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心里话
每当看近代史,我都会扼腕叹息。从1840年的*战争,到1912年的民国建立,最后是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多少个历史拐点前面,我们都因各种因素而失之交臂。于是,有一21世纪的青年,可能得到上天的垂青,灵魂来到了19世纪的*战争前夕。于是,本文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动人心弦的历史大画面。
………………………………
第二章:关于本书的二三事
这部清穿小说我是用心写的,当然,瑕疵也是有的。有些读者可能看不惯。认为清穿不造反,那就是失败的作品。
不过,书生确认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开启,不一定都是让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
为什么一定穿越到清朝要造反呢?就因为他们在十九世纪这个千年殖民大变局的时代,让九州遭受到殖民的侵略?还是一些史书中发生的清军入关屠城事件?
难道让九州之内的所有民族融合在一起不好吗?就是蒙古人的祖先也是大禹啊!
大禹治水,路过家门而不归。而大禹所开启的夏朝,定都阳城,恰好就是汉族的发祥地。
当然,在此期间大禹还铸就了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不过可惜的是,在东汉末期,九鼎突然失踪。
不过,由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中原地区的人类开始向四周迁徙。
而这些迁徙,由于地域分割,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名称也个子不同,在远东地区:有夫余,犬戎,还有匈奴,鲜卑,甚至还有显赫一时的羌,以及后面的五胡,接着就是突厥,回鹘,靺鞨,藏,还有以后契丹,金,蒙古,回,维,满……这些华夏民族有的迁徙,有的名称改变,有的在历史长河中融入汉民族,当然,有的由于不可估量的因素消失。还有的是外来人口和当地人通婚形成新的民族……
我以上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他们都叫中华民族。所以,清穿不一定是造反,而是可以改良,因为有共同的血脉。
而且,书生在书里面所希望的就是华夏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少些内耗,枪口对外。
现在说一说书名:本书的书名叫作: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
这个名字是不是不好记啊?不过,书生觉得,历史的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当然,这个皇帝比较无能。
在这里,书生加以“枭雄”二字,就是为了区分。
关于“帝级”二字,以后在作品中会凸显出来,这里就卖个关子,不做解释了。
关于行文,本书的行文当中也会多写**,野蛮,甚至有些残酷。不过,这些都是为华夏民族的腾飞而服务的。因为在那个历史环境下,只有**,野蛮,残酷才能让华夏有崛起的希望。
现在:书生将一些读者的思考附在下面:(为了**,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读者a:穿个满清身上,你要割辫子吗,你要汉人掌权吗?如果你不做,那么这种清朝也是不靠谱的。你要是做了,你怎么打到自身所处的满清集团?你不要妄想搞个科技树就让汉人对满清认可,清朝200多年来,汉人的反抗从未停止过。楼主你思考这些问题了吗,大矛盾无法解决,书本的世界也不可能实现。
书生:感谢你对书生这本书的疑问,我下来也做过仔细的分析。我的方式就是利用汉族的同化力量,让中华各族进行同一个价值观的组合,我想,这样一来,你的什么辫子,科技流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了!
读者a:同化是历史一直在进行的,满清为了坐稳江山,也采取了儒家的一套,再加上自身文化落后,必然会被同化。
不过你的主角是满清皇帝,在危机时期后的横空出世的“英雄”,这个人又是满族,又代表了很多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治国理念,这些文化不弱于古时的汉族文化。那么如何同化就是个大问题了!强者同化弱者,显然主角是强者了,假如满人也认可他,汉人也把先进科技超时*念当作是满人的新文化。那这种同化,虽然也保留了汉族文化中华文化。不过未来史书记载就变成“汉文化奠定了中华的基本和最初,后来满文化二次革命和维新……”这样将极大的抬高了满族。
未来的历史,文化被窃取鸠占鹊巢,国家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权及社会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衡。这会给你的帝国在将来埋下分裂的隐患,也有变成第二个印度的隐患(主体民族彻底缺乏自信,自我阉割历史和文明。主体民族自我甘居弱势地位……)
作者你搞错的一件事,中国满清的历史穿越变革不能像*明治维新那样。*是单一民族单一文化体。而且天皇以前没有实权。明治维新不会引发民族问题,最多也只是在国富民强时增加天皇的权威。
对于中华,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只能是汉族。其他民族的强势如果是全方面的先进的,改变汉人和各民族均认可的汉族主体地位的观念,那么将来的中华也不再是中华了,理念也不再是理念了。这比避免100年的屈辱史对中国更为灾难……
书生:你对历史意识形态的研究很准确,也对主体民族有独到的见解。可是,十九世纪末的历史大潮是君主**的瓦解,也就是说,书生在此书中会进行帝王的过度,顺应历史的潮流。而且,意识形态方面,打算由皇家学院等新的学校构建新的思想体系,用大众化思想吸收,升华儒家思想,从而完成各民族在历史时期的融合,通过联姻,民族聚居,避免分裂,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读者b:满清皇帝代表的是满族整体的利益!主角那样做根本得不到汉人的信任,除非满人不做皇帝,采取总统制!!!
书生:感谢您对此书的关注,书生要把咸丰皇帝作为大清的最后一任实权帝王,顺应历史潮流。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热血的读者,他们说的话,书生也一一加精。因为,书生觉得,把读者的话语加精,不管是对书生的鼓励,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书生觉得最好不要删,真实的其实是最美的!
读者c:王八犊子才想当大清公民。
书生:人生如果有选择就不叫历史了。大清的建立不是偶然的,而是明王朝咎由自取的结果,当农民起义,东林垃圾,阉宦争权,明王朝岂能不坏乎?理智看待,热血爱国,中华民族,精诚团结!这个帖子必须加精!希望您对书生的书一如既往的支持,监督和建议。祝您生活愉快!!!
读者d:恶心的满清鞑子。
书生:我觉得我应该给你一个回复:满清鞑子不鞑子的,那是历史的选择,当我读到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也会扼腕叹息。不过,我希望你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这样你才会强大!好了,我会将你的帖子加精,也希望你一如既往地关注此书!祝您生活愉快!
读者e:看简介就知道作者屁股有问题。清穿不造反,菊花万人捅!
除非作者是满遗。
书生:你的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可是,你认为到清朝一定就是造反吗?难道结婚就是为了让女人生孩子吗?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不是满清遗老,我是中华人名共和国的公民。这本书不是造反,也不是窝里斗,而是在千年的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富强梦!我要把这个帖子加精,要在你的监督下看我是怎样写的?当然,不合适或者粗心的地方也希望你提出来,书生感激不尽!
书生也再次声明:只有内心强大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永恒民族。当然,书生在这里也说明一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书生是可以改正的,但是,本书的主旨也是不变的,那就是在十九世纪后期形成华夏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然后枪口对外,征伐天下,不断传播文明的种子,促进历史的向前发展;最终完成世界的和谐理念。
铁血,冷酷,感动,残忍,善良……不会缺少。
阴谋,阴险,卑鄙,恶心,奸诈……也会充斥。
不喜欢的请离开!
………………………………
三言两句和“战争之神”
三言:穿越清朝不一定就要造反,民族的强盛也是可以改良的。
辫子剪不剪,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剪了辫子,也没有一颗为华夏强大的心。
主角的女人不会太多,宁缺毋滥,不过,都是才女,妖女,神女之类的,而且,风情各异,仪态万千!
战争之神就是火炮,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现在看看它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砲”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百个以上。“攻戎砲”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砲”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砲”、“飞摧炸砲”能发射爆*。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和爆*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
说实话,议行文,谈感受!
写这本书,是我在五年以前就有的想法,到2014年8月份我就感到条件成熟了,后来,我就试着发了几章,然后,找纵横军事历史的责编,长河落日。
当时,责编看了这边文章,狠狠地说,让我好好改改,我后来也改了。
在九月份的时候,我就签约了。
说实话,历史文是最难写的。现在懵懵懂懂的也有31万字了。
不过,我老感觉写不出那种让人舒爽的感觉,因为,好一部分读者觉得如果写清朝不造反,那就是傻逼,这样的历史文就是扑街仔。
可是,书生觉得,穿越到清朝一定要造反吗?难道清朝就没有一点用处吗?
如果你对历史负责,你去深入看看清朝的历史,就知道,我们华夏民族这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还是很有可取的之处的!
也许有人有人问,说大清割让出了好多的土地?
大清给外国赔了好多的银两?
还有说什么卖国贼,汉奸之类的?
我不想说你们的对错,我只想说,当你查找了之后你再发言吧!
还有喷我的,我也不会在上面和你对骂,也不会把你的帖子删掉,反而会加精。当然,这不是说我贱,而是,我觉得。道理越辩越明,事情越说越透,你关注此书,你就会明白,我希望喷我的人不要妄下结论,看看就明白。
另外,这一段时间我的新闻比较水,希望大家谅解,我会在后期的过程中进行整改,绝对要做到不污染大家的眼睛。
最后,我非常感谢责编长河大哥,他给我一直推荐,可是,我一直不给力,感到有些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