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峨眉男徒在都市-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耨多罗。秦云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地持经云。唯一丈夫名无上士。大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富楼沙昙藐娑罗提。秦云可化丈夫调御师。大论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令不失道。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
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此云天人教师。大论云。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又云。度余道众生者少。度天人众生者多。
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路迦那也。大论云。翻世尊。成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及大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两号。而辅行云。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此文误也。学者详之。
婆伽婆。应法师云。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诸佛别名第二
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名虽各异。义亦互通。故法苑云。如释迦翻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但以逗机设化。随世建立。题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也。
释迦文。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优婆塞戒经云。我于释迦。最初发心。于迦叶佛。满三僧祗。须知三祗正满。在于胜观。今言迦叶兼百劫故。大论云。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了知得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得作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刺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刺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时菩萨。七枝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便授其记。汝当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为三僧祇。过三僧祇。种三十二相业。
罽那尸弃。名出俱舍大论。则名刺那尸弃。此云宝髻。亦云宝顶。吾佛世尊初僧祇满时。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先达谓同。故今辩异。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燃灯。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燃灯。以至成佛。亦名燃灯。镫字说文从金。徐铉云。锭中置烛故谓之灯。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灯。故瑞应经。翻为锭光。摭华云。锭音定。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云燃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须从金。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燃灯佛。得受记莂。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此由释尊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毗婆尸为七佛首。以赞弗沙精进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过九十一大劫也。
尸弃。亦名式弃。大论翻火依。佛名经。过三千劫。
毗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药王药上经云。庄严劫中最后一佛。
俱留孙。此云所应断。又翻作用庄严。贤劫第九减六万岁。出成佛道。为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论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人。四万岁时出现阎浮。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垢能怀菩萨。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袍休兰罗。汉言大宝。即多宝佛。出萨云分陀利经。
弗沙。正名富沙。清凉云。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故也。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说度。说法度人也。什师解弗沙菩萨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相应鬼宿。因以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楼夷亘罗。清净平等觉经。翻世饶王。无量寿经。翻世自在王。
昙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无量寿行因时名阿弥陀。清净平等觉经。翻无量清净佛。无量寿经。翻无量寿佛。称赞净土经云。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
阿閦。净名经云。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疏云阿之言无。閦之言动。
刺那那伽罗。此云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问若尔一切佛皆应号宝积。答但此佛即以此宝为名。
楼至。此翻啼泣。又名卢遮亦名鲁支。此翻爱乐。
鞞恕婆附。大论云。秦言一切胜。
提和罗耶。晋言天人王。佛授调达。作佛之号。
须扇多。亦云须扇头。此云甚净。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通别三身第三(别标释迦通贯诸佛)
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力超悟证三身为圆通。由是三谛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报身。三脱一体合名应身。此显二修也。以斯定慧互严。致使法身圆显境智冥合。应物现形。三身明矣。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论云。克其法身真实自体。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今问。寂寂名断安名法身。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问湛湛之体。当同太虚。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知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昭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卢舍那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净觉。杂编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此多从自受用报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从他受用报为目。若论色心皆得净满。身智俱有光明。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曰报身。摩诃衍云。所言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发轸云。本起经。翻释迦为能仁。本行经。译牟尼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从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长水云。寂者现相无相。默者示说无说。此则即真之应也。能仁是姓者。长阿含云。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树林。又号释迦。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此以释迦翻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经云。又诸释种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称赞净土经名释迦寂静。又释迦牟尼。翻度沃焦。如旧华严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万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长。众生流转犹如焦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唯佛能度故此为名。释迦牟尼属应身也。摩诃衍云。所言应者随顺根机而不相违。随时随处随趣出现。非安乐相故名为应。而此应身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召释迦牟尼。名千百亿化身也。唯识论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若就应身。开出变化。则成四身。以现同始终名应。无而歘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执即义名失三身。或执离义相乖一体。今约三义。通而辨之。一者体用。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名真身。他报下赴机缘用名应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而观世音普门示现。令无涯人获乎冥显两种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权实。权名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离明。以显实故从劣起胜。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顺机则权设三身。就应乃实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观经疏云。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是则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犹明镜也。像体本虚。若水月焉影元非实。苟于迹事。而起封执。则同痴猴堕井而死。学出世法。宜诫之哉。
释尊姓字第四
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西域记云。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戎陀罗农人也。肆力畴垄。勤身稼穑。智度论云。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故佛诸文姓有六种。一瞿昙。二甘蔗。三日种。四释迦。五舍夷。六刹利。今具释之。
瞿昙。或憍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答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如十二游经明。阿僧祗时。大茅草王。舍位付臣。师婆罗门。遂受其姓。名小瞿昙。仁贤劫初。识神托生。立瞿昙姓。故知瞿昙。远从过去近自民主。二姓甘蔗者菩萨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求饮食。以笼盛仙。悬树枝上。猎师遥见。谓鸟便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顶。名甘蔗王。女名善贤。为第一妃。三姓日种者。本行经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四姓释迦。具三身篇。
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贵姓也。此名讹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经云。以住释迦大树蓊郁枝条之林。是故名为奢夷耆耶。此以其处而立于姓。故国名舍夷。
刹帝利。肇曰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为其尊贵自在强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能嗔。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
萨婆悉达。唐言顿吉。太子生时。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论翻为成利。西域记云。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纳缚迦。或号摩那婆。瑞应翻为儒童。本行翻为云童。又云善慧。又翻年少净行。燃灯佛时为菩萨号。今问瑞应明昔为摩纳献燃灯华。诸文引此证二僧祇。何故妙玄证通行因耶。答经中既云。得不起法忍。三藏由伏惑故。无此法忍故证通教。而诸文中证二僧祗者。以瑞应是三藏故。净名疏中义以初祗为伏。二三祇为顺。百劫为无生。三十四心为寂灭故。诸文中证二僧祗。发轸问若通别圆妙玄何故判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随教所说。浅深不同。一往瑞应多属通义。以得忍故。异前三藏。不说行因不思议相。异后别圆。况复若判属通必兼后二。又云。余经说遇燃灯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三乘通号篇第五
佛教诠理。化转物心。超越凡伦。升入圣域。其或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声闻乘也。其或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连。灭五果之缠缚。此缘觉乘也。其或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菩萨乘也。语其渡河。虽象马兔之有殊。论乎出宅。实羊鹿牛之无别矣。
菩萨。肇曰。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释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净名疏云。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但诸师翻译不同。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天台解云。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贤首云。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和修吉。此云多头。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沤钵罗。亦云优钵。亦云优波陀。此云黛色莲华。又青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伊罗钵。阐义钞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
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
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旧云阅叉。西域记云药叉。旧讹曰夜叉。能飞腾空中。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
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跋陀波罗赊塞迦。下生经云。秦言善教。此护弥勒城夜叉。
乾闼婆。或犍陀罗。净名疏。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什曰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新云寻香行。应法师云嗅香。
童笼磨。大论秦言树。是乾闼婆名。
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法华疏云。阿修罗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大论云。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观诸经义。应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故此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华严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接。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接。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楞严四。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净觉云。彼四秖可接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
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团圆。今误译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为帝释所缚。经音义云。居修罗前锋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
佉罗骞驮。文句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
毗摩质多。文句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
罗睺。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也。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韦昭云。气往薄之为薄。亏毁曰食。成论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等。取修罗故。佛诫云。修罗修罗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众热。
迦楼罗。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文句。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诸经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结八部数尔。
四魔篇第十五
大论云。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嗔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天子魔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