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步兵们在山炮开炮的同时,就前进到近三百米的生死线了,弹幕一直在前面腾起,再往前,就要被弹片击中了。

    但还是有些不怕死的战士,为了接近一点日军的阵地,还是在向前移动着,冒着被自己炮弹炸伤炸死,也要继续向前靠近,只是为了冲锋的那一刻快一点接近日军阵地。

    看来还是更忌惮于鬼子精准的枪法,炮弹的破片和冲击波,相对来说,只要趴地上,受到伤害的概率比被鬼子子弹击中的概率少一些。

    但三营的散兵不是简单的步炮协同,而是增加了大量的掷弹筒兵,几乎是集中了全营步兵连的掷弹筒派上场。

    有几十个掷弹筒小组,在身后迫击炮和重机枪,还有步兵优秀射手的掩护下,不断移动到二百米区域内。

    现在中**的掷弹筒也学习了日军掷弹筒的技术,在后方军工改良后的掷弹筒,也能发射二百米的直线距离。

    任何一个新武器的出现,或是旧武器的改良进步等,都会给军队带来一次战术上的丰富,如有强大武器的出现,更是会对军事战术上的革新。

    现在掷弹筒的技术性能改进,让步兵分队的进攻战术再一次丰富起来,在进攻前期,只要有足够火力支撑,让掷弹筒前进到二百米区域时候,就大有文章来做了。

    现在全营二十多个掷弹筒小组,差不多进入到二百米区域后,立刻寻找到适合的藏身之地和发射位置。

    当二十多个掷弹筒榴弹冲天而降到日军一防阵地时候,一下子就形成了一道新的弹幕,在这个宽度也就一里地的连级攻守宽度上,对防守的敌人制造出相对饱和的火力压制。

    每个掷弹筒小组进行三弹一雾的节奏,也就是三个高爆弹后,接着来一个烟雾弹,进行速射,一个基数的榴弹打完后,日军一防阵地也差不多成一片烟雾腾腾的废墟了。


………………………………

1108。 掷弹筒集中使用

    当掷弹筒小组在执行前期进攻的火力攻击任务时候,日军一防阵地里他们的掷弹筒兵也在还击。

    只是他们在一防布置下的掷弹筒兵不多,也就是整场的班用掷弹筒三四个,三四个掷弹筒无法与三营全营集中起来二十多个来抗衡了。

    不但无法抗衡,甚至是被打得无处躲藏,来不及撤走,就被炸了好几个了,与此同时,日军一防阵地前沿的路障、铁丝网等都给炸毁了。

    还有是一防里的步机枪手们,也被炸得很狼狈,二防那边的重机枪想支援一下一防,但一开火,就遭到了中国军迫击炮的打击压制。

    现在日军的步兵炮被51师炮营给炸掉后,已经没有什么大杀器来和152团来对抗了,只能死守着阵地,利用地形的优势来弥补武器上的稍少劣势。

    日军现在步炮被炸后,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迫击炮,但被152团的迫击炮群给盯着不放,只要鬼子迫击炮一放,这边就有好几门炮跟了上来。

    三营机炮连的迫击炮也被集中起来使用,以应对下马溪这个高地南面的正面区域,而三营各个步兵连里的小炮排,少量的迫击炮就用来对付日军的重机枪。

    远程投放的武器相互制约着、压制着,当武器的力量在对消后,剩下就是步兵们出动了,三营的步兵冲锋队,早就运动到掷弹筒小组后,等待着冲锋时刻的到来。

    罗志成见日军一防几乎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和阻止的火力后,立刻通知司号兵,吹响了进攻的号声。

    近一个连的步兵在宽达一里地的正面阵地前,发起了群体式的冲锋,在烟雾中,在子弹和弹片纷飞的险恶环境下,战士们前赴后继,奋勇地向前冲着。

    这次轮到了九连主攻,虽然在之前的甘树垄,九连损失了一个步兵排,但现在把小炮排也加入了步兵行列,每人发一杆步枪,加一个基数的子弹。

    三个排一百多号人,虽然偶尔会有人中了流弹会倒下,但大部分的人还是拼命地向前冲着,毫无畏惧。

    只要有战士倒下,连里的卫生兵,就会尽量在第一时间赶到,如果伤势小的话,士兵自己拿出三角包或是医护包自己包扎一下。

    现在营部的卫生队也驻扎在营指挥所边上,受伤颇重的士兵先会抬到这边来包扎或是进行简单的处理,严重的立即请担架兵送后方野战医院去。

    战争像一部运作严密的机器一样,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零件都环环相扣,才能正常运作,才能最终打赢这场战争。

    而现在的战斗,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表面上看起来无关重要无关于大局。

    实际上,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变或是做得更好,都会对最后的胜利,带来深刻的影响。

    罗志成作为一营之长,现在不单单是顺着经验和能力在工作,在指挥作战,更多的,也在战争中经历巨大的压力,在战争学习和成长。

    以前的七连以及现在的三营,一直在集合着所有指战员的智慧聪明,在寻求着更好的各种各样的作战方法。

    但每一次新的战术试验,都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会失败,失败就会带来牺牲和流血。

    但如果没有这些血的教训、失败的经验,就得不到那些成功的战术和战绩,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部队,都得不到成长,最后就要面临着覆灭的危险。

    正如现在掷弹筒的技术革新,带来了进攻战术的丰富,但现在也是在试验阶段,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因为在望远镜中,九连的战士们在战火纷飞中,杀进了日军第一道阵地里,已经和日军一防里的守军杀在一起了。

    “告诉七连和八连,在九连的左右两侧各留下一个排保护侧后,其余的步兵,全部跟进,抢占敌人的一防阵地。”

    罗志成双手抓紧望远镜,头也不回,跟身边的通信班长下达命令,通信班长马上口述重复了一遍命令后,立刻交代专有的通信兵联络七连八连去了。

    现在营部的通信班针对各个连队,最少都有两个通信兵来专门负责联络,其余是负责对团部、和兄弟部队的营部。

    随着74军的表现越来越抢眼,各级的建设也越来越正规化,营部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么简单化了。

    团部给三营配了副官、司书、补给军士、情报军士、通信班(包括司号兵、传达兵、通信兵、无线电收发兵等)、炊事兵、勤务兵,加上以前的卫士排,差不多两个排的人员了。

    团长刘光羽对三营一直不设副营长,有点意见,说了好几次,上面也准备派人过来担任,但都被罗志成给挡了回去。

    现在看来,已经有几个步兵排长能信任连长了,罗志成决定等到这次战斗结束后,就选出一个排长来做七连的连长,然后让七连长秀才专职做三营的副营长。

    这个提请在之前就私下跟团长刘光羽说了,刘团长也赞成,他也不希望有什么不熟悉的人空降到或是插手到他的嫡系部队里。

    ……

    现在下马溪日军核心阵地的一防已经被三营九连突破,三营七连和八连也跟着,冲进这个缺口里去,迅速向两边和纵深展开,扩大占领面积。

    其他的阵地,比如在东面和西面,152团的一营和二营也在如火如荼地进攻着,枪炮声连成一片,整个阵地烟雾弥漫,火光四起。

    日军见一防的正面阵地被突破,也马上组织兵力开始反扑,但却遭到了三营机炮连迫击炮和重机枪的重点对付。

    大部分的日军援兵在从二防到一防的半路上,被炸得七零八落,同时被苏式马克西姆重机枪席卷。

    如果在西方军队,大部分的战斗里,火力一旦失去了支撑,或是被对方压制和摧毁,阵地被对方所突破,人数在不占优势的情况。

    剩下的步兵,要么就会撤退,撤退不了就地投降,很正常,人家不会认为逃跑和投降是件特别羞耻的事情,相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应该被尊重的事情。

    但在东方这里,战争已经不是纯粹的战争了,而是掺和了民族之间的仇恨、仇杀等,很少有投降,也很少接受对方的投降,唯有胜负和生死。


………………………………

1109。 干掉下马溪日军大队

    尽管在中**内部,做了大量的要优待俘虏的宣传,但在一线的战场上,士兵往往会忘记甚至对这个规定置之不理,反正老子就是要搞死鬼子。

    所以在中日的战场上,除了正常的撤退外,一般都会进行残酷的厮杀,直至一方完全失去对战场的控制后的逃跑和死亡。

    现在日军还没有到失去对下马溪核心阵地的控制,但也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四面八方攻击过来的中国兵,看起来个个都不怕死地、前赴后继地杀了进来。

    这个日军大队没有想过要撤退或是投降,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就是要死守这里,固守待援。

    原以为依靠四门步兵炮来作为火力支撑,足以摧毁土老帽的中**的人海进攻,没想到中**也有大炮,而且还是更先进的75山炮。

    在失去了四门步炮后的日军,好像也似乎感觉了一丝丝来自死亡的威胁,但不见棺材不掉泪,还是摆出一副死守的态势。

    尽管在中**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日军处处被动和掣肘,鬼子还是在拼死抵抗和疯狂地反扑。

    152团巴不得鬼子冲出来反扑,老子们最不怕的就是和鬼子面对面对砍了,在没有武器的加持后,拼人数拼死人,中**向来都是很欢迎的。

    日军出动敢死队一样队伍,发力疯地从山上冲下来,却瞬间淹没在乌央乌央的中**人群之中。

    双方在山坡上、山脚下捉对厮杀,中国兵都不给鬼子捉对的机会,一般都是三四人对付一个鬼子。

    这种单个鬼子的拼杀,刚开始还能坚持一会,时间一久,就慢慢陷入了中国兵有预谋的群狼战术里。

    一般会安排一个比较瘦弱的士兵来干扰鬼子的注意力,比如对着鬼子瞄准开空枪。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人在边上举枪一瞄准,就会把鬼子吓得半死,即使不会,也会吓得够呛,手忙脚乱起来。

    这么巨大的死亡压力,换成我们中国兵或是中国人,也会这样,人人都怕死,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真到了生死关头,就是英雄,也会万分恐惧起来。

    说是开空枪,说不定枪里就有子弹,有时候是会发出一两颗子弹出来,不过有子弹时候,主要是打鬼子的下身,以免子弹误杀到自己人。

    除了开枪吓唬外,还有实质性的干扰,比如沙石,地上捡个石头,朝鬼子面门砸过去,沙子也行。

    就算是打不中,也会干扰鬼子的注意力,万一迷住了鬼子的眼睛,那就好办了。

    这个干扰的人,花样百出,搞得鬼子牙痒痒,但又打不到,因为有几个枪法好的中国兵围住他,不会轻易让他突出去的。

    当然如果实力够好,根本不用干扰的人来浪费时间,群攻战术很多,一般是配合很默契,立体攻击,正刺、侧击、后面偷袭、上打、下扫等。

    如果说几年前鬼子的拼刺很厉害,但这几年中**赶上来了,特别是74军这样的精锐,平日在拼刺上训练很多,也很严格。

    军队里专门有拼刺高手,对日军拼刺技术进行分析、分解,找出对应的办法等,同时也进行技战术创新,群攻战术也练得很多。

    日军士兵温饱能解决,营养也跟得上,身体比较强壮,人矮一点,但很粗壮,由于人矮手短力气大,就很喜欢突刺和打压刺。

    中国兵在群攻战术里,一般会有一个粗壮的士兵,作为正面牵制鬼子,利用力量和速度和鬼子进行周旋。

    有力量和速度,就不怕鬼子的突刺和打压刺,突刺来时,可以闪开或是格挡,打压刺就反着打压,互相抡起枪杆来打。

    大不了两人都把枪杆打折了打烂了,但鬼子人少,一个对多个,枪杆打烂了,是他们吃亏,我们还有人枪。

    其他的战士就从侧面,和绕到后面去袭击,分散鬼子的注意力,至于得手那一下,谁都可以上,只要得手,其他人马上就围上去,一阵乱捅,神仙也奈何不了。

    见到三营突破日军阵地后,152团其他两个步兵营也是一窝蜂冲了过来,大家很快就扫清了日军一防的障碍和防守人员。

    从二防冲下来的日军,也的泥牛入海,葬送在152团上千个步兵里,大家接着一窝蜂地朝二防三防冲。

    此时日军大队长已经失去了对人员和阵地的控制了,任何的士兵,见到像蚂蚁山一样的对手扑压过来,心里都会遭到极大震撼,甚至崩溃的。

    这个日军大队,本来就有近千人,但经过奉新出来一路的打杀,到下马溪这个阵地时候,已经剩下五六百人了。

    刚才被炮轰枪击就损失近一百来人,加上一防二防被打死的,现在日军满打满只剩三百不到的样子了。

    可面对三个中**步兵营的猛冲,三百个鬼子根本抵挡不了,一些估计是新征召而来的新兵,见到这种架势,吓得屁滚尿流。

    真的是屁滚尿流,很多都吓懵了,呆如木鸡,任人宰割,有的吓得大小便失禁,双脚发软,瘫在地上,被中国兵顺手一刺刀就解决了。

    有的转身就逃,可逃哪里去?除非有翅膀能上天,这四周都是乌泱泱的穿着绿布军装的中国兵。

    74军待遇好,普通的中**都是些灰布土布的军服,没几个月就穿烂了,而74军大部分都是穿军委会后勤部直接发下来的绿布军服,洋气。

    现在的日军大队长从下马溪核心阵地的山头向下一看,整个成了绿色的海洋,他们快从孤岛变成礁石了。

    日军大队长满以为还能撑到三四天,因为这个军火库里,除了弹药,还要水和干粮,足够他们五六百人熬上个三四天。

    其实只要过了一天,他们就能全身而退,甚至能反戈一击,可现在时间过得太慢了,半天不到,阵地就被突破了,接着他手下几百人,慢慢被蚕食了。

    绝望的鬼子大队长,面向东方故土,跪了下去,遥拜了几下后,抽出军刀,朝着自己的肚子一刀进去。

    因为交代了身边的卫兵,只要自己一下子死不了,就可以对他开一枪,卫兵见他刚一刀进去,就开枪了,这个鬼子大队长连剖腹的体验都没有感觉到,就中弹翻身倒地死了。


………………………………

1110。 论功行赏,未果

    日军大队长一死,本来就接近崩溃的鬼子,更是群龙无首惊慌失措了,四处乱窜,希望能逃出生天。

    可此时的152团,才不会让鬼子逃出去,既然都里三圈外三圈围了个水泄不通,自然就是要干死所有的鬼子。

    最后还捞到了几个鬼子俘虏,鬼子主动投降,这是很少见的现象了,可见现在日军新兵多起来了。

    本来33师团就是去年刚组建的警备师团,临时拉到赣北地区来做守卫的,恰好日军主力都抽调到武汉去打枣宜会战了,所以这里只剩这些部队来驻守。

    但中国军在赣北的,特别是74军是中央军精锐,70军是湘军模范军,19集团军是土木系起家部队,还有东北军的32、49军都不错。

    加上58、60军的云南部队,72军等四川部队,都还不错了,这么强大的部队,中国军里相对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对付日军的三流部队,自然就高下立判了。

    就在152团把下马溪日军阵地扫荡完毕后,完后打扫战场,把人家的军火库都搬空了,这次刘光羽自己守着军火库的大门,三个步兵营都不能私自吃掉。

    刘光羽亲自坐地分赃,分了军火库里的好东西后,三个营才狼吞虎咽地瓜分完了,三营主要是补充迫击炮弹,还有是手雷和炸药,这些东西很好用。

    当大家打扫完毕后,碰到了退下来51师的151团,原来前头的日军,真得得到了梅岭南昌来的援军相助了,开始反扑了。

    大家一顿撤,一路撤回到奉新城内,日军才没有追过来,但后来有一些追得凶的鬼子,被57师和32军上下钳住了,搞死了一批鬼子。

    这次赣北地区的夏季攻势终于告一段落了,算起来,还是74军战绩最好,74军内的51师得利最多,拿下了奉新城,也追杀了一批日军。

    57、58师大迂回跑得跟狗一样,只是最后捞到一点油水,51师内是152团打的最多,团内的还是三营成绩最好。

    原本战士们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现在都成了辉煌的战绩,那些只顾着向前追击的部队,不但没捞到什么油水,也成了三营的背景。

    74军作为军委会的直属部队,是不守卫具体的一城一池的,作为第九战区赣北地区的战略机动部队,现在就退出了奉新,把奉新移交给32军后,还是回到了上高驻地修整。

    这次战绩报上去后,三营得到了全营的嘉奖,除了打下一架飞机和缴获几门大炮的现金奖励外,每个战士都获得了二十元的奖励。

    跟着狗哥有肉吃,这句不太雅观的话,就在团里传开了,罗志成也被提请为152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军衔晋升一级,中校。

    但提前只是提请,最后的任命一直没有下来,也不说是不是驳回还是不任命,就是没有了下文。

    这让刘光羽和三营的战士们很不满,觉得罗志成太亏了,打了这么多的胜仗,连个副团长都不批。

    不过罗志成自己到没有觉得什么,虽然这半级是非常关键的半级,这是为以后升团长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在和其他两位营长竞争时,多出的半个身位。

    罗志成还是觉得自己太年轻了,相比起一营长陈传军三十出头,二营长常德茂三十多了,他罗志成今年满打满才二十三岁。

    这个岁数,在部队里很多只是个排长或是连长,他能做到营长,已经是很满足了,关键是带着自己的老部队老兄弟们一起。

    但刘光羽不这么认为,岁数不是主要的问题,看王军长和李师长,都是少年英雄出身,都是二十来岁就当上营长团长的。

    不过他们的年代不同,当年赶上了东征北伐全军急速扩张的年代,黄埔一期到六期的学员,都是中央军建军的骨干。

    随着东征北伐的胜利,几千的黄埔军快速扩张到几万几十万的中央军时候,急缺中下层军官,这些刚毕业的黄埔生,都是跟坐火箭一样,急速升职。

    当年二十多岁成为营长团长的很多,像孙沅良将军,二十二岁成为团长,范翰杰将军三十岁成为师长,李芝龙二十九岁成为中将。

    现在虽然是抗战军兴,军队也大规模地扩军,但到了团长一级的军官,大部分是被那些老资格给坐着。

    因为到了团长的任命,必须要经过军委会的核定了,这个就难很多了,军委会除了根据派系和战功外,年龄也是一个考量的因素。

    再说到了团长一级的军官,在战斗中很难牺牲了,所以空缺就不多,而营长以下的军官,战斗中牺牲的数量很大,所以缺口就很大。

    这就给了大量少壮派和实战派军官的机会,像罗志成这样的人,就可以快速地从排长一路升到营长。

    可要再上一级或是半级,是越来越难,不仅仅是单纯因为战功,而更多的是派系及军、师内部小派系的博弈了。

    陈传军和刘光羽一样,是张灵武嫡系,一直跟着升上来的,所以,刘光羽从骨子里把陈传军当成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他可不希望陈传军当上副团长,日后来一脚把他踢开直接取代他,但陈传军的资历摆在那,目前三个营长他资历最高了,和现在的团长刘光羽几乎是同级别的。

    所以上头的意思,特别是张灵武给到王耀祖军长的意思,希望陈传军早日上去,哪怕是个副团也行。

    常德茂和陈传军比,资历浅一点,但也比罗志成好一些,处在中间,暂时无欲无求,背后的派系属于李天侠派的。

    但李天侠目前是师长,县官不如现管,表面上无欲无求的常德茂,很有可能最终胜出,或是在罗志成和陈传军鹜蚌相争时候,他这个“渔翁”得利。

    而罗志成,年龄最小,资历最浅,人家都是黄埔四期五期,最少都有七期,他这个黄埔十一期的,根本无法拿出来说话。

    所以目前只有刘光羽对罗志成很积极,提请他为副团长,反正罗志成是他的老部下老兄弟了,知根知底口味相投,合作起来很默契。

    另外罗志成现在就是成为副团长,是对他毫无威胁的,属于很安全的副手,还可以把主要几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给挡一下。


………………………………

1111。 论资排辈

    罗志成现在没有明确自己属于哪一派系的,最早是在306团三营七连,但那个七连在淞沪会战时候就已经换了几茬人了。

    在南京保卫战后,那个几乎是全军覆灭了,等到罗志成带着老七连的一点残兵回到荆州准备归建时候,人家七连已经重建了,没有了罗志成他们的位置了。

    当时罗志成的上司连长牛牯不见(在宝华山),营长胡豪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