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临天龙-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也站起身来迎向蔡京,这蔡京气质儒雅潇洒,笑起来令人如沐春风,可是完全不同于后世所看影视剧上那种老谋深算的奸猾形象。他笑着对蔡京回礼道:“今天正有闲出门来逛一逛,不想在这里见到蔡学士,当真是巧得很。”
听到赵佶这话,梁师成不禁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为了这个巧得很,他可是瞪大眼不眠不休才算准了蔡京今天会到太平观来,不过这些事自然不会讲出来拆王爷的台。
虽然赵佶身份尊贵,蔡京面对他也不必要诚惶诚恐,简单寒暄几句后便望向旁边神色有些尴尬的观主道人。未待开口,那观主已经涩声道:“蔡学士,您今天来得真是不巧,今天观里的云纹青丹真是半张也没有了。”
一边说着,观主一边哀叹,暗道如果早知今天蔡学士会登门,无论如何也不能老老实实将所有货品都卖给端王爷。端王爷贵则贵矣,可是这蔡学士同样非同小可,去年里还管着整个开封府,如今虽然高升了,但人脉和影响总留下来了。他们在城里混日子,要紧是打通这些官面上的关系。
蔡京听到这话后,面色禁不住黯了一黯,那观主又小心翼翼道:“若学士能等上一等,下月新出的云纹青丹,一定优先送到学士府上。”
当着赵佶的面,蔡京不好发火,心情却不甚好。他接了圣旨再过十几天便要离京,哪有时间等到下个月!这次离京,他正想趁这机会沿路拜会一下老朋友,有几位朋友素好丹青,在外为官也念念不忘这太平观的宣纸,因此他想随身带上一些作为礼品,不想却遇到了这种情况。若换了旁一个人,他总要想办法匀一些过来,但是对赵佶,却不好启齿了。
赵佶见蔡京脸色有些为难,便笑道:“自然不好叫学士为难,便从我这些货品里匀出一半来让给学士,左右我买了这么多,一时间也难全都用上。”
听到这话,蔡京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他如今入了中枢,一言一行都要谨慎起来,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大街上见到赵佶都得远远避开,任何一种交流,落在有心人眼里都是一个值得攀咬的由头。
但若要拒绝赵佶的好意,又似乎有些不妥。蔡京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也当真需要这些宣纸做礼品去拜会旧交,沉吟片刻后,他便拱手道:“如此多谢王爷了。这些货款,稍后便着人送到王爷府上。”
赵佶大手一摆,说道:“我又不是买卖货品的商贾,既然蔡学士有需要,即管拿去。”
蔡京闻言后又沉吟片刻,旋即说道:“文墨**,也实在难容铜臭玷污。这样吧,李观主你记得,下个月里做出的云纹青丹,直接照数送到王爷府上,然后你自到我府上去会钞。”
听到蔡京的安排,赵佶心中一叹,暗道此人做事果然滴水不漏,到了这种情况都力求跟自己没牵没扯。不过他却不想蔡京就这么轻巧脱身,闻言后摆手道:“也不须这般麻烦,我买这些纸来,只为抄写经卷。蔡学士你的文墨造诣,冠绝当时,我心中素来仰慕。今次遇到,我正有个不情之请,若蔡学士能手录一卷南华经赠予小王,胜过千金!”
蔡京不想赵佶竟如狗皮膏药一般,一时间竟难甩开,闻言后只歉然道:“若早些时日端王爷有此请,下官不敢推辞。只是近年来得官家赏识,授以重任,泰半心思放在政事上,不敢辜负皇恩。至于笔墨之情,却是淡了许多。”
这一番话,已经半是推脱,半是规劝了。赵佶闻言后不再多说,笑着与蔡京拱手作别。出了道观后,梁师成凑在赵佶耳边低声道:“王爷,已经照您的吩咐,把便笺塞进了蔡学士那份宣纸中。”
赵佶点点头,他早就预料到蔡京未必就会乖乖为他所用,因此准备了一招后手。如此一来,只要蔡京还不想往死里得罪他,总要仔细考虑一下他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
继续求推荐票支持。。。,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
………………………………
034 百转千回
回到自己府中,蔡京望着堆在厅中一角的宣纸,一脸苦笑之色,不想出门一遭,竟然招惹来这样一桩麻烦,真是让人头疼啊!
“老爷,这些宣纸要放到哪里去?”府中的亲随上前一步小声问道。
听到这话,蔡京心绪一紧,忙不迭摆手道:“放在那里,我自己收拾,你们都出去吧!”
下人们听到这吩咐,便都小心翼翼告退出门。
起身将房间门窗关牢了,蔡京才一脸为难走到宣纸堆前。在太平观里,端王府的那个姓梁的内侍鬼鬼祟祟在货车旁站了许久,蔡京如果没猜错的话,这纸堆中定有古怪,或许就藏着端王今次找上自己的目的。
初时蔡京也以为在太平观遇到端王纯属偶然,可是接下来端王与自己那一番谈话却令蔡京改变了看法。一想到端王大费心思安排这一场巧合会面,这当中的深意,蔡京甚至想都不敢想。
皇子夭折,并非什么多出奇的事情,神宗朝一连四五位皇子夭折也没有对大宋产生多么恶劣的影响。可是当今官家的情况与神宗皇帝相比又有些不同,官家九岁登基,一直到近几年才开始亲自处理政事。过往那些年,一直是高氏太皇太后代之打理朝政。坊间传言,官家自幼多病,高太皇太后为了多攥住权柄一段时间,甚至刻意延缓给官家治病调理。虽然都是一些不足信的传言,但是蔡京亲眼所见,官家的确气色不甚好,说句大不敬的话,非是长寿之相。
也因此,年前皇子夭折,着实在朝野内外掀起一波暗潮。许多事情虽然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讲,但是些许蛛丝马迹还是透露出来,比如吴王府上近来忽然延请名医,而刚刚出阁的简王则频频出席文臣宴会。这当中,原本在京中最活跃的端王却忽然变得沉静起来,据说就连向来与之相交莫逆的小王都太尉都吃了几次闭门羹。
蔡京原本还觉得端王识时务,安分守己,可是不想端王竟一鸣惊人,直接找到了自己头上来。他难道不知,此举与自绝前程无异?若被官家知晓了,不只端王前程要完全断送,就连自己都要受到莫大连累!
所以,蔡京在太平观中诸多推诿,绝对不与端王有更深接触,可最终还是没能打消端王的决心。其实对于是否将这批宣纸带回府中还是就地销毁,蔡京也实在踟躇了很久,最终决定带回来,还是因为最近这大半年来端王的表现。
这大半年,端王断绝了所有与外臣接触的路子,据说在民间搜罗到一名伶人,甚讨太后欢心。单单这一点,端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就比那吴王和简王高出了一筹都不止。若真事有万一,外臣如何跳脱,那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能够一锤定音的声音,终究还是出自宫里,这是大宋自太宗皇帝传下来的祖制。无论向太后如何谦逊低调,她就是有这个力量!
其实从内心里,蔡京还是完全忠于当今官家的,因为官家对新法支持力度甚至要超过了神宗皇帝且无太多掣肘。蔡京根子里就是一个新党,并且深知大宋目下已经到了不变法即等死的地步,他饱读圣贤之书,自有一番谋国雄心。他视王安石为师为长,不只花大力气研究王安石种种新法举措,对于新法频频失败的原因也都了解甚深。王安石这个人,精于做事,拙于谋身,而对于推动新法而言,在蔡京看来,后者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
虽然对当今官家一腔赤诚,但蔡京明白为国为己,都要做好两种准备,也因此,他决定将端王赠送的宣纸带回府中。且先瞧一瞧端王是个什么想法,如果委实太拙劣,那自己也就只能抱歉了。
一边思忖着一边在纸堆中翻找,过了片刻,在纸堆中翻出一张一指宽的纸条,纸条上只有两个字:“大理”。
捏住这张纸条,蔡京陷入了沉思当中,渐渐梳理出端王的意图,而眸中的异彩也益发浓烈。
毫无疑问,端王这次来接触自己,应该是想参与到出访大理国这件事中。短短两个字,含义却很多。首先一层,端王通过这件事表明自己是心向新党的,因为大理国入贡之事对新党而言意义重大,端王既然愿意参与进来,那就说明他内心里对新党还是认同的。这第二层,端王应该是想借此避开朝中目下暗潮涌动的气氛,这时节待在汴京城里,哪怕每天闭门谢客都能被解读为心怀诡念。只有离开京城,眼不见为净才是最好法子。而第三层,应该也是端王最重要的目的,以亲王出使番邦,绝对是一笔厚重履历,一旦用到则就是远远胜过诸王的资本。
手中捏着这张纸条,蔡京都忍不住要为端王击掌喝彩。若这主意是端王自己想出来的,如此才智,绝对可做大宋中兴之主!若说这计策有一点隐患,那就是如果在出使途中官家支撑不住的话,那端王注定与大位无缘了。这种事出万一的情况,若无大魄力,实在很难做出决断。
蔡京面沉如水,就着灯台将纸条烧成灰烬,然后开门唤来下人研墨,自己则铺开空白奏章,伏案疾书起来。
第二天,下朝之后,官家神色有些不愉快。今天的议事本来很顺利,蔡京蔡学士提议今次出使大理国可让一名宗室跟随,也甚合皇帝心意。这一次大理国入贡,对皇帝而言是他过往几年施政成绩的体现。太皇太后在时,总是喋喋不休讲新法乱国,王安石和一干新党之人是乱宋的妖孽。可是他启用这一批人,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应该足以封住那些人的口了。
那大理国虽然远在南疆,但这番恢复朝贡,对大宋、对皇帝意义都极为重大,派遣宗室为使,的确能益发彰显朝廷对他们的礼遇重视。因此皇帝准许了蔡学士的请求,并且下令众臣商讨人选,可是问题却出来了。一群旧党之人贼心不死,竟然推荐两位皇叔为人选,这可触犯了皇帝的逆鳞,直接给驳回否定,也不再在朝堂上公议此事。
皇帝虽然愤怨难消,但该做的事却得做,不让群臣决议,皇帝自己开始思忖起该派谁去要好。首先两位皇叔是绝对不可以的,而取代他们的人选,则只能是自己这些兄弟。
吴王?瞎就瞎了,却要在这时节延医治病,想要逆天而为,能有什么好结果?
简王?自己这一母同胞的小兄弟,最近可是忙得很,还是不必再打扰他了。
思忖片刻后,皇帝心里已经有了人选,略一沉吟后,便吩咐内侍道:“去端王府上,请端王进宫来见一见我。”
旨意传到王府的时候,赵佶正在临写经文,听到内侍传来官家口谕,胳膊一颤,好大一团墨渍晕开,上好一张云纹青丹废了。
梁师成自知王爷心事,在赵佶换衣服的空当,与那传旨的内侍交谈片刻,得知官家心情没有明显的不悦,然后急匆匆去回报赵佶。得知这个消息后,赵佶才吁了一口气,暗道这番没有弄巧成拙,算是赌对了,同时对蔡京的效率之高也不免赞许有加。
收拾了一些东西,赵佶跟着内侍径直入宫,见到皇帝后,首先呈上一卷自己临写的道经,说道:“臣弟近来研读冲虚经,每每阅过都觉神清气爽,益发手不释卷。因此便抄录了几份,赶巧六哥召见,今天便随身带来一卷,请六哥赏鉴。”
同是送礼,皇帝对赵佶这份礼物就满意得很,接过道经来翻阅片刻,旋即便笑道:“十一哥书法造诣益发精湛,单单瞧着这些清雅从容的字迹,我心里已经少了许多烦心事情。”
接下来兄弟两个寒暄片刻,皇帝却迟迟没有进入正题,赵佶心中一动,旋即便笑道:“说起抄录经文,还有一桩趣事要跟六哥讲一讲。昨天臣弟去那太平观购买纸张,赶巧遇上了蔡京蔡学士同来买纸。只是这纸却都被我买下了,蔡学士书法造诣为本朝之冠,我一早就有耳闻,只是以往一直没机会拜访。赶巧这遭遇上,我心道这是个挟纸威胁的好机会,便想用一半的纸来换蔡学士墨宝一卷,可惜这蔡学士终究不肯就范,让我这满心欢喜落了空。”
听到这里,皇帝才朗笑道:“这等破落户的作风,也只十一哥你才做得出。蔡学士终究是个忠厚人,若换了是我,转头便要参你这文墨小贼一本。”
笑过后,皇帝面色一肃,旋即便进入了正题:“我这里有一桩差遣,不知十一哥你有没有兴趣接下来?”
――――――――――――――――――――
这几章,主要交代一下朝廷上目前的大概形势,具体的权争和党争之类,以后都会尽量简略。另,继续求下推荐票。这种面板属性,对新书而言太重要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035 临行
终于来了!
听到皇帝的话,赵佶精神为之一振,连忙起身表态道:“臣弟虽只一介闲散王侯,但终究是咱们大宋臣民,官家但有所命,绝对不敢推辞。”
听到赵佶的表态,旋即面色一喜,接下来便说道:“十一哥这态度好得很,我打算派遣使团前往大理国这件事你也知道了吧?日前朝堂上公议,此行若有一位宗室亲王同去,才能显得更加庄重。至于这人选,我想来想去,也只有十一哥你可堪任了。”
说罢,皇帝便凝望赵佶,观察着他的神情变化。
听皇帝说完后,赵佶脸色显出一丝迟疑和为难,沉吟半晌后才开口道:“原来是这一桩事啊,一时仓促,六哥能否容臣弟仔细考虑考虑再作答复?”
皇帝听到这里,脸上显出一丝不悦,沉声道:“十一哥有什么为难之处么?”
“若是旁的差遣,臣弟既然应下来,无论做好做坏,怎样都要完成。但若是出使大理……”赵佶一脸为难状说道:“一来臣弟没得出使番邦的经验,若有行差踏错,自己丢脸还是小节,怕就怕误了咱们大宋邦交大事。二来臣弟听说这大理国远在千万里之遥,往来一遭,少不得要一年半载只要,可是臣弟已经与五岳观观主约好,要参加两个月后道灵大会,这个、……”
听到赵佶的理由,皇帝面色稍霁,旋即又和颜悦色道:“原来十一哥是担心这些。这第一点,你不必担心,这次与你同行的蔡京蔡学士乃是大才之人,纵使你有些许疏漏,蔡学士也能帮忙转圜过来。而且,咱们大宋邦交最要紧还是那辽国与西夏,若是出使这两个虎狼之地,纵使十一哥你自告奋勇要去,我也不能答应。至于这第二点,十一哥你更不必介怀,那道灵大会今年参加不了还有明年。那大理国合国上下礼佛,佛道教义,总有些许相通之处,这次机会难得,十一哥若不去见识领略一番,可是大大憾事。”
讲到这里,皇帝看见赵佶露出意动之色,接着又加了一把火:“况且,十一哥这次出使大理国,路途虽然遥远,但一路也能有许多机会观赏壮丽河山景致。我也不给十一哥你划定具体的行程限制,十一哥你一路**山水,寻道访仙,岂不美哉?”
皇帝已经讲到了这一步,赵佶也实在没必要再拿捏作态,当下便起身拍着胸口保证道:“既如此,臣弟便接下了这桩差事,决不辜负官家信任!”
接下来,皇帝又交代赵佶一些出使大理国需要注意的事项,谈话的气氛也轻快缓和下来。兄弟两人全都得偿所愿,自是一明一暗不同的两种满足。
离开皇宫回到王府之后,赵佶笑得嘴角咧开。梁师成见王爷这般模样,心道该是已经得偿所愿了,虽然不明白王爷为什么这么热切要去那山高水远的大理国,但心里还是替赵佶感到高兴,便说道:“王爷将要远行,小的要不要现在就准备下去?”
“也好,现在就开始准备吧。”赵佶点头道,虽然时间还有那么十几天,但要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也不是三两天就能完成的。
梁师成见赵佶仍是一副喜难自抑的表情,禁不住说道:“小的真不知那大理国有什么好,竟然值得王爷这般高兴。”
赵佶只是笑笑,并没有解释。这次的事情他之所以高兴,还并非全都是因为能去大理,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蔡京。这次双方彼此达成一个默契,以后再沟通起来自然更简单。以往赵佶谢绝与文臣往来,一方面是不想显得太跳脱,另一方面与那些文臣们之间往来也实在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可是蔡京则不同,他是中枢重臣,同时本人的确有真正才学,先培养起一个基础来,对赵佶以后裨益甚大。
即将要远行,赵佶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他首先召见全冠清,吩咐他在自己离京的这段时间里减少手下那群帮闲的活跃度,只保留基本的活动就好了。今次侦查蔡京的行踪举动,全冠清和他的手下们展露出来搜集情报的力量的确很惊人,但暴露出来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在处理庞大信息的时候,效率非常低。因为这个环节的短板,全冠清这个组织的整体力量都被拖低下来。
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情报处理队伍,可是要怎么做,赵佶也没有一个切实可用的方案。这件事,赵佶思忖了良久还是安排给了梁师成。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分开,相对而言,情报的处理远比收集要重要得多,自然也要交给更加信得过的人。赵佶虽然没有建立大宋东厂的想法,但目前也的确只有梁师成才最信得过。
至于所谓的权阉祸国,赵佶绝不担心。其实自宋朝以来,历朝的权力构架已经趋于完善,几乎不可能出现太监或是某股势力一手遮天的情况,当然如果皇帝允许的话那又另当别论。太监和大臣,讲到底都是皇帝手中的工具,只是相对而言,太监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但无论多么势大的太监或权臣,皇帝只要想废掉,两指宽一张条子足矣。就算公认太监祸国比较严重的明朝,又有几个太监敢藐视皇威?至于要效法汉唐之间妄谈废立,那完全就是找死!
所以,赵佶对梁师成很放心。但同时他也并不打算给这个情报组织什么官面身份,这只是非常时期非常方法,绝不能作为常设机构传承下去。赵佶并不打算因为自己一时的念头,就破坏掉大宋这个有史以来最开明的朝代氛围,搞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已,那已经不能算是大宋了。
除了交待全冠清要安分同时去芜存菁的调整之外,赵佶还让他通知远在洛阳的乔峰一声,这次出使大理,赵佶希望乔峰能陪自己一起去。这一路去山高水远,赵佶心里尚有许多不安分的念头,偶尔或许会脱离使团自由活动,有乔峰这个高手在自己身边,总会踏实许多。
除了这些之外,赵佶还吩咐梁师成一定要看死了那位马夫人。
自从回到汴梁一来,赵佶就甚少接触那位马夫人,不过在这位妇人身上用的心思却不少。围绕着马家住所层层叠叠布下诸多耳目,保证这位马夫人一旦有任何异常举动,都能第一时间获知。
让赵佶略感安慰的是,这大半年来马夫人倒也安分守己,既不接待什么访客,也甚少出门。仔细观察起来,甚至比普通人家的女子还要安分的多,就好像一个心若枯槁、青灯古佛的尼姑一般,连寻常的出门游逛消遣都没有。
这位马夫人越是如此,赵佶心里就觉得越古怪。经过几次接触,他看得出这位马夫人脾性不甘寂寞,绝不是那种心若古井无波、甘于平淡的普通妇人。之所以摆出如此姿态,或许就是因为察觉到自己对她全方位的监视而故意做给自己看的。
但无论如何都好,只要这妇人能保持安分守己,对赵佶而言就是最好的情况。耐心和时间他都不缺,索性就这么一直耗下去。
赵佶吩咐梁师成,自己不在汴梁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加倍用心看住这位马夫人,尤其要注意她与丐帮中人的接触。类似的话语,赵佶也吩咐了全冠清,要他注意马大元的行踪和安全问题。两下提防,应该不必再担心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事无巨细,一切都布置妥当之后,赵佶又思忖良久,确定没有遗漏的疏忽,这才完全放下心来,安心待在王府里等待乔峰到达。
除了丐帮的事之外,其实还有一件事令赵佶颇为烦心,那就是一直留在王府里的李傀儡。对于这个逍遥派的传人,赵佶也着实有些无语,此人每天只关心他的戏文唱腔,至于别的事情,一概都不理会。这大半年来,赵佶更是从没见他练过武功。除了那一次似是而非对北冥神功的点评之外,赵佶从他口中再没有听到什么有意义的话。
这次前往大理国,赵佶比较有可能会获得北冥神功,虽然在莽莽群山中寻找几率比较渺茫,但如果锁定无量剑宗周遭,应该还会比较容易吧。可是李傀儡那没头没脑一句话却让赵佶心下犯了踟躇,不免旁敲侧击向李傀儡打听这北冥神功的详情。可是不知这李傀儡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反正赵佶是再也没能问出什么来。无奈下,赵佶也只得吩咐府中下人照顾好这李傀儡,一切等自己回来再说。反正能否找到那北冥神功还在两可之间,现在担心什么,也是徒劳。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