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就时论势-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桓公瞪了他一眼,“其他人怎么样了?有没有受伤?当地平民有没有出现伤亡?”

    “除了姬将军左臂被利器割伤以外,其余大臣以及夫人们都安然无恙,乱军之中,平民伤亡十人。”

    齐桓公点点头,“姜勇,这些个技击军士兵是怎么回事,寡人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是新面孔啊!”

    “哦,君上这是新招募的技击军士兵,是臣一时失察,才……”

    “一时失察?”齐桓公冷冷道:“寡人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察清楚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是谁,这是你的赎罪的机会,懂?”

    “……是!”

    原本一场高高兴兴地君臣同乐聚会,被一场行刺完全破坏了,齐国国内即将迎来血雨腥风……

    (本章完)


………………………………

第120章 成立

    行刺事件已经过去一天,临淄城里的技击军全都跟疯狗似的,搜寻抓捕了整个城市的马贩子、铁匠铺,将这类抓起来,挨个审问,

    齐桓公秘密召见了鲍叔牙,单独与他商讨刺杀案。

    “老师,你觉得此事是何人所为?”

    鲍叔牙说道:“楚国的暗杀团,亦或是三姜兄弟,甚至迁移至齐国的那五万狄人,这都有可能,君上心里以为是何人?”

    齐桓公说道:“楚国的暗杀团虽然嫌疑最大,但他们还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策反技击军。三姜兄弟分别掌管技击军,嫌疑最大。至于那五万狄人,寡人倒是觉得没有嫌疑,因为技击军中没有狄人参军。”

    说着,鲍叔牙递交给齐桓公五幅羊皮画,画上是刺客所雇佣的马匹武器。

    “君上,这些马匹同武器,全部都是来自狄人的马贩子和武器商人,臣已经让小蜜桃指认过了,她说这些马匹品种和武器样式皆是来自北境地区。”

    齐桓公一愣,“真是狄人?”

    鲍叔牙摇了摇头,“不一定,因为能策反技击军的必定是处于齐国高层,狄人尚且无法触及。”

    “那是三姜兄弟?”齐桓公问道。

    “真是他们却又不像,因为这三兄弟没有动机,若是谋权篡位,满朝大臣包括公族成员,若排资论辈,怎么排也轮不着他们三兄弟,他们没有这个念头,也得不到好处。”

    “哼!这也不是那也不对,难道是寡人自己自导自演玩刺激吗?要是让寡人知道此事是何人指使……哼哼!”

    鲍叔牙清了清嗓子,“君上,臣建议,此事应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防止有人投鼠忌器。臣觉着幕后指使此事者一定是位高权重的人,他应该是很早就不满君上您了。”

    “哎?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你说投鼠忌器,这个鼠是谁,这个器又是谁?难道老师觉得这个刺杀事件可以结案了?可寡人到目前为止,居然还不知道行刺寡人的人到底是何人?管夷吾?姬成父?还是谁?还是说……”

    这时鲍叔牙才说道:“君上臣已经有密报,已经确切得知此事是何人指使。”

    “谁!”

    “国氏一族!当然高氏一族也很有可能参与其中。”

    齐桓公一惊,“国懿仲同高傒?没有这个道理啊!他们为什么想我死呢?”

    鲍叔牙说:“他们二人当然不敢指派人来暗杀您了,只是近些年齐国各行各业都很动荡,齐国国库是充实了,但齐国的百业却凋敝了,国、高两家涉及齐国的方方面面,而两家本身又是枝繁叶茂,错综复杂,难免有人对您不满。”

    “哦!寡人明白了,弄了半天是对齐国国政不满,想走一些极端的手法,官山海应当是首当其冲吧!那好既然如此我就偏不遂他们的愿。”

    鲍叔牙建问道:“君上如何惩治国、高两家?臣希望君上慎重考虑,毕竟这两家是齐国的国柱基石,轻易惩处恐怕会引发齐国内部震动!”

    齐桓公冷哼了声,“震动?什么震动!难道寡人被刺死就不算是齐国内部震动吗?!依我看,不杀他们个人头滚滚,他们不是不就觉着明天可以继位称君了。但在那之前,我要处理技击军的内部结构问题,身为临淄乃至齐国的最强军队,到头来居然朝着自己人动起手来,这个不得不防。换句话说,寡人不再信任技击军了,他们让寡人失望了。”

    “君上的意思是?”

    “寡人要组建一支全新的部队,这支部队由我亲自负责指挥,规模也是一万人用以制约技击军和地方军队。”

    “可这兵源上哪里去找?”鲍叔牙问道。

    齐桓公微微一笑,“寡人已经有了去处了。”

    ……

    自从分乡政策实施以来,临淄城的城市规划,形成一种网格化布局,每个模块都居住着一种职业,越靠近王城网格就越大,居住的人群也就越多,也就越繁华,就如同现在的市中心一般。

    从北境迁移过来的五万狄人,被安排在城市的最边缘无人问津,他们还尚未被分乡规划,像是有意让他们自生自灭一般。

    因此为了生计,狄人靠着走私私盐武器维持生活,与齐国的那些大贵族保持着紧密联系。

    这天,齐桓公带着鲍叔牙和十人随行护卫,便装来到狄人居住区,来看望这些狄人的生活状况。

    一进去狄人居住区,齐桓公就发现,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草市,也就是俗称的黑市,这里流通的货物多半都是坊市不得私自贩卖的商品,很多狄人都做起了小买卖,都能流利地说起华夏语言,他们的穿着打扮也变的讲究起来,让人完全看不出原先是狄人。

    “老师,狄人现在这个样子确实是我所希望的样子,但貌似偏了一点,寡人可不希望他们靠走私谋生。”

    鲍叔牙说:“这就是“商”的力量,他能最快时间,将两类人变为一种人,至于变好变坏,这就不好说了。”

    齐桓公与鲍叔牙接着在往里走,看到的景象又是另外一番天地,这里的狄人大多都还保留着狄人的生活习惯,都是狄人的少年,中年男女和一些老人。

    其中少年所占比例为最多,留下来的中年男女和老人,都是身患残疾的伤员,他们没有任何的劳动力,狄人将少年们留下,就是方便照顾他们。

    月福供制度还尚未普及到狄人,所以暂时也就是只能这样。

    齐桓公回宫以来的第二天就颁布新的诏令,将月福供制度普及到狄人区当中,随后任命小蜜桃为狄人乡乡长,负责狄人的分乡任务,派遣技击军辅助分乡,另外查封一切走私窝点,断绝走私来源。

    除此之外,齐桓公还下令,招募狄人士兵,但只招收5岁至15岁尚处于孩童阶段的狄人。每月军响十钱,参军满十年后可衣锦还乡,还可任意从宫廷侍女中挑选一名作为自己的妻子。

    此项诏令一经颁布,三天后位于临淄郊外的阅兵校场上,挤满了懵懂年少的孩童,嬉戏打闹。

    没过多久,齐桓公一身戎装与小蜜桃一起出现在这些狄人少年当中。

    齐桓公清了清嗓音,大声说道:“诸位!知道自己为何来这么?”小蜜桃负责翻译。

    少年们立刻安静下来,齐桓公接着说道:“从今日起,你们将不再务农,不再打猎放牧,不再行商,不再做工,你们现在只有一个任务,记住我!听命于我!”

    齐桓公仔细观察下面那群孩童的面目表情的变化,发现他们没有任何议论,“呵呵!果然如此!”

    “现在寡人要求你们按照个头年龄大小依次排列,15岁的孩子们站成一团,15岁以下到12岁的的站成一团,12岁以下的站成一团。”

    除去身患疾病的弱小孩童,齐桓公拒收之外,现场只留下5000名孩童,分别站成了2000、3000、1000人的队伍。

    齐桓公满意地点了点头,“在场的士兵们,寡人今日要向你们人生当中第一条军令,刀剑指向敌人那是杀敌立功,刀剑指向伙伴那是犯罪,可耻。从今往后你们将不分昼夜的训练搏击,战术、阵战、马术、骑射。你们要熟练使用任何兵器军械,一天五公里负重五公斤越野。”

    说着齐桓公调来了一百辆装载黄金的马车,“凡15岁的士兵每人上前来拿一块金砖,从此你们这2000人就是我齐桓公的了,那些未满15岁的士兵也不必灰心丧气,你们加紧训练,等你们满15岁了,也会有同样的待遇。”

    紧接着,齐桓公又调来2000名宫女和3000辆马车,马车上面装满了用黄金铁器打造的各式各样的铠甲武器。

    那2000近卫军士分别挑选了武器盔甲还有宫女,当他们身着黄金铠甲,戴上他们狄人武士独有的铁青鬼王面具时,他们的一切都将属于齐桓公一人。

    随后他们又各自挑选一名终身伴侣,组建家庭,齐桓公明令禁止近卫军军官及士兵纳妾休妻,他们的祖孙后代将世代效忠于齐国国君。

    齐桓公建立近卫军,原本是想建立一支人数与技击军相近为1万的常备军。但狄人孩童的数量只有5000人,后来鲍叔牙建议,招募齐国穷人家的孩子作为补充,但被齐桓公一口拒绝了。

    齐桓公的想法是保证近卫军兵源的纯正性,防止任何内部矛盾袭扰近卫军你的作战效率,近卫军必须时时刻刻处于效忠于国君一人的状态。

    近卫军当中,如果有人战死或者生病病逝造成了人员空缺,下一批年满十五岁的或者是下一代的狄人,一定会有人去填补这个位置,永远不会多一个,也会不少一个。

    近卫军涵盖了许多兵种,有手持弓箭百步穿杨的弓箭手,有一手持圆铁盾,一手持铁剑的近战部队。还有负责防御骑兵手持长矛的矛兵。还有一支快速突击的骑兵部队,这是狄人的先天优势。

    同时,齐桓公还要求近卫军所有军官将士包括弓箭手在内,都要手持一杆短矛,方便近战。近卫军战士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也是全能型人才。

    近卫军的出现让技击军的地位开始下降,从王牌部队转为城市治安部队,这样的心情想必每个技击军士兵都很不好受的。可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一支军队能不能打是基本要求,可对于君王来说,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忠诚。忠诚远比其他更重要。

    近卫军从小就听命于齐桓公,从衣食住行,包括婚假丧娶全部都由齐桓公负责,对于近卫军的士兵来说,齐桓公既是他们的国君,也是他们的父亲。

    无论齐桓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都将会倾尽全力去满足他。

    (本章完)


………………………………

第121章 治理黄河

    周惠王二年,齐桓公十八年,六月。黄河突降暴雨,导致黄河水位暴涨引发大洪水,这场洪水百年罕见一次,让黄河沿岸的居民觉着似乎要重回大禹治水时代的感觉。

    河南地区受灾严重,黄河沿岸的诸侯国皆饱受其苦,虽然黄河的堤坝经过这几百年来的加筑的越来越高,但是依然阻止不了这百年一遇的黄河决堤。时至今日,中原地区有三十多个诸侯国国家,分布在黄河沿岸,在享受着肥沃土地的同时要面临洪水的威胁。

    其中晋、周、郑、秦、卫、刑、南燕、曹、齐等国,纷纷发动本国军民治理自家国境内的水灾,对于别国的水灾不管不问,可谁知道,这水灾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严重了许多。

    周边诸侯国的百姓们渐渐意识到,对于黄河的治理,光靠一两个国家是不行的,各治各的策略完全行不通,毕竟大家都在这一条河上生活。

    但几国联合治理黄河根本无法谈拢,因为出于不信任,就拿晋国来说,它作为大国,它要是倾尽全力治理洪水,虽说无法彻底消除水灾影响,但可以降低受灾程度,而且

    洪水泛滥的区域有不集中在哪个国家,甚至还有国家利用黄河洪水来打击敌国,故意堵塞黄河让它决堤在其他国家之内,还在别国发生因洪水发生饥荒的时候不卖给他们粮食。

    真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

    郑国与卫国受灾最为严重,两国国君不惜四处奔波借兵借粮,赈灾抢修河堤,结果都吃了闭门羹。

    齐桓公作为霸主,得知此事后,想起了当日在北境遇到了吉神泰逢对自己所说的话。

    齐桓公想出钱出兵出粮,帮助其他黄河沿岸的各诸侯国治理黄河,但朝中又因为此事出现不同的政建。

    有些人觉得,齐国水患灾害并不严重,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也就行了,没必要多花力气帮别国治理水灾,意思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此项意见支持的人数占据朝中大半,虽然管夷吾也支持齐桓公,但朝堂议政,从来都是少数服从多数,因为真理和道义往往是很难分清的,所以只能通过最主观明朗的投票来决定走向。

    然而,一位开明伟大的君主,往往可以敢力排众议,瞬间扭转乾坤改变天下形势的走向。

    齐桓公猛地一拍桌案,大笔一挥,随即通过了相助诸侯国的政令,并很快就让五府院,列举赈灾物资条目,齐国的动员能力可谓是相当之强。

    政令下达之后,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五百万钱财,一百万石粮食就集结待命,准备运送去受灾严重的郑国与卫国。

    齐桓公与管夷吾各自带领军队,和筑提坝用器,前往这两个国家,帮助两国抢修河堤。

    齐桓公带队沿着黄河岸边行走,岸边都是用河水淤泥堆积出来的平地,若洪水褪去,这块地方将非常适合种庄稼。齐桓公一路上观赏着,黄河波涛汹涌的河水,犹如一群奔腾的野马,漫无目的奔跑着,颇有气吞山河之象。

    突然,天空中一声惊雷响起,顺势,一道巨浪掀起冲向岸边,齐军队伍躲闪不急,被巨浪掀地人仰马翻,全身被含黄土沙石的河水打湿,成了个泥人。

    只有齐桓公全身干燥身上没有任何的淤泥,因为齐桓公的坐骑白驳是神兽,能避刀兵,能避水火。

    突然又一阵狂风骤雨,直冲齐桓公,齐桓公顿时只觉着天昏地暗,整个人从白驳上摔下来,被河水卷走,然而白驳却似乎异常淡定没有上前护主,只是一动不动的站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他卷入河水之中。

    ……

    没过多久,齐桓公眼前昏暗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耳旁有许多人再议论纷纷,有说有笑的。

    “这就是齐桓公姜小白?姜尚的十二代孙?”耳旁传来三位女声。

    “是呀!三位娘娘。此人就是齐桓公,多年前本神偶遇,曾有求于他,今日他特来相助,也算是诚信。”

    “黄河如何选取此人来治理水患?”

    “此人命中注定有此一命,三位娘娘莫要再猜。”

    没过多久,齐桓公缓缓睁开自己的眼睛,眼前尽是祥瑞之光气。齐桓公猛地坐起,见三位身着彩衣华裙年轻貌美的娘娘和当初在北境相遇的吉神泰逢。

    齐桓公愣住了,之后赶忙拱手道:“几位上神,有何贵干……”桓公环视四周,发现自己深处于一个用满是黄土做的房子,空间虽小,但却十分明亮。

    这时,一位穿着朴素的妇人从里屋出来,三位娘娘同泰逢纷纷给妇人作揖。

    齐桓公见状也连忙拱手作揖,妇人和蔼地朝齐桓公笑了笑,“姜小白!”

    “上神在下姜小白,不知几位找我,所为何事?”

    妇人说道:“这自大禹治水起,天下以安享太平三千年,然而自周幽王始,天下动荡不安,吾等虽知这是天意如此,但当面周文王在世时,姜尚曾与其说,大周天下八百年,你的出现也算是对的起当初的诺言。眼下需要各诸侯齐心协力,团结起来,才能真正使天下安康。”

    齐桓公听后点了点头,“寡人定当力保大周江山安稳。”

    妇人点了点头,朝小白招了招手,“小白,母亲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哎!……额?母亲?”齐桓公一愣,这眼前的妇人居然以母亲称呼,此人到底何许人也。

    那妇人伸出左手,放在齐桓公的胸口上,突然掌中出现一个红通通的圆球,隔着衣物侵入小白的身体里,那妇人说道:“刚才那是龙元!小白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会称自己为母亲。”

    齐桓公点点头,“寡人岂敢僭礼!只是非常好奇。”

    妇人说道:“当年女娲造人用的就是黄河边的土地,你说我不是你的母亲是什么。你是人间所有君王当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亲自见过我的。”

    “难道你是……”正当小白继续询问时,突然齐桓公眼前白光一闪,发现自己正骑着白驳,漫无目的走在黄河岸边,身后的军队也没有察觉和发现自己前不久消失不见了。

    齐桓公笑了笑,“这就是神隐啊!”

    几天后,齐桓公发布方伯令,召集黄河边上所有的诸侯国,必须全部参与黄河泛滥问题,无论国家大小爵位高低,通通都要出人出钱出力,治理黄河水患。

    在齐桓公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下,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最终被控制住了。

    (本章完)


………………………………

第122章 第二次反齐同盟

    齐桓公二十年,周惠王的继位,使得齐桓公在众诸侯地位远高于公爵诸侯国。现在处于权力巅峰的齐桓公越来越明对个人专制和贵族制度深感兴趣。

    在齐国,农奴制度已经被齐桓公压制起来,贵族制度大行其道。奴隶主被齐桓公疯狂打压,许多奴隶主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逃离齐国去往别国,二是解放农奴自己成为封建大地主,但很有可能一无所有。

    齐襄公之前,历代齐国君主都会讨好国内的奴隶主与贵族地主,保持双方的紧平衡关系,但自从齐桓公一继位的,施行一系列举措,更加偏向于贵族地主,为此齐桓公还将上次暗杀的罪名按在这些大奴隶主身上,然而就是这样也难免触及到了国、高两家的利益,可见这两家在齐国的势力有多大,两边都有人。

    宋国是第一个向齐国学习的诸侯国之一,自宋桓公当政以来就效仿了齐国建立起自己的常备军,起初规模在一万人左右,后来随着国力增长,宋国全国动员起来,军队人数也上升至五万军队。

    另一方面,宋桓公也是在国内大力打击大奴隶主,废除井田制,让其耕者有其田,渐渐扶持国内的一些大贵族大地主,改革前三年,虽然也遇到困难险阻,但因为在外有齐国齐桓公的鼎力相助,在内又有宋桓公的全力支持下,宋国改革最终还是成功了,奴隶制度逐渐开始被封建地主制所取代。

    然而就是因为齐国与宋国大力打击奴隶主,使得各国国内的奴隶主们成日里惶恐不安,他们都害怕有这么一天,自己的国君也会学习齐桓公和宋桓公那样对自己下狠手迫害自己。

    各国的奴隶主们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若是在战场上打败了齐国,那么各国便不会再效仿齐国了。

    但离第一次反齐同盟,仅仅过去四年,这四年里,晋、楚、齐三国与各诸侯国相对比较安生,没有任何摩擦。既然没有矛盾又何来战争呢?

    因而那些有心之人,好事之徒。开始捉摸着,在这三国当中挑事,迫使第二次反齐同盟的出现……

    齐桓公二十年,一月开始,在楚国北部边境,忽然出现一大批武装分子。这些武装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拦路抢劫,杀害楚国百姓,放火烧毁袭击楚国边境的村庄,用火刑拷打被捉住的人,他们打着为齐国的旗号,大骂楚人是蛮夷,无恶不作。

    楚文王得知此事后,顿时火冒三丈,原本想兴兵报复,但转念又想了想,他觉着齐桓公不是这种用心险恶之人,不会如此恶毒地挑衅楚国。

    于是楚文王颁布命令:抓住这批武装分子,一律就地正法。胆敢窝藏或者包庇这些武装分子者,一律处死。楚文王更是派出大量军队,不间断的巡逻边境。

    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但楚国国情错综复杂,虽然楚国很早就摆脱了奴隶制度,施行贵族寡头政治,很早就由大地主大贵族们把持国家,但并不代表楚国就没有了大奴隶主。

    他们集体上书给楚文王,要求楚王讨伐齐国。楚文王犹豫不决,一时左右为难,因为楚文王此时并不想再与齐国发生冲突,但这些国内的反齐奴隶主们一天到晚的叫嚣实在是让他厌烦。其次仅仅靠楚国自己去挑战齐国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盟国,换而言之就是要组建第二次反齐同盟。

    可同盟需要各加盟国利益一致,受到的威胁也要来自同一方面,楚文王觉着眼下时机未到。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改变了楚文王的主意。

    恰逢郑国郑厉公病逝,在郑历公的强力压制下,郑国二十年的内乱才得以平息,和齐桓公一样,郑历公对内他偏向于满足贵族地主势力的要求,打压奴隶主。但是郑历公一死,造成人亡政息,新君郑文公是个性格懦弱的君主,经常摇摆于大贵族与奴隶主之间,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懦弱的性格,才让郑国国内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内部的威胁是小,郑文公就怕外部的压力压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