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汉重生-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又是走水,又是防火,又是打开城门,又是有人攻城,这是怎么回事,是哪里的人马。

    不用问,这些人马,自然都是赵云的人马,而城里的人马,赵云是怎么混进去的,这是就是陈宫的计策。

    原来,头几天,陈宫建议赵云,让他下令,让兵马日夜的在城外,擂鼓辱骂外加挑战和呐喊,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一些声音

    至于是什么声音,那自然是,赵云派出去,挖地道的,这就是陈宫的计策,而那些混进城里,制造混乱,到处防火,还有那只偷偷打开城门的兵马,都是这么进去的。

    弘农城的城门一被攻破,那么弘农城如果没有奇迹,那么就是肯定会失守了。

    事到如今,乐进虽然有些担心,担心自己回去之后,曹操会处置他的,而乐进一想,还是不要过早的,回去长安,去见主公,还是现在弘农郡和河东郡这里,看看情况早说。

    乐进想到这里,就立即说道:‘传令官,传我的命令,留下三千人马,在此守卫一刻钟,其他人马,立即从北门撤走,放弃弘农,去河东投奔卫家而去。’

    本来,赵云的兵马就已经势如破竹,就算乐进不走,他也坚持不了多久了,更何况这个时候,乐进这名主将都跑了,城池的生于兵马,还能抵抗吗?

    所以,赵云率领大军,就顺势攻占了整个弘农郡,但是赵云也得知了,乐进北逃的事情。

    如今,赵云可没有时间,在此庆功,更没有时间和资格洋洋自得,赵云让兵马短暂的休整片刻,又留下了一些人马,同时让后方的李儒,立即派人和兵马接管弘农郡。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而赵云,则是带着兵马立即北上追击乐进而去,由于天色交完,乐进逃的又十分冲忙,所以,没用多久,赵云就要追上乐进了。

    此时,乐进带着残兵败将,跑在前面,可是当众人,听见追兵的声音之后,也都不免心中发慌!

    乐进一想,今天就是自己的死期了,于是乐进就想,让众兵马,回头跟赵云决战。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可是,就在乐进还没有下令的时候,只听从北方又传来了一阵马匹的声音,时间不大,乐进就见一名斥候,跑到了自己的马前。

    只见斥候,立即翻身下马,冲乐进行礼道:‘启禀乐将军,河东的援兵到了!’

    乐进听见是河东的援兵,那可能就是李典的援兵,于是乐进这才放心,但是,乐进他还是让仅存的兵马列好了阵势。

    等乐进见到,救兵的带队之人之后,他这才放心,倒不是乐进认识来人,而是来人向乐进做了自我介绍。

    来人却是奉了李典的命令,带着兵马,来救援乐进的,也可以说,是来人自己向李典请命的,因为李典并不能命令对方。

    此人,还真就是个名人,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本身,而是因为他的夫人,而此人就是卫宁卫仲道,蔡琰的夫君。

    不过,卫仲道因为患有肺痨,不能人道,更是英年早逝,而蔡琰作为卫仲道的接发妻子,就成了卫家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因为卫家的无耻,差点还害得蔡琰被刘备掠去,不但差点让蔡琰被刘备侮辱,更是险些让蔡琰成为刘豹的玩物,要不是公孙续恰巧碰见,蔡琰又会走回上一世的老路。

    卫仲道,男,本名不详,仲道是其表字,东汉末年河东人。生于汉建宁元年,早逝。其妻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的。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之中记载:“(蔡文姬)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正史直接记载。


………………………………

第五百六十八章 安邑城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之中记载:“(蔡文姬)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正史直接记载。

    卫仲道其妻为蔡文姬(蔡邕之女蔡琰),而蔡邕是当时名儒,根据当时社会世家风气,卫仲道所在家族也可能是世家大族……河东卫氏。

    无独有偶,汉末三国时期河东卫氏还有个更有名的人,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是曹魏大臣。

    仲道,伯儒,根据古人的表字习惯,仲排第二,伯为长子,故而卫仲道有可能是卫觊的二弟。

    卫氏原系西周分派,实康叔之后,康叔封卫以国卫氏,派衍河东,子孙散居各地。若山右之曲沃,江左之华亭,广东之番禺,济邑之无恨,自河东安邑(即后世的山西夏县)分支者难以悉举。以河东一支为最。

    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晋书中记载了河东卫氏始祖系,汉明帝时期迁徙至,河东郡安邑县的代郡人卫暠,为河东一支。河东卫氏真正大兴起于三国曹魏间,兄长卫觊当上了曹魏的尚书,卫觊之子卫瓘甚至成了西晋的司空。

    汉冲帝时卫氏依旧有卫瑶官拜护羌校尉,秩比二千石,据记载,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东汉护羌从事马玄反叛,率羌人逃出塞外。卫瑶率军追击,斩杀八百余人,获牲畜二十余万头。根据这些资料显示河东卫氏在当时依旧还是官宦门第。

    东汉之起,卫氏便是的诗书名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卫氏更是儒学的望族。在东汉明帝(公元58年,至公元78年),由于卫暠的儒学声名,便被朝廷征召,由于路途和身体状况,在赴洛阳就任途中卒于今山西夏县,朝廷便在本地赐所葬之,于是,家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由于朝廷的重视及卫暠的地位和声望,所以,卫氏家谱便将卫暠列为一世族。

    东汉的名门多为大族,均由儒学经术方能进身仕途。卫暠的身份是儒生,后代定居河东之后,虽然门户未立,却仍以儒学传家。到东汉末年,卫暠的四世孙卫凯被曹操重用,卫氏一门逐渐转盛。

    以上就是卫家的由来,和卫宁的资料,之所以要介绍一下,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得明白。

    等乐进见到卫宁之后,不管怎么说,是对方前来,营救自己的,所以,乐进十分的客气,更是主动的过来行礼道:“多谢卫公子,带兵前来搭救啊!”

    “乐将军客气了,这也是我师父算到,乐将军有此一难的,在下才会想李将军,主动提及接应将军的!”卫仲道虽然心高气傲,但是自打他死过一次之后,性格虽然更加的阴鸷了,但是,他的处事方式却老练了许多。

    而卫仲道所说的师父,还有他死过一次的事情,我们以后,需要的时候,自会介绍。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就在乐进和卫仲道相互寒暄之时,众人就听见,远处传来了兵马行进的声音,一听见声音,乐进就知道是赵云的追兵赶来了。

    于是,乐进就立即说道:“卫少爷,是赵云的兵马来了,我们赶快撤回河东郡!”

    可是,乐进的建议,卫仲道却不感冒,卫仲道虽然,因为肺痨差点死了,后来被一个神秘的人,相救之后,卫仲道则是更加目中无人。

    而这一次,他们虽然是来救乐进的,但是,卫仲道之所以要来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来找公孙续的麻烦的,赵云虽然不是公孙续,但是赵云可是公孙续手下的头号猛将。

    只要给赵云制造麻烦,或者消灭了赵云,就是断了公孙续一条臂膀,那么说,卫仲道为什么要跟公孙续过不去,这个问题,就处在蔡琰的身上。

    虽然,蔡琰在卫仲道的心里没有什么地位,但是漂亮的女人,就算是卫仲道自己不能人道,但是那也不能让公孙续把蔡琰收入房中。

    卫仲道这样的人,公孙续不知道,他还没有死,本来公孙续在上一世,根据史料知道这样一个男人,和卫家的时候,他就对卫仲道和卫家没有什么好印象。

    别说,公孙续现在不知道,卫仲道并没有死,就算是公孙续知道,卫仲道不但没有死,还在开始寻找自己的麻烦,那样的话,公孙续也指挥再让他死一回的。

    看见,卫仲道要咬人的样子,乐进就知道,卫仲道想跟赵云玩命,这样的行为可不是明智的选择。

    就凭借,卫仲道,带来的几千人马,又怎么会是赵云和他兵马的对手呢?

    可是,乐进怕什么就来什么,他这里刚刚担心卫仲道脑子一热,就要过去跟赵云玩命,这边的卫仲道,就已经大声的喊道:“众将听令,转身冲杀,消灭赵云……”

    我的天啊,你要消灭赵云,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卫仲道一嗓子喊出来,可把乐进给吓得不轻,这明显就是一个愣头青吗?

    但是,现在还不是乐进去说卫仲道的时候,赵云的大军眨眼就到,另外,卫仲道他乐进也管不着。

    不过,不管怎么说,乐进也的说话,于是乐进就拉住卫仲道,急声的说道:“卫公子,不可冲动啊,我们现在不是赵云的对手,还是要先回去会和李将军,在多大算。”

    卫仲道其实刚才就是,装逼罢了,现在他也冷静了,又有乐进全解,所以,卫仲道也就顺坡下驴了,两个人,带着兵马,扭头就本河东郡而去。

    而这只追赶他们的人马,正是奉了赵云的命令,前来追赶乐进的李傕和郭汜。

    李傕和郭汜,一看追也是指不上乐进他们了,并且赵云给李傕和郭汜的命令,并不是死追到底,所以,李傕和郭汜一商议,就带着兵马,赶回了弘农城而去。

    公孙续的命令,是让赵云策应自己,让赵云西出函谷关,直接追杀曹操,顺便拿下长安。

    可是,曹操也不是笨蛋,相反曹操还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所以,他派乐进和李典二人留在了弘农郡和河东郡,这样的话,赵云如果还公孙续的命令,不管不顾的直奔曹操和长安而去的话,那么赵云的身后就不安全了。

    作为一名合格的统帅合格的将领,他必须要有顺记应变的能力,至于赵云的命令,公孙续并没有让他赵云怎么样怎么样,更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而赵云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攻占河东郡,一场针对曹操追杀的命令,却变成攻城拔寨。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有的时候,正大光明稳扎稳打,才是办大事的正途。而一些阴谋诡计,只不过是油盐酱醋罢了。不过不管是康庄大道也好,还是羊肠小道也罢,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

第五百六十九章 河东卫氏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有的时候,正大光明稳扎稳打,才是办大事的正途。而一些阴谋诡计,只不过是油盐酱醋罢了。不过不管是康庄大道也好,还是羊肠小道也罢,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

    河东郡,秦置,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晋移治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隋废,寻复置,即今永济县治,唐改蒲州,复改为河中府,东晋侨置南河东郡,南齐曰河东郡,隋废。

    河东郡领二十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获泽、东垣、解县。

    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有根仓、湿仓。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县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

    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有天子庙。

    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也。

    左邑,莽曰兆亭。汾阴,介山在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获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

    端氏,临汾,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

    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十世献侯徙中牟。有铁官,莽曰延平。长修,平阳,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有铁官。

    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乡亭。莽曰干昌。彘,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

    莽曰黄城。杨,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莽曰朕北。蒲子,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讘,骐。侯国。

    河东郡地处司隶地区东北部,他毗邻并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公孙续能够占领河东郡,那么并州就能够和凉州连城一片,这也是曹操派李典带兵,赶到河东的原因。

    安邑,是古代都邑名,是夏朝的都城,中国最早的繁华都市之一,在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

    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364年共计一百一十一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并立为诸侯,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战国前期,魏国领土主要在河东,定都安邑。

    随着魏国在东方不断开疆拓土,魏国的主要疆域变为河南地区,再加上安邑地处河东一隅,不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稳固霸业。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迁都大梁(即后世的河南开封)。

    秦汉时期安邑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公元428年),分为南北两县;

    太和十年(公元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有趣的是,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

    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后世的山西夏县西北七点五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

    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为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一公里的地段为二十二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

    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

    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代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夏县司马光墓祠堂内的文史展览资料)

    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祀大禹之所,解放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

    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

    而安邑城就是河东郡的治所,这里不单单是河东郡太守府的所在地,也是河东卫家的势力范围。

    华夏很多朝代,甚至后世的现代,都是由一个个家族组成的,正所谓没有国哪有家,而相反没有家同样也没有国。

    而小家而是百姓之家,而大家是国家,而那些权贵之家,传承了多少代的家族,则是世家大族。

    而东汉的世家大族,在整个朝代和社会之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很多人才,都是出自大家族。

    因为,整个时候,不管是学着还是武者,多数都是出自于家族,就算有些人才,也极其稀少,因为,往往一个城池,或者一个郡县,一个家族就能左右他们的发展。

    而百姓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力,都掌握在大家族之中,剩下的两三层的百姓,才算是给朝廷上税的百姓。

    所以,当李典带兵赶到安邑城之后,他除了接手安邑的守军之后,同时也去拜访了,河东卫氏的家主卫觊。

    卫氏是河东的儒学世家,也是河东的儒学大族。卫凯不仅以才学名扬天下,主要是儒学世家的大背景,因此成了统治集团不能不依靠的社会基础。

    魏晋书法在华夏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华夏书法辞旧创新,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华夏现代书法艺术的起点,它以特有的魏晋书风,创造了华夏书法史上的神话。

    这个时期是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忧虑和思考,智慧与成就的时代。社会动荡,政权分裂,王朝更替频繁。曹操当权后,一方面严明典律,一方面崇尚文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儒教以外的教派渗入中国,老庄玄学盛行。

    这些脆弱的魏晋士人,开始追求一种洒脱、清闲、空灵的处世作风,夸豪斗富,简傲争胜,行为方式怪诞。新思潮新学风逐渐形成,这就是魏晋时期的玄学。

    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衰微,但卫氏家族仍保持儒学世家的门风。非常重视家族秩序的礼法孝道,卫瓘十岁丧父,“至孝过人“,卫璪内侍怀帝,死于国难;


………………………………

第五百七十章 大战前夕

    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衰微,但卫氏家族仍保持儒学世家的门风。非常重视家族秩序的礼法孝道,卫瓘十岁丧父,“至孝过人“,卫璪内侍怀帝,死于国难;

    卫玠有“在三之义,人之所重,今日忠臣致身之道,可不免乎“语,实乃忠君之道,也是孝道的扩大。在通经知礼者“略无几人“的当时,颇能显出卫氏对儒学名教的重视。

    博古通文是卫氏家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东汉,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今文与阴阳家合流,是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处于官学的地位,古文经学虽非正统,但普遍流行于北方。据《三国志?魏书?古文序》中记载,卫氏所习儒学应为古文经学。

    卫氏书风随着学术风向的变化,也在与时俱进。曹魏三帝时期,刑名之学占上风,卫凯上书明帝注重刑法,受到了重视。

    在东晋时期,袁宏曾将魏晋的清淡家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所列淡宗,具名卫玠不及卫瓘,与卫瓘出于儒学世家立场,主张复兴儒学和恢复名教政治有关。

    到了卫玠这一代,卫氏的学术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在魏晋玄学时期成长起来的卫玠,“少有名理“且善《易》《老》“,当时人们赞叹曰:“卫君不言,言必认真“,但与那些乖戾激进的玄学家有本质区别。

    儒学世家的卫氏,在学术思想开放的魏晋时期,仍以儒学名教为本,凸显正宗,也适时吸收各家学术思想,从而达到了“儒道兼宗,礼玄双修“的境界。

    魏晋时期,儒学大族多是书法世家。如颍川长社钟氏、颍阴荀氏、琅琊临沂王氏,太原晋阳王氏,范阳卢氏等等,这些书法世家与卫氏相比,书名均逊于卫氏,虽然有的在卫氏之后隆盛,但传承均不及卫氏绵长。

    卫氏的书名以早播、威望崇高。传承绵长令各家望尘莫及。卫氏自己觊始,书法便扬名于世。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卫凯古文学邯郸淳,深得其法并能以假乱真,达到示淳而淳不能别的境界。

    其篆书与韦诞齐名,草书与张芝犹有不同。由于其故为胜场,又善各体,时望高于以正书、行书见长的钟繇。

    河东卫氏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它的发展正处于西晋稳定时期,又先于西晋衰落。家族的代表人物卫瓘对于河东卫氏的兴盛与衰落有重要影响。

    卫觊在关中经略、曹魏朝政变革活动的谋略与忧患意识;卫瓘在曹魏灭蜀汉时的角色担当功能和后来评价、及其在“八王之乱“前夕卷入司马氏皇室与外戚大臣矛盾的混乱残杀中,遭受无辜受害的家族悲剧;卫玠在两晋交替时的清谈风尚引领及其实质和其他卫氏家族余脉人物的钩沉。

    卫氏是河东大族,更是当年卫子夫的后代,但是,什么家族都有另类,什么样的腐败世家,也有正人君子,这些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卫觊(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9年),字伯觎(出自《华芳墓志》,名字取觊觎。《三国志》中做伯儒当是觎儒二字近音同音弄混之故,当从墓碑),河东安邑(即后世的山西运城)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学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卫觊少年早成,很早就以才学著称,曹操为司空时,就任他为属吏。

    先后任过县令、治书侍御史等职。在这个时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