖南王耿精忠。
耿精忠倒是想逃走,可惜作茧自缚,其它城门都被他下令堵死,根本出不去
“呵呵,没想到迫击炮第一次实战,就能立下这样的大功,看来要不了多久,朝廷就该下订单,虎蹲炮也是时候退出明军的装备序列了。”李鸿飞看完从前线传来的战报,忍不住感叹道。
虎蹲炮的最大特点就是轻便,然而如今出现了全方位碾压它的武器,虎蹲炮的退役自然势在必行。
“大人的意思是全力开工制造迫击炮?”苏州知府吴浩询问道。
“当然,武器研究出来,就是为了卖钱的,这么好的东西,只要朝廷愿意采购,有多少卖多少,难道你还不愿意赚这个钱不成?”李鸿飞笑着对吴浩说道。
吴浩一直坐镇苏州,他们两个又怎么会在一起?
原来李鸿飞作为钦差大臣,在南京周边发了一波横财后,终于回到了他当初起家的地方:苏州。
所谓的横财,就是根据以往的惯例,收取的“孝敬钱”,虽然名义上是李鸿飞在“敛财”,事实上他只能得到三成,剩下的都得上交到朱由检的小金库。
不过这三成也让李鸿飞富得流油了,仅仅南京周边,加上镇江、常州,无锡等地,就收获了将近五十万两白银,除掉给朱由检的,李鸿飞能独得十五万两,钦差大臣果然是个肥差。
要不是苏州这边确实有事,他才不会停下这个大把赚钱的活计。
“我的意思是可不可以缓缓,这虎蹲炮的生产线,才用了不到三年,就这样废弃挺可惜的。”吴浩解释道。
虎蹲炮作为连排级火炮,希求量那是非常大的,为此,单苏州重工开设了三条生产线,如今说废弃就废弃,吴浩也不好跟周福仁交代不是。
武器商人往往都是一个德行,希望自己的武器能大卖的同时,又不愿意过早地被市场淘汰,最好一种武器能火个十几二十年。
毕竟每一种武器,算上研发成本,与生产线铺设,一般都得四五年后,才开始真正赚钱。
“得了吧!别以为我不知道,这虎蹲炮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你们基本没有花费任何研究费用,就算是铺设三条生产线,以这几年的订单来说,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而且你应该明白,一旦北伐结束,武器生产也就没有多少订单了,虎蹲炮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火炮,任何一所军器局都能制造,哪能比得上迫击炮这种独一无二的武器市场?全力生产迫击炮,绝对比虎蹲炮赚钱得多!”李鸿飞说道。
什么行业最赚钱,当然是垄断行业了。
苏州重工虽然依靠虎蹲炮赚了不少钱,但那也只占据了整个虎蹲炮市场的十分之一,而迫击炮则不同,目前可是只有苏州重工有这项技术,也就是说,苏州重工能占据整个迫击炮市场,哪怕朝廷只采购一百门,那也全部都由苏州重工接手,其它军工企业只有羡慕的份。
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李鸿飞所说的北伐,一旦北伐结束,大明境内估计很难爆发战争,就算李鸿飞不下令停止虎蹲炮的生产,朝廷也不会再给虎蹲炮下订单了。
至于迫击炮,李鸿飞倒是可以从中周旋一二,防范于未然,定期给军队武器更新换代,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一众大臣也没有理由反对。
“还是大人高瞻远瞩,那这件事就依大人的。”吴浩想明白了其中关键后,十分干脆地答应下来。
“实事求是罢了,算不得什么高瞻远瞩,要说这虎蹲炮,我们不需要,并不代表别人不需要,人家西洋人能卖火炮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将用不着的火炮,卖给其他人呢?”李鸿飞提出了一个早就憋在心里许久的建议。
“您是想挣西洋人的钱?”听到挣钱,吴浩这次领悟得倒是挺快。
“西洋人的火器并不比我们差,想挣他们的钱有点难度,不过这南洋倒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李鸿飞说道。
开什么玩笑,前几年明朝还在从葡萄牙人手上购买火炮,要不是国人山寨技术高超,完美仿制并对欧洲火炮进行了改良,大明的火炮技术,早就落后欧洲人几十年了。
拿这种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古董(虎蹲炮在戚继光时期便大规模运用了)卖给欧洲人,当废铁人家还嫌运回去麻烦呢!
然而这南洋就不一样了,南洋由于地貌原因,多为丛林山脉,重炮反而不起作用,倒是这种轻便的虎蹲炮,可以在那些地方大放异彩。
李鸿飞早就有心染指南洋,而进入南洋最大的阻碍就是欧洲人了。
如今这个时候,南洋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了欧洲人的殖民地,而因为远洋的关系,李鸿飞不可能派遣大规模军队前往。
当然,他也没有那个权力调动大军。
唯一的办法,就是扶植傀儡政权,让当地土著,跟欧洲人干起来。
土著之所以被殖民,文明程度过低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武器落后。
想要让土著们雄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卖武器,哪怕是明军如今换下来的火绳枪、虎蹲炮,以及那些杂七杂八的火器,对那些土著而言,也丝毫不比欧洲人的武器差。
加上土生土长,熟悉当地的地势,就算不能赶走那些欧洲人,也能让他们深陷泥潭疲于应付。
这样一来,李鸿飞的机会就来了
想到这里,李鸿飞开始自言自语道:“看来,得抓紧时间去趟福建,相信郑芝龙老爷子,应该等急了吧!”
“郑国公等什么?”吴浩好奇道。
“等着做生意啊!这段时间你也有任务,手上的投资项目先缓缓,多囤积点现银,等北伐结束后,我会去找圣上谈一谈,届时由你们苏州牵头,回收那些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有钱自然是大家一起赚。”李鸿飞对吴浩说道。
贩卖武器这种事,没有朱由检点头,李鸿飞不会去做,就算要做,那也只能偷偷摸摸少量运作,与其担心被发现,还不如大方一回,大家一起赚钱,只要交易量足够庞大,远比他做走私赚得多。
………………………………
第166章蒸汽火车
北伐之战,一如之前所预料的那般,待徐州一破,尚可喜跟孔有德见势不妙,连夜带着细软以及亲卫,渡过黄河北逃,宿州、亳州两座城池,几乎没做任何抵抗,便顺利被东路大军占领。
徐州地区被明军拿下,加上李定国的西路军占据西安重镇,如今整个黄河以南,几乎全被明军拿下。
多尔衮终于慌了
明军攻势如此强劲,之前那些战败的清军将领,也不管有罪还是无罪,纷纷都被重新启用。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三位汉人王爷都以戴罪立功的名义派出,率领剩余大约十万汉八旗军队,驻守沧州地区。
另外,阿济格、多铎、汉岱等满人将领也被派出,率领共计十五万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对明军展开“运动战”。
这次多尔衮学乖了,没有强令他们死守,但必须顶住明军最少半年时间,为满清退回关外争取时间。
半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对交通工具甚至不如满清的明军来说(清军有大量骑兵,机动能力比明军好很多),光是行军就得浪费不少时间。
比如李定国的西路大军,从北伐到现在,基本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役,然而等到他与戚红英汇合,却足足花费了四个月之久。
多尔衮想要将半个国家的财富(后期看不到希望,多尔衮开始大肆劫掠),转移到关外,半年已经相当紧促了。
而这也是在十五万满清骑兵配合下,吴三桂等人所能坚持的极限
北伐大军连战连捷,不过这都跟李鸿飞没多大关系,毕竟北伐的总指挥是李定国。
李鸿飞如今的任务就是南巡,而宝山工业区便是李鸿飞此行的重中之重,原因无他,蒸汽机研究专家李泽水和他的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再次研究出了一项重大发明――蒸汽火车。
历经五年时间,在整个大明顶尖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宝山工业区已经大变样。
两年前,李鸿飞曾派人出使欧洲,并请回了大量欧洲科学家。
或许是李鸿飞运气逆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旧势力冲突,导致整个欧洲动荡不安,不少醉心研究的科学家,反而希望离开欧洲,寻找一个安宁之所,而宝山工业区的美好前景,刚好能满足这些科研狂人的需求。
华夏人几千年的丰富知识累积,加上西方人天马行空的大胆创新,中西合璧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这蒸汽火车的研发,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之一
由于蒸汽机的飞速发展,使得宝山甚至整个江南各大矿区的矿石产量急剧增加,产量增加本是好事,对于那些矿主而言,挖出来的原矿越多,挣到的钱也就越多。
然而产量增加之后,问题又随之而来,最突出的便是运输问题,靠近江河的矿区还好,依靠水路运输,倒是能及时将矿石变成现银。
可那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又该如何呢?
三轮车的运载有限(自行车出现后,三轮车同样问世,由于它的运载能力较强,很快便在缺乏马车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雇佣大量人力,成本又太高。
随着各地矿区爆发式增长,原矿的价格开始有所下滑,这更使得部分交通不便的矿区,开始面临破产的危险。
要想富,先修路,尽管各地衙门发现了这一情况,也加大了矿区道路建设,但运力方面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宝山镇研究蒸汽火车,也并非完全为了支援其他矿区发展,而是他们心里明白,交通问题不仅困扰着那些矿区,同样也困扰着宝山工业区。
受限于交通环境影响,宝山工业园的大部分产品,都难以销售到内陆地区,依靠专利授权,令宝山白白损失了大量银子。
如果陆地上能出现一款,类似于蒸汽轮船那样的交通工具,那么宝山工业园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质的飞跃。
不过想要在各省开挖河道并非易事,而且成本太大,哪怕集全国之力,也很难实现。
好在李鸿飞早就有了打算,那就是让人研究蒸汽火车。
蒸汽机能推动明轮旋转,未必就不能推动铁轮旋转,只要有办法让铁轮转动起来,那么就算成功一半了,剩下就是功率大小的问题。
毕竟功率太小的话,仅仅自己能跑动可不行,火车可是需要运载货物的,路面的摩擦力太大,再加上山坡等地形因素影响,蒸汽轮船上的蒸汽机,还远远达不到蒸汽火车的水准。
李泽水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能从无到有发明出较为完善的蒸汽机,足以证明这并非是运气。
随着他的团队开始公关蒸汽火车这个项目的时候,蒸汽机功率问题,再次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不过这时候李泽水也并非孤军奋战了,他的团队中加入了来自英国的化学家、瑞士的物理学家等等
这些同样对动力学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开始了对蒸汽机的再一次升级改造。
1647年2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行星式齿轮,将蒸汽机活塞的往返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1647年7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大动力的“双动作蒸汽机“,并利用飞轮解决了蒸汽机运转的稳定性问题。
1648年5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平行运动连杆机构,解决了双动作蒸汽机的结构问题。
再加上之前李泽水为了使蒸汽轮船,能够“自动控制蒸汽机的运转速度”,从而发明出的离心式调速器和节气阀,以及蒸汽机配套用压力计,使得蒸汽机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之多,而且配套齐全、性能优良、切合实用。
三倍效率是什么概率,也就是说如果将这款新型蒸汽机装备到轮船上,蒸汽战舰的速度,将会从原来的6节左右(正常不使用风帆的情况下),猛增至18节。
这样的强大功率,即使上马排水量更大的铁甲舰,也不再是难题了。
蒸汽火车的动力系统早在1648年底便解决,之所以拖到如今(1649年三月份),除了进行各种改进调试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铁轨的铺设。
哪怕蒸汽火车动力再强劲,目前也没法在石子路面上奔跑,铁轨则是蒸汽火车的最佳组合
“嗨!李,这大家伙够震撼吧!我为了造它,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哟!”霍普纳夫指着停在机库的蒸汽火车头,朝李鸿飞炫耀道。
“你为了造它?你确定这火车头是你一个人造的吗?”李鸿飞忍住嘴角的抽搐,板着脸问道。
“额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大家都有功劳,不过我的功劳也不小。”霍普纳夫越说越没底气。
原本他还想说自己占了绝大部分功劳,不过一想到仅仅在火车头上安装了几块透明玻璃,心里立马就变虚了。
作为西洋研究人员的代表人物――霍普纳夫,如今在宝山工业园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
在欧洲默默无闻,即使来到华夏,最初也只能靠坑蒙拐骗挣钱的玻璃工匠,得到李鸿飞赏识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妇女界最受追捧的人物之一。
倒不是霍普纳夫长相有多帅气,华夏人的审美观点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他能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还是玻璃。
大块玻璃的制造技术,在两年之前,除了霍普纳夫,还真没别人了。
即使两年时间,大明工匠学会了这一项技术,但霍普纳夫在玻璃制造方面的天赋,却始终没人能超越。
有李鸿飞提供的研究思路,霍普纳夫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成功发明出了镜子。
玻璃镜子的清晰度,对任何爱美的女性,其诱惑力都是致命的。
一经发布,便在宝山地区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抢购热潮,就连一向以节省出名的朱由检,也不得不打开私人小金库,让王承恩专程跑一趟,为皇宫采购了不少装饰镜子。
尽管霍普纳夫只能得到镜子百分之一的纯利润(正常研发人员或者团队,能得纯利润的百分之五,不过对方是外籍人员,被李鸿飞克扣了余下百分之四),但他也靠着这项专利,赚足了银子。
若说霍普纳夫对这蒸汽火车最大贡献,或许就是他这个小人物的经历,给那些不远万里过来的研究人员,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
有了霍普纳夫这个例子,从欧洲那边过来的研究人员,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充足的研究经费,安稳的研究环境,再加上丰厚的回报,使得这些人犹如吃了兴奋剂一般,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发明问世。
蒸汽火车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快速问世。
“不错,你对玻璃色泽方面的天赋,确实无人能及,车头前方的几块透明玻璃,对于火车行驶意义非凡。”李鸿飞最终还是忍不住对其表扬了一番。
以如今的科技水平,要想制作出大块且不含任何杂质的透明玻璃,确实不容易。
而火车车头上的玻璃,对火车的安全行驶太过重要了。
目前蒸汽火车的速度虽然不快,但安全方面却也不容忽视,毕竟如今的老百姓,以前可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因为好奇,贸然走上铁轨,而火车司机又没能及时发现的话,很容易酿出悲剧。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死个人本没什么,但如果是因为全国改革催生的新产物,导致无辜人员死亡,那李鸿飞包括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将受到对手的打压与抨击。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在原时空的历史中,1865年,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蒸汽火车,并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了长500米的,中国土地上第一条铁路,但因为这个庞大的怪物把当地居民吓坏了,慈禧太后迫于压力,只能下令拆除。
之后1876年,英国人又在上海吴淞到江湾修建了第二条铁路,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运行的第一条铁路,然而却因为轧死了一个人,老佛爷再次下令,用大笔银两从英国人手中把它赎回,然后拆除。
没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铁路,就因为死了一个人,便被当时的清政府下令拆除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