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御极大明-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姓们的起哄助威,更显的新派学子们的孤立,也助长了监生们的底气,双方面红耳赤,只需一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酿成双方的群殴大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之外暴出一声叫喊:“住手!”
顷刻之间吵闹和百姓起哄的声音停止,都聚首转向人群之外,只见两顶轿子下来两个官员。从官服上辨认,看的出一个二品,一个三品,官阶不小,众人意识惊讶,都收住了手,安静了下来。
京师学堂的学生们认出自己的老师徐光启,也有不少人认出了孙承宗,脸上都浮现了惊喜之色,有了这两位高官在,他们就有了靠山,都高呼“恩师。”并向他们行礼。
监生们对孙承宗和徐光启陌生,但听到“新派”学生们向他们俩行礼又叫“恩师”,再傻也知道他们俩是谁了,都十分恼恨,个个脸上像是挂着一层霜,冷面相对,但碍于他们俩是朝廷官员,不敢太过放肆。
孙承宗和徐光启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但此刻他们也不能再刺激监生,只能对自己的学生训斥,化解这场危机。
徐光启装作十分气愤的样子,指着自己的学生的喝道:“为什么不进去收拾收拾,竟在这里闹事?”
一个学生委屈的样子,指着监生们愤慨的说:“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去,说我们是旁门左类,不配进国子监!”
徐光启听到后两眼一沉,阴着脸对监生说:“进国子监乃是圣上谕旨,你们为何阻拦?这是抗旨!”
一个监生不服气道:“这是国家最高学府,是传授孔孟之道,儒家之学,不是你们这些旁门左道能来的,有辱国学。我们决不让你们进去,玷污圣人!”
“对,不能让他们进去!”
…………
监生们个个高举拳头附和,都憎恨的看着他们。
其实,这些监生们最难以接受的不是他们搬进国子监,而是这些“新学”派的学子们的学业已被皇上承认,还赐予功名,论身份有的比这群监生要高贵的多,他们苦苦读书何止十几年才能进入国子监,有的是有钱人,捐赠了数万两钱财才得的一个功名,而如今这些“旁门左类”的学子们竟然能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心里怎能平衡?与其说他们维护什么孔孟之道,倒不如说是嫉恨。在他们心里,这些“新派学子”和坑骗皇帝长生不老的江湖道士没什么两样!
面对众多监生们的责难,孙承宗上前呵斥道:“你们休要多言!此乃圣上钦定,你们速速让开,否者皆以抗旨罪论处!”
监生们自认法不责众,也就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管他什么官,咱们辛辛苦苦十年寒窗都没弄上功名,这群人连个文章都写不好,凭什么就能获得功名,不服!绝对的不服!
“你是什么人?”一个监生问道。
“老夫孙承宗。”
孙承宗?帝师啊,监生们没见过但都听说过,皇上的老师极有可能是未来的首辅,谁心里没数,这下子都安静了许多,没人再敢喧闹,但监生们都“呼啦”围了上来,祈求孙承宗将监生们的联名折上表皇帝,言及他们对这些学子的看法,说什么孔孟之道才是治国之本,乃是千古国学,亘古未变,泰西之学不过蛮邦技艺之学,应当弃之。
孙承宗不亏是老练的政治家,他没有直言皇上重视“西洋之学”,而是绕开话题宽慰监生,又向他们保证将联名折上奏皇帝,请他们耐心静待,先让学生们进去,此事从长计议。孙承宗苦口婆心相劝,废了足足两个时辰的口舌,自己都累的口干舌燥,学生们也有的累的端坐在地上休息。
监生们终于被孙承宗说服,打开大门放了他们进去,但仍如敌雔,互不待见。
一个下午就浪费在劝架上了。进入国子监,整出一块地方,未来得及收拾,孙承宗和徐光启就开始考察学生,学生们不知其意,但也没有多问。徐光启主要考察学生关于算学方面的知识,从中挑出二十七人,然后宣布换上的旨意。当学生们听到圣旨内容,选中的这二十七人都兴高采烈,没选中的都懊恼不已,早知道就好好学算学了。徐光启对没选上的学生好言相劝,日后学业有成必会重用。
这次选试一直到深夜,学生们毫无困倦之意,孙承宗和徐光启倒是累的不行,一整天没时间吃饭只喝水,早已饿的两眼昏花。
经过这次选试,更是激起了学生们学习“西洋学”的热潮。
翌日,孙承宗和徐光启无精打采,困意浓浓,但仍早早的进宫面圣。
朱由校也已起身,刚穿好衣服,就有人来报他说他们俩在殿外请求觐见。朱由校命他们俩在西暖阁召见。
朱由校看到他们俩一脸的倦意,还以为他们身体不舒服,关心的询问,才知道他们俩昨天挑选学生到深夜。
这引起了他的怀疑,挑选学生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再深问下去,才知道昨天国子监发生的事。
朱由校听到后双眉紧皱了起来。
在这个时代推行“新学”的确会受到巨大的阻力,首先就是这些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士子们,他们将是最大的阻力。这些士子掌握了社会的舆论和思想主流,他们手中的笔有时候比刀更厉害,如何做到平衡成了摆在朱由校面前最大的难题。
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了。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登基大典
朱由校楞了一下神,脑子在想怎么平衡京师学堂的学子和国子监的监生们之间的矛盾,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好,顺利的实现国家科技复兴。
徐光启将昨日选中的学生名单呈了上去,打断了他的思考,推荐他昨天挑选的二十七名学生,并言及这二十七名学生是算学极佳之人,孙承宗也在在旁附言称是。
朱由校御览之后,在御案上拿起一只狼毫笔,蘸足了朱墨,在名单上写下“此二十七人,俱与吏部备案,享七品俸禄,见习待定,由徐光启带领清丈京畿地区土地,务必十五日完成,钦此!”然后交给程化祥用玺。
朱由校暗暗喜道:丈量土地不仅可以成为这些学子入仕的跳板,也避开了那些士子们,等土地丈量完后,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户部为官,实现他逐渐替换守旧官员的目的。
孙承宗从袖中掏出一本册子,也交给了朱由校御览。
朱由校纳闷,打开一看,竟是监生们的联名折,厚厚的联名折上大意写的要求皇帝尊孔孟之道,废西洋之学,说自古明君皆拜孔孟,太祖定制“八股取仕”,乃是千古不变的祖制,也是莘莘学子入仕的唯一之路,不可更改,皇帝不尊孔孟之道而好“西洋之学,”有违祖宗宗法,违祖就是悖祖,即使是隋炀帝那样的昏暴之君也作出不来。
文章的后面跟着是密密麻麻的人名,粗略估算也有二三百人。
朱由校越看脸色越阴沉,看到最后,已是怒火大烧,气的直接将折子扔在了地上。
徐光启偷偷的瞪了孙承宗一眼:你没看着上面写的什么,还敢交给皇上看!惹皇上生气了吧?!
孙承宗低头不语,对徐光启的质问眼神根本不理睬。
朱由校站起来正要发作,忽的“哈哈”一笑,弄得他们俩莫名其妙。
废西洋学?靠你们这群“之乎者也”强盛国家吗?真是好笑。一群酸腐之人,不就是骂我几句嘛,一人难称百人意,当皇帝的哪有不被人骂的,朕还是有这个肚量的。
“随那些学生去吧,不要管他们。”朱由校丹丹的说。
孙承宗看出皇上对此不屑于顾,也就不再多言。徐光启的心也安稳了许多。
从宫中出来,孙承宗就去找侯光远,一起办理国库合并之事,徐光启也带着学生开始了京畿地区的田地清丈,户部官员和顺天府登记造册,清查户籍田亩。如此浩大工程,动用千人。户部忙着府库合并,又要忙着清丈田地,俨然成了最忙碌的部门,平日都闲的屁股生疮的户部官员一下子没了白天黑夜,真是发扬了“白加黑”的拼命精神,什么叫工作狂,看看户部的官员就知道了。
工作多,用人自然也就多,朱由校又趁此机会往户部多挑选了些人,这样,户部成了六部人员最多的部门了。
九月初六,新帝登基大典如期举行。紫禁城旌旗飘扬,彩带飞舞。
这对朱由校来说将是不平凡的一天,也是最重要的一天。因为,从今天开始,他将成为正式的皇帝!
清晨,当第一缕晨光照射大地,城中许多百姓还在睡意之中时,朱由校早已起身,在近侍的侍奉下穿上了皇帝大典才会穿的黄色衮服。乾清宫也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宫内外张灯结彩,彩缎绕柱,整个紫荆城都净水清道,焕然一新。
今天,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再平淡不过了,可朱由校将在今天向全世界宣布,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将属于他,他是这个帝国的主宰!
“咚~”,紫禁城长乐钟洪亮的响起,高亢的阵阵号角声起打破了北京城宁静的清晨。朱由校听到这钟号之声,如唤醒沉寂在梦境般的心境,令人砰然心跳。伴随着的,还有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程化祥进来,轻声禀奏道:“陛下,吉时已到,请陛下移驾。”
这一刻终于来了,前世的袁天齐,今世的朱由校,缓缓起身,低首看了一眼恭敬在旁的程化祥,轻声道:“走吧。”
朱由校迈开步子,每走一步都是十分的稳健。
做皇帝是他的夙愿,可他要做的是太平天子,想好好的享受人间繁华,可偏偏是在乱世!他虽然不知这以后的路会走出什么样,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法改变,只有面对,他要做的只有改变这一切。
朱由校走出乾清宫,东方的太阳已冉冉升起,红润的阳光辉辉洒在紫禁城上,照耀的大殿金碧辉煌。钟鼓声已经鸣了三响,他知道这个时候礼部的官员们已经结束了在天坛、先农坛和太庙的祭祀,盛大而隆重的登极仪式就要开始。
承天门外身穿朝服的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有序排列在御道两侧,等待天子仪仗的到来。朱由校坐着六十四人抬的御轿来到城楼下,在大太监程化祥的搀扶下稳步的登上承天门,面对着成千上万人,朱由校没有丝毫紧张感,而是威严肃穆。尽显天子威仪。文武百官的目光都注视着这大明又一位少年天子登上*的承天门城楼,看着穿着明黄衮服、金光灿灿生辉的皇冠,感到尊贵无比、威严可畏,高高在上,不可冒犯。
这对百官们是一场难得壮观之举,短短一个月见到两位皇帝登基大典,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对于满朝文武,一生能遇到两次皇帝登基,已是毕生奇观。
朱由校跟着礼部官员祭天,每一步仪式都有序的进行。这些程序在这之前已经有礼部官员向他详细的陈述过,虽然繁琐,但是不可缺少的仪式,要一一按部就班。文武百官们跪在午门广场的御道两侧,殷切的看着这一切,敬天法祖,祷告苍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终于,繁琐的祭天仪式完毕,朱由校已是累的两颊汗水直流,心中早已厌倦,暗暗的在心里骂道:真不知道是哪个混蛋制定的这种仪式,让皇帝着实累了够呛!
他心里将制定这个仪式的官员骂了个祖宗一百二十遍,估计这是故意调侃皇帝的,就像民间闹洞房一样,反正登基怎么折腾皇帝也只能干憋着,此时不闹一闹以后谁还有机会!
祭天仪式结束,朱由校呼吸有点急促,在程化祥的带领下稳步的走向皇极殿。御道上锦衣卫们挺俊高拔、手持银舞蛇形红缨长枪站立。朱由校在华丽威严的仪仗中漫步走向皇极殿,脚踏直通皇极殿的红毯,每走一步都让他感慨万千,回想自己的种种经历,一步一个脚印,坎坷多难,惊心动魄。
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踏上的是新的历程。
午门大开,文武百官进入皇宫,走向皇极殿。
朱由校登上皇极殿宝座,百官们鱼贯而入,按照官阶整齐站立,只等新皇的屁股坐下,便可跪拜道贺。
朱由校看着和乾清宫御座一模一样的宝座,嘴角轻轻的泛起了笑意,就是这把椅子,古今多少豪杰为此命丧黄泉,多少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就是他,也是九死一生才顺利的登上这个位置!
不过是一把普通的鎏金椅,天下却只有我一个人能坐了,之后,天下人都将向我跪拜,俯首称是,这种权力至上的感觉已油然在朱由校心中升起,这几日来,朱由校充分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快感,真是让人沉寂不可自拔,原本只想快乐享享人间繁华,可现实是权力的快感更胜于繁华。
朱由校转身,面朝百官,傲视群臣轻稳的坐下,群臣眼快,看到他的屁股刚一沾到宝座上,立马齐刷刷的跪下山呼“万岁”,行三跪九叩大礼,大殿之外又响起了鼓乐之声,其声悠扬,远飘城外。
百官大礼行毕,程化祥拿出朱由校御笔亲书的圣旨高声念道:“朕秉承先祖承继大统,冲龄继位,国之重任尤甚不堪,惶惶终日寝食难安,有赖百官恪尽职守、忠君报国,辅朕垂拱治理天下,君臣同心,愈茂新猷。朕不忘先祖教诲,必殷勤理政,敬天法祖。朕秉承上天,欲启天下大治,改明年正月为‘天启元年’,大赦天下,免赋税一年,百姓所欠朝廷租税一律豁免,废‘辽饷’,除江南织造,召回边地监军,发内帑五十万,犒赏边军,发内帑五十万,赈济灾民。尔等百官,与朕同心,共理天下。”
宣读完毕,百官欢腾,许多让他们痛恨的弊政解除,武将们也是欢欣雀跃,带兵打仗身边总有不懂军事的阉人充当监军,指手画脚,妨碍军务,早就恨的想踹飞他们了。
新皇的诏书让人看到了新皇为政之举立志刷新,一些正直大臣欢心鼓舞。百官们心花怒放,高呼“万岁”。
一届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登基大典结束,皇帝的圣旨被礼部转抄送往全国各地,颁布天下。百姓更是欢呼,普天同庆,老百姓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在乎的是谁能让他们过的更好,免天下赋税一年,这在历代中从未有过,朱由校开了古代先河,老百姓们更是津津乐道,遥拜天恩,对于赋税繁重苦不堪言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恩赐。
朱由校回到乾清宫,早已累的十分疲弱了。
大典结束了,活总是要干的,该干嘛还得干嘛,一切又回到了原样,只不过他这个皇帝现在已经转正,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朱由校用过午膳,命人传诏户部右侍郎侯光远午后觐见。
侯光远还未踏进户部,就被皇帝传召,不敢怠慢,随宫人进宫面圣。
侯光远来到乾清宫,皇帝正在批阅奏章。朱由校见到他,命人赐坐,侯光远谢恩后双手扶膝端坐,很不自在。
朱由校温和的说:“朕观你熟知朝廷财税,要向你垂问,你可知朝廷税源如何?”
侯光远起身拱手回道:“回陛下,朝廷税源广泛,主要取之田赋、盐税、商税,还有部分番外贡品,边陲纳贡,官方贸易等。”
朱由校点点头,对侯光远的回答显然是满意,但面色却十分凝重,朝廷税源如此之广,财政却捉襟见肘,显而易见,功勋官绅之家土地兼并严重,已威胁涉及江山稳固,官员腐败也是尤甚,结合明朝年岁四百万两就知道,钱都进了贪官污吏和功勋豪绅的腰袋里。
………………………………
第一百二十八章 盐政改制
朱由校沉问道:“所得税银各为多少?”
侯光远没想到皇帝问的这么细,低头细细想了一会儿,抬头回道:“田税二百四十万两,盐税一百万两,商税三十万两,其它各项不过十几万两。”
朱由校瞪大了眼睛,吃惊的差点站了起来,惊呼道:“差距这么大!”
这太出乎人的意料了,税收如此不平衡,负担都压在农民头上,要知道,全国60%以上都是农民,负担都在他们头上,时间久了不是逼他们造反吗?
要改,一定要改!朱由校铁了心,清丈土地已经开始,府库也逐步合并,下一步就是税改,这是国策!
“朕听说民间一斤盐300文,如此高的盐价,税收为何只有100万两?”朱由校虎着脸问侯光远。
侯光远俯身言道:“微臣在任南京左都佥都察御史时,知道那里的情况,漕盐多集中在两淮,通过两淮发往各地。我朝本实行盐引制,由官府向‘灶户’收购,发‘纲引’与盐商,计价收税,每引折盐300斤,每引银6两6钱4分,朝廷年发200万引,但实则朝廷发放不完这么多纲引,也只有五成。各级官府盐官又借故敲诈勒索盐商,盐商不得不把盐价抬高,徒增盐价,官商贪墨,致使灶户破产,私盐泛滥,朝廷已经控制不住,万历四十六年废除“纲引”,不再过问盐政,只向盐商抽税。然而盐商却借此机会虚报数额,各地官府又克扣盐税,如此一来,朝廷盐税大量流失,朝廷不过得其100万两。”说到这,他抬起头来,重重的说:“臣算过,朝廷盐税应在600万左右。”
朱由校听到这个数字,更是愕然,600万对现在的大明来说真是天文数字,这么多钱被贪官污吏拿去,朝廷才分得100万,这让哪个皇帝听了也受不了。
朱由校愤然的锤着桌子道:“盐政是该整治整治了!侯爱卿,你既然熟知盐政弊端,可否前往两淮,替朕梳理?”
侯光远抬头茫然看着朱由校,看到他决然而然的眼神,登时怔住,盐政百年来都是让朝廷头疼的事,那里官商关系盘庚错节,利益交织根深蒂固,早已雷打不动,斧劈难入,要想整治谈何容易,谁愿意沾染那里,朝中重臣多少都和两淮盐商有点关系,一旦整顿盐政,得罪的人肯定不少,恐怕到时候丢官丢命都有可能。
盐政是一定要整治的,皇帝既然问了自己就不能不接招,可自己又不想去,只能推荐别人。
这个烂摊子还是让别人去做吧!侯光远俯身拜道:“微臣愿为陛下分忧,只事目前府库合并正是关键时候,微臣恐怕脱不了身,臣愿推荐一人,必能厘清两淮盐政。”
“哦,何人?”朱由校眼睛一亮,问道。
“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袁应泰,此人精明强干,深谙纲法,通水利、善理财,恤百姓,在任临漳县知县时口碑甚佳,百姓立祠颂其功德。臣荐此人可担此重任。”
朱由校听到“袁应泰“三个字,脑海中急速搜索起来。此人在也算是难得的好官,不过对他的事迹朱由校并不很清楚,他毕竟不是历史上多么重要的人物,谁也不会刻意的关注他。
朱由校微笑的点头,说:“既然如此,传朕旨意,封袁应泰为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漕总督,赐尚方宝剑,即刻上任。”
侯光远一听,顿时蒙了,悔恨的真想将脑袋捣碎,没想到皇帝竟然封了这么大的官!但转念一想,这还不是什么好事。
他心里即羡慕也庆幸,羡慕的是袁应泰这老小子真走狗屎运,一下子从六品芝麻官升到了封疆大吏,这是什么命啊!庆幸的是盐务这就是个坑,不好整,牵扯的人太多。利益也是错综复杂,不好整啊!
朱由校见侯光远在那发愣,以为没听清,又说了一遍,侯光远还是愣在那没动静,朱由校恼火一拍桌子惊的侯光远差点摔倒,忙跪下谢罪。
这老小子想什么呢?在他面前开启了小差。
朱由校不便追问,一挥手便让他跟着程化祥去内阁传旨。
这件事轰动了内阁,也轰动了文武百官,很多人当了一辈子官没见过这一下子飞上天去的,都去向袁应泰恭贺,侯光远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以说这就是一块肥美的肘子,肉多骨头也硬,都想去咬可也不想啃骨头。
袁应泰接到圣旨,也是懵了,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上来,没想到从天上掉下来这么大的官砸到了自己头上,很不适应。这是封疆大吏啊,可以说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在自己上,多少官员都眼馋,别说党总督了,就是当知县也愿意去啊。许多大臣不知道皇帝的真意,还都以为袁应泰的了肥差,羡慕死了。
袁应泰还算镇静,不管别人在他耳边说什么恭维的话,也不理会别人怎样和他攀关系,他都客客气气的送迎。
袁应泰让家人好好收拾一下行李,准备好后,穿戴官服,进宫面圣谢恩辞行。
朱由校正在乾清宫批阅奏折,当了几天皇帝,他深感皇帝这差事还真不好当,全国这么多的大事需要皇帝批阅,真是够累的,晚上加班延点的干活是常有的事,这对青春正盛的朱由校来说真是枯燥乏味。
朱由校见到袁应泰,但见此人身长六尺,面色严峻,行为举止干练,朱由校望一眼,便有种令人生畏的感觉。
朱由校暗自叫好,啧啧赞叹,虽不甚了解此人,但在历史上多少知道一点,也算是一个好官。朱由校让跪在地上的袁应泰起身,问道:“朕让你去两淮之地,可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