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644-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了,说这么多有用吗?你们倒是给朕出出主意啊!”朱由检没好气道。

    然而这些人打压对手倒是有一套,真让他们出主意,谁能想得出来,没看见前线都打成僵局了吗?

    朱由检的心思可是北伐,这时候出主意,如果成功了还好说,要是导致北伐失败,那出主意的人铁定吃不了兜着走。

    “启禀圣上,既然高阁老觉得定国将军指挥能力有问题,那何不将其换下来,换个指挥能力更高的人。”史可法忽然说道。

    既然高宏图喜欢跟他唱反调,那就索性“坑”对方一把。

    “换人?换谁?”朱由检询问道。

    “自然是当朝太傅,楚国公李梦回。”史可法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李梦回三个字,可以说是如今朝堂上的禁忌,没有哪一位朝中大臣,敢在朝堂上提及这个人的名字。

    对于那个破坏了官场“规矩”,取消了士大夫特权的家伙,一众官员心里都恨得牙痒痒,此刻忽然听到史可法提及此人,整个朝堂上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了。

    要说一众大臣为什么恨李鸿飞,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李鸿飞篡撵朱由检,取消了士大夫阶层的特权。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特权”,明朝的国策便是:君主与士大夫共天下。

    也就是说,士大夫阶层,越往上,获得的特权也就越多,进入内阁的大臣们,可以说是掌握了一半的天下,甚至有几任常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其权利已经被士大夫给架空。

    崇祯当初被逼六下罪己诏,也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在行驶自己的“权力”。

    然而如今一切都被李鸿飞给“搅黄”了,整个文官系统之中,或许除了史可法,便再也没有人希望李鸿飞重掌兵权了。

    所以在众人愣神过后,不等朱由检开口,高宏图便抢先说道:“万万不可啊!临阵换帅,对军心有损,还请陛下三思。”

    “没错,此番北伐,我军接连大胜,部队难免有些大意,好在此次损失不算太严重,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想必之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倘若这时候替换主帅,定然会令军心不稳,原本只是小错,到时候却因为担心再出问题,反而容易酿成大错啊!”

    有了高宏图提醒,剩下的大臣也反应过来,“绝对不能让李鸿飞重掌兵权!”

    “太傅大人确实领兵打过几次胜仗,但那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谁又能保证他有这个能力?而且当初他领兵之时,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是率领十万大军,如今可是五十万大明精锐,他如果中途接手,短时间内也未必能适应,到时候多尔衮退回关外,再想追击就没那么容易了,兵贵神速啊!”

    好吧,一说到让李鸿飞挂帅,一个个都成了“军事专家”,史可法在一旁看得直摇头。

    朱由检同样流露出不屑的眼神,只是这眼神一闪而逝,没人注意罢了。

    “众位爱卿说得都对,可这次作战失利,总得有人负责吧。不然朕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等一群人吵闹过之后,朱由检这才开口道。

    临阵换帅朱由检是不会同意的,一群大臣虽然丑态百出,但他们所说也不无道理,就算李鸿飞真是战神转世,现在去往前线整合军队,也需要大量时间,而明军与清军如今抢夺的就是时间。

    多尔衮打算将半个大明的财富,都运往关外,这是朱由检所不允许的。

    “启禀圣上,此番失利,皆因戚副总指挥而起,要不是她贪功冒进,深陷重围,定国将军也不会率军驰援,从而忽略了后方。臣觉得若要追究责任,戚将军应该予以撤职!”高宏图说道。

    既然朱由检需要交代,那就给他一个交代,这李定国是没法搞了,扳下来一个副总指挥,用以显示文臣的权威,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对方还是一届女流,这早就让一众大臣心里不爽了。

    在场之人都明白,一向稳重的戚红英为什么会贪功冒进,若不是朝廷一直催促,当初戚红英攻打徐州的时候,就能一举将尚可喜与孔有德给全灭了。

    没有了这两个人,沧州单凭一个吴三桂,根本不足为惧,毕竟吴三桂更擅长的是骑兵野战,沧州那铁桶般的防御阵型,大多出自尚可喜与孔有德之手。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政治斗争没用任何道理可言,李鸿飞那种“泼皮无赖”,都被一群政客给收拾了,更何况区区一个戚红英。

    要知道尽管戚红英打了不少大胜仗,但她在民间的口碑,远不及李鸿飞,大男子主义在明朝可是十分盛行,民间的话语权都在男人手上,谁会愿意去崇拜一个女将军,虽然这位女将军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保护着这些老百姓

    如今两军兵合一处,也不再需要副总指挥了,撤销戚红英并不会有多大影响。

    而且朱由检也早就想动戚红英了,不为别的,就因为“戚家军”这三个字。

    当年动戚继光,也是因为“戚家军”这三个字,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

    不仅仅是“戚家军”,“郑家军”“李家军”这些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军队,哪怕只是一个旗号。
………………………………

第169章清君侧?

    因为一场战斗的失利,从而撤掉前线的副帅,看似太过牵强,实则又属于必然。

    且不说战斗失利需要有人负责,单就郑芝龙,李鸿飞相继被削权就可以看出来,戚红英在这个位置上迟早坐不稳。

    拥兵自重的将军,永远是当权者最忌惮的,历史上“岳家军”“杨家将”这些但凡带有家族性质的军队,往往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这并非偶然。

    康熙当年宁愿冒着灭国的危险,也要坚持撤掉三番,同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戚红英被撤职,一点也不冤,这时候不顺势退下,今后等待她的,或许就是“莫须有”了

    “这次朝廷做得太过分了,当初成立国防部之时便说好了,朝中大臣不能随便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他们倒好,几乎三天一道命令地催促,这不是严重影响了指挥官的决策吗?”郑成功没好气道。

    自从成立国防部以来,朱由检便废除了监军制度,给予了武将最大指挥权限。

    然而这种新兴制度,对于以儒学治国的华夏,似乎没有多大约束力,尤其是李鸿飞“失势”之后,朝中那些东林党人开始慢慢插手国防部的事情,加上朱由检急于快速解决满清,以至于听取了部分文臣的建议,隔三差五地派人去前线催促,严重干扰了前线指挥官的战术思维。

    “呵呵,国姓爷,您就别想当然了,军队单纯点是好事,可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朝中大臣不断催促,那也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我们应该庆幸,至少这些朝廷官员,没有故意拖后腿。至于戚将军的事情撤下来未必不是好事。”李鸿飞笑着说道。

    当得知朝廷撤销戚红英前线副总指挥职务的时候,李鸿飞已经来到了福建郑成功的地盘。

    对于李鸿飞此行的目的,郑成功从自己父亲那里多少了解了一点,所以当着李鸿飞的面,也没有那么多避讳。

    “也是,连您都被打压了,她还非得往国防部凑,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吗?若是戚红英守着第二集团军,那怎么也算是个封疆大吏,朝廷要动她也得考虑下后果不是?”郑成功分析道。

    郑成功的意思很明显,戚红英有些贪心了,想要进入国防部指挥更多的军队,却不想想,这些军队并非自己嫡系,就算短时间内可以指挥,但战争一结束,也就什么都捞不着了。

    “其实戚红英比你聪明,她更懂得取舍,也明白圣上忌惮的是什么,所以宁愿放弃实权,也要进国防部做个没有兵权的将军。”李鸿飞说道。

    如果戚红英不是早就辞去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此番朝廷追究,那就不仅仅是撤销前线职务保留国防部职务那么简单了。

    “照您的意思,如果此战失利与我有关,那我岂不是会有身家性命之忧?”郑成功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是国姓爷,身家性命倒是不会有危险,不过跟你父亲一般,做个闲散权贵,也不是不可能。”李鸿飞直言不讳道。

    “哎!伴君如伴虎啊!”郑成功感叹道。

    “想办法入国防部吧!北伐结束,地方部队肯定会有很大变动,拥兵自重,容易遭朝廷忌惮。”李鸿飞提议道。

    自从西征结束后,朱由检一连串地动作不难看出,他再加强中央集权,其实换成李鸿飞也会这样做,只是朱由检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第一个就拿李鸿飞开刀,这让他心里很不爽。

    甚至一度认为朱由检是想搞“独裁”,李鸿飞不反对独裁,却始终觉得朱由检没这个能力,担心他会被东林党人吃得死死的。

    这也是李鸿飞想要组建自己实力的主要原因,与其被东林党人最后截胡,倒不如自己来掌控大明的实权。

    只是后来经过与朱由检的密谈,李鸿飞发现朱由检也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不过政治斗争就是如此微妙,只要对自己有利,就算是“仇人”也能暂时联合。

    于是李鸿飞与朱由检,再次恢复了“蜜月期”,这次劝解郑成功,一半是为了给郑成功找出路,一半也是为了他自己,将来如果真能入主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对他自己也是十分有利的。

    “你是来给圣上做说客的?”郑成功一脸警惕。

    “哪能啊,这中央集权是大势所趋,我只是好心提醒罢了。”李鸿飞说道。

    “我父亲明白您的意思,他曾告诉过我,只要李大人愿意,第三集团军将会站在大人这边!”郑成功拿出了最后的底牌。

    说实话,他真不想交出兵权,如果支持李鸿飞上位成功,那么他们郑家倒是可以借此提出部分条件,要求不会太高,只要能保持现状就行。

    他相信事后李鸿飞不敢反悔,毕竟李鸿飞手上仅有第一集团军,要想获得其他军队的支持,那也是需要付出条件的,如果只有郑成功一家,倒还担心李鸿飞事后不认账,但想要抗衡朱由检,那需要最少五个集团军支持,而且靠前的三个集团军必须都站在李鸿飞这一边才行。

    这就是郑成功底气的保证。

    如今大明八个集团军,有五个正在参与北伐,南京周边只有王国兴的五万禁卫军驻守,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郑成功的福建水师,都换装了蒸汽战舰,只要李鸿飞答应,完全可以依靠速度优势,快速突袭南京,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夺权。

    就算担心影响北伐,也完全可以等北伐结束,部队还未回归之际行动,十万参加过台湾战争的精锐,对付五万没有见过血的禁卫军,胜算可达百分之百。

    只要能抢在江西黄德功第四集团军赶来之前控制局面,剩下的事基本都好解决了,因为李鸿飞手上不仅有第一、第三集团军支持,戚红英的第二集团军就算不支持,也会保持中立。

    而李定国目前又控制着另外三个集团军,届时只要他想办法,让这些部队保持中立,那单凭黄德功于王国兴那点军队,根本不是李鸿飞与郑成功的对手。

    至于云南的沐斌他手下一半都是李定国原来的部下,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

    若是在与朱由检密会之前,李鸿飞倒还真会对这个提议心动,不过现在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

    想到这里,李鸿飞深吸一口气,这才说道:“能不使用武力,还是尽量别使用,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而且加入国防部,只是名义上交出了军权,并没有多少损失,比如说我,你觉得我现如今,就无法调动第一集团军了吗?”

    武力夺取胜率确实很大,但李鸿飞不想走那最后一步,因为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他要与这些“军阀”妥协,而且一旦这个先例一开,其他将领未必不会效仿,搞到最后,皇权与文臣是被压制住了,但武将惹起祸来,那才是难以预测的。

    另外一个时空的华夏军阀割据,那可是让华夏遭受了巨大损失的。

    现在的李鸿飞,甚至开始走朱由检那条道路了,此番前往福建,非但没有与郑成功表明“联合”之意,反而极力劝解对方,交出兵权,加入国防部。

    “这容我考虑考虑。”

    郑成功不愿当场作答,李鸿飞的态度转变,他也有所察觉,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来这事儿必须尽快告知父亲才行。”郑成功想到了郑芝龙。

    “对了,此番前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与你说。台湾之战已经结束三个月之久,想必福建水师已经休整完毕,而如今北伐陷入胶着的主要原因,是多尔衮想撤回关外。所以目前唯一能快速打破僵局的,就只有国姓爷的第三集团军了。”

    知道郑成功短时间内不会给自己答复,李鸿飞索性换了个话题。

    明军与清军如今陷入僵持阶段,而多尔衮又将全部兵力派到了河北一线,此时正是内部兵力空虚之际。

    既然清军可以用骑兵袭扰明军后方补给线,那明军为何不能直接绕道天津或者山海关,截断对方后路呢?

    沧州后方便是天津,而天津之后就是北京,只要明军能在天津登陆,整个北京都将恐慌起来。

    甚至连沧州的吴三桂等人,也会担心后路被截断,从而自乱阵脚,届时所谓的铜墙铁壁,将不攻自破。

    “李大人的意思是让我参加北伐!”郑成功眼前一亮。

    他心里清楚,北伐之战,或许是大明与满清的最后一场大仗了,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就没那么多仗打了。

    作为军人,一旦没了仗打,没了累积军功的渠道,升迁都会很费力,而且没有了战争威胁,军人的作用就小了很多,如果不能利用这最后一仗,累积足够的军功,今后整改军队,他郑成功将会很被动。

    虽然手上已经有了收复台湾的功劳,但如今的台湾,在当权者的眼中,不过是海外的一座小岛而已,远比不上收复中原带来的荣誉。

    郑成功得知自己将有可能参加北伐,这会儿恨不得立刻整兵北上。

    “让你参与北伐,不是我的建议,而是李定国的提议,相信要不了多久,朝廷就会下令,我只是提前通知你,让你这边提前做好准备,至于究竟是登陆天津,还是登陆山海关,就得看李定国的意思了。”李鸿飞解释道。

    想出这个计策的,自然是李鸿飞,不过他并不是北伐的总指挥,这样干预前线决策,传出去难免落人口实,所以这种事坚决不能承认。

    本来李鸿飞是想将这个任务,交由阎应元来完成,可自从后勤补给基地被袭击后,长江水师的运输任务越发繁重,根本抽不出舰队北上。

    而且郑成功的军队刚刚经历了台湾之战,在登陆战方面,福建水师已经有十分成熟的经验,交由他们来施行,要比长江水师容易得多

    河北东光县,明军前线指挥部。

    因为戚红英被撤职,军中士气并不高,尤其是装备最好的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都有些小情绪,毕竟前线的士兵都清楚其中缘由,朝廷忽然这样来一下,短时间内谁也接受不了。

    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李定国只能下令暂缓进攻,并派出大量探子,准备彻底打探清楚敌军的动向。

    吃过一次亏的明军,绝对不愿意再吃亏了。

    “将军,情况探查清楚了,沧州境内,大约有十万清军,由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三人统帅,算是兵力最多的一处要地。而大同、保定两地清军,都只有大约五万人左右。另外唯一无法确定地点的,就是阿济格,多铎等人率领的十五万骑兵,他们行踪飘忽不定,基本每处落脚地,停留都不会超过三天,实在难以确定具体位置。”参谋人员将情报汇总。

    “沧州只有十万清军?确定情报没错?他娘的当初操纵火炮的人员都不下三万人,你现在告诉我只有十万清军在这个地区?”李定国大骂道。

    当初的炮战,整整打了三天三夜,从观测气球上得到的情报,清军投入了将近三千门火炮,而在陆地上使用红夷大炮,一门就需要差不多十人,才能操作得过来。

    也就是说,光是清军炮兵,就有三万多人了。

    “启禀大人,沧州确实只有十万人,而且他们的炮兵,也并非专业炮兵,而是征召当地民夫拼凑起来的,每门火炮安排一位有经验的炮兵就算完事。”参谋人员解释道。

    “鞑子还真是财大气粗,让一群门外汉操纵火炮!”李定国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气愤。

    庆幸的是,对方的炮手大多都是门外汉,要不然当初第二集团军,损失将更加惨重。

    气愤的是,堂堂大明精锐,居然被一群门外汉给唬住了二十多天!
………………………………

第170章开辟新战场

    经过一番情报汇总,李定国总算是了解了清军在河北境内的兵力部署。

    总体而言,清军除了火炮优势外,总兵力只有不到三十五万,其中最难缠的,或许就是阿济格等人率领的十五万满人骑兵部队了。

    “有这支骑兵在一旁骚扰,我们没办法全力进攻,形势不容乐观啊!”有作战参谋总结道。

    虽然沧州表面只有十万清军,可一旦真打起来,很有可能从十万变成二十五万,再加上远超明军的火炮部队,除非一次性投入三十万大军,才有可能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李定国会将大半军队投入沧州吗?显然不可能,别说小小的沧州,能否让近百万大军施展开来,就算是任何一个领兵将领,也不可能将所有部队投进某一处战场。

    大同、保定两地,可还有近十万清军驻守,明军的目的是尽早打进京畿重地,没必要在沧州跟对方打消耗战。

    想明白这点,李定国开始安排作战任务:“既然第二集团军如今在沧州最前线,那就让戚志丰继续主攻沧州,同时派孙延陵的第六集团军从旁协助。”

    单单对付沧州守军,吃过一次亏的第二集团军,应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孙延陵的主要任务,则是防备阿济格等人的骑兵偷袭。

    在这里部署二十万大军,阿济格不来则以,只要他敢来,定然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在运动战中,步兵不是骑兵的对手,但在阵地战上,全火器步兵,能够完全碾压骑兵。

    “命令第七集团军前往大同,第八集团军前往保定。记住,本官不求他们攻下这两地,只要求他们能有效牵制两地清军即可。”

    “总指挥,您是想用诱饵,引诱清军骑兵?”作战参谋很快明白李定国的意思。

    “没错,确实是诱饵,所以我只要求他们牵制敌军,而不是强攻这两地。”李定国并不否认。

    大同与保定两地的清军,都只有五万多人,仗着地势原因,或许能抵挡十几万明军的强攻,但李定国相信,这些清军绝对不敢放弃自身优势主动出击。

    就算是阿济格率领骑兵里应外合,短时间内也啃不下其中任何一支集团军,而这三处战场相隔并不算太远,只要战事打成胶着,明军援军抵达,那阿济格的骑兵部队,将有可能遭遇围歼。

    李定国安排这两支部队前出,与其说是进攻,倒不如说是吸引清军骑兵的注意力,给对方一种:“万一成功,将是歼灭十万,甚至二十万明军的天大功劳。”

    “恐怕阿济格不会上当,如今清军的主要任务是拖延时间,他们只要坚守不出,我军反而会因为兵力分散,在这三处地方都没法打开突破口。”作战参谋分析道。

    按照他的想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处,化被动为主动,让清军骑兵被迫在己方选定的战场进行决战。

    而不是兵分三路,将选择权交由清军骑兵部队。

    “我本就没打算从这三处地方打开缺口,鞑子的骑兵部队若是过来算他们倒霉,若是不来,这北伐之战,也能以最小的伤亡结束战斗。”李定国信誓旦旦地说道。

    李定国之所以兵分三路,就是为了牵制住这三处的清军,同时也将十五万满世界乱跑的清军骑兵给套牢,而他的突破点并不在这三个地方。

    所以,能不打起来,就尽量别打起来,明军的目标是京师,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放几十万人陪清军在河北演戏,又有何不可?

    “不从这三个地方打开缺口?难道还有其它方向?对了,第一集团军好像还没安排,如此精锐的部队,您不可能只让他们守卫后勤补给线吧?”作战参谋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史德威的第一集团军,可是明军中的王牌部队,如果能让他们配合第二集团军,哪怕是抗住阿济格的骑兵部队,也有把握拿下沧州。

    至于后勤方面,有第六集团军驻守完全足够,也就是说,只要能将第一与第六集团军调换,沧州必破。

    然而李定国却没有这样安排,反而还要开辟第四处战场

    “后勤方面,有各地义军守护,河间府只需要第一集团军派出一个军就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