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就时论势-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小白一定是和他们达成了某种交易,但小白绝对是支付不起的,被齐僖公召回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我那幼弟会不会有危险,不行我必须和太子还有小白见上一面,事关重大,咱们三兄弟应该互相帮衬才是,怪我嫉妒心真是害死人,多谢二位指点。”
召忽和管夷吾指点了纠儿后,便离开了,临走时管夷吾对纠儿留了句忠告,“遇事不能太急躁,顾全大局才行。”
(本章完)
………………………………
第20章 功与过
麦丘战役结束后,麦丘城的人民开始修复战争所带来的损伤,基本安定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不在为戎狄侵犯所担忧,麦丘城依靠着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成为齐国北方的一颗耀眼明珠。
小白他们在这里待在麦丘已经有三天了,这三天时间里众人从早晨就开始去酒楼里喝酒欣赏艺妓优雅舞姿,颇有些酒池肉林的感觉,不过他们目前也只有这样,直等齐侯的调令一到回临淄去。
尽管莒氏在一旁不断劝阻小白,但小白还是喝个不停,他与其他人的心情不同,其他人更偏向于庆祝胜利,而他是心烦,不知该如何去跟国懿仲和高傒说。
“公子不可在饮酒了,公子狂饮与他人不同,是否心中有烦心之事?可否说于奴婢听听,让奴婢也为公子分忧。”
小白听后,放下酒杯,说:“唉!这几天我天天心里啊在想,希望这齐侯的诏书不来已经三天,莒氏你说齐侯应该是把麦丘划给我了吧?”
莒氏摇了摇头,“奴婢不知道,但奴婢知道一点,那就是公子抗击北狄有功,齐侯应于褒奖。”
“哦!哎!那你说既然划给我了,那我要不要把麦丘城那几个矿划给国懿仲和高傒,以报他们两家借兵之举呢?”
“这个……奴婢也不知,但奴婢知道这齐国乃是中原诸侯,华夏正统,守护华夏正统乃是华夏族的义务,奴婢觉得公子执行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于公于私国高二位大人应该无偿相助才是。”
莒氏这但话倒是说道了小白心里去了,小白轻握莒氏的手说道:“谢谢你呀,我现在好多了。”
莒氏红着脸,连忙将手撤回,“公子……”
此时小白会神地看着莒氏,心生好感,借着三分醉意问道:“哎?莒氏你的身世我很好奇,可否能和我说说吗?”
莒氏微微一笑说道:“奴婢原本是莒国公室贵族,早些年因为莒国内部几个储君争夺莒国国君之位,相互攻伐,家人举家外逃流落齐国,受齐国公室庇护,莒国虽然是东夷,但却是周王亲封诸侯国,国君为己姓,莒国虽然比不上齐国,可在整个东夷中是最强的国家,齐僖公也曾经评价莒国,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鲁,纪。”
“你想回去吗?”小白问道。
莒氏叩首道:“奴婢只想一辈子待在公子身边,尽心服侍公子,这便是我的唯一心愿。”
小白给莒氏倒了一杯酒,“喝点,这样会让你好受些,异域他乡怎比得上自己的故国呢。”
莒氏接过酒杯,将酒一饮而尽,随后二人便对饮起来,之后又一起谈天说地聊了起来……
第二天,齐侯特使一早便到,带来齐僖公的诏书,果不其然齐侯除了口头褒奖之外,还将小白他们调离麦丘回临淄。
小白早已做好心里准备,淡然接下诏书,与新到任的邑司交接完成后,就准备即可回临淄。麦丘之地齐僖公专门派邑司前来管理,原先也有邑司,只是听闻北狄来犯早已不知逃亡何处去了。
几天以后,临淄城门外人头攒动,彩旗招展,鼓乐齐鸣。
依照齐僖公的谕令,太子诸儿率领朝中所有公族,士卿大夫们一律到城外迎接在麦丘击退北狄人的小白班师凯旋。
这便是齐僖公的褒奖之一。
临淄城外,士卿大夫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笑着,高傒也在讨论的人群当中,议论着齐僖公这次会如何奖赏立下大功的小白。
毫无疑问,小白这次肯定会被齐僖公封赏,毕竟当时只有他力排众议,誓死也要夺回麦丘城,现在众人不知道齐僖公该如何封赏。
殊不知其实齐僖公早已封赏过小白了,现在只是换了个赏赐罢了,这接风洗尘可以说是齐侯对小白最大的奖赏,也可说是补偿。
太子诸儿和鲍叔牙的身边聚满了人,上前表示庆贺。
“来了!”就在众人有说有笑时,远处隐隐约约有一队人马出现。
百姓和士卿大夫们全都纷纷翘首以盼,渐渐人影变得清晰可见,人们终于看清楚了,小白手持一面迎风招展的紫色大旗旗上纹有一头白鹿,走在队伍最前面。大家也一眼便认出那是小白的旗帜,小白好紫世人皆知,加上白鹿又是齐国的象征。
只见,小白身着鲜亮的紫底盔甲,骑在自己心爱的白马上,手持齐国公室旗帜,意气风发地走在军队正前方。然而说是一支军队,其实也就是三四百人的技击军,那两万多的军队小白早已让宾须无还回去了。
沿途的道路上已经挤满了情绪高涨的百姓,他们纷纷向前簇拥着想要一睹,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击退蛮夷的姜小白的真容。
因为人太多,挤得在道路两旁维持秩序的士兵和士卿大夫们东倒西歪。
正当周围人们欢欣鼓舞为小白喝彩时,鲍叔牙却唉声叹气的离开了现场,众人不解,只有高傒看出端倪,喃喃细语:“唉!麻烦要来了。”不久离开现场。
小白出于现场氛围,主动面带微笑地向路旁的百姓挥着手,挥舞着旗帜,这一举动更加激发了百姓们的呼唤声和延绵不绝的掌声。
来到临淄城门口小白就下马毕恭毕敬的依次给各士卿大夫们行礼。
“参见太子和各位大夫。”小白冲着诸儿等人一一拱手,躬身说道。
“贤弟毋须多礼。”诸儿笑着扶起了小白,“此次击退北狄入侵劳苦功高,为我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维护华夏光荣。实在是我齐国的栋梁之才。”
“大哥过奖了,侥幸取胜而已,小弟我还差点出了丑。倘若大哥亲自前往定能手刃匪首大良。”小白恭维道。
“咿?……怎么没见二哥,哦,怎么没见纠司马。”
“哦,纠他最近身体一直不适,不能前来,他让我替他恭贺三弟您啊。”诸儿说道。
现场众多立着的士卿大夫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落在小白身上,有的眼神中充满了钦佩、有的则是嫉妒恨意,有的更是出于好奇。不管怎么样,这是小白第一次进入这些士卿贵族的眼里,引起他们的关注。
谁也想不到,这出身庶身的小白竟然真的敢跟北狄人死磕还打退了北狄人,硬生生的把麦丘城给保下来了。
经此一役,朝中已有许多人,打心底钦佩这个齐僖公最不起眼的小儿子,但也只是钦佩而已,因为太子是他大哥。而他还什么也不是,但已经有许多人在观望这次齐僖公的赏赐了。
与此同时,齐国大司马的府上,纠卧床不起,这时下人来报,“公子!召忽大人与管先生到旁室了。”
纠立即起身穿好衣服,前往旁室。
“二位就等了。”
纠眼前这两位,身着士大夫服侍的便是召忽,而他旁边这位衣着简普的便是管夷吾,二者相貌平平,年龄都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但召忽要看起来更年长些。
“二位可知我那三弟回临淄了,听说他击退了北狄,可是大功一件啊,齐侯甚为高兴,不知此番齐侯会如何封赏我那幼弟。”
召忽和管夷吾都是一幅模样,双手交叉都没有说话。
“额……哦!不知二位有何高见?”
管夷吾冷冷说道:“听闻公子病了?我特地停了那东街菜市的生意前来看望公子,没想到公子病的这么重,唉!可叹可惜啊!”
召忽一旁附和道:“不错!我原本是要去给三公子小白祝贺的,听闻公子病了,我也就没去了特来看望公子,没成想公子竟然如此病重。”
“纠听出来两位的意思了,今日齐侯封赏,我那幼弟很有可能会取而待之,夺了我这齐国大司马一职,我是又恼又无奈啊!幼弟抗击北狄九死一生,才取得成功,而我这大司马身无寸尺之功,今日没准我这大司马一职就会是我那幼弟的了。”
“所以公子急了?妒了?不知该怎么办了?连自己的弟弟安然回国也不去?公子啊!成大事者不可如此气量狭小。”召忽说道。
管夷吾却说道:“公子担心也不无出处,若换做是我,我也是这样,心里难受,看着以前不如自己的人,一天比一天出息,自己还在原地不动,任谁都这样,不过公子的担心未免太过了吧,咱们暂且不理会这个姜小白会受到什么赏赐,我们议论他是怎么打退北狄的。”
“先生何意?”纠问道。
“哦!在下也只是猜测而已,不过也差不多是那样,这齐国兵马调动需要齐侯的诏书发文到公子您这里才能调动兵卒对吧,可我听闻小白公子曾经回临淄借兵,借到了吗?”
“没有啊?这些天没有一兵一卒离开临淄啊?三弟哪来的兵呢?我听闻当时北狄军有三万之众,而麦丘守军不过一万,而据我所知麦丘能战之兵最多不过五六千人,所以君上还有那么多位大夫主弃,你们二位还劝我立场保持中立,现在来看当时太迟钝了,应该支持同意出征。”
管夷吾摇了摇头,说道:“公子就现在来看,当初的中立依旧是对的,麦丘城齐侯是主弃的,您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纠请先生赐教。”
“这……那就要请召忽大人来说了,身为一介草民的我不便多说。”
召忽说道:“因为麦丘城是齐僖公直接管辖的土地,不是任何士卿大夫们的封地,但近几年来随着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士卿大夫包括一些大贵族们,都开始对麦丘有些染指,甚至在下的家族都想参和进去,再加上麦丘城富饶,他们就更想要了。”
“等会!我没有明白,既然这些士卿都想要分夺麦丘的土地,那为什么拱手送许与他人?而且还是蛮夷。这不和逻辑啊!”
召忽解释说:“当然,大家都不想放弃这块肥肉,但齐侯代表的公族与这些士卿贵族们为了这麦丘之地,私下里早已经是明争暗夺,若是任其发展下去,一旦失去平衡,齐侯恐难有效统治齐国,于是齐侯只能放弃麦丘把这个麻烦让给北狄,以此来缓和公室一族与士卿们的矛盾了,而士卿们也不愿意和吕氏公族闹僵,结果就只能牺牲麦丘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小白居然赶走了北狄,把原本被扔出去的麦丘城,又被小白给捡回来,这一下子让双方始料未及,但可以肯定齐僖公此时对小白是又爱又恨,因此这大司马一职是不会丢的,公子可尽请放心。”
“但这个小白就麻烦不断咯!”管夷吾在一旁半开玩笑的说道。
“怎么说?我那幼弟将会如何?”纠眉头一皱。
“小白为了能赶走北狄,如果在下没有猜错,他应该是找了国氏和高氏两个家族借私兵了,最近临淄城内几乎所有的铁匠铺全部被国氏包揽,估计国高两家早有预谋,而这两个士卿家族可不是什么慷慨之士,小白一定是和他们达成了某种交易,但小白绝对是支付不起的,被齐僖公召回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我那幼弟会不会有危险,不行我必须和太子还有小白见上一面,事关重大,咱们三兄弟应该互相帮衬才是,怪我嫉妒心真是害死人,多谢二位指点。”
召忽和管夷吾指点了纠儿后,便离开了,临走时管夷吾对纠儿留了句忠告,遇事不能太急躁,有时必须慢慢来,顾全大局才行。
(本章完)
………………………………
第21章 齐鲁联姻
鲁国是山东地区的强国,是当时除了洛阳外,周礼制度最完善的国家,是当时的文化大国,军事强国。
在公元前709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冬,这天齐鲁两国正式联姻,与以往不同此次是由齐僖公亲自牵马送亲,可谓是给足了鲁桓公的面子,鲁桓公自然也不敢懈怠,也是亲自到接婚地点亲自迎娶新娘,双方约定在禚这个地方接亲。
送亲的一路上,不断有人侍女传唱,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原本是郑国人专门写给未来的郑国君夫人的,郑国人听说齐僖公千挑万选后有意把爱女许配给郑国公子忽郑国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特地唱诵了一首诗歌给这位未来的君夫人,结果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是让鲁国给娶了去。
做在马车子里,一身红装嫁衣的文姜此刻眼中包含泪水,嘴里反复念叨着几句诗歌:
“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齐僖公亲自驾车送亲,一路上也不断惋惜,他也曾问过文姜,除了郑国公子姬忽,她还爱慕谁,自己会为她主持。
当时文姜曾戏言说道:“除父亲外,对我最好的莫过于我的兄长们了,而在兄长当中我最喜欢诸儿兄长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嫁给诸儿兄长。”
当时齐僖公听了甚为震惊,但也只当了句玩笑话而已,并没有多么的在意。
鲁桓公早在禚地等候多时,不一会车队离自己越来越近,鲁桓公心里不由的激动万分,充满成就感,他觉得自己的魅力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又击败了天下第一美男之称的姬忽,抱得美人归,他觉得可以自豪一辈子。
齐国人马一到,鲁桓公就迎了上去,“拜见齐君!”
齐僖公笑了笑:“哎!鲁公不必拘礼,从此一后齐鲁两家可就是一家人啦!既然是一家人就不必要再说两家话了嘛!”
鲁桓公立马改口称道:“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那可否请夫人下马,坐上礼车。”
齐僖公点了点头,“行了,她现在是你的人了,随你心意吧,记住要待我女儿好!”
鲁桓公迫不及待的来到马车前,毕恭毕敬,说道:“夫人?请下马车吧。”
过了一会,文姜披着红盖头,搀扶着鲁桓公的手下了马车,跟随鲁桓公上了礼车准备走了,临走时文姜隔着红盖头深情的回头看望着日渐苍老的父亲和养育她的齐国。
齐鲁联姻的消息犹如一颗巨石落入池水之中掀起一阵波涛,震动了整个华夏大地,有的诸侯担忧,有的诸侯惋惜,有的诸侯高兴,有的不屑于顾,诸侯豪杰们是各有各的想法。
对齐鲁联姻最感到害怕的当属纪国,纪国,这位于周朝东方的诸侯国。国君为姜姓与齐国同属一脉。国都纪,位于今天山东半岛中北部。
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其疆域和实力不亚于鲁国,但稍次于齐国,齐纪两国虽属同脉,但却是世仇。
齐国自齐哀公以来,就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只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如果能吞并纪国,那么山东大部就成为齐国势力范围,齐国的东面除了弱小的东夷莱国外,就再无强敌,齐国东面将会十分安全,齐国就可调转矛头,北进开疆扩土,或者西进涿鹿中原与晋郑鲁三国争雄,亦或是南下与楚国一较高下,但要实现这些战略目的,最首要就是解决纪国这个绊脚石。
但是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也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
可如今局势出现了变化,齐鲁两国现在的关系,既是盟友又是亲家,真可谓是亲上加亲,那么纪国身处的位置就变的十分尴尬,鲁国还会不会和以前一样力保纪国,这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当齐鲁联姻之事传到纪国时,纪国君主就立刻召集群臣商谈应对策略,同时令全**队朝齐纪边境集结,时刻保持警戒。
此时的纪国君主纪武侯正当壮年,他也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纪国这些年还算是安稳,纪国国内没有什么较大的问题,因此外部因素就成了决定纪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前些年许国的下场一直警醒着纪武侯,所以他立志要保护好纪国,免受齐国威胁。
纪武侯深知伴齐如伴虎,因为历史上的一些原因,纪国与齐国和解已不大可能,所以纪国的选择只有要么战要么灭。但光靠纪国本身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齐国对抗,因此联鲁就成了纪国的首要选择。
在齐鲁联姻的几天后,纪国就时刻关注齐鲁两家的动向,果然齐国的动向不出纪武侯所料。
与鲁国联姻后不久,齐僖公就调集重兵朝齐纪边境部署,而鲁国却没有多大动静,对齐**事行动采取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处于一种观望状态。
就这样又过了一星期,这一星期里齐**队不断骚扰纪国边境,纪武侯严令纪**队禁止越境还击,同时将边境上的民众全部往内地迁移,而内地的百姓忽然见边民不断涌入,都在揣测齐国是不是要发动入侵了,再加上齐国斥候散播谣言,使得纪国上下人心浮动。
独坐深宫的纪武侯,此刻脸上冷汗直冒,他身边的朝中大臣们亦是如此,就算他们相隔数百里,纪武侯都能感受到齐僖公的贪婪与齐国人的愤恨,纪国上下畏齐如畏虎,一半是对齐**力的畏惧,另外一半是对齐国人的愧疚,才促使他们这样。
齐纪对峙就这样持续了三天,突然一个好消息从鲁国传来,鲁桓公已经下令鲁**队朝齐鲁边境进军,这说明了鲁桓公还是想力保住纪国以此来制衡齐国,得到这样的消息后,纪武侯胆子立马大了起来,他立即下令逮捕齐国散布谣言的斥候,再将原先的边民迁回去。
迫于纪鲁两国的压力,齐国只好收手,但齐鲁两国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由此可见齐鲁两国之间必有一战……
(本章完)
………………………………
第22章 蛇吞象
干柴与烈火,此刻形容齐纪两国之间的关系最为恰当。
齐僖公自从继位以来都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清早他都会一个人来到太庙给齐国列祖列宗上香。
今天齐僖公和往常一样,一早便来到太庙,但这次却不是一个人来,齐僖公身后还跟随着太子诸儿还有纠儿和小白,四人一并来到太庙祭奠先人。
三人心里十分清楚,齐僖公此番带他们前来的意义是什么,三人望着摆放在太庙外边的青铜鼎。
此时齐僖公指着青铜鼎,说道:“已经过去几世了?”
“禀君父!已过八世!”诸儿说道。
“什么?已经过了八世了啊!唉!还是没能做些什么,寡人愧对先人啊!”齐僖公苍老的脸上,流露出了几分自责的表情。
眼前的那座青铜鼎记录了齐国的仇恨,事情缘由乃是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说齐侯密谋造反,于是在夷王三年,齐侯被周夷王活活给烹杀,正是用他们眼前这座青铜鼎。
在古代烹杀被视为最残忍,最有失尊严的酷刑之一,而那位齐侯被齐人哀之,谥为哀公。齐纪两国从此沦为世仇。
后来周王得知真相,并为齐侯平冤,要让纪侯当面向齐哀公的后继之君道歉,但齐侯却拒绝了,只要求周王将那座青铜鼎赏赐给齐国就行了。
周王不以为然答应了齐侯,殊不知这仇恨的种子已经暗中播种,伺机生根发芽。
与此同时,鲁国国都曲阜,大清晨,鲁国公族派出最具规格的礼仪阵容,迎接纪侯的到来。
当鲁桓公驾着他那辆光彩闪烁的青铜马车出城门时,这种欢呼声达到了一种山呼海啸般的**。
“鲁侯万岁!”的呼声漫山遍野,曲阜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动了。这是极其罕见的现象,因为鲁国崇尚文雅,十分厌恶喧闹,可今日却一反常态。
鲁桓公兴奋极了,他在高高的青铜车盖下不断向四野的民众父老拱手行礼。自即位以来,鲁国百姓都是对自己爱理不理的感觉,毕竟自己亲手杀了自己的哥哥夺得君位,从那一刻起,他便不奢望民众会拥戴他。可今日却一改往常,这种隆重盛大的夹道欢呼,让他心里有些飘飘然。
其实这也是鲁国国民的需求,他们急于向外展现自己。鲁国是个空有武力却无半点影响力的国家,并不是鲁国国君不作为,或是鲁国太过弱小,而是鲁国旁边有一个比他更加强大的齐国,而这齐国似乎总爱抢鲁国的风头,这让鲁国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从这一刻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鲁国这次终于抛头露面,不但娶了齐国公主,而且还逼着齐国与纪国罢兵,这一系列外交胜利无不让鲁国人感到高兴,就连鲁桓公自己也觉得他很了不起。
不一会,司礼来报“禀报君上,纪国君主已到城外迎候,臣等已先行接迎,亦君可亲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