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血八旗-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九百二十八章 胡闹
慈禧不知道为什么光绪要亲手干掉自己的老师,光绪却是很清楚,他的老师翁同龢已经落伍了,而且成为了他掌权维新的阻碍,所以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自从变法这个事提上日程,年轻的光绪皇帝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的新鲜事物,翁同龢的谆谆教诲,他已经停不下去了。如果陪着自己长大的老师只是唠叨点,光绪或许还能忍耐,可是当老师阻挡了自己的步伐,违拗了自己的意志,光绪皇帝可就不客气了。
光绪师生间的矛盾也不是一两天了,而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渐渐累积成了不可挽回的决裂。帝党提出师法欧洲的构想之后,光绪皇帝便开始礼遇残存的欧洲各国使节,但是翁同龢却有不同的意见,然后尴尬事便出现了。光绪想要在乾清宫接见欧洲使臣,翁同龢反对。光绪批准欧洲使臣的车马可以直入禁门,翁同龢反对。意大利使臣访问北京,光绪准备在毓庆宫接见,同时批准其乘轿进入东华门,翁同龢仍然反对。光绪彻底疯了,你翁同龢怎么什么都反对,慈禧亲爸爸都没这么对归我。逆反期有些延后的光绪,异常愤怒,第一次与自己的老师大吵了一架。
光绪和翁同龢彻底闹掰,到不是因为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而是因为一个人——康有为。康有为在民间颇有声望,号称是南海大儒,变法治世的能人,所以光绪很想见见这位大神,然而翁同龢依旧是不同意。翁同龢是变法的主力之一,他怎么不可能没听到康有为的名声,因为支持过康有为的强学会,他更是全面的了解过这个欺世盗名的大忽悠,他生怕年轻的光绪让康大忽悠给蒙了,所以直接不同意光绪召见康有为。
光绪与翁同龢争了几次之后,还是退了一步,他准备召见康有为的同乡张荫垣。据说此人眼界开阔,支持维新变法,而且非常了解康有为的观点。光绪皇帝让翁同龢引荐此人,可是翁同龢依旧不肯,长时间的和光绪顶起了牛。翁同龢是帝党中为数不多,掌握过实权的人,他非常清楚所谓的康党是帮什么人,他很不想光绪受他们影响,把整个变法给搞跑偏了。然而光绪不懂这些,他就看见老师不听话,老师硬扛着自己的命令不执行。
师徒两人对顶了一段时间之后,光绪还是要召见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但是翁同龢依旧主张“宜稍缓”。光绪这次说什么也忍不了了,直接和老师扯火了,两人在养心殿大吵了一架。当惯了老师的翁同龢也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还是像教育学生一样和光绪硬来,两人声音越来越高,吓得殿外的太监跪了一地。最后光绪忍无可忍,直接罢黜了自己的老师,帝党唯一一个能真正执行变法的人。
心灰意冷的翁同龢回家凉快去了,光绪马上便如愿见到了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不过这个结果却和他想象中有很大的差别。谭嗣同等人到还好,已经被称为圣人的康有为,却让光绪大有闻名不如见面之感。康有为长的还算周正,可是神态间总有一种让人看着就像揍他的感觉。而且光绪和康大圣人几乎无法交流,康大圣人的普通话非常差,有着非常浓重的广东口音。广州话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话的四音更显古色古香,音韵动听,可是对于北方人来说只有一个观感,那就是听不懂。康有为磕磕巴巴的说了十几分钟,光绪听懂的却连一句整话都凑不出来,寄予厚望的一场会谈也只能草草收场。
光绪虽然没听懂康有为说啥,但还是很重视这个康大圣人,破格给了他一个工部主事、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职位,并许其专折奏事。康有为一个白丁,直接破格提拔到这种程度,也很不错了,但是康有为非常的不满意。康有为自觉得孔子之后便是他了,他这么大个圣人,直接执掌天下大权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区区一个六品官实在是太小了。好在变法刚刚开始,康有为也不急于一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法开始之后,光绪时常会看看张之洞的著作《劝学篇》,他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好。朝臣中也颇有议论,许多人都建议召张之洞进京主持变法。不过思虑良久之后,光绪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张之洞是一代名臣,主持地方实务多年,的确是一个主持变法的好人选,但是张之洞的方略,光绪并不喜欢。张老爷子的方法太慢了,什么事都要渐变,要徐徐图之,若是这么搞,变法什么时候才能有个成果啊!还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观点好一些,起码见效更快,两年全面复兴,三年高超满洲。光绪对于叫果兴阿舅舅这个事,其实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他很想剪除藩镇,再次让大清真正的统一天下。
光绪放弃了全部老臣,一心任用新人搞起了自己的变法。不过失去了翁同龢之后,光绪的班底变得更加的驳杂,所谓的后进新人,实际上也分为许多的派系。谭嗣同等人都受到了康有为很大的影响,杨锐、刘光第等人则都是张之洞的人,当然还有许多的清流中的后起之秀。就是这么一帮谁也没干过实事的人,指点江山搞起了变法,想法或许是好的,但是操作哦起来却是一团糟,毛病非常的明显,实在是太快了。新人们带着光绪连下上谕,各项措施向决堤的洪水一样涌了出来,还没落到实处便把人都给得罪光了。
新法要一下子取消旗人特权,让吃了两百多年胜利果实的旗人们一边完蛋去,直接把整个八旗数百万人都给得罪了。旗人的确是国家的负担,他们的特权也的确该取消,但是果兴阿刺刀开路的果兴阿也不敢搞这么猛啊!几百万的生计一下子都给断了,这不是找不自在嘛!果然,诏令一宣布,号称绝对终于皇帝的八旗子弟,就马上生出了废光绪立新君的想法。而且旗下子弟有许多是当朝官员,他们可不仅有想法,而且有把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
新法又要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这也好事情,但是总得先有个方案吧!裁汰那些部门,人员如何安置,总得有个说法吧!光绪啥都没安排,便先喊了个大裁员的口号出来,一下子整个官场便都炸了。公司裁员都会搞得人心惶惶业绩下滑,朝廷裁员更是惹得朝野震荡。这下别说旗人了,汉人官员们也都想杀人了,老子官当的好好的,你让我回家,你动老子一个试试,废了你个昏君。
废除武科,裁汰绿营,改试枪炮,洋操,更是一种找死行为。八旗兵和绿营才是大清的正规军,你一下子都给裁撤了,国家武装靠民兵吗?虽然大清真的早就开始靠团练民兵了,但是六十万正规军也不能说撤就都给撤了呀!总得有个安置。维新派瞎嚷嚷,可算是刺激到了这些丘八,他们战斗力没多少,但是枪炮他们手里真有啊!绿营兵的前身便是明朝降兵,人家可是从明朝一路混过来的兵油子,能这么乖乖的放下武器,自谋生路去?绿营上下将佐官兵,听到消息之后,全都摩拳擦掌,就等着起兵匡正朝纲了。
维新派还玩出了大义灭自己的一招,废八股,兴西学。他们就算没考过进士,也都是读四书五经出身的,这一手算是把自己的出身都给否定了。他们有了一定的西学基础,如今也都当了官,自然是无所谓,可是那些还在寒窗苦读的老弟们可就不干了。老子研究八股文都研究了一辈子了,你突然告诉我不考这个了,玩我是吧!我几十年的苦功,你一句话全白费了,我不弄死你弄死谁?果兴阿当年搞这套的时候,东北读书人的基数很小,那也是一个一个甜枣慢慢喂出来的,维新派实在是干的太猛了。
光绪下了一百多道上谕,一道也没能执行下去,到是把八旗贵族,天下官僚,汉族军官,传统士子,全都给得罪干净了。这已经是焦头烂额了,不成想康有为又惹祸了。维新派到处张扬,康有为也是竭力宣称自己。即便光绪都听不懂康有为说话,康有为还是处处声称自己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变法幕后的舵手。不少人都被他给唬住了,连李鸿章、荣禄等大臣,也觉得康有为似乎影响力颇大,所以在觉得变法太过操切之后,李鸿章和荣禄在总理衙门西花厅约见了康有为,衷心的希望康有为能够缓一缓,别把人给逼急了。
康有为到了西花厅之后,也不管人家找他是干什么,自己就先侃上了。纵论时局,大言变法,更是说出了立制度局、新政局、练民兵、开铁路、向满洲大规模借款等几种措施。康有为也真是狂的没边了,李鸿章、荣禄这种当朝宰辅,在他眼里就好像两个什么都不懂的可怜虫一样。荣禄和李鸿章对了个眼神也明白了,这货就是真能侃,但真是干不了正事。
“祖宗之法立行多年,骤然变动,裁汰过激,只恐天下震动,唯望缓缓图之!”荣禄和李鸿章很不爱搭理康有为这样的狂徒,但这位康大圣人好像是维新派的精神领袖,所以无奈的荣禄还是劝了一句。
“杀一两个红顶子,法即变矣!”荣禄好心相劝,康有为却硬邦邦的顶了回来,而且神色不善的看向了荣禄和李鸿章的红顶子。
………………………………
第九百二十九章 闹大了
无论变法得罪了多少人,大清的核心层还是支持光绪的,毕竟谁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可是康有为在总理衙门西花厅的一顿神侃,算是把这些核心层也给惹毛了。杀红顶子,大清掌权的红顶子一共有几个,这是冲自己来的呀!红顶子们可摸不清康有为和光绪是不是一回事,万一是一回事,他们的身家性命可就堪忧了。
这下可算是把大清所有的马蜂窝都给捅了,一时间物议汹汹,不仅变法推进不下去,很多人也把矛头对准了光绪皇帝。有大臣抗旨不尊,有大臣阳奉阴违,也有大臣跑去颐和园慈禧驾前哭闹,一声声昏君误国,好像已经在光绪的耳边响起。光绪皇帝给搞了个压力山大,甚至给维新派中比较稳健的杨锐写了一份密诏,嘱咐妥善筹划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甚至出现:“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的句子,年轻的光绪皇帝已经慌了。
好在慈禧仍未表示反对变法,光绪的变法仍有希望,结果才过了不到一个月,康有为又鼓捣出了一个更猛的提案,并让他的党徒大肆鼓吹这个方案。康有为建议光绪同意,将大清和只剩下个壳子的英国、法国、德国合并成一个国家,然后选出一百个能人,共同掌管四个国家的税收、军事、外交等国家大事,也就是所谓的合邦之议。原本的历史上康有为也有这个提议,不过是建议将中、英、美、日四个国家,合并成一个,顺便请伊藤博文当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只是眼下伊藤博文已死,日本也不存在了,康有为才改了个方略。遭受核打击之后,英、法、德等国家,只剩下几百万人,勉强维持着国家形态而已,大清与他们合并,他们定然欣然同意,康有为想的非常美。
康有为自己可以专折奏事,可他自己并没有上奏,而是鼓动御史杨深秀上了关于此议的奏疏,结果也是泥牛入海。光绪也不是傻子,合邦这么诡异的想法,也就康有为那个脑子想的出来。而且推选一百个人控制全权的提议差点没气死光绪,英法德都快亡国灭种了,凭什么来插手大清的事务,而且一百人共掌国政,你把我光绪放哪里,老子可是专治的独裁者。光绪为了不打击维新派士气,把这份奏折给留中不发了,可是心里也越发讨厌那个一嘴火星语的康有为。
合邦之议论正惹得光绪一肚子火,一件更让他生气的事便发生了。礼部主事王照奏请游历英法德等国,以考察各国政体情况。对于王主事这种不惧辐射,一心为国的精神,光绪是非常感动的,可是礼部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奏折。王照到堂亲递奏折,怀塔布不得已允许其代奏,可是许应骙却抢先一步上奏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挟制。“知悉事情始末的光绪,这下可找到了出气筒,直接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礼部六堂官尽数革职。王照则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用昭激励。
光绪是出气了,也算是教训了一下那些阳奉阴违,给变法添堵的大臣们,但是他也惹祸了。怀塔布可不是一般战士,他是光绪的亲戚,怀塔布的老婆与慈禧太后有很近的亲戚关系,人家直接找太后哭诉去了。怀塔布不肯帮王照代奏,充其量是个办事态度问题,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光绪直接把人家归类为阻碍变法,属实是有些过火了。慈禧了解情况之后,虽然没有表态,但是对光绪最近的作为,还是生出了些许不满。
光绪可不知道亲爸爸已经不满意了,还以为自己表现良好,所以又召见了谭嗣同,并命谭嗣同与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算是建起了自己的秘书处。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还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皇帝得罪的人多了些而已。可是康大圣人真的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啊!他居然在如此敏感的时候,直接上书光绪,要求召在天津统带新军的袁世凯带兵入京。这封奏折一露白,一切便都无可挽回了,连在圆明园看热闹的果兴阿都知道,维新变法算是彻底完了。虽然有明白事理的帝党官员马上上书解释,辩称袁世凯入京陛见之后,马上会去河南剿灭土匪,但已经太晚了。
慈禧是掌控了中国几十年的统治者,她自己也是通过政变上台的,这些小把戏她老人家实在是太清楚了。光绪变法操切也好,处置大臣也好,慈禧都能容忍,可是调兵入京,这已经触及到了慈禧的底线。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你闲着没事调兵入京想干什么?这不是变法,这是政变,而且是要杀人见血的政变,你们这些人想要杀的是谁?傻呵呵的光绪还不知道危险已经来临,居然同意了康有为的奏请,真的宣召袁世凯带兵入京了。光绪的想法很简单,他也想抓一些部队在手里,仅此而已。真正的忠臣湖南举人曾廉,也在此时上书指责康有为、梁启超“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假权行教“,请光绪诛杀康有为以谢天下,可惜光绪并没有听进去。
光绪再次拟开懋勤殿,设顾问官,依旧被慈禧太后否决了。而且这次老佛爷的态度非常冷淡,看向光绪的眼神也变得冷冷的。光绪若是能聪明一点,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变化,可惜他自幼便畏惧严厉的亲爸爸,所以只是灰溜溜的逃走了,什么都没有想到。光绪的反应慢,民间舆论的反应可是一点也不慢,变法即将失败,太后及重臣对变法不满的传言已经满天飞。诸多传言中有一条最为給劲,说是九月中旬光绪和慈禧赴天津阅兵的时候,慈禧会借助亲信荣禄的力量,直接在天津废黜光绪。
果兴阿看来废黜光绪的这条传言最扯淡,就凭这俩月光绪干的这些事,慈禧在北京都可以随时废了他,何必大老远的跑去天津。维新派到是很拿这条传言当回事,不但自己在研究办法,更是把这个消息通过谭嗣同透露给了光绪,搞得小皇帝也是惶惶不可终日。果兴阿让人去查了一下才发现,这条传言居然是从康有为哪传出来的。
“这老小子想干嘛啊?”果兴阿嗅到了危险的味道,维新派的激进分子这是想玩把大的啊!
光绪可没有果兴阿的情报网络,得到慈禧要废黜自己的消息之后,光绪慌的好像一条老狗一样。彷徨无计的光绪,可能是写密诏写上瘾了,又给杨旭写了封密诏,而且是很唬人的衣带诏。不过衣带诏的内容不是很给力,光绪只是说他和慈禧有了矛盾,希望杨锐帮忙想个两全的办法,既能保住自己继续变法,也不要得罪了慈禧太后。光绪之所以搞衣带诏,不过是因为依照大清祖制,大臣不得干预皇室内部事务而已。杨锐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康不得去,祸不得息”,想直接把惹祸精康有为赶走。对于是否弄走康有为,光绪还是有些迟疑,他不喜欢康有为,但是康有为在民间的声望颇高,若是离去恐怕民间舆论会更加不利。
康有为如何处理,光绪还在迟疑,不过已经入京的袁世凯,他还是要见一见的。光绪在颐和园召见了统率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光绪觉得这也算是殊遇,自己应该有了一个能听自己话的将领了。袁世凯的确和维新派走的很近,也很想当光绪的心腹,但是条件不允许啊!大清如今有七万新军,全部分散在京畿周围,袁世凯并不是新军总指挥,他带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新军总指挥正是康有为威胁的红顶子荣禄,袁世凯不过是荣禄的部下而已,而且他还有聂士成、董福祥两个同僚,那哥俩的兵力都比他雄厚。不过康有为觉得哪哥俩都是武夫,非常的鄙视,这才挑选了袁世凯,举荐到光绪的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坐在了火上,这被烤的滋味可是不好受。
光绪恩遇袁世凯的同时,还在催促荣禄赶紧回天津。他的想法是削弱后党在京的势力,可是他还是天嫩了,袁世凯在北京,你一直赶荣禄走,这算几个意思,你要干什么?荣禄到是个厚道人,欣然同意了回天津,不过以土匪滋扰直隶为借口,拉着袁世凯和他一起走。这其实是个好办法,荣禄和袁世凯一起走了,一天的云彩也就散了。可是光绪犯二了,他还想和袁世凯多亲近亲近,这可就让别人越看越别扭。光绪更二的是在第二次召见袁世凯的时候,让袁世凯与荣禄各办各事,等于是让袁世凯脱离了荣禄的队伍。这可就太明显了,圆明园的果兴阿都仿佛听到了北京城里磨刀的声音。
………………………………
第九百三十一章 挖宝藏
慈禧回宫之后,光绪虽然没有犟嘴,但是表现也不算太好,尤其是在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还是沿用了维新派的那套思路。虽然没再提什么合邦、卖地,但也一副希望英法赶紧派人来支持自己改革的架势,这让老太太更加的失望。当着我的面,你都这个死德性,老娘不在了,你小兔崽子还不得上天啊!于是慈禧下定了决心,她只能再次走向前台。
“诸位臣工,以为皇帝举措如何?变法诸议可行否?”慈禧回宫的第三天是大朝会,老太太自己坐在了乾清门的龙椅上,果兴阿在她身边坐了一把雕龙的太师椅,光绪则只有一个小马扎。这个态势已经很明显了,慈禧又假惺惺的问起了文武百官。
接下来百官们说了什么,果兴阿已经听不见了,乾清门前直接炸锅了,这就是破鼓万人捶啊!满朝文武好像疯了一样,一个个攘臂向前,好像要揍光绪一顿一样。大臣们咬牙切齿,大声疾呼,也不乏哭天抢地者。个别重臣站的靠前,居然有冲击乾清门御座的行为,吐沫星子都快喷到光绪脸上了。当然也不乏极个别维系帝党替光绪说话,可是他们早已淹没在滚滚人潮中了,光绪和维新派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混账,下去!乱什么,体统何在!监察御史何在!太后自有区处,诸臣在朝议事不得混乱,这又不是菜市场!”光绪小脸煞白,像个鹌鹑一样缩成一团,果兴阿看他实在可怜,站起来呵斥了几个过分的官员。
“臣等失仪,请太后降罪!”果兴阿早二十年的威慑力就很大,何况是现在,他一说话,大臣们马上全都退了回去。
“皇帝胡闹,朝纲紊乱,哀家……呜呜呜……愧对先帝,愧对列祖列宗啊!”慈禧又哭了起来,而且感觉的看向了果兴阿。刚刚大臣们炸锅这一出,也吓了她一跳,慈禧也没想到光绪民怨这么大。有个男人在身边就是不一样啊!哪怕是娘家弟弟也好啊!自己的儿子怎么就一个争气的都没有呢?过继的都白搭。
“臣等恭请太后训政!”百官们非常统一,个别不统一的,也被他们的声浪给压了下去。
“为祖宗社稷,哀家只能……唉!皇帝呀,你要好好反省自己的过失啊!”慈禧再次垂帘听政,下令停止变法,并开始纠正变法的谬误,对光绪的处理仅仅是让他多反省而已。
退朝之后,果兴阿陪慈禧在御花园里走了许久,无外乎是商议如何安定局面,后续变法该如何施行,以及对光绪的教育问题。果兴阿对于眼前的局面很满意,慈禧没有软禁光绪,也没有对维新派大开杀戒,变法的路还会走下去的。慈禧到是下令缉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这个到也合理,一切的事都是康有为搞出来的,不抓他抓谁。然而宁静只维持到了晚饭时候,慈禧和果兴阿在储绣宫吃晚饭的时候,天津荣禄急电告变,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出首,维新派计划兵变对慈禧太后不利。
从北京返回天津的袁世凯心里一直在嘀咕,他的心里藏着一个抄家灭族的秘密,他不敢对任何人提起,只能一个让瞎琢磨。回了天津之后,本来以为一切都安稳了,却不想当晚便接到了荣禄召见的命令。袁世凯一到总督府便暗叫不妙,一路上士兵林立,一副剑拔弩张的态势,肯定是出事了,这个日子口能出什么事?拜见荣禄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